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4)
政府出版品 (3)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2)
無庫存 (2)
商品定價

$200~$399 (3)
$600~$799 (1)
出版日期

2024年 (2)
2022~2023 (1)
2020~2021 (1)
裝訂方式

平裝 (4)
作者

張隆志、戴寶村、劉維瑛、盧泰康、廖伯豪、郭瑞坤、周宜穎、張育君、賴冠妏 (1)
李建緯、廖伯豪、賴怡慈、周明翰 (1)
石文誠、廖伯豪、吳佳霓;發行人-張隆志 (1)
謝仕淵、陳正哲、陳俊文、洪綉雅、蔡郁青、林欣楷、邱睦容、馬振翰、蔡軒誠、黃美惠、李耘、張銘洋、張鑫莉、李佳芳、廖伯豪、陳英豪、康皓雲、潘麒宇、陳怡秀 (1)
出版社/品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
裏路 (1)
金縣文化局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4筆商品,1/1頁
「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展覽專刊
滿額折
作者:石文誠; 廖伯豪; 吳佳霓; 發行人-張隆志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24/02/01 裝訂:平裝
1624,荷蘭人來到臺灣,2年後西班牙人緊接而來,臺灣自此被捲入歐亞貿易的大網絡中。這是一個臺灣躍登世界舞臺的時代,臺灣更加被世界所認識,成為一座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世界島。400年後的2024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1624為題,以「跨越」的視野重新理解這個年代,我們的關懷的不是400週年,也不是1624這個年份,而是這個代表17世紀臺灣連結世界的「時代」節點。展覽將跨越島嶼邊界進行歷史探索,並以1624為時代議題,回望早期臺灣歷史的世界連結及海洋文化性格,我們更關注1624所帶出的歷史討論課題,期待大家共同來思考、對話關於臺灣視角的歷史。本專刊收錄各單元展出內容及珍貴展品圖片,包括日本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等國內外館舍、荷蘭藏家及旅法臺人共襄盛舉,展出逾百件精品,且多件藏品首次在臺灣曝光,包含呈現荷治時期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交流的蕭壠社受洗圖、日本重要文化財等級的17世紀巨幅屏風、旅法臺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以及清代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等,讓跨越全球的山、海文物齊聚一堂、相互對話。此外,更邀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維中兩位臺灣史專家撰寫專文,梳理及標定本次特展的歷史脈絡,幫助讀者重新理解、思考及定位臺灣在世界的角色。
庫存 > 10
定價:680 元, 優惠價:85 578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5期(112/5)
滿額折
作者:張隆志; 戴寶村; 劉維瑛; 盧泰康; 廖伯豪; 郭瑞坤; 周宜穎; 張育君; 賴冠妏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23/05/27 裝訂:平裝
《歷史臺灣》第25期共收錄4篇論文,2篇活動側記:盧泰康、廖伯豪綜合分析臺史博館藏新竹周益記家族傳世的「新竹周玉樹官服泥塑像」;劉維瑛也以臺史博館藏為研究對象,她以臺南安平顏家所遺留的古文書,包含帳冊及清代女性節孝事蹟呈報資料,詳細考察當地女性的節孝事蹟。另兩篇博物館學論文,郭瑞坤詳述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出現前國家政策與知識社群倡議的影響;周宜穎則以臺史博舉辦的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的特展為例,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展覽回應此一當代社會變遷的重要議題,本期4篇精彩的論文,既呈現不同面向的時代凝縮,也充分展現作者對未來的觀照與期許。2篇關於海洋在地知識分享會及水文化共筆策展工作坊的活動策記,記錄了博物館如何將在地漁法漁具及經驗找回來以及水利知識如何轉譯為策展語言。本刊下一期(第26期)持續邀集歷史學、博物館學、文物典藏及檢測修護、展示規劃及教育推廣等相關課題之論著,盼能累積「歷史類博物館的建構與發展」的討論基礎,竭誠歡迎相關領域專業研究者及學友踴躍賜稿。
庫存 > 10
定價:280 元, 優惠價:85 238
這里,資訊量太大啦!從離島到台南鹽分地帶,誌村鑑第三輯,來到嘉義市最熱鬧的市場聚落。市場佔據整個里2/3的地方生活是什麼模樣?嘉義市東區民族里,有著號稱「嘉義第一街」的蘭井街,裡頭有口足以與台南競逐老城封號的紅毛井,以及六層樓的城隍廟;循鼎沸人聲走入巷弄,迎來東市場、共和路市場,以及服飾、銀樓、鍋碗瓢盆、種苗等銷售品項齊全的店面。迷走於民族里,做生意與過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彷彿走入城市裡的巨型百貨公司。尺度精巧的嘉義市,是許多文化旅遊者近年來喜愛到訪的城市。市區內大部分景點皆徒步可達,喜吃火雞肉飯者,更有多趟旅程也吃不完的店家可選,而位於文化路夜市步行僅五分鐘的民族里,除了有「嘉義人的廚房」之稱的東市場,還有營業時間幾乎能湊齊24小時的數家火雞肉飯店。曾由三個里合併而成的民族里,是個扎扎實實做生意、討生活的地方。舊稱「草仔市」的東市場,是過往人們從阿里山下山的第一站,也是現在逢年過節採買的最後一站;而里內的紅毛井、蘭井街和數間具有嘉義特色的檜木木屋與生鮮物產,更是在時空上縱向跨度三、四百年歷史、橫向串連山河與舊城。從馬祖外島的橋仔村,到台南沿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誌村鑑》第三輯首度走入商與住界線更加模糊的都會區。在市場佔地近乎2/3、國小佔地1/3的嘉義市民族里,由一口歷史悠久的井與市街探起,行經木屋、走入市場,認識夾縫於生活與生意之間的地方。做生意,重新定錨地方歸屬感與關係人口這裡的生活從天未光就開始,醬菜店疊桶、肉攤拔骨、魚販宰魚鱉和蛙,爐灶發起火光,同蒸籠冒出陣陣白煙。送孩子到對街的民族國小上學後,人潮也隨晨光湧入;牛雜湯、羊肉湯、湯圓粉條冰過午即售罄,傍晚共和路黃昏市場再接棒服務晚餐備料買菜的人。「GOODS做生意」與「BODY用身體認識」單元,記述討生活的人來到此地駐紮、深根,以身體勞動交陪地方日常;買辦日用尋生鮮的人,則日復一日穿梭往來,成為此地不在籍卻親暱的流動人口。足有六層樓的城隍廟,聚集起整個嘉義人的地方信仰從古至今,人們來到民族里可不只是為了去市場採買、做生意。位在東市場旁的城隍廟,是整個嘉義舊城區的信仰中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前往參拜。由高聳牌坊入內、通過極深的廣場抵達六層樓堂皇的廟體,城隍廟的另外三面,卻藏身於熱鬧的ㄇ字型街市與住宅之中不易發現。 「God 神明是好鄰居」單元爬梳城隍廟歷史,以及特殊的九大柱、夜巡與輪普習俗,以信仰的角度
出版後開放訂購
作者:李建緯; 廖伯豪; 賴怡慈; 周明翰  出版社:金縣文化局  出版日:2021/03/05 裝訂:平裝
金門地區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地理位置的特性,保留了許多漢人移民來台後,與原鄉宗族情感連結的化產物,獨特的祖先畫像在金門各宗祠中也因此留存傳世。透過本書出版,期盼能夠將祖先畫像這類深具歷史、藝術、文化意義的文物,展現出先人們對於這片土地上的珍貴貢獻,並突顯此類文物的珍貴文化價值,保存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軌跡。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