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指導臨床科學用藥、合理用藥,以提高臨床療效的專著。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概述中藥臨床學的含義和重要性,不但應用傳統中醫藥知識,並以近代中醫藥科技成果,從多方面多層次論證影響中藥療效的各種因素。各論部分對二百味常用中藥的品種、配伍、治療作用、毒副作用、體內代謝及分布、最大安全有效量、部分藥物的半數致死量等,均有詳盡客觀的介紹。本書結合了傳統經驗與現代科研﹔提高了傳統用藥質量,也提高了治療效果。
目次
【總 論】
第一章 《中藥臨床學》概論
第二章 影響中藥效用的因素
【各 論】
第三章 解表藥
第四章 清熱藥
第五章 瀉下藥
第六章 驅蟲藥
第七章 消食藥
第八章 化濕藥
第九章 祛風濕藥
第十章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章 化痰藥
第十二章 止咳平喘藥
第十三章 開竅藥
第一章 《中藥臨床學》概論
第二章 影響中藥效用的因素
【各 論】
第三章 解表藥
第四章 清熱藥
第五章 瀉下藥
第六章 驅蟲藥
第七章 消食藥
第八章 化濕藥
第九章 祛風濕藥
第十章 利水滲濕藥
第十一章 化痰藥
第十二章 止咳平喘藥
第十三章 開竅藥
書摘/試閱
第1章 《 中藥臨床學 》概論
什麼是中藥臨床學,它有無存在的基礎和研究的價值,有無發展的可能?茲討論於下:
一、中藥臨床學的含義
所謂“中藥臨床學”,就是緊密結合中醫的用藥經驗來研究中藥的治療作用、毒副作用、體內代謝及分布,以及可能影響藥物作用的種種因素,如藥材品種、用藥部位、劑型劑量、合理配伍、炮製加工等。中藥知識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搏鬥的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有它自身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中醫中藥有很多特點,但最主要特點是,歷史悠久,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有廣泛而豐富的實踐經驗,醫藥不分家,從古到今,很多著名醫家既是臨床醫師,也是臨床藥物學家,對臨床中藥研究多有建樹。因此,應根據中藥發展的特點來研究整理和發展中藥學。開設中藥臨床學,培養具有臨床中藥知識的專業人才,是繼承發揚中藥事業的重要途徑。
二、從中藥的發展歷史,看開設“中藥臨床學”的繼承性和
必要性
通過對中藥發展的簡單回顧,可以看出,中藥的發展是同中醫的臨床工作緊密相聯的。關於中藥的起源,《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冠以“神農”實是假托,也可以說是眾多醫家臨床用藥實踐的科學結晶。
對中藥的性質及其毒副作用,是歷代醫家應用複方用藥形式,在治療疾病中逐漸認識總結出來的。例如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方藥書,共有醫方280個,用藥達243種。1972年12月,在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一批木質醫藥簡牘,題為《百病方》,據鑑定是東漢早期的作品,共載醫方三十多個,用藥近百種,劑型有湯、丸、膏、栓劑等。東漢張仲景被稱為醫聖,他對藥物和方劑的發展,也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所著《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其中使用藥物214種之多,被後世稱為“經方”之祖。著名成藥理中丸、烏梅丸等,是他研製的配方,一直沿用至今而不衰。
華佗是三國時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他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麻沸散”,他本人雖然未留下著述,但其弟子繼承了他豐富的醫藥知識,多有著述,如吳普著《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李當之藥錄》。由於中醫用藥的不斷發展,藥物品種逐漸增多,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對當時醫家習用的藥進行了一次整理總結,著《名醫別錄》,收藥365種,並與《本草經》合為一本,取名《本草經集注》,此書問世後有很大影響,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它的基礎上修定完成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對藥物的研究造詣也很深,因而被後世尊稱為“藥王”,所著《千金翼方》中共收載藥物八百餘種,特別對其中二百餘種藥物的採集和炮製,作了認真的記述。
唐代的一些醫藥著作中,記述有很多關於用藥的寶貴經驗,如用 大豆、牛羊奶治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青盲和夜盲;用海藻、羊 治 癭瘤;用雄黃、朱砂防疫避瘟;用白頭翁、黃連、苦參治痢疾等。這 些醫藥知識,都是從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非常可貴的。
宋代最有影響的一部藥物學,是四川名醫唐慎微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載藥1,558種,收方三千餘首,由於此書寫得很成功,被推為宋以前本草學的範本,受到官方重視,後又被宋政府兩次修訂,先後改稱為《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紹興校訂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金元時期由於醫學上的學術爭鳴比較活躍,推動了醫藥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但是他們在從事臨床醫學研究的同時,對常用中藥的性能、歸經、升降浮沉等中藥的基本理論,結合臨床用藥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總結,還根據他們自己創立的醫學理論,進行處方設計,創制了一些療效很好的中成藥,如李東垣主張治內傷疾病,應以升舉中氣的方法進行治療,因而設計了著名的補中益氣丸處方,至今仍是治療虛弱性疾病的有效成方。
