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Successful Service Design For Telecommun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Lucky Loser: How Donald Trump Squandered His Father''s Fortune and Created the Illusion of Success (Longlisted For The FT and Shroders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2024)
婆娑大地(簡體書)
Field Guide to Classic Farm Tractors ─ More Than 400 Models from 1900 to 1970
香港粵劇劇目初探(任白卷)
Narrative by Numbers ― How to Tell Powerful and Purposeful Stories With Data
台灣護理研究倫理議題與困境
Sports Geek ─ A Visual Tour of Myths, Debates, and Data
幼幼經典圖畫書
遊戲綠繪本(3冊)

TOP
5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滿額折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套書(共三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550 元
優惠價
791224
促銷優惠
聯經出版全書系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睽違20年,新編.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山海文化雜誌30週年 × 聯經出版 50 週年

▉文論(一)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一)以「口傳文學」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浦忠成、鄭光博、劉秀美、陳孟君、楊南郡、林和君、徐國明、劉育玲、魏貽君、陳敬介。
沒有文字符號的年代,原住民以歌唱和誦讀開天闢地,歷經不同世代的傳遞、轉譯,生根和開枝散葉,促生了各族豐富、多變而獨特的口傳文學,映照出早期部落即景。10位學者在這些吟詠紀錄裡,抽絲剝繭、謹慎梳理原住民族文學和歷史的脈絡──自部落神話裡,剖析文化儀式的起始和轉型,追蹤族群歷史和政治中心的建構和更迭;從敘事歌詩中,描摹身分意識認同曲線的起伏變換,踏查人與土的互動和聚散。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二)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二)以「漢語文學──作家作品與文學史研究」為題,精選收錄10位名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孫大川、謝世忠、劉智濬、黃季平、黃惠禎、董恕明、劉柳書琴、馬翊航、蔡佩含、陳伯軒。
從民族文學踏進虛實交錯的精神領域,摸索著其中個人、群體、文化交纏的剪影。10位學者在身分認同、書寫主體、語言運用劃出的多重疆界裡,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打破過去對臺灣原住民的想像框架,探尋他們的生活和場域的連結、投射出的精神、與漢人社會的碰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真實寫下了向內的目光、向外的視野。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砌基,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文論(三)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三)以「漢語文學──原住民文學的世界視野」為題,精選收錄10位大家的擲地有聲之作,包含下村作次郎、陳榮彬、黃心雅、楊政賢、楊翠、王應棠、黃國超、林芳玫、邱貴芬、陳芷凡。
文學橫跨時空的尺幅,從不劃地自限。而在傳統歌謠和當代文體裡,更充分凸顯出原住民從自己的身體出發,對於每一種自然環境和每一種人群所輻射出的豐沛意識。10位學者從生態、翻譯、政治、性別、歷史等視角切入,觀看這些意識如何翻山越嶺、飄洋渡海,抵達不同的文化大陸扎根與衍生,形成「原住民的世界──世界的原住民」之互文。
不同於文字文學的審美觀點,體現了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為識讀原住民文學的樣貌深化,並深入思索文學之於人類群體的意義。

▍本書特色
?原住民族委員會 × 山海文化雜誌30週年 × 聯經出版 50 週年巨獻!2000年後,最佳亦是最全面的原住民作家文論讀本,一套三冊。
?囊括30位原住民作家,收錄30篇文論作品,以作家與作家的作品為起點,發掘山海民族如何藉著文學這條路徑,體現文學內涵幅度更廣的價值性。
?山海文化雜誌.原著授權.新編新選!編選中外作家的文論作品,重新取得作品授權及收錄,是讀者一窺原住民作家展現文學力量,最全面的作品選集。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卑南族。1953年生於臺東縣卑南鄉的下賓朗部落(Pinaski)。「山海文化雜誌社」創辦人。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曾任教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大學等校。曾擔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所長、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董事等。2009年擔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2014年擔任監察院副院長。現為總統府資政、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臺灣大學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以及臺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名譽館長。
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搭蘆灣手記》、《姨公公》、《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等書。並曾主編中英對照《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系列叢書10冊、《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7冊,且與日本學者土田滋、下村作次郎等合作,出版日譯本《臺灣原住民作家文選》9冊。

