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5
0
1/22(三)本公司尾牙聚餐,門市營業至17:00,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滿額折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奉行「以神設教,以神為師,扶鸞闡化」宗旨的鸞堂,過去因場域隔閡與內部祭儀運作限制,總有一層神祕面紗,一般人僅能透過其出版的善書,才能略見其貌。
然而,剖析赤山聚落的歷史脈絡,梳理庄內信仰系統,能感受鸞堂與公廟緊密相依,甚至藉由地方菁英參與推動,深入至地方社會,逐步擴張其影響力。
期望藉由本書諸多第一手文本與獨到視角,讓大家看見多元、精彩的鳳山赤山地區鸞堂信仰文化。

【此書為高雄研究叢刊第15種】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吳振豐
高雄市鳳山人。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專長臺灣史,研究領域與興趣為鸞堂信仰、區域史、地方社會、菁英仕紳、民間宗教,並長期關注臺灣文化資產。

推薦序一:鸞廟互動的社會文化初探
鳳山是高雄歷史極為重要的一脈。清代自林爽文事變之後,鳳山因修築「新城」而成為地方政經中心;日本時代,新興高雄市崛起於港埠地區,昔日南往屏東、北通臺南的商業隘口鳳山新城,經濟受到大幅壓縮,甚至停滯。不過,鳳山作為一百多年的縣城所在地,畢竟積累了不少人文底蘊,以傳統儒教為核心思想,以扶鸞活動為中心的儒宗神教─鸞堂,可謂其中一股重要文化脈流。日治以降,鳳山地區興起一股鸞堂風潮,約有靜心社舉善堂和五甲協善堂兩大脈絡,發展出獨立鸞堂、鸞堂公廟化,以及與地方公廟合祀的三種模式,後者又有寄祀、借祀、共祀和合祀等類型。
事實上,學界不乏有關鳳山地區的鸞堂研究,如同為出身鳳山的邱延洲博士,對於鳳山乃至臺灣的鸞堂,業已出版具一定份量的作品。不過,此書是以鳳山赤山地區的鸞堂─誠心社明善堂作為個案研究,深入討論鸞堂與地方廟宇乃至社會之間的關係,進而討論鸞堂因地適宜地發展出來的「鸞廟互動」模式,如此可以解釋不同的「鸞廟模式」下的鸞堂,其所面臨的當代問題與挑戰。鸞堂與公廟之間的互動與問題,這是此作品有別於相關研究的學術貢獻。
全書首先深入探討赤山地區的地方史,並剖析赤山庄的聚落、家族與民間信仰等面向,勾勒赤山庄的三大角頭及重要家族的社會與空間構成,梳理各角頭廟和公廟的信仰系統,釐清公廟文衡殿的廟產和歷史演變等;特別是後者,日治末、戰後初這段時間,赤山文衡殿受到寺廟整理運動、教化助成會強制徵收,導致香火中斷多年,廟內幾呈荒廢樣貌。這些勾勒,鋪陳了創設於1954 年的誠心社明善堂的地方社會背景,為「鸞廟互動」釐清文化基礎。
後兩單元,深入描繪誠心社明善堂的創建與發展,再以誠心社明善堂為例,細膩地分析「鸞廟互動」的社會與文化。這是此作品精彩細微之處。
戰後鳳邑地區鸞堂興盛,誠心社明善堂能在赤山庄設立至今,有它獨特的歷史意義。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本身也是鸞堂信仰者,即所謂的堂生。在田野調查中,對於文本的掌握相對充分,而且具備獨到的視角。作者不厭其煩地逐篇檢閱自創堂至今七十年的一手手抄鸞文,分析其中內容、解讀文本意義,以及在地方社會裡,如何透過地方菁英運籌帷幄發展至今。除了文本解讀,作者也善用自己擁有堂生圈內人之身分和機會,長期參與鸞堂運作,從每次扶鸞的錄鸞生職務歷練,再到對外堂務的整體學習,從中觀察到赤山地方社會裡的鸞堂與公廟文化。兼具文本分析與田野觀察的研究方法,難能可貴。
作者吳振豐是我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的指導學生,這本作品大體是以他的碩士論文為主體的改寫與精進。去年(2023),早已欣聞這項作品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的獎勵,如今(2024)個人擔任高史博館長之際,又能親自看到這本書的出版過程,個人深深感到欣慰。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文環