明代醫家李時珍,由於編著成功具有豐富科學內容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所以人們都稱他藥物學家,但他首先是醫家。26歲獨立行醫,後曾在太醫院任太醫令,是當時的一代名醫。正是由於他有深厚的臨床醫學基礎,才能通過自己醫療實踐對藥物進行研究,對一些藥物的確切療效作出新的結論。如指出延胡索止痛,常山截瘧,使君子、雷丸、檳榔驅蟲等,都得到了科學的證明。
歷史事實證明,中藥基本理論的建立,歷代最有影響的本草學著作、新藥的發現,以及眾多療效可靠的中成藥,都是歷代著名醫家在治病用藥的醫療實踐中發現和創制的,要發展中藥,首先要繼承中藥特有的發展形式,就是實行醫藥結合,從臨床實際療效著手進行分析研究,只有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發揚創新。
三、從中醫對部分中藥的用藥經驗,看開設“中藥臨床學”的潛力
幾千年來,中醫對中藥的功用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結合傳統的用藥經驗,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整理提高,是繼承發揚中藥的重要途徑。如對中藥的用法,就積累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對青蒿抗瘧早已熟知,但其有效成分一直提不出來,原因是方法不對,後來在《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示:“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以抗瘧。藥學工作者運用了這一方法,從青蒿中找到了抗瘧有效成分 青蒿素。再如對附子的用量和用法,也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遠在漢代,名醫張仲景對附子就用大劑量,一次用量從一枚至數枚不等,一枚重量有數錢至一兩不等;近代名醫吳佩衡先生,常以大劑量附片起沉 ,但應用時強調要久煎。近代實驗證明,附子所含的烏頭鹼經水煎煮後,分解為烏頭原鹼,成為無毒的有效成分;用生附子煮沸四小時後,強心作用僅稍有減弱,而毒性則大為降低,煎煮對附子作用的影響,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加大的,也就是說,煮的時間越長,對毒性破壞越充分,而對附子治療作用的影響卻很小。因此,用量大、煎煮時間長,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積聚,治療作用自然優於小劑量用附子。另外,附子中強心成分去甲基烏藥鹼,其含量是很微的,這就要求運用附子於強心時,其劑量相對要大,才能真正起到治療作用是有道理的。
另一值得借鑑的,是藥學工作者與中醫結合,研究成功治療白血病新藥 靛玉紅,他們的研究工作一開始就同中藥的傳統用藥經驗相結合,從傳統有效成方“當歸龍薈丸”中,通過臨床篩選出青黛是方中的主要有效藥物。然後再從青黛中分離出有效成分靛玉紅。這說明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傳統用藥經驗基礎上,醫藥結合,有助於尋找新藥和提高中藥的用藥質量。
中醫用藥還特別重視中藥的產地、品種。故有道地藥材和非道地藥材之分。但是,要真正鑑別和確定何地的品種效果最好,最有說服力的是臨床效果,如過去我國用的血竭主要靠進口,稱廣血竭。後來在雲南發現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也能提取血竭,為了觀察兩種血竭有何區別,雲南的藥學工作者與中醫結合,將兩種血竭分別加入同一處方中,製成六神丸,用雙盲法觀察其效果,結果證明龍血樹提取的血竭,製成六神丸效果最好。所以,今後大力栽培龍血樹,就可減少血竭的進口,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匯。
中醫用藥特別重視合理的配伍。“用藥有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稱為中藥的用藥七情。這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用藥經驗,以最簡單的芍甘湯為例,就可看出合理的配伍,對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有多麼重要。傳統經驗認為,芍藥與甘草配伍有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止痛作用和止痛範圍。現代藥理實驗證實,芍藥對疼痛中樞有鎮靜作用,而甘草對末梢性的肌肉痙攣疼痛效果較好。
對藥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也很重要。近代藥理實驗證實,若連續過量服用麻黃素,可能引起心肌鬆弛,影響心臟的跳動節律,所以對於患有慢性心臟病的患者,應用麻黃時應特別謹慎。這一實驗結果與我國古典醫籍中關於麻黃禁忌證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傷寒論》說:“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方中以麻黃為主藥,使用量是桂枝的3倍,起主要作用,若服此方產生毒副作用,就是錯用麻黃的原因。
