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醫認為,促使身體與內心健康運行的必要因素是“氣”“血”“水”。 在《元氣滿滿的精神不疲勞》中,主要介紹了通過“補血”來改善心 理疲勞的內容。本書將詳細介紹與“補氣”相關的內容。
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便利,導致人的運動量減少,飲食的變化也在增加,近十年來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工作壓力和社會環境讓人面臨非常強大的精神壓力,因此很多人頻繁地感到身體不適、甚至產生心理疾病。為了防止這樣的精神倦怠,為了健康地生活,我們可以調整“飲食、睡眠、運動”的習慣。只是,“運動”和“睡眠”改變可能很難。那麼,從“飲食”來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是最簡單的方法。本書是中醫藥劑師以中醫學為基礎,結合自然對人的影響、營養學、腸道科學等方面的內容所寫的指導書,按月份梳理了每月需要注意的身體和精神弱項,以及導致精神不振的原因,提出每月適合食用的食材,給出適合不同月份的有益健康的食療方案。
作者簡介
藥劑師、日本首位國際中醫師、國際中醫美容師、漢方咨詢師。
AIKA製藥株式會社執行董事、漢方生藥研究所研發負責人、一般社團法人腸內細菌檢查協會理事、東進株式會社醫療顧問。
昭和大學藥學部,生藥學,植物藥品化學研究室畢業。
生於自然環境優越的日本秋田縣,童年時期常采摘草藥與野菜,培養出了對漢方及飲食的濃厚興趣。成為藥劑師後,於北京中醫藥大學深造學習漢方、藥膳、東洋美容,是首位取得國際中醫美容師資質的日本人。
名人/編輯推薦
- 更針對內卷時代身體和心靈都很疲倦的80、90後。每個人都無法從體檢報告裡活著走出來。年輕人也需要養生。圖文形式更時尚可愛,不走中老年市場。
- 12個月份,順應時節的生活,和當下很熱的養生論調是一致的。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對中醫的信賴度很高。比起西方醫學或者純理論性養生,這本書是非常適合中國人閱讀的。
書摘/試閱
中醫對身體疲勞的定義
在中醫的觀點中,是什麼造成了身體疲勞呢?
中醫認為,健康就是身體保持平衡的狀態。
如果某個身體部位的檢查結果異常,西醫的治療目標是讓那個部位恢復正常。但中醫認為這種異常是身體失衡造成的,需要在全身尋找疾病的根源。
中醫認為,維持生命的三個必要因素是“氣”“血”“水”。
“氣”是代謝、白細胞等與體力和免疫有關的因素,“血”是紅細胞、神經系統等與心理有關的因素,“水”與電解質和內分泌等激素相關。當這三種元素保持平衡,人體就處於自愈力強、身心健康的狀態。這種保持身體平衡的機制——“內穩態”受大腦控制。
中醫還認為,只要體內的“氣”“血”“水”保持平衡,五臟就能正常發揮功能。
一般來說,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中醫所說的“五臟” 不僅指這五種臟器,還代表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五臟相互配合,一旦某個臟器過度工作,另一個臟器就會加以抑制。這是大腦控制的“內穩態”的表現之一。
中醫常將世間萬物分為五個類別,前文提到的五臟也是如此。
這就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思考方式。可以根據太陽與地球的位置關係、地球上方的云層與氣流帶來的氣壓變化及濕度變化等因素,將季節分為春、夏、長夏、秋、冬。“長夏”是指高溫高濕的時期,例如梅雨季節、臺風及暴雨等異常氣候頻繁的時期。
五季與五臟相互關聯。春主肝、夏主心、長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腎。明確中醫的思維方式,就能更好地理解各個季節對身體造成的影響。
為了防止身體疲勞,我們必須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缺乏 “陽”時,為身體製造能量的線粒體功能低下,全身乏力,容易受涼;缺乏“陰”時,水和電解質構成的體液的平衡就會紊亂,多餘的熱量無法排出,腿更容易抽筋。
通過下一頁中人體和季節的五行關係的示意圖,可以清楚地理解季節、五臟和陰陽互相制衡的關係。
此外,中醫常用“氣、血、水”、五臟、“陰、陽”的平衡狀態來描述身體狀況。例如肝腎陰虛、脾氣虛、心脾兩虛、肝血虛、 肺氣虛、腎陽虛等。
讓身體充滿活力的食療
閱讀至此,想必你已經了解導致身體疲勞的原因了。
那麼怎樣才能改善呢?
要想讓身體由內至外充滿活力,最重要的就是多食用能夠調理體質的食物,少食用會起反效果的食物,這就是“食療”。如果身體感到疲勞,一定要試試這種方法。食療攝入的是食物而不是藥材,因此不會立刻起效,但長期堅持就可以看到不遜色於服用藥物的效果。
食療最重要的就是靈活運用中醫“人與自然共生,受自然影響”的觀點,充分考慮季節變化帶給人體的影響。本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季節變化與人體的聯繫,根據西醫的營養學選出對應的營養物質,並按照季節挑選富含該營養物質的應季食物進行推薦。
人體內除了幾十兆個細胞外,還有數量遠多於細胞的細菌。它們大多存在於腸道內,我們的飲食會直接影響菌群。這些與人類共存的菌群的狀態也會給人的身體和心理帶來影響。腸道內的環境是否適合細菌生存,並非細菌努力的結果,而是由我們的飲食決定。
所以,我們有必要將關注菌群健康的腸道調理理論與食療結合起來。
對食療來說必不可少的三種理論,是從宏觀視角關注季節與自然的中醫理論、從微觀視角關注細菌的腸道調理理論,以及與此相關的營養學理論。
曾有患者問我藥膳和食療的區別是什麼,其實二者並沒有太大區別,它們都強調關注當下的身體狀態,選擇能夠改善體質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聽到“藥膳”這個詞,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用珍貴的藥材制成的特殊菜肴。確實有以藥材為原料的藥膳,但最重要的是在日常飲食中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為了不讓各位讀者被這種固有印象束縛,本書選擇使用更廣為人知的“食療”一詞。
幾千年前,湯和茶就是古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後來,人們發現針對某種症狀,一些食物搭配在一起能夠發揮穩定、強大的治療效果,於是將這種搭配作為處方代代相傳。但是,效果比較強的藥物如果不適合服藥人的體質或身體狀況,就會出現副作用, 這是比較棘手的問題。所以,選擇中藥時,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
食療沒有具體的配方,自由度比較高。中藥的效果主要來自植物中含有的植物化學物。食療的主要目的是補充糖質、脂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這六種營養物質,並且輔助植物化學物發揮作用。
食療沒有中藥效果明顯,但可以溫和地幫助大家通過飲食實現“健康每一天”這個目標。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