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三民網路書店 中文圖書分類法 / 社會科學類 / 社會學各論

3853筆商品,1/193頁
2025-2035世界未來報告書:人類走向發展臨界點,氣候緊急狀態影響所有產業,AI能否帶來解方?全球未來關鍵10年
滿額折
作者:朴英淑  出版社:高寶國際  出版日:2025/02/26 裝訂:平裝
★全球熱賣逾80萬冊「世界未來報告書」系列最新力作★★上市即登韓國各大書店經管類TOP50、讀者評分9.8分超高口碑★我們正處在科技、氣候與人類命運最重要的拐點!當AI與新興科技蓬勃發展,碰上極端氣候衝擊經濟與生存,人類生活勢必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巨變!知名未來學家對氣候、能源、醫療、教育、科技的觀察與行動指引,帶領我們站在變革浪潮之巔,即時掌握趨勢,共同邁向更明亮的未來。想像有一天,你在智慧城市的新型房屋中醒來,想眺望窗外晨光,卻看見舊城區已被海水淹沒;你搭乘空中計程車移動,雖然綠色能源很普遍,但能源依然供不應求,隨時可能被限電;你與「AI同事」討論太空旅行企劃時,人類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仍然充滿爭議……科技進步正在創造無限可能,但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我們該如何從中取得平衡,打造更理想的未來?本書由全球未來發展研究智庫「千禧年計畫」權威專家執筆,結合最新數據、趨勢洞察與深度研究,直擊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的關鍵領域與議題,預見正在加速到來的衝擊與機遇。◎氣候危機來襲,全球暖化是否已無法逆轉?極端高溫、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當災難成為現在進行式,人類如何共同找出應對方法?◎AI變得越來越聰明,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當AI無所不在,甚至開始影響經濟、政治、法律,是否能創造前所未見的方法,解決全球最迫切的問題?◎人類與機器共生,改寫社會與經濟模式?當企業開始租用更多人形機器人,或與機器結合的「改造人」,財富與權力將如何分配?◎智慧移動、數位永生,重新定義生活方式?AI輔助醫療、永生機器人,人類能否打破生物極限?城市空中交通、太空旅行,創新科技是否潛藏風險?現在,正是所有人透過選擇與行動,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時刻。【專文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謝邦昌|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TIAI)理事長【各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Mr. 6 劉威麟│趨勢觀察家朱楚文│科技主播、主持人紀舜傑│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教育中心主任財女珍妮│《美股投資學》作者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優惠:新書特惠
預購中
定價:460 元, 優惠價:79 363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上)
滿額折
作者:鳥居龍藏著; 胡稹; 賴菲菲譯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出版日:2025/02/21 裝訂:平裝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烏居龍藏於1902年至1903年間走訪中國西南邊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見聞錄,與其於1907年出版的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不同,本書採用日記體紀行,並附十餘幅風俗人物照片或素描圖像。兩書在「鳥居人類學」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近代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開拓性文獻。 鳥居龍藏踏查的地區包括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主要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玀猓」等的苗族、彝族,以及藏族等。書中舉凡當地的地理、物產、民族、語言、風俗到建築、考古、藝術等,都有詳細的記錄,這些記述,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尤為珍費。
優惠:新書特惠
預購中
定價:450 元, 優惠價:79 355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下)
滿額折
作者:鳥居龍藏著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出版日:2025/02/21 裝訂:平裝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烏居龍藏於1902年至1903年間走訪中國西南邊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見聞錄,與其於1907年出版的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不同,本書採用日記體紀行,並附十餘幅風俗人物照片或素描圖像。兩書在「鳥居人類學」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近代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開拓性文獻。 鳥居龍藏踏查的地區包括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主要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玀猓」等的苗族、彝族,以及藏族等。書中舉凡當地的地理、物產、民族、語言、風俗到建築、考古、藝術等,都有詳細的記錄,這些記述,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尤為珍費。
