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五色食物養五臟雙色
滿額折

五色食物養五臟雙色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五色食物養五臟

您知道大蒜是「長在地裡的抗生素」,黃豆是「地裡長出的肉類」,又有「綠色乳牛」、「豆中之王」的稱號嗎?食物其實是最好的藥,早在一千多年前,中醫理論即提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原則。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每一種都對人體有不同的功效,其中有68種食物為中藥材裡的藥食同源者,而這也就是食療養生的理論和基礎。

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決定了他有不同的生理反映和變化,也決定了不同的食療養生方法。本書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飲食養生原理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向讀者介紹了五色五食的四季五時食療法,內容包括自測自診、五臟保養調理、食療食譜等,使讀者能輕鬆透徹地理解飲食養生的奧祕,以進行五臟保健養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祛病養生的目的,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做主。

作者簡介

魯直醫師

醫生出身,知名時政評論家,曾擔任健康類報紙記者。長期關注醫療改革、亞健康、中醫養生、居家自我保健等課題,見解獨到。相關論述散見於國內及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各大報章雜誌。
著有《看病也需要智慧》、《拍拍打打養五臟》等健康、教育類圖書四十多種,有多部作品榮獲科學類圖書優秀獎項,版權已輸出到多國。

前言 扁鵲家的故事

扁鵲,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的神醫,能「起死回生」他們家有3個「醫生」(兄弟三人都是醫生)。

古籍裡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有關他們家的小故事:
一次,魏王和扁鵲在茶餐廳品茶聊天,問他:「聽說你們家三兄弟都精於醫術,那麼其中誰的醫術最高呢?」扁鵲回答說:「老大最好,老二其次,我最差。」魏王很不解地問:「為什麼這麼說呢?」

扁鵲老老實實地說:「我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但也正因此他的醫術難以被人瞭解,成不了知名醫生。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剛剛開始的時候,症狀不太明顯,病人也不覺得有多痛苦,二哥此時就能藥到病除,因此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所以他也沒成為知名專家。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了、病人痛苦萬分、家屬心急如焚時。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藥,或大動干戈以大手術切除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因此病人覺得我能治癒各種大病,於是我名聞天下。」魏王恍然大悟。

魏王恍然大悟了,不知各位讀者有何感悟?
相信大家聽到第一句答覆時一定也和魏王一樣奇怪,扁鵲之名遍於天下,怎麼反而會是他們家大哥醫術最高呢? 原來,他們家老大能從源頭上防患於未然,那當然是成本最小、效果卻最好。

《內經》中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裡借用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就是想重提身體健康要「防患未然」。
在臨床實踐中,常常會碰到很多病人,都是拖到撐不下去了才來就診,其實這樣是最壞的結果——醫生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病人要經受很多的痛苦、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整個社會也因此耗去大量資源,完全是「三輸」, 實在與現代社會追求「雙贏」「多贏」的潮流背道而馳。

還有一種令人哭笑不得的情況,病人來就診,醫生只是反覆叮嚀其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但不予開藥,病人覺得醫生不負責任。其實,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沒有對症的藥可用,根本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於病人回家後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自己慢慢調養。

與其病了再去求醫問藥,不如少病、不病;與其屆時去打針、吃藥,不如平時注重調理和保養。所以,藥補不如食補,藥療不如食療。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中醫養生方法,搭配五色食物保養五臟,防患於未然,這才是「上醫治未病」的高明之道。