2024.10.18


推薦序二:書寫赤山
認識振豐是在「臺灣史料與研究法」這門課,並非歷史科系出身的他,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除了他對於我介紹的臺灣史線上資料庫非常熟稔之外,導讀史料條理分明,顯示他的理解能力極佳,思路清楚,「優秀」二字自然成了我對他的印象。碩士生在第一、二年往往苦於找尋論文的主題,但是振豐入學時就很確定鸞堂研究的方向,本書是他長期投入努力的研究成果,也是家族傳承、記憶的一部分,紮根在地方和家族的脈絡之上,相信是一本值得深讀的好書。
赤山從鄭氏父子時期開始,就是水源匯集、適於開墾之處,尤其聚落形成後,赤山庄坐落於雙城古道交界,為左營舊城與鳳山新城往來必經之地,占有地理位置優勢。赤山的誠心社明善堂設置在庄廟赤山文衡殿之內,與地方公廟發展出「共神信仰」。祀神串聯起鸞堂與公廟,讓兩者在「信仰」和「儀式」上有所共識,逐漸發展出鸞堂在赤山的「不可替代性」與「獨特性」。振豐清楚地整理出誠心社明善堂一路發展而來的脈絡,也指出目前因鸞堂信仰式微化,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因應與提出對策,而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可以說是振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跨出的重要第一步。
值此佳作出版在即,深感與有榮焉,所以非常樂意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寫赤山鸞堂信仰和地方社會的好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所長 吳玲青
2024.11.22


推薦序三:鸞堂人論鸞堂事
鸞堂研究從三十年前到現在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成果,不過礙於有限的資料,其研究需要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才能開啟其深奧之門。在此過程中,局外人想要窺其堂奧,除非透過長期的觀察與資料收集,否則很難達到。相對而言,局內人便比較容易理解鸞堂內的種種問題,對於資料的取得也比較便利。吳振豐先生便屬於後者,在其加入鸞堂成為筆錄生後,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理解,以及掌握相關鸞書等資料,使其研究易於進行。
振豐以鳳山赤山庄誠心社明善堂為對象,試圖釐清鸞堂與公廟的屬性問題,以及鸞堂和地方社會間的關聯。鸞堂和地方公廟的關係,過去江趙展也曾以淡水行忠堂為例,討論鸞堂的教派化和民間信仰化的問題。此一問題,可說是在近幾年受到關注的議題。民國90年《竹山鎮志》出版,我記錄了克明宮的歷史發展,並指出該宮有向地方公廟發展的趨勢,部分學者私下曾表達了鸞堂不可能發展成地方公廟的看法。目前的鸞堂研究,對此種看法已有所改觀,鸞堂應具有一種在民間教派與地方公廟間擺盪的性質。振豐此研究透過豐富的史料,並以嚴謹的邏輯推理,以誠心社明善堂和赤山文衡殿此一地方公廟之間的關係,指出明善堂從「寄祀」到「共祀」的發展,以及在此一過程中,地方士紳在該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來證明鸞堂和公廟間的可結合性,更透過地方社會中「人」的關係及網絡,擴張其影響力。此研究振豐用力極深,論述邏輯也強,對於相關歷史的詮釋,相當地到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佳作。
日前振豐與我聯絡,說明要出版專書,並問序於余。我一方面恭喜他,能學有所成,並將研究心血出版以嘉惠讀者;另一方面也略述近幾年鸞堂研究所關心議題的發展,以作為序。
