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具有悠久和根深柢固的煉金術歷史,可在困難時刻帶來正面影響,成為安慰、引導的來源,有時甚至帶來超越。——雄恩.麥克尼夫(表達性藝術治療大師)——心理學在線性思考的限制下,文字的使用經常一成不變,連帶讓心靈療癒的工作失去了創造力與彈性。但從表達性藝術治療的觀點,跳脫線性框架,才能讓身心修復更進一步。本書的兩位作者──瑪戈.尼爾與莎莉.阿特金斯──同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代表人物,他們承襲了感知互動取向創始人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的觀點,提倡以詩意創作來突破僵固思維,並在書中以自身詩歌創作為例,實證寫詩帶來的自我修復效果。這是第一本探討表達性藝術工作中詩歌創作的書,呈現如何用詩歌來強化復原力,並整合不同藝術形式來提升生活品質。閱讀本書,你會發現寫詩有「遠離中心」的特質,讓人在專注於創作的當下轉移注意力,感受平靜。書中也借鑑德國詩人朵敏創造的「儘管如此……」概念──儘管苦難當前,透過寫詩,我們仍能看到生命的其他出口。全書闡述了表達性藝術的理論、方式與步驟,對於使用表達性藝術於治療或教育輔導的專業工作者來說,是必備的引導指南。運用本書的實作方法,將喚醒、賦權並啟發每個人內心都有的、富創造性的詩意的能力,從此文字書寫不再是壓力,還帶來無盡的療癒力。好評推薦我們非常需要《喚醒心中的詩:表達性藝術的詩歌創作、療癒與復原力》這本書,以及書中聚焦在治療、教育、健康、研究中的藝術,及其中引人入勝和具藝術性的語言。本書也提供並注入了重要的藝術,有助於治癒專業與學術界充斥著的語言與思維的苦惱。——雄恩.麥克尼夫,本書前言作者在瑪戈帶領的工作坊中,我重新喜歡上詩,翻轉了原本抱持——「我不會寫詩」、「寫詩太難」——的刻板印象。詩歌帶來新穎的意象,讓想像的翅膀輕盈飛翔,透過視角的轉換,在困頓中開啟重生力量,放慢呼吸、安靜傾聽、敏銳覺察、保持開放、遠離中心、享受驚喜、重新理解、學習成長……本書介紹詩歌與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的力量,溫柔的邀請讀者,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讓心中潛藏的詩句得以顯現,在藝術中擁抱,涵容喜悅悲傷,在愛中相互滋養。——王麗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北宋郭熙曾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由此可見,詩作為文字的載體,但又超乎語言;詩是凝煉的字句、象徵與隱喻的意象,富有寓意,也是圖像;而本書的作者以「詩」作為感知互動藝術的介入與結構,提供一系列課堂
漫畫情境 X 真實痛點專家引導 X 有效策略第一本專為中學生設計的成長型思維指南透過遊戲、測驗、和小訣竅,真正有效的正向思考練習,帶你成為充滿正能量的成長型思維高手!自信、韌性、恆毅力,三大關鍵能力一次掌握!各位親愛的男孩們,你是不是也有下列這些問題呢?喜歡冒險卻又害怕失敗?想要嘗試新事物、建立好習慣,卻又沒恆心?遇到突發狀況常常不知所措?想要排解同學之間的紛爭卻越幫越忙?和這些負面想法,正面對決吧!相信自己,面對恐懼和不完美,結合資源成為力量,大膽展開屬於你的歷險!對許多青少年來說,邁入青春期是非常的徬徨和充滿挑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身心都被許多矛盾的情緒拉扯著,再加上人際關係、學業成績,以及自我定位等等的衝突和疑惑。此時,如果有大人適時的給予引導和陪伴,讓他們建立「心理韌性」,並落實在生活中的行動和態度成為「成長型思維」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如何建立成長型思維呢?本書針對中學生最容易遇到的固定型思維八大痛點,引導中學生探究和思考,一步步給予自己正向的能量。並透過漫畫情境,由具有多年青少年諮商和心理輔導經驗的陳品皓諮商心理師針對角色與情境的分析,給予有效的應對建議。透過書中提供的延展練習,帶領青少年化解心中的負面思考,建立成長型思維,勇於面對人生的挑戰。★讀完本書,掌握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三大關鍵能力!自信|訓練自己的好奇心和勇氣,增加自信韌性|遇到危機和挑戰時,能有處理問題、對抗壓力的心理韌性。