優惠:新書特惠
預購中
定價:490 元, 優惠價:79 387
我們為何走向極端:團體迷思下的菁英操弄、放棄理性、自由消亡
79折
作者:傑榮.布斯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2025/02/19 裝訂:平裝
是什麼,把我們變成有用的白痴、政治宣傳的魁儡?是誰,把社會撕裂成非黑即白的二元道德競技場?團體迷思:操弄群眾的利器 團體迷思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現象,使人迴避批評、拒絕多元觀點,甚至霸凌異己。當政客將團體迷思轉化為政治工具,就會把複雜的社會議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極端對立,藉此操弄群眾。政壇更是吹起個人特色至上的偏激風氣,公然說謊不只能獲得寬恕,更被美化為率真性格的表現。理性淪陷:菁英的認知困境 理性原是人類用以審視自身行為的工具,但在當今社會卻常淪為自我辯護的手段。愈是聰明、學歷愈高、見識愈廣的人,愈善於運用理性說詞為個人偏見辯護。比起普羅大眾,所謂的「菁英」更容易活在同溫層中,與外在現實脫節。政客操弄團體迷思,將人民的智慧轉變成剝奪其利益的武器,使菁英淪為「有用的白痴」,成為協助散播政治宣傳的魁儡。時代困境:科技推波助瀾 從2008年金融海嘯到新冠疫情初期的荒謬政策,從充斥偏見的學術研究到扭曲事實的新聞報導,團體迷思與菁英操弄的影響無所不在。社群媒體和網路的高速發展,演算法創造的同溫層、追求點閱率的媒體生態,使我們的生活充斥膚淺、感性、衝動、模式化的資訊。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陷入集體不理性。尋求出路:逃離威脅民主的完美風暴 在這樣的完美風暴中,自由民主無疑正受到威脅。本書作者布斯博士(Dr. Jerome Booth)從政治、經濟、社會、心理、哲學等多元視角,探討為何人們甘願捨棄理性、拒絕包容差異、滋長仇恨?我們是不是都瘋了?作者帶領我們梳理現況,試圖在民主消亡前找出解方,防止自由主義和理性遭受侵害。金句摘錄◆「偏見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人類為偏見辯護的力道,比無知更大。」◆「有用的白痴一向是協助散播政治宣傳的得力助手。趁這些傀儡未看透政治宣傳失衡的本質加以利用,效果最佳。」◆「某個我們深信不證自明的真理其實並不正確,而我們卻是將整個信仰建構在錯誤的預設之上。」◆「普羅大眾與菁英分別出現弱智化和愚蠢化的現象。易淪陷於團體迷思的機構不懂得自我檢測。」◆「一旦我們承認不理性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狀態(領導者也不例外),我們對於『由智者統治』的信仰就可能動搖。」◆「試圖根除不理性,這件事本身就已極度不理性。」◆「真理並不是指個人意見。不是每個人的看法都正確;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真理,那只是個別對於事件的詮釋、觀點和想法。」◆「比起擔憂冒犯他人,卻賠上思想和表達的
優惠:新書特惠
預購中
定價:720 元, 優惠價:79 568
華夏源起,千年文明第一下心跳:綜觀原始部落到古國形成,展現文明的交融與興盛
滿額折
作者:杜學文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2025/02/19 裝訂:平裝
追尋文化脈絡,解讀遠古傳承 重返歷史現場 帶領讀者見證華夏文明的誕生與成長 ⚑ 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 本書探討了華夏文明的起源,從考古證據和歷史資料中揭示其早期形成的過程。作者指出,華夏文明作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與尼羅河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一樣,擁有顯著的農耕特色和沿河流域的發展特點。透過對比四大文明的地理和文化特徵,書中強調了華夏文明的獨特性。 ⚑ 地理條件 書中詳細分析了華夏文明發祥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包括肥沃的黃土地、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源和植被,這些為農業的興起和人類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當地的地形特點,如天然屏障和通道的結合,既保護了原生文化,又促進了與外界的交流,形成了開放與封閉相結合的文化地理格局。 ⚑ 歷史演進 作者梳理了從仰韶文化到陶寺文化的過渡,並分析了各階段的重要考古發現,例如彩陶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民族認同的塑造。陶寺文化的形成被視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其展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城市規劃和初步的禮樂制度。 ⚑ 軸心地位 書中引用了多位考古學家的研究,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路徑展示了「軸根系」的特性,即其核心地區在整個文明起源中的突出地位。從陶器和玉器的技術提升到青銅器的發明,這一區域的文化特徵對後來的夏、商、周三代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文明的基石。 ⚑ 華夏與中華 書中深入探討了華夏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概念差異。作者指出,華夏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在其後來的演化中吸納了周邊多元文化,逐步形成了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這種文化融合促進了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化。 ⚑ 開端與傳承 全書在論述華夏文明起源的同時,也強調了這一文明對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作者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和嚴謹的學術分析,展現了華夏文明如何從分散的部落文化逐步演進為完整的文明體系,並最終奠定了文化根基。 本書特色:本書以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為基礎,探討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展現從遠古文化到早期文明的演進。作者分析自然地理、文化與技術進步,強調多元文化交融對國家形成的影響,提出華夏文明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歷史意義與延續性,內容詳實,視角獨到。
優惠:新書特惠
庫存:4
定價:399 元, 優惠價:79 315
懷舊的力量:從存在心理學的視角,探索被塵封已久的生命潛能
滿額折
作者:克雷.勞特雷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5/02/04 裝訂:平裝
★全球暢銷書《重啟人生》作者、哈佛大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盛情推薦 「懷舊無疑是一股正向力量,有助於化解孤立、提升自信並推動整個社會前進。」 一談到「懷舊」,許多人總先想到其負面效應,包括沉溺於過去、故步自封等。在十七世紀時,醫學專家認為它會導致身心疾病,二十世紀現代心理學興起後,研究人員才確認它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並會產生苦樂參半的心情。近年來,隨著黑膠、底片相機、老電影等這些復古時尚的興起,懷舊更成為潛力無窮的商機與靈感來源。 本書作者身為存在心理學的專家,在與其團隊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與訪談後,發現懷舊不光是一種「回頭看」的心情,更是能引領人前進的心理動力與意義來源,而益處如下: .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與能力,有助於恢復自信、培養韌性。 .渴望延續往日美好的人際關係,走出自我孤立。 .定位自己的人生目的以及價值觀。 .喚起對群體的認同感,更願意為人付出與奉獻。 作者強調,每個人最珍貴的回憶大多跟人與群體有關:母親的拿手菜、熱戀時去看的電影或是與陌生人一起為球隊加油……因此,懷舊有助於我們與人重新連結、對世界感到樂觀。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人,都不需要完全與往日斷捨離,也不用恥於談當年勇;善用懷舊的力量,就能突破瓶頸、走出泥淖並重啟人生。
優惠:新書特惠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9 300
文化與生活
滿額折
作者:李焯然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5/01/28 裝訂:平裝
「文化是生活的㇐部分,生活本來就不可以沒有文化。」本書收錄了汶萊大學亞洲研究所資深教授李焯然精選的學術隨筆,內容輕鬆有趣,連結古今。全書分為兩部分,第㇐部分深入發掘中國文化與東南亞地區的交織和影響,並且對歷史人物進行多角度分析,包括鄭和七下西洋的傳奇故事、許地山的藏書研究、孔子真實樣貌的討論等。作者還考究了㇐些民俗文化趣談,如明代的金魚文化和童謠的文化價值,展現不同時代下文化交融的獨特面貌。第二部分則是對傳統與現代的深刻反思,從古代帝王學到現代企業管理的對話、傳統節日到新時代的文化創新。而在藝術領域中,本書特別討論了年畫創作及三位畫家陳建坡、劉巨德、鍾蜀珩的作品,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活力與適應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和期待,希望能激發更多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探索。
優惠:新書特惠
庫存:9
定價:670 元, 優惠價:79 529
懷舊的力量:從存在心理學的視角,探索被塵封已久的生命潛能(電子書)
70折
  • 電子書
作者:克雷.勞特雷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5/01/24 裝訂:電子書
★全球暢銷書《重啟人生》作者、哈佛大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盛情推薦 「懷舊無疑是一股正向力量,有助於化解孤立、提升自信並推動整個社會前進。」 一談到「懷舊」,許多人總先想到其負面效應,包括沉溺於過去、故步自封等。在十七世紀時,醫學專家認為它會導致身心疾病,二十世紀現代心理學興起後,研究人員才確認它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並會產生苦樂參半的心情。近年來,隨著黑膠、底片相機、老電影等這些復古時尚的興起,懷舊更成為潛力無窮的商機與靈感來源。 本書作者身為存在心理學的專家,在與其團隊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與訪談後,發現懷舊不光是一種「回頭看」的心情,更是能引領人前進的心理動力與意義來源,而益處如下: .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與能力,有助於恢復自信、培養韌性。 .渴望延續往日美好的人際關係,走出自我孤立。 .定位自己的人生目的以及價值觀。 .喚起對群體的認同感,更願意為人付出與奉獻。 作者強調,每個人最珍貴的回憶大多跟人與群體有關:母親的拿手菜、熱戀時去看的電影或是與陌生人一起為球隊加油……因此,懷舊有助於我們與人重新連結、對世界感到樂觀。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人,都不需要完全與往日斷捨離,也不用恥於談當年勇;善用懷舊的力量,就能突破瓶頸、走出泥淖並重啟人生。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 266
