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我想代表這個樂團和我們所有人向你們道謝,
我希望我們通過試唱了。」
──約翰.藍儂(1969.1.30屋頂演唱會)
「……對於『披頭四會再次回歸成團嗎』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不會。」
——保羅.麥卡尼(1970.8.29手寫信)
★《滾石》音樂雜誌評選最偉大的500張專輯★
★作家馬世芳、陳德政傾情專文導讀★
★隨書附贈1張披頭四影像典藏書卡+1張復古跳色書卡★
幾乎塵封於樂迷記憶中的披頭四,因《魔戒三部曲》電影導演彼得.傑克森的紀錄片作品《披頭四:回歸》(The Beatles:Get Back)重回大眾視野。隨著當年的電影《隨它去吧》於串流平台重新上線,也讓全球樂迷再度重溫披頭四解散前那段搖滾時光。
▍《順其自然》:披頭四最神祕的一張專輯
披頭四解散已久,為何魅力不減?本書將帶領讀者由最後一張專輯《順其自然》談起。嚴格地說,《順其自然》並「不能完全算是」披頭四的最後一張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才是。然而,資深樂迷對《順其自然》的探究,卻往往比《艾比路》更加熱烈,為什麼?因為《順其自然》從企劃、發想、錄製到真正發行,除了讓後世在評價、討論披頭四的音樂生涯與成就時,最為意見分歧、褒貶不一以外,這也是一張連團員們自身都極不滿意的作品,也正是這樣謎團重重的一張專輯,才吸引了無數樂迷幾十年來前仆後繼、孜孜不倦地去挖掘與《順其自然》相關的所有真相、流言。
▍同床異夢的四人,分崩離析的創作
一切從1968年為〈嘿!朱德〉錄製短片開始,原以為只是尋常企劃的開端,不料卻是走向崩解的序曲,在此期間無論是更換錄音室、拍攝影片、現場演唱會還是錄製新歌,樁樁件件都浸泡在爭執與矛盾中。即使保羅.麥卡尼想盡辦法試圖找回團員間的向心力,但約翰.藍儂早已和小野洋子展開新的表演事業,喬治.哈里森已經將部分事業重心移往電影,而林哥.史達也已經受夠了自己總是屈居四人末座的情況。除此之外,披頭四更同時面臨經紀人猝逝、團隊事業無人打理、龐大的錄音花費等挑戰;同時,新的錄音技術問世,使團員們不得不思考全新的音樂呈現方式,試著放下最擅長的現場收音錄製,並加進他們都極為陌生的多軌錄音──這也代表就算分頭收音,錄音工作也能完成,「四人必須通力合作」不再是完成專輯的必要條件。
▍即使團體解散,但披頭四的故事還未真正終結
藍儂、保羅、林哥與喬治,為何執意走出艾比路錄音室?披頭四成員們是在什麼樣的心境與狀態下舉辦了「屋頂演唱會」?在眾多的名曲中,哪些曲目從專輯中被刪除,哪些又被改編、重新收錄?四人最終走向破局,矛頭究竟應該指向哪個關鍵事件或人物?被團員極度厭棄的《順其自然》,真的一無可取嗎?因為種種變數,《順其自然》的錄製工程只能在破碎的規劃中進行。這也讓許多後來並未收錄在專輯中、也未真正發行的版本在市面上流竄。這些版本對於樂迷而言,卻反而別具意義,頻頻引起各界回溯與探尋。
約翰的歌詞、喬治的和弦、保羅的琴聲與林哥的鼓點,披頭四透過他們的音樂帶給全世界無數人勇氣與希望,卻無法挽回團體注定終結的命運,徒留無限徬徨與留戀、掙扎與苦痛。當我們談到屋頂上的披頭四,我們所談的不只是一個樂團,而是一則悲傷的故事、一段傳奇的消亡。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森邁入成熟的蛻變之作
令人困惑不已又難以自拔
一張關於愛、慾望、接納與背叛的傳奇專輯
「《危險之旅》跟瑪丹娜(Madonna)、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大不相同。它的視角更具威脅性,也更為廣闊……如果說《危險之旅》算是流行專輯,那麼等於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的界限。」
──Joseph Vogel(美國作家、樂評家)
麥可.傑克森從幼時便進入娛樂產業,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在1983年發行的專輯《顫慄》(Thriller)創下史上銷量最高的紀錄,音樂生涯也攀上了高峰。出人意料的是,在橫掃無數座音樂大獎、名利雙收的同時,他的「危險之旅」才正要開始。
《危險之旅》(Dangerous)是傑克森在1991年發行的錄音室專輯,他在這張專輯中深入挖掘了許多黑人音樂的可能性,大眾卻往往被關於他外貌與性向的傳言吸引,導致對這張專輯音樂的關注失焦,從而忽略了其中所隱含關於黑人音樂、性愛與種種反思等深層議題。本書作者蘇珊.法斯特從音樂、種族、性別、文化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張傑克森生涯中最神祕的專輯,深度剖析其中的種種謎團:
◎〈即興〉(Jam)的旋律為何如此破碎?
