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係《紐約時報》對華報導選編,起迄年代為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一年十月。這一時期的中國,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巨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面、連續地觀察和記錄了這段歷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生活、革命及華僑等方面,構成了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帝國的回憶》舊版在反映中國社會演進方面,似乎缺了上海這個主角。上海是牽引中國脫離封建帝制社會的火車頭。上海的變遷,不僅牽動整個長江流域,而且對於全中國的改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作者利用二○○五年赴美進修的機會,對《紐約時報》報導上海的電稿,有意識地截取了一八五四年、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六年、一九○六年、一九○八年五個時間斷面,組成一個專題序列,編入新版,供讀者品味。
作者簡介
鄭曦原
1963年5月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曾就學於蘭州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等,從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學位。曾為新華社《經濟世界》雜誌特約撰稿人、中央電視臺《讓世界瞭解你》欄目策劃。著有《中國遠古文化》、《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與李方惠、胡書源合著)、《通向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與李方惠合著)、《高位的危機:一個美國500強公司高層的奮鬥親歷》(與以克合著),協助其父鄭時文先生整理回憶錄《我心有歌:一個學生兵的朝鮮戰場親歷記》。先後供職於康縣岸門口鄉政府、甘肅省文化廳、國家物價局、外交部。
作者相關著作
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7-1911)
共和十年:《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
譯者簡介
李方惠
一九六二年生。畢業於四川大學和外交學院,曾供職於外交部新聞司、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參與北京奧運會,任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綜合處長、北京奧運會國家會議中心擊劍館媒體副主任。
胡書源
一九六四年生。上海同濟大學碩士。
序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自十九世紀中期創刊以來,歷經一百五十年仍雄踞美國乃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領袖地位,這在世界新聞史上絕無僅有。本人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期間,曾比較系統地查閱了《紐約時報》從一八五三至一九九七年的對華報導目錄索引,並閱讀了其中晚清時期的四百零八篇文電。當我發現《紐約時報》對中國的跨世紀追蹤報導,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時間是如此之連續、視角是如此之完整時,內心受到很大震動。
