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9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但他們不一樣……
他們聚在這堵牆內,看似在接受治療,實則在修復自己破碎的人生
★ 《瘋人說》真人真事版,中國最受好評精神科一手記錄
★ 豆瓣8.5分極度推薦、微信讀書萬人共感的「神作」
精神病院是「易碎心靈的港灣」,
這裡的醫生,看到的不是「病」,而是「人」。
中國第一部精神科醫生故事手記,
如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發人深省的情節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而這裡的患者卻不一樣,他們來到此處是想逃離曾經的自己,其中有些人進來後就再也不願離去。
執業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陳百憂,寫下十二位精神病患者最曲折離奇、也最觸動人心的真實診療紀錄。跟著他的腳步,你將走進那座層層鐵門封死的狹小空間,以及病患內心最深處的世界。
● 持續60年的自殺計畫,藏著一個家最深情的秘密。
● 跟幻覺玩躲貓貓的女子和警察結了婚,就算躲到異國,也能一起回家。
● 求神拜佛求仙丹的父親,只求「不正常」的兒子好好長大。
● 喝酒喝到出現幻覺的富二代,竟在病院打造出貓樂園。
● 思覺失調的丈夫,親手遞出寫滿愛的離婚協議書。
12年從業經驗的精神科醫生
12名精神病人的傷痛與治癒
4,000個封閉精神病房的日與夜
豆瓣最高好評「天才捕手計畫」系列代表作
當當文學新書榜前3名、微信讀書神作,讀者叫座改編影集
→→ 天才捕手計畫 ←←
口述真實故事文庫,由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講述遭遇過的極端事件和不為人知的特殊經歷。讓你在長見識的同時,體驗不同人生。
他們聚在這堵牆內,看似在接受治療,實則在修復自己破碎的人生
★ 《瘋人說》真人真事版,中國最受好評精神科一手記錄
★ 豆瓣8.5分極度推薦、微信讀書萬人共感的「神作」
精神病院是「易碎心靈的港灣」,
這裡的醫生,看到的不是「病」,而是「人」。
中國第一部精神科醫生故事手記,
如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發人深省的情節
大多數人進入醫院是為了離開,而這裡的患者卻不一樣,他們來到此處是想逃離曾經的自己,其中有些人進來後就再也不願離去。
執業十多年的精神科醫師陳百憂,寫下十二位精神病患者最曲折離奇、也最觸動人心的真實診療紀錄。跟著他的腳步,你將走進那座層層鐵門封死的狹小空間,以及病患內心最深處的世界。
● 持續60年的自殺計畫,藏著一個家最深情的秘密。
● 跟幻覺玩躲貓貓的女子和警察結了婚,就算躲到異國,也能一起回家。
● 求神拜佛求仙丹的父親,只求「不正常」的兒子好好長大。
● 喝酒喝到出現幻覺的富二代,竟在病院打造出貓樂園。
● 思覺失調的丈夫,親手遞出寫滿愛的離婚協議書。
12年從業經驗的精神科醫生
12名精神病人的傷痛與治癒
4,000個封閉精神病房的日與夜
豆瓣最高好評「天才捕手計畫」系列代表作
當當文學新書榜前3名、微信讀書神作,讀者叫座改編影集
→→ 天才捕手計畫 ←←
口述真實故事文庫,由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講述遭遇過的極端事件和不為人知的特殊經歷。讓你在長見識的同時,體驗不同人生。
作者簡介
陳百憂/精神科主治醫生
從業12年的三甲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雖然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口頭禪就是:「誰沒個犯病的時候」。
記錄下這些故事,是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偶爾情緒低落,少點兒自責。
從業12年的三甲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雖然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但自己也曾受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口頭禪就是:「誰沒個犯病的時候」。
記錄下這些故事,是希望看完故事的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允許自己偶爾情緒低落,少點兒自責。
名人/編輯推薦
專家名人 共感推薦──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蔡康永,作家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裡也有你的故事……
無數讀者感動推薦──
「非常精采的非虛構文學,看著看著,我好像也到了精神病院,且很有安全感。」
「我讀過所有精神疾病紀實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本。」
「我的自殺危機,也是被愛留住的。對我來說,讀這本書就像照一面鏡子。」
「看書的時候一直在想,正常和不正常的界線到底在哪?」
「不是關於如何治療的指南書,而是關於病人與家庭的故事書。」
「生動,易讀,是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很好的精神病學知識普及讀物。作者對每一個病人都傾注了理解的目光,同時又有專業性的解讀,帶領讀者去客觀地看待精神病這一大眾避之不及的領域。」
「從頭哭到尾。」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蔡康永,作家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裡也有你的故事……