◎〈密愛〉(In the Closet)隱含了什麼性別隱喻?
◎〈銘記時光〉(Remember the Time)當中有什麼黑白權利的表述?
◎〈療癒世界〉(Heal the World)只是〈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複製品嗎?
◎〈黑或白〉(Black or White)MV中那支震驚五億人的「黑豹舞」有何涵義?
《危險之旅》共收錄了十四首非常長的歌曲,當喇叭播放出傑克森這張嘔心瀝血的作品時,許多人卻是越聽越感到迷惑不解:突兀的碎玻璃聲音開場、長達一分鐘的冗長前奏、歌曲中穿插的童音、帶一點「東方味」的旋律、傑克森本人時而急促時而哽咽的唱腔……雖然這張專輯仍在當年拿下美國《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的冠軍,但仍因其非主流的音樂形式而備受批評。
但是,如果我們把《危險之旅》視為一張概念專輯,一切就會合理許多。從這張唱片對於成年人的描繪,我們可以看出傑克森正努力面對一些沉重的負擔──政治、愛、慾望、誘惑、背叛、譴責,以及或許最重要的種族問題──這種方式在他先前的音樂之中前所未見,帶給我們一個更著重現實、也更陰鬱的世界。
蘇珊.法斯特在本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到見解,以文化、性別等多重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張傑克森被遠遠低估的傑作。回顧他的一生,即便外界評價褒貶不一,他在音樂的貢獻及創下的種種紀錄仍舊不可磨滅。他的每一個舞步、每一首暢銷單曲,至今仍震撼人心、充滿啟示,同時──難以超越。
「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台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回柏林三部曲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台灣版獨家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面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表作深度爬梳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出,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表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表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了,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了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曲,《「英雄」》的專輯同名曲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曲《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出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出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家族精神分裂症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出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合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出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了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出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了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面向。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伙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合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曲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鉅細靡遺,有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了標準,應該成為同系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我想代表這個樂團和我們所有人向你們道謝,
