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精準讀心:一眼識破の行為暗示心理學
床畔(簡體書)
梁子湖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簡體書)
運算放大器實驗
礦山導水通道綜合地球物理精細探測(簡體書)
標點注釋智證傳
The First Mistake
臺南傳統法派及其儀式
呂氏春秋集釋(全二冊)(簡體書)
生物製藥工藝技術(簡體書)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79折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7931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把張愛玲置於中國新文學的讀者與論者角色,從文獻學和閱讀史的雙軌視角,細緻地鉤沉張愛玲在不同互文中,如何採多種模式,將這些原著轉化為形塑其自身敘事美學的養分。作者的考索功力與對小說虛構本質的思辨,讓此書餘韻猶長。張氏閱讀史難以窮盡,也勢必保持開放,但本書對其新文學閱讀的主題分析和對張氏複寫行為的增補,別具示範作用。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副教授、主任 林姵吟

張愛玲與中國新文學的關係惝恍迷離、曖昧難定:究竟是「中國新文學深植於我的心理背景」還是「根本中國新文藝我喜歡的少得幾乎沒有」?李璐接過挑戰,以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與內部閱讀史為研究路徑,對難稱豐富的材料追索搜集、集腋成裘,同時抽絲剝繭、分疏去妄,細審與再勘張愛玲的文學觀念與創作。全書論述扎實而靈動,讀得人心明眼亮,窺得了一個內在於中國新文學卻又獨闢支流、偏游而出的張愛玲。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王宇平

作者簡介

現代文學/張愛玲/閱讀史/女性閱讀/文學評論/文學批評

〈序言〉文學武(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前段時間和李璐同學微信聊天,她告訴我,她的碩士論文即將在台灣出版。作為她曾經的導師,我在為她高興的同時也暗暗吃驚,畢竟在今天很多學者都在感慨出書難的時代,她還在求學期間就把自己的學術著作附諸出版,比起同輩人,這無疑是一個很高的學術起點。
李璐同學本科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然後通過推免的方式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期間,李璐同學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學習非常自覺、刻苦,除了上課,她的時間基本是在圖書館度過的。當別的同學還在沈迷於遊戲、嬉鬧的時候,她總是把精力用於閱讀和思考,這種沈浸於知識的恬靜與從容讓人羨慕,也讓人佩服。正因為這樣,她在整個碩士學習過程中學業成績十分突出,不止一位老師曾在我面前稱讚過她。正是靠這樣的勤奮自律,她碩士論文寫出了十幾萬字的精彩文稿,這在我校碩士論文歷史上極為罕見,得到了各位答辯委員的很高評價。
李璐即將出版的《「張看」現代──張愛玲的「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研究》,是一部頗見學術功力、見解獨到、構思縝密的著作。眾所周知,張愛玲的研究是當今華語文學中的一門顯學,許多知名學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這也決定了張愛玲研究又是一種挑戰,擺在研究者面前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如何運用新的手段和方法,避免張愛玲研究中的陳陳相因。對此,李璐有清醒的認識,也深知自己研究的難度。為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李璐綜合運用了西方閱讀史和中國文獻學的方法。在談到這種方法的優點時,作者說:「選取新方法,即西方『閱讀史』(History of Reading)和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中西合璧。參照研究魯迅、周作人等中國現代作家閱讀史的步驟,將張愛玲個體的閱讀行為、閱讀過程、閱讀經驗、閱讀習慣、
