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經由《台灣時報》和《自立晚報》的推展,及至二十世紀八○年代,隨著環境意識的覺醒,以及政治禁忌的破除、工業都市的發達等等,因此讓以自然為主要書寫對象,反省人類工業化過程中,對生存環境與自然生態造成的影響等等的「生態詩」呈現繁花盛景,再加上成立20年的「台灣詩學季刊社」舉辦以「生態‧組詩」為要件的詩創作獎,匯集成這本市面上第一本以此為專題的《台灣生態詩》。
序
台灣生態詩的根苗華實
蕭 蕭
一、生態學與生態詩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周圍環境(包含其他生物)相互關係的科學。這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 1834-1919)在一八六六年為生態學所下的一個概念,成為其後滋衍繁盛的各種生態學的基礎論述。這裡所說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如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土壤、岩石、陽光、空氣、水、氣候、濕度),所以,生態學家所要研究的是同類或異類生物間之族群、群落、生態系和生物圈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如果研究的是同一物種,則稱之為「族群生態學」,異類則歸為「群聚生態學」,跟其他科學一樣,生態學也有純學理的「理論生態學」,以及探討自然資源保育及經營、環境污染控制、生態旅遊等環境經營管理項下的「應用生態學」。
根據語源學的分析,生態學(Ecology)源自於希臘文的oikos和logos,oikos是「住的地方」、「屋子」或「家庭」,logos則是「學問、研究之意」,生態學因而成為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環境中的生物」的學科。
研究生態學的目的,不外乎尋找生物生存的法則,用以歸納出生存的原理。消極的,藉著這些原理,引導人類尋找到物種不至於毀滅絕跡的途徑;積極的,維持地球生態的平衡、物種的和諧。
因此,所謂生態詩的寫作,其範疇與目的應該與生態學研究相當,生態學者以調查、觀察、分析、歸類等知性研究方法,尋求出物種共生共榮的原理原則,生態詩作的書寫則以同理同情之慈悲心為出發點,藉由現實層面的觀察與了解,以藝術手法造就感心動人的能量。
如何增強生態詩寫作的能量?或許可以參酌台灣民間保育團體設置的相關網站,
就詩人寫作面向而言,這些機構與網頁提供許多生態相關資訊可供參考,詩人的創作可以不隨媒體而起舞,不跟熱門新聞事件而起鬨。因此,深入了解這些生態保育團體的工作目標,詩人生態詩創作的眼界與胸懷可以更開闊,論述的內涵可以更深入,物我合一的崇高理想更容易達及。
舉兩個例子來看,一九八二年成立的「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ociety for Wildlife And Nature, SWAN. )」,以帶領大眾貼近大自然為目標,藉由認識自然、瞭解自然、愛護自然,從親近泥土、山嶽、河川中,傳遞綠色家園需要永續發展的理念。他們呼籲「生物多樣性保育」,用以串連自然界各環節,進而關照整個生態系。他們以「野生物之保育、研究與推廣╱天然景觀與棲地之維護╱環境污染防治之研究」為任務,藉由與國際保育機構的交流合作、自然生態保育學術研討會的召開、自然保育書刊的翻譯與發行,達成自然生態的保育宣導。
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的「台灣生態學會」,在出版、社會關懷及國際間的聯繫上,與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作法相近,但主要目的則放在︰建立台灣的自然史,設立自然和環境的數據庫或植物標本館,開展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調查和研究項目,甚至於在大學開設結合價值哲學與生態學的「生態學研究所碩士班」、「生態學系」,建設「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這種長遠的目標,對於生態詩的寫作有著良好的示範與啟發。
二、台灣生態詩最初的根苗
戰國時代孟子曾倡導「斧斤以時入山林,數罟不入洿池」這樣的言論,這是古老中國護生惜物的生態觀念,可見生態一詞尚未出現,生態觀念卻早已萌生在心。詩作亦然,「生態詩」一詞尚未誕生,生態詩的寫作卻早已動念動筆,不提古詩歷史,即以台灣新詩而言,台南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早在一九三五年就已寫下〈煙囪〉一詩:「一幢白色壯觀的屋宇/浮現於遙遠的彼方/黑高的煙囪聳立/直接碧空……/於是煤煙與沙塵染遍了/陰鬱灰色的平原/沉悶了天空/終至腐蝕了人們心胸……」此詩一方面控訴「煤煙、沙塵」造成的空氣污染,一方面也以「黑高的煙囪」暗喻資本主義、殖民政府的入侵,關顧工業污染與殖民傷害的兩種生態。