總序
文學做為一種民族防禦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介入書寫世界應該是臺灣原住民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突出的文化現象。藉由文字書寫的形式,原住民終於能以第一人稱主體的身分說話,與主流社會對抗、溝通甚而干擾、豐富彼此的內涵,這實在是整體臺灣千百年來最值得讚嘆的事。我們終於能擺脫「半調子」的本土化口號,與島嶼的「山海世界」面對面的相遇。原住民嘗試使用文字符號進行書寫,當然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早在和西班牙、荷蘭接觸的時代,即以拉丁羅馬拼音符號翻譯、記錄自己的族語。清代的漢語、日據時代的假名,甚至戰後初期國語注音的使用,都曾經是原住民試圖介入臺灣主流社會,渴望和外來者彼此認識、溝通的手段。可惜這些努力,都沒有形成一種結構性的力量,讓原住民的主體世界真實敞開。
對原住民或所謂少數民族而言,「介入」之所以困難,主要是因為介入的行動是兩面刃,是藉由離開自己來找回自己的一種冒險。原住民或少數者的聲音要被聽見,必須用主流「他者」的語言或符號來說話才行。說它是冒險,是因為這樣的介入極可能要付出自己文化、語言和認同流失的代價,清代的平埔族群就是明顯的例子,當代臺灣原住民面對著同樣的挑戰。不同的是,清代「土牛」界線的漢番隔離,以及日據時代特殊化的理蕃政策,使廣泛的中央山脈一帶和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各族,即使到戰後,雖面對許多同化力量的衝擊,但仍大致保留了各自的族語、祭儀和風習。「介入」的風險雖然巨大,但底氣猶存。如何掌握臺灣內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意識型態的變遷,以及國際大環境總體趨勢的發展,在夾縫中找回自己民族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正是這一代原住民族人共同的使命和實踐目標。
「介入」牽涉到許多不同的方面,也包含著各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文學創作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主體說話了,它是原住民自我的直接開顯,宣示自己的存在與權力。我們曾經說過,對原住民或少數民族來說,真正的介入是一種冒險,一種離開自己朝向他者的路。從目前有限的資料來看,具民族主體意識,藉他者語言說話的例子,並不是現在才開始,早期受日文教育的泰雅族樂信.瓦旦、鄒族的高一生、卑南族的陸森寶、阿美族的黃貴潮(Lifok 'Oteng),以及戰後以漢語寫作的排灣族陳英雄(Kowan Talall)、鄒族的伐依絲.牟固那那、泰雅族的游霸士.撓給赫、魯凱族的奧崴尼.卡勒盛等等,都是藉他者的語言來說自己的故事。一九八〇年代,原住民運動興起,接受比較完整漢語教育的原住民知識青年,有了更大介入書寫世界的實力。文學方面胡德夫、拓拔斯.塔瑪匹瑪、瓦歷斯.諾幹、莫那能、利格拉樂.阿和夏曼.藍波安等人,在文壇漸露頭角。不過,這段時期原住民的文學書寫大致上是零星的,也比較是伴隨政治運動的產物。一九九三年「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原住民文學的運動與隊伍,才逐漸以組織的型態集結、運作與成長。這種語言混用的情況,在部落即興歌謠或所謂林班歌曲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創作傳統,至今不衰。
我在一九九三年《山海文化雙月刊》創刊號的序裡這樣說:「語言文字的問題,也是《山海文化》必須克服的難題。原住民過去沒有嚴格定義下的『書寫』系統,因此『雜誌』的呈現,對原住民原來的『言說』傳統,其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通常,我們可以嘗試兩種策略:或用漢文,或創製一套拼音文字來書寫。《山海文化》的立場,願意並同時鼓勵這兩種書寫策略;而且為尊重作者本身所習慣使用的拼音系統,我們不打算先釐訂一個統一的拼音文字,讓這個問題在更充分地實踐、嘗試之後,找到一個最具生命力的解決方式。漢文書寫方面,在語彙、象徵、文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上,我們亦將採取更具彈性的處理原則。因為,我們充分理解到原住民各族皆有其獨特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手法;容許作者自由發揮,不但可以展現原住民語言的特性,也可以考驗漢語容受異文化的可能邊界,豐富彼此的語言世界。」
鬆開族語的顧慮,大膽介入漢語書寫,目的不是要拋棄族語,而是想激發原住民創作的活力。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對語言使用的彈性策略,應該是有效的。《山海文化雙月刊》雖因經費困難而於二〇〇〇年停刊。但自一九九五年起至二〇〇七年止,「山海」共籌辦了七次原住民文學獎,其中兩次與中華汽車合辦,另五次皆由「山海」自辦。二〇一〇年之後,由於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政策性支持,每年皆以標案的方式由「山海」承辦「原住民族文學獎」、「文學營」與「文學論壇」三項活動,至二〇二二年止共十三屆。二〇二三年之後,則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續辦。這一連串的文學推動措施,深化了原住民文學創作的質量,不但培育了三十多位成熟的作家梯隊,也拓寬了原住民文學的內涵和題材。作家們的成就,受到多方的讚賞,迭獲各大獎項的肯定。教學和研究的現場,文學外譯的挑選,都有我們原住民作家活躍的身影。
二〇〇〇年以後,之前的關注焦點雖然仍是作家們持續反省的主題,但觀點更深入了,寫作的技巧與手法也更加細膩。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參與的作者不但增多了,而且陸續有年輕的世代加入了寫作的行列。巴代大部頭系列的歷史小說,奧崴尼.卡勒盛或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魂》,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風格,毫無疑問的,歷史的原住民詮釋,是原住民文學二〇〇〇年之後,以不同的筆法、角度和切入點,思考歷史對原住民的意義。他們明顯受到線性時間系列的影響,對事件的解釋,徘徊於神話傳說和歷史考據之間。前輩作家夏曼.藍波安,二〇〇〇年之後其創作力更為雄健。大作陸續出版,將海洋的書寫推向極致。同樣地,瓦歷斯.諾幹也不遑多讓,他的《當世界留下二行詩》和微小說,不但是一種新的寫作形式之嘗試,也作為他推廣文學教育的實踐手段。年輕世代的乜寇、Nakao、沙力浪、馬翊航、程廷、黃璽、林纓,以及參與歷屆原住民文學獎的寫手,有些作者雖還未集結出書,但都有亮麗的表現。他(她)們創作的興趣和關心的議題,已與主流社會共呼吸,性別、科幻、政治、醫療、生態、族語、部落變遷與都市經驗等等,都是原住民作家要去面對、處理的課題。因為族群的特殊視角,對這些議題的理解和想像,自然與主流社會有著不同的判斷。
簡單地回顧這半個世紀以來,臺灣原住民介入文學世界的情形,特別著重二〇〇〇年前後的對照,是想讓讀者對原住民文學發展的能動性能有一個概括的掌握。從集體到個人、時空環境的變化,都反映在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中。不同於以往,這些作品一篇篇串連成一道民族的防禦線,取得另一種客觀的存在形式。為保持原住民文學歷史發展的完整性,本選集盡可能收錄有明確作者掛名的最早作品,如鄒族高一生的〈春之佐保姬〉、〈獄中家書〉、阿美族黃貴潮的〈日記選粹〉和卑南族陸森寶的〈美麗的稻穗〉、〈思故鄉〉等。但,為避免和二〇〇三年印刻版選集重複,我們不得不對若干作家的精彩作品割愛。
此套選集分《小說》四冊、《詩歌》二冊、《文論》三冊、《散文》三冊,共十二冊。《小說》由蔡佩含、施静沂負責選文,蔡佩含撰寫導論;《詩歌》由董恕明、甘炤文負責選文,董恕明撰寫導論。《文論》由陳芷凡、許明智負責選文,陳芷凡撰寫導論;《散文》由馬翊航、陳溱儀負責選文,馬翊航撰寫導論。編選的過程,經過多次的討論,考慮文章的代表性、文學性、主題的開拓與篇數的平衡等等,為容納更多作品,小說以短篇為主,長篇則徵得作者的同意,做精彩片段的節選,並節制選錄。為鼓勵創作新手,我們也大量選錄參與各類文學獎的作品(包括山海及其他單位舉辦的獎項)。
編輯的過程中,我們都驚嘆於原住民作家創作的熱情,短短的幾十年,卻能生產出這麼多質量兼備的作品,原住民多麼渴望訴說自己的故事啊。感謝原住民族委員會夷將.拔路兒主委的全力支持,沒有他的首肯,我們根本無法進行這項工作。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兄及其編輯團隊的盡心協助,能與像聯經這樣具有學術聲望的出版公司合作出版,是原住民作家的福氣。謝謝山海的林宜妙以及所有參與選文、撰稿、校對、編輯的老師與同學們,你們的辛勞成就了這個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將這一切都獻給每一位原住民作家朋友,你們創作的無形資產會是原住民未來文化的活水源泉。