一九九七年夏季,我向時報提出準備選擇該報部分原始報導來編纂一部反映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期望尋找到《紐約時報》對華報導對美國主流社會形成美式「中國觀」的影響線索,同時也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領域的變遷,捕捉到中國積弱而強,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軌跡。這個提議獲得時報的重視和響應,並評價為「這是力圖以時報原始資料重現一個世界大國之編年史的偉大嘗試」。因此,我們從一九九七年冬開始著手,首先形成了「紐約時報看中國」三部曲的編纂總綱,然後選擇晚清社會為第一部,至一九九八年秋完成這一時間段的資料選輯工作,以此奠定了本書的原始文獻基礎。將來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準備著手第二部(民國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國卷)的編纂工作。
「紐約時報看中國」第一部定名為《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獨立成書。本書全部原始文獻均採選自紐約公立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的縮微膠片庫,跨越時間從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一年十月,共採用一百三十一篇原始文電,皆從我們編製的《〈紐約時報〉晚清報導總選輯目錄(四百零八篇)》中挑選出來。我們挑選文電的標準,主要依據以下方面:直觀反映晚清時期中國社會面貌的文電;直觀反映傳統中國文化面對西方文明衝擊而發生相應變化的文電;描述中國上層社會政治生活的文電;描述中國近代重大外交活動的文電;敘述中國若干重大戰爭事件的文電;敘述中國近代變法與革命的文電;反映華僑生活習俗的文電。選用文電的形式包括快訊、新聞專稿、特寫、述評和社論,力求較真實地再現時報的新聞語言風格和報導特點,既有直觀式的描述和觀察,也有深入分析和背景報導。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對重大戰爭事件的文電選擇以中日戰爭為重點,對重大革命事件的報導以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為重點,對重大外交事件的報導以李鴻章訪問紐約為重點。如此選輯,難免掛一漏萬,為此我們特將《〈紐約時報〉晚清報導總選輯目錄》的英文索引附於書後,供有更多興趣的讀者參考。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由於年代久遠,紐約公立圖書館保存的縮微膠片顯示效果很不穩定,有不少我們自認為應該選入的文電實在無法辨識,只好忍痛割愛。
本書在編輯順序上一共安排為七篇,首先以社會、文化等較輕鬆的內容為開端,力圖先引起和保持住讀者的興趣,再隨之以內政、戰爭和革命等沉重的內容,供讀者思考。許多眾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內容,本書沒有收錄。為了幫助年輕讀者閱讀,本書在每篇之前加了一段〈篇首語〉,再在若干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處撰寫了譯注,希望能對這一部分讀者起導讀的作用。本書在對國名的表述上,大量使用了「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字樣,是有意識地將近代中國與當代中國在時間上作清楚地劃分,以幫助讀者在閱讀時保持相對超脫的心境,以利較為理性和冷靜的思考。在整個編譯過程中,我負責文稿的選編、分類和注釋工作,並起草了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譯工作則由李方惠、胡書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書在起步階段即獲得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同志的支持,並蒙他親筆賜函指教,獲益匪淺;在與《紐約時報》的接洽過程中,承蒙時報亞洲事務顧問劉仕誠先生的多方周旋和鼎力幫助;在製作文獻拷貝的工作中得到了紐約公立圖書館的熱情幫助;在書稿草成後,又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謹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二○○○年四月
