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現象學:探索陰影與它的國度
商品資訊
系列名:PsychoAlchemy
ISBN13:9789863574200
替代書名:影の現象学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林暉鈞
出版日:2025/01/18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生命的型態若要看來立體,需要很深的影子……
就像有光之處必有影子,心靈必有「陰影」──那個我們不易看見、不願承認卻又真實無比的存在。它可能是無法形容的恐懼或難以啟齒的邪念,揮之不去,避之不及。
在本書中,榮格心理大師河合隼雄將引領我們探索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陰影」。河合認為,不與陰影來往是人生的損失,但要與這個可怕的對象和平相處,也非易事。
河合援引神話、戲劇、繪畫、電影及夢境分析等,深入淺出地指引我們進入陰影的國度。陰影像陌生人也像小丑,令人不安又不禁輕蔑,但河合認為,與陰影對話,最終將它整合到意識自我之中,是無法逃避的功課,否則它將可怕反撲。
河合強調,一味壓抑或逃避陰影,不僅使人喪失活力,更可能導致心理疾病。陰影並非全然負面,它其實蘊藏創造力,因此不管再怎麼不容易,我們都要學習與陰影共存,不能只活在自我所構築的安穩世界裡。
身為東方人,河合格外洞見日本古老文化中與陰影共存的獨特智慧,與西方人的對決態度大異其趣。他的獨到與睿智,使本書的深廣度超越西方眾心理學著作。而作家遠藤周作為本書所寫的〈解說〉,呈現本書於文化、文學領域的啟發性。作為研究榮格心理學的名著,本書歷久彌新,深入你我生活,值得品嘗再三。
讚譽推薦
本書讓我們看到,過去被視為不科學、非理性而一笑置之的事物,其實具有深刻的意義。這本書是一個起點,讓盲目推崇西歐思辨方式的我們重新尊重東方與佛教的思想。
──遠藤周作
透過對陰影的探討,作者也連帶指出了西方人與日本人心靈的差異。關於陰影的心理學,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都是我所知最優異的。
──鐘 穎
王浩威|榮格分析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林水福|翻譯家、作家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彭聲傑|臨床心理師
廣梅芳|臨床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鐘 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 深刻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豐,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青春的夢與遊戲》、《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閱讀孩子的書》、《閱讀奇幻文學》、《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源氏物語與日本人》、《神話心理學》、《民間故事啟示錄》(以上皆由心靈工坊出版)、《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與小川洋子合著)、《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與村上春樹合著)、《原來如此的對話》(與吉本芭娜娜合著)、《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
序
推薦序一|
認識陰影,一門必修的公民課
——不能只看向世界,必須也看向自己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什麼是陰影?陰影是無意識的總稱,就其狹義的定義而言,可以專指「人格面具」的對立面。
陰影與它的層次
我第一次意識到陰影存在著不同層次,是在研究厲鬼傳說時發現的。有些鬼的描述更接近「惡」,而有些鬼則是帶著冤屈,想要透過訴苦得到緩解,或需要人類施以援手(協助遷墳、或陽壽未盡需要主角協助還陽)。前者更接近集體無意識,後者則比較接近個人無意識。
面對那些接近「惡」的存在,民俗的作法是將之送往大海,或者為之立祠祭拜,其目的都是為了保持距離。顯見古人很清楚,人不應過分地向集體的陰影敞開,以免受其所害。
河合隼雄博士認為,集體的陰影是人普遍難以接受與抗拒的心的內容,或許可稱為惡。不過,中國的傳說裡也存在著惡被轉化為神的案例,我在《傳說裡的心理學》中特別舉了兩個例子:成為秦廣王的蔣侯,以及被封為武聖的關公。
但厲鬼封神的時間耗時甚長,甚至要到千年,可見轉化何其不易。若我們過度向原型的世界敞開,很可能就會在裡頭迷路,出現精神病的症狀。
《影子現象學》詳細討論了影子的分層,我想可以把淺層的陰影視為個人無意識中的「情結」,深層的陰影視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來理解。而一個人要擁有比較健康的人生,比較需要面對的其實是那些太過活躍的「情結」。
