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1)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1)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
商品定價

$400~$599 (1)
出版日期

2016年以前 (1)
裝訂方式

平裝 (1)
作者

蕭蕭 (1)
出版社/品牌

爾雅出版社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1筆商品,1/1頁
台灣新詩美學
滿額折
作者:蕭蕭  出版社:爾雅出版社  出版日:2004/02/01 裝訂:平裝
美學,是人類審美意識所呈現的理論形態。這種「審美意識所呈現的理論形態」最早出現於西元一七五○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 G. Baurngarten, 1714-1762)出版了他的新著《美學》(Aesthetica),這一年被稱為美學誕生年。不過,鮑姆嘉通用來作為新著書名的希臘文Aesthetica,其原意並不是名詞的「美」,而是動詞的「感覺」、動詞的「審美」之意。因此,Aesthetica《美學》的最初意義應該是「審美之學」,所以,我們稱「美學」為「人類審美意識所呈現的理論形態」。 人類的心理活動,一般分為知、意、情三部分,對應於我們所習知的「真、善、美」,「知」就是「真」,是理性的認識,可以依靠邏輯學加以研究;「意」就等於「善」,是道德的活動,屬於倫理學的範疇;「情」相當於「美」,是感性的認識,所以,鮑姆嘉通認為應該有一門科學來研究,那就是他心目中的「美學」。後來,康德(Kante)也依據知、意、情三分法,寫作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後者就是屬於「情」的部分,此書一開始就是「審美的判斷力批判」,審美需要判斷力,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美?」「美是什麼?」這是「美學」首要探討的對象。最早把美學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的鮑姆嘉通,他結合了萊布尼茲(Leibnitz)的「混亂的認識」(即「感性的認識」),與沃爾夫(Wolf)的「美在於完善」這兩個概念,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憑感性認識的完善」。此後兩百五十年,美的定義,美的本質的探討,美的來源,審美的趣味,審美的方法,就有許多哲學專家的論著擴大討論,甚至於上溯到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特別是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降及鮑姆嘉通之後的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等名家,美學的研究因此蔚為大觀。中國的美學研究要到二十世紀初年,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啟其端倪,其後,朱光潛、宗白華奠下深厚基礎,近代李澤厚《美的歷程》、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網》大放異彩,美學的研究體系已經擴及於古今美學的匯通,中西美學的比較,理論美學與應用美學的互補,幾近完備。反觀台灣,除蔣勳從美術的發展史推演出《美的沉思》之外,尚缺精采之作。特別是具有八十年歷史,走在現代藝術前端,領袖現代文學的台灣現代詩,應該可以爬梳出殊異的美學特質,卻一樣缺乏系統之論。這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發現。台灣新詩並不缺少美學,缺少的
庫存:1
定價:420 元, 優惠價:85 35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