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宋明儒學作為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一直備受海內外學界關注,但其名稱與詮釋路徑尚待深入研究。本書梳理古今中外文獻,分析「宋學」「道學」「理學」等中國傳統宋明儒學概念與西方「Neo-Confucianism」及其中文翻譯「新儒學」概念的源流演變及關係,探討明清耶儒交涉、漢宋之爭(早期海外漢學)及現當代海外中國學的宋明儒學詮釋研究,指出「新儒學」概念從程朱理學(狹義)到道學(中義)再到宋學(廣義)的意義擴展體現了從宗教觀念、哲學義理到思想文化領域的詮釋路徑轉型。其中,宗教史、觀念史路徑關注信仰重建與觀念的現代意義,哲學史路徑側重哲學發展及其義理詮釋,思想史、文化史路徑則探討思想交涉及其與政治文化的互動。近年來,經學、古典學、東亞儒學及比較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興起,強調跨學科視角。海內外宋明儒學詮釋路徑融合趨勢明顯,研究範式和立場從西方中心轉向中國中心,從一元轉向多元,推動學術研究不斷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現化轉化與跨文明對話。
作者簡介
連凡,1982年生,男,漢族。湖北孝感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哲學史專業),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比較哲學及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
近年來在《日本中國學會報》《道德與文明》《史學月刊》《北京社會科學》《湖北大學學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華僑大學學報》《人文論叢》等海內外學術期刊匕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文獻通考·經籍考)研究》,作為分冊主編主持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教材高中部分共6冊。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宋元學案》綜合研究」及中央基本業務經費資助項目「黃百家哲學思想研究」,參與教育部重大基地課題「陽明心學的歷史淵源及其近代轉型」。
目次
緒論
上篇 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與詮釋路徑
第一章 宋明儒學傳統名稱概念的演變及其關係
第一節 宋明儒學一般總稱概念的意義演變及其關係
第二節 宋明儒學特殊學派概念的演變及其與一般總稱概念的關係
餘論
第二章 「Confucius」「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第一節 「Confucius」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第二節 「Confucian(ism/ist)」概念的源流及意義考辨
餘論
第三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淵源與意義——以《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為中心
第一節 《中國哲學家孔夫子》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早期原型
第二節 《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影響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思想史意義
餘論
第四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近代使用及其闡發——以新教傳教士與東亞學者為中心
第一節 近代人華新教傳教士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節 近代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三節 近代西方學術界及東亞學者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餘論
第五章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譯、流傳與闡發——以馮友蘭的學術生涯為線索
第一節 馮友蘭早年留學期間對「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
第二節 馮友蘭與中文「新儒家(學)」概念的使用及其流行
第三節 馮友蘭著作的翻譯及其用語的轉變
餘論
第六章 「New-Confucian(ism)」概念的源流及其意義——兼論其與「Neo-Confucian(ism)」概念的關係
第一節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淵源及其在近現代的使用
第二節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三種意義及其在當代的使用——兼論其與「Neo Confucian(ism)」概念的關係
第三節 「Modern/ Contemporary Neo Confucian(ism)」和「Mod-ern/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概念的使用及其關係
餘論
第七章 「新儒家(學)」概念的爭議與普及
第一節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合理性爭議
第二節 哥倫比亞學派與「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普及
餘論
第八章 「新儒家(學)」概念的意義演變與宋明儒學的詮釋路徑
第一節 「Neo-Confucian(ism)」「新儒家(學)」概念的意義演變與思想體系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詮釋路徑及其思想立場
餘論
上篇小結
下篇 宋明儒學詮釋路徑的個案研究——以海外漢學、中國學為中心田區
第九章 艾儒略與中西性論思想的會通——以《性學桷述》為中心
第一節 中西性論思想的主旨及其會通
第二節 中西性論諸概念的詮釋及其比較
第三節 中西性論諸概念的本質及其會通的意義
第十章 伊藤仁齋的朱子學批判及其學術意義——以《太極圖說》與《通書》的詮釋為中心
第一節 伊藤仁齋、朱熹的《太極圖說》詮釋之比較
第二節 伊藤仁齋、朱熹的《通書》詮釋之比較
第十一章 島田虔次的近世儒學建構與陽明學詮釋——以《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為中心
第一節 近世儒學的精神特質與發展脈絡
第二節 王陽明及其後學泰州學派的思想精神
第三節 學術論爭及其思想立場
餘論
第十二章 狄百瑞論儒家的自由主義傳統及其現代意義——以《儒家的困境》為中心
第一節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及其制度性困境
第二節 清代理學家的思想建構及其對傳統的維護
第三節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與文明對話
第十三章 楠本正繼的宋明儒學史建構與詮釋——以《宋明時代儒學思想之研究》為中心
第一節 宋明儒學的精神特質
第二節 宋明儒學的歷史建構
第三節 比較視野與哲學分析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文獻解讀
餘論
第十四章 岡田武彥的宋明哲學詮釋及其學術價值——以《宋明哲學的本質》為中心
第一節 宋明哲學的精神特質與體系脈絡
第二節 哲學思想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的詮釋路徑
第三節 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
第十五章 田浩的宋代思想史建構與詮釋——以《朱熹的思維世界》為中心
第一節 宋代思想史的建構及其問題意識
第二節 道學的理論層次與宋代思想史的詮釋
第三節 客觀的思想立場與多元的詮釋路徑
餘論
下篇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