商品簡介
面對日新月異的文化變遷,著手調查與採集是當務之急,透過文獻整理、文字撰述及田野調查,藉以保存大臺南文化史料。
《臺南文獻》第26輯的專題為「民俗與文化景觀」,學術論文收錄〈〈迎媽祖〉版畫創作的突破性與對臺灣民俗文化資產的聚焦〉、〈從製糖到保修-善化糖廠的動態保存初探〉、〈二戰時期白河戰俘營人群及場域之探究〉、〈龍崎區有應公信仰及其特色〉四篇論文。另文化專欄有〈臺南鹽業文化景觀的芻議〉一篇。田調與報導有〈誰是曾文溪渡槽橋的真正設計者〉一文。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戴文鋒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
作者簡介
王淳熙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淑娟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
許献平
鹽鄉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王淳熙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簡佑丞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序
刊頭語
《臺南文獻》第26 輯分成學術論文、文化專欄、田調與報導三部分,內容皆是扣合民俗與文化景觀,故本輯專題為「民俗與文化景觀」。
學術論文收錄戴文鋒〈〈迎媽祖〉版畫創作的突破性與對臺灣民俗文化資產的聚焦〉、王淳熙〈從製糖到保修-善化糖廠的動態保存初探〉、黃淑娟〈二戰時期白河戰俘營人群及場域之探析〉、許献平〈龍崎區有應公信仰及其特色〉等四篇。
林智信是臺灣戰後十分重要,且深具才華與土地關懷的全方位藝術家,集水墨、版畫、雕塑、琉璃、油畫、交趾陶、天目釉等創作為一身。出生、成長於早期的臺灣農村社會,深刻的農村生活與鄉土成長經驗,常成為林氏的創作媒材。以版畫〈迎媽祖〉、油畫〈芬芳寶島〉、油畫〈美哉東臺灣〉為其最著名之代表作品。而版畫〈迎媽祖〉是以臺灣民俗慶典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單幅面積最大、人物形象最多、場景考證繁複,更是世界之最與國際邀展。而廣度如此之深作品,也反映了藝術家的生命經驗──童年鄉土生活經驗與回憶、信仰的力量與生命的宏願,以及從困苦中磨練出強韌的恆毅力到了中壯年逐漸成熟。本文先展示林智信版畫〈迎媽祖〉的創作背景與突破性,再從文化資產角度切入,展顯了藝術家早在文化資產普及的20 年前,其已站在高度位置俯視,「精準」聚焦於媽祖信仰及具有傳統特色與文化資產價值的民俗陣頭。
糖業至今已不似過去在臺灣農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過這個產業卻與臺灣歷史緊密相連。不同時期的糖業俗諺,更能展現糖業在臺灣歷史中的分量,如「廍若動,阮的吃穿不輸好額人」、「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製糖的頂峰在日治時期達到最高峰,臺南更曾有9 座糖廠。如今,面臨產業轉型、原料供應、國際糖價衝擊等因素,糖廠自1980 年代起陸續停閉並轉為他用。目前臺灣僅剩臺南善化糖廠與雲林虎尾糖廠仍在製糖。糖業之重要,也反映在大量的研究,而在整個產業中最重要的「糖業生產」研究上相對缺乏。王淳熙〈從製糖到保修-善化糖廠的動態保存初探〉一文,以善化糖廠為例,完整記錄製糖週期與製糖機具、甘蔗原料區等,善化糖廠保留了過去長時間以來的運作發展軌跡,可說是近代糖業的活化石。本文初步紀錄111-112 年度製糖期與保養維修期,更包括影像紀錄與口述訪談。