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850 元優惠價
:90 折 76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得獎作品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原書作者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本書輯錄了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王徵其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共十四部作品,其中以《畏天愛人極論》為首,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體現了「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另收錄《仁會約》、《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崇一堂日記隨筆》、〈《兩理略》選〉、〈序跋選〉、原書作者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本書為每部作品進行標點、分段和註釋的工作,在註釋中盡可能詳列相關人物、典故、古籍出處,以利讀者對照及閱讀。
本書集錄的作品如下:
《畏天愛人極論》成於崇禎元年(1628),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內文體現了王徵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和天學的歷程。
《仁會約》為王徵於崇禎七年(1634)記述所創辦之仁會的核心宗旨以及仁會所行之會規、條款。於本書中,王徵以「愛天主在於萬物之上」與「愛人如己」概括了西方天主教思想。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為崇禎十年(1637)由法國傳教士方德望口述,王徵紀錄而成。內文記述義大利傳教士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來華的見聞實錄,是中國最早介紹非洲莫三比克的中西交通史文獻,同時也旨在成為一部宣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精神的教本。
《崇一堂日記隨筆》為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而成。本書講述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通過列舉十四位聖人事蹟,說明只要人人能苦修、克欲,盡奉天主、遵師命,即能獲受天主的庇佑。
〈《兩理略》選〉由成書於崇禎九年(1636)的《兩理略》選編而成,輯錄了王徵為官時期的重大事件,而集中體現了他任官時的曲折經歷和政治思想,內涵重要的史料與思想價值。
〈序跋選〉收錄了〈《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最》自序〉、《額辣濟亞造諸器圖說》、以及〈《代疑篇》序〉。內容分別是王徵為與金尼閣合作的音韻學專著、與鄧玉函合作翻譯的西方機械工程學著書、王徵自著的機械工程學著作以及為楊廷筠的天主教論著所作之序文。
〈詩文選〉收錄了〈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陶靖節先生歸去來辭〉、〈即事〉和對聯十則。內文多表達了王徵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對現實的無奈與心懷,而文中亦多處流露王徵對天主教堅定不移的真誠信仰。
本書輯錄了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王徵其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共十四部作品,其中以《畏天愛人極論》為首,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體現了「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另收錄《仁會約》、《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崇一堂日記隨筆》、〈《兩理略》選〉、〈序跋選〉、原書作者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本書為每部作品進行標點、分段和註釋的工作,在註釋中盡可能詳列相關人物、典故、古籍出處,以利讀者對照及閱讀。
本書集錄的作品如下:
《畏天愛人極論》成於崇禎元年(1628),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內文體現了王徵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和天學的歷程。
《仁會約》為王徵於崇禎七年(1634)記述所創辦之仁會的核心宗旨以及仁會所行之會規、條款。於本書中,王徵以「愛天主在於萬物之上」與「愛人如己」概括了西方天主教思想。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為崇禎十年(1637)由法國傳教士方德望口述,王徵紀錄而成。內文記述義大利傳教士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來華的見聞實錄,是中國最早介紹非洲莫三比克的中西交通史文獻,同時也旨在成為一部宣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精神的教本。
《崇一堂日記隨筆》為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而成。本書講述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通過列舉十四位聖人事蹟,說明只要人人能苦修、克欲,盡奉天主、遵師命,即能獲受天主的庇佑。
〈《兩理略》選〉由成書於崇禎九年(1636)的《兩理略》選編而成,輯錄了王徵為官時期的重大事件,而集中體現了他任官時的曲折經歷和政治思想,內涵重要的史料與思想價值。
〈序跋選〉收錄了〈《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最》自序〉、《額辣濟亞造諸器圖說》、以及〈《代疑篇》序〉。內容分別是王徵為與金尼閣合作的音韻學專著、與鄧玉函合作翻譯的西方機械工程學著書、王徵自著的機械工程學著作以及為楊廷筠的天主教論著所作之序文。
〈詩文選〉收錄了〈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陶靖節先生歸去來辭〉、〈即事〉和對聯十則。內文多表達了王徵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後,對現實的無奈與心懷,而文中亦多處流露王徵對天主教堅定不移的真誠信仰。
作者簡介
原作者簡介:
