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8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篩選商品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13)
簡體書 (15)
電子書 (5)
商品狀況

可訂購 (21)
無法訂購 (12)
庫存狀況

有庫存 (7)
無庫存 (26)
商品定價

$199以下 (3)
$200~$399 (22)
$400~$599 (6)
$800以上 (2)
出版日期

2025年 (3)
2023~2024 (8)
2021~2022 (1)
2019~2020 (3)
2017年以前 (17)
裝訂方式

平裝 (22)
精裝 (3)
軟精 (2)
作者

羅蘭.巴特 (16)
(法)羅蘭‧巴特 (13)
羅蘭‧巴特 (2)
(法)羅蘭.巴特著 (1)
羅蘭‧巴特、傑洛姆‧嘉赫桑 (1)
出版社/品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商周文化 (6)
麥田 (6)
商周出版 (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時報文化 (2)
五南圖書出版 (1)
北京三聯 (1)
百花文藝出版社 (1)
西北大學出版社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33筆,1/2頁
羅蘭‧巴特自述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出版日:2023/02/01 裝訂:平裝
本書是羅蘭•巴爾特為色伊(Seuil)出版社「永恆的作家」叢書寫的有關他自己的著述,是一部非傳統意義上的自傳體著作。雖然作者一開始就讓我們把這本書當作「出自一位小說人物之口」,但我們還是通過這些文字大體瞭解了他的身世、生活經歷、個人志趣、寫作生涯和學術主張。全書以片斷的書寫方式和按片斷題名的字母順序進行排列的形式,為讀者組織了一部時間錯位、事件淩亂、內在邏輯無序的奇書,力圖以此來解釋言語活動,通過語言的隨意性排列來探尋語言符號的深層寓意。書中還有作者自幼及長的大量珍貴圖片和一些手繪圖供讀者參考。
庫存:2
定價:430 元, 優惠價:95 409
哀悼日記(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24/11/30 裝訂:平裝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了解羅蘭巴特思想源頭的第一本書 作家/房慧真詩人/林婉瑜導演/耿一偉影評人/黃以曦詩人/楊佳嫻作家/鍾文音詩人、導演/鴻鴻◎聯合推薦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各界推薦「不要把《哀悼日記》當成一本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連續性作品,它是羅蘭巴特流動心緒的即時攝影,內心景觀隨手拍,當成一張又一張風景照,分次翻看瀏覽,那麼類似這樣的話語:「從今以後,直到永遠,我是我自己的母親。」就會成為照片中突出的「刺點」,引致某種激越的情緒,擊中靈魂要害。」--林婉瑜 「喪母讓巴特質問上帝為何要創造愛與死亡的對立,而寫作成了他絕望中的生命力。羅蘭巴特撰寫日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繼續活在他的記憶當中。透過我們的閱讀,他的母親將與他一般,永遠活在後人心中。」--耿一偉 「這一次,主體徹底崩解碎裂,真正來到「寫作的零度」。「死亡」是書寫之母,是無可挽回之戀人絮語,是來到明室之前的極度黯黑,是羅蘭巴特的晚期風格。」--房慧真 「《哀悼日記》中的母親,並無與醜或惡對壘著角力,也非關遺失了任何可被延展與掌握的情節,她僅僅是,不再辛苦疲憊,不再微笑
庫存:6
優惠:大專開學書展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9 300
符號帝國(羅蘭.巴特對日本文化的精準詮釋,詹偉雄完整導讀,經典新版)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24/09/05 裝訂:平裝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日本是書寫的國度,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理解羅蘭巴特及其符號學的首選入門書——從學者巴特到先鋒寫作者之間的中介★★ 詹偉雄導讀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一切表露在物品及最微不足道的舉止(那些我們通常視為毫無意義或庸鄙不堪的行為)之中。因此,符號場域將不會透過它的制度面來探求:重點不在於藝術、民間傳說,甚至是「文明」(我們不會將封建日本與現代科技的日本互為對比)。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都市、商店、戲劇、禮儀、庭園、暴力;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幾個動作、幾道菜、幾首詩;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臉孔、眼睛,還有畫筆。這一切,乃是運筆寫下,而非畫下來的。——羅蘭巴特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時代感書系】從消逝的昨日連結新生的明天為什麼此時此地,我們必須重讀此書?這是「時代感」系列最初的發問。不同領域的大師留下傳世之作,描繪當時他們所處社會樣貌、遭逢處境,將這些廣博深刻的討論置放於當前台灣與華人社會,透過重量級知識人的詮釋和細膩導讀,「時代感」系列試圖全方位地回答:「重讀此書,我們將從中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重要線索。」《共產黨宣言》|斐特烈.恩格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艾瑞