無數讀者感動推薦──
「非常精采的非虛構文學,看著看著,我好像也到了精神病院,且很有安全感。」
「我讀過所有精神疾病紀實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本。」
「我的自殺危機,也是被愛留住的。對我來說,讀這本書就像照一面鏡子。」
「看書的時候一直在想,正常和不正常的界線到底在哪?」
「不是關於如何治療的指南書,而是關於病人與家庭的故事書。」
「生動,易讀,是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很好的精神病學知識普及讀物。作者對每一個病人都傾注了理解的目光,同時又有專業性的解讀,帶領讀者去客觀地看待精神病這一大眾避之不及的領域。」
「從頭哭到尾。」
序
作者序
寫在故事之前
我做精神科醫生的12年裡,接觸過各種奇異症狀的病患。
有的病患完全活在自己的幻覺世界中。比如有個病友,堅信自己身體裡有個機器人,動不動就放電,這個病友甚至能感到觸電的痛苦,還能和這個機器人對話,機器人跟他說:「直到你消失了,我才會消失」。
有的病患是「木僵患者」,嚴重的可以一連幾天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症狀輕一點的,則是行動十分遲緩。但有時他們又會突然變得敏捷而迅速,做一些讓人無法預料的行為。
即使怪異的病友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也不都是大家想像的那樣瘋癲又危險。在我眼裡,有的病友甚至顯得有些純真可愛。
我非常喜歡和患者聊天,聽他們給我講故事。在我的眼中,精神疾病患者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瘋子」,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時候,高度認同了之後,我也區分不出什麼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了。
我將一些故事記錄在了這本書裡,故事大多發生在城市郊外風景區的山下的封閉病房,我2010年畢業之後就到了這裡。
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在這裡錢沒什麼用,封閉病房裡連手機也不能用,生活還原成本身的樣子,不被外界干擾,每個人專注於自己的內心,簡單而規律的生活和鍛煉。我經常在下午去女病房看她們邊看電視邊互相編辮子,好像看到了姥姥當年和閨蜜們下午聚會聊天的場景,時光仿佛靜止一般安靜而美好。
我經常想起一個叫趙文娟的女孩,她在第一次住院快出院的時候,目光灼灼地看著我,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回去之後我要開一家服裝店,我要自己當老闆。」那個時候,她是真的準備好了出去之後要大幹一場。
還有在病房裡養貓的盧偉,在貓被送走之後,他下定決心,減10公斤就出院。我至今都清晰地記得跳操的時候,他腳下的地總是濕一大片。我當總住院醫師期間,經常在傍晚跟他一起打羽毛球,當時因為打球右胳膊都變粗了,穿的短袖 T恤總是右邊很緊而左邊卻很寬鬆。那是我這輩子打羽毛球打得最痛快的時候。
我也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當我和師姐突然意識到思琪說話了,我倆激動得又蹦又跳,全然不知早已淚流滿面。
本來以為日子就這樣簡單而純粹地過下去了,直到2015年這個小院的安靜突然被打破。因為自建的小鍋爐不符合環保標準,不能再燒了,醫院決定關掉這個院區。我們必須在入冬來暖氣前離開,搬到市裡的主院區。
我們大約提前一個月知道了這個消息,那個月每一天心情都非常沉重,很多患者都來辦公室跟我們商量,想跟著我們去新病房。但因為各種情況,這裡的患者一個都不能帶走。
此後,我們每天都在給患者家屬打電話商量以後的去處,最後根據家屬的意願,患者被分到了市裡其他幾家精神疾病院。
最後一個星期,那些醫院分別派車來拉患者,走的時候,大家哭成一片,連我認為心最硬的院霸都哭了。
我們搬走後那個院區就空了,留下幾個臨近退休的後勤工人守著。後來我又回去過兩次,走到我們的二層小樓下面,我抬起頭。想起以前早上老遠就聽到老米喊「陳醫生早上好。」然後我回一句「老米早啊!」也不知道老米有沒有住上他盼了好多年的新房子。
又過了幾年,那幾個後勤工人也陸續退休了。我最後一次路過那裡,大門被厚重的木板擋著,透過縫隙看見裡面雜草叢生,已經找不出路了。
新的病房在主城區裡,是一個開放病房。這意味著患者住的時間會很短,很多時候還沒來得及互相了解就出院了。跟以前的常年朝夕相處自然不一樣,只有少數患者,會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在這裡,我遇見了王娜,那個曾一度讓我也陷入抑鬱的病友。
當時我的執業時間比較短,一度無法接受自己患者心理上的疾病明明已經快治癒,卻要被腦瘤奪走生命。王娜真的太美好了,一想起她,我腦中就會出現她穿著剛買的裙子轉著圈給我看的場景,她得意地說「我爸給我買的。」然後我就忍不住想哭。
她的離去讓我懷疑人生的意義,甚至身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的意義。但也是在經歷了她的故事之後,我才明白老師那句:我們在對抗的是一個力量比我們大很多的東西。可以短暫地停下來休息,但不要放棄,也不要過度責怪自己。
還有章月樵大爺,他的故事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感慨單獨的個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是如此渺小。時隔幾年,我又見到章月樵大爺,他的老伴患上了老年癡呆,大爺不再自殺,女兒回到了身邊照顧他們。