導論
陳芷凡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三冊三十篇文論的編輯,是為了盤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研究的方向與脈動。作品的生成,除了作家所思所感,也在於明確或者是幽微地回應當代文壇的論述;文學評述雖然是因應作品而成,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論述觀點具備召喚作家作品書寫的可能。因此,文學作品與文論之間,彼此影響、互為參照,同樣是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建構的重要推手。
確認了文論編輯目的,我想談談文論的選文過程。我和臺大臺文所學生許明智一起合作,我們先以幾個關鍵詞:原住民、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口傳文學、神話傳說、臺灣十六族族名(如:泰雅族、撒奇萊雅族)、平埔族族名(西拉雅族、凱達格蘭族)進行期刊論文、專書、會議論文集的蒐集;另一脈絡為政大臺文所學生彭翰霆,他以同樣的關鍵詞進行碩博士論文整理。統整之後,工作小組開始密集閱讀,並在其中挑選我們各自心中的三十篇文論。我們希望有更多學者的論文可以放進選集,因此,基本上一位學者收錄一篇文論。工作小組每位委員都有心中的那三十篇文論,為了說服其他委員放進或放棄一篇文論,耗費的心神不亞於文學獎評審。確認了這三十篇文論之後,我們依照論述重點分成三個向度:口傳文學與知識、作家作品與文學史論述、原住民族文學的世界視野。這三個向度不僅是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論述的趨勢,也意謂著作家作品內涵的跨度與豐富性。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第一冊的主題為口傳文學與知識。口傳文學不僅是原住民族文學的基礎內涵,亦為重要的表達形式。
第二冊主題為作家作品與文學史。一九八〇年代原運興起,族人第一人稱表述成為身分認同的具體實踐。後續雜誌刊物與作品的出版,得以在此強而有力的自覺之中確認「我(們)是誰」。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一文說明捍衛第一自然,便是確認「我(們)是誰」的重要方式。相較於逐漸人工化的世界,孫大川指出第一自然的原始生命力可視為一種認同、一種身體儀式,甚至是一種書寫策略。這是原住民族文學與環境、與生命連結的重要視角。
有關作家作品與文學史論述的十篇文章,勾勒了作品主題、文學場域與文學史連動的複雜關係。在這個脈絡中,「我(們)」怎麼寫,「你(們)怎麼閱讀與詮釋」包覆在一個個與時俱變的文學場域和社會想像之中。這幾篇文論的提問,包括原住民作家作品如何被接受?如何觀察第一自然、性別、戰爭記憶、創傷敘事與原住民族文學的交織性?「我(們)」與「你(們)」持續對話,開拓了原住民族文學史的長河。
第三冊主題聚焦於原住民族文學的世界視野。本書呈現臺灣原住民文學的世界視野有兩個層次:一、作品與世界的各式交會。二、文學作品中有關世界感的呈現。在第一個層次,翻譯作為一個中介的意義顯得特別重要。臺灣原住民族文學有許多外文譯本,最有規模且穩定的日譯行動由下村作次郎等師長進行。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世界視野,在翻譯與文化翻譯、跨原住民性的建構以及作品所揭示的「世界感」論述達成。除了具備世界視野,我們也期待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世界之路能更加茁壯。原住民族文學邁向世界的過程中,外譯實踐、國外駐村作家活動、國際出版社與國際讀者的認可機制,與族人們持續書寫的努力同樣重要,也同樣地值得期盼。
在二〇〇三年孫大川老師編選《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的基礎上,二〇二三年以更大規模的人力與心力,持續著《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的完成,身為選集團隊的一員,我感到無比榮幸。謝謝原住民族委員會、聯經出版公司的幫忙,以及文學選集這三十位學者的大力支持。期盼三冊《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能展現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論述的深度與廣度,這不僅是我們對《山海文化》三十周年最有感情的回應,也是研究者們對原住民作家作品最深的支持與敬意。