再版後記
我出生的城市內江地處四川盆地。沱江為長江支流,像一條蜿蜒的玉帶,環抱著這個川中小城。李白詩贊為「青山橫北郭,綠水繞東城。」我家伯父鄭拾風少年出川,參加抗戰,當過《大公報》戰地記者。民國政府還都南京後,曾任《南京人報》總編輯。報導下關事件時,報紙被開「天窗」,提筆寫下「今日無話可說」六字,遭通緝逃上英國軍艦流亡香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上海。他文革中被關牛棚,放出來後沒有多少事做,多次返鄉探親,每次回來都要為我帶幾期上海出版的《兒童時代》雜誌。撲面而來的書香,聞所未聞的故事,送來大上海那遙遠而神祕的氣息。拾風伯父喜歡拉著我的手到江邊散步,一起吟誦宋詞:「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受他的影響,我對上海懷有一份天然親近的情感。
近年來,我多次行走滬上,與朋友相約登金茂大廈頂樓喝茶。外灘夢幻般的景象,總讓我回想起童年往事,也感覺到《帝國的回憶》舊版在反映中國社會演進方面,似乎缺了上海這個主角。上海是牽引中國脫離封建帝制社會的火車頭。上海的變遷,不僅牽動整個長江流域,而且對於全中國的改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利用二○○五年赴美進修的機會,對《紐約時報》報導上海的電稿,有意識地截取了一八五四年、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六年、一九○六年、一九○八年五個時間斷面,組成一個專題序列,編入新版,供讀者品味。
驅使我編纂《帝國的回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生長的城市與清末那段歷史有很深牽連。內江是辛亥年間四川保路同志會鬥爭最尖銳的地區。一九一一年八月,革命黨人會聚內江,召開著名的「羅泉井會議」,共商大計。他們把暴動日期刻上竹牌,做成「水電報」投入江中,號召各路義士會攻成都。清廷震動,急調「督辦川漢粵漢鐵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精銳進川鎮壓,致使漢口兵力空虛,造成調虎離山之勢,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端方行軍入川後,在內江遇刺。如果說武昌首義成功是果,而革命之花卻開在內江。這一點也獲得中山先生的肯定。
另外,內江還是黃花崗烈士、民國大將軍喻培倫的家鄉。喻培倫十九歲離開內江,東渡日本留學,是革命黨中有名的「爆破大王」。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喻培倫參加廣州起義。他在胸前掛滿炸彈,率先衝進總督衙門,炸死炸傷清兵無數。他為建立民權的中國流完最後的血。民國政府為紀念他建立的「喻大將軍祠」就坐落在我幼時居住的文英街上。我曾無數次懷著敬肅之心走過將軍祠堂,對這位精忠報國的鄉黨充滿敬佩。那些做出驚天大事改變中國的人,常常不是什麼神仙皇帝,也不是裝模作樣的軍機大臣,倒可能就是一名排長,或一位怒髮衝冠的少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口碩大無比的「銷金鍋」。任何從外部世界傳來的東西,一倒進鍋裡,都會有化學蝕變發生。一千年前,基督教來到長安,變成了景教;一千年後,英語進入上海,也被改造成洋涇?,而西式法院則變成了會審公廨,甚至連美國公使也變成了大清皇上的欽差。中華文明五千年薪火相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大海一樣寬闊而包容的胸懷。這樣的特質,對於構建各種文明相容並蓄的和諧世界,無疑具有珍貴的價值。
借再版之機,謹向遠流出版公司的游奇惠主編和陳穗錚女士致以衷心的感謝。陳女士治學嚴謹,為本書責任編輯期間,曾與我反覆討論、印證有關譯文和史實,令我深受教益。
鄭曦原 於雅典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目次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塵封的痛
【卷上】
第一篇 夕照的社會/九