無論是在過去的小院,還是新的院區,都感謝這些慷慨的患者,給我分享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哪怕曾因此陷入抑鬱,我仍熱切地想要這些可愛的人活著。
我特別喜歡「天才捕手」給我起的這個名字——陳百憂。它來源於一個著名的抗抑鬱藥「百憂解」。
1974年美國禮來製藥公司研製出了百憂解,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歡欣鼓舞。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不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不再是一種人格缺陷,而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
然而,以百憂解為代表的各種藥物僅能夠改善一部分症狀,給人們一些鼓勵和勇氣。它讓人們不再那麼迷茫,仿佛在茫茫大海隨波逐流的時候,能夠抓住的一塊浮板,但它並沒有解決精神疾病的根源問題。
精神疾病的根源在於「人」。普通醫生看到的是「病」,那個病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療,是需要手術還是服藥等等。精神科醫生看到的是「人」,我們沒有很多的醫學操作,聽患者講話,試圖理解並認同他們,就是我們的工作。
記錄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有幸得到過讀者的回應。「天才捕手」公眾號裡有讀者留言說,其實精神科病房就是「易碎心靈的港灣」。我喜歡這個說法,這也是事實。很多患者會跟我說,在難受的時候,最想回的不是家而是醫院。不單是醫院能打針吃藥把我治好,而是喜歡裡面簡單安靜、沒有歧視的生活。
同時我也發現了大家對精神疾病的一些誤解,有讀者留言說,既然知道他們生病的原因,為什麼不做心理治療呢?我能感受到讀者內心的著急,因此在開啟本書的正文之前,我想先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精神科常規治療是包括心理治療的,雖然分很多不同的情況,但是一定會有心理治療的部分。就好像《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裡面,作為榮格派治療大師的河合隼雄跟村上春樹說:「光以一般常識思考就能夠治癒的人,是不會到我這裡來的。 」
心理治療幫助人們看到問題,但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電影《小丑》(2019)裡面有句名言:「有精神疾病的人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期待你假裝沒病。」替本書故事裡的人著急的讀者,多多少少也有這樣的想法:多希望他們沒病啊!
每個人的故事裡仿佛都有命運的意味。精神疾病好像一個牢籠,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從裡面逃出去。這個是非常真實的事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患者非常努力,我們也給他們加油,但是過不了多久,出院時信誓旦旦的人又帶著好多好多症狀回來了。
生病是由很多綜合原因導致的,固然有社會心理學原因,也有遺傳基因的因素,醫生方面和患者方面再努力,有時候也治不好。
就好像有一些小樹,在成長的時候,出於各種原因,長得和其他的樹不一樣,它身上的某一段,就是非常非常細,細到甚至不能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在颳風下雨的時候,它很容易就從脆弱的那個地方斷掉。
人能阻止颳風下雨嗎?當然不能。
看到了脆弱,不一定可以治療好。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那精神科醫生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希望我是一把雨傘,下雨的時候,讓病友可以拿出來稍微遮擋一下風雨,天晴的時候,就把它放在一旁盡情地去享受陽光吧。
寫在故事之前
我做精神科醫生的12年裡,接觸過各種奇異症狀的病患。
有的病患完全活在自己的幻覺世界中。比如有個病友,堅信自己身體裡有個機器人,動不動就放電,這個病友甚至能感到觸電的痛苦,還能和這個機器人對話,機器人跟他說:「直到你消失了,我才會消失」。
有的病患是「木僵患者」,嚴重的可以一連幾天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症狀輕一點的,則是行動十分遲緩。但有時他們又會突然變得敏捷而迅速,做一些讓人無法預料的行為。
即使怪異的病友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也不都是大家想像的那樣瘋癲又危險。在我眼裡,有的病友甚至顯得有些純真可愛。
我非常喜歡和患者聊天,聽他們給我講故事。在我的眼中,精神疾病患者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瘋子」,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有時候,高度認同了之後,我也區分不出什麼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了。
我將一些故事記錄在了這本書裡,故事大多發生在城市郊外風景區的山下的封閉病房,我2010年畢業之後就到了這裡。
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在這裡錢沒什麼用,封閉病房裡連手機也不能用,生活還原成本身的樣子,不被外界干擾,每個人專注於自己的內心,簡單而規律的生活和鍛煉。我經常在下午去女病房看她們邊看電視邊互相編辮子,好像看到了姥姥當年和閨蜜們下午聚會聊天的場景,時光仿佛靜止一般安靜而美好。