目次

上篇 中醫養生的基本觀點和概念

第一章 藥食同源

第二章 陰陽
什麼是陰陽/ 陰陽症狀/ 陰陽互根/ 陰陽消長/ 陰陽調和/

第三章 五行
什麼是五行/ 五行相生相剋/

第四章 四診
什麼是四診/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延伸閱讀:頭部、五官望診/

第五章 五型體質
金型人/ 木型人/ 水型人/ 土型人/ 寒熱體質/ 體質也會變/
 
第六章 五臟六腑
什麼是五臟六腑/ 將軍之官——肝/ 倉廩之官——脾/ 君主之官——肺/ 作強之官——腎/

第七章 性味
四性/ 五味/ 溫熱寒涼食材/

第八章 歸經
什麼是歸經/ 六經用藥/ 歸經的作用/ 延伸閱讀用藥禁忌/

下篇 五色五時食養五臟

第九章 春季青色食材養肝
第一節 中西醫辨識肝臟
第二節 肝臟症狀自我檢測
第三節 青色養肝食材
第四節 養肝及相關肝臟疾病對症食譜

第十章 夏季紅色食材養心
第一節 中西醫辨識心臟
第二節 心臟症狀自我檢測
第三節 紅色養心食材
第四節 養心及相關心臟疾病對症食譜

第十一章 長夏黃色食材滋脾
第一節 中西醫辨識脾臟
第二節 脾臟症狀自我檢測
第三節 黃色養脾食材
第四節 養脾及相關脾臟疾病對症食譜

第十二章 秋季白色食材清肺
第一節 中西醫辨識肺臟
第二節 肺臟症狀自我檢測
第三節 白色養肺食材
第四節 養肺及相關肺臟疾病對症食譜

第十三章 冬季黑色食材固腎
第一節 中西醫辨識腎臟
第二節 腎臟症狀自我檢測
第三節 黑色養腎食材
第四節 養腎及相關腎臟疾病對症食譜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藥食同源
 
食物是最好的藥,早在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就提出了「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的原則。我們日常所吃的食物,每一種都對人體有不同的功效,而在中藥材中,更有68種是屬於藥食同源的種類。這些就是食療養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傳說中,白娘子遇到許仙哥哥,那是千年等一回。時至今日,可以說人類對藥物、保健的認識,也經歷了千年輪回。

據說,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上曾有這樣一首無名詩:
西元前2000年,人們說;來,吃這個根吧!
西元1000年,祈禱的人說:吃那個根的人不相信上帝!
西元1850年,人們說:祈禱的人迷信,來,喝這碗藥湯吧!
西元1920年,人們說:那碗湯沒用,還是吃這片藥吧!
西元1945年,人們說;那片藥也沒效果了,來吃青黴素吧!
西元1955年,人們說:哎呀,細菌突變了,改吃四環素吧!
西元1960年以後,人們說:天呀,細菌越來越強大了,改吃更高級的抗生素吧!
西元2000年,人們說:細菌勝利了,吃抗生素無異於慢性自殺,還是吃這個根吧!
……

為了找救苦救難的靈丹妙藥,人們用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曾以為無比強大的現代西藥遇到了一定的困境。我在《看病也需要智慧》一書中,曾在揭示濫用抗生素的可怕後果時說: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者套用達爾文老先生的進化論,當我們大用特用抗生素狂轟濫炸時,被我們逼上梁山的細菌們也被迫在「適者生存」,只不過,它們的生存是以人類的病痛乃至死亡為代價罷了。這種細菌對人類的報復,是以我們濫用抗生素為前提的。

在這場細菌與人類的軍備競賽中,人類很有可能會落後甚至失敗——這是每一位醫生,每一位要求使用和自行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都必須警惕的。而事實上,從細菌對青黴素的抗藥性、結核桿菌對鏈黴素的耐藥性增強,以及現在抗生素更新換代越來越比不上細菌對其適應的速度來看,從對非典(SARS)和流感的預防實踐來看,人類正在經歷一個輪迴——回歸自然食材、藥材。……這裡面當然就包括本書的重點:中藥和食養、食療。

事實上,我國民間有許多飲食風俗早已展現了食養的精神:比如,我們夏天會吃百合綠豆湯、綠豆米仁羹來清熱解暑;冬天喜歡用紅棗、枸杞、花生、桂圓、紅豆等熬煮臘八粥來溫補。這些原料中,百合、紅棗、枸杞、桂圓等既是食材,也是中醫常用的中藥。而在有些地區,連人參、黃耆、生地、黨參、當歸、川芎、白芍等中藥材也是劃歸食品管理的範疇的。在中藥材中,一共有68種是屬於這類藥食同源的種類,這也為我們進行食養、食療提供了充足的「子彈」。

老祖宗們對中藥的發現和應用,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可以這麼說,原始人從開始吃食物的第一天起,就直接跳級攻讀「博士」(do電腦斷層or,醫生)了,因為這些偉大的食療先行者們,已經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中藥養生實驗,話說這個過程具體是這樣的:

原始時代,「北京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於饑不擇食,不可避免地會吃下一些有毒甚至劇毒的植物,導致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同時,也會「瞎貓撞上死老鼠」,因為偶然無意中吃了某些植物,將原有的嘔吐等症狀緩解甚至消除。儘管他們還只是處於認識醫藥的初級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無數次反覆試驗、口嘗身受,比較聰明點的原始人慢慢累積了辨別食物和藥物的經驗,也逐步累積了一些關於花花草草可以入藥的知識。

於是以先懂帶動後懂,經過互通有無和情報資源分享,最終達成大家都懂的原始共有主義,這就是早期植物藥的發現。所以《史記》中說「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換句話說,現在講食療,其實並不是什麼新名詞,因為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這麼做。

「神農嘗百草」過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在古代智者先驅的以身作則之下,古人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醫藥大開發、大發展。藥物的來源也由野生、自然生長藥材逐步發展到人工栽培,並由動、植物擴展到天然礦物及人工製品,用藥知識與經驗也與時俱進,紀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識識相因」「師學相承」「口耳相傳」發展到文字記載。

所以,相較現代西藥,古老的中藥是很有歷史淵源和講究的。
據現在可查的正式文字記載,中藥可追溯到西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時代(西元前1066~西元前771年),那個時候歐洲人還穿著樹皮在樹林裡躲貓貓呢,而我們的祖先已經對中藥有了很經典的總結和論述,如《尚書‧說命篇》云:「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周禮‧天官塚宰下》謂:「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以及「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醫家在樸素的、唯物的陰陽五行學說思想指導下,高舉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偉大旗幟,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終於有《黃帝內經》的問世,奠定了我國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

比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就是我們食養食補的核心指導思想,比如用寒性食材如西瓜、梨等清熱解渴,用牛肉、羊肉溫中補虛抵禦寒冷,飲熱性的生薑紅糖水來緩解腹中冷痛等。

再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所闡述的五味之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等,是四氣五味學說的理論基礎,是食療的指路明燈,如女性生理期間腹中冷痛,飲生薑紅糖水,就是用生薑的辛熱來散寒;而《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則是中藥歸經學說的先導,也是我們選擇食材養生的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等,是後世中藥升降浮沉學說的理論依據。同時,《素問‧藏氣法時證》中所提出的五臟苦欲補瀉及五運六氣與用藥的關係,更是直接指導了中藥的臨床應用。這些,在後文中都會有具體的闡述和舉例。

可以這麼講,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陰陽調和」「藥食同源」理念,具體的五色食物養五臟的食療等都根源於此。

第二章 陰陽
古人為人,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人體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陰陽平衡,整體協調是中醫的養生觀,食療就是調和陰陽的一種養生方法。

談養生,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用什麼」養生,一是「養誰的」生。上面講了食材和中草藥的來歷,部分解決了「用什麼」養生的問題。為什麼說是部分解決呢,因為那麼多藥材食材,怎麼用是個大問題。
怎麼用?第一牽涉到指導思想原則,我們中國人從來都是講原則、注重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人的;第二牽涉到具體的方法,那個太複雜,放到後面去講,這裡先提指導思想——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

什麼是生病?何謂健康?簡言之,人體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就像一方裝滿清水的水池,一隻進水管與一隻出水管以相同的流量進、出水,於是,水池裡總是一滿池水,而且是活水——這就是健康的狀態。當進水流量或者出水流量過大或過少,水池就會溢出或不滿,或一池死水,這就不正常,類似機體的生病。這個比方,是從西醫「人體是個動態平衡的自穩態系統」的角度來解釋的,其實,我們老祖宗的「陰陽平衡」「整體協調」的養生觀也就包含這個意思,也算是殊途同歸了。

一、什麼是陰陽
陰陽五行大家其實並不陌生,但它們到底有哪些內涵,跟健康養生又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呢?
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古人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

古人認為,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在方位上,他們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裡就有這個)。在代指方面,一般來說:
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方面,例如,運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