恆毅力|擁有設定長遠目標的熱情,以及持之以恆達成目標的毅力。★漸進式實作學習,改善問題更精準!思考啟動:思考問題,想一想自己遇到同樣狀況時會怎麼做。漫畫故事:針對每一則痛點,以漫畫故事中的人物,帶領你找出問題點。心理師的成長聊心室:由心理師針對每個痛點中的漫畫情境和角色作分析,給予有效的應對建議。思維成長小補帖:透過勵志金句,增進成長的勇氣。小訣竅:條列原則和技巧,建立成長型思維的各項能力。延展練習:經由練習,運用長成型思維、增進正向思考的能力。小遊戲:在遊戲中建構能力,無痛成長。名人故事:了解別人如何運用成長型思維邁向目標,激發自己的行動力,完成心中的目標。綜合各項互動技巧,讓你多多練習,掌握成長型思維的精髓,增進自信、勇氣和適應力!【13歲就開始】系列簡介13歲是人生重要的發展階段,除了知識的學習之外,認識自我、培養各種學習能力,是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務。本
二十五年小兒神經外科執業經驗二十三堂生命故事,面對各種生離死別、各種救回與放手,孩童生死、家屬情緒、醫病關係、法律問題,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也會痊癒,得到繼續前進的勇氣。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體會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我每晚都認真的祈禱著永遠不需要體會。十二歲的小女孩,上一分鐘還跟家人開心地看著《哈利波特》,下一秒就突然因為腦溢血昏迷,被送到急診室。同樣都因受到槍傷前來急救,一個三十歲的男子,成了啞巴,再也無法用言語與社會互動;一個三歲小男孩,則是安全救回。兩人的腦部子彈的路逕相差不算遠,結果卻是天差地遠。專業審定:張雅婷│臺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本書為作者回顧二十五年來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生涯所寫下的想法。各章節以不同時期遇到的病例為主題,講述之中所經歷的各種挑戰、心境,像是對於醫生責任感的反思,該如何作為,或是短暫的猶豫,可能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面對病患家屬的情緒,遭遇網路霸凌、法律問題;在死亡面前接受自己的無力、承認悲傷,然後好好照顧下一位病人等。作者站在第一線面對生死,且對象為年幼的孩子、甚至是胎中的嬰兒,更讓他認清生命的脆弱,同時學習與所有好或壞的可能性共存。書中延伸醫療現場的感悟連結自身,不斷思考作為兒子、父親與生命的意義。父親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也因為父親的心願和時間的推移,半推半就成為醫生;直到父親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兩人在最後的相處中,作者終於停止長期的自我懷疑,明白當醫生是自己而非父親的決定。另外,同樣身為父親的角色,更能理解、體會家長的處境,揣想什麼治療方法是對病患與其家屬最好的選擇;關心病患,甚至持續追蹤他們長大後的情況。作者並未強調奇蹟,或誇耀精湛的醫術(畢竟小兒神經外科的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是聚焦在從各個案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描述。隨著每一次的際遇,塑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醫生,以及對於人生觀的影響。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觀看一部發人省思的醫病關係電視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喜悅,與希望。本書特色作者專精且致力於小兒神經領域,為提供該領域醫生們更多元的研究資源,與夥伴共同創辦兒童手術成效中心(Surgical Outcomes Center for Kids,SOCKs),該機構的主要目的為:1. 評估手術、以病患為導向的成效,給予未來相關臨床決策建議。2. 確保能夠改善病患整體健康的卓越標準與最佳治療。3. 實施品質改善計畫,創造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