我經常想起一個叫趙文娟的女孩,她在第一次住院快出院的時候,目光灼灼地看著我,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回去之後我要開一家服裝店,我要自己當老闆。」那個時候,她是真的準備好了出去之後要大幹一場。
還有在病房裡養貓的盧偉,在貓被送走之後,他下定決心,減10公斤就出院。我至今都清晰地記得跳操的時候,他腳下的地總是濕一大片。我當總住院醫師期間,經常在傍晚跟他一起打羽毛球,當時因為打球右胳膊都變粗了,穿的短袖 T恤總是右邊很緊而左邊卻很寬鬆。那是我這輩子打羽毛球打得最痛快的時候。
我也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當我和師姐突然意識到思琪說話了,我倆激動得又蹦又跳,全然不知早已淚流滿面。
本來以為日子就這樣簡單而純粹地過下去了,直到2015年這個小院的安靜突然被打破。因為自建的小鍋爐不符合環保標準,不能再燒了,醫院決定關掉這個院區。我們必須在入冬來暖氣前離開,搬到市裡的主院區。
我們大約提前一個月知道了這個消息,那個月每一天心情都非常沉重,很多患者都來辦公室跟我們商量,想跟著我們去新病房。但因為各種情況,這裡的患者一個都不能帶走。
此後,我們每天都在給患者家屬打電話商量以後的去處,最後根據家屬的意願,患者被分到了市裡其他幾家精神疾病院。
最後一個星期,那些醫院分別派車來拉患者,走的時候,大家哭成一片,連我認為心最硬的院霸都哭了。
我們搬走後那個院區就空了,留下幾個臨近退休的後勤工人守著。後來我又回去過兩次,走到我們的二層小樓下面,我抬起頭。想起以前早上老遠就聽到老米喊「陳醫生早上好。」然後我回一句「老米早啊!」也不知道老米有沒有住上他盼了好多年的新房子。
又過了幾年,那幾個後勤工人也陸續退休了。我最後一次路過那裡,大門被厚重的木板擋著,透過縫隙看見裡面雜草叢生,已經找不出路了。
新的病房在主城區裡,是一個開放病房。這意味著患者住的時間會很短,很多時候還沒來得及互相了解就出院了。跟以前的常年朝夕相處自然不一樣,只有少數患者,會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在這裡,我遇見了王娜,那個曾一度讓我也陷入抑鬱的病友。
當時我的執業時間比較短,一度無法接受自己患者心理上的疾病明明已經快治癒,卻要被腦瘤奪走生命。王娜真的太美好了,一想起她,我腦中就會出現她穿著剛買的裙子轉著圈給我看的場景,她得意地說「我爸給我買的。」然後我就忍不住想哭。
她的離去讓我懷疑人生的意義,甚至身為一個精神科醫生的意義。但也是在經歷了她的故事之後,我才明白老師那句:我們在對抗的是一個力量比我們大很多的東西。可以短暫地停下來休息,但不要放棄,也不要過度責怪自己。
還有章月樵大爺,他的故事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感慨單獨的個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是如此渺小。時隔幾年,我又見到章月樵大爺,他的老伴患上了老年癡呆,大爺不再自殺,女兒回到了身邊照顧他們。
無論是在過去的小院,還是新的院區,都感謝這些慷慨的患者,給我分享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哪怕曾因此陷入抑鬱,我仍熱切地想要這些可愛的人活著。
我特別喜歡「天才捕手」給我起的這個名字——陳百憂。它來源於一個著名的抗抑鬱藥「百憂解」。
1974年美國禮來製藥公司研製出了百憂解,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歡欣鼓舞。很多人認為,抑鬱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不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不再是一種人格缺陷,而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
然而,以百憂解為代表的各種藥物僅能夠改善一部分症狀,給人們一些鼓勵和勇氣。它讓人們不再那麼迷茫,仿佛在茫茫大海隨波逐流的時候,能夠抓住的一塊浮板,但它並沒有解決精神疾病的根源問題。
精神疾病的根源在於「人」。普通醫生看到的是「病」,那個病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療,是需要手術還是服藥等等。精神科醫生看到的是「人」,我們沒有很多的醫學操作,聽患者講話,試圖理解並認同他們,就是我們的工作。
記錄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有幸得到過讀者的回應。「天才捕手」公眾號裡有讀者留言說,其實精神科病房就是「易碎心靈的港灣」。我喜歡這個說法,這也是事實。很多患者會跟我說,在難受的時候,最想回的不是家而是醫院。不單是醫院能打針吃藥把我治好,而是喜歡裡面簡單安靜、沒有歧視的生活。
同時我也發現了大家對精神疾病的一些誤解,有讀者留言說,既然知道他們生病的原因,為什麼不做心理治療呢?我能感受到讀者內心的著急,因此在開啟本書的正文之前,我想先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精神科常規治療是包括心理治療的,雖然分很多不同的情況,但是一定會有心理治療的部分。就好像《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裡面,作為榮格派治療大師的河合隼雄跟村上春樹說:「光以一般常識思考就能夠治癒的人,是不會到我這裡來的。 」
心理治療幫助人們看到問題,但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電影《小丑》(2019)裡面有句名言:「有精神疾病的人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期待你假裝沒病。」替本書故事裡的人著急的讀者,多多少少也有這樣的想法:多希望他們沒病啊!