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編注者簡介:
毛瑞方,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擔任歷史文獻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興趣有中國歷史文獻學、古籍目錄學、中西文獻與文化交流史、天主教文獻史及其整理編目等。已出版專著《王徵與晚明與西學東漸》(2011);古籍整理作品《許衡集》(2010)。近年來在《史學史研究》、《文獻》、《歷史檔案》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現正從事《十七世紀上半期西學文獻入華及其影響》研究,該課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歷經儒家、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歷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編注者簡介:
毛瑞方,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擔任歷史文獻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興趣有中國歷史文獻學、古籍目錄學、中西文獻與文化交流史、天主教文獻史及其整理編目等。已出版專著《王徵與晚明與西學東漸》(2011);古籍整理作品《許衡集》(2010)。近年來在《史學史研究》、《文獻》、《歷史檔案》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現正從事《十七世紀上半期西學文獻入華及其影響》研究,該課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序
編者序
本集名為《畏天愛人極論──王徵天主教文獻集》,收錄了現存王徵著作中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包含王徵四大天主教著作《畏天愛人極論》、《仁會約》、〈杜奧丁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和《崇一堂日記隨筆》;王徵仕途政績和文牘資料彙編《兩理略》中的六篇短文:《〈兩理略〉自序》、〈建閣崇賢〉、〈諭驚逃〉、〈告神文〉、〈祈晴文〉、〈謝神文〉;王徵所作序和跋文:《〈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自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代疑篇〉序》;王徵所作散文詩詞〈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即事〉和對聯十則。
在各篇文獻的版本選擇上,編者盡力爬梳版本流傳,在現存版本中選擇善本。各篇具體的版本情況,簡述於後。《畏天愛人極論》為王徵第一部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其成書過程實際上是王徵「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他天主教思想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和天學的過程。明清以
來,《畏天愛人極論》未見刻本流傳,也無抄本傳世。1937 年,學者向達(覺明)在旅居歐洲時,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古郎(Gourant)編目為6868 號抄本的基礎之上,校點整理成帙。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畏天愛人極論》,「序」為大字,共六頁,「答問」四十八頁,「記言」二頁,共五十六頁。1940 年代,上智編譯館打算編輯《王徵遺書》,擬收錄王徵的四部天主教專著,其中包括《畏天愛人極論》,惜未實行。1990 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其中選輯了王徵的部份著作,其中就包括《畏天愛人極論》。《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是依據向達1937 年抄本整理而成。2011 年由林樂昌等編校、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王徵全集》,將現存王徵的所有著作編校為一冊出版。今以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本《畏天愛人極論》為底本,以《王徵全集》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作為參考。
《仁會約》是王徵建立仁會的重要文獻證明。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刻本《仁會約》,「仁會約引」三頁,正文三十九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1937 年,向達在旅歐時將此本抄回。後來,宋伯胤先生將其與《畏天愛人極論》等其他三種王徵的天主教專著合編為《王徵遺書》,曾商定由上智編譯館出版《王徵遺書》,後因故未刊,但原稿尚存。1990 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向達抄本《仁會約》整理出版。2011 年《王徵全集》問世,以巴黎國家圖書館
所藏《仁會約》刻本為底本,將《仁會約》整理出版。今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中的整理本作為參考。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是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先生來華的見聞實錄,該文是我國最早介紹非洲國家莫三比克的文獻材料,也為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文章重在頌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的精神,旨在成為宣揚天學的教本。明清以來,〈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在國內未見藏本,1930 年代,向達在旅歐時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發現有舊抄本。根據向達、王重民的記載,該抄本高23.5 釐米,廣13.5 釐米,凡九頁,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書況甚
