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譯漢書(一)~(十)(精)(十冊不分售)
滿額折

新譯漢書(一)~(十)(精)(十冊不分售)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500 元
優惠價
855525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5 點
【套書優惠】
851840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班固所撰的《漢書》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斷代史,全書共一百卷,包括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傳,載述從西漢開國迄王莽新朝止,二百二十九年間的歷史與人物。《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漢代人在史學上的傑出貢獻,為中國史書中的不朽之作。它的體例雖仿自《史記》,但結構和內容要比《史記》完善和豐富,為後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成為後代修史者遵奉的範式。《漢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與地位,被譽為「文章雄跨百代」,受到歷代著名古文選集的重視和收錄,是後人學習古文的楷模。本書由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者吳榮曾先生主持,三十餘位教授、學者共同參與注譯。正文以清乾隆武英殿本為底本,北宋景祐本、清末王先謙《補注》本等為校本,除注重原文的校勘與注釋外,書前有「導讀」,各卷並撰有「題解」、「章旨」、「研析」等,期能做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提供今人閱讀《漢書》理解文義的幫助,並作為相關研究的參考。

作者簡介

主要注譯者:
吳榮曾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華祝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導讀(節錄)
三、《漢書》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地位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唐代劉知幾將從古到漢的史書分為六大類,《漢書》屬於其中的一類。《漢書》成書在《史記》之後,因而有些地方是在摹倣《史記》,但其結構和內容方面都比《史記》為完善和豐富。《漢書》為後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斷代史以外如《九通》一類的著作也有相當的影響。清代章學誠以為,班固的《漢書》是後世史書的「不祧之宗」。確實,《漢書》成為後代修史者所遵奉的範式。
班固是東漢時有名的賦家,實際上他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後漢書‧班固傳》對他的文章評為「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後世不少人指出班固文風的特點,還有嚴整的一面。他不僅長於敘事,也善於刻劃人物,在語言文字的錘練方面有很深的功力。早在南朝蕭梁時,蕭統的《文選》就收了《漢書》中某些紀傳之贊。很明顯在《文選》這部著名文章選集中,班固的《漢書》也獲得了蕭統很大的肯定。後代人受其影響,在古文選集中選錄《漢書》中的文章者頗多,如清乾隆時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收入《漢書》中的若干篇書、疏類的文字。宋以後人將班固的散文作品和韓、柳等的文章同等看待,作為後人學習古文的楷模。清代著名史學家梁玉繩認為《漢書》「卓然為史家之宗」,同時也認為其「文章雄跨百代」,如此的評論對《漢書》來說無疑是很合適的。
四、《漢書》的版本和注釋
保存至今的宋版《漢書》有好幾種。一是過去稱為北宋景祐本者,商務曾將其收入百衲本的二十四史中。現經查明,此書雖為北宋人所刻,但至少後來經過南宋人的遞修。又一宋本是南宋慶元時劉之問刊本。現國內僅存一部,在北大圖書館。此書收入北宋劉攽、劉敞、劉奉世和宋祁的校記,這對於校訂《漢書》的文字是極有用的資料。明代嘉靖九年有南監本和北監本,這是官修的《漢書》。明代其他刻本較多,有嘉靖時汪文盛刊本,這和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本都被稱為善本。
清乾隆時刻《二十三史》於武英殿,其中《漢書》以明監本為底本,據南宋慶元舊本「補缺訂訛」、「尤加詳慎」。故殿本《漢書》素稱「校勘精善」。道光四年,新修殿版,錯字很多。清末莫友芝和後來民國時的傅增湘,都以為此本「多為淺學誤改」。而清末時光緒廿九年上海五洲同文書局石印本的殿版《漢書》,如將其和殿版原刻本相比,文字差異不少,知道石印本依據的乃道光本。而從民國至今,各種所謂影印殿本,也多據清末石印本,和殿版原刻本有差異。唯民國五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殿版《漢書》出於乾隆刻本,勝於其他覆本。
