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 > 10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評
本書從發展的角度廣泛地探討青少年現象的不同面向,包括生理與性的發展、認知、自我、道德等諸多議題。全書共分12章,特色在於青少年理論與實徵資料間的均衡搭配,其中在探討青少年的身心問題、生涯規劃和原住民青少年的社會心理適應方面,都展現出本書作者豐富的研究經驗。
本書以「終極關懷」的角度,希望多方瞭解青少年的問題,期望在整體社會的關注與省思下,青少年能夠擁有正向而健康的學習環境,從而展現出亮麗的人生。
姜元御
學歷: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親民技術學院幼保科助理教授、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臨床心理學組助理教授、慈濟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心理學教學計畫小組召集人
專長:發展心理學、情緒發展學、普通心理學、幼兒心理學、跨文化心理研究
林烘煜
學歷:美國雪城大學心理學博士
經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東華大學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副教授
現職: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專長:社會心理學、態度改變與態度測量、人際關係、社會發展
劉志如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
經歷:臺東師院初等教育系輔導組副教授、臺東縣生命線主任、臺東縣家庭教育中心駐地督導、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駐地督導、花蓮少年之家駐地督導
現職: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諮商心理組副教授
專長:兒童諮商與遊戲治療、青少年心理與諮商、團體諮商、生涯諮商、社區諮商
何縕琪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
經歷: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現職: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專長: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質性研究
許木柱
學歷:柏克萊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兼任教授、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現職: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專長:心理人類學、醫學人類學、教育人類學、應用人類學
本書由花蓮和宜蘭地區的五位教授合作完成,作者分別在東華大學、慈濟大學和佛光大學講授青少年心理學或心理人類學,並且長時間從事與青少年有關的研究。因此本書的出版實際上也反映出宜花的學者在這個領域的豐碩成果。
臺灣坊間出版的青少年心理學教科書,有一部分是翻譯自國外的著作,內容雖然豐富,卻與臺灣或華人社會的狀況比較疏離。臺灣學者的著作雖然引用較多臺灣的研究,但是單一學者研究的廣度也有其限制;此外,臺灣近三十年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青少年的問題有相當快速的變化,例如青少年幫派、暴力、色情、校園霸凌等問題,似乎有年輕化和嚴重化的趨勢。這種趨勢讓人憂心忡忡,因此如何在理論和本土資料間取得平衡的認識,對於青少年問題的瞭解有重要的意義。本書的重要特色即是青少年理論與實徵資料間的均衡搭配,特別是在青少年的身心問題和原住民的社會心理適應方面,在在展現本書作者豐富的研究經驗。
本書從發展的角度,廣泛地探討青少年現象的不同面向,主要聚焦於生理與性的發展、認知、自我、性別、道德與生涯規劃等面向的發展與問題。另一部分的重點在探討青少年(包括原住民)的身心適應問題,特別是心理疾患、偏差行為等方面。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本書作者不約而同地將重點指向家庭、學校或更廣大社群的影響,顯示青少年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多面性。
從認識論的角度,1970年代的社會科學對於「人」的基本屬性,已經從早期的實證論或行為學派的古典理論,轉移到詮釋論或後現代理論,強調「人」雖然某種程度仍然受到生物特性的影響,但在許多面向上都不是機械化及被動的反應者,而是積極主動的行為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對青少年的瞭解就必須像本書各章所強調的,將青少年的行為視為個人與其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環境(如傳播媒體)主觀互動的結果。但我們必須提醒的是,這個論點並非走回人類學傳統「文化相對觀」的窠臼,而是採取「終極關懷」的角度,希望多面向地瞭解青少年的問題,期望在整體社會的關注與省思下,我們的孩子能夠擁有正向而健康的學習環境,從而展現出亮麗的人生。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