陰代表事物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屬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
比如在人體中,氣屬陽,血屬陰;臟屬陰,腑屬陽;而如果更具體到五臟,則心肺在上屬陽、肝腎在下屬陰;就腎而言,腎所藏之「精」為陰,腎的「命門之火」屬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於本。」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對立統一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事物的變化是由其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這就是自然的一切奧妙所在。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

所以,對於食療而言,大家要注意的是自身體質是偏陰還是偏陽,自己的症狀是陰證還是陽證,再就是食材是陰(寒)性還是陽(熱)性的。

比如,冬天大家喜歡吃羊肉火鍋,歷來作為補陽佳品的羊肉性味甘熱,食後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中禦寒。而火鍋調料裡面的胡椒、乾薑、小茴香、肉桂等大多具有回陽、溫中、和胃等功效。那麼,對於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腰脊酸疼、性欲減退等寒性體質或陽虛症狀的人來說,吃羊肉火鍋可以立即產生暖身強體或改善症狀的效果,是一種非常適合的飲食。但是,對於熱性體質或陰虛內熱、相火熾熱的人來說,羊肉火鍋就是火上加油的「毒湯」了,很有可能引起發熱、口乾、鼻出血、痰血、便祕出血等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陰陽不調和,補反了。
 
二、陰陽症狀

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來,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陰)證。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中西醫的一個很大區別,在於精確量化。西醫可以檢查人體的酸鹼值pH值具體是多少,血液中白血球比率是多少,甚至測出大腦中蝶骨蝶鞍的直徑是多少(大了或小了都可能是有問題)等等,而中醫無法用一個很明確的數值來標示我們每個人的「陰陽值」是多少。但是,這並不表示中醫就是空對空的弄玄虛,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得到自己陰陽是否調和,以下為幾種常見和典型的陰陽失調的表現和症狀:

1. 陽盛
表現為精神亢進,身體功能過度活躍,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症狀為發熱、口渴、大便乾結、頭痛、失眠、煩躁不安等。

2. 陽虛
表現為身體功能衰退,懶得活動或活動力減弱,內寒;症狀為無力、肢冷畏寒、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
 
 3. 陰盛
如果是陽虛而陰盛,表現為少氣賴言,身體寒栗;而陰盛則內寒,肢冷,自汗等。

4. 陰虛
表現為身體陰分不足,口燥咽乾,皮膚乾燥,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
當出現這些症狀之後,對症下藥,一般是可以藥到病除的。但是有一點,這只是泛泛而論,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治療也千差萬別。如果僅僅只憑這些,那豈不是馬上可以去找偏熱或偏寒的食材、藥材來「對症治療」,國手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容易當的。

三、 陰陽互根
看上面,似乎陰陽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對立關係,其實陰陽並非總是對立的,也相互依賴而生。看過或聽過評書《楊家將》的,肯定對裡面的孟良、焦贊哥倆印象深刻。這哥倆在一起容易吵架鬥嘴,但卻是孟不離焦、焦不離孟,陰陽也是相互離不了。不知道孟良、焦贊的,可以看手中的硬幣,就如同一枚,可以分正面和反面或者上面下面,但是你不能把它完全分開。

中醫學有「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和「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說法。意思是說,陽依附於陰,陰依附於陽,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關係——也就是任何陽的一面或陰的一面,都不能離開另一面而單獨存在。

比如人體的四肢,各種營養物質是四肢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四肢功能活動就表現得旺盛,否則就沒力氣動,甚至肌肉萎縮動不了了。另一方面,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是依靠內臟的功能活動吸取的,四肢不動,胃腸蠕動就差,那麼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就差,導致沒有足夠的能量供四肢運動……彼此相互作用和影響,人體健康這個「水池」裡的水才能動態平衡,健康狀態才得以保持。

四、陰陽消長
除了「陰陽互根」,還有「 陰陽消長」。所謂陰陽消長,指陰陽雙方在對立互根的基礎上永不停歇地運動變化著,不斷出現「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的現象。就像四季互易,氣候變化,從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漸變熱,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而由夏至秋至冬,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由於四季氣候陰陽消長,所以才有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才能生長收藏。如果氣候失常,比如今年先是西南大旱,後來又長江流域暴雨,這就是陰陽失衡,就會產生災害。具體到人體,比如寒屬陰,陰盛則見寒證,像受涼後出現的胃寒腹痛、腹瀉等;熱屬陽,陽盛則見熱證,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熱口渴、皮膚紅等急性熱病症狀。