存在於夢境與社會議題中的陰影
根據作者的說法,他們在夢境裡出現時,是那些認得清臉孔與對象的人,他們甚至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援助,以可愛的動物形象現身。反之,就會以較為暴力、模糊、以及更令人不舒服的景象出現。
不僅是夢境,陰影也經常在社會議題中發揮它無形的影響力。
作者提到,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一九六○、一九七○年代的日本大學校園。當時的日本爆發了激烈的學運,學生罷課、激進的左翼思想橫行,他深深感受到陰影駭人的影響力。
「那些不知道自己的心中有地獄的人,確信自己是善人,而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懲罰惡人的地獄。」
這句話或許同樣讓你覺得驚訝。一個不認識內部之惡的人,就會認為自己的鄰人是惡。這些鄰人是誰呢?首當其衝的是父母與社會。我們看見那麼多要求父母為自己負人生全責的永恆少年,那麼多將個人的失敗全然怪罪於環境的巨嬰。就知道有多少人以正義為藉口,找到了「做惡事的正當理由。」
他們在鄰人身上看見的是自己的陰影。那是書中所說的「白色的陰影」,也就是認為他人必須完美無瑕,否則就是罪大惡極的二元思考。只有透過炎上、出征與羞辱讓恐怖降臨在他人身上,這些人才會體會到躲藏於陰影中的生命力。
認識陰影因此成為一門必修的公民課。我們不能把兩隻眼睛都看向世界,必須留一隻眼睛看向自己。
黑暗小丑與詼諧小丑
在談到陰影時,也不得不提「搗蛋鬼/小丑」(trickster)原型。榮格形容他是一位反英雄,半人半獸,經常受屈辱。但他卻也是帶來拯救的神。那些能帶來轉化性能量的小丑或許可稱為健康的「詼諧小丑」。
如果人未能讓這樣的力量去改變自己過於狹隘、缺乏彈性的內心結構,那麼小丑就會變成完全破壞性的力量,趨近於惡。我們可把它稱為「黑暗小丑」。
有別於書裡所列舉的歐日神話與文學。我們此處也以傳說為例,聊聊臺灣最著名的小丑人物白賊七,以及他可能象徵著哪種小丑類型。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故事,白賊七經常為鄰里帶來災禍。故事毫不避諱地描述白賊七用騙術害死無辜民眾的生命,最後他也以意外的方式死亡。讀者從故事中其實感受不到太多的趣味性。
我們在這裡看見了臺灣人(正確來說,應該是在台漢人)心中的小丑是反生命的。他帶來的主要是破壞。小丑通常會有一個更高的揶揄對象,例如教皇或國王。但是白賊七沒有,他扮演著令人生厭的角色,沒有小丑那種令人又愛又恨的特質。換句話說,臺灣人覺得陰影很惱人,只有賜死他才會讓人心安。
但反過來說,陰影之所以惱人,也意味著自我只使用單一的標準來看待陰影。陰影是一面鏡子,它反應了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小丑的存在如果會被抹殺,他們對體制與主流價值的幽默如果會被審查,那麼黑暗的能量就會帶來淘天的巨浪。這對社會與個人來說都會深具破壞性,這點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從這點來說,臺灣傳說的小丑人物似乎是黑暗小丑的前身。他可能一躍成為令人恐懼的殺神,也可能因為足夠的包容而學會用幽默來打開我們的視野。
結語:更認識陰影的人,也是低內耗的人
如果要將臺灣打造成一個更好的國家,除了展望未來之外,我們也要留心陰影在本土傳說以及當前流行的社會議題中會用什麼樣貌出現。
身處其中的我們是變得更寬容還是更憤怒?我們是就事論事還是慷慨激昂?小丑是令人恐懼的還是詼諧幽默的?這都是告知我們瞭解陰影何在的線索。
這本書所提供的心靈地圖是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寶藏,但地圖不等於疆域,實際走上探索陰影的道路時,你必會發現此行絕不輕鬆。它的難度並不亞於成家立業,裡頭危機處處,已經處理過的議題經常改頭換面、反覆現身。
一個更認識陰影的人,也是低內耗的人。雖說分析是無止盡的,成長與整合也是無止盡的。但此書會幫助我們爬上制高點,瞭解困擾我們的夢境與人際關係,洞察再三卡住我們的議題與煩惱。
藉由案例解讀、故事、與神話的分析,河合隼雄博士鉅細靡遺地記錄了陰影的每個現象。透過對陰影的探討,作者也連帶指出了西方與日本人心靈的差異。關於陰影的心理學,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都是我所知最優異的。
--
推薦序二|
起舞弄陰影,永結自性遊
——《影子現象學》推薦序(摘錄)
鳥鳴東西,迎其群侶。似有所屬,不得自專,空返獨還。
——《焦氏易林•隨之隨》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博士、個人執業)
1. 引言
一九八七年,河合隼雄出版此書之時,圍繞其京都之家的時空,一系列陰影整合的事件,也正在悄悄上演。
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正在橫濱舉辦「Bad演唱會」。Bad這首歌,從歌詞到MV,都是在鼓勵青年們,一定要夠壞,也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小虎隊、鄧麗君那種乖小孩的人格面具,結交一群匪幫青年,在停車場鬼叫鬼吼,做一個擾民的壞小孩。中國大陸的音樂界人士受不了,他們一定要把Bad翻譯為「真棒」。因為「壞小孩」、搖滾樂、匪幫青年都是中華文化的陰影,要不然國共兩黨為何互稱對方「匪徒」幾十年。
