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明社會是一個人,他的名字是──教養「什麼是教養?」教養等於教育程度嗎?代表自律、自制、有禮貌、守規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知識、行為態度、審美能力還是生活風格?也許「教養」的概念有些抽象,難以捉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沒教養,任誰都會有汗顏羞愧、無地自容的反應!所以,「教養」到底有什麼重要性?德國柏林大學的創辦人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位非常重視教養的學者、政治家、教育改革者,他便認為,教養值得每個人傾畢生之力追求,它是個人身上的重要資產,屬於精神內涵很高的境界。努力提升教養的結果便是個人品質的提升,個人品質的提升能讓整個社會優質化!在今天這個網路盛行、資訊爆炸、知識變革的數位時代,個人能做什麼努力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本書作者史汪尼茲曾任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希望藉由此書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提供讀者在人生旅途中所必備、一只囊括豐富知識、能不斷提升教養的「旅行背包」。本書原文書名為「Bildung」,公認為「教養」概念最貼切的表達,意指「個人內在精神的塑造與充實完好,具有廣泛的知識、品味、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外在表現彬彬有禮,言行舉止得體,內心良善」。有別於討論教養的「概念」或進行哲學思辨的書籍,本書旨在針對教養的「內容」提供建議與見解:追求「教養」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如何理解、表達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並直達事物的核心,轉換為個人的能力與教養。在相關篇章中,作者採用了大膽的構思,以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若能體會其中無盡的美妙,將禁不住驚歎,啊!原來我們可以這樣重新「塑造」自己!全書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知識」,包括歷史、偉大的文學作品、藝術史、音樂史,並介紹重要的哲學家、理論與派別、科學的世界觀與性別論述。第二部分「能力」,探討的是知識的應用規則。作者引領大家優遊語言與文字的世界、廣袤的書海,認識各國的風俗習慣、社交規則,還有「不應該知道的事情」,並對何謂「智慧」、「創造力」與「反思」進行一番討論。此外,書中也探討,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自我認知,現代社會、國家、科學、民主的起源在哪裡?為什麼熟知唐吉訶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魯濱遜、化身博士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海德格說過什麼其實我們早已知道的東西?在佛洛伊德之前,潛意識是怎麼一回事?到底
我不是怕死。人都難逃一死。我是為了那些終將失去的東西而心有不甘……「也許我們一直都太亂來,所以不配擁有這麼一個世界。」英國小說家內佛.舒特令人心碎的末世經典,隆重登場!「《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扮演了重要角色,讓讀者感知核戰帶來的威脅。我們凝視著無底深淵,得以自邊緣退後一步。」――《衛報》★《經濟學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泰晤士報》等國際媒體一致好評!★史學博士翁稷安、小說家陳育萱、詩人吳俞萱 專文導讀賞析。★特別收錄:音樂策展人dato 專書氣氛歌單。攝影師陳藝堂精選寫真。★延伸閱讀!Podcast節目《閱讀夏lala》、《逗點學校》單集討論。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核能武器在短短一個月摧毀了世界,北半球的生命死盡、歸於沉寂,而輻射塵正以死神的腳步慢慢飄向南方的澳洲。美國艦長杜威特的潛艦蠍子號於深海中流落至澳洲,他讓自己不去意識家國已滅,而妻小也不在的事實;他遇到了熱情聰慧的莫依拉,笑看餘生而縱情享樂的女子,彼此袒露出脆弱的心境,擦出哀艷無聲的火花。