我希望我們通過試唱了。」
──約翰.藍儂(1969.1.30屋頂演唱會)
「……對於『披頭四會再次回歸成團嗎』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不會。」
——保羅.麥卡尼(1970.8.29手寫信)
★《滾石》音樂雜誌評選最偉大的500張專輯★
★作家馬世芳、陳德政傾情專文導讀★
★隨書附贈1張披頭四影像典藏書卡+1張復古跳色書卡★
幾乎塵封於樂迷記憶中的披頭四,因《魔戒三部曲》電影導演彼得.傑克森的紀錄片作品《披頭四:回歸》(The Beatles:Get Back)重回大眾視野。隨著當年的電影《隨它去吧》於串流平台重新上線,也讓全球樂迷再度重溫披頭四解散前那段搖滾時光。
▍《順其自然》:披頭四最神祕的一張專輯
披頭四解散已久,為何魅力不減?本書將帶領讀者由最後一張專輯《順其自然》談起。嚴格地說,《順其自然》並「不能完全算是」披頭四的最後一張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才是。然而,資深樂迷對《順其自然》的探究,卻往往比《艾比路》更加熱烈,為什麼?因為《順其自然》從企劃、發想、錄製到真正發行,除了讓後世在評價、討論披頭四的音樂生涯與成就時,最為意見分歧、褒貶不一以外,這也是一張連團員們自身都極不滿意的作品,也正是這樣謎團重重的一張專輯,才吸引了無數樂迷幾十年來前仆後繼、孜孜不倦地去挖掘與《順其自然》相關的所有真相、流言。
▍同床異夢的四人,分崩離析的創作
一切從1968年為〈嘿!朱德〉錄製短片開始,原以為只是尋常企劃的開端,不料卻是走向崩解的序曲,在此期間無論是更換錄音室、拍攝影片、現場演唱會還是錄製新歌,樁樁件件都浸泡在爭執與矛盾中。即使保羅.麥卡尼想盡辦法試圖找回團員間的向心力,但約翰.藍儂早已和小野洋子展開新的表演事業,喬治.哈里森已經將部分事業重心移往電影,而林哥.史達也已經受夠了自己總是屈居四人末座的情況。除此之外,披頭四更同時面臨經紀人猝逝、團隊事業無人打理、龐大的錄音花費等挑戰;同時,新的錄音技術問世,使團員們不得不思考全新的音樂呈現方式,試著放下最擅長的現場收音錄製,並加進他們都極為陌生的多軌錄音──這也代表就算分頭收音,錄音工作也能完成,「四人必須通力合作」不再是完成專輯的必要條件。
▍即使團體解散,但披頭四的故事還未真正終結
藍儂、保羅、林哥與喬治,為何執意走出艾比路錄音室?披頭四成員們是在什麼樣的心境與狀態下舉辦了「屋頂演唱會」?在眾多的名曲中,哪些曲目從專輯中被刪除,哪些又被改編、重新收錄?四人最終走向破局,矛頭究竟應該指向哪個關鍵事件或人物?被團員極度厭棄的《順其自然》,真的一無可取嗎?因為種種變數,《順其自然》的錄製工程只能在破碎的規劃中進行。這也讓許多後來並未收錄在專輯中、也未真正發行的版本在市面上流竄。這些版本對於樂迷而言,卻反而別具意義,頻頻引起各界回溯與探尋。
約翰的歌詞、喬治的和弦、保羅的琴聲與林哥的鼓點,披頭四透過他們的音樂帶給全世界無數人勇氣與希望,卻無法挽回團體注定終結的命運,徒留無限徬徨與留戀、掙扎與苦痛。當我們談到屋頂上的披頭四,我們所談的不只是一個樂團,而是一則悲傷的故事、一段傳奇的消亡。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流行音樂之王麥可.傑克森邁入成熟的蛻變之作
令人困惑不已又難以自拔
一張關於愛、慾望、接納與背叛的傳奇專輯
「《危險之旅》跟瑪丹娜(Madonna)、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大不相同。它的視角更具威脅性,也更為廣闊……如果說《危險之旅》算是流行專輯,那麼等於重新定義了流行音樂的界限。」
──Joseph Vogel(美國作家、樂評家)
麥可.傑克森從幼時便進入娛樂產業,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在1983年發行的專輯《顫慄》(Thriller)創下史上銷量最高的紀錄,音樂生涯也攀上了高峰。出人意料的是,在橫掃無數座音樂大獎、名利雙收的同時,他的「危險之旅」才正要開始。
《危險之旅》(Dangerous)是傑克森在1991年發行的錄音室專輯,他在這張專輯中深入挖掘了許多黑人音樂的可能性,大眾卻往往被關於他外貌與性向的傳言吸引,導致對這張專輯音樂的關注失焦,從而忽略了其中所隱含關於黑人音樂、性愛與種種反思等深層議題。本書作者蘇珊.法斯特從音樂、種族、性別、文化的角度,重新詮釋這張傑克森生涯中最神祕的專輯,深度剖析其中的種種謎團:
◎〈即興〉(Jam)的旋律為何如此破碎?