每個人的故事裡仿佛都有命運的意味。精神疾病好像一個牢籠,只有極少的人能夠從裡面逃出去。這個是非常真實的事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患者非常努力,我們也給他們加油,但是過不了多久,出院時信誓旦旦的人又帶著好多好多症狀回來了。
生病是由很多綜合原因導致的,固然有社會心理學原因,也有遺傳基因的因素,醫生方面和患者方面再努力,有時候也治不好。
就好像有一些小樹,在成長的時候,出於各種原因,長得和其他的樹不一樣,它身上的某一段,就是非常非常細,細到甚至不能承受自己本身的重量。在颳風下雨的時候,它很容易就從脆弱的那個地方斷掉。
人能阻止颳風下雨嗎?當然不能。
看到了脆弱,不一定可以治療好。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那精神科醫生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希望我是一把雨傘,下雨的時候,讓病友可以拿出來稍微遮擋一下風雨,天晴的時候,就把它放在一旁盡情地去享受陽光吧。
目次
寫在故事之前
春姨和玫瑰花
►躁狂帶來的生命力和熱情是很多人稀缺的,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貓爸爸
►這種病其實只要不喝酒就沒事。後來我了解到,他是在經過反覆努力挑戰後發現,躲進精神科病房是最好的選擇。
自殺60年
►大爺一直是那個養尊處優的少爺,從出生被家族捧在手心裡,到現在他能在一個人的守護下,有尊嚴、體面地活著。
院霸
►較真、認死理、反覆糾纏,活得越是難堪,便不用怕有人會加害自己了。
院霸的仇人
►嬌生慣養、天真可愛的小姑娘,一下子成了被人欺負的對象,等到親生父母把她接回來時,已是三十歲還患上精神疾病了。
我的瘋孩子
►患者家屬總是從不承認到找出路,與自己和解,相信要打一場持久戰。一名「花瘋子」的父親,在病房遇見了戰友。
跟著媽媽去流浪
►記憶裡,媽媽會從垃圾桶裡撿東西給我吃。──她的童年經歷讓在場的人為她心疼、抽泣。她卻盼望那種浪跡天涯的感覺,能在某一天重現。
查無此人
►五年級的她提出「我是誰」這個問題,父母不僅沒想要去解決,還選擇了隱瞞。
帶我回家
►她罵起人來還帶著節奏,口舌異動,飆出各式句式:祈使句、感歎句、疑問句等,藉由這樣的「晨罵」打發時光。
傻瓜美人
►很多成年人的人格並不完整,比如深陷PUA騙局裡的人。他們為了維持一段關係,寧可變成傻瓜。
窗邊的老米
►躁鬱症,世人只看到患者熱情的一面,會覺得他們比大多數正常人還好。而患者闖禍的這一面,除了我們和家人,沒有人能看見。
我們結婚吧
►青年逐漸習慣與自己的思覺失調相處。他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絕不能把病情告訴妻子,直到一次復發把他打回現實。
春姨和玫瑰花
►躁狂帶來的生命力和熱情是很多人稀缺的,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貓爸爸
►這種病其實只要不喝酒就沒事。後來我了解到,他是在經過反覆努力挑戰後發現,躲進精神科病房是最好的選擇。
自殺60年
►大爺一直是那個養尊處優的少爺,從出生被家族捧在手心裡,到現在他能在一個人的守護下,有尊嚴、體面地活著。
院霸
►較真、認死理、反覆糾纏,活得越是難堪,便不用怕有人會加害自己了。
院霸的仇人
►嬌生慣養、天真可愛的小姑娘,一下子成了被人欺負的對象,等到親生父母把她接回來時,已是三十歲還患上精神疾病了。
我的瘋孩子
►患者家屬總是從不承認到找出路,與自己和解,相信要打一場持久戰。一名「花瘋子」的父親,在病房遇見了戰友。
跟著媽媽去流浪
►記憶裡,媽媽會從垃圾桶裡撿東西給我吃。──她的童年經歷讓在場的人為她心疼、抽泣。她卻盼望那種浪跡天涯的感覺,能在某一天重現。
查無此人
►五年級的她提出「我是誰」這個問題,父母不僅沒想要去解決,還選擇了隱瞞。
帶我回家
►她罵起人來還帶著節奏,口舌異動,飆出各式句式:祈使句、感歎句、疑問句等,藉由這樣的「晨罵」打發時光。
傻瓜美人
►很多成年人的人格並不完整,比如深陷PUA騙局裡的人。他們為了維持一段關係,寧可變成傻瓜。