【新聞專稿】清國東段長城觀察記/【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遊歷記/【述評】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鐵路和電報有望在清國出現/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一)/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二)/四川巴塘發生強烈地震,三千人喪生/【新聞專稿】廣州的一天/【特寫】在大清國的心臟旅行──揚子江遊記/【述評】罪惡的鴉片貿易/清國人口數字引起爭論/首家機器棉紡織廠在上海建立/【述評】清國苦力價幾何?/【特稿】大清國郵政專述/【述評】清國的絲綢工業/【述評】清國的財稅稽徵制度/亡命天涯的傳教士/電燈將照亮北京/清廷頒詔禁止婦女纏足/【社論】清美兩國自然資源比較/【述評】沉重負荷下的帝國財政
第二篇 蛻變的文化/一一五
【新聞專稿】清國的官式學堂/大清國將向英美派遣留學生/清國留學生抵達舊金山/一份清國訃告/清國人將一天時間劃分為十二個單位/令人恐怖的考試制度/清國人發明的「洋涇?英語」/【述評】「四書五經」維繫著清國靈魂/中文報紙在上海的發行量穩步上升/五○二○卷《古今圖書集成》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述評】漢語奇異的表達形式/【述評】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新聞專稿】清國報業見聞/慈禧太后以孔子倫理觀反擊西方/清國特使向美國贈送五千冊中華圖書
第三篇 詭異的內政/一七五
【述評】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撲朔迷離/【特稿】清國皇室生活記趣/【新聞特寫】清國皇親國戚多達四萬/【述評】光緒皇帝學英語/李鴻章會見國際禁煙聯盟執行祕書/清宮傳異變,上海發生火災/李鴻章受冷遇,要求退休/慈禧召張之洞進京議政/【新聞專稿】清國鐵腕袁世凱採訪錄/【新聞專稿】光緒皇帝駕崩,曾推動改革功不可沒(附:光緒皇帝生平)/【新聞專稿】清國獨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關注(附:慈禧皇太后生平)/【新聞專稿】三歲幼童登上清國皇位,改元宣統/傳導歐美文明的先驅伍廷芳記/【新聞專稿】留美學子歸國受重用
第四篇 艱難的國防/二六一
英國海軍進攻廣州,攻陷兩廣總督府(附:《廣州市民抗議書》)/太平軍揮師北伐,大清朝搖搖欲墜/英國領事巴夏禮被囚記/英法聯軍占領北京西郊,圓明園慘遭洗劫/清軍投降,北京城樓升起英法旗/清國接受和議,英法戰俘曾受虐/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眩目/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淪陷/清軍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捻軍突破清軍合圍,威脅華北貿易安全/大清帝國軍事資源透析/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清關係微妙/清軍主力進朝鮮,日軍進入臨戰狀態/日軍擊沉「高陞號」,一千七百名清軍英勇殉國/豐島海戰震驚世界/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帶罪領軍/清帝下達宣戰詔,日清海陸大會戰/美海軍專家評豐島海戰/黃海大戰,「定遠」「鎮遠」姊妹兩艦合力禦群寇/日軍攻入清國本土,威海衛軍港危在旦夕/節日盛裝的東京歡慶戰爭勝利/日軍前鋒直指山海關,威逼北京城/日軍擬攻占威海衛,清國首都震動/三名清國海軍將領自殺殉國/清國總理大臣恭親王談清日戰爭/德國海軍藉口教案占領膠東/法國占領海南島/清帝下詔接受八國聯軍談判條件/日本強制奴化台灣,再損兵二百五十人/西藏叛亂平定,清廷詔示十三世達賴罪惡
【卷下】
第五篇 酸澀的外交/四○一
