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全球慈濟人的精神所在
靜思精舍,於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啟用,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起家於花蓮的原點。這不只是一間供人修行的道場,更是證嚴法師及全球慈濟人心靈的家。秉持「用心蓋千年建築」的理念,證嚴法師將佛法的精神,融入於精舍建築之中,更以環保的綠建築概念,展現關懷自然,與地球共生息的慈濟精神。
除了對建築的用心,靜思精舍的常住眾,更抱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為精進自身的慧命而努力。在這裡,可以看到常住師父們各司其職,不管是製作蠟燭、陶藝品,或是豆粉和香積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工作」,這是師父們為精舍所做的努力。
靜思精舍是慈濟人用自己的力量所建造的家,是靜思法脈的起源,也是慈濟宗門的濫觴。藉由本書的故事,我們希望讓更多人體會到靜思精舍建築背後的理念,以及證嚴法師的用心,進而力行菩薩道路。
作者簡介
潘煊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傳達人間美善事蹟。著有《人間佛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紀事》、《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等書。
出生於埔里小鎮,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歷任雜誌、新聞媒體編輯、撰述等職。多年來得遇因緣,寫作佛教傳記與理念,傳達人間美善事蹟。著有《人間佛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紀事》、《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慢行聽禪──殷琪問法 聖嚴解惑》、《證嚴法師 琉璃同心圓》等書。
序
回到心靈的故鄉
釋證嚴
每天要走進主堂講說晨語前,在長廊小立片刻,內心總是滿懷著感恩!主堂空間不大,卻是常住眾與發心回來出力的各地菩薩,用蓋自己家的心情,歡喜承擔起來的。仰望天際,隨著四時變化,或者長河漸落曉星沉,或者一抹彤雲浮在天邊,四周一片清澄寂靜,多麼美的境界!等到引磬聲響,晨語開始,遠近鳥鳴相應和,又是一天的開端。
這座修行道場,是天下慈濟人心靈的家。慈濟,源起於靜思精舍,在精舍的修行者,秉持佛陀教法,內修清淨心,堅持自力更生,生活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擔負慈濟人返回精舍的用度,作為慈濟人堅實的後盾。讓海內外慈濟人得以安心履踐在菩薩道上,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每位入室弟子都了了分明,跟隨師父修行必定要吃苦,要徹底犠牲。一路走來,弟子們透過各種手工生產,維持精舍的日常運作,至今仍是如此,自種蔬菜、做蠟燭、穀粉、香積飯、淨皂……,還有各種常住執事的輪值,懷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沿續四十多年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
常住二眾都在爲著這個大家庭辛勤付出,最近,這個大家庭的承擔更大了,過去是「挑菜籃」,現在則是「擔天下米籮」。爲眾生擔米籮,以天下為己任,發心立願淨化人心,所有人的腳步必須更快、也更普遍。
雖然精舍空間有限,每每看到各地志工返回精舍精進,或者旅居海外的菩薩回來求法,讓人心中既欣慰又感恩。當人間菩薩「一生無量」,隊伍愈來愈浩蕩,表示有更多人接觸到佛法,有更多愛的力量在匯聚,一起幫助飢貧者得溫飽、心有匱乏者得慧命道糧。
二○一三年五月,慈濟度過四十七週年,邁向第四十八年。回想五十年前,皈依印順導師那一刻,師父叮嚀「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從此銘刻在我心版上。三年後因緣成熟,慈濟功德會成立;再三年後,靜思精舍落成。記得大殿啟用的第一次早課,抬頭看著佛龕上的觀世音菩薩,小小一尊,但普天下哪裡有苦難眾生,都能「千處祈求千處現」,慈濟四大志業由此發軔,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把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的精神推展到全球。
從靜思精舍而延伸到慈濟志業,用有形的志業來淨化無形的心靈,自救救人;「大愛」,是心靈的源頭,最終的理想是引領眾生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也是所有同師同志同道同行者心靈的故鄉。