根據青年學者謝三進的研究,一九六○年代之後,台灣新詩壇陸續出現以下零星但重要的生態詩作︰
沙 白︰〈都市沒有春天〉(《純文學》雜誌,一九六 年四月)
蓉 子︰〈我們的城不再飛花〉(蓉子︰《蓉子自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一九七八,此詩為一九六二作品)
林煥彰︰〈一九七○年的冬天〉(《龍族詩刊》第一期,一九七一年三月,頁一 )
喬 林︰〈都市生活〉(《龍族詩刊》第一期,一九七一年三月,頁三 )
陳芳明︰〈高速公路上的蝴蝶〉(《龍族詩刊》第三期,一九七一年九月,頁一二)
林鋒雄︰〈生態詩 六首〉(《大地》詩刊第一期,一九七二年)
莫 渝︰〈沒有魚的河流〉、〈沒有鳥的天空〉、〈沒有草的操場〉(《後浪詩刊》第三期,一九七三年一月)
這些詩作大都出現在中生代詩人及其創辦的第二代詩刊上,可見生態詩的觀念剛剛萌芽。
能夠以覺醒的意識刊登一系列生態詩作品,提供大量觀察文本的,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才出現。一九八一年七月蕭蕭接受《台灣時報》副刊總編輯周浩正之邀,策劃「時報詩學月誌」,每月推出不同主題,全版刊登詩作、詩話,八月三十一日「詩學月誌」第二期,即敦請「笠」詩人李魁賢主選「生態.自然的呼喊」專輯,應是最早以專題方式刊登生態議題及詩作的報刊專號,李魁賢以〈自然的呼喚〉一文作為編選後記,倡議:「響應自然的呼喚,旨在尋求調適的道路。」
為生態詩的創作提供正確的路向。這篇後記語重心長,鼓舞詩人從內在心靈追求,開 門窗,關懷世界物象,再從世界物象注意到生態變異,展開民族文化遠景的視域,他指出這是從現實去展望未來,詩人的理想主義於焉孕育。此次專輯共刊出陳秀喜等人詩作十三首。
三年後,向陽於一九八四年六月至八月間,在他所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上策畫「生態詩.攝影展」專欄,邀集了二十二位詩人創作二十四首生態詩,配以攝影作品,催生更多台灣生態詩,引發更多注目。謝三進的碩士論文即據此二十四首詩加以研究,整理出三個台灣生態詩論述重點︰「批判人類汙染環境生態」、「以自然為主體思考」與「文學層面反省」,在這三個主要論述脈絡底下,定義「生態詩」為︰
以自然為主要書寫對象。
或反省人類社會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對自身生存環境與自然生態造成惡性影響;或記錄自然生態之豐富多元,反映自然生態變遷與異常;或以想像延伸自然體驗,書寫自然地景啟發哲思之詩文體作品。
根據此一脈絡之論述,《台灣生態詩》之輯一作品 生態詩的萌櫱芽苗 ,即選自《台灣時報.詩學月誌》第二期(一九八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之「生態.自然的呼喊」專輯,與《自立晚報》「生態詩.攝影展」專欄(一九八四年六月四日︱八月一日),作為台灣生態詩先期啼聲之展示。
三、台灣生態詩的繁花盛景
二十世紀八○年代開始,台灣生態詩隨著政治禁忌的破除、工業都市的發達、環境意識的覺醒,詩人的創作大量湧生,三十多年來成果豐碩,我們將這些作品取樣展示於輯二 生態詩的莖幹枝葉 。這些作者的年齡層,有前行代的陳秀喜、張默、向明、隱地、李魁賢,有介乎前行代與中生代之間的林煥彰、辛牧、吳晟,有主力號召群的中生代詩人蘇紹連、陳義芝、白靈、劉克襄,更網羅了陳克華、鴻鴻、王宗仁、解昆樺等所有新世代新詩寫手,肆意伸展詩人的才情,關懷地球上任一眾生萬物,且不論其親疏,無關乎距離遠近,期望更多覺醒的力量,共同維護地球生態的和諧。
這些生態詩的寫作,有些為台灣人所住居的陸地、海洋而發;有些關懷的是遠方的禽鳥、山林。有人擅長以觀念啟迪讀者;有人喜歡就眼前的現實切入。空間感敏銳的,不放過魔鬼藏匿的細節;時間觀念清晰的,掌握住節氣的前後呼應。仿擬古詩人語氣的,自有一股現象與想像結合的力勁;為未來杞憂的,仍然是現象與想像結合的傷心懷抱。
關懷生態的感情為真,生態詩的寫作當然就接近美善。所以,綜合而觀,每位詩人的生態詩數量不算多,卻每每有精采的詩篇令人讚嘆,生態的題材屬於寫實的範疇,生態的動人處卻又在寫實之外。
二 一二年為「台灣詩學季刊社」創立二十週年,依例舉辦台灣詩學創作獎,詩社同仁有感於生態觀念宣導之重要,特以「生態」「組詩」為要件,公開向華文寫作者徵稿,獲得極大迴響,優勝作品來自海內外各地區,寫作技巧大幅精進,出乎一般生態詩表達常規,令人驚喜,一起納進台灣生態詩的繁花盛景中,激勵同好。
《台灣生態詩》之出版,首先要感謝為維護生態而付諸行動的詩人群,協助收集生態詩的顏艾琳與謝三進,其次要感謝台灣唯一推廣「綠能.有機.健康」的產學型大學︱明道大學,中文系暨國學所領導人羅文玲。當然,更感激在出版業艱苦奮鬥的年代,仍然堅持出版詩集、閱讀詩集的隱地先生與讀詩人。
二 一二年中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