沙俄外交使團進入大清國境/美使華若翰北京換約記/評美使華若翰訪問北京/清英聯合艦隊計畫破產/【特寫】駐清國的美國領事們/拿破崙三世接見清國外交使團/安南國王仍然進貢大清國/清國政府首次要求外國旅行者出示護照/緬甸國王遣使向大清國進貢/美國駐清公使易人/兩江總督設官式晚宴招待美國公使/清國特使請求美國緊急調停清日爭端/清國東部海域局勢仍然緊張/【新聞特稿】李鴻章紐約訪問記/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李鴻章接受美國記者採訪錄/山東教案了結,德國外交成果豐厚/醇親王將起程赴歐謝罪/英國承認大清對西藏擁有主權/清國欲收回澳門,葡國派軍艦遏阻/清國外交使團訪問美國/美國遠東外交評述
第六篇 革命的抉擇/五三三
孫逸仙博士被清國駐英使館綁架/【述評】為新中國而吶喊的孫逸仙博士/清國流亡政治家康有為宣示報國理念/【述評】缺乏民意支持導致維新運動失敗/一千五百名革命義士慘遭屠殺/革命黨在北京車站引爆自殺炸彈/安徽巡撫遭革命黨刺殺身亡/【社論】覺醒的中國/【述評】後慈禧時代的清國政局/清國制憲機關要求組建現代內閣/武昌爆發反清革命,共和國體有望建立/大清政府緊急調兵支援漢口前線/清國駐美使館稱國內形勢非常嚴峻/日本外務省稱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優待/【述評】清國革命旨在推翻滿清三百年統治/孫中山貸款鬧革命,祕密計畫大曝光/武昌革命發展迅猛,滿清統治恐將結束/革命軍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第七篇 絕境的奮爭/六○三
【述評】契約華工的悲慘境遇/【新聞專稿】華人的生活習俗/一位清國道長關於人類信仰的哲學討論/【特寫】唐人街隨記/【快訊】懷俄明石泉城發生排華血案/【新聞追蹤】驅逐華工的一場惡戰/清美聯合調查石泉城血案/哈佛大學聘清國教授講習漢語/哈佛大學清國教授客死波士頓/【新聞特寫】唐人街上的華人孩子
補 篇 上海的變遷/六七一
一八五四年的上海:自由港/一八七七年的上海:火輪信使──一個美國人的遊記/一八八六年的上海:租界見聞/一九○六年的上海:會審公廨──一個美國律師的觀察/一九○八年的上海:對美貿易出口一○五五萬美元
再版後記
附錄:《紐約時報》晚清報導選輯總目錄
書摘/試閱
補篇 上海的變遷
一八五四年的上海:自由港
一八五四年四月二十日
摘自《北華捷報》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公告
謹告在華美國商人:
簽名於此的金能亨副領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國公民,他從美國駐華公使館獲得指令:鑒於目前的形勢,只要清國允許其他國家的船隻自由出入港口而無需交納海關稅,那麼,美國船隻也只需在出發港提交文件,而無需出具清國的海關結關證明。
清國海關對於其他國家船隻實施的規定,同時也適用於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這是基於最惠國所享有「利益均沾」的原則,而美國公民的這一權利是由美國與清國簽訂協議(《望廈條約》)中的第二條所規定的。
(簽名)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
美國駐上海副領事
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日
根據美國駐華領事於本月二十日發布的重要「告示」1,對於美國船隻,上海現在成為自由港。如果各國都遵循這一先例,上海對懸掛「其他各國國旗」的船隻當然也是自由港。現在,我們將對困擾多時的稅收問題做一個歷史的回顧。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與我們的商人利益攸關,但他們的意見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他們呼籲要首先解決這個問題。去年九月七日起義發生時,清國政府在這裡的行政權力一分為四。當我們的商人想要借此機會,將自己沉醉在「走私的狂歡」之中時,英國和美國領事卻站出來,要求以「白銀或是期票」來完付關稅,作為船隻離港的唯一條件。他們所持的觀點是:「一國政府由於其所承受的不幸而無力行使權利,遠不是其他國家忽視該國權利的理由,更不是其他國家因此而獲利的理由。事實上,這正是其他國家顯示他們誠信的時刻。」而美國領事則毫不掩飾地用最直接的語言告訴他的國人,條約上規定的納稅義務是「沒有任何保留或附帶條件的」,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條約存在,它就有效」。