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譯漢書(四)志(2)
滿額折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新譯漢書(四)志(2)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85493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套書優惠】
8515028
854327
8512890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評論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冊為《漢書》十志中的後四志,包括〈五行志〉、〈地理志〉、〈溝洫志〉和〈藝文志〉。其中以講人文地理為主的〈地理志〉最為珍貴,它開創的全新體例,為後世史籍中相關內容的著述樹立了典範。《漢書》的〈地理志〉不僅是最早的正史「地理志」,也是一部最好的正史「地理志」。 班固為各政區所作的附注,內容很豐富,包括戶口數字、山澤方位、河道源流、水利設施、城邑鄉聚、關塞亭障、祠廟古蹟、當地特產、官營產業等,是今人研究漢代歷史非常有用的資料。
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藝文志〉,它著錄了西漢官府收藏的所有圖書典籍,也反映漢以前典籍的情況,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目錄學著作。中國古代目錄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通過史志目錄可以使我們周知一代學術及一家一書之宗趣。《漢書》的〈藝文志〉記錄了先秦至西漢末不同時期的各類典籍,從中可以知道先秦不同學術流派的起源、觀點、著述及傳承演化的脈絡,是研究漢以前學術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獻。

作者簡介

主要注譯者:
吳榮曾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華祝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導讀(節錄)導讀(節錄)
三、《漢書》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地位
《漢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唐代劉知幾將從古到漢的史書分為六大類,《漢書》屬於其中的一類。《漢書》成書在《史記》之後,因而有些地方是在摹倣《史記》,但其結構和內容方面都比《史記》為完善和豐富。《漢書》為後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斷代史以外如《九通》一類的著作也有相當的影響。清代章學誠以為,班固的《漢書》是後世史書的「不祧之宗」。確實,《漢書》成為後代修史者所遵奉的範式。
班固是東漢時有名的賦家,實際上他在散文寫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後漢書‧班固傳》對他的文章評為「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後世不少人指出班固文風的特點,還有嚴整的一面。他不僅長於敘事,也善於刻劃人物,在語言文字的錘練方面有很深的功力。早在南朝蕭梁時,蕭統的《文選》就收了《漢書》中某些紀傳之贊。很明顯在《文選》這部著名文章選集中,班固的《漢書》也獲得了蕭統很大的肯定。後代人受其影響,在古文選集中選錄《漢書》中的文章者頗多,如清乾隆時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收入《漢書》中的若干篇書、疏類的文字。宋以後人將班固的散文作品和韓、柳等的文章同等看待,作為後人學習古文的楷模。清代著名史學家梁玉繩認為《漢書》「卓然為史家之宗」,同時也認為其「文章雄跨百代」,如此的評論對《漢書》來說無疑是很合適的。
四、《漢書》的版本和注釋
保存至今的宋版《漢書》有好幾種。一是過去稱為北宋景祐本者,商務曾將其收入百衲本的二十四史中。現經查明,此書雖為北宋人所刻,但至少後來經過南宋人的遞修。又一宋本是南宋慶元時劉之問刊本。現國內僅存一部,在北大圖書館。此書收入北宋劉攽、劉敞、劉奉世和宋祁的校記,這對於校訂《漢書》的文字是極有用的資料。明代嘉靖九年有南監本和北監本,這是官修的《漢書》。明代其他刻本較多,有嘉靖時汪文盛刊本,這和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本都被稱為善本。
清乾隆時刻《二十三史》於武英殿,其中《漢書》以明監本為底本,據南宋慶元舊本「補缺訂訛」、「尤加詳慎」。故殿本《漢書》素稱「校勘精善」。道光四年,新修殿版,錯字很多。清末莫友芝和後來民國時的傅增湘,都以為此本「多為淺學誤改」。而清末時光緒廿九年上海五洲同文書局石印本的殿版《漢書》,如將其和殿版原刻本相比,文字差異不少,知道石印本依據的乃道光本。而從民國至今,各種所謂影印殿本,也多據清末石印本,和殿版原刻本有差異。唯民國五年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殿版《漢書》出於乾隆刻本,勝於其他覆本。