文化設計:生活再創造指南
滿額折
作者:葉思吟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5/01/17 裝訂:平裝
文化是什麼?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為實際感受?融合文化研究與設計實踐的跨領域使用手冊田野觀察╳企畫編輯╳視覺美學╳生活策展文化設計:人人都能參與的生活再創造作者融合多年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深入淺出,簡練生動,從文化研究觀點切入,跨領域剖析文化再創造的思考脈絡與符號可視化的轉譯過程,穿梭臺灣與世界多國,梳理出文化身分和社會關係之間的獨到見解,同時提出可具體落實的操作方案,為跨領域專業協作系統注入多元視角。無論是新手小白、經驗豐富的文化人,均能從中獲取亮光,開啟生活設計創新的無限可能。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 > 10
定價:450 元, 優惠價:79 355
革命心理學:烏合之眾的信念與狂熱
79折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  出版社:大寫  出版日:2025/01/13 裝訂:平裝
《烏合之眾》二部曲,群眾心理學的最佳實證案例!以法國大革命為鏡,解開狂熱群眾背後的驅動原因勒龐在《革命心理學》書中延續了經典作品《烏合之眾》對群眾心理的觀點,藉由十八世紀歐洲發生的革命事件,解讀歷史上群眾瘋狂的真實案例,驗證普羅大眾為何在那個時期會如此肆無忌憚、殘暴、判若兩人。 勒龐講的是歷史,寫的是過去,但他真正的目的是以法國大革命為題,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革命各個階段,以及各路人馬,如統治階層、農民、軍隊等不同集體的所思所想,雖然時間相隔甚遠,但人心不變,卻也描繪出一般歷史書中從未提到的社會現象。將他提出的群眾心理套用到現代,還是能解釋現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不同的是,經過勒龐的剖析之後,後世人不再毫無頭緒,也能理解個體在群體之中毫無責任感、情緒化的降智表現了。從古至今,革命的目的不外乎推翻前朝的陋習惡政,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群人意圖佔領既有掌權者的利益而已。菁英不斷提出新思想催眠大眾,而當思想轉變成信仰後,群眾買單,群起對當權者展開反對行動時,就是革命的開始,長此以往,歐洲也就不停的經歷長時間的混亂與無政府狀態。勒龐嘗試從理性邏輯、情感邏輯、集體邏輯和神秘邏輯看各種型態的革命,他認為革命的發生主要由這幾種邏輯相互影響,其中情感、集體與神祕邏輯凌駕於理性之上,是影響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因素。革命在本質上其實就像是一種宗教,有著宗教狂熱、暴力、不寬容、不理性的特徵。法國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歷史家的艾力克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寫道:「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政治革命,其運作方式和某種程度的表現形式,都像是一場宗教革命。看看它有哪些規律和特徵最終與宗教革命相似:它不僅像宗教革命一樣廣泛傳播,而且像宗教革命一樣,透過佈道、宣講加以傳播。」有趣的是,政治革命的謬論或虛假誓言在革命中就能獲得驗證,而在宗教中卻非如此,信徒非得死後才能了解所支持的教條是否為真,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恐怕也還無法有確切的答案。革命,只是一種外顯的表現,橫跨的時間不過數十年,但真正影響的是人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拿破崙的軍事功績就是人們口中的談資,很快就被消解了,但鑲嵌在種族民族大腦中的信仰會持續影響好幾代人。法國大革命所產生的思想,也如同其他思想一樣,延續至今。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 > 10
定價:450 元, 優惠價:79 355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的研究
79折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  出版社:大寫  出版日:2025/01/13 裝訂:平裝