以青蒿的用法,附片的用量,靛玉紅的篩選過程,血竭的品種,芍甘湯的配伍和麻黃的毒副作用等,論證了中醫的用藥經驗,包含著合理的科學內核,證明幾千年積累起來的用藥經驗潛力甚大,若能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不僅能有助於尋找新藥,而且還能提高傳統用藥的質量,使中藥的質量標準客觀化,這對發展中藥,提高中藥的治療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通過對中藥發展史的簡單回顧,用以史帶論的方法,討論開設《中藥臨床學》的繼承性和必要性,並引用近代採取醫藥結合的方法,取得的科研成果,論證了開設《中藥臨床學》的潛力和緊迫性。
什麼是中藥臨床學,它有無存在的基礎和研究的價值,有無發展的可能?茲討論於下:
一、中藥臨床學的含義
所謂“中藥臨床學”,就是緊密結合中醫的用藥經驗來研究中藥的治療作用、毒副作用、體內代謝及分布,以及可能影響藥物作用的種種因素,如藥材品種、用藥部位、劑型劑量、合理配伍、炮製加工等。中藥知識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搏鬥的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有它自身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中醫中藥有很多特點,但最主要特點是,歷史悠久,有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有廣泛而豐富的實踐經驗,醫藥不分家,從古到今,很多著名醫家既是臨床醫師,也是臨床藥物學家,對臨床中藥研究多有建樹。因此,應根據中藥發展的特點來研究整理和發展中藥學。開設中藥臨床學,培養具有臨床中藥知識的專業人才,是繼承發揚中藥事業的重要途徑。
二、從中藥的發展歷史,看開設“中藥臨床學”的繼承性和
必要性
通過對中藥發展的簡單回顧,可以看出,中藥的發展是同中醫的臨床工作緊密相聯的。關於中藥的起源,《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是由若干醫家陸續寫成的,冠以“神農”實是假托,也可以說是眾多醫家臨床用藥實踐的科學結晶。
對中藥的性質及其毒副作用,是歷代醫家應用複方用藥形式,在治療疾病中逐漸認識總結出來的。例如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方藥書,共有醫方280個,用藥達243種。1972年12月,在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一批木質醫藥簡牘,題為《百病方》,據鑑定是東漢早期的作品,共載醫方三十多個,用藥近百種,劑型有湯、丸、膏、栓劑等。東漢張仲景被稱為醫聖,他對藥物和方劑的發展,也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所著《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其中使用藥物214種之多,被後世稱為“經方”之祖。著名成藥理中丸、烏梅丸等,是他研製的配方,一直沿用至今而不衰。
華佗是三國時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他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麻沸散”,他本人雖然未留下著述,但其弟子繼承了他豐富的醫藥知識,多有著述,如吳普著《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李當之藥錄》。由於中醫用藥的不斷發展,藥物品種逐漸增多,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對當時醫家習用的藥進行了一次整理總結,著《名醫別錄》,收藥365種,並與《本草經》合為一本,取名《本草經集注》,此書問世後有很大影響,後來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它的基礎上修定完成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對藥物的研究造詣也很深,因而被後世尊稱為“藥王”,所著《千金翼方》中共收載藥物八百餘種,特別對其中二百餘種藥物的採集和炮製,作了認真的記述。
唐代的一些醫藥著作中,記述有很多關於用藥的寶貴經驗,如用 大豆、牛羊奶治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青盲和夜盲;用海藻、羊 治 癭瘤;用雄黃、朱砂防疫避瘟;用白頭翁、黃連、苦參治痢疾等。這 些醫藥知識,都是從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非常可貴的。
宋代最有影響的一部藥物學,是四川名醫唐慎微著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載藥1,558種,收方三千餘首,由於此書寫得很成功,被推為宋以前本草學的範本,受到官方重視,後又被宋政府兩次修訂,先後改稱為《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紹興校訂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金元時期由於醫學上的學術爭鳴比較活躍,推動了醫藥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但是他們在從事臨床醫學研究的同時,對常用中藥的性能、歸經、升降浮沉等中藥的基本理論,結合臨床用藥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總結,還根據他們自己創立的醫學理論,進行處方設計,創制了一些療效很好的中成藥,如李東垣主張治內傷疾病,應以升舉中氣的方法進行治療,因而設計了著名的補中益氣丸處方,至今仍是治療虛弱性疾病的有效成方。