也是到一九八七年這一年,海峽兩岸不再把「匪徒」這個陰影皮球踢來踢去。蔣經國解除戒嚴,允許老兵回「共匪」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探親,大陸也不再稱國民黨為「蔣家匪幫」,相反地開始報導鄧小平和蔣經國的同學情。*
*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期間,鄧小平與蔣經國是蘇聯中山大學的同窗。當年鄧小平二十二歲左右,蔣經國十六歲左右,兩人都正在經歷永恆少年原型的洗禮。
雖然陰影投射稍有回收,但是聽說鄧麗君要去大陸開演唱會,蔣經國還是派宋楚瑜出馬,力勸鄧麗君打消了這個足夠壞、一點也不棒的計畫。
鄧麗君的人格面具就是女版乖乖虎,她對陰影的吸收和整合,起步於在演唱會上,翻唱麥可.傑克森的《Beat It》,止步於保持上野千鶴子式的獨身主義,不嫁人也不生娃,這在儒家威權主義倫理中,這就是足夠Bad了。
二○二四年的今天,陰影原型再次升騰於全球各地,陰影整合仍然是海峽兩岸的老年人(如老鄧和老蔣)和太平洋兩岸的青年人(如小鄧和小Michael)面臨的時代主題
。
這本東方老人河合隼雄所寫的陰影整合老書再版,也是恰逢其時。
本文簡要介紹本書各章節內容,並評述近年來相關書籍與本書的聯繫,為讀者提供擴展閱讀參考。鑒於二○二一年本人在《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的導讀中,已詳細介紹了榮格學派的陰影理論及自助書籍,本文將重點補充那篇導讀未涉及的文獻。(李孟潮,2021)
2. 本書內容評述
在介紹此書內容之前,有必要首先介紹一下河合隼雄的文風。河合的寫作量可以用「成百上千」來形容,大體上他的文風也是擺蕩於專業論文和普及散文之間。*就像鄧麗君和麥可的曲風一樣,在一種下里巴人的節奏中追求陽春白雪的韻律和唱腔。
*可參考河合隼雄財團法人的網站:https://www.kawaihayao.jp/ja/work/work_list/
以本書為例,你一頁頁地看下去,會覺得比較趣味盎然,似乎也沒有什麼閱讀門檻,字詞大多淺顯易懂,你可能會誤以為此乃寫給大眾讀物,然而每隔幾頁,你就可以看到註腳中一篇篇的參考文獻,這些文獻涵蓋了英文、日文、德文和法文,絕大多數只有資深心理治療師才會閱讀。一本十多萬字的書,居然有一百一十八個注解。甚至有些片段,他開展了既學術又開創性討論,比如第二章第三節。
而書名《影子現象學》,就更是妥妥的專業著作名稱,雖然在後記中,我們看到河合本人對此頗有微詞,但是我推測這個書名的日文編輯,是抓住了此書文風的專業屬性,此書的確可從現象學的立場去理解,也就是它對存在本質的直觀呈現,現象學還原。(羅傑.布魯克,2024)
以一種海德格爾的老子式道家靜觀的心態,我們可以慢慢地欣賞和閱讀本書的各個章節:
第一章、影子的重點在於「第二節、榮格的『陰影』概念,看完了這一節就知道為什麼榮格學派的Shadow,要被翻譯為中文中的「影子」和「陰影」兩個概念。廣義的Shadow,也就是整個無意識,用中文「影子」比較恰當,而「陰影」這個中文,則對應著狹義的Shadow,也就是無意識中那些不被人們接受的、或邪惡或禁忌的東西。
在「第一節、陰影的形象」,他展現了各種影子現象,尤其是人類文化學中的影子現象,從而引出第二節的概念。但是在此之前,他又要首先介紹榮格的原心理學,就是「心」是如何構造的,也就是圖1所描繪的心靈結構地圖。
在「第三節、影子的種種面貌」中,他引入了「投射」這個概念來說明為什麼會有陰影,因為陰影就是建立在分裂、投射和認同這些心理機制的基礎上,榮格分析師佛登(Fordham)把這些機制稱為「自性防禦機制」。(詹姆斯.阿斯特,2023)
正因為沒有覺察到投射等防禦機制,才會出現「陰影的反撲」、「代為背負陰影的人」這兩個小標題下描述的現象。
「代為背負陰影的人」這一節,專門提出了代罪羔羊這個想像,代罪羔羊在儒家威權主義社會中特別容易出現,所以才有丟了江山怪美人,以及現在年輕人抱怨的背負家族重擔的「東亞小孩」現象,鄧麗君和蔣經國不就是典型的東亞小孩嗎?(Perera, 1986)
這一章的最後一節,描述了「永恆少年」這個原型,這是因為榮格學派就是起家於中年危機,而大多數中年危機者,都是在青少年期沒有活出永恆少年的浪漫心性,就像麥可.傑克森或者「東亞小孩」那樣,小小年紀就活成中老年人,永恆少年成為了青春的陰影,到了中年期,永恆少年就會大爆發。
第二章、影子病的前兩節,更像是精神病學教材的補充讀物,非常適合精神科住院醫師開闊視野。但是到了「第三節、夢中的分身」,這節就是寫給榮格分析師們看的了。他甚至提出了一個比較突破性的假設,就是「日本人比西洋人更重視自性的存在,因此日本人作為意識中心的自我,其存在的統合性比西洋人薄弱,有時候甚至允許自我的分裂。」這個假設,多年後經由他的兒子,河合俊雄,做出某種程度的回應,簡而言之,這是前現代心態和現代心態的差異,而如今的日本人已經演化為後現代心態了。(李孟潮,2018)
本書的第三章、陰影的世界,更多是討論狹義的Shadow,也就是陰影。
「第一節、黑暗」總結了「陰影」中的陰暗、黑暗的象徵意義,包括黑暗、黑夜和黑色的意義,其中有關黑色與煉金術黑化的討論尤其深刻;
「第二節、看不見的陰影」似乎又回到了精神病學教材擴充閱讀的路上,分別探索了了人格解體、卡普格拉症候群、幻聽和幻嗅這些精神病症狀。