他們不敏銳,也不深謀遠慮,但行事卻很果決。─永不過時的集體人性研究!─橫跨三世紀的時代精神轉變見證之作!翻譯十餘種語言版本,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帶你看清群眾的瘋狂、盲從、與反智行為之謎──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這一概念的學人之一。他在本書精準預告,無論未來社會如何組建,人類要進入的是一個「群眾的時代」,從百年後的今日來看,群眾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確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選民的政治家,必須面對消費者的經理人,或是面對投資大眾的財經專家,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案牘之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是最早研究群眾心理的先驅,他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的確,不同於個體,群眾就像一群原始生物,當他們聚在一起時會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照當下感覺行事,即使受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只能跟著領導者的暗示行動,這就是勒龐所精準描述的「群眾」。群眾有如一群原始生物,他們會暫時將理性拋諸腦後,只依感覺行事,即使受過再高等的教育,大腦也會頓時空洞,無思考能力,盲目追隨領導者的暗示,這就是勒龐所描述的「群眾」。勒龐在書中指出,「群眾從未渴望真相。誰能為他們提供幻想,就能成為他們的主人;誰試圖摧毀他們的幻想,就會成為他們的受害者。」群眾特徵:‧衝動、容易改變與易怒‧容易受到暗示‧情感誇大與單純‧缺乏包容力、專制與保守‧道德感取決於主導者心理分析先驅學人佛洛伊德推崇為「一本實至名歸的著作」他是十九世紀享譽國際,世界一戰到二戰間,從老羅斯福到希特勒都閱讀參考的重要研究作者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安森‧拉賓巴赫(Anson Rabinbach)給予本書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任何研究群眾行為、流行心理學、法西斯主義等,都應該從勒龐的作品開始。」勒龐在群體人性上的精準剖析,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歷史上許多重量級的人物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公共關係之父伯內斯(Edward Louis Bernays)等。而在後來發生的各種社會運動中,更是可看到領導者將勒龐觀點運用的淋漓盡致,掌握群眾行為的基本邏輯,藉此激發民眾的衝動與激情。從個人的消費行為,投資者一窩蜂的追捧熱潮,甚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 > 10
定價:350 元, 優惠價:79 276
僕人I: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
滿額折
作者:詹姆士.杭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25/01/09 裝訂:平裝
── 全球暢銷超過500萬冊、翻譯14種語言 ──── 經營管理歷久不衰的經典 ──▎《僕人I》的深刻啟示 +《僕人II》的內化實踐 ▎當企業總經理步入修道院,展開一場領悟領導真諦的旅程,為全球無數企業與組織帶來全新啟發 ◇ 巴菲特、稻盛和夫、嚴長壽身體力行的僕人式領導 ◇── 專文推薦 ──袁瓊瓊│知名作家陳定川│永光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齊聲好評 ──徐光宇│前統一星巴克公司總經理郭瑞祥│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齊立文│《經理人》總編輯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書平│先行智庫執行長 = = = = = = = = = = = = = = = = = = =▎一次意外的旅程約翰.達利看似一位事業成功的高階主管,卻正面臨對自身領導能力的考驗。無論擔當上司、丈夫、父親或教練等不同的生活角色,於公於私,竟只落得失職的評價!為了探究問題所在,重拾往日風采,約翰無奈地前往一所僻靜的修道院,參加為期一週的領導課程。▎領悟領導的真諦出乎意料的是,負責課程的僧侶居然曾是叱吒華爾街的風雲大亨!在講師的諄諄引導下,他豁然悟出既簡單又深遠的基本理論:領導的基礎不在權力,而在授權;領導是以人際關係、關懷、服務與奉獻為出發點的。▎從生活開始做起主角約翰所經歷的學習過程,傳遞出書中的主旨:真正的領導,無關才能高下,亦無須新穎的複雜理論,而是扎根在日常的生活裡,從尊重、負責與體貼他人開始。無論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身體力行。這本書利用引人入勝的小說情節,娓娓傳達永恆至真的領導意義。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5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9 300
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滿額折
作者:馮建三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25/01/09 裝訂:平裝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升級媒介批評,達致改變的可能繼《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200餘篇專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關切傳媒、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根植於道德哲學及制度的探討:我們應當如何界定好的社會和好的生活,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資源和社會組織形式。」——Graham Murdock「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Edwin Baker本書收錄作者自1992至2024年間作品,內容涵蓋三個部分: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隨著媒介的變化日增,媒介批評與檢視應當更為升級——媒介占據的經濟、政治、文化與休閒地位上升,反映在數量的競爭轉劇,也就是媒介資本化的廣度與深度漸趨強化,這正是1990年代以來,台灣媒介生態的重要特徵。