庫存:3
優惠:春季閱讀書展
定價:390 元, 優惠價:79 308
神話學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19/09/05 裝訂:平裝
★★ 羅蘭巴特一代經典 《神話學》 首度完整中譯 ★★當代最重要思想家,揭櫫消費社會意識形態背後的隱含意義痛擊布爾喬亞符號宰制,書寫結構主義文化分析的傳奇篇章【本書特色】★ 法國當代符號學泰斗羅蘭巴特成名代表作,問世逾六十年,華文世界首度全譯★ 結構主義文化分析開山之作,文化研究、符號媒介、當代思潮、社會學、流行學必讀經典★ 書中開創之神話分析方法,影響二十世紀
庫存:1
定價:499 元, 優惠價:9 449
戀人絮語(電子書)
  • 電子書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2025/01/02 裝訂:電子書
出版初衷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當代 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當代最佳的愛情論述經典!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羅蘭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他被奉為「新批評大師」,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釋義學、解構主義……等等,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追逐的目標,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台灣,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在一群小眾間流傳,談及巴特,只能是令人卻步的「符號學大師」。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巴特」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 商周出版社規畫出版羅蘭巴特系列作品,2010夏季打前鋒出版巴特最受歡迎的《戀人絮語》,這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如「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而愛情又是文學上的永恆主題,最容易深入人心。新包裝、新釋義和新觀點,從我們的年代帶著讀者認識、體會羅蘭巴特的心靈世界──這部法國的稀世珍典值得讓學術界及一般讀者來認識他的魅力。 內容介紹 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曾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顯示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而以往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卻顯得迂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330 元, 優惠價:1 330
戀人絮語(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25/01/04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出版初衷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沙特之後,當代 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當代最佳的愛情論述經典!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羅蘭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他被奉為「新批評大師」,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釋義學、解構主義……等等,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追逐的目標,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台灣,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在一群小眾間流傳,談及巴特,只能是令人卻步的「符號學大師」。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巴特」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 商周出版社規畫出版羅蘭巴特系列作品,2010夏季打前鋒出版巴特最受歡迎的《戀人絮語》,這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如「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而愛情又是文學上的永恆主題,最容易深入人心。新包裝、新釋義和新觀點,從我們的年代帶著讀者認識、體會羅蘭巴特的心靈世界──這部法國的稀世珍典值得讓學術界及一般讀者來認識他的魅力。內容介紹 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曾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顯示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而以往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卻顯得迂腐、淺陋