閱讀觀念以及閱讀對她本人產生的影響等作為研究對象,追尋張愛玲閱讀書目的同時,涉及對這些書籍的來源、時代傳播,以及現代中國讀者群體閱讀活動的探討,有助於推動『張學』領域的進一步擴大。」大量事實證明,有生命力的學術就在於新方法的運用。如當年的斯達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對社會學方法的運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精神分析學方法的運用、弗萊(Northrop Frye)的原型批評、瑞恰茲(Ivor Armstrong Richards)和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為代表的新批評、拉康(Jacques Lacan)的結構主義批評等等都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而興起於西方的閱讀史研究方法這些年在大陸也越來越得到關注,因為閱讀史研究具有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等多種屬性,屬於交叉學科,因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一些學者借助這種方法研究魯迅、周作人、沈從文等作家,得到較好的效果。李璐的著作詳細呈現了張愛玲人生中三個不同階段閱讀的全貌,分析了各個階段的特點和不同階段的變化,這樣就在讀者面前打開了一幅張愛玲的閱讀版圖,清晰而又細緻。這種方法在張愛玲的研究中還是很少見的,應該說本書有開拓之功和方法論的價值,推進了張愛玲的研究。
由於張愛玲在現代文壇獨特的地位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這就要求作者放大自己的視野,跳出單純的張愛玲的個人經驗,而把研究脈絡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天地。批評家勃蘭兌斯(Gerog Brandes)說,「一本書,如果單純從美學的觀點看,只看做是一件藝術品,那麼它就是一個獨自存在的完備的整體,和周圍的世界沒有任何聯繫。但是如果從歷史的觀點看,儘管一本書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藝術品,它卻只是從無邊無際的一張網上剪下來的一小塊。」(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1分冊,第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既然是網狀結構,張愛玲必然與中國其他的作家、媒介、讀者等發生聯繫。為此,李璐的著作專門闢出了一章,分析作為批評家的張愛玲對中國現代眾多作家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張愛玲的藝術鑑賞能力和閱讀偏好。在分析張愛玲的作品時,作者濃墨重彩地論述了她對張恨水、丁玲、魯迅等作家的借鑑和吸收,這充分說明李璐對中國新文學版圖的瞭然於胸。不僅如此,作者對當今盛行的各種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也頗為關注,幫助她生發出一些有趣的張愛玲解讀觀點。
近些年來,隨著大陸一度十分盛行的「以論代史」研究方法的被拋棄,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強調史料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的地位。李璐的這本著作在史料的考證和發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正是一個學者嚴謹治學精神的體現。在緒論中,作者廣泛搜集、幾乎窮盡了前人所有的張愛玲研究資料,正是透過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李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突圍方向。作者在書稿中對前人不輕易盲從,也不輕易否定,體現出良好的學術素養。可貴之處還在於,在自己使用材料的時候,從來都是小心翼翼加以考證,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可靠,這樣就避免了空泛之論,也最大程度保證了該書稿的學術質量。特別是作者在考證張愛玲赴溫州見胡蘭成的部分,很有說服力,可以說解決了張愛玲研究學術史上不少人所忽視的盲點。
該書稿還有不少優點,如對新材料的發現、對學術權威的質疑、新觀點的提出等,在此不一一贅述。當然,在我看來,書稿也還有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只從三個角度分析張愛玲的閱讀史,篇幅稍顯單薄;對張愛玲閱讀的局限性反思較少。但無論如何,李璐作為一個十分年輕的學者,她的著作為張愛玲研究又增添了一塊厚重的基石,也預示著一個更加遠大前程的到來。
當年,我的導師為我的書寫序,鼓勵有加;光陰荏苒,而今我又為我曾經的學生著作寫序。為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算是盡了作為導師的一點小小義務和責任,這也可以看作學術的一種薪火相傳吧。有李璐這樣癡迷學術的青年在,中國的學術未來可期。預祝她的學術研究更上一層樓。