早在東漢末,就有服虔、應劭為《漢書》作注。到魏晉時尤盛,有李奇、鄧展、文穎、蘇林、張晏、如淳、孟康、晉灼、臣瓚等。唐劉知幾以為:「始自漢末,迄乎陳世,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又說:「至于專門受業,遂與《五經》相亞。」
臣瓚其人的歷史不詳,其年代或在西晉時。他把各家注集合為《漢書集解音義》廿四卷,各家注從此就不易失散了。南朝末的蔡謨,將臣瓚的《集解音義》散入《漢書》,這也是《漢書》帶上各家注的開始。
唐太宗貞觀年間,顏師古為《漢書》作注。師古之叔遊秦,就作過《漢書》注,因此師古注帶有家學的特色。顏注屬於清人所說的「遍體施注」型,對於出現於書中凡涉及到史實、典章制度、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內容,都會作出必要的詮釋,甚至對有些人們所不太熟悉的單字,也作出釋義或注音。注的順序是,先引用前人的注釋,然後表明自己的看法。清《四庫總目提要》認為,顏注「條理精密,實為獨創」。確實,後世讀者依靠顏注,閱讀《漢書》就比較容易了。前人把顏注和杜預的《左傳注》相比,以為顏注是《漢書》的「功臣」。
宋人在《漢書》整理方面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北宋的宋祁、三劉都有關於《漢書》的校注成果。宋祁據當時他所能看到的多種《漢書》抄本而作出校記,這是極有用的校勘材料。三劉皆精於漢史和《漢書》,他們對顏注有所匡正,對於《漢書》字句的解讀也提出了不少有用的看法。南宋時刻的有些《漢書》,把宋和三劉的校注都補在顏注之後,這對讀者很有用處。乾隆時的殿版,盡量把宋祁和三劉的注都收入書中。
宋人還就《漢書》中的〈志〉作專題研究,如南宋的王應麟作《漢書藝文志考證》。錢文子作《補漢兵志》。《漢書》有專記兵制、刑制的〈刑法志〉,但兵制部分太簡略,故錢氏從《漢書》等書中輯出有關兵制的記載,彙輯成《補漢兵志》,對讀者很有用處。
清代學界的證經考史之風大盛,整理研究《漢書》的著作數量極多。
一、為全書作注解的有沈欽韓的《漢書疏證》、錢大昭的《漢書辨疑》、周壽昌的《漢書注校補》。
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念孫《讀書雜志》,三書中都有《漢書》部分,對某些字或辭彙有考證。
三、對有些〈志〉、〈表〉、〈傳〉的考證。清人這方面的著述數量也很多,以〈地理志〉為例,有王紹蘭《漢書地理志校注》、錢坫《新校注地理志集釋》等十餘種。屬於〈表〉的有萬斯同《漢將相大臣年表》、夏燮《校漢書八表》、梁玉繩《人表考》。〈傳〉的方面有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
四、以集解的形式為《漢書》作注釋。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實際上是為《漢書》作集注或集解。他把魏晉到清的各家注釋、考訂的成果都吸收進來,故資料極其豐富,對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氏曾對《尚書》、《詩經》和《莊子》、《荀子》等書作過集釋,使他在整理古籍方面獲得豐富的經驗。這是他在對《漢書》所作的注解工作能達到更好的水平的重要原因。他作的注釋具有以下一些特色:一是對文字的校正。版本方面的主要依據是宋祁引用的許多宋抄本的資料,並利用了殿本的校勘成果。另外,也根據唐宋類書或《通鑑》的引文以校正《漢書》。二是對書中的單字或辭彙,按照訓詁學的方法作出合理的釋讀。王對歷史地理較為擅長,書中凡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他都有詳盡的闡明,這也是此書受到後人稱許的一個方面。三是對《漢書》所涉及到的史書或典章制度,詳加考證。大多言必有據,態度謹嚴,可信程度高,對深入研究漢史很有用處。
《補注》刊行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在此以前或以後,集注或補注一類的作品不少,從其資料的豐富程度和論斷的謹嚴方面,都不如《補注》。目前大家公認,王著是現有《漢書》中的最佳注本。
從宋到清,讀《漢書》的人,無論是從史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都有不少的讀後心得。這些心得對想要深入了解《漢書》的讀者頗有啟發的作用。明晚期的凌稚隆,把前人讀《漢書》的心得匯集起來而編成《漢書評林》,隨後又有鍾人傑、陳仁錫諸家編集了補《評林》之類的書。這些書一般都是把評論放在書中有關內容的書眉之上,或是放在文末。這可使讀者免去一些翻檢之勞。
《漢書》中古字或異體字、通假字不少,這給初學者帶來不少麻煩。凌稚隆在書中特別摘錄出古字、借讀字、同讀字,這對初學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王先謙站在清代樸學家的立場,對《評林》頗有微辭,以為「明代史評大暢,競逐空虛」。這樣的評價未免太過分,這可能忽略了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要求。