「第三節、地下的世界」中描述的地獄和地下世界,也是具有邪惡和禁忌的成分,更多是狹義的Shadow了,比如提出地獄和極樂世界是相對的,顯然是具有惡業的人才投生到地獄,而文中提到的地下世界的個案,也是因為體驗到了不道德的、陰暗的願望,才接觸地下世界,比如一個母親想要殺死孩子。但是實際上,地下世界不一定是邪惡的,比如詹姆斯.希爾曼在《夢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中討論過這個問題。(詹姆斯.希爾曼,2019)
正因為這些陰影不見容於道德和倫理,所以在這一節的最後一部分,闡述了祕密學說。祕密既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力量。正確處理祕密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公開祕密可以成為個體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契機。這是為什麼心理諮詢把忠誠保密列為心理師第一戒律,在此自由公民、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個案才能對諮詢師坦承自己的祕密。
「第四章、陰影的矛盾」論述了最常見的文化陰影:「trickster」這個原型。trickster這個詞既有愚蠢者,也有愚弄者的意思,在中文中很難找到一個詞具有兩種矛盾的意義。
如果勉強地借用《西遊記》的金丹心性學說,則是坎卦和離卦所代表的金丹心性,坎卦由豬八戒代表,具有愚蠢的特性,離卦由孫悟空代表,具有愚弄他人的特性。但是坎卦和離卦相互依存,我們不難發現愚蠢的豬八戒表面上雖經常被悟空愚弄,但是他有時候卻具有一種權謀,可以離間悟空和唐僧的關係。
像八戒這種弄臣,對應的就是第四章第一節中的小丑。在文中,河合總結了小丑的四個方面:其一,他與君主形成了辯證互補的關係。他透過扮演代罪羊的角色,幫助君王維持其偉大、光明、正確的形象,同時他也扮演著揭露真相和打破規範的角色。其二,小丑兼具男女兩性特徵。其三,小丑是善惡一體的,正如二○一九年DC電影中的《小丑》(Oussad & Ramdane, 2021)。
令人驚奇的是,也就在一九八七這一年,榮格派的安.貝爾福.烏蘭諾夫(Ann Belford Ulanov)也研究了小丑這個角色(Ulanov, 1987),在其後,陸續有一些榮格學者研究過小丑,甚至有人提出過可以扮演小丑,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核心技術。(Carp, 1998; Bala, 2010; Zumaeta, 2012)
在Trickster這一節,他更多突出了trickster的積極意義,trickster具有打破規則、顛覆秩序的特點。他們可以在心理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幫助個體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實現創造性的轉變。
近年來最讓榮格分析師頭痛的Trickster原型附體者,大概就是麥可‧傑克森的好友川普總統了,同樣是在一九八七年,四十一歲的川普走出直升飛機,發表了一通抨擊美國政治的言論,和他二○一六年以及二○二四年的競選言論如出一轍。*
*川普一九八七年的言論,見此網頁: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6/02/donald-trump-first-campaign-speech-new-hampshire-1987-213595/
榮格分析師們如臨大敵,於二○一六年出版了一本書,名為《當下清晰的危險:唐納德‧川普時代的自戀》(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Narcissism in the Era of Donald Trump),不過這沒能阻止川普當選。
二○二四年,榮格分析師們把這本書又再版,改名為《你已被警告過:唐納德‧川普時代的自戀》(You Were Warned! Narcissism in the Era of Donald Trump),但顯然Tik-tok一代不吃這一套,川普不但再次當選,而且其獲得的年輕人選票甚至達到新高。
政治評論界也在使用榮格理論來整合川普陰影,《華盛頓月刊》的馬丁.朗文(Martin Longman)撰文〈川普現在是榮格心理學家了?〉(“Trump Is a Jungian Psychologist Now?”),揭露了川普最愛看的一本書,居然是榮格的傳記《回憶、夢境、反思》。(Longman,2017)(更精彩內容請詳見《影子現象學》。)
【自序】
學術文庫版序言
大約十年前本書第一次出版的時候,我在〈後記〉中寫道:「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快速的今日,我們比以往更需要意識到自己深沉的陰影」。如今我們不得不說,現在正處於這樣的狀況之中。就如貿易摩擦的問題所顯示的,不同文化的接觸在許多方面所造成的矛盾衝突,正逐漸浮上檯面。特別是在這種時代,我們與他者相處時,更需要隨時意識到自己的陰影。因此,這一次本書加入「講談社學術文庫」以新的面貌問世,其意義應該也可以獲得認同吧!