精舍裡最熟悉的路線,是書房、會客室、齋堂,而常住弟子們,日復一日依律生活,各司其職,勤行守護著靜思道場。四十多年來,內心無時不刻都在感恩中。
如今有此因緣,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的帶領下,由編撰團隊共同完成的《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透過潘煊小姐的筆觸、許多攝影者的鏡頭,呈現出精舍的生活面貌。在此感恩所有參與者的努力,新書出版在即,特為之序。
釋證嚴
每天要走進主堂講說晨語前,在長廊小立片刻,內心總是滿懷著感恩!主堂空間不大,卻是常住眾與發心回來出力的各地菩薩,用蓋自己家的心情,歡喜承擔起來的。仰望天際,隨著四時變化,或者長河漸落曉星沉,或者一抹彤雲浮在天邊,四周一片清澄寂靜,多麼美的境界!等到引磬聲響,晨語開始,遠近鳥鳴相應和,又是一天的開端。
這座修行道場,是天下慈濟人心靈的家。慈濟,源起於靜思精舍,在精舍的修行者,秉持佛陀教法,內修清淨心,堅持自力更生,生活自給自足的同時,也擔負慈濟人返回精舍的用度,作為慈濟人堅實的後盾。讓海內外慈濟人得以安心履踐在菩薩道上,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每位入室弟子都了了分明,跟隨師父修行必定要吃苦,要徹底犠牲。一路走來,弟子們透過各種手工生產,維持精舍的日常運作,至今仍是如此,自種蔬菜、做蠟燭、穀粉、香積飯、淨皂……,還有各種常住執事的輪值,懷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沿續四十多年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
常住二眾都在爲著這個大家庭辛勤付出,最近,這個大家庭的承擔更大了,過去是「挑菜籃」,現在則是「擔天下米籮」。爲眾生擔米籮,以天下為己任,發心立願淨化人心,所有人的腳步必須更快、也更普遍。
雖然精舍空間有限,每每看到各地志工返回精舍精進,或者旅居海外的菩薩回來求法,讓人心中既欣慰又感恩。當人間菩薩「一生無量」,隊伍愈來愈浩蕩,表示有更多人接觸到佛法,有更多愛的力量在匯聚,一起幫助飢貧者得溫飽、心有匱乏者得慧命道糧。
二○一三年五月,慈濟度過四十七週年,邁向第四十八年。回想五十年前,皈依印順導師那一刻,師父叮嚀「為佛教,為眾生」,這六個字從此銘刻在我心版上。三年後因緣成熟,慈濟功德會成立;再三年後,靜思精舍落成。記得大殿啟用的第一次早課,抬頭看著佛龕上的觀世音菩薩,小小一尊,但普天下哪裡有苦難眾生,都能「千處祈求千處現」,慈濟四大志業由此發軔,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把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的精神推展到全球。
從靜思精舍而延伸到慈濟志業,用有形的志業來淨化無形的心靈,自救救人;「大愛」,是心靈的源頭,最終的理想是引領眾生回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靜思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也是所有同師同志同道同行者心靈的故鄉。
精舍裡最熟悉的路線,是書房、會客室、齋堂,而常住弟子們,日復一日依律生活,各司其職,勤行守護著靜思道場。四十多年來,內心無時不刻都在感恩中。
如今有此因緣,在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的帶領下,由編撰團隊共同完成的《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巡禮》,透過潘煊小姐的筆觸、許多攝影者的鏡頭,呈現出精舍的生活面貌。在此感恩所有參與者的努力,新書出版在即,特為之序。
目次
上卷 靜思精舍的誕生
——為佛教,為眾生
第一章 歷史根源於「大殿」
這裡是「起家」的地方
以佛鐘為窗型
是瓦非瓦
尋找鐘鼓路迢遙
永恆的精神象徵
第二章 精舍主堂的用心
凝塑「家」的意境
凝思一面牆,禮敬宇宙大覺者
靜觀一片宇宙星空,啟發浩瀚大愛
佇望一叢叢竹林,回歸竹筒歲月最初心
仰視一片天幕,靜聽法音湧地而出
悠然一聲虛空鐘鼓,領悟動靜虛實
出入一扇門,行《無量義經》
第三章 蓋「自己」的家
我不要你們的錢,只要你們的「力」
地下工程密不透水
片片銅瓦,智慧工法
難題,是創造力的增上緣
焊銅真功夫,板金硬底子
安全規格,達到頂級
流體力學,迎接清澈的風
惜福回收,珍惜物命
飛簷拉長情,殿宇擴大愛
別錄 精舍的一天
打板—凌晨三點五十分
早課—凌晨四點二十分
晨語講經—凌晨五點二十五分
早齋—上午六點
出坡—上午六點二十分
志工早會—上午七點
各司其職—上午八點三十分至中午十二點
午齋—中午十二點
午休—中午十二點三十分
祈禱—下午一點二十分
各司其職—下午一點三十分
晚課—冬日下午四點五十分;夏日下午兩點四十分
晚餐—晚間六點
安板 止靜—晚間九點四十分