毫無疑問,兩位領事都是盡責行事。然而,這二位都做得不對。領事們錯用了他們的慷慨和同情心。事實上,一個政府的軟弱是它自己的錯。如果一個政府變得軟弱,以致於無法行使它的行政職能,那麼,「它的權利」與它的行政能力也就一同消失了。英國領事完全遵照他認為合理的方式來對待虛弱的清國政府,而美國領事的論據則頗有爭議。因為依據條約的納稅義務,並不是「沒有任何保留或附帶條件的」,而是完全依據清國一方履行其義務的情況而定,它是在一定前提下生效的。但英美兩國商人必須依照本國政府的規定行事,當美國人為他們領事頒布的法令而爭論時,他們所得到的只是關於遵守條約義務的道德說教。
最初,英美政府都遵循共同的立場。但是,當清國的道台2在艦隊和軍隊支持下重返上海,力圖繼續履行他過去的職責時,領事們改變了他們先前的立場。為了讓讀者對這個問題有更清晰的瞭解,我們在此要說明的是,當爽官3重回上海道任上時,他的目的是要在外國人所占的租界中重建海關,但他未能辦成這件事,因為他在租界裡沒有足夠的兵隊來保護他免受起義者(小刀會起義)的衝擊。考慮到租界可能成為官民爆發流血衝突的戰場,生活在這裡的人生命財產可能處於危險的境地,道台的行為被制止了。此乃問題要害所在,並由此引出有關保障或反對外國人權利的許多爭論,道台大人和他的施政目標因而受阻。我們不想再糾纏這個問題,但有必要簡單指出,外國人認為他們在租界有正當的自衛權力。他們確信,不論清國交戰雙方是否有意願保障租界的安全,而實際上任何一方都沒有能力來實施這種保護。於是,他們決定將所有有武裝的清國人都阻擋在租界以外。吳健彰不能建立陸上海關,即將目光轉向水上,試圖在停泊於外國船隻之間的「羚羊號」上建立清國海關。然而,如同反對他在岸上建立一個有武裝的海關一樣,也有同樣的勢力反對他在船上建立海關。「羚羊號」被停泊在黃浦江上的外國船隻當成危險鄰居趕走了。這位不幸的道台大人四處碰壁,智窮力竭,不知所措。這段時間,道台與外國政府之間也進行了大量的通信交流。我們首先提到的是道台大人與英國領事羅伯遜在去年十月十日至十八日期間的通信(全文刊登於《北華捷報》十月二十二日,第一六九號)。吳健彰宣稱他奉命回到上海,將依據老規則徵收關稅,要求領事「授權予他」。英國領事的答覆是,除非清國收復上海,重建海關,否則免談關稅。於是,吳健彰要求償還所欠關稅,並要求英國領事向其國人明示,領事是代表上海道台,即清國政府向「外國商人」徵收關稅。英國領事向吳道台通告了「暫行條例」,並再次通告他:「須俟清軍收復上海縣城,閣下到江海關視事之日」,即海關重建後,領事才會與他就徵收關稅事交換意見。吳道台斷然下令,要求收回所欠稅收,並要求各國遵守原來的徵稅規則。他明確表示,如果各國不遵守,清國的欽差大臣將毫無疑問會採取措施,恢復從「外國商人」處徵收全額關稅,不許絲毫拖欠。羅伯遜領事的反駁可簡單歸結為一句話,即清國政府如此作為「將立即被視為敵意和侵犯」,其後果不可避免地將是「帝國利益的災難」!這一表態很有效,事態暫時平息了。與美國當局的溝通情況,更令吳健彰滿意。清國欽差大臣可能事先告知美國駐清公使(他當時在上海),吳健彰已獲得朝廷的授權,奉命重操舊業。吳道台的行政權力迅即被美方承認,儘管吳健彰被告知,關稅欠款的償還需滿足某些條件。美方同意,一旦吳道台指定一個地點,讓清國官員能開徵關稅,他們就做好完稅準備。美國領事在延遲了兩至三周後,於去年十月二十四日向吳道台發出一封重要信函,要求知曉吳道台的行政衙門設在何處,並同時知會清國方面,在租界實行的《暫行條例》只是為了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美方絕對無意認為,當清國官員無法行使海關職能時,美國政府可以負責徵收美國船隻所應交納的關稅。現在,緊急狀態結束,道台閣下在此,而且他有足夠的兵力足以保障安全,因此,《暫行條例》將於三天後失效。而在這三天時間過去前,道台必須確定衙門地點。在這個壓力下,吳健彰最後宣布,開徵關稅的地點選在停泊在租界外的兩艘清國兵船上。美國商人在規定的時限內獲得通報。去年十月二十八日早晨,《暫行條例》失效。此後,美國公使於十一月一日?程前往香港。十月二十六日,道台再次致函羅伯遜,稱依據清國欽差大臣的命令,大清浮動海關已經建立,要求「照章辦事」。他於十一月二日被告知,此事需提交英國女皇駐香港的全權代表審定。不久後,他獲得答覆(查閱《北華捷報》十二月三日,第一七五號),大意是此事已呈報倫敦尋求指示。香港總督並通過英國領事通知吳道台,直到倫敦下達命令,或是建立一個令人信服的正式海關來處理關務,「否則,我不認為我可以認同他向英國公民徵收關稅。」