北京大學歷史系 吳榮曾
 

目次

第四冊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一五二七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一五七八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一六四一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一六八七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一七三五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一七九五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一八九九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二○一一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二○六三

評論 新增評論

小沈 【2014/02/26 發表】
地理志不僅能讀到古代地名、人口數,還有古代官名、人物,資料豐富,其中談到巴蜀物產豐饒,百姓衣食無虞,有些輕慢無禮,直到司馬相如(出身蜀地)以文章揚名於世,當地百姓紛紛效仿他,這下巴蜀的讀書風氣才興盛起來。原來古今道理共通,司馬相如之於讀書,就像現在廣告需要代言人,司馬相如可說是非常稱職的為讀書寫文章代言了,整個四川都受到他的影響,哈哈哈~
觀未 【2014/02/24 發表】
曾被許多人問過中文系都上些什麼課,「是不是都在看書?寫寫書法?」內心想哪裡那麼簡單,一下子又回答不上來,橫豎與大部分人的想像不同就是了。大一有門必修叫做國學導讀,剛接觸的時候很頭疼,劉向、劉歆、「七略」、「七發」傻傻分不清,然努力半學期,總算是入了門,對中國古代圖書分類、版本學略懂些皮毛。漢書藝文志是當時課堂上常聽到,也是做作業時必須用到的資料,今天走進三民書店看見嶄新發亮的藍色書皮,想想過往學生時代不禁懷念;看到書本將古奧學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並且資料更為完善齊全,現在的學生到圖書館作功課,與那年代瞪著一堆中文卻摸不著頭緒的我們相比,情況一定好上許多吧
抹茶 【2014/02/18 發表】
原本以為五行志只是在說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屬性,想說來看一下學習五行的知識,回家可以唬唬愛玩電動的妹妹,沒想到五行志比我料想中豐富好多!通過五行來看政治得失,還有天人關係,比如說:宮裡發生火災,通常是皇后或皇帝做了壞事,像是皇后忌妒其他妃子有孩子,殺害了妃子把皇子搶過來,結果皇子長大以後得知真相,十分痛恨皇后,進行了報復。看著看著,覺得好像在看連續劇啊!意外學到了五行延伸的許多知識,哈哈!
杏子 【2014/02/14 發表】
漢書志將人的行為與天道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季節的冷熱、霜雪、伏暑,甚至反映上位者是否端正以及民心得失......如此看來十分奇妙,似乎所有現象都有一定的說法和解釋,不管是讚譽某某官員做得極好,或是皇帝不夠稱職,都不會令人感覺是史官認知上的偏頗。或許這種「以自然現象詮釋(批議)人事」的作法,正是漢代人的藝術心理,頗為奇特。
小金 【2014/02/10 發表】
從五行志可以窺見漢代對陰陽五行的見解,看過書以後,就比較能體會為何電視劇裡的大臣,會用火災啦、星象等作為勸諫皇帝的依據,建議可以先看書的白話翻譯,有些部分以現在觀點看起來還滿好笑的。我同意樓下咖啡成癮的看法,漢代人們深信五行與生活的相關,不應說是迷信,而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人們對大自然發生的異象感到疑惑,所以想出解釋的方法,讓生活可以繼續下去,否則地震過了,在那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活下來的人,要怎麼面對親人無故的死去?且透過災變(旱災、水災、火災等)檢視自身是否做了不當為之事,也在那君權至上的時代,起了約束帝王的作用。不說漢代人,時至今日,我們對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也會想出一套排解之道,或許千年後的人們,也覺得我們的行為很不科學吧!
書籤 【2014/02/06 發表】