再如,運動過後體溫上升,就要透過出汗或者脫衣服散熱;天氣太冷,就得添衣服保暖。否則,過熱或發燒,就會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或者酸鹼平衡失調,機體功能失衡,那就是生病。這時候,食療就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了,比如肝臟陽亢,而綠豆性寒,喝點綠豆湯,就用綠豆湯的陰涼解了肝臟的陽熱。

還有有些虛弱的病症,其發病機制不是因為陰或陽的偏盛,而是因為偏虛。如果某臟腑的陰偏虛,稱為「陰虛」,這是因為陰消而導致「陽」相對的突出,因為熱屬陽,故陰虛見熱證。這種現象稱為「虛熱」。同理,如果某臟腑的陽偏虛,此為陽消,稱為「陽虛」,此時「陰」相對突出,因寒屬陰,故陽虛見寒證,這種現象稱為「虛寒」。

五、陰陽轉化
這一點,其實人們早有體會,並有非常簡單的概括「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轉化便是質變的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用白話說,就是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

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按照這種說法,寒「極」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可能轉寒,這可能嗎?臨床上常可見某些急性熱病,由於邪熱極重,大量耗傷機體正氣,在持續高熱過後,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等一派陰寒危象,這種病症變化,就屬於由陽轉陰。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可以使正氣恢復,四肢轉溫,是為由陰轉陽,病情好轉。

還有一個很多人深有體會的例子,大冬天,家裡暖氣壞了,很冷,四肢冰冷,可是持續幾天之後人卻反而出現了嘴角起泡,口裡說話噴出的氣像吐火或者大便很乾燥、便祕,這就是外寒內熱。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各種由實轉虛、由虛轉實等病證變化,也是陰陽轉化的例子。

正是因為陰陽是會轉化的,平時飲食就一定要注意,即便是合適的食物,也不能吃過量。比如,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有益氣、強心、補腦等功效,很適宜於身體虛弱、營養不良以及產後、病後虛弱的熱性體質的人食用。但是,如果大吃特吃,吃過量了,日久有可能損陽敗腎。所以食療也要講究量和度,使身體達到動態的平衡即可。這就是下面即將講的:陰陽調和。

六、陰陽調和
正因為陰、陽不能獨存,就像不能只有白天或老是黑夜,所以陰陽要轉化。轉化就是為了達成調和。

比如今年西南大旱,然後東南暴雨水災——因為雨下的地點和時間不對,就不調和。人的身體或某個臟器的陰盛或陽衰,也類似於東南的暴雨或西南的大旱。下雨或出大太陽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同一個地方雨太大或太陽太猛,肝陽盛或腎陰虛也就類似肝臟天天暴曬或腎臟天天暴雨,那不出問題、不生病才怪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讓肝臟暴曬的力道小一點,曬兩天了趕緊下場雨,比如透過吃芹菜、綠豆湯等陰(寒)性食材來改善陽熱,達成調和。

大致講過了陰陽的相互關係和內涵,陰陽理論如何應用於身體保健就不言而喻了。金庸先生著的《射雕英雄傳》裡老頑童教郭靖背《九陰真經》,開篇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雖然《九陰真經》是虛構的,這句話是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但理就是這個理。上面那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自然的法則,是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應用到中醫治療上就是:利用藥物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糾正陰陽氣血偏盛偏衰以治癒疾病,恢復健康。

中藥種類雖多,但就其性能也不外乎陰陽兩類。從藥性來看,寒涼屬陰,溫熱屬陽,按照「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治療原則 「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針對陰陽盛衰,採取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之法,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得到糾正。臨床上借助不同的藥材所偏向的陰性或陽性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達到「陰平陽秘」的效果,於是「精神乃治」,也就是病好了。具體來說,所謂陽虛和陰勝則寒,治法為寒者熱之(用熱藥);陰虛和陽勝則熱,治法為熱者寒之(用寒藥);如果正氣不足,治法為虛者補之;邪氣偏勝,治法為實者瀉之;陰不足、陽偏亢,治法為滋陰潛陽;陰陽兩者均不足,治法為滋陰助陽(陰陽雙補)。