劣,魚魯滿目。向達於1938 年2 月將此本抄寫帶回,商定將此本作為王徵的天主教著作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惜未果。1990 年代,宋伯胤依據向達抄本整理出版,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年林樂昌等在編《王徵全集》時,將巴黎圖書館所藏抄本整理出版。該文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崇一堂日記隨筆》一卷,是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的,講述此前十一年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歐洲保存有兩個本子:一是抄本,凡二十六頁,今藏牛津大學Bedeian 圖書館,此本在20 世紀初期被向達抄寫帶回,本來打算將此書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後來《王徵遺書》沒有刊行。一是刻本,共四十一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今藏梵蒂岡圖書館。除此之外,徐宗澤在《明清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提到《崇一堂日記隨筆》有一舊抄本。從徐宗澤所摘錄的「小引」來看,此抄本當時依據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的版本相同的版本抄寫而成。另外,河北獻縣耶穌會也藏有一個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相同的刻本,後移交北平光啟哲學院。1984 年,臺灣學生書局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1990 年代,宋伯胤將向達抄本標點印行,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 年出版的《王徵全集》也收有《崇一堂日記隨筆》,所依據的底本為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的影印本。相比而言,刻本優於抄本,故現以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兩理略》一書記載了王徵做官期間的重大事件,集中體現了任職期間的曲折經歷、政治思想及其對人民的態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兩理略》成書後,崇禎十年(1637),楚武昌孟道宏梓行問世,這是《兩理略》最早的刻本,這個版本是否還存在,現在已無線索。嘉慶二十一年(1816),王徵的七世孫王介、王企將《兩理略》重新刊刻。後來,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遊關中時,購得此版的一個印本,今藏巴黎國家圖書館。西安市文物局也藏有一本與巴黎圖書館藏本相同的本子。1945 年,李宣義先生在陝西高陵縣通遠坊天主教堂內發現王徵遺著書版六種,《兩理略》的殘版有114 頁,據稱書版於民國初年由王氏家裔購得。「後人不知珍惜,遂使書版喪失殆盡」。從殘版內容上看,有自序、有張縉彥,焦之雅二序,不見王介、王企的嘉慶丙子序。但該版是從「王氏家裔」購得,故此本可能是王介刊本。20 世紀初期,柏堃編《涇獻文存》時也輯錄《兩理略》,後又將《兩理略》收入《涇陽文獻叢書》中。1980 年代,李之勤在整理王徵遺著時,將西安市文物局藏本整理印行,收入《王徵遺著》中。宋伯胤所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收錄王徵所作的《兩理略自序》。2011 年《王徵全集》將《兩理略》的明刻清印本迻錄,又用《涇獻文存》中的《兩理略》參校整理印行。現在所整理的《兩理略》選篇是以林樂昌編校的《王徵全集》為底本,以《王徵遺著》參校整理而成。
《西儒耳目資》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第一部中西合璧的語言學專著,也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載體和見證。本書於明天啟六年(1626)春天成書,同年在西安出版。學界對於首刻的地點尚有分歧,主要論點是刊刻地點集中在西安和杭州兩地,因為現存本書上冊末頁印有原始封面上有「武林李衙藏版翻刻必究」,一批學者以「武林」當指杭州認為首刻於杭州;但是,杜松壽有文《羅馬化漢語拼音的歷史淵源——簡介明季在西安出版的〈西儒耳目資〉》,認為王徵、刻費出資者、寫版人和刻字人等都是西安人,而且該書上冊首頁方框內有「景風館藏版」,「景」字指天主教當年活動地區——西安。清初仍有流傳,乾嘉後逐漸絕版。至民國二十二年,北京大學和北平圖書館重新影印,1957 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影印出版。2011 年《王徵全集》本《西儒耳目資》據明刻本迻錄,其中《西儒耳目資敘》以《涇縣文存》卷七、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增訂本)校。本集所收王徵的《西儒耳目資敘》即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文字
改革出版社影印本作為參考。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初刊本是天啟八年(1628)揚州武位中刊本。不久後,徽州府著名書商汪應魁翻刻此書,是為第二個版本。這兩個版本成為後世該書的兩大版本譜系之源。譜系的具體條目,可參看拙作《王徵與晚明西學東漸》第四章相關內容。在諸多版本中最珍貴之版本當屬武位中刻本,而汪應魁刻本、西爽堂刻本也屬難得的版本。清代的來鹿堂等本存世較多。《守山閣叢書》本在校訂方面較好,但缺失了原來的西文記號。《〈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是王徵為《奇器圖說》所作的序。在武位中刻本中位於卷首,其他各本也都收錄。
2011 年《王徵全集》中《〈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據山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王企重印武位中刊本迻錄,以清來鹿堂刻本等校。因此,本集選用明崇禎武位中刻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一書最初未見著錄於王徵遺著目錄。王介第一次整理和著錄的王徵遺著目錄成果《魯橋鎮志•藝文志》中未見著錄;1920 年代中期,柏堃編《涇陽文獻叢書》的《王端節公遺集》中,亦未見著錄。《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為王徵手抄稿本,天水縣圖書館邵力子力學盧贈書目錄著錄為《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小記》。《王徵全集》的編者林樂昌等數次尋訪此書,但並未尋得。該書書名最早出現在1940 年《西北論衡》第九卷第七期所載存窔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一文中。