2024年11月25日

目次

序言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綜述(1943~20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第一章 新文學閱讀者張愛玲
 第一節 張愛玲的中國近現代文學(1840~1949)閱讀史彙編
 第二節 視野與選擇:張愛玲的新文學閱讀史分期

▏第二章 嵌套與重述:張愛玲小說中的新文學閱讀者
 第一節 「張恨水小說裏的人」
 第二節 符號化的新文學
 第三節 農村書寫中的丁玲閱讀者
 第四節 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魯迅閱讀者

▏第三章 對話與定位:張愛玲的新文學評論
 第一節 回絕「躋身於魯迅老舍等之列」:「張看」《新青年》、《小說月報》作家
 第二節 「決不會同意編入一本女作家選集」:「張看」中國現代女作家
 第三節 「不高不低」:「張看」自我

結語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意義

張愛玲(Eileen Chang, 1920~1995),在1940年代的上海暴得大名,八十餘年後的今天,仍然在華語世界保持著她的地位和影響力,她的讀者對她的著迷,相較上個世紀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張愛玲研究也一度成為海內外文學系學子的熱門選題,關於她的創作與人生經歷,已經被書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以說,沒有什麼新的方法和話題是研究者放棄「套用」到張愛玲身上的,各種各樣的理論話語,現代性(Modernity)、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女性主義(Feminism)、原型批評(Archetypal Criticism)、敘事學(Narratology)、符號學(Semiotics)、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解構(Deconstruction)、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都在張愛玲研究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張愛玲作品裡所描寫的,和她自己真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種種細節,現在仍被學者們樂此不疲地重複著探尋,儘管研究對象和結論往往是同質性的。選擇研究張愛玲,首先面臨的詰問是,時至今日,「張學」還剩下多少研究空間,研究過程中又如何避免「炒冷飯」的發生?
本書的研究意義便是立足於這兩個基本質疑。將張愛玲的中國新文學(1917~1949)閱讀史作為研究課題,第一,選取新方法,即西方「閱讀史」(History of Reading)和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中西合璧。參照研究魯迅、周作人等中國現代作家閱讀史的步驟,將張愛玲個體的閱讀行為、閱讀過程、閱讀經驗、閱讀習慣、閱讀觀念以及閱讀對她本人產生的影響等作為研究對象,追尋張愛玲閱讀書目的同時,涉及對這些書籍的來源、時代傳播,以及現代中國讀者群體閱讀活動的探討,有助於推動「張學」領域的進一步擴大。
在開始研究之前,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張愛玲閱讀的書籍並不能完整地代表她的「閱讀史」,廣義的「閱讀史」研究還應囊括對其閱覽過的畫作,觀賞過的電影、傳統戲劇、現代話劇、電視節目,收聽過的廣播、音樂等的蒐集整理。但為了集中探討張愛玲與她所身處、被滋養,並反過來形成反饋與影響的中國新文學的關係,考慮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繼承或反叛的空洞概括之下找尋出一條踏實有據的路徑,本書中的「中國新文學閱讀史」僅以書籍這一物質載體為中心,基本不討論其他媒介。同時將「新文學」縮小範圍為1917年到1949年之間的中國大陸現代文學,包含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各種文體,以及張愛玲在譯者語境中,而非在外國原作者語境中提及的翻譯作品,基本不牽涉在張愛玲離開中國之後發展壯大的當代文學領域,基本不關聯「華語語系」(Sinophone)文學等概念和系統。針對眾所周知的張愛玲個人對於現代通俗文學的閱讀偏好,以及通俗文學與新文學構成互補關係的文學史共識,「新舊折中」、「雅俗合參」的現代通俗文學也被納入研究範圍之中,但是在探究張愛玲對現代書籍的閱讀、改寫和評論時,本書將以張恨水為代表的現代通俗文學與新文學都視為她的創作素材,並不側重張愛玲對它們不同的談論態度和處理方式。
第二,使用新材料。2020年是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因此催生了一大批相關研究專著,史料方面包括她與宋淇、鄺文美的736封來往書信的結集出版,陳子善等專家學者的史料整理的出版,還有兩岸三地諸多回憶文章的發表。結合已有的文獻,即張愛玲的書信、自傳體小說和其他小說、劇本、散文中所有有關閱讀的文字記錄;她在「女作家聚談會」、「『傳奇』集評茶會」、「納涼會」上,以及與蘇青、水晶、殷允芃等人的對談中提及或評點的中國現代作家、作品;和張子靜、張茂淵、胡蘭成、李開第、夏志清、莊信正、宋淇、鄺文美、胡適、王禎和、麥卡錫(Richard M. McCarthy)、蘇偉貞、丘彥明、林式同、平鑫濤、姚宜瑛、桑品載、周瘦鵑、柯靈等與張愛玲交遊過的人回憶她閱讀、接觸的新文學、現代通俗文學,本書企圖整理歸納張愛玲長達一生的新文學閱讀史,並根據文本內容推測閱讀時間,推斷她在不同時期的閱讀偏好、轉向、原因,既有利於推進對張愛玲其人的研究,也為之後探索張愛玲全面完整的「閱讀史」填補一塊重要拼圖。
具體說來,本書通過分析張愛玲小說中關於魯迅、五四新文學、張恨水、丁玲的描繪和作者意圖,論述這些現代文學對張愛玲創作的影響,為將她與其他中國現代作家進行對比研究提供了「張看」的依據,防止研究的主觀武斷傾向,有益於更深層次成果的得出。而且,本書的研究對象張愛玲除了讀者、職業作家,還兼具文論家身份,通過分析她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特點,與同時代大陸評論風氣的異同,可以拓展將其抽象化,昇華進入中國文論的可能性。最後,從1940年代張愛玲在上海一炮而紅的時候開始,東方螮蝀就透過現象看到了她「無處安放」的本質:「她的小說集子《傳奇》在百新書店出售就顯得有些尷尬,它擠在張恨水《似水流年》的旁邊好像不大合適,擠到《家》、《春》、《秋》一起當然更合不到一起。正如熱鬧的宴會裡,來了個不速之客,主人把他介紹到這邊一堆人也話不投機,介紹到那堆人去也格格不入,可是仔細端詳一下,他與二堆人都很熟悉,卻都那樣冷漠。」(註1)柯靈的〈遙寄張愛玲〉中也有一句名言:「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註2)「無處安放」,既是一種抒情的文學表述,也象徵著張愛玲的獨特性,但事無孤立,本書以張愛玲的新文學閱讀史為入口,從她與其他中國現代作家的客觀聯繫、學理對比,以及她對他們的批評、評論出發,總結張愛玲與中國新文學的關係,為安放張愛玲的文學、歷史價值提供來自閱讀史視角的嘗試。


註1:東方螮蝀,〈張愛玲的風氣〉,陳子善編,《閱讀張愛玲書系4: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頁53。
註2:柯靈,〈遙寄張愛玲〉,《香港文學》第2期(1985.2),轉引自柯靈,《煮字生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61。柯靈的這篇文章有多次刪改,據陳子善考,《煮字生涯》的這一版收錄〈遙寄張愛玲〉的初版本,見陳子善,〈關於《遙寄張愛玲》的一封信〉,《不為人知的張愛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頁217~220。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