庫存:4
優惠:春季閱讀書展-單79雙75
定價:420 元, 優惠價:79 331
羅蘭巴特經典套書組(戀人絮語+哀悼日記)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25/01/22 裝訂:平裝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沙特之後,當代 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羅蘭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他被奉為「新批評大師」,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釋義學、解構主義……等等,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追逐的目標,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台灣,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在一群小眾間流傳,談及巴特,只能是令人卻步的「符號學大師」。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巴特」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戀人絮語~當代最佳的愛情論述經典!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曾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顯示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而以往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卻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哀悼日記~了解羅蘭巴特思想源頭的第一本書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
庫存:1
優惠:新書特惠
定價:800 元, 優惠價:79 632
羅蘭‧巴特論戲劇(精)(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法)羅蘭巴特  出版社:北京三聯  出版日:2021/01/01 裝訂:精裝
20 世紀50 年代的法國,荒誕戲劇方興未艾,阿維尼翁戲劇節悄然成立……嶄露頭角的批評家羅蘭巴特創辦了《民眾戲劇》雜誌,並發表大量戲劇批評闡明藝術立場與理想。作為20 世紀中葉法國左翼知識分子的領袖,羅蘭巴特的劇評對彼時普遍流行的“中產戲劇”進行了言辭激烈的批評和諷刺,並提出自己的先鋒戲劇理想――更加低廉的票價、敞開式的演出場所、與觀眾保持審美距離的表演方式――戲劇的原初精神,古典悲劇傳統的莊
庫存:1
定價:408 元, 優惠價:87 355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12/09/27 裝訂:平裝
根據法國Seuil出版社2010年最新修訂版重新審訂編輯 羅蘭巴特唯一自剖自傳從《戀人絮語》的愛情哲思,到《哀悼日記》對母親的無盡思念,這一次,思想大師回頭剖析自己,且看羅蘭巴特如何論羅蘭巴特!50多張珍貴照片、手稿、繪畫,近250則片段絮語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海登‧懷特(Hyden White)艾可(Umberto Eco)──西方思想大師一致好評推薦 中央大學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11/01/13 裝訂:平裝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隨手誌於紙片上。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2005/08/01 裝訂:平裝
本書是羅蘭·巴特的第三部“批評文集”。與他談論文學的方方面面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四部批評文集不同的是,這第三部是有關各種藝術的論文集。像羅蘭·巴特寫過的其他大部分文本一樣,符號學思想也貫穿著這第三部文集,也可以稱其為是作者論述藝術符號學的論文集。讀者可以在這部《顯義與晦義》一書中,看到作者對于攝影、廣告、書寫、繪畫、音樂等領域的符號特征所做的細致和精彩的分析,這有助于我們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征。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10/07/22 裝訂:平裝
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文化  出版日:2015/10/06 裝訂:精裝
「我沉醉了,我屈從了……」Je m’abîme, je succombe...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羅蘭巴特 百年限量紀念(全新審定版/典藏再現)對了。胡話,癡言,譫語。正是巴特所神往的一種行文載體,一種沒有中心意義的、快節奏的、狂熱的語言活動,一種純淨、超脫的語言烏托邦境界。沉溺於這種「無底的、無真諦的語言喜劇」便是對終極意義的否定的根本方式。遙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14/08/01 裝訂:平裝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
絕版無法訂購
明室:攝影札記(電子書)
70折
  • 電子書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4/03/29 裝訂:電子書