澳洲海軍少校彼德才剛迎接女兒誕生,便接獲委派令,必須離家在蠍子號上擔任聯絡官,與美軍出海探查來自西雅圖不明的微弱摩斯密碼訊號――但生命滅絕的北半球,真有可能有倖存者嗎?再幾個月,輻射塵就要飄抵澳洲。這些地球上殘存的人們,如何在最後的這段日子,重新體會原有的日常:海灘、帆船、派對、酒吧、親友、教堂、園藝、釣魚、打字課、賽車、牧牛、耕地……然後,與這一切訣別?奇蹟,是否會降臨呢?《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內佛.舒特最有力量的小說,為世界帶來最難以忘記的末日景象。原文書名On the Beach為海軍術語,意指卸任退休,也與小說開端艾略特〈空心人〉一詩的意象相映,其殘酷與溫柔並置的筆法,帶著無數讀者走過二戰原爆的陰影,在淚眼中洗滌心靈,迎向可貴的明天。本書特色◎尺寸小巧,內含大量洋蔥點!建議搭配面紙閱讀!◎新增內頁攝影、情境歌單與延伸閱讀。◎讀完有好多想法?全新導讀、賞析、特別附錄陪你互動共鳴。
我們可以說,心靈和上帝是人的智力範圍內所能知道的最確切、最顯然的事情。我的六篇沉思,千言萬語,沒有其他目的,只是想要說明此一觀點。-笛卡兒笛卡兒於一六四一年完成《沉思錄》一書,其原文書名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揭示了整本書的主旨。所謂First Philosophy即第一哲學,來自於亞里斯多德的用語,為哲學中最關鍵的問題,也就是所有哲學問題的先決條件。書中共包
本書榮獲iThome年度百大好書推薦‧ 本書的原文書名為《Clean Code: A Handbook of Agile Software Craftsmanship》,根據作者的說法,《無瑕的程式碼》為Jolt得獎著作《敏捷軟體開發:原則、樣式及實務》的前傳。‧ 在台灣另一本銷售極佳的書籍《重構─改善既有程式的設計》,根據亞馬遜Amazon網站的統計,購買該書原文版《Refa
美國名廚愛莉絲.華特斯※《美食雜誌》(Gourmet)列為過去三十年間美國廚房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法國美食和美酒》雜誌列為世界十大名廚之一※※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最佳廚師獎,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女性※※安東尼․波登譽為可敬的對手※※成功說服歐巴馬,在白宮後院花園裡開闢自耕小菜圃※原文書名we are what we eat 來自英文日常的俗語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第一次被提及是1826年的法國哲學家薩瓦蘭(Anthelme Brillat-Savarin寫道:「告訴我你吃什麼,我會告訴你你是誰。」(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探究其含義,就是你放入體內的食物構成了你的身體,並且吃的食物應該給我們帶來健康和快樂。速度是速食文化最有力也最危險的引擎,卯足全力推著我們快速前進,走馬看花般飛速略過了本該仔細思量的各種問題。我們無暇顧及食物從何而來、無暇探究食物為何可以如此便宜、無暇思考廣告商是否別有用心,最可怕的是,我們壓根兒沒有察覺速食文化中的這些價值觀正以野火燎原之勢,一步步蠶食我們的生活、腐蝕我們的心志。美國名廚愛莉絲.華特斯深感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嚴重問題――從貧窮、飢荒、疫情與農業發展衰退到藥物成癮、憂鬱、水資源、勞工剝削、外籍移民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威脅――從根本上講都跟速食文化有關。速食指的並不侷限於麥當勞、必勝客或Subway之流,而是「食材在生長過程中使用農藥,再透過工業化大量生產,並且採用人工添加劑與防腐劑的加工食品」。通常這類食品無所不在,雜貨店、便利商店都有其蹤跡,也是透過外送服務動動手指就輕鬆送上門的餐點。速食代表的不僅僅只是食物,更是一種文化。速食文化就如同其他文化一樣有自成一格的價值觀。當你大啖著速食或經常與速食為伍,這不但會導致生理上的營養不良,連心理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速食文化的價值觀,就像速食餵養你的身體,這些價值觀也會餵養你的心靈。一旦你接納了這些價值觀,就已然播下了變化的種子,你對事物的看法會開始改變、口味會開始改變,甚至連道德標準和期望也隨之轉變。結果你的慾望和食慾都受到速食文化的操控卻不自知。你的世界開始充斥著你所吸收的價值觀,理所當然地認為世界就該如此運轉:任何東西隨時隨地都應該唾手可得;凡事永遠多多益善;不論季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