雖然彎彎繞繞說了一大篇陰陽理論,其實中醫治療原則道理非常簡單,即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一言以蔽之就是「多了就減,少了就補」——太熱了就想法降溫冷下來,太冷的想辦法加熱升溫,河裡的水太多了就放一點出去免得衝垮堤壩,哪方面太虛弱了就進補,直到達成陰陽調和。
這些樸素的道理,每個人都能理解和實踐。

比如,根據前面講的陰陽偏屬,如果知道自己是寒性體質,那麼飲食方面就要注意多吃溫(熱)性食物,比如南瓜、韭菜等;如果是熱性體質,那麼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偏涼性的食材,比如冬瓜、芹菜之類;氣虛,喝點人參湯來補氣;血虛,時而弄點紅棗粥來氣血雙補;而如果氣太甚,那就弄點白蘿蔔湯喝泄一些氣……這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達成陰陽調和,哪裡會病得起來?

基於這個原則,後文具體教大家如何判定自身體質,自測各個臟器是否有偏盛或偏虛,也列舉了很多不同食材的性味、可以補益哪些臟器,大家可以自行據此選擇相關食材、藥材,在家裡用飲食調養陰陽偏衰。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用食材養五臟完全是可行的。

第三章 五行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種變化運動的物質,古人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來說明人體各部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係,並以此進行分析、判斷、診治、調理。
 
講過了陰陽,接著說五行。看了前文後,大家雖然可以大致判定陰虛陽盛之類了,真正要據此做食療或飲食保養,還不夠。古人是在五行歸類的基礎上,以五臟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來說明人體各部之間在生理過程中的關係。在病理情況下,也以這種關係分析判斷病情,所以還需要瞭解五行的基本知識,細化到各個不同的人體器官,一一對應。

一、什麼是五行
所謂五行,「行」是運動,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種變化運動的物質,是古人為了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而且產生出來的。由於我國傳統的哲學方法鮮為人知,一般都以西方邏輯方法來解釋,結果將以形象化方式表述的地球萬物的「金木水火土」,說成是具體微觀的五種元素,這實際上是將陰陽五行的宏觀內涵徹底否定了。

中醫哲學裡的陰陽五行,實際包含有時間、空間、方位、運動方向、動物、植物、礦物、情感、顏色、氣味、聲音以及動靜狀態等各種方面。當只是籠統地提陰陽五行時,這些沒有具體所指。但是在具體的每一行中,這些內涵就有了具體所指,是微觀了。同時,古人還以五行之間的根生、相剋關係來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當身體的各個器官及其功能都是協調平衡時,那麼人體就是健康的;反之,就像上文所打過比方的水池,水漫出或不滿,或死水一潭不循環,那就病了。

對於五行中每一行所包含的屬性,即具體所指,是必須弄清楚的,否則,就無法理解中醫學的養生觀。
五行中各行屬性簡介如下:

木-代表生氣旺盛的-「木曰曲直」,其性剛勁,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紓展的。
火-代表炎熱的、向上的-「火曰炎上」,一切火焰都是向上生的。
土-代表具有營養作用的-「土曰稼穡」,因為土是萬物之母,沒有土就不能生長萬物。
金-代表具有摧殘殺傷作用的-「金曰從革」,武器都是金屬做的,這個道理好懂。
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潤下」,水都是向下行的。

上面列舉了半天,似乎沒什麼實際作用,和養生無關。其實不然,因為中醫中這五行,不僅對應於五臟,還對應相應的方位、時節等等。具體見下表:

表1-1五行對應關係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方 東 南 中央 西 北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在時 春 夏 長夏 秋 冬
在竅 目 舌 口 鼻 耳
在志 怒 喜 思 悲 恐
其臟 魂 神 意 魄 志
其音 角 徵 宮 商 羽
其臭 臊 焦 香 腥 腐
其味 酸 苦 甘 辛 鹹
其液 泣 汗 涎 涕 唾
其合 筋 脈 肉 皮 骨
其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如何看這個表呢?
簡單地說,比如木行和春天、東方、向上的運動方向、青色、酸味等相對應,在臟為肝;那麼具體應用上,春天萬木發春,在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中,屬於「生」的一環,養肝的時間最好就在春天,吃青色食材,酸味食品;春季多風,結合人體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徵著木和春的情況。