目次

目次
▉文論(一)
孫大川/總序:文學做為一種民族防禦
陳芷凡/導論
浦忠成/阿里山鄒族神話樹
鄭光博/泰雅族囗述傳統Lmuhuw的研究
劉秀美/日治時期花蓮阿美族群起源敘事中的撒奇萊雅族
陳孟君/從馬淵東一〈パイウン族に於ける邪視の例その他︿〉一文談排灣族palji 傳說在臺東流傳的異質性與地域性
楊南郡/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林和君/臺灣跨族群山林傳說之關係――魔神仔與屏東縣旭海、東源部落傳說考察
徐國明/當神話變成了歷史――一九九〇年代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建構與文化政治
劉育玲/口傳文學與作家文學的三重對話――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考察中心
魏貽君/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線索――巴恩.斗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陳敬介/文學與文化觀光行銷策略――以南庄鄉賽夏族實例觀察

▉文論(二)
孫大川/捍衛第一自然――當代臺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
謝世忠/《山海文化》雜誌創立與原住民文學的建構
劉智濬/田雅各如何被接受?
黃季平/臺灣原住民族「舊.新文學」的唯一作家陳英雄
黃惠禎/陳英雄與盧克彰的文學關係
董恕明/直直地去,彎彎地回――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詩歌中的「畸零地」初探
劉柳書琴/被圍困的敘事――泰雅族北勢群達利.卡給的隘勇線戰爭敘事
馬翊航/幽黯山徑─瓦歷斯.諾幹作品中的白色恐怖記憶
蔡佩含/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
陳伯軒/寫出,活出文學――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文學「美學」的兩個面向