◎〈密愛〉(In the Closet)隱含了什麼性別隱喻?
◎〈銘記時光〉(Remember the Time)當中有什麼黑白權利的表述?
◎〈療癒世界〉(Heal the World)只是〈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複製品嗎?
◎〈黑或白〉(Black or White)MV中那支震驚五億人的「黑豹舞」有何涵義?
《危險之旅》共收錄了十四首非常長的歌曲,當喇叭播放出傑克森這張嘔心瀝血的作品時,許多人卻是越聽越感到迷惑不解:突兀的碎玻璃聲音開場、長達一分鐘的冗長前奏、歌曲中穿插的童音、帶一點「東方味」的旋律、傑克森本人時而急促時而哽咽的唱腔……雖然這張專輯仍在當年拿下美國《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的冠軍,但仍因其非主流的音樂形式而備受批評。
但是,如果我們把《危險之旅》視為一張概念專輯,一切就會合理許多。從這張唱片對於成年人的描繪,我們可以看出傑克森正努力面對一些沉重的負擔──政治、愛、慾望、誘惑、背叛、譴責,以及或許最重要的種族問題──這種方式在他先前的音樂之中前所未見,帶給我們一個更著重現實、也更陰鬱的世界。
蘇珊.法斯特在本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獨到見解,以文化、性別等多重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張傑克森被遠遠低估的傑作。回顧他的一生,即便外界評價褒貶不一,他在音樂的貢獻及創下的種種紀錄仍舊不可磨滅。他的每一個舞步、每一首暢銷單曲,至今仍震撼人心、充滿啟示,同時──難以超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雨果.威爾肯(Hugo Wilcken)
澳大利亞作家、翻譯家,長期定居巴黎,現則往返於倫敦及雪梨之間。著有《反射》(The Reflection,暫譯)《殖民地》(Colony,暫譯)《處決》(The Execution,暫譯)等小說作品。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史提夫.馬特奧(Steve Matteo)
曾在圖書出版和公共關係領域工作近二十年,現為專職作者,長年為《紐約時報》、《紐約雜誌》、《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與《滾石》、《Spin》等媒體撰寫文章。著有《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The Beatles' Let It Be)、《Dylan》、《Act Naturally: The Beatles On Film》等作品。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蘇珊.法斯特(Susan Fast)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性別、種族、民族、表演藝術與當代流行音樂,著有《聆聽齊柏林飛船:音樂中的儀式、差異性與身體》(Listening to Led Zeppelin: Ritual, Otherness and the Body in the Music,暫譯)。
譯者簡介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楊久穎
Join,多年前曾寫過幾本關於搖滾,以及女人在唱歌的書。現為整天煩惱下一頓要煮什麼的宅婦一枚,偶爾煮字療飢,在鍵盤與檔案間攀爬維生。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向獨裁者說不》;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激情》、《西北》、《聲音與憤怒》;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以及圖像小說《歡樂之家》等數十種。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彭臨桂
自由譯者,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譯有《倖存者,如我們》、《聖母峰上的情書》、《莉西的故事》、《完美嫌犯》、《遺忘效應》等。喜愛閱讀、音樂、攝影。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雨果.威爾肯(Hugo Wilcken)
澳大利亞作家、翻譯家,長期定居巴黎,現則往返於倫敦及雪梨之間。著有《反射》(The Reflection,暫譯)《殖民地》(Colony,暫譯)《處決》(The Execution,暫譯)等小說作品。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史提夫.馬特奧(Steve Matteo)
曾在圖書出版和公共關係領域工作近二十年,現為專職作者,長年為《紐約時報》、《紐約雜誌》、《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與《滾石》、《Spin》等媒體撰寫文章。著有《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The Beatles' Let It Be)、《Dylan》、《Act Naturally: The Beatles On Film》等作品。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蘇珊.法斯特(Susan Fast)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音樂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性別、種族、民族、表演藝術與當代流行音樂,著有《聆聽齊柏林飛船:音樂中的儀式、差異性與身體》(Listening to Led Zeppelin: Ritual, Otherness and the Body in the Music,暫譯)。
譯者簡介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楊久穎
