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的祈禱,就是一種處於寧靜、純樸的祈禱隱修祈禱開花綻放之處的氛圍,就是沙漠的氛圍傳奇的天主教隱修士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在1948年出版了自傳《七重山》,該書一時洛陽紙貴、被讚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這突如其來的暢銷成就,並未動搖牟敦的心志,他繼續在革責瑪尼修院中,潛心耕耘祈禱、默觀與寫作。1968年,牟敦踏上滿心期待的亞洲之旅,卻因發生意外事故而辭世,身後留下預備出版的《隱修祈禱的氛圍》書稿。在某種程度上,這部遺著透顯出他在悠悠隱修歲月裡的體悟、思索及轉變。牟敦並非不問世事、獨善其身的隱修士,而是深知修士們同樣面對著世間男女無法迴避的深層存在問題,並且認為修院的圍牆不該阻隔他們對世界的責任。牟敦在人生最後階段轉向更徹底的隱居生活之前,曾擔任見習修士導師長達十年的時間,深度培育與近身觀察的經驗,也許令他選擇了自己回應時代需要的獨特方式。正如他的摯友、貴格會神學家史體爾(Douglas V. Steere)在本書前言寫道:「牟敦熱切地覺察到我們時代的內在危機,以及這時代極度需要的默觀面向。可是,他似乎選擇透過這種方式來對這時代說話:即談論一小群無足輕重之人的狀況,他們自願向『生命的根源』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若藉由他身為一種靈性按摩師的勞動,他可以令他們鬆弛下來,並幫助他的一些隱修兄弟姊妹擺脫阻礙他們的強大纏繞,那麼他或能派遣一隊人,這些人可以撫觸這世界的心靈,達至療癒。」牟敦在《隱修祈禱的氛圍》中精煉爬梳基督宗教的隱修傳統,精闢反思歷代關鍵隱修者的心得,逐步呈顯出默想、默觀、祈禱的豐富面貌與內涵,而這一切最終都扣連著隱修與世界的關係。牟敦對於1960年代世間的動盪不安有著深切的共感,但他始終堅守在修院的崗位,向外發出真摯而具洞見的聲音。本書中文版的問世距離原著發表已超過半世紀,但牟敦的深邃文字依然向此時此地的我們傳遞著不容忽視的信息:「隱修士不單尋索他自己的內心:他投身那看來已『離開』卻仍屬其中一部分的世界,深入那世界的內心。實況是,隱修士離棄世界,只為更專注地聆聽來自它內在深處最深層和最受忽略的聲音。」「祈禱並不會蒙蔽我們,使我們看不見世界,而是轉化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並且令我們在上主的光中看見世界、所有人及整個人類的歷史。」共融推薦夏志誠輔理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文之光神父(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總負責人)伍維烈修士(天主
當代靈修大師、世界名著《七重山》作者多瑪斯.牟敦最重要的遺著終於出版牟敦發現:禪與基督宗教竟有殊途同歸之處現代人放逐於各種擾人的痛苦、難以重獲心靈的自由,牟敦介紹一種生活方式──默觀的生活,引領你開啟心靈之眼展開這趟精神朝聖的旅途。默觀是什麼?這個問題占據了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這也是他早期著作之一的書名,即《默觀是什麼?》(What is Contemp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