窗邊的老米
►躁鬱症,世人只看到患者熱情的一面,會覺得他們比大多數正常人還好。而患者闖禍的這一面,除了我們和家人,沒有人能看見。
我們結婚吧
►青年逐漸習慣與自己的思覺失調相處。他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絕不能把病情告訴妻子,直到一次復發把他打回現實。
書摘/試閱
(節錄自<院霸的仇人>)
也許是因為精神疾病所致的情感淡漠,孫艷玲見到自己親生父母時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她沒有開心,也沒有憤怒,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反倒是親生父母把她接回家之後,一心想著要好好彌補一下這個受了苦的孩子。正好他們也都退休了,就經常帶她去見以前的熟人,甚至帶她去旅遊,想著散散心會對她的病情有好處。估計他們內心還有隱約的期待,期待她某一天會奇蹟般地痊癒。
但畢竟是兩個上了歲數的老人,真的沒法照顧這個得精神疾病的女兒。
精神疾病分為「文瘋子」「武瘋子」和「花瘋子」,孫艷玲就是典型的「花瘋子」,見到男的就愛脫衣服,好多次鄰居跑來說孫艷玲又脫光了在哪兒哪兒哪兒溜達,老兩口就趕緊去給領回家來。後來他們沒辦法,只好把女兒關在家裡,孫艷玲就天天脫光了站在窗前。最後他們實在沒轍了,只能把她送回醫院。
我們科病房維修的時候,有工人來幹活,孫艷玲就每天把自己脫光了走到那些工人面前去。一米六多的孫艷玲只有四十幾公斤,非常瘦,肋骨可以清楚地數出來,幾乎沒有胸。我眼尖地看到她肚臍下面有一個凹陷,正好奇是什麼,一旁的趙醫生就告訴我:「那是結紮的印記。」
趙醫生四十多歲,曾在一家國營礦企醫院的精神科工作了二十多年,後來,到我們科做了外聘醫生。她告訴我當年在他們醫院裡,如果家屬送女精神疾病患者來,他們問的第一句就是——「結紮沒有?」
「為什麼?住院和結紮有什麼關係啊?」我完全想不到這兩件事有啥關係。趙醫生解釋說:「像孫艷玲這樣的患者,見人就脫衣服,如果不結紮,只要跑出去,回來肯定就會懷孕,哪個家屬受得了啊?所以都直接結紮了,省事。」我聽到這個,心裡非常難受。但對於這些患者艱難的處境,我又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聽我媽念叨,附近某個「女瘋子」又生了個小孩,「她也知道餵孩子吃奶呢……」後來小孩長大了一點,我還看見過她從垃圾桶裡翻爛蘋果嚼碎了餵孩子。附近有人看不過去,會送一些吃的給她們母女,再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就不見了,估計是被誰偷走了。那些年偷孩子的人很多,至於誰是孩子爸爸,沒有人知道。能看到的僅是,不久後,遊蕩的「女瘋子」肚子又大了……。
我又憤怒,又不意外。我不能去追問孫艷玲是回到父母身邊被結紮的,還是在婆家就被結紮了,因為像她這樣有親生父母願意接手照顧,又有單位報銷全部醫療費的「女瘋子」,已經算非常「幸運」了。
當時孫艷玲一脫光了跑到工人面前,看護就從身後拿一床毯子把她包住。最後工人幹活的時候,看護乾脆就一直坐在她的屋裡守著;要去忙的時候,就用約束帶把她綁在床上,忙完了再回來給她鬆開。這是她在這個空間裡能得到的力所能及的保護。
-
孫艷玲算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但她的「瘋」一點都不讓人討厭。
她從來不記仇,即便是對自己的「仇人」院霸,她也很善良。當初院霸兒子結婚沒有邀請院霸參加,孫艷玲趁機嘲笑院霸,院霸心裡記恨,接了一飯盒開水潑向孫艷玲,她脖子和臉都被燙出了水泡。主任要把院霸攆走,孫艷玲立刻去找主任求情:「主任,我已經原諒她了,別讓她走了。」她從來沒有提過自己曾經的丈夫和兒子,他們也一次都沒來看過她,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