當今,謹訴求於媒介自律、閱聽人素養,若沒有國家以制度性設計,介入媒介環境的規畫,自律者無法得到自律的條件,閱聽人無法得到伸張公民身分的養分,媒介改造的議題終究只是治標的手段。本書經由積累三十年來的相關時事新聞,具體剖析媒介的內與外,期待擴充第四權概念,重視傳媒的經濟報導及其相應的監督作用。而隨著OTT平台興起,網路嬰兒轉成跨境電商,谷歌稅、科技文化捐是否也該納入;數位匯流的時代,台灣在網飛、YouTube、愛奇藝、Disney+……的夾擊之下,是否該強力規範外來影視作品,建立文化信心,厚實文化認同的內涵。無論是跨境電商或OTT,在經濟上都該納管課徵。Edwin Baker說:「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在二十一世紀的串流時代,檢視媒介再現的面貌、產權結構,依舊是作者關心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的核心命題;本書亦聚焦影視的發展與政策,探討數位時代對著作權的影響,並兼及稅捐、社會福利與兩岸問題……234篇專文呼籲靜態的論述與動態的行動相互結合,催生改變的可能!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6
定價:799 元, 優惠價:79 631
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電子書)
  • 電子書
作者:馮建三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25/01/07 裝訂:電子書
AI的新聞這麼多,為什麼? 重點不是OTT 是「內容創造」 升級媒介批評,達致改變的可能 繼《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 200餘篇專文 以政治經濟學角度 關切傳媒、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的未來 =內容簡介= 「政治經濟學根植於道德哲學及制度的探討:我們應當如何界定好的社會和好的生活,以及我們需要怎樣的資源和社會組織形式。」——Graham Murdock 「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Edwin Baker 本書收錄作者自1992至2024年間作品,內容涵蓋三個部分: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隨著媒介的變化日增,媒介批評與檢視應當更為升級——媒介占據的經濟、政治、文化與休閒地位上升,反映在數量的競爭轉劇,也就是媒介資本化的廣度與深度漸趨強化,這正是1990年代以來,台灣媒介生態的重要特徵。當今,謹訴求於媒介自律、閱聽人素養,若沒有國家以制度性設計,介入媒介環境的規畫,自律者無法得到自律的條件,閱聽人無法得到伸張公民身分的養分,媒介改造的議題終究只是治標的手段。本書經由積累三十年來的相關時事新聞,具體剖析媒介的內與外,期待擴充第四權概念,重視傳媒的經濟報導及其相應的監督作用。 而隨著OTT平台興起,網路嬰兒轉成跨境電商,谷歌稅、科技文化捐是否也該納入;數位匯流的時代,台灣在網飛、YouTube、愛奇藝、Disney+……的夾擊之下,是否該強力規範外來影視作品,建立文化信心,厚實文化認同的內涵。無論是跨境電商或OTT,在經濟上都該納管課徵。 Edwin Baker說:「新科技再怎麼改變……我們仍然必須投入心力,思考我們的民主承諾。人需要好新聞、好報導、好傳媒內容,不變。」在二十一世紀的串流時代,檢視媒介再現的面貌、產權結構,依舊是作者關心民主政治與經濟分配的核心命題;本書亦聚焦影視的發展與政策,探討數位時代對著作權的影響,並兼及稅捐、社會福利與兩岸問題……234篇專文呼籲靜態的論述與動態的行動相互結合,催生改變的可能! =本書目錄= Part 1 傳播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新聞與媒介批評 第二章 電影與電視劇 銀幕配額 救贖國片 另類影視 第三章 傳播科技的政治 數位時代,召喚著作權的廖添丁 科技決定論的窮途末路 科技的一體兩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559 元, 優惠價:1 559
區判:品味與美學的知識漫畫
滿額折
作者:皮耶‧布赫迪厄; 蒂法恩‧里维埃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2025/01/02 裝訂:平裝
社會學經典《區判》漫畫改編揭開「窮人思維」形成的關鍵因素!老百姓就算有錢,也難以掌握上流社會的品味?原來「階級」甚至能決定我們會愛上誰?克克老師第一次走進教室,便發現說得比做得簡單。身為代課老師,他必須讓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們,搞懂布赫迪厄的複雜理論:區判(Distinction)。面對這些著迷於流行文化的青少年,要讓他們搞懂社會階級與文化資本,可以說是難如登天。在缺少貴族與王室階級的民主社會裡,我們總以為社會是平等的,儘管有窮人跟富人之分,但不論是藝術、美學或品味卻是無關階級;我們也相信,只要哪天窮人翻身變有錢,也可以立刻體驗到富人的階級品味。我們堅信這就是民主的展現,卻誤入了資產階級的沒說的真相—─窮人也許可以翻身,但卻幾乎不可能掌握文化影響力。事實上,窮人跟富人的差異不僅在有沒有錢,更在他們掌握的文化資本。所以,那些讓人敬而遠之的藝術與美學,至今都還是由上層階級定義;而平民階級習以為常的流行文化、穿著打扮,長年以來都難登大雅之堂。意味著,即便窮人翻身了,依然是毫無水準的暴發戶。這件事是怎麼造成的?如果階級僵化如此嚴重,為什麼多數人都毫無自覺?為了讓學生探索「區判」是如何內化成社會規範,克克老師帶著學生探索不同階級的人,從飲食習慣、度假地區,甚至是腳上穿得鞋子到杯子裡的紅茶,他們赫然發現一切都與階級相關。正處於培養自尊與品味階段的青少年們,不得不意識到家庭如何影響個人的品味,進而引發意想不到的展開……這些高中生青少年,該如何重新正視自我的品味?