▉文論(三)
下村作次郎/在日本的臺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以翻譯、出版和書評為主(王惠珍譯)
陳榮彬/星球性、反全球化、地方知識――臺灣原住民文學英譯與世界文學
黃心雅/跨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態想像――夏曼.藍波安與太平洋原住民文學
楊政賢/來自「巴丹」?――蘭嶼達悟族人的「南方」意識及其「北方」論述
楊翠/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返敘事
王應棠/跨文化理解與翻譯――魯凱族田野經驗與閱讀原住民漢語文學之間的對話
黃國超/番人之眼的理論旅行――論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文學中的「理論」及運用
林芳玫/從地方史到東亞史與世界史――巴代歷史小說的跨文化與跨種族視野
邱貴芬、陳芷凡/當代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陳芷凡/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

書摘/試閱

▉楊南郡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楊南郡,一九三一年生於臺南龍崎鄉番社坑(現中坑),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任職臺南美國空軍基地時,在美軍士官鼓勵下開始登山。一九七六年六月完成臺灣百岳後,開始調查臺灣山區的古道近四十年,並譯註日本時代早期臺灣調查文獻,撰寫報導文學。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教育部原住民文學翻譯甲等獎、國史館文獻貢獻獎、吳三連獎報導文學獎。並以學術成就獲國立東華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二〇一二年更獲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二〇一四年罹患食道癌,在治療手術期間持續譯註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先史學民族學》兩大冊,以及撰寫日治時代最大的對原住民族戰爭《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二〇一六年逝世,獲頒原住民族甲等獎章及總統褒揚令。
(本文出處:二〇一〇年十二月,《興大中文學報》二七期增刊篇目,頁一─一五,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踏查半世紀─―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一、前言
臺灣的矮黑人傳說由來已久。千百年來集居於平原及河口地帶的平埔族,和選居於山地的各族群(以上均為臺灣原住民族),不斷的傳述:他們祖先所住的區域,以前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四臺尺,臂力很強,擅用弓箭的矮黑人,不但能指出矮黑人舊居的位置,還親自查訪過,也能夠描述他們的祖先與矮黑人亦敵亦友,維持過往來互動的故事。
矮黑人故事不只是代代口傳,也屢次出現於歷代史冊上,好像是森林中的精靈,忽現忽隱。我們從原住民老人家口中聽到,或在文獻上看到的,感覺矮黑人無所不在,卻始終無法親眼目睹。
一向有那麼多人指出矮黑人遺址,和矮黑人自己製作或使用過的石斧、小陶甕等器具,卻沒有人確切地證實那些是矮黑人的物品。據說,矮黑人是臺灣的先住民,最先占居臺灣島近海岸的山林中,曾經與後來遷居的原住民各族接觸,或教導農耕,或互相爭戰。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矮黑人故事流傳於各地呢?
中國古書《山海經》記載:「大荒之東,有小人國。」東方的小人國應該是指臺灣吧。日本古書《古事紀──神代の卷》也提及:「一個小矮神從父神的手指間溜出去,下凡時跌落於粟葉上被彈起,飛到常世之國。」臺灣在不同年代口述者的心目中,是矮黑人常住之島嗎?
實際上,地球上自古以來就有「矮小人種」聚族而居。這些矮小人種的主要特徵是:身高一百五十公分以下,膚色較黑,顴骨突出,臉部圓闊,短頭型,頭髮卷縮如毛毯狀、使用長矛與弓箭狩獵⋯⋯和臺灣所傳的矮黑人特徵很接近,只有一點不同,那就是:臺灣的矮黑人和原住民族,都不曾使用吹箭筒和毒矢狩獵。
總體而言,有關臺灣矮黑人的傳說,各年代都有,尤其流傳於臺灣中、南部,其中,東南海岸及恆春半島疑似矮黑人的遺址最集中,而從西北部賽夏族到南部斯卡羅族(Suqaro-qaro)的地界,竟然有那麼多迷人的矮黑人故事在流傳。但願將來終有一天,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臺灣矮黑人和確切的證據。現在,讓大家先看看有關矮黑人的文獻,再聽聽我本人進行初步探查的經過,作為探索的出發點吧!

二、清代史冊上的矮黑人傳說
完成於清代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的《鳳山縣志》〈番俗篇〉有如下記載:由淡水入深山,番狀如猿猱,長僅三、四尺,語與外社不通,見人則升樹杪,人視之,則張弓相向。臺灣史學先驅伊能嘉矩在臺灣割讓予日本後立即來臺,研究臺灣舊史。一八九八年,他評論這一則史冊記載:「臺灣蕃界直到今日仍然呈現混沌狀態,外人只知道十之一、二的真相而已。因為生蕃地仍是一片黑暗,是我們知識所不及的荒蕪之地, 不能因為傳說內容離奇,在沒有查證之前,就把它斥為無稽之談。即使無法找到活生生的矮黑人,也要有信心找到矮黑人的遺址和遺物才對。」