早在東漢末,就有服虔、應劭為《漢書》作注。到魏晉時尤盛,有李奇、鄧展、文穎、蘇林、張晏、如淳、孟康、晉灼、臣瓚等。唐劉知幾以為:「始自漢末,迄乎陳世,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又說:「至于專門受業,遂與《五經》相亞。」
臣瓚其人的歷史不詳,其年代或在西晉時。他把各家注集合為《漢書集解音義》廿四卷,各家注從此就不易失散了。南朝末的蔡謨,將臣瓚的《集解音義》散入《漢書》,這也是《漢書》帶上各家注的開始。
唐太宗貞觀年間,顏師古為《漢書》作注。師古之叔遊秦,就作過《漢書》注,因此師古注帶有家學的特色。顏注屬於清人所說的「遍體施注」型,對於出現於書中凡涉及到史實、典章制度、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作出必要的詮釋,甚至對有些人們所不太熟悉的單字,也作出釋義或注音。注的順序是,先引用前人的注釋,然後表明自己的看法。清《四庫總目提要》認為,顏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創」。確實,後世讀者依靠顏注,閱讀《漢書》就比較容易了。前人把顏注和杜預的《左傳注》相比,以為顏注是《漢書》的「功臣」。
宋人在《漢書》整理方面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北宋的宋祁、三劉都有關於《漢書》的校注成果。宋祁據當時他所能看到的多種《漢書》抄本而作出校記,這是極有用的校勘材料。三劉皆精於漢史和《漢書》,他們對顏注有所匡正,對於《漢書》字句的解讀也提出了不少有用的看法。南宋時刻的有些《漢書》,把宋和三劉的校注都補在顏注之後,這對讀者很有用處。乾隆時的殿版,盡量把宋祁和三劉的注都收入書中。
宋人還就《漢書》中的〈志〉作專題研究,如南宋的王應麟作《漢書藝文志考證》。錢文子作《補漢兵志》。《漢書》有專記兵制、刑制的〈刑法志〉,但兵制部分太簡略,故錢氏從《漢書》等書中輯出有關兵制的記載,彙輯成《補漢兵志》,對讀者很有用處。
清代學界的證經考史之風大盛,整理研究《漢書》的著作數量極多。
一、為全書作注解的有沈欽韓的《漢書疏證》、錢大昭的《漢書辨疑》、周壽昌的《漢書注校補》。
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念孫《讀書雜志》,三書中都有《漢書》部分,對某些字或辭彙有考證。
三、對有些〈志〉、〈表〉、〈傳〉的考證。清人這方面的著述數量也很多,以〈地理志〉為例,有王紹蘭《漢書地理志校注》、錢坫《新校注地理志集釋》等十餘種。屬於〈表〉的有萬斯同《漢將相大臣年表》、夏燮《校漢書八表》、梁玉繩《人表考》。〈傳〉的方面有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
四、以集解的形式為《漢書》作注釋。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實際上是為《漢書》作集注或集解。他把魏晉到清的各家注釋、考訂的成果都吸收進來,故資料極其豐富,對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氏曾對《尚書》、《詩經》和《莊子》、《荀子》等書作過集釋,使他在整理古籍方面獲得豐富的經驗。這是他在對《漢書》所作的注解工作能達到更好的水平的重要原因。他作的注釋具有以下一些特色:一是對文字的校正。版本方面的主要依據是宋祁引用的許多宋抄本的資料,並利用了殿本的校勘成果。另外,也根據唐宋類書或《通鑑》的引文以校正《漢書》。二是對書中的單字或辭彙,按照訓詁學的方法作出合理的釋讀。王對歷史地理較為擅長,書中凡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他都有詳盡的闡明,這也是此書受到後人稱許的一個方面。三是對《漢書》所涉及到的史書或典章制度,詳加考證。大多言必有據,態度謹嚴,可信程度高,對深入研究漢史很有用處。
《補注》刊行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在此以前或以後,集注或補注一類的作品不少,從其資料的豐富程度和論斷的謹嚴方面,都不如《補注》。目前大家公認,王著是現有《漢書》中的最佳注本。
從宋到清,讀《漢書》的人,無論是從史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都有不少的讀後心得。這些心得對想要深入了解《漢書》的讀者頗有啟發的作用。明晚期的凌稚隆,把前人讀《漢書》的心得匯集起來而編成《漢書評林》,隨後又有鍾人傑、陳仁錫諸家編集了補《評林》之類的書。這些書一般都是把評論放在書中有關內容的書眉之上,或是放在文末。這可使讀者免去一些翻檢之勞。
《漢書》中古字或異體字、通假字不少,這給初學者帶來不少麻煩。凌稚隆在書中特別摘錄出古字、借讀字、同讀字,這對初學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先謙站在清代樸學家的立場,對《評林》頗有微辭,以為「明代史評大暢,競逐空虛」。這樣的評價未免太過分,這可能忽略了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要求。