雖說是陰影,也並非只有負面的意義。讀了本書就會明白,陰影同時具有負面與正面的性質。只不過,若不是經過嚴峻的對決與自覺,陰影將帶來難以想像的破壞性後果。但是如果過於畏懼陰影而逃避與它接觸,將無法讓陰影發揮它正面的影響。
與陰影「來往」充滿了危險,卻也有深刻的意義。許多時候,我們感覺陰影是「另一個我」。我要如何和另一個我來往?這也可以說是本書的課題。如果讀者們能經由本書,找到與另一個自己相處的方式,對於作者的我來說,真的是非常高興的事。
衷心感謝我所尊敬的遠藤周作先生,特地為本書的出版寫了一篇解說。遠藤先生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另一個我」的主題;最新作品《醜聞》(『スキャンダル』)探討陰影的問題之深刻,更是令人動容。
在本書出版的過程中,我受到講談社文庫出版局的荒卷宣佳先生很大的幫助,謹在此誠摯向他致謝。
昭和六十二年(1987)十月
河合隼雄
(本書於昭和五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由思索社初次出版)
目次
目錄
推薦序一|認識陰影,一門必修的公民課──不能只看向世界,必須也看向自己 / 鐘穎
推薦序二|起舞弄陰影,永結自性遊──《影子現象學》推薦序 / 李孟潮
學術文庫版前言
第一章|影子
一.影子的形象
二.榮格「陰影」的概念
三.陰影的種種面貌
第二章|影子病
一.分身
二.雙重人格
三.夢中的分身
第三章|陰影的世界
一.黑暗
二.看不見的陰影
三.地下的世界
第四章|陰影的矛盾
一.小丑
二.Trickster
三.Stranger
第五章|與陰影對決
一.自我與陰影
二.與陰影對話
三.陰影與創造性
後 記
解 說 / 遠藤周作
書摘/試閱
對人來說,影子是奇妙的東西。只要是有光線的地方,它必定存在。我的影子總是與我在一起;雖然有時大、有時小,也會有深淺濃淡的變化,但它毫無疑問是屬於我的,總是跟在我身邊。但是這屬於我的東西,怎麼會如此單調平板而混沌不明?而且,一旦走進更大的陰影,我的影子就會完全消融於其中,失去它的形體。
從我誕生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我的影子就開始存在,與我一起成長。但是當我死去的時候,它會怎麼樣?與我一起被埋葬在土中嗎?還是像終於擺脫主人控制的奴隸一樣,自由地向某處飛去?又或者,影子有它們自己的墓園?不──或許影子和它的主人不同。就像隨著光線的存在與否而反覆地消失、重現,說不定它會一再重複地死亡與再生。
為了深入探討影子的一切,首先讓我們來釐清,影子以什麼樣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而且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一、影子的形象
失去影子的男人
也許沒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像一個失去影子的男人的經驗,那麼強而有力地向我們訴說影子的重大意義了吧!
在市區裡,很快地就有守衛的士兵問我:「您把影子忘在什麼地方了?」。不久之後,我又聽到兩、三位婦人竊竊私語:「哎呦!你看,好可憐啊!那個人沒有影子!」,想不聽都沒辦法。這件事開始讓我覺得困擾。於是我小心翼翼地,盡量避免走到陽光底下,但有很多時候那是做不到的。舉例來說,我不得不穿越最初經過的那個廣場時,運氣就很差,剛好遇到小孩子們放學,要走過去可難了。⋯⋯他們一看到我就開始罵我,對著我丟泥巴:「正常人在陽光下一定有影子!」為了趕走他們,我向他們丟出好幾把硬幣。最後幸好有人同情我的處境,讓我跳上他的馬車。
當馬車開動、車廂裡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忍不住開始嚎啕大哭。我的心中升起一股預感──在這世界上,或許影子比黃金的評價更高;就像黃金比功績、德行更受到歡迎一樣。而且,過去我為了良心而犧牲了財富,如今我卻為了黃金而將影子給了別人。我在這世上還能做什麼?又究竟該怎麼做?