三、日治初期對矮黑人遺址的探查舉例
(一)臺灣總督府林學技師小西成章
最早從事臺灣森林調查,綽號「第一蠻勇」。他寄給《東京人類學會雜誌》的通信稿中表示:郡大溪畔的布農族郡大社與巒大社之間,有 Tatsipan 社,其下方有矮黑人廢屋。小西成章命斗六辦務署林圯埔分署的主記吉田貫六郎前往調查,發現疑似矮黑人的舊居,屋頂已坍塌,牆壁仍在。屋內地面用板岩鋪蓋,四面牆壁也是用石板構築。屋子東西長九尺,南北長六尺,牆高二點七到二點八尺左右。根據附近布農族的指證,那是矮黑人 Saruso 的廢屋。小西氏後來親自前往開挖遺址,只找到三個殘破的陶器出土而已。
(二)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會補助委員小島由道
他曾經報導過自己調查賽夏族著名的矮黑人傳說與遺址的成果。「現在賽夏族每隔兩年舉行『pas-taai』大祭,這是為了安撫矮黑人亡魂而舉行的。相傳,古時候 Taai 住在新竹縣上坪溪上游右岸,麥巴萊山(Barai)的西北山腰Rai-taai 岩洞內。他們身高只有三尺,但是臂力很大,善於使用妖術,所以賽夏族懼怕他們。他們很會唱歌謠、跳舞, 所以我們賽夏族收穫稻米時舉行祭典,一定會邀請矮黑人一起來唱歌跳舞。然而,Taai 天性淫蕩,常常姦淫賽夏族婦女。我們族人想出奇計,在西熬溪岸一個叫做 Ailuha 的地點,砍斷木橋,使走在木橋上的矮黑人墜落而淹死於溪中。只有兩個倖存者想要逃離岩洞住家,他們不接受賽夏人的挽留,逕自朝東方去了。」賽夏族朱姓族老 Tabe- Kale 說:「數年前我們還能夠進入岩洞遺址。入口處大約三點六公尺寬,裡面很寬,可住數十個人,而且有石椅。現在岩崩路斷,成為斷崖地形,再也沒辦法進去了。」從前這個岩洞高出溪面約六尺,如今水位變低,岩洞高出溪面約三、四百公尺。賽夏族把矮黑人Taai的岩洞居住處視為聖域,不准別族前往觀看。

四、日治初期,人類學者與醫學解剖教授的論辯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足立文太郎博士,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多年。他曾經把存放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臺灣陸軍病院及東京帝國大學收藏的「臺灣蕃族頭蓋骨」做過比較研究。
關於矮黑人,一九〇六年足立博士在他所寫的〈關於臺灣古棲土人(Negritos)〉,文章中提到:「菲律賓小黑人(Negritos)曾經分布於臺灣。Negritos 平均身高一百四十五公分,身體瘦小,頭髮捲縮如毛毯狀,皮膚黝黑而乾枯,講自己的方言,使用弓箭。與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傳說對比,不難發現彼此相似。荷蘭人還沒來到臺灣以前,已有Negritos 居住,他們是臺灣的先住民。」
對於足立博士大膽的假設,原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的鳥居龍藏博士於隔年,(一九〇七年)提出反駁。很多人一聽到矮黑人,立即聯想到住在菲律賓群島的Negritos,以為是具備黑皮膚、頭髮捲縮、身體矮小等特徵的人種。只是令我疑惑的是:海峽對岸的中國苗族,身體矮小,分布於貴州省全部和廣西、雲南、廣東等三省的部分地帶,以及海南島。古時候,苗族曾經分布到福建、湖南、江蘇及浙江各省,由於漢人入侵,其分布地區逐漸縮小,演變成今日的狀態。現在,福建省福州東方三天行程處,有個地方叫羅源縣,據說還有苗族殘留在那裡。
古時候的臺灣,是不是有苗族住過?是不是可以推斷臺灣蕃人所傳的矮黑人故事,和漢人文獻的記載,都與苗族有關?假定口碑傳說是事實,那麼,臺灣所傳的矮黑人,與其說是Negritos,毋寧說是像苗族那種矮小的人。我的理由是:傳說中的矮黑人,在體質上和風俗方面,與現今臺灣蕃人相似,但是缺乏Negritos的特徵──鬈髮和全身極黑。
不過,各族之中,都有身軀矮小的蕃人混雜在內,當然我也拍照存證了。其特徵有兩種:⑴頭部比例大,但身軀矮小;⑵身體各部分比較均勻發達,但身軀矮小。這兩種人的頭髮都是直毛。