這篇文章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的一些殘存的部份原文刊載。1944 年,真理雜誌出版社編著出版的《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上,有《王端節公現存遺著遺文目》,並將存窔的文章原文轉載。存窔在撰寫此文時,手稿的繪圖部份已經缺失。當時,此書的手稿已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1980 年代,李之勤在整理出版《王徵遺著》時,提及此手稿在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之前為邵力子藏書。1945 年《西北文化》刊登劉耀藜(即存窔)的另一篇文章《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亦錄有此文。1980 年代,李之勤編的《王徵遺著》中收有《〈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或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這三篇文獻是從存窔《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輯出整理而成。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亦將此三篇收入。2011年《王徵全集》以《西北論衡》中的此文為底本,又用《西北文化》中的《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參校,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整理刊行。今選用《西北論衡》中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代疑篇》首先刊行於天啟二年(1621),河東康丕疆校,諾瑟生批閱,其中收王徵所作之序。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均藏此本。民國時期,徐家匯藏書樓又將《代疑篇》重新刊印。徐宗澤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將此序收入。1982 年,臺灣學生書局編《天主教東傳文獻》,將《代疑篇》梵蒂岡教廷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整理出版。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
亦有此序。20 世紀初,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整理出版《明末清初耶穌會士思想文獻彙編》,亦收錄《代疑編》及此序,《代疑編》是依據梵蒂岡圖書館藏本整理而成。2011 年出版的《王徵全集》將《明清間耶穌會士遺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摘出收入。今選用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本為底本,以其他整理本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于右任購得《簡而文自記》抄本。柏在整理王徵遺文的同時,將此文收入《涇獻文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有《簡而文自記》。1933 年,向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文存》中的《簡而文自記》抄出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卷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于右任所藏抄本梓行問世,收入《飲虹簃所刻曲》中。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1980 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王端節詩文》中《簡而文自記》整理收入。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盧前刻本中的《簡而文自記》收入。《王徵全集》又以盧前所刊《飲虹簃所刻曲》為底本,將此文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本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本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于右任購得《山居自詠》抄本。同時,柏在整理王徵遺文時,將此文收入《涇獻詩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錄《山居自詠》。1933 年,向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詩存》中的《山居自詠》抄出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卷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于右任所藏抄本付梓問世。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1980 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以《王端節詩文》抄本為底本,用柏堃《涇獻詩存》本和盧刻本參校整理,收錄於《王徵遺著》。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以盧前刻本中的《山居自詠》為底本,用北圖所藏向達抄本和柏堃《涇獻詩存》本參校,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 年,此文又被王《王徵全集》再次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山居自詠》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馬相伯前往上海土山灣時,在于右任樂善堂的客廳中看到了于右任手書王徵《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共八幅。民國二十年馬相伯先生也寫過一份此詩,共四條屏,贈給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同年,陸徵祥晉升司鐸,相伯先生亦寫了這首《和辭》作為賀禮。但于右任所寫這首《和辭》是據何本而寫,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再方豪所引《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其中收有這篇文章,題目為《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和呂天齋也藏有抄本《王端節公詩文》,這兩部書中均有這篇散文。