下卷 靜思精舍的家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四章 送往迎來接待十方
在傾聽中撫慰心靈
全方位的接待
陪伴的延長線
把每一位訪客都當作佛
祝福的力量
知客,就是體知客人的來意
感樹恩,念地德
導之以禮,念佛進齋堂
「您就是菩薩!」
第五章 巡禮導覽引領入門
三年賺到的福氣
有說有唱,日常事智慧語
語中有禪意,話中帶法語
用愛穿越
木魚上的小沙彌
海地的「奇蹟之樹」
天堂鳥裡的禪師
黑松的微笑
忙中有靜,動中安忍
第六章 大寮中的「動靜哲學」
在鍋鏟間修行
從一彎明月,到明月一彎
自訂功課調息調心
大寮裡的「佛八」
挑菜的老菩薩
三德六味廣結善緣
第七章 點燃心中燭光
燭光的源頭
不冒青煙不掉淚
第八章 窯火淬鍊的禪意
三千個感恩
歷史典故,雕刻生命圖像
泥土與火焰,淬鍊福慧之燈
在陶藝裡講古
第九章 用心做出好穀粉
手工的印記
幸福歲月,一炮而紅
粉間進化史
用寧靜的心,聆聽機器
杏仁的挑戰
輕輕的三個字
第十章 智慧之米,慈悲之香
台灣自製乾燥飯的首例
飯中磨練,香積攝心
寧願太平時刻享用,不忍災難來時應急
貨櫃出發,祝福上路
六個字的悸動
法香德香最為芬芳
第十一章 滌淨人間雜念
從一張白報紙開始
堅持手工,節能減碳
在植物中領悟佛心
來自原住民的分享
淨皂廠的幕後英雄
香茅純露的祝福
第十二章 農禪自在
半葉給人,半葉給蟲
步步生蓮,菩薩網密
在農作中沉澱身心
每一餐所吃,都可能改變世界
提起使命感,化危機為轉機
第十三章 化無用為大用
化作春泥更護花
第一部攪拌機出現後
蟲兒鳥兒把關嚴選
一群壯觀的「蒙古包」
四人的八手聯彈
特調的有機肥
坐禪做田,真空妙有
以法做事,歡喜無比
別錄 精舍的一年
週年慶—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打佛七
三節合一—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
中秋節
冬令發放與圍爐
歲末祝福
農曆春節
——為佛教,為眾生
第一章 歷史根源於「大殿」
這裡是「起家」的地方
以佛鐘為窗型
是瓦非瓦
尋找鐘鼓路迢遙
永恆的精神象徵
第二章 精舍主堂的用心
凝塑「家」的意境
凝思一面牆,禮敬宇宙大覺者
靜觀一片宇宙星空,啟發浩瀚大愛
佇望一叢叢竹林,回歸竹筒歲月最初心
仰視一片天幕,靜聽法音湧地而出
悠然一聲虛空鐘鼓,領悟動靜虛實
出入一扇門,行《無量義經》
第三章 蓋「自己」的家
我不要你們的錢,只要你們的「力」
地下工程密不透水
片片銅瓦,智慧工法
難題,是創造力的增上緣
焊銅真功夫,板金硬底子
安全規格,達到頂級
流體力學,迎接清澈的風
惜福回收,珍惜物命
飛簷拉長情,殿宇擴大愛
別錄 精舍的一天
打板—凌晨三點五十分
早課—凌晨四點二十分
晨語講經—凌晨五點二十五分
早齋—上午六點
出坡—上午六點二十分
志工早會—上午七點
各司其職—上午八點三十分至中午十二點
午齋—中午十二點
午休—中午十二點三十分
祈禱—下午一點二十分
各司其職—下午一點三十分
晚課—冬日下午四點五十分;夏日下午兩點四十分
晚餐—晚間六點
安板 止靜—晚間九點四十分
下卷 靜思精舍的家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四章 送往迎來接待十方
在傾聽中撫慰心靈
全方位的接待
陪伴的延長線
把每一位訪客都當作佛
祝福的力量
知客,就是體知客人的來意
感樹恩,念地德
導之以禮,念佛進齋堂
「您就是菩薩!」
第五章 巡禮導覽引領入門
三年賺到的福氣
有說有唱,日常事智慧語
語中有禪意,話中帶法語
用愛穿越
木魚上的小沙彌
海地的「奇蹟之樹」
天堂鳥裡的禪師
黑松的微笑
忙中有靜,動中安忍
第六章 大寮中的「動靜哲學」
在鍋鏟間修行
從一彎明月,到明月一彎
自訂功課調息調心
大寮裡的「佛八」
挑菜的老菩薩
三德六味廣結善緣
第七章 點燃心中燭光
燭光的源頭
不冒青煙不掉淚
第八章 窯火淬鍊的禪意
三千個感恩
歷史典故,雕刻生命圖像
泥土與火焰,淬鍊福慧之燈
在陶藝裡講古
第九章 用心做出好穀粉
手工的印記
幸福歲月,一炮而紅
粉間進化史
用寧靜的心,聆聽機器
杏仁的挑戰
輕輕的三個字
第十章 智慧之米,慈悲之香
台灣自製乾燥飯的首例
飯中磨練,香積攝心
寧願太平時刻享用,不忍災難來時應急
貨櫃出發,祝福上路
六個字的悸動
法香德香最為芬芳
第十一章 滌淨人間雜念
從一張白報紙開始
堅持手工,節能減碳
在植物中領悟佛心
來自原住民的分享
淨皂廠的幕後英雄
香茅純露的祝福
第十二章 農禪自在
半葉給人,半葉給蟲
步步生蓮,菩薩網密
在農作中沉澱身心
每一餐所吃,都可能改變世界
提起使命感,化危機為轉機
第十三章 化無用為大用
化作春泥更護花
第一部攪拌機出現後
蟲兒鳥兒把關嚴選
一群壯觀的「蒙古包」
四人的八手聯彈
特調的有機肥
坐禪做田,真空妙有
以法做事,歡喜無比
別錄 精舍的一年
週年慶—農曆三月二十四日
打佛七
三節合一—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
中秋節
冬令發放與圍爐
歲末祝福
農曆春節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