平時放風的時候,只要一有機會,孫艷玲就會跑到男患者堆裡去。過年科室舉辦聯歡會,她要換七八個地方,一會兒挨著這個男患者坐,一會兒挨著那個男患者坐,並且早早就給她喜歡的幾個男患者分別準備好了禮物。經常幫忙打飯的,她也會趁打飯的時候往人家手裡塞些吃的。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孫艷玲媽媽帶她去辦公證的時候,公證員是個男的,孫艷玲上去就問人家:「想不想看我脫衣服?」公證員一下子警覺起來,問她怎回事,她說自己是精神疾病,正在住院,是她媽騙她來的。因為涉及精神疾病患者,公證問題一下變得複雜,孫艷玲媽媽想辦的事沒辦成,一氣之下才大半年沒來看她。
孫艷玲的媽媽非常確信地說她們家裡沒有家族史,其餘五個女兒也每個人都各自組了家庭,擁有幸福的生活,並且都很孝順。所以孫艷玲應該沒有基因上的問題,生病主要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在沒有選擇的時候被送給了別人,被寵溺之後又經歷了從天上掉到地上的落差,每天擔驚受怕,不知道明天在哪兒……會不會都給她帶來了很多創傷?
世上最無奈的事情,就是好像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卻承受了根本承受不了的重創。
很多人在生病之初都會不停地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但精神病人可能是連這個都問不出來的一群人——家庭的一片塵落在了身上,人生就此改變,這種情況在精神病人當中很常見。很多時候,他們是在替一個家庭、一段歷史,或者某種環境「生病」。之前我有位老師曾說,善良的人才會得精神疾病,「因為不忍心怪別人,所以只能怪自己」。
好在孫艷玲自己看起來一點也不痛苦:不高興了,可以把媽媽新買的衣服拿去堵下水道;媽媽不來看自己,也一點都不抱怨;沒有吃的就管別人要唄,有了就分享給所有人;有個「仇人」每天吵吵架,被燙傷了立刻就原諒對方;老公也好,孩子也好,就跟沒有存在過一樣,不會煩惱,也不會想念……。
孫艷玲有一個魔性的口頭禪,喜歡在一句話前面加——「這一天天的!」主任找她談話,她每次都說:「這一天天的,知道了」弄得主任覺得反而是自己小題大做似的。聽得多了,後來我們也經常在辦公室坐著坐著就會說:「這一天天的。」自己都覺得好笑。她活在自己的邏輯裡,但只要這個邏輯能維持她的世界「正常」運轉,「這一天天的」,就足夠了。
善良的人不再傷心——關於孫艷玲,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精神疾病所致的情感淡漠,孫艷玲見到自己親生父母時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她沒有開心,也沒有憤怒,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反倒是親生父母把她接回家之後,一心想著要好好彌補一下這個受了苦的孩子。正好他們也都退休了,就經常帶她去見以前的熟人,甚至帶她去旅遊,想著散散心會對她的病情有好處。估計他們內心還有隱約的期待,期待她某一天會奇蹟般地痊癒。
但畢竟是兩個上了歲數的老人,真的沒法照顧這個得精神疾病的女兒。
精神疾病分為「文瘋子」「武瘋子」和「花瘋子」,孫艷玲就是典型的「花瘋子」,見到男的就愛脫衣服,好多次鄰居跑來說孫艷玲又脫光了在哪兒哪兒哪兒溜達,老兩口就趕緊去給領回家來。後來他們沒辦法,只好把女兒關在家裡,孫艷玲就天天脫光了站在窗前。最後他們實在沒轍了,只能把她送回醫院。
我們科病房維修的時候,有工人來幹活,孫艷玲就每天把自己脫光了走到那些工人面前去。一米六多的孫艷玲只有四十幾公斤,非常瘦,肋骨可以清楚地數出來,幾乎沒有胸。我眼尖地看到她肚臍下面有一個凹陷,正好奇是什麼,一旁的趙醫生就告訴我:「那是結紮的印記。」
趙醫生四十多歲,曾在一家國營礦企醫院的精神科工作了二十多年,後來,到我們科做了外聘醫生。她告訴我當年在他們醫院裡,如果家屬送女精神疾病患者來,他們問的第一句就是——「結紮沒有?」