這是德國浪漫派詩人沙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發表於一八一六年,著名的《施萊米爾的奇妙故事》*中的一節。主人翁彼特・施萊米爾把自己的影子賣給惡魔,換得一個神奇的錢包;他可以從這個錢包中,取出任何他想要的數量的錢幣。但是交易成立之後,他立刻陷入窘境,品嚐到沒有影子的人的悲哀。前面那一段引文,就是書中對這段情節的描寫。
* 原註:Chamisso, A. v., 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 Reclam, 1967.
因為有了這個魔法的錢包,施萊米爾得以過著國王一般奢華浪費的生活。但是失去影子這個決定性的事件,讓他為種種不幸而苦惱。身邊忠誠的男僕班德爾,是他唯一的安慰。但是施萊米爾仍然戀愛失敗,並且遭到其他僕人背叛,最後不但沒有影子,連金錢也失去了。但是當他變得身無一物時,反而得到了內心的平靜;在偶然的情況下,他得到了一雙神奇的「七里靴」,並且穿著它探索全世界的大自然,從中得到生命的慰藉。最後作者以施萊米爾這樣一句話,結束了這個奇妙的故事:「請各位首先要學會尊重影子,然後學會尊重金錢」。
沙米索所寫的這個故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甚至有人精心設計出不會映照出影子的燈籠,並且以「施萊米爾」作為商品的名稱來販賣。
關於這個故事的意義,讓我們稍後再思考,現在讓我們先來介紹另一位失去影子的男人的故事。那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影子》*。
* 原註:日文版《安徒生童話集三》(大畑末吉訳『アンデルセン童話集三』、岩波書店 一九六八)。
有一位來自寒冷國家的學者,來到了酷熱的國度。熾烈的陽光,把這裡的人全部曬成了黑人。因為實在太熱了,這位學者幾乎足不出戶,只是關在房子裡看書。有一天夜裡學者醒來,看到對面房子的陽台照過來奇妙的光線。那陽台上有某種花朵,發出像火焰般的光芒;一位身形高䠷姣好的女性,就站在花的中間。但是這景象不久就消失,再也感覺不到人的存在。
另一個夜晚,學者坐在自己陽台的椅子上。因為背後的房間點著燈,學者的影子投射在對面房子的牆壁上。學者半開玩笑地對自己的影子說,進去那房裡看看吧!沒想到影子真的進到那房子裡去了。隔天,學者很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影子不見了,幸好不久之後又形成了新的影子。學者高高興興地回到了他寒冷的國家。他研究關於真善美的問題,也發表了著作。沒想到有一天,從前的影子跑來找他。
影子出現的時候,穿著最高級的服裝、漆皮的鞋子,戴著黃金項鍊與鑽石戒指,告訴學者他這段時間以來的經歷。根據他的說法,當時在那個炎熱的國家,住在學者對面房子裡的是「詩」。影子在「詩」的家裡待了三個禮拜,學到了許多事情,效果相當於一個人活了三千年;那段時間,他讀遍了人類在詩中述說的、在書本裡寫下的一切。影子在那裡和「詩」締結了親密的關係,了解到自己的本質與天賦,變成了人類。影子利用自己的特性,專門在夜裡行動,看到了「任何人都不應該知道的事情,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鄰人之惡』!」影子充分利用這一點,賺到了大量的金錢。
和影子的榮華富貴比起來,學者則是兩袖清風。雖然撰書探討真善美,但沒有一個人關心他說了什麼。他骨瘦如柴,人們甚至說:「老師您看起來就像個影子!」這時候影子提議,他願意出錢和學者一起去溫泉旅行,條件是自己要當主人,學者要變成影子。
原本就心地善良、個性平和的學者聽到了這個提議,雖然心裡覺得愚蠢至極,結果還是照著影子所說的做了。他們甚至變成:影子叫學者「喂!」,學者則稱呼影子為「您」的關係。
到了溫泉鄉,他們遇見了一位因為「東西看得太清楚」而感到困擾,希望透過溫泉療養的公主。影子巧妙地取得了公主的歡心,讓公主甚至動了和他結婚的念頭。公主在下決心以前,想要測試影子究竟有多少學問。影子說:「這種程度的問題,連我的影子都能答得出來」,讓學者替他回答公主的問題。這樣一來,公主更加心動,決定與影子結婚。結婚典禮當天,影子向學者提議,自己願意付給他薪水,叫學者今後就扮演他的影子。但學者已經無法再忍耐下去,他拒絕了影子的提議,並且表示他將告訴人們真相。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在影子的命令下,學者遭到逮捕。當天夜裡禮砲響起,士兵們舉槍致敬,公主與影子在眾人的祝福下結婚。但是,「這些熱鬧歡騰的聲音,學者完全沒有聽到。因為,他已經被奪走了生命。──」故事就在這裡結束。
這與其說是影子的喪失,還不如說是影子反叛的故事。以童話來說,這個故事未免太過可怕。或許這是在《賣火柴的少女》之外,來自安徒生心中的另一種真實聲音。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些故事荒誕無稽,但不論是《施萊米爾的奇妙故事》或是《影子》也好,之所以能打動我們的心,應該是因為它們道出了影子的內在真相吧!那麼對我們來說,影子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們是如何看待影子的?接下來就讓我們思考這些問題。
影子與靈魂
透過認識原始民族對影子的態度,將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影子對人所具有的意義。因為我認為,過剩的自我意識,讓現代人看不見事物的本質;而原始人的眼睛,更能看見「影子本身」。