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王志宇
2024.10.29

高雄研究叢刊序
高雄地區的歷史發展,從文字史料來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如果再將不是以文字史料來重建的原住民歷史也納入視野,那麼高雄的歷史就更加淵遠流長了。即使就都市化的發展來說,高雄之發展也在臺灣近代化啟動的20世紀初年,就已經開始。也就是說,高雄的歷史進程,既有長遠的歲月,也見證了臺灣近代經濟發展的主流脈絡;既有臺灣歷史整體的結構性意義,也有地區的獨特性意義。
高雄市政府對於高雄地區的歷史記憶建構,已經陸續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風」兩個系列叢書。前者是在進行歷史建構工程的基礎建設,由政府出面整理、編輯、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國民重建歷史事實,甚至進行歷史詮釋的材料。後者則是在於徵集、記錄草根的歷史經驗與記憶,培育、集結地方文史人才,進行地方歷史、民俗、人文的書寫。
如今,「高雄研究叢刊」則將系列性地出版學術界關於高雄地區的人文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臺灣的重鎮,她既有長遠的歷史,也是臺灣近代化的重要據點,因此提供了不少學術性的研究議題,學術界也已經累積有相當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經常只在極小的範圍內流通而不能為廣大的國民全體,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在挑選學術界的優秀高雄研究成果,將之出版公諸於世,讓高雄經驗不只是學院內部的研究議題,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識養分。
歷史,將使高雄不只是一個空間單位,也成為擁有獨自之個性與意義的主體。這種主體性的建立,首先需要進行一番基礎建設,也需要投入一些人為的努力。這些努力,需要公部門的投資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間力量的參與,當然也期待海內外的知識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叢刊」,就是海內外知識菁英的園地。期待這個園地,在很快的將來就可以百花齊放、美麗繽紛。
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自序
從未想過,能將自己研究成果出版成書,分享給各位,對我來說,如同夢一般!憶起過去,這一切似乎並非偶然,而是有所「注定」。
2019年中,恰逢鳳邑誠心社明善堂著造第八科金篇《正法》鸞書,因緣際會參與觀摩儀式運作,即引發興趣,便宣誓成為鸞堂信仰者,跟隨先外祖父、父親進入堂內效勞。正因為有信仰者身分,被恩師派任歷練錄鸞生,決定從商學院跨科報考文學院歷史學門,順利進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由於入學前早已確立研究鸞堂念頭,積極尋找相關資料文獻,發現身處鸞堂世家的我,家人親友們原來都曾在鳳山地區鸞堂內肩負重要職位。另外這幾年來,持續參與誠心社明善堂運作,不管是每期扶鸞的錄鸞生歷練,抑或是經、樂祭儀拍照記錄的堂務整體學習,都讓我對鸞堂信仰更加了解。亦因長期接觸,逐漸察覺到在赤山庄這地方社會裡,鸞堂與公廟微妙的互動關係,促使想要一窺究竟。