羅蘭巴特攝影論述經典 「知面」、「刺點」與「此曾在」等概念發源之書 全新授權.法文直譯 《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 :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是法國文藝及生活議論文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寫作《明室》之前,他遭遇喪母之痛,該書出版當年春天,他遇車禍,不久便過世。透過書寫,巴特將對母親去世的悲慟與無所不在的憂鬱化為對攝影的探問和思考。他凝視、解讀書中的每一張照片,借用現象學方法語言,建構出他特有的攝影理論和觀看之道,提出了「如何談論攝影」的新徑。 巴特在《明室》中探討攝影的本質,先分出操作者、觀看者、被拍攝者的三個面向,繼而專注於觀看者的視角,再從「喜歡」的影像中提出「知面」、「刺點」及「此曾在」等重要概念來評析攝影。而巴特之所以使用「明室」(即一種描像器)一詞做為書名,故意顛倒一般之見,不以常用的暗箱為名, 乃因他意圖借這個詞強調攝影「是過去存在事物的明顯事實」,而看照片總是同時有一眼看著圖像、一眼看見現實的幻覺。 雖然《明室》篇幅短小,但文字精鍊、結構嚴謹、情感濃烈。自1980年出版四十多年來,縱然歷經許多討論和挑戰,現今更已進入數位影像時代,但是巴特從攝影深入探索人類文明的真知灼見,仍深具啟示性,本書不愧為研究、思考攝影的經典著作。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380 元, 優惠價:7 266
哀悼日記(電子書)
  • 電子書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2024/11/28 裝訂:電子書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了解羅蘭巴特思想源頭的第一本書 作家/房慧真 詩人/林婉瑜 導演/耿一偉 影評人/黃以曦 詩人/楊佳嫻 作家/鍾文音 詩人、導演/鴻鴻 ◎聯合推薦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 各界推薦 「不要把《哀悼日記》當成一本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連續性作品,它是羅蘭巴特流動心緒的即時攝影,內心景觀隨手拍,當成一張又一張風景照,分次翻看瀏覽,那麼類似這樣的話語:「從今以後,直到永遠,我是我自己的母親。」就會成為照片中突出的「刺點」,引致某種激越的情緒,擊中靈魂要害。」--林婉瑜 「喪母讓巴特質問上帝為何要創造愛與死亡的對立,而寫作成了他絕望中的生命力。羅蘭巴特撰寫日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繼續活在他的記憶當中。透過我們的閱讀,他的母親將與他一般,永遠活在後人心中。」--耿一偉 「這一次,主體徹底崩解碎裂,真正來到「寫作的零度」。「死亡」是書寫之母,是無可挽回之戀人絮語,是來到明室之前的極度黯黑,是羅蘭巴特的晚期風格。」--房慧真 「《哀悼日記》中的母親,並無與醜或惡對壘著角力,也非關遺失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300 元, 優惠價:1 300
符號帝國(電子書)
  • 電子書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24/09/03 裝訂:電子書
當欲望跌進一條死巷,東京打開了千百個出口。 日本是書寫的國度,羅蘭巴特在日本邂逅了最貼近他理念與狂熱的符號系統。 理解羅蘭巴特及其符號學的首選入門書 ——從學者巴特到先鋒寫作者之間的中介 ★★ 詹偉雄導讀 ★★ 日本最能遠離西方符號驅力在我身上引發的一切厭惡、惱怒、拒斥。日本的符號很強烈: 令人激賞地井然有序、安排得宜、標示清晰,保有自主,從不西化或理性化。 日本的符號是空的:它的符徵逃逸了,在這些無償支配一切的符徵深處,無神、無真理、無道德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到處揭示著這種符號呈現出來的優越特質、高尚的自我肯定及情欲魅力, 一切表露在物品及最微不足道的舉止(那些我們通常視為毫無意義或庸鄙不堪的行為)之中。 因此,符號場域將不會透過它的制度面來探求:重點不在於藝術、民間傳說, 甚至是「文明」(我們不會將封建日本與現代科技的日本互為對比)。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都市、商店、戲劇、禮儀、庭園、暴力;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幾個動作、幾道菜、幾首詩; 我們要探索的主題,是臉孔、眼睛,還有畫筆。 這一切,乃是運筆寫下,而非畫下來的。——羅蘭巴特 一九七○年,巴特宣稱日本將是符號產製與消費的終極國度。如今,將此書置於日本戰後重新崛起、各類商品風行全球的脈絡,會發現巴特或許無心插柳,卻極為精準地預言了日本當代文化經濟的核心構成:操作符號、製造意義、深植人心。這對與日本有著深刻複雜關係的我們來說,正是重新探究日本有別於歐美、「另類現代性」的一個閱讀起點。 《符號帝國》書寫的對象是日本,包羅著二十六篇短小的散文,對應著巴特一九六六至六八年三次的日本旅行,雖然巴特因旅行而寫作了這本書,但它卻完全不是一本遊記,沒有可供讀者參照的旅行景點探訪,缺乏政治、經濟、社會的觀察分析,當然也沒有旅行文學的啟蒙老梗。巴特在第一篇〈遠方〉中就坦承,他無意去寫一個真實的日本,相反地,是「日本將作者推入寫作情境」。 【時代感書系】從消逝的昨日連結新生的明天 為什麼此時此地,我們必須重讀此書? 這是「時代感」系列最初的發問。 不同領域的大師留下傳世之作,描繪當時他們所處社會樣貌、遭逢處境,將這些廣博深刻的討論置放於當前台灣與華人社會,透過重量級知識人的詮釋和細膩導讀,「時代感」系列試圖全方位地回答:「重讀此書,我們將從中獲得定位自身、前進未來的重要線索。」 《共產黨宣言》|斐特烈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273 元, 優惠價:1 273
戀人絮語(電子書)