並針對善化糖廠未來如何因應,提出了多面向與短期、中期、長期的策略,涵蓋了紀錄、傳承、教育推廣、連結的四大面向。以供動態保存策略之參考。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人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爭之中。到了二戰末期,更是全島要塞化,不論軍、官、民成為命運共同體。老百姓也被動員參與義務勞動,整地興建機場、挖防空壕等,留下許多當年構築軍事工事,如今都變成軍事遺跡。而位於白河內角的戰俘營,也是屬於軍事遺跡之一。日本軍部在臺灣成立臺北、金瓜石、臺中、屏東、花蓮港等5座戰俘營,其中花蓮港營關押的戰俘身份為高階軍官,但隨著戰事演進,戰俘人數增多,花蓮港營不敷使用,遂決定將全數戰俘移至白河營。本文仔細爬梳白河戰俘營僅26個月又18天的歷史,雖僅是二戰中的小小一角,用途從「軍官營」轉作「醫療營」,卻濃縮二戰末期戰事的快速轉變。
龍崎區是臺南市轄下37 個行政區之一,因人口外移嚴重及老化、為臺南市人口最少的行政區。以惡地、竹林、鳳梨田為地方風景。而地形崎嶇且人口稀少的龍崎,在臺灣有應公信仰研究大家許献平的調查下,龍崎區的有應公信仰數量卻高達89 間,可說是每一平方公里便有一間有應公廟。而許氏的整理、分析下,本文展示了龍崎的有應公信仰的在地特色:(一)蓬勃的「地基主」信仰、(二)隱性「地基主」信仰、(三)原住民「太祖」信仰轉化成漢人「有應公」信仰、(四)傳說祠廟、(五)以電桿編號標誌小祠地點、(六)以「廟仔公」概稱有應公廟祀神、(七)三日節祭拜有應公、(八)祭品的特殊性、(九)水泥板祠頂、(十)牆壁或神位碑刻重建年代等十大特色。
在本期的文化專欄中收錄王淳熙〈臺南鹽業文化景觀的芻議〉一文。臺南鹽業歷史悠久,自1665年開始至2002年停產,幾乎340年的產業歷史,在臺南的產業史展有一席之地,雖然最後不敵國際市場競爭,敗陣下來,卻也在臺南的海岸線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產。包括鹽場選址、產製技術、行政控管、倉儲運輸、生活以及觀光休閒娛樂,而因為該產業已經停擺,已經無員工進行產業維護,再加上大規模區域開發,改變了原先以鹽業為主軸的土地利用方式,再加上觀光行為,不同面相地與自然保育場域和文化景觀維護的管理上產生衝突。本文提出了鹽業的當代威脅與未來保存芻議,也有賴全民與不同主管機關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才能為臺南重要的鹽業文化景觀,留下更多、更完整的面貌。
本期刊物最後一部分為田調與報導,收入簡佑丞〈誰是曾文溪渡槽橋的真正設計者〉一文。嘉南大圳水利系統中十分重要關鍵設施便是渡槽橋,這些橫越溪流上的橋,堪比人體中的大動脈一樣,讓水庫中的水,透過導水路進入幹線中,在透過渡槽橋串聯,最終讓水緩緩還流進田中。嘉南大圳系統中有7 座渡槽橋,而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便是橫越曾文溪的曾文溪渡槽橋。其渡槽橋設計具特殊性與技術性也具有其高度。透過新史料的出土,為我們揭露了這座的真正設計者為增田淳。透過史料解讀,更可進一步知道曾文溪渡槽橋是日治時期首次採用競圖、招標委託辦理橋梁設計,也是唯一案例。同時強化了這座渡槽橋的文化資產價值與對於臺灣工程史之重要性。
主編
目次
學術論文
〈迎媽祖〉版畫創作的突破性與對臺灣民俗文化資產的聚焦/戴文鋒
從製糖到保修-善化糖廠的動態保存初探/王淳熙
二戰時期白河戰俘營人群及場域之探究/黃淑娟
龍崎區有應公信仰及其特色/許献平
文化專欄
臺南鹽業文化景觀的芻議/王淳熙
田調與報導
誰是曾文溪渡槽橋的真正設計者/簡佑丞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