Join,多年前曾寫過幾本關於搖滾,以及女人在唱歌的書。現為整天煩惱下一頓要煮什麼的宅婦一枚,偶爾煮字療飢,在鍵盤與檔案間攀爬維生。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向獨裁者說不》;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激情》、《西北》、《聲音與憤怒》;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以及圖像小說《歡樂之家》等數十種。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彭臨桂
自由譯者,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譯有《倖存者,如我們》、《聖母峰上的情書》、《莉西的故事》、《完美嫌犯》、《遺忘效應》等。喜愛閱讀、音樂、攝影。
名人/編輯推薦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
——馬欣(作家)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
——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
——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
——《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
——Vice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
——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事實上,披頭四的裂解,從1966年他們不再巡演,1967年經紀人布萊恩.愛普斯坦猝逝之後,就已無可避免。想一想:從1962年發行首張單曲〈愛我吧〉走到1969年初的《回歸》計畫,才不過短短六年多,披頭四的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都經歷了堪比宇宙大霹靂的震盪,名聲帶來的瘋狂海嘯效應和作品演化的速度,史無前例,後來更再也無人能夠重現,不可能有人知道該怎麼應付那樣的壓力。這四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卻沒有崩潰,沒有毀掉自己,並且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斷精進,持續創造出美麗不可方物的歌曲,那已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資深披頭迷)
玩音樂,原本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披頭四在巨大壓力下come together,像變魔術一般,在搖搖欲墜的沙堡上重新變出彩色的鑽石。那種神奇的內在凝聚力,造就了落日前的餘暉。
——陳德政(作家)
《順其自然》的錄音重現江湖,證明了披頭四的音樂並非偉大六〇年代的終點,而是有無數可能性的起點,它像是一條承載了一代人信念的祕鑰,也許能開啟新的多重宇宙。
──廖偉棠(詩人)
作為一名連《救命!》和《一夜狂歡》兩部電影都看過的披頭四粉絲,很開心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那種與他們距離很近的感覺,讓我很滿足,就像跟著筆者回到了那個年代、看著一切事情發生,頗有臨場感,偶爾內文也會令我想起練團室裡的某些片段而跟著緊張起來……!我想,只要是玩樂團的朋友們都會感興趣,並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些什麼。
──吳羿緯(布萊梅 Bremen Entertainment Inc.主唱)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不知道這歷史中已經死去的人,下一世去了哪裡?他們會繼續執著在哪些事呢?即便唱著〈親愛的上帝〉(My Sweet Lord),難道他就真的見到上帝了嗎?我一邊讀著,一邊在腦中建構文字所描述的那些時空,包括那緊繃的合夥關係,或是穿插著如我這樣的「器材宅」而言寶貴的資訊,從披頭四那些工作夥伴的旁觀證詞中,我們啃食著粉碎的現實,似乎讓所有影像或樂音都更鮮活了一點。
──曹瑋倫(布萊梅 Bremen Entertainment Inc. 吉他手、河童鄉 Toxic Bald 鼓手)
從《左輪手槍》到花椒軍曹再到白碟 ,披頭四的創作不斷擴大後又逐漸收攏,然而人心各異,四散一地,嚴重影響士氣。這本書記錄了《順其自然》的專輯製作過程,中間的掙扎爭執,最後似乎也與名字相應,從「回歸」到「順其自然」,即使保羅.麥卡尼在屋頂唱足三遍的《回歸》,盼望夥伴回來,終究一切得隨風去。
──因奉(樂評人)
馬特奧帶領讀者進入《順其自然》這張傳奇專輯的製作過程,這是披頭四最後一次全力合作。書中披露在製作過程中,團員四人歷經諸多妥協與談判的過程。馬特奧用不慍不火的方式敘述,但又不失緊湊。
——美國圖書館協會(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忠實地描述了披頭四的盛世歷史上最耐人尋味的一個月。
——《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史提夫.馬特奧的研究非常細緻,《順其自然》不只是披頭四最令人們難忘的專輯,正如大多數人所知,它標誌著搖滾樂史上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樂團的結束。
——《樞紐》(The Hub)週刊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礡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作家)
作者創造了立體的多維度討論,使用了文化研究、哲學的語言,拿出痴狂樂迷才會重視的音樂段落分析,嚴肅程度可謂巨大的人文科學實驗,且時時回望麥可「人本」的部分,詰問層次豐富,簡直是樂評人「動真情」的新高度。這本書寫給麥可,寫給麥可的粉絲,寫給麥可的研究者,更寫給有志鑽研「專輯」的樂評人——我深受鼓舞,大為感動。