  • 電子書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2010/07/22 裝訂:電子書
◆哲學經典,愛情論述名著! ◆理解《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最佳典藉! 羅蘭巴特──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羅蘭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各篇篇名。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曾搬上舞臺演出,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發散性」行文,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顯示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絮,剪不斷,理還亂。而以往關於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反思」卻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出版初衷】為什麼是羅蘭巴特?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羅蘭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他被奉為「新批評大師」,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釋義學、解構主義……等等,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追逐的目標,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然而在台灣,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在一群小眾間流傳,談及巴特,只能是令人卻步的「符號學大師」。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巴特」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 商周出版社規畫出版羅蘭巴特系列作品,2010夏季打前鋒出版巴特最受歡迎的《戀人絮語》,這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如「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而愛情又是文學上的永恆主題,最容易深入人心。新包裝、新釋義和新觀點,從我們的年代帶著讀者認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245 元, 優惠價:1 245
明室:攝影札記
滿額折
作者:羅蘭.巴特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2024/04/02 裝訂:平裝
羅蘭巴特攝影論述經典「知面」、「刺點」與「此曾在」等概念發源之書全新授權‧法文直譯《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 :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是法國文藝及生活議論文大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寫作《明室》之前,他遭遇喪母之痛,該書出版當年春天,他遇車禍,不久便過世。透過書寫,巴特將對母親去世的悲慟與無所不在的憂鬱化為對攝影的探問和思考。他凝視、解讀書中的每一張照片,借用現象學方法語言,建構出他特有的攝影理論和觀看之道,提出了「如何談論攝影」的新徑。巴特在《明室》中探討攝影的本質,先分出操作者、觀看者、被拍攝者的三個面向,繼而專注於觀看者的視角,再從「喜歡」的影像中提出「知面」、「刺點」及「此曾在」等重要概念來評析攝影。而巴特之所以使用「明室」(即一種描像器)一詞做為書名,故意顛倒一般之見,不以常用的暗箱為名, 乃因他意圖借這個詞強調攝影「是過去存在事物的明顯事實」,而看照片總是同時有一眼看著圖像、一眼看見現實的幻覺。雖然《明室》篇幅短小,但文字精鍊、結構嚴謹、情感濃烈。自1980年出版四十多年來,縱然歷經許多討論和挑戰,現今更已進入數位影像時代,但是巴特從攝影深入探索人類文明的真知灼見,仍深具啟示性,本書不愧為研究、思考攝影的經典著作。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作者:(法)羅蘭巴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2011/06/01 裝訂:平裝
《流行體系》是貫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轉折上獨特地位的著作,而且從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歷時十年。它強調以符號學理論為背景的建構方法,把流行服裝雜志作為一種書寫的服裝語言來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體系既是不斷變異又是永恒回歸的雙重個性,并且認為服裝作為交流工具,我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據我們時代的慣例表達我們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何種人所懷的希望。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相當詳盡地詮釋
絕版無法訂購
  • 1
  • 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