五、鹿野忠雄博士的發掘調查臺灣矮黑人遺址
從一九三〇年代起,由博物學研究轉向民族考古學的鹿野忠雄,於大學三年級、二十五歲的年齡,發表第一篇非自然科學的論文〈臺灣島矮黑人居住的傳說〉。
臺灣原住民各族的傳統領域,都有矮黑人傳說或遺址的分布,延續到平原地帶的族群居住地,包括巴宰族和馬卡道族。但是,比較集中分布於⑴賽夏族與其東鄰的泰雅族居地,⑵布農族祖居地─郡大溪流域,以及⑶恆春半島排灣族與斯卡羅族居地。本人認為矮黑人的起源地,在恆春半島東岸的觀音山(位於牡丹灣之北),遺址面臨太平洋。
鹿野忠雄,這位臺灣最活躍的學術探險家,在山區調查時,從南鄒族四社群排箭社(Paitsiana)、排灣族甘那壁社(Kanapi)、大板鹿社(Tabanak)等地,採集了很多有關矮黑人的傳說,發現各族的傳說有共通的內容,認為原住民的傳承,必定有種種事實作為根據。他歸納出以下幾個要點:
⑴矮黑人身高二至四尺餘。
⑵頭髮的描述不清晰。部分蕃人說:矮黑人的頭髮是紅色,而且捲縮如毛毯狀。
⑶穴居或半穴居,住屋是石板屋構造。
⑷種植芋頭為主食。
⑸善用弓箭,用的是強弓,而箭鏃是用石頭、獸骨或鐵製作的。
⑹部分矮黑人使用陶器、石臼、石杵。
⑺部分矮黑人有出草獵頭的習俗,有些則沒有獵頭習俗。
⑻群體居住,一間房子住很多人。
⑼身軀矮小,但是臂力強,行動敏捷、伶俐。
⑽頸飾是用紅、藍、黃等不同顏色的珠子串連製成的。
⑾大部分的矮黑人,是比泰雅族、布農族更早移入臺灣的先住民。
⑿蕃人曾經一度被矮黑人加害而受苦,但是最後把矮黑人驅趕到別處。
⒀矮黑人所居住過的地方,被視為禁忌之林,各族都不敢擅入,否則會生病。
⒁大部分的矮黑人是現今蕃人尚未移入臺灣之前的先住民族。

鹿野忠雄引用了很多屬於東部太麻里溪以南,各社所傳的矮黑人傳說,以及遺址上 parisi(禁忌)之林的描述,覺得矮黑人曾經住在那一帶,一直到「比較晚近的幾年前」。鹿野強調:矮黑人有其人種學的特徵與習俗。他認為矮黑人的存在不是出自於想像,而是有歷史事實的記述。
早期的學者曾論證過臺灣矮黑人是否屬於 Negritos。鹿野傾向於肯定說。他以現在保存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排灣族用山豬背部剛毛製成的「腳箍」為例,說:菲律賓群島先住民Aeta族(住在呂宋島中部Pinatubo火山西麓,屬於Negritos,但自稱Aeta)也曾經使用此類腳箍,而其他Negritos種族,則是不使用的。
東京帝國大學體質人類學教授宮內悅藏,曾在高雄市那瑪夏區南鄒族居住地發現少數的鬈髮人。他同意鳥居博士的說法:「臺灣蕃人來臺以前,已有部分的人和 Negritos混血過。」
鹿野曾經引述上述人類學者發現少數鬈髮人為例,做出了一個結論:臺灣本島曾有Negritos生存的可能性很大,與其說「可能有」,不如說「必然有」較為適當。Negritos矮黑人的物質文化脆弱,一旦埋沒於土中,即使被找到,也不容易恢復其原狀。所以,只剩一個辦法,那就是:尋找絕對不會和別種物品混淆的,特異的Negritos族頭骨。

