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人類學與公共政策的學術鏈接即是“政策人類學”(Anthropolog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 Policy-making [APAP]),在學科範式上是新政治人類學在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科學應用與政策實踐,是政治―行政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法治主義公共管理而非管治主義公共管理等思維觀念之闡發;在研究範疇上與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特別與“英美”應用(公共)人類學(applied / public anthropology)之間既有內在聯繫也有本質區別,是政治科學(公共管理學)、政策科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交叉融合而非文化人類學或“英美”應用(公共)人類學長期以來“獨享”舊政治人類學等學術話語權的新型研究領域;在學術內涵上按照一般系統論原理探索“五性要素”(five characters of APAP)“內在問題導向性”(inner problem-oriented research)、“參與觀察性”(participation-observation for others)、“互為他者性”(otherness for both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利益公共性”(publicity of interests)、“政策科學性”(scientificalness of policy-making)等內在整體性邏輯。放眼世界、縱覽古今,與政策人類學“五性要素”有著密切內在聯繫的經典文獻名篇佳作可謂是琳琅滿目、浩如煙海,他們都不同程度各有側重地蘊含著“五性”若干要素,自覺不自覺地演繹著政策人類學“五性統一”的整體性邏輯,閃爍著“文化自覺”“寫文化”等文化人類學的思想火花,因此毫無疑問是當下政策人類學創新研究領域中深厚久遠豐富多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術淵源與智識結晶。本輯採擷一二,權作說明:一是本刊主編《政策人類學“五性統一”的文化整體觀》二是美國學者喬治•梅奧所著《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三是恩格斯所著《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四是美國學者詹姆斯•斯科特所著《國家的視角》;五是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所著《菊與刀》;六是本刊主編所著《政治嵌入與政治安排》。本輯由林尚立教授(教授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賜稿代序。
集刊定位:《政治人類學評論》提出“五化四要素”(政治科學化、人類學政治化、民族志寫文化、管理學人性化、政策學真理化;權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紮根理論要素)的新政治人類學研究範式(Neo-Political Anthropology [NPA]),和主創“五性統一”(內在問題導向性、參與觀察性、互為他者性、利益公共性、政策科學性)的政策人類學研究範式(Anthropology for Pub
新政治人類學與公共服務的學術鏈接即是“政策科學真理化”的導向,它是政策人類學文化整體觀視野下的繼續發展與完善。政策人類學“整體性”邏輯在于其社會實踐性、多元民主性與部分真理性的統一,即科學性-民主性-真理性的統一。在這一方面,它傳承了政策科學的全部精髓與核心內涵,并突出地表現在政策科學的“元理論”及其“學科整體觀”上。政策科學之父拉斯韋爾(Lasswell, H. D.)在1943年就傾向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