卷二十九為〈溝洫志〉,所謂的「溝洫」就是指水利工程,治水和疏浚方法。黃河因其豐沛的含沙量而得名,然而河道淤塞,常年的決口、氾濫,嚴重影響以農立民的中國,漢代王莽時內部大臣們曾提出幾個精采的治水方案,像是與其築堤堵塞,不如順應水往下流的特性,放棄引導黃河的水來灌溉農業生產;又或者動用人力治理黃河,便可同時解決無業遊民的問題,雖然後來這些建言皆淪為空談,著實可惜,但從這些例子我們看見古人解決民生問題的智慧。話又說回來,若從施政策略去了解歷史,一個國家當朝局勢......不知後世在看待2009年八八風災後的臺灣又是如何的呢?
土方 【2014/01/28 發表】
我覺得地裡志很有趣,記載漢代地名由來(誰在什麼時候設置的)、有幾戶人家、人數多少等等,可以拿來和自己所住的地方比較一下,大概就能想像那時候一個郡是怎麼樣的概念。若再搭配人物傳來看,就可畫出漢代人物的生活範圍、走過哪些地方,等到有機會自己走一遍,一定更有感覺!三民的漢書每個段落前面標的小序號,在對照翻譯的時候超方便的,很喜歡這個貼心的小號碼。
咖啡成癮 【2014/01/16 發表】
來說說〈五行志〉好了。與其將漢代人深信陰陽五行和吉凶禍福息息相關的行為視為一種迷信及無知,倒也是人之常情,在那個科學尚未蓬勃至足以解釋各種現象的年代,可愛的漢人恭敬地把日蝕、蝗災、怪雨當作上天的啟示,詳細記錄了某年某地發生旱澇,又或者奇異的景觀(綜觀起來其實很有趣,感覺漢朝一天到晚都有隕石掉下來),甚至由此發展出像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學說。即使時空背景換到今日,不也常見人們推測動物的異常現象(大量現身的飛蟲或蜈蚣)是地震的前兆嗎?或說地震、海嘯等天災是「大自然的反撲」......信不信由各人,但我總認為值得傳承下來的是那份敬天畏神的心,人類因聰明而太驕傲,常常等到一個從天而降的災難才察覺自身的脆弱。從這類古書去推敲古人的「古早心」,會發現有的其實與現代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但一般人看古書是痛苦的,有新譯的排版與解釋可讀,確實是一種享受。
澄澈 【2013/12/19 發表】
老師上課時,講述了漢書藝文志,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沒辦法深入講解,要我們自己回去找資料,之後討論課要大家討論。我到書局翻查了漢書和相關書籍,覺得三民的這本最符合我的要求。有翻譯幫助了解原文,解釋這部分也很詳盡,否則古代的書目分類我還真看不太懂。 另外,我很喜歡的一個部分,就是在原文和翻譯的上方標有小序號,對照查找的時候方便又快速,不用從頭看起,很實用。認真的讀了藝文志,讓我在討論課上獲得了老師的讚賞,真是太開心了:]
阿賢 【2013/12/09 發表】
本冊中的〈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按照政區設置論說地理形勢的著作,史書中為「地理」作專論,也是從《漢書》的〈地理志〉開始的。其中不只記述西漢的地理,又採集舊聞,考證《詩》、《書》,內容涵蓋許多古代的地理知識,因此《漢書‧地理志》不僅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其內容從歷代沿革說起,包含「五服」、「九州」等行政區域的劃分,詳細介紹其疆域的治水、土地、物產、交通等狀況,相信對有興趣了解當時地理資訊的朋友們極有幫助,也能藉此書一窺當時的地理風貌。
艾爾 【2013/09/03 發表】
這本的內容是五行志、地理志、溝洫志以及藝文志。五行志可能是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它充分反映了漢代陰陽家將自然現象與人事道理連結的思維模式。從現代科學的眼光看來,說君主的作為影響到天氣災變,自然是荒謬又好笑。不過就像現代人們仍然熱衷於占星學一樣,思索人類與宇宙的關係,想像宇宙會形塑我們的性格、回應我們的呼喚,始終是令人著迷的綺麗想法。從這個角度理解,正經八百地在朝堂上以陰陽五行學說決定政策的漢代思想家們,似乎也沒有那麼愚蠢了。
小貓 【2013/08/09 發表】
這本是《漢書》中「志」的末卷了,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藝文志〉。從〈藝文志〉的內容裡,不僅窺探漢代以前所有典籍細目,更能了解先秦不同學術流派的起源、觀點與傳承。循著班固及前人為典籍分類的腳步,看見目錄學發展的足跡,以及古代經典著作的浩瀚。能將龐雜繁多的書目井然有序的整理、分類,並分別敘述各類典籍的綱要及特色,不得不說《漢書‧藝文志》是了解所有典籍的入口,也是中國圖書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493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