綜觀鳳山地區鸞堂信仰,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而誠心社明善堂戰後初期寄祀於赤山文衡殿內,創堂至今七十年裡,歷經寄祀、借祀與共祀流動。甚至鸞堂與公廟,在「信仰」與「儀式」有著強烈連結,因此在地方社會裡不論信仰者、非信仰者、公廟、信徒、民眾都能輕易接觸到鸞堂,突顯出赤山庄內,彼此獨特的互動模式。鸞堂雖然奉行「以神設教,以神為師,扶鸞闡化」宗旨,但其信仰者普遍認定自己身為「學生」,堂內僅是祭祀恩主與神祇空間,以及固定時間降筆扶鸞,用以導正自身品行,來達醒悟之「場所」;信仰層面與行為上,尚存原先習慣,不會因成為鸞堂信仰者後有所改變,故並非如民間信仰者採「單向性」,而是帶有「雙重性」。簡單來說,堂生除固定參與鸞堂運作外,對地方信仰並不排斥,乃至於協助公廟事務推動,這也導致在地方社會裡,鸞堂與公廟產生跨越不同教派關係。
2024年初,有幸獲得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寫高雄──屬於你我的高雄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獎助計畫獎勵。為期半年時間,一方面重新審視原先碩士論文內容與疏漏,另一再將其進行改寫。
書內主要採用「參與觀察」,輔以文獻分析解讀。先梳理赤山庄聚落歷史脈絡和地方信仰構成,鋪陳地方社會整體背景,釐清誠心社明善堂創堂緣由與發展過程,分析「鸞堂與公廟」如何有所互動、連結,進而深入至地方社會,試圖從「信仰」與「儀式」兩大方向切入。
雖然現今臺灣鸞堂信仰研究成果豐碩,但對於關注鸞堂與公廟間互動、鸞堂型態轉變,抑或是信仰民間化似乎討論不多。希冀本書研究,能進一步釐清誠心社明善堂,如何透過「人」之關係,進入地方社會,逐步與公廟相互配合,擴張其自身影響力。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向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李文環館長致謝。李館長是我碩士班指導教授,平常在議題上啟發,提供歷史學、宗教學外不同思維與觀念,奠定與拓展研究視野;老師長期投入高雄區域歷史研究,能成為他的子弟深感榮幸。望本書的付梓,能以些許榮耀小小回報老師栽培與提攜。
學術殿堂就讀期間,感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吳玲青所長、劉正元教授、楊護源教授,以及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王志宇教授等多位師長教導,學習到不同學門的專業訓練與研究方法。吳玲青所長家族史,富含地方社會研究厚度;劉正元教授人類學,引領我多元觀點;楊護源教授歷史學,底定解讀清代方志技巧與戰後各項紀錄基礎。其中志宇老師致力於臺灣鸞堂研究許久,在學術界研究成果有目共睹,曾特別叮嚀將來對鸞堂研究應注意面向,以及拋出新議題,使我獲益良多。另外,承蒙出版計畫多位匿名委員的審查,針對其斧正與建議,讓本書能更加臻備。
研究過程與田野調查中,特別感謝誠心社明善堂林義雄堂主,提供堂內留存的一手手抄鸞文,得以解讀、釐清創堂至今眾多疑點;王國柱前堂主不厭其煩告知,讓我在赤山庄內人群網絡流動、堂內前賢背景掌握更加詳盡;誠心社明善堂正鸞生邱延洲博士,若有鸞堂疑問向其請教,總是耐心解惑與討論;各鸞堂執事前輩不吝嗇回應、分享。若不是有諸位前輩們,實不會有如此豐富的田野資料。還有謝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建華主任、沐恩、巨流圖書編輯宛君協助。確實,一路走來受到許多貴人鼎力相助,也因有你們,才能共譜出這動人的歷史篇章。
最重要的,則是家人做我後盾。近幾年一邊工作一邊投入研究,時常不分晝夜埋頭書寫、奔走田野記錄。尤其擔任誠心社明善堂幹部與同為堂生、同修的父親,我屢屢對堂內有任何疑問或者經、樂問題向其詢問,都能立馬解答。有你們全力支持,才可以讓我繼續堅持在這條研究道路上。
此外,特別向誠心社明善堂堂內諸位恩師頂禮,身為堂生受到恩師們庇佑與眷顧,方能在收集文獻與撰寫本書過程中,將所有疑難、瓶頸逐一突破;再加上今年適逢誠心社明善堂創堂七十週年,希冀本書出版,能讓大眾更了解鸞堂信仰。
最後,將這本《飛鸞走筆:赤山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分享給各位,以及展望百年發展的鳳邑誠心社明善堂!