而五臟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膽是表裡關係,在竅為目,也就是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臟損傷或有問題從眼睛就可以看出來;在五體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現目病或抽筋(痙攣)的症狀;而其志在怒,就是在五志中主怒,怒傷肝,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因為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大發脾氣叫「大動肝火」。為什麼「大動肝火」就傷肝呢?因為肝對應於木,火燒起來自然就把木頭燒壞了;為什麼容易動肝火呢?因為木生火……把以上這些自然現象和生理與病理現象聯繫在一起,就可以把木、春、肝、膽、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這一類之下,形成了一個系統。

這麼一講,當然就很複雜了,所以我們後面再慢慢細述。
其他,像火行對應夏天、南方、浮在上方的運動方式、紅色、苦味、在臟為心 ;土行對應土旺四季、中位、上下左右運動兼有、黃色、甘味、脾臟;金行對應秋季、西方、向下的運動方向、白色、辛味、在 臟為肺;水行對應冬季、北方、沉在下方的運動方式、黑色、鹹味、腎臟等等,讀者朋友可以像分析「木行」那樣自己去分析琢磨。

從五行各自的內涵看,就可以知道,季節、氣味、顏色等均有了具體所屬,並與各臟器都有關係,中藥中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也都被包括在內了,這些正是我們養生所要遵循的法則和理論依據。

二、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的關係,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動態平衡,這個也好理解,因為運動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五行的動態平衡,表現為相剋、相生、制化、相乘、相侮,說起來比較複雜,簡言之就是相生相剋的各種轉化及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達成一種平衡的結果,就如前面舉過的水池的例子。平衡了,就一切OK,否則,人心裡不平衡,就「不平則鳴」要生氣,要討說法或出氣弄出事端;氣候不平衡,就會出現災禍;桌子得擺不平衡,放在上面的杯子就會掉下去;而五臟六腑不平衡,那人自然就會生病。

為什麼會有相生相剋呢?也是為了達成平衡。用一個猜拳遊戲來舉例:雞、老虎、棒子、蟲子之間的相生相剋——棒子打老虎,老虎能吃雞,雞可以吃蟲子,蟲子可以啃掉棒子。如果這幾者之中哪一個太多或被拿掉,那就大事不好。假如沒了棒子,老虎就無法無天,大吃特吃,固然把雞都吃了,自己也會餓死,大家都得死翹翹。所以必須達成一種平衡,中醫養生的核心觀點就是講究平衡(其實西醫講電解質平衡等也是如此)。

1. 相生
生,含有資生、助長、促進的意義。五行之間,都具有互相資生、互相助長的關係,這種關係簡稱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的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它)生我與我生(其他)兩方面的關係,也就是母子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水為例,生我者為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所以木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類推。由於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結合五臟來講,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起了資生和促進作用。

這個怎麼理解呢?木生火,這個道理小孩都懂,木柴燃燒生火;火生土,火燒成的灰就是土;土生金呢,礦物質和人人喜歡的黃金白銀不都是來源於土中嗎;金生水,鋼鐵廠的金屬溶化後鐵水奔流;水生木,比如最近有地方鬧旱災,沒有水樹木都乾死了;再循環到木生火——古人鑽木取火……

五行生相剋圖

→表示相生
…→表示相剋

為了大家記憶方便,可以參照下表。

表3-2 五行相生想像記憶表

五行相生 想像記憶圖
木生火 古人穿著樹葉裙鑽木取火
火生土 小時候沒煤氣,木柴燒過的灰燼變成泥土
土生金 礦工在泥土裡挖礦淘金
金生水 鋼鐵廠的工廠鐵水奔流
水生木 一陣春雨後竹筍都冒出來了