北京大學歷史系 吳榮曾

目次

新譯漢書 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凡 例

第一冊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一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四九
卷 二 惠帝紀第二 八九
卷 三 高后紀第三 九九
卷 四 文帝紀第四 一一三
卷 五 景帝紀第五 一四九
卷 六 武帝紀第六 一七三
卷 七 昭帝紀第七 二四五
卷 八 宣帝紀第八 二六九
卷 九 元帝紀第九 三二三
卷 十 成帝紀第十 三五三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三九三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四一三

第二冊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四三三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四五五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四八九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五二六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五五九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六四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六八三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七三七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七七七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八六九

第三冊
卷二十一上 律曆志第一上 九七九
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一○三四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一一二三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一一七五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一二二五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一二六六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一三一九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一三八八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一四三七

第四冊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一五二七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一五七八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一六四一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一六八七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一七三五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一七九五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一八九九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二○一一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二○六三

第五冊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二二四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 二二九五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二三一七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二三三九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二三九九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二四三三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二五一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二五三五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二五六三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二五九三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二六六三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二六九九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二七二一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二七六五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二八一一

第六冊
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二八六三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二八八五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二九○九
卷四十九 爰盎?錯傳第十九 二九六三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三○一五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三○五三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三一一五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三一六七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三二一三
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三二七一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三三一七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三三七一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三四○八

第七冊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三四四一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三四八三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三五二三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三五六七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三五九七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三六五七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三七○九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三七六二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三八一七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三八六七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三九一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三九五九

第八冊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四○二一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四○六九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四一二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四一五三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四二一九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四二六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四三○一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四三八一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四四五三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四四九三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四五二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四五五七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四五八七
 
第九冊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四六四九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四六七九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四七二七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四七八三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四八四一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四九○五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四九六七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五○一五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五○七三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五一一九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五一七五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五一九九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五二四一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五二七五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五三七四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五四四一

第十冊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五五一三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五五五四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五六○一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五六六八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五七三三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五七七五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五八七三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五九五二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六○二九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六○九○

後 記 六一五三

評論 新增評論

寶臣 【2013/08/12 發表】
班固作《漢書》,號稱「實錄」,確實,他讓後人能看到真實的歷史。以漢武帝為例,司馬遷如何寫漢武帝本紀,已不得而知,後人認識的漢武帝,就靠班固寫的〈武帝紀〉。傳中記漢武帝的雄才大略,開疆擴土,所謂「漢唐盛世」,中國歷史上的光輝時刻,一代帝王的高大形象,深植人心;班固也寫武帝的好大喜功,差點搞垮經濟,幸好能懸崖勒馬,才沒成為第二個「秦始皇」。而令我最有感觸的,是傳中如實記載武帝的「接班」風波。這是中國歷史的老問題,武帝也差點在這上面栽跟頭。武帝精明能幹又長壽,但也有糊塗的時候,加上小人矇蔽,以致枉殺了原本的接班人戾太子,後悔已來不及。晚年不得已把十幾歲的昭帝託孤給霍光前,竟然先「賜死」昭帝的生母,免得將來母后干政,霍光得以專心輔政。武帝的確夠「狠」,夠「忍」,但也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歷史證明,其後漢祚平穩過渡,迎來「昭宣中興」。漢武帝處理最終的接班問題,確實比別的帝王想得長遠啊!
老皮 【2013/08/06 發表】
千呼萬喚,終於等到三民的漢書新譯本。漢書一直沒有全注全譯本,三民肯做這個事,值得鼓勵!而且三民維持一貫出版古籍今注新譯的品質,注釋、語譯、研析都很到位,更是讀者的福氣,謝謝三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552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