關於原始人對於影子的態度,首先讓我們引述詹姆斯・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弗雷澤認為,原始人經常將自己的影子或影像視為自己的靈魂,或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韋塔島(Wetar,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島)上的巫師會施行一種巫術,用刀槍斬刺人的影子,讓那個人生病。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商羯羅(Adi Shankara)在尼泊爾旅行的時候曾經與達賴喇嘛爭執,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而飛舞到天上。但達賴喇嘛用小刀刺了一下他的影子,商羯羅馬上掉落地面而折斷了頸子。
* 原註:日文版:永橋卓介訳『金枝篇』一〜五 岩波書店 一九六六~六七。
在介紹中國的習俗時,弗雷澤提到了一件事。中國人在參加葬禮的時候會小心,注意不讓自己的影子被關入死者的棺木中。葬禮進行到蓋棺儀式的時候,除了最親近的親屬之外,全體參加者會退後兩、三步,或者迴避到其他房間。那是因為人們相信,如果影子被關在棺木裡,人的健康將會受到危害。在棺木下葬的時候,人們也會遵守同樣的規則。
根據范德雷悟(Gerardus van der Leeuw, 1890-1950)的說法*,非洲的巴斯托斯族人(Bastos People)相信,如果鱷魚能捕捉到人在水面上的倒影,牠就可以抓到那個人。將影子拖入水中可以造成當事者的傷害,這樣的想法也可以在日本傳說故事中的「影取池」或「影取沼」中看到──在這些故事裡,如果倒影被水中的怪物吞噬,人將會死亡。但是會因為影子而受到危害的,並不限於人類。根據弗雷澤的說法,貝拉克地區的石灰岩山區有一種小型的蝸牛,可以透過家畜的影子吸牠們的血,造成這些家畜因貧血而死亡。此外,阿拉伯某些地方的人相信,如果狗兒在有月光的夜晚爬上屋頂,被鬣狗踩到牠們投射在地上的影子,狗兒將會從屋頂跌下來。還有,如果鬣狗踩到某個人的影子,那個人將被奪走說話與行動的能力。從上述幾點來看,小孩們喜歡玩的「踩影子」的遊戲,說不定就衍生自古代的宗教儀式。
* 原註:Van der Leeuw, G., Religion in Essence and Manifestation, Vol. 1,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3.
許多非洲人認為,一旦影子與當事人完全分離,當事人將會死去;而日本的江戶時代所普遍相信的「影子病」,其實是同樣的東西──關於這一點我們留待下一個章節再來探討。另外還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想法,就是相信死者與幽靈是沒有影子的。不只日本,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人相信這一點。范德雷悟就說,爪哇地區的人相信黑貓等等具有靈性的動物,是沒有影子的。
如果說影子是人類或其他動物生命的一部分,那麼碰觸到影子,就等於實際碰觸到那個人或那隻動物。所以當原始人覺得某個人物危險的時候,連對他的影子都要躲避。弗雷澤也曾經在書中報告過這一點。原始人覺得危險的人物,包括了服喪者與婦人──特別是岳母。舒斯庫普印地安人認為,如果服喪者的影子落在某個人身上,那個人將會生病。澳洲的庫魯納伊族人在新來者的加入儀式中,細心注意不讓女人的影子落在他們身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變瘦,變得懶惰、愚笨。據說有一位澳洲原住民的男性,原本在樹下睡覺,突然發現岳母的影子遮住了他的腳,嚇了一大跳,真的差點死掉。
弗雷澤說,近代的希臘還保留著以影子代替人身,以獻祭給神的習俗。新建的房舍在鋪設地基的時候,經常會以雄雞或山羊祭祀,祈求給予房舍安定的力量。但有時候希臘人會以人代替動物,將某個人引導到地基的礎石附近,偷偷地丈量他的身體、身體的一部分、或是影子的大小,之後再將丈量的結果埋藏在礎石地下。有時候也會把礎石放置於那個人的影子之上。希臘人相信,這麼做之後,那個人將在一年內死去。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的羅馬尼亞人相信蓋房子的時候若是要讓牆壁堅固,需要影子;而且一直到不久之前,都還有販賣影子給建築師的「影子商人」這種行業。
剛剛我們已經描述過「影子與人的靈魂密切相關,失去影子將導致疾病與死亡」這種想法。在同樣的思考方式下,也有人將一天之中影子大小的變化,和人生命力的消長連結在一起。庫克群島(Cook Islands)的曼蓋亞族(Mangaia)流傳著一個故事。大戰士圖凱塔瓦(Tukaitawa)的威力隨著他的影子的大小而消長。換句話說,早晨與黃昏、當他的影子變大的時候,他的威力也大;正中午時影子縮小,也是他力量最小的時候。結果有人發現了這個祕密,於是他就在正午時分被擊倒了。
非洲也流傳著許多故事,同樣表現出我們在曼蓋亞的傳說中所看到的,對於日正當中時「影子不見了」的忌諱。他們絕對不在正中午的時候穿越森林的空地,或是廣場。關於這一點,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 1857-1939)在他的書中,敘述了金斯雷女士(Miss Kingsley)與非洲原住民一段饒富趣味的對話*。金斯雷詢問百威力族──他們是特別害怕在中午失去影子的一個民族──的一位族人,既然他們那麼害怕影子不見,那麼晚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完全消失在四周的黑暗中,難道不會擔心嗎?那位百威力族人回答,影子在夜裡消失,是因為所有的影子都在大神的影子中休息,以恢復氣力;正因為如此,到了早上所有的影子都會變得又長又大,又有力氣。一個一個的影子到了夜裡,通通被包容到大神的巨大影子裡──這樣的想法,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 原註:Lévy-Bruhl, L., Les fonctions mentales dans les sociétés inférieurs (1910).