優惠:0213悅讀日
庫存:1
定價:580 元, 優惠價:79 458
作者:程美寶著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  出版日:2025/01/01 裝訂:平裝
十九世紀中開始,香港和上海等新開的埠頭,由於粵籍人群的流動,與歷史悠久的廣州和澳門共同構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係。其中一個頗能體現這種關係的課題,是粵語及其衍生的產品的生產與傳播。這四座城市曾共享一個聲音世界,但由於種種原因,支撐這種粵聲共享和流轉的機制,逐漸走向消逝。本書以粵聲為軸,從省城(廣州)說起,輔以其他相關敘述,展現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中省港澳滬角色和關係的演變。
缺貨無法訂購
漫畫大革命:GARO文化實驗史1945-2002
滿額折
作者:克洛德・勒布朗-作; 相之丘tōkhiu books-編  出版社:相之丘  出版日:2024/12/31 裝訂:平裝
那個年代,我們在世界的深淵高舉漫畫!傳奇雜誌《GARO》創刊六〇週年首次歷史大揭露■白土三平、■柘植義春、■安部慎一、■安西水丸、■古屋兔丸↑↑↑這是這些改變漫畫的人的原點↑↑↑↓↓↓也是漫畫表現得以完整的起始↓↓↓「請先大膽地以自己的技法畫出獨創的故事。」──白土三平■■■■■■■■■■■■■■■■長井勝一,一位因肺結核而極度接近死亡的男人,在渾渾噩噩的出版路途中,憤怒地甦醒,想要直面總是為保守右派掌權的世界。■白土三平,從小因父親的紅色共產思想而備受欺凌歧視,夢想將殘酷世界的真實,以及平等社會的願景,用漫畫傳遞給身負日本未來的幼苗。兩人在租書店「貸本漫畫」逐漸蕭條的六〇年代,決意起身對抗那些針對漫畫的「惡意」,卻也意外將整個漫畫表現翻新,把■手塚治虫奠定的「兒童故事帝國」,翻轉成「直面黑暗」的「無政府主義」。這更激起漫畫之神的對抗之心,創立了短命的《COM》,青年漫畫大亂鬥也就此展開。但具備前衛精神的《GARO》老神在在,端出了■柘植義春開闢性的創作〈螺旋式〉,吸引到■安部慎一、■林靜一等人,他們深掘自身的「私漫畫」也相繼呼應著七〇年代日本年輕人的心靈,折射出日本社會從激動的學運世代轉變成個人主義的安逸。當時序進入七〇年代中後期,商業的現實在■南伸坊的領軍下,雖然讓《GARO》以更前衛的方式開拓了漫畫的「拙巧」次元,卻沒能讓它擺脫停刊的命運,不幸地在一種淡漠中消失於世人眼前。不過,《GARO》這三十八年的存續,在數個世代如■花輪和一、■丸尾末廣的推動下,最終是讓漫畫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媒介」,它既是娛樂也是藝術,是文學也不是文學,是獨樹一幟的表現形式,也是全年齡共賞的讀物。《GARO》那大膽、平等、自由的精神,早已深植在日本漫畫之中,隨著無數作品的外譯而散播全球。但它的經歷卻從未完整梳理,這場「漫畫大革命」的細節,直到本書的法國作者■克洛德・勒布朗豐富考究過後,才首度公諸於世。且讓我們見證這段日漫表現最精采輝煌、卻也鮮為人知的歷史吧!■■■■■■■■■■■■■■■「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很引人入勝,克洛德・勒布朗是如此學術淵博,我們對他引用的諸多參考資料感到印象深刻,而且這些細節豐富了這本書的呈現,絕不會讓任何人感到無聊。如果說有一本書能照亮這段仍舊顯得黯淡的日漫歷史,那絕對會是這本《漫畫大革命:GARO文化實驗史1945-2002》。這對那些極為好奇、想要知道更多的日
庫存 > 10
定價:688 元, 優惠價:1 688
傳播理論與傳播科技
滿額折
作者:莊克仁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出版日:2024/12/10 裝訂:平裝
面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傳播理論與科技日益變化與精進,同時也深遠地影響並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文化模式及個人行為。本書正是為此時代而生。 本書分為十六章,每章既可獨立閱讀,又緊密連結。從基本概念到應用實踐,從個體到集體,從過去到未來,全面展示了傳播學的各個方面,並強調理論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以便建構出當代傳播學的全面景觀。換言之,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廣泛的涵蓋範圍和深入的分析。從胎教到全球網絡,從語言符號到非語言符號,從新聞來源到自媒體,帶領讀者逐步探索傳播的每一個角落,揭示其在社會行為中的核心角色。尤其探討全球化與數位革命所帶來的傳播挑戰,並強調新聞倫理,以鞏固負責任的媒體環境。期待讀者能透過本書,從多種視角來理解傳播的豐富性、多樣性與複雜性。
優惠:新書特惠
庫存:10
定價:520 元, 優惠價:95 494
無形.有影:發掘無形文化資產╳傳承珍貴在地記憶
79折
作者:林茂賢; 林承緯; 徐亞湘; 黃文博; 黃世輝; 黃季平; 趙守彥; 謝國興; 鄭明承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2024/12/05 裝訂:平裝