──陳玠安(作家、樂評人)
透過這本書導引,方才了解在狀似商業的專輯框架下,那些喃喃自語和工業噪音的背後,還藏有更多衝突尋釁,乍聽矛盾,順流而下卻感摩訶不思議。
──因奉(樂評人)
作為一名音樂學家,法斯特撰寫了許多關於傑克森的文章,為他的創作過程提供了清晰的見解。她將這些作品放在種族主義、政治、性別和性的文化背景中,為大眾帶來了精采的閱讀體驗。
——Karin Merx,《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蘇珊.法斯特這本關於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專輯的作品,是對傑克森這張具爭議性的專輯引人注目且完全明智的重新評估。法斯特以一群文學理論家支持她的主張(蓋茲、傅柯),但她的寫作風格——就像她的主題傑克森專輯一樣——是危險的……在她充滿激情的散文中,絲毫感受不到強硬的理論和哲學的論述。
——Paul Gleason,美國《立體聲餘燼》雜誌(Stereo Embers)
傑克森所有的創作都具有關鍵性的轉變,法斯特則是有力地指出《危險之旅》是他最具破壞性的作品之一。她在本書深入研究了傑克森作品中很少被討論的面向,值得推薦。
──喬恩.卡拉馬尼卡(Jon Caramanica),美國《紐約時報》
我可以誠實地說:讀完蘇珊.法斯特的《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後,我再也不會以先前的方式聆聽這張專輯了。對於麥可.傑克森的樂迷和社會歷史學家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引人入勝的作品。
——Lisa Jade Bentley,LisaTalksAbout.com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出了「柏林三部曲」,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了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了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大衛鮑伊不只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表。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了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了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回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
——馬欣(作家)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了《齊格星塵》專輯封面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了,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家。
——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了全世界,我離開了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只有出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出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
——陳德政(作家)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扎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了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向、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只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了一把傘。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面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
——《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了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出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了。
——Vice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家/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家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家,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曲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了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