吳振豐 謹識
2024甲辰年立冬 書於國立成功大學

 

目次

高雄研究叢刊序
鸞廟互動的社會文化初探
書寫赤山
鸞堂人論鸞堂事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赤山庄地方社會形成
 第一節 赤山庄土地拓墾
一、自然地理環境
二、漢人土地墾殖
 第二節 赤山庄聚落開發
一、水利設施興築
二、聚落發展脈絡
 第三節 赤山庄信仰構成
一、庄廟赤山文衡殿
二、地方角頭廟宇
三、赤山鸞堂信仰起源
第三章 誠心社明善堂創建與發展
 第一節 誠心社明善堂創立
一、創堂動機
二、穩定堂務發展
三、堂務發展問題
 第二節 誠心社明善堂與戰後宗教政策
一、儒教運動到鸞堂整合
二、鸞堂登記與認同
 第三節 誠心社明善堂組織與儀式運作
一、組織架構
二、飛鸞勸化與著造鸞書
三、宣講活動
第四章 鸞堂、公廟與地方社會
 第一節 誠心社明善堂與地方公廟連結
一、堂廟祀神關聯
二、祭儀體系呈現
 第二節 誠心社明善堂與地方社會互動
一、地方菁英推行
二、非鸞堂信仰者接觸
三、各堂相互支援
 第三節 誠心社明善堂面臨難題與挑戰
一、當前困境
二、因應解決對策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書目
附錄一 誠心社明善堂政治菁英一覽表
附錄二 赤山文衡殿委員名單
附錄三 赤山地方公廟籌建委員
附錄四 誠心社明善堂職務
附錄五 2024年誠心社明善堂各項祭儀堂生輪值
附錄六 赤山聚落各里沿革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緒論
信仰,本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2019年因緣際會,父親提議筆者參與誠心社明善堂的儀式與運作,起初只是抱持壁上觀態度,僅知誠心社明善堂為外公從年輕到過世前,虔誠「行堂」五十年的信仰地點。當時堂內正進行著造為期十年一科的鸞書。後來筆者持續參與,因而逐漸引發興趣,不到一個月即宣誓,正式成為鳳邑誠心社明善堂的鸞生,半年後,被恩師派任歷練錄鸞生。
回首當初,會成為鸞堂信仰者,實非偶然。筆者身為鸞堂世家,從曾祖父到祖父到父親再到我共四代都是堂生。尤其曾祖父為鳳邑養心社啟善堂創堂者之一,曾買地捐獻建堂,後來更任「鳳邑儒教聯堂」第四任主委;祖父與父親雖然分屬不同鸞堂,但都是入堂已久的虔誠鸞生,也擔任堂內重要幹部。猶記小時候每到固定夜晚,長輩們都會說要去「行堂」(kiânn-tn̂g)或「去廟裡」(khì-biō-lí),當時懵懂無知,直到接觸鸞堂才發現舉凡祖母、外婆、數位姑婆等身邊長輩們,皆是虔誠的「鸞堂信仰者」,也就是俗稱「堂生」,且肩負鳳山地區各鸞堂內重要職位。
筆者曾納悶,鸞堂信仰與坊間常見民間信仰究竟有何差異?透過長期觀察後發現,信仰層面與行為上,堂生並非如民間信仰者採「單向性」,而是帶有「雙重性」。更細緻說法,鸞堂信仰者除了鸞教之外,還保有既定信仰習慣,不會因成為堂生後有所改變。畢竟,堂生僅是鸞堂內「身分」統稱,多數信仰者普遍認知,鸞堂只是固定時間藉由「以神為師,扶鸞闡化」參與,來達成修身、修性之「場所」;對民間信仰者而言,廟宇祭祀實為信仰層面表現,會接觸鸞堂,純粹因帶有文昌信仰建構而有祭祀行為(圖1-1)。
鸞堂依族群、地區、語言、形式的差異,可分為閩南和客家兩大種類,主要宗旨都為扶鸞勸化。要行扶鸞儀式則需有足夠空間場所,經由筆者田野調查,鸞堂能依照設立地點區分為「有獨立堂址」與「無獨立堂址」兩大部分,並就其差異進行細分。
有獨立堂址,指僅有鸞堂單一群體作為核心,依運作模式有無「公廟化」分為兩種:其一為尚保持原先傳統鸞堂祭儀、祀神、組織與運作,並未隨任何因素影響而改變,如鳳邑靜心社舉善堂;另一即當今鸞堂常見形式,從外觀難分辨是堂或廟,祀神有所改變,並非僅祭祀原先堂內奉派神祇,而是有所增設,鸞堂整體運作發展則朝向公廟化,成為地方信仰代表,可依是否尚存扶鸞儀式而再細分之。
若無擁有獨立堂址,則是指礙於某種原因,鸞堂與公廟位處同場所,涉及到兩個群體。對此,筆者認為可按雙方管理組織相同與否,將其細分為「寄祀」、「借祀」、「共祀」、「合祀」四種模式(圖1-2)。
