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一千天。回顧過去,設研院不僅成功促成跨部會、跨地方的合作,更是讓設計力融入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施政價值中。同時透過跨國合作,將台灣設計力推向國際舞台,打造出 DIT(Designed in Taiwan)的國際形象。過去,我們談論的設計,通常是指外觀與產品的功能加值,但丹麥曾提出將設計分為不同層次,其中「無設計」是第一層;「外觀造型」是第二層;「設計應用於流程的改善」,例如公司產銷、管理的 SOP是第三層;「將設計做為一種戰略,創造產業生態系統」則是第四層。設研院以設計階梯第四層作為核心策略,協助台灣社會打造更多元的環境。作為一個國家級的設計單位,設研院以設計思維和方法為基礎,透過不斷創新和探索,為社會打造更好的產品、服務和公共政策,並實現真正的社會價值。設計不僅是一種美學的追求,更是促進社會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手段。設研院成功將設計力融入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創新、教育、城市美學和循環設計等,不僅推動產業升級和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更推動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本書透過各關係人的觀點訪談,刻劃出設計作為戰略的設計實證,並彰顯設計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設計改變台灣 1000 Days Of Design》將以五個章節,呈現這一千天的設計力成果。① 以設計形塑城市文化:沿著字裡行間,走逛台灣設計展等大型展會,看見設計如何改變城市風景。② 以設計促進公共創新:從校園改造到衛生所再設計,讓習以為常的大小事,有了正向改變的契機。③ 以設計驅動價值升級:將設計力與永續概念融入醫療、零售、農業等各行各業,為產業價值再升級。④ 培育與壯大設計力:從金點設計獎到新一代設計展,為島嶼設計能量蓄力。⑤ 設計如何引領價值:以設計研究、國際合作,陪伴設計產業往前路邁進。書中將向大家展示設計在各個面向的應用,我們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設計的關注和重視,為台灣設計產業的發展注入更多的動力。
●第一本為台灣城鎮建立在地敘事學的Mook●12個你熟悉卻不了解身世的台灣地方故事●不論地方創生,或者漫遊台灣,都要從地方敘事學出發!●非虛構 X 歷史與訪談 X 雜誌美學●深入探索12座我城:①三重②台中(舊城區)③大甲④西螺⑤鹿港⑥嘉義市⑦民雄⑧頭城⑨永和⑩林口⑪苑裡⑫礁溪●王浩一(作家)、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梁薑薑(拍謝少年貝斯手)聯合推薦過去幾年,地方創生成為改變台灣的重要力量,但地方創生需要有地方的敘事(narrative)和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為根基。《我城我鎮:走入台灣十二座小城的故事》嘗試進行一種非虛構寫作的文體。一方面是主觀而抒情的:我們邀請當地出身,或和當地有關的作者,書寫自身對於這地方的連結與情感,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是客觀的:他們必須書寫地方簡史,並且採訪報導3個以上長年守候於此,或者返鄉洄游的人物或團體。本書挑選《VERSE》雜誌「My Town」單元5曾經報導的12座城鎮故事,分為「Roots」、「Migration」兩部分。「Roots」篇的作者出生成長於當地,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城鎮密切連結,歷經求學工作離開家鄉的斷裂與重返,從其再回望的視角中,刻印著城鎮時代變化,以及與地方風土緊密相連的氣味,勾勒出不同於大眾印象中城鎮樣貌。「Migration」篇的作者因為移民、移居、工作等因素,在生命某個階段與一座小城相遇。他們注視城鎮的目光不同於原生居民的習以為常,有著新鮮探索的視野,抑或含有與其心中位於他方的「我城」比擬相較的意味,從另一種視角為城鎮賦予新觀點。每篇城鎮故事的文末皆附有「散步指南」,整理文章中報導及採訪的景點,並特別邀請作者推薦與其自身情感記憶相關的餐飲小吃或者特殊景點,收錄成為「作者推薦私房景點」。這些五花八門的景點,可能是當地人才知道的三角點、藏在市場中的魚丸店,或者是小時候常玩耍的廟宇……蘊含著獨一無二的眷戀情感,等待著你去探索。台灣有368座鄉鎮,無論是如何平凡的小城,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等待著被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