——強力塑膠出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事實上,披頭四的裂解,從1966年他們不再巡演,1967年經紀人布萊恩.愛普斯坦猝逝之後,就已無可避免。想一想:從1962年發行首張單曲〈愛我吧〉走到1969年初的《回歸》計畫,才不過短短六年多,披頭四的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都經歷了堪比宇宙大霹靂的震盪,名聲帶來的瘋狂海嘯效應和作品演化的速度,史無前例,後來更再也無人能夠重現,不可能有人知道該怎麼應付那樣的壓力。這四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卻沒有崩潰,沒有毀掉自己,並且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斷精進,持續創造出美麗不可方物的歌曲,那已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資深披頭迷)
玩音樂,原本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披頭四在巨大壓力下come together,像變魔術一般,在搖搖欲墜的沙堡上重新變出彩色的鑽石。那種神奇的內在凝聚力,造就了落日前的餘暉。
——陳德政(作家)
《順其自然》的錄音重現江湖,證明了披頭四的音樂並非偉大六〇年代的終點,而是有無數可能性的起點,它像是一條承載了一代人信念的祕鑰,也許能開啟新的多重宇宙。
──廖偉棠(詩人)
作為一名連《救命!》和《一夜狂歡》兩部電影都看過的披頭四粉絲,很開心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那種與他們距離很近的感覺,讓我很滿足,就像跟著筆者回到了那個年代、看著一切事情發生,頗有臨場感,偶爾內文也會令我想起練團室裡的某些片段而跟著緊張起來……!我想,只要是玩樂團的朋友們都會感興趣,並期待能在其中找到些什麼。
──吳羿緯(布萊梅 Bremen Entertainment Inc.主唱)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想到,不知道這歷史中已經死去的人,下一世去了哪裡?他們會繼續執著在哪些事呢?即便唱著〈親愛的上帝〉(My Sweet Lord),難道他就真的見到上帝了嗎?我一邊讀著,一邊在腦中建構文字所描述的那些時空,包括那緊繃的合夥關係,或是穿插著如我這樣的「器材宅」而言寶貴的資訊,從披頭四那些工作夥伴的旁觀證詞中,我們啃食著粉碎的現實,似乎讓所有影像或樂音都更鮮活了一點。
──曹瑋倫(布萊梅 Bremen Entertainment Inc. 吉他手、河童鄉 Toxic Bald 鼓手)
從《左輪手槍》到花椒軍曹再到白碟 ,披頭四的創作不斷擴大後又逐漸收攏,然而人心各異,四散一地,嚴重影響士氣。這本書記錄了《順其自然》的專輯製作過程,中間的掙扎爭執,最後似乎也與名字相應,從「回歸」到「順其自然」,即使保羅.麥卡尼在屋頂唱足三遍的《回歸》,盼望夥伴回來,終究一切得隨風去。
──因奉(樂評人)
馬特奧帶領讀者進入《順其自然》這張傳奇專輯的製作過程,這是披頭四最後一次全力合作。書中披露在製作過程中,團員四人歷經諸多妥協與談判的過程。馬特奧用不慍不火的方式敘述,但又不失緊湊。
——美國圖書館協會(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忠實地描述了披頭四的盛世歷史上最耐人尋味的一個月。
——《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Austin American-Statesman)
史提夫.馬特奧的研究非常細緻,《順其自然》不只是披頭四最令人們難忘的專輯,正如大多數人所知,它標誌著搖滾樂史上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樂團的結束。
——《樞紐》(The Hub)週刊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礡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陳德政(作家)
作者創造了立體的多維度討論,使用了文化研究、哲學的語言,拿出痴狂樂迷才會重視的音樂段落分析,嚴肅程度可謂巨大的人文科學實驗,且時時回望麥可「人本」的部分,詰問層次豐富,簡直是樂評人「動真情」的新高度。這本書寫給麥可,寫給麥可的粉絲,寫給麥可的研究者,更寫給有志鑽研「專輯」的樂評人——我深受鼓舞,大為感動。
──陳玠安(作家、樂評人)
透過這本書導引,方才了解在狀似商業的專輯框架下,那些喃喃自語和工業噪音的背後,還藏有更多衝突尋釁,乍聽矛盾,順流而下卻感摩訶不思議。
──因奉(樂評人)
作為一名音樂學家,法斯特撰寫了許多關於傑克森的文章,為他的創作過程提供了清晰的見解。她將這些作品放在種族主義、政治、性別和性的文化背景中,為大眾帶來了精采的閱讀體驗。
——Karin Merx,《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蘇珊.法斯特這本關於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專輯的作品,是對傑克森這張具爭議性的專輯引人注目且完全明智的重新評估。法斯特以一群文學理論家支持她的主張(蓋茲、傅柯),但她的寫作風格——就像她的主題傑克森專輯一樣——是危險的……在她充滿激情的散文中,絲毫感受不到強硬的理論和哲學的論述。
——Paul Gleason,美國《立體聲餘燼》雜誌(Stereo Embers)
傑克森所有的創作都具有關鍵性的轉變,法斯特則是有力地指出《危險之旅》是他最具破壞性的作品之一。她在本書深入研究了傑克森作品中很少被討論的面向,值得推薦。
──喬恩.卡拉馬尼卡(Jon Caramanica),美國《紐約時報》
我可以誠實地說:讀完蘇珊.法斯特的《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後,我再也不會以先前的方式聆聽這張專輯了。對於麥可.傑克森的樂迷和社會歷史學家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引人入勝的作品。
——Lisa Jade Bentley,LisaTalksAbout.com
目次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
各界推薦
|導讀|用一張唱片謀殺自己
|特別收錄|大衛.鮑伊的舞臺人格
致謝
前言
從王冕到國度from kether to malkuth
訪客the visitor
神奇舉動one magical movement
在陰暗中唱歌talking through the gloom
夢想何辜?what can I do about my dreams?