這就解決了浮動海關問題,至少,英國官方這樣認為。此前,法國領事伊擔(即「愛棠」,參閱《北華捷報》十一月十二日,第一七二號)也已拒絕承認浮動海關,並告知這位「尊貴的道台閣下」,除非清國在上海建立一個規範的、有能力切實履行條約各項條款的海關之前,否則法國船隻可以自由出入港口,勿需交納任何關稅。其他國家的領事也都拒絕承認這個海關,於是這些稅收船成為專門徵收美國船隻關稅的機構。如果允許這一狀態持續下去,就顯得令人吃驚和滑稽可笑了。那些對美國駐華公使的性格有深刻瞭解的人肯定地說,他不久就會做出決定,而這一舉措絕不會是倒退。他們猜對了,一份有紀念價值的「告示」就這樣誕生了。它宣布,只要清國政府無法對其他國家的船隻收取關稅,那麼上海同樣也是美國船隻的自由港。這一命令是本月二十日頒布的,並被立即執行。次日,剛裝完一船茶葉準備運往紐約的「奧奈達號」就收到了美國駐華領館出具的證明領事規費已付訖的簡單公文。
毫無疑問,對此事的功過爭論很多,觀點各異。美國政府對清國的政策一開始完全依據友好條約的規定而行。的確,美國當局被指責在這方面做得太過分了,他們在吳健彰道台處於危險境地時將其當成朋友,在他重返上海時立即承認他的行政權力,而且美國公使也表示:「美國政府願意為清國當局的行政權得以正當行使提供方便。」但是,如果道台大人幻想美國政府將會繼續孤獨地支持清國政府令人難以忍受的軟弱,那麼很遺憾,他就誤會他的美國朋友了。十月二十四日,吳道台被明確告知,「暫行條例」將從該月二十八日起失效,他必須做好準備,自行處理關稅。吳道台應該理解到,「暫行條例」只是在突發的緊急狀態下,英美當局採取的一種友好行為,但它並非條約規定的義務。各國不再繼續代管清國海關後,不可能指望他們再接手此事。他們已經盡力而為,並承認了清國新的海關稅則。現在,他們只是嚴格遵守條約,由吳道台對所有外國船隻實施管理權,或接受失職的後果。美國公使在給予道台足夠時間後,發現他什麼事情也沒完成,於是做出公正決定,命令頒布上述「告示」。清國政府必須承擔因其無能而導致的後果。當一國政府缺乏實施權力的核心要素、無法履行其義務時,即無法同等而公平地對待所有人、或對之「行使權力」時,那些「權力」也就有必要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了。十月,有一艘奧地利商船進港,裝卸完貨物後?錨離開。這艘商船既沒有申報也沒有結稅,逃避了所有的海關責任。但離港後,也未遇到來自清國當局或其他外國政府的任何阻礙。
注釋
1一八五三年九月八日,乘小刀會起義軍占領上海縣城、上海道吳健彰被俘之際,英國領事阿禮國、美國副領事金能亨分別發出布告,稱「海關行政已陷於癱瘓」,令英美商人暫時將其應繳關稅交與領事館。法國代理領事愛棠(B. Edan)宣布法國商人可以不納關稅。一時,上海成了個不收進出口稅的「自由港」。一八五三年十月九日,被英美領事營救至美領館藏匿的上海道台吳健彰發出通告,宣布他仍然擔任蘇松太兵備道和江海關監督。此時,清廷正為在其財政收入和鎮壓農民起義的軍費來源中至關重要的上海海關收入的失落而著急。吳健彰奉諭多次向英領阿禮國要求英商清償所欠稅款,均遭拒絕。無可奈何之下,吳健彰安排「羚羊號」、「羊神號」兩艘兵船停泊在租界對面的浦東江面上,作為水上海關辦公處所,重開徵稅業務。金能亨開始通知吳健彰,表示他可以通知美國商人向海關辦理納稅事宜。而英、法非但不予理睬,且稱這兩艘船可能引起麻煩,由英國兵艦將它們驅趕到蘇州河裡。這段時間裡,有些美國商人還向海關納稅,英國商人則向英國領事納稅,不願意納稅的其他國家商人便自由走私。於是美國商人認為自己「吃虧」了,起而抗爭。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日,金能亨通告美國僑民,稱清國政府既然允許其他國家船隻不付關稅,根據最惠國待遇條款,則美國船隻今後也毋需向清國海關納稅。
2此處的道台是駐治上海的分巡蘇松太兵備道的一種普通的稱謂,官書史著對其稱呼不一,約有十種:滬道、巡道、兵備道、蘇松道、蘇松常道、蘇松太道、江海關道、關道、上海道。上海道台是上海各方面的首腦,職責繁多,如治安、關稅、外交、洋務、學校、開埠造路等等均由其兼管,或任總辦。
3指時任上海道吳健彰。吳健彰字道普,廣東潮州人,在廣東承充行商時商名吳天垣,洋人時稱他為爽官(Samqua),是從封建官商轉變為買辦官僚的典型人物。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