「為什麼?住院和結紮有什麼關係啊?」我完全想不到這兩件事有啥關係。趙醫生解釋說:「像孫艷玲這樣的患者,見人就脫衣服,如果不結紮,只要跑出去,回來肯定就會懷孕,哪個家屬受得了啊?所以都直接結紮了,省事。」我聽到這個,心裡非常難受。但對於這些患者艱難的處境,我又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我想起小時候經常聽我媽念叨,附近某個「女瘋子」又生了個小孩,「她也知道餵孩子吃奶呢……」後來小孩長大了一點,我還看見過她從垃圾桶裡翻爛蘋果嚼碎了餵孩子。附近有人看不過去,會送一些吃的給她們母女,再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就不見了,估計是被誰偷走了。那些年偷孩子的人很多,至於誰是孩子爸爸,沒有人知道。能看到的僅是,不久後,遊蕩的「女瘋子」肚子又大了……。
我又憤怒,又不意外。我不能去追問孫艷玲是回到父母身邊被結紮的,還是在婆家就被結紮了,因為像她這樣有親生父母願意接手照顧,又有單位報銷全部醫療費的「女瘋子」,已經算非常「幸運」了。
當時孫艷玲一脫光了跑到工人面前,看護就從身後拿一床毯子把她包住。最後工人幹活的時候,看護乾脆就一直坐在她的屋裡守著;要去忙的時候,就用約束帶把她綁在床上,忙完了再回來給她鬆開。這是她在這個空間裡能得到的力所能及的保護。
-
孫艷玲算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但她的「瘋」一點都不讓人討厭。
她從來不記仇,即便是對自己的「仇人」院霸,她也很善良。當初院霸兒子結婚沒有邀請院霸參加,孫艷玲趁機嘲笑院霸,院霸心裡記恨,接了一飯盒開水潑向孫艷玲,她脖子和臉都被燙出了水泡。主任要把院霸攆走,孫艷玲立刻去找主任求情:「主任,我已經原諒她了,別讓她走了。」她從來沒有提過自己曾經的丈夫和兒子,他們也一次都沒來看過她,仿佛根本不存在似的。
平時放風的時候,只要一有機會,孫艷玲就會跑到男患者堆裡去。過年科室舉辦聯歡會,她要換七八個地方,一會兒挨著這個男患者坐,一會兒挨著那個男患者坐,並且早早就給她喜歡的幾個男患者分別準備好了禮物。經常幫忙打飯的,她也會趁打飯的時候往人家手裡塞些吃的。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孫艷玲媽媽帶她去辦公證的時候,公證員是個男的,孫艷玲上去就問人家:「想不想看我脫衣服?」公證員一下子警覺起來,問她怎回事,她說自己是精神疾病,正在住院,是她媽騙她來的。因為涉及精神疾病患者,公證問題一下變得複雜,孫艷玲媽媽想辦的事沒辦成,一氣之下才大半年沒來看她。
孫艷玲的媽媽非常確信地說她們家裡沒有家族史,其餘五個女兒也每個人都各自組了家庭,擁有幸福的生活,並且都很孝順。所以孫艷玲應該沒有基因上的問題,生病主要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在沒有選擇的時候被送給了別人,被寵溺之後又經歷了從天上掉到地上的落差,每天擔驚受怕,不知道明天在哪兒……會不會都給她帶來了很多創傷?
世上最無奈的事情,就是好像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卻承受了根本承受不了的重創。
很多人在生病之初都會不停地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我?但精神病人可能是連這個都問不出來的一群人——家庭的一片塵落在了身上,人生就此改變,這種情況在精神病人當中很常見。很多時候,他們是在替一個家庭、一段歷史,或者某種環境「生病」。之前我有位老師曾說,善良的人才會得精神疾病,「因為不忍心怪別人,所以只能怪自己」。
好在孫艷玲自己看起來一點也不痛苦:不高興了,可以把媽媽新買的衣服拿去堵下水道;媽媽不來看自己,也一點都不抱怨;沒有吃的就管別人要唄,有了就分享給所有人;有個「仇人」每天吵吵架,被燙傷了立刻就原諒對方;老公也好,孩子也好,就跟沒有存在過一樣,不會煩惱,也不會想念……。
孫艷玲有一個魔性的口頭禪,喜歡在一句話前面加——「這一天天的!」主任找她談話,她每次都說:「這一天天的,知道了」弄得主任覺得反而是自己小題大做似的。聽得多了,後來我們也經常在辦公室坐著坐著就會說:「這一天天的。」自己都覺得好笑。她活在自己的邏輯裡,但只要這個邏輯能維持她的世界「正常」運轉,「這一天天的」,就足夠了。
善良的人不再傷心——關於孫艷玲,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