等待天賦waiting for the gift
透過晨思through morning’s thoughts
我永遠不會碰你I’ll never touch you
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
灰眼小女孩a little girl with grey eyes
無事可做,無話可說nothing to do, nothing to say
繞圈圈round and round
一事無成sometimes you get nowhere
繼續前行moving on
白鬼城堡honky château
鬼城city of ghosts
你還記得那夢境嗎?do you remember that dream?
一切墜落all that fall
脈動pulsations
來生afterlife
思鄉藍調homesick blues
撞毀你的飛機,然後走開crash your plane, walk away
鳴謝
參考資料
全書注釋
|譯後記|冷冽疏離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各界推薦
【導讀】從《回歸》到《順其自然》的蜿蜒長路
【特別收錄】成為更好的整體——披頭四的背水一戰!
致謝詞與資料來源
內文說明
序
第一章 唱首悲歌後振作起來
第二章 誰都有難熬的一年
第三章 我們在回家的路上
第四章 蜿蜒長路
第五章 回來
第六章 我感受到風的吹拂
參考資料
全書注釋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陳德政
推薦序 就像聽一張全新的專輯:再訪《危險之旅》/陳玠安
誌謝
Introduction 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Chapter 1 噪音
Chapter 2 慾望
Chapter 3 烏托邦
Chapter 4 靈魂
Chapter 5 尾聲:危險
全書注釋
作者注釋
各界推薦
|導讀|用一張唱片謀殺自己
|特別收錄|大衛.鮑伊的舞臺人格
致謝
前言
從王冕到國度from kether to malkuth
訪客the visitor
神奇舉動one magical movement
在陰暗中唱歌talking through the gloom
夢想何辜?what can I do about my dreams?
等待天賦waiting for the gift
透過晨思through morning’s thoughts
我永遠不會碰你I’ll never touch you
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
灰眼小女孩a little girl with grey eyes
無事可做,無話可說nothing to do, nothing to say
繞圈圈round and round
一事無成sometimes you get nowhere
繼續前行moving on
白鬼城堡honky château
鬼城city of ghosts
你還記得那夢境嗎?do you remember that dream?
一切墜落all that fall
脈動pulsations
來生afterlife
思鄉藍調homesick blues
撞毀你的飛機,然後走開crash your plane, walk away
鳴謝
參考資料
全書注釋
|譯後記|冷冽疏離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
各界推薦
【導讀】從《回歸》到《順其自然》的蜿蜒長路
【特別收錄】成為更好的整體——披頭四的背水一戰!
致謝詞與資料來源
內文說明
序
第一章 唱首悲歌後振作起來
第二章 誰都有難熬的一年
第三章 我們在回家的路上
第四章 蜿蜒長路
第五章 回來
第六章 我感受到風的吹拂
參考資料
全書注釋
《麥可.傑克森的危險之旅》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陳德政
推薦序 就像聽一張全新的專輯:再訪《危險之旅》/陳玠安
誌謝
Introduction 訴說麥可.傑克森的故事
Chapter 1 噪音
Chapter 2 慾望
Chapter 3 烏托邦
Chapter 4 靈魂
Chapter 5 尾聲:危險
全書注釋
作者注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