透過前面的敘述,我們應該都已經了解「影子」對原始人的重要性。影子被視為人身體的一部分,或是等同於我們所說的「靈魂」。但是在某些地方的想法裡,影子與靈魂並非處於單純的相等關係,而是經過某種分化的存在。對於這一點,德尚(Hubert Jules Deschamps,1900-1979)關於非洲宗教所做的報告,提供了我們有用的資訊*。德尚表示,班巴拉族人(Bambara People)認為每個人都各自擁有兩種精神要素:一個是靈魂(Ni),一個是影子(Dia)。Ni是人的氣息,當人睡著的時候,Ni會在四處遊蕩;Dia則是與人成對的雙生兒,在地上顯現為影子,在水上則顯現為倒影。胎兒從最近死去的親族成員繼承Ni與Dia。當人死去時,這些構成的要素將會分解;Dia與神一起回到水中,Ni則由家長奉於祭壇,與家族其他死去的成員合祀。
* 原註:Deschamps, H. J., Les religions de l'Afrique noire, PUF(Que sais-Je?), 1954.
此外,德尚指出:「鐸宮族人(Dogon People)認為,人的體內居住著看不見的人格,這人格由三個要素組成:在人的睡眠中游離於肉體之外的『知性的影子』,有形的『愚昧的影子』,以及具有生命力的Nyama。當人死亡的時候,『知性的影子』會開始一段漫長的旅程,最後與神合體;而Nyama則經由頭髮,離開人的身體」。
此外德尚還舉出了其他一些例子。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靈魂與影子並非被直接劃上等號,而是經過某種程度的分化,為它們的關係訂出一些公式。
思考人對於光與陰影的二分法,可以讓我們聯想到身體與心靈、意識與無意識、良心與惡意等等,種種二分法的思考方式。影子的問題與這種種二分的概念都有深刻的關聯,但並沒有與其中任何一種形成簡單直接的連結,這一點很有趣。榮格所說的「影子」,是一個複雜而深具意義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個章節討論。接下來我們將簡單敘述,我們在探討「影子」的問題時,所援用的是什麼樣的方法論。
心像(image)的世界
「消失吧!消失吧!這瞬間即熄的燭火!人生只不過是行走的影子而已」──這是《馬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中,主角馬克白在得知夫人狂死時,所說的一段獨白。馬克白與夫人共謀殺害了國王,雖然因此登上王位,但隨即被復仇者逼入絕境,夫人因而發狂死去。馬克白看到了自己即將到來的失敗,領悟到人生只不過是行走的影子而已,於是祈求形成影子的燭火熄滅,讓影子也跟著消失。將人生視為一個影子或是一場夢的人生觀並不稀奇。但是,如果馬克白一開始就能抱持這樣的人生觀,大概也不會為了獲得這影子般人生中的王位而殺人了吧!換句話說,不論我們感嘆人生如影也好、人生如夢也好,一個人的身分是國王、貴族、或乞丐,在現實世界中的差異是非常大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汲汲營營地殺紅了眼,不是嗎?
就像兩種相反的人生觀同時存在,說得極端一點,關於心像這件事,也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想法。那就是,認為「心像是外界形象的投影」,以及「心像是內在狀態的反映」兩種想法。前者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僅限於知覺對象不存在時所形成的視覺形象。相對地,榮格所採取的,則是典型後者的想法。榮格認為,心像與我們對外在客體的知覺,只有間接的關係;它「以無意識的幻想活動為基礎」,為了適應內在的要求而決定其方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