明代醫家李時珍,由於編著成功具有豐富科學內容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所以人們都稱他藥物學家,但他首先是醫家。26歲獨立行醫,後曾在太醫院任太醫令,是當時的一代名醫。正是由於他有深厚的臨床醫學基礎,才能通過自己醫療實踐對藥物進行研究,對一些藥物的確切療效作出新的結論。如指出延胡索止痛,常山截瘧,使君子、雷丸、檳榔驅蟲等,都得到了科學的證明。
歷史事實證明,中藥基本理論的建立,歷代最有影響的本草學著作、新藥的發現,以及眾多療效可靠的中成藥,都是歷代著名醫家在治病用藥的醫療實踐中發現和創制的,要發展中藥,首先要繼承中藥特有的發展形式,就是實行醫藥結合,從臨床實際療效著手進行分析研究,只有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能進行發揚創新。
三、從中醫對部分中藥的用藥經驗,看開設“中藥臨床學”的潛力
幾千年來,中醫對中藥的功用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結合傳統的用藥經驗,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整理提高,是繼承發揚中藥的重要途徑。如對中藥的用法,就積累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對青蒿抗瘧早已熟知,但其有效成分一直提不出來,原因是方法不對,後來在《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示:“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以抗瘧。藥學工作者運用了這一方法,從青蒿中找到了抗瘧有效成分 青蒿素。再如對附子的用量和用法,也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遠在漢代,名醫張仲景對附子就用大劑量,一次用量從一枚至數枚不等,一枚重量有數錢至一兩不等;近代名醫吳佩衡先生,常以大劑量附片起沉 ,但應用時強調要久煎。近代實驗證明,附子所含的烏頭鹼經水煎煮後,分解為烏頭原鹼,成為無毒的有效成分;用生附子煮沸四小時後,強心作用僅稍有減弱,而毒性則大為降低,煎煮對附子作用的影響,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加大的,也就是說,煮的時間越長,對毒性破壞越充分,而對附子治療作用的影響卻很小。因此,用量大、煎煮時間長,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積聚,治療作用自然優於小劑量用附子。另外,附子中強心成分去甲基烏藥鹼,其含量是很微的,這就要求運用附子於強心時,其劑量相對要大,才能真正起到治療作用是有道理的。
另一值得借鑑的,是藥學工作者與中醫結合,研究成功治療白血病新藥 靛玉紅,他們的研究工作一開始就同中藥的傳統用藥經驗相結合,從傳統有效成方“當歸龍薈丸”中,通過臨床篩選出青黛是方中的主要有效藥物。然後再從青黛中分離出有效成分靛玉紅。這說明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傳統用藥經驗基礎上,醫藥結合,有助於尋找新藥和提高中藥的用藥質量。
中醫用藥還特別重視中藥的產地、品種。故有道地藥材和非道地藥材之分。但是,要真正鑑別和確定何地的品種效果最好,最有說服力的是臨床效果,如過去我國用的血竭主要靠進口,稱廣血竭。後來在雲南發現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也能提取血竭,為了觀察兩種血竭有何區別,雲南的藥學工作者與中醫結合,將兩種血竭分別加入同一處方中,製成六神丸,用雙盲法觀察其效果,結果證明龍血樹提取的血竭,製成六神丸效果最好。所以,今後大力栽培龍血樹,就可減少血竭的進口,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匯。
中醫用藥特別重視合理的配伍。“用藥有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稱為中藥的用藥七情。這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用藥經驗,以最簡單的芍甘湯為例,就可看出合理的配伍,對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有多麼重要。傳統經驗認為,芍藥與甘草配伍有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止痛作用和止痛範圍。現代藥理實驗證實,芍藥對疼痛中樞有鎮靜作用,而甘草對末梢性的肌肉痙攣疼痛效果較好。
對藥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也很重要。近代藥理實驗證實,若連續過量服用麻黃素,可能引起心肌鬆弛,影響心臟的跳動節律,所以對於患有慢性心臟病的患者,應用麻黃時應特別謹慎。這一實驗結果與我國古典醫籍中關於麻黃禁忌證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傷寒論》說:“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石膏)。方中以麻黃為主藥,使用量是桂枝的3倍,起主要作用,若服此方產生毒副作用,就是錯用麻黃的原因。
以青蒿的用法,附片的用量,靛玉紅的篩選過程,血竭的品種,芍甘湯的配伍和麻黃的毒副作用等,論證了中醫的用藥經驗,包含著合理的科學內核,證明幾千年積累起來的用藥經驗潛力甚大,若能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不僅能有助於尋找新藥,而且還能提高傳統用藥的質量,使中藥的質量標準客觀化,這對發展中藥,提高中藥的治療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通過對中藥發展史的簡單回顧,用以史帶論的方法,討論開設《中藥臨床學》的繼承性和必要性,並引用近代採取醫藥結合的方法,取得的科研成果,論證了開設《中藥臨床學》的潛力和緊迫性。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