六、個人的矮黑人遺址踏查舉例
(一)雪山西峰下的遺址
一九八一年夏天,本人與登山隊曾在雪山西峰下的營地過夜。當我走向志樂溪源頭取水時,發現溪崖崩壁的邊緣,有二十五間傾圮的石屋群,已崩落溪底的可能還很多。
石屋群占地大約八百平方公尺,位於海拔兩千九百五十公尺高處,屬於高寒地帶。石屋群在一片鐵杉林中,每一間石屋的四壁是用自然石砌成,高度約一至一.五公尺,牆壁上方及屋頂已塌毀,原來所用的材料不明。我和隊友做了地面上的發掘,沒有發現人骨或疑似矮黑人的生活用具。
(二)那母岸遺址及清水遺址
一九八三年五月,本人和友人組隊,從花蓮縣卓溪鄉卓麓出發,前往調查被傳為矮黑人遺址的「那母岸」及「清水」兩處遺址,進行比較研究。那母岸遺址位於那母岸山稜線上,海拔七百七十公尺的地點,有廢棄的石板屋群,石材很考究。部分屋內遺留著石柱,上端尖銳,有橫溝刻紋在上端,另有半圓型石盤及紅色陶片出土。遺址最高處有一塊大石壁,壁面上溝紋縱橫,似乎是人工雕刻的。據當地布農族嚮導的說明,此遺址不是布農族那母岸舊社,是族類不明的人種所遺留,很可能是矮黑人的遺址。嚮導又說:「我們的祖先未曾住在全部用石板構築的房子。」
接著前往清水溪對岸的清水遺址調查,此遺址的海拔高度是六百公尺。除了已傾圮的石板屋群占很大的空間外,還有大量的陰石、陽石、有孔石盤、陶器破片及其他石器出土。最令人驚異的是,還發現很多小型石板棺(棺內的骨骸已不見,或已腐化)暴露於地面上。石板棺全是小型的,長約三、四尺,似乎是矮黑人的墓葬群。清水遺址的範圍很大,可以想見此遺址上曾有大量人口,文化程度不低。不過, 除非進行詳細的遺址開挖,看看有無疑似矮黑人遺骸出土,否則從我們的初步調查,無法做出正確的推論。
(三)浸水營古道附近的矮黑人遺址
浸水營古道是臺灣最古老的東西方向橫越道路。日治時代,居住於排灣族地界最久、戰後才離臺的總督府舊慣調查會雇員小林保祥,曾經報導:矮黑人的原居地在臺灣東南海岸,其中一支從大武出發,沿著浸水營古道越過中央山脈,途中,在古道東段出水坡社(Rilao)的南側,茶茶牙頓溪北岸居住。他們後來分散到古道西段北側下方的力里社(Rarukruk),以及古道南方的率芒社(Kasuvongan)、割肉社(Koabal)等地居住。據傳,曾經遷至茶茶牙頓溪畔的割肉社人(西部舊古華的排灣人祖先)自承:「我們的祖先是矮黑人。」相傳,矮黑人身軀矮小,某次出獵時,捕獲了一隻山羌,就背起來回家。回家後發現山羌因為被拖行於地上,背後的毛都磨光了。
二〇〇三年三月,本人和高雄登山會山友林古松,在加羅板社(Karapang)排灣族嚮導陳田光的帶領下,沿著茶茶牙頓溪溯行一天,才到達位於茶茶牙頓社(舊社)上方的矮黑人遺址,地名叫Congurui,位於北岸Rosakal 支流的上方,海拔四百二十公尺的寬平山脊。遺址分為三層平臺,高度四百到四百二十公尺,每一層都有整排的廢屋群,大部分已傾圮,另外有散落的石板,部分仍屹立如初,似乎是廢屋的牆壁,均面向東南。最高點有一株大榕樹,山頂風大,日照充足,適於作物的生長。矮黑人的屋式,與一般的排灣族屋舍不同:
⑴ 排灣族所用的石板,取自溪底的水成岩,石板為深灰色的薄片。但是, 矮黑人的建材,取自山坡砂岩,石板較厚,而且呈土褐色。
⑵ 矮黑人的住家都在地面,不是這一帶排灣族的半穴居屋式。
同行的陳田光說,他的祖父 Kasao 和祖母 Vais,曾經對他說起矮黑人的故事:「矮黑人建部落於山頂,主要原因是懼怕排灣族的馘首習俗。祖先曾與矮黑人接觸,因為語言不通,完全靠手勢溝通。後來,排灣族人口愈來愈多,勢力範圍擴大,矮黑人心生恐懼而逃往北方,不知所終。」
據其祖父母的描述,「矮黑人的身高不到排灣人的胸口,和排灣人一樣種芋頭、小米和蕃薯,也獵捕動物。」陳田光的祖父 Kasao 年輕時,曾經看到半倒的矮黑人石屋,對於矮黑人身材矮小,住屋卻寬敞而感到很奇怪。因為是禁忌的關係,排灣人不敢隨便造訪此處。

七、結語
臺灣和離島上,千百年來住著四十多種語言和文化古俗互異的人種,其中, 矮黑人的來歷與身世最不清楚。但是,在過去的歷史年代,史冊上記載著種種的矮黑人傳說,也曾經有不同身分的人去探查遺址,迄今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矮黑人骨骸和其他有力的證據,使得矮黑人傳說撲朔迷離、真相不明,而永遠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領域裡。
本人曾經將日治時代有關臺灣矮黑人傳說的文獻記載,全部譯成中文稿, 加上清代文獻,以及自己在田野調查所得,累積了不少無法證實的資料,因為缺乏科學上的驗證,還沒印成專書。
或許,從臺灣山區全域的實地調查,來驗證傳說的真實性,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但是,是否値得到處開挖可疑的矮黑人舊居,仍有疑問。臺灣矮黑人的傳說與遺址,並沒有引起近代人類學者和考古學學者的重視,而繼續停留在神話傳說的階段,委實令人感到遺憾。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224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