「寄祀」定義為「依附祭祀」,其「寄」本有「依附」之意涵,指鸞堂因某種緣由,無明確時程,長時間依附廟宇內,好比戰後誠心社明善堂受到宗教登記限制,長期寄祀赤山文衡殿內;所謂「借祀」,即「借用場所祭祀」,跟寄祀差異在於,鸞堂是暫時性、短時間商借空間場所,而兩方管理組織背後有著人際網絡相關聯性,如誠心社明善堂曾因赤山文衡殿重建,短暫移祀至文農宮扶鸞;「共祀」按字面上意思為「共同祭祀」,即鸞堂和公廟位處同場所,雖然管理組織不同,但雙方地位對等,誠如當今誠心社明善堂與赤山文衡殿,彼此互不干涉,卻在信仰和儀式上相互協助、依賴。[1]
最後「合祀」為「合併祭祀」,通常延伸至寄祀與共祀模式下,指鸞堂與公廟兩方的管理組織已合而為一,筆者再以有無扶鸞儀式將其細分兩種。第一為鸞堂受到某緣由勢力削弱而被公廟合併,鸞堂有名無實其組織已無運轉,像是鳳邑丹心社忠孝堂,因無正鸞生與堂生散佚,以致扶鸞中止鸞堂不再活動,而原先空間被鳳邑開漳聖王廟納入旗下成為文昌殿。
第二則是所謂「廟堂合一」,鸞堂尚存在扶鸞儀式,實質上與公廟化鸞堂並無差異,如七老爺大將廟內的鳳邑宏化社揚善堂。需注意,這幾種鸞堂模式應有順序進行,不會隨意跳著改變,而共祀模式下,往往會走向合祀結局。誠心社明善堂戰後初期設立至今共歷經寄祀、借祀、共祀三種模式,這亦是與鳳山地區其他鸞堂相異之處,更突顯其獨特性。
雖然在鸞堂信仰中,堂生普遍以「修身場所」來認定鸞堂,卻不能忽視其與坊間廟宇相同,帶有「信仰」和「儀式」基本構成。就筆者觀察,對誠心社明善堂而言,堂內擁有穩定進行「儀式」堂生,但「信仰」群眾匱乏;相對赤山文衡殿來說,擁有穩固「信仰」信徒,卻欠缺執行「儀式」人員(圖1-3)。
據此,由誠心社明善堂協助提供赤山文衡殿在廟內祭聖、每月消災科儀所需演經和聖樂人員,減少廟方在祭儀上龐大支出開銷;赤山文衡殿現今則提供「場所」,讓誠心社明善堂初一、十五於樓下大殿內公開扶鸞,藉此吸引既有廟內信徒,希冀將信仰延伸至鸞堂內(圖1-4、1-5)。這種鸞堂與公廟合作微妙關係,使筆者欲窺探兩者獨特互動模式。
王志宇〈地方菁英、村莊公廟與民間教派─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聖德宮的發展為例〉與邱延洲《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勸化與其社會網絡》兩研究,提供筆者鸞堂與公廟間互動關聯想法。王氏指出鸞堂與地方公廟間分合,原因來自於菁英角力的結果,身為堂主的地方菁英往往運作風水與地方利益,以緩解鸞堂和公廟間的芥蒂,重新一同合祀。[2] 邱氏則以鳳山地區11鸞堂作為研究對象,對歷史脈絡、組織、祀神、祭儀、發展演變進行討論,並運用Mauss「交換理論」來敘述鸞堂的網絡互動,[3] 雖然以鸞堂社會網絡互動作為關注議題,但在誠心社明善堂其設立歷史脈絡緣由、所歷經不同階段模式、如何深入地方社會著墨不深。
經由上述兩研究啟發,提供筆者研究基礎與思考。首先,戰後初期誠心社明善堂設立於赤山文衡殿的理由?涉及地方仕紳、菁英介入,又或者為神祇旨意?其次,誠心社明善堂至今歷經寄祀、借祀、共祀三種模式,其發展過程與經歷各階段的原因為何?再次,目前鸞堂與公廟兩者同祭祀場所下,雙方如何互動?是否存在「互惠互利」?最後,誠心社明善堂對未來長遠發展有何目標?

[註1] 誠心社明善堂於民國43(1954)年創堂,設立赤山文衡殿內,民國76(1987)年因廟體重建,暫時遷移至赤山頂頭角文農宮內扶鸞,直至民國83(1994)年,才重回赤山文衡殿內至今。
[註2] 王志宇,〈地方菁英、村莊公廟與民間教派─以臺灣彰化縣田尾鄉聖德宮的發展為例〉,收於陳允勇總編輯,《彰化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2011),頁91-106。
[註3] 邱延洲,《臺灣鳳邑儒教聯堂的飛鸞勸化與其社會網絡》,高雄研究叢刊第3種(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1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