運用到養生治病又如何呢?比如,水生木,對應於五臟保養和治療就是腎生肝,腎精能滋養肝脾不和證,即「水能生木」。當「腎水」不足時,肝木失養,病人出現「肝陽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證,治療時要滋水涵木,肝陽上亢的證候可以得到改善。再比如,脾益肺(土生金),脾對應土,主消化系統,負責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脾氣健運,將飲食精微運輸給肺,這樣我們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氣」,所以說土生金(肺)。當脾虛精微不升,廢濁不降,容易產生痰濕,出現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狀,治療則需健脾化痰,因此有「培土生金法」 健脾補肺,事實上,中醫用健脾以治療肺虛的疾病,往往取得較好的效果。

2. 相剋
所謂相剋即相互制約、排斥或克服,五行之間,都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關係,古人借五行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體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結合五臟來講,就是肝剋脾,脾剋腎,腎剋心,心剋肺、肺剋肝,前者對後者發揮制約和阻抑的作用。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參見下表。

表3-3 五行相剋想像記憶表

五行相剋 想像記憶圖
金克木 斧子砍倒了樹
木克土 樹根抓住了泥土
土克水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水克火 消防員高壓水龍滅火
火克金 火中?金

這裡所說的相剋,都是指正常之下。實際上,事情遠非如此簡單。還有兩種類似相剋,但又不是相剋的病理狀態,比如相乘和相侮。
「乘」是以強凌弱、克制太過的意思。相乘與相剋的次序是一致的,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簡單一點的解釋,相乘可以理解為過度的相剋,是五行之間異常的克制現象。當克制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結果和正常的相剋會有所差異。

比如木剋土,土生金,金剋木,是正常的,可以達成一種平衡。但是當木氣太過,也就是木把土剋得太厲害之後,即過強的木剋土,土被乘更虛,而不能生金,這就不是正常狀態了,這時候金就不能對木加以正常的制約,故金虛弱,無力制木。
這個有點彎彎繞,但是看明白之後,有的朋友就會說,何必這麼彎來繞去呢,剛才這個例子,還是木剋土,沒問題啊。

是的,問題不在理論,問題在臨床上:比如,肝木乘脾土,即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那麼治療時一般採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也就是治理胃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理肝氣。對比上面「相生」裡面所舉的「培土生金法」的例子,這個就複雜一些,不僅僅「加土」,還多了一個減小對「土」限制的措施——「抑木」,原因就是不僅是「木剋土」,而是剋得更厲害的「木乘土」。那麼,表現在針對具體病例和病人的時候,藥材和劑量當然會有所差異。

相侮規律中,侮,是欺侮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反侮。講白一點,就是反剋。如果說正常的相剋是上級訓下級,相侮就類似於下級訓上級,這當然也是一種反常。從五行生剋規律來看,同屬病理的反常現象。相侮的次序與相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打個比方,水氣有餘,便剋害火氣,這是正常的相剋;土剋水,小時候課文裡學過的,大禹先生的老父治水之初,用息壤把洪水給堵住了,這是正常的相剋。但是,後來洪水太大了,又會反過來侮土,把堤壩都給衝垮了,這時土不僅剋不了水,反而被水給剋了,這就是五行相剋中的相侮。同樣,如果水氣不足,則土來乘之,火來侮之,這都是由於「太過」和「不及」出現的反常現象。

其實,所謂相生相剋、相乘相侮,日常生活中有個不很恰當但是相似的例子——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但是另一方面,開店離不開客戶,客戶也需要有店才方便。所以說到這裡,又回到了老話題:「平衡」。

養生之道,重在平衡。不管是中醫講陰陽調和、五行相生相剋地達成平衡,還是西醫學的細胞異化大量分裂增殖癌變,或者用藥劑量不足無法殺死病菌,都是要追求和諧、協調。多了就「相乘」固然不行,少了就有可能「相侮」,也不行,我們一定要恰到好處地「損有餘而補不足」。至於如何做到「恰到好處」,這就要靠經驗和技術了,有賴自己多學習、摸索和實踐。

莊子講「治大國如烹小鮮」,我的看法,既然中國人個個都是美食高手,做菜時油鹽醬醋能加得恰到好處,那麼只要有心、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測各個系統有無偏衰,做好五色寒涼食材搭配,適時糾偏食養五臟,自己在家食療養生,也一定可以達成陰陽調和,把五臟六腑之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做到「恰到好處」。

第四章 四診
四診是診察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瞭解其相關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對症進行食療養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