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式」是個商業用語,也可以是一種在地生活的方法:一面創造理想的在地生活、一面透過多元的經營方式努力生存,理想+生存=Combine Live and Life|本期特輯──地方上的複合式精神|用Combine(複合)的精神,在地方生存下去吧!地方上的人與店家,如何靠多元的方式或新的工作模式活下去?選擇複合式的經營方式,是為了增加收入、讓生意變得更好,還是想讓地方變得有意思,抑或是兩者兼有之?透過鄉鎮常見的尋常店家可見複合的強大性,如雲林虎尾的惠生大藥局除了藥房業務,更以「小鎮公園」的概念,讓社區長輩願意來開心交流;嘉義民雄的仁偉書局,號稱「書店界的𥴊仔店」,地區大小事皆可包;台南安平的華谷理容院,為了活化自身產業,以理容院文化為軸心探索城市和自己。複合式經營的概念,被運用在商業店家之外,也同樣適用於地方上的社造團隊,讓以服務或專長為主的單位反過來開放或經營空間,例如在萬華的香香澡堂隸屬於芒草心慈善協會,透過澡堂空間讓協會關注對象──無家者及社區貧困者願意主動走進來;又如屏東來義的部落蔬店PAIWAN A LAMI,由新來義部落發展協會推動耕種和販售傳統作物,找回部落族人的歸屬感、復振自己的排灣文化。原有理念結合新空間、傳統本業結合新服務,地方上的複合模式往往跨領域、跨團隊甚至跨地域,因此特別邀請茶籽堂的趙文豪、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和蘇澳KPI共同創辦人張台賜,在商業體和社區組織的不同出發點,分享三位行動者的經驗談,如何以複合深耕地方。一面往理想的道路前進,一面想方設法活下去——這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地方生存法則。我們認為,當代的複合式手法,是為了讓在地居民活得更好,同時也讓回到地方上的人創造理想的地方生活。
街區,是一座城市的想像與實驗,是一地鄉村的發展原型,也是一個人步行可及的生活範圍。|本期特輯──街區一直在|你最熟悉的街道是哪一條呢?從住家出發,最常走的街道路線,是前往步行可及的便利商店、是轉角處的餐食小吃、亦或是稍遠一些的公園?人們在街區採買、吃食、走晃, 日月穿梭,把街走成了回憶、基地和生活。街區,是個人生活所及的最小範圍,也是城鎮村落發展的最小單位。這次,我們將從城市、鄉村至個人,由大至小的視角,探看街區與人的關係,如何形塑當地最適切的生活風景。首先跟著跟著地景建築背景、投入街區再造至深的侯志仁、連振佑和施佩吟,線上對談,俯瞰理解「何謂街區」和其功能,及這幾年來的街區轉變和想像,並實地拜訪台北南萬華街區、台中舊城區等都市活躍組織,如何以街串聯,連結城市中人和人之間、建築和建築之間的行動。同時,邀請地方者書寫他們對生活街區的觀察與情感,從新竹新埔湖口的客家街庄、台南官田的火車站前市街、屏東市區的大陳村落,到台東關山街道與周邊村落的連結關係,深入了解各地鄉村街道發展的裡層和表層。最後,再跟著「西城Taipei West Town」的李政道、「白杞寮誌Liâu Life」的蘇瑞琦與團隊,分別拜訪台北大同萬華區和嘉義竹崎鄉內埔村的街區,看街廓如何在都市發展下被改變、如何在村落發展中被隱沒,不變的是,街道一直在,帶著生活其中的人們對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