★第一本無形文化資產介紹&普查完整教學手冊★9位無形文化資產重量級作者引領你發掘臺灣無形文化價值!「有影Ū-iánn」[形]:真實不虛的。透過映照、側寫和折射,發掘無形的文化內涵和狀態。無形亦是有影,有影便是存在。●無形的文化資產,有影的文化記憶!有影,取其詩意的說法是,非直接看見其型態的存在,而是透過映照、側寫和折射,意識發掘無形文化內涵和狀態。這些無形的文化記憶/技藝、在地生活內容,其實都是「有影Ū-iánn」的存在,在台灣的每一處角落,有多元繽紛的發展,實應透過普查研究,來紀錄、保護、傳承這些具有珍貴價值的在地文化。●踏查在地,描出無形文化輪廓相對於有形的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更深植於傳統社群、社會情境及常民生活之中,也常因時空、社群、環境的變動,而改變其傳承延續及表現形式。近年來,社會結構、生活型態及價值觀的急速轉變,對本土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提出了新的考驗,往昔文化表現與實踐的保存、傳承與延續也面臨到了困難。政府如何從法規政策及行政程序方面保護無形文化資產?文化資產又該如何認定?首要工作即是——普查。詳細地說,就是廣泛普及並兼具系統性的調查採集和理解。●洞悉文化資產意涵,凝聚在地情感與價值要能適時保護如「現在的過去」(the present past)的無形文化資產,唯有先透過廣泛普及並兼具系統性的調查採集,來掌握文化全貌,才可能從中擇取、保留文化資產價值,以及值得透過相關法令來進行保存維護的對象。透過長時間且廣泛的探查和理解,將多重記憶層裡的地方情感與集體認同變得清晰。普查後經由「登錄認定」程序來保存及後續維護,凝聚在地情感、傳承文化生活面貌。本書特色★開頭3篇好讀易懂懶人包,無痛認識無形文化資產!★文末附有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名錄。★獨家收錄文資評估過程、獅陣珍貴普查實際案例。
優惠:新書特惠
庫存:3
定價:340 元, 優惠價:79 268
文化研究期刊(第39期/2024秋)
滿額折
作者:吳祥賓; 顧玉玲; 吳國坤; 武嘉文; 傅大為; 朱元鴻; 江玉林; 楊凱麟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4/12/01 裝訂:平裝
2024年秋季號|論壇:從行動到思想:傅柯的另一個角度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21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編輯室報告 秋風送爽的日子迎來《文化研究》第39期的出版。本期共收入四篇研究論文與一場座談會的文字記錄。首先,〈重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學:以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作為方法〉一文探討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方式。作者吳祥賓指出,過去的臺灣當代藝術研究多採用西方美術史的傳統方法,如傳記、圖像分析和形式研究,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捕捉臺灣當代藝術的「當代性」特質。為此,作者提出「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兩大研究方法,試圖重新探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發展。作者開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當代」的意涵,強調歷史的「複時性」,亦即不同時期的歷史如何交織影響當代藝術的形態。其次,文章深入分析「機構」在當代藝術體制化中的作用,強調藝術生態系統深受文化機構的影響,並透過寇克蘭的機構網絡理論剖析臺灣當代藝術在機構化發展中的困境。本文的貢獻在於突破了傳統美術史的框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拓展了對臺灣當代藝術的認識。 延續對臺灣社會與文化議題的關注,〈創傷記憶與哀悼公共化:以台北101伙伴碑為例〉一文探討創傷記憶與哀悼的公共化進程,深刻呈現勞工犧牲與社會反思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顧玉玲回顧2002年331工殤事件,揭示了台北101大樓建設光環背後,勞工付出的巨大代價。透過口述歷史,本文重建了五個勞工家庭的創傷經歷,並深入分析勞資政三方協商設立紀念碑的過程。文章指出,紀念碑的建設象徵哀悼公共化的起點,但創傷的真正轉化仍需時間與集體支撐。研究進一步強調,若社會記憶僅聚焦於建設成就而忽視勞工的犧牲,將形成殘酷的歷史敘事。唯有透過公開的集體哀悼與民主參與,創傷記憶才能真正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意識,並促使更廣泛的勞工權益保障與社會關注。本文對臺灣職業災害的反思,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對未來勞工安全政策的呼籲。 接著,場景從臺灣轉換到戰後的香港。〈《港澳輪渡》:大英帝國在戰後香港的一個創傷寓言〉一文以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為中心,作者吳國坤探討這部英美合拍片在戰後香港背景下所承載的大英帝國創傷寓言,進而彰顯其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意涵。該片講述
優惠:新書特惠
庫存:4
定價:350 元, 優惠價:79 27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9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