1980年代,李之勤編《王徵遺著》時,《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以抄本《王端節詩文》為底本,用《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參校,印行出版。宋伯胤先生在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將《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於2011 年所編的《王徵全集》據方豪《王端節公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跋》(載《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所引的《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先生的整理本和宋伯胤先生的整理本作為參考。《即事》和各個對聯的撰寫年代已不可考,均由李之勤先生從王徵的遺文資料和傳記資料中輯出整理而成,收入他所編訂的《王徵遺著》中。今選用《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王徵遺著》本作為參考。
本集在梳理各篇文獻版本的基礎上,確定底本和參校本;對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添加註釋,以期疏通文義。此外,整理者撰寫了一篇《導論》和十幾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合探研王徵及其天主教思想,而每篇《簡介》則概述作品內容提要及其影響力等,此序則著重交代本集所收內容、各篇之版本源流、以及選擇各底本和校本的依據。
這部作品得以出版,有賴眾多朋友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謝「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的信任和邀請,加入這項有益學界的龐大學術工程,編輯、點校和注釋王徵的天主教文獻。其次,我要感謝橄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出版部的王鐘山編輯,他在前期相關事宜的溝通,中間項目進行過程中提供及時的支援和幫助,以及後續一些事務處理方面貢獻良多。還要非常感謝謝松宏編輯,他為本集的注釋增補工作付出很多辛勞,其所制定的詳細編輯日程以及按照編輯計畫嚴格的執行力都是本集順利出版的重要保證。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此外,我要特別感謝的是謝輝師弟,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查閱、收集底本資料的過程中,他樂成其事,功不可沒。還要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白帆同學,在查閱資料、文字錄入、標點、註釋諸方面做了很多協助工作。銘感於心,特此致謝。不揣譾陋,僅呈學界同行及讀者諸君,敬請不吝賜教。
毛瑞方
癸巳立春日序於北京
本集名為《畏天愛人極論──王徵天主教文獻集》,收錄了現存王徵著作中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包含王徵四大天主教著作《畏天愛人極論》、《仁會約》、〈杜奧丁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和《崇一堂日記隨筆》;王徵仕途政績和文牘資料彙編《兩理略》中的六篇短文:《〈兩理略〉自序》、〈建閣崇賢〉、〈諭驚逃〉、〈告神文〉、〈祈晴文〉、〈謝神文〉;王徵所作序和跋文:《〈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自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代疑篇〉序》;王徵所作散文詩詞〈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即事〉和對聯十則。
在各篇文獻的版本選擇上,編者盡力爬梳版本流傳,在現存版本中選擇善本。各篇具體的版本情況,簡述於後。《畏天愛人極論》為王徵第一部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其成書過程實際上是王徵「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他天主教思想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合儒學和天學的過程。明清以
來,《畏天愛人極論》未見刻本流傳,也無抄本傳世。1937 年,學者向達(覺明)在旅居歐洲時,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古郎(Gourant)編目為6868 號抄本的基礎之上,校點整理成帙。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畏天愛人極論》,「序」為大字,共六頁,「答問」四十八頁,「記言」二頁,共五十六頁。1940 年代,上智編譯館打算編輯《王徵遺書》,擬收錄王徵的四部天主教專著,其中包括《畏天愛人極論》,惜未實行。1990 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其中選輯了王徵的部份著作,其中就包括《畏天愛人極論》。《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是依據向達1937 年抄本整理而成。2011 年由林樂昌等編校、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王徵全集》,將現存王徵的所有著作編校為一冊出版。今以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本《畏天愛人極論》為底本,以《王徵全集》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作為參考。
《仁會約》是王徵建立仁會的重要文獻證明。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刻本《仁會約》,「仁會約引」三頁,正文三十九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1937 年,向達在旅歐時將此本抄回。後來,宋伯胤先生將其與《畏天愛人極論》等其他三種王徵的天主教專著合編為《王徵遺書》,曾商定由上智編譯館出版《王徵遺書》,後因故未刊,但原稿尚存。1990 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向達抄本《仁會約》整理出版。2011 年《王徵全集》問世,以巴黎國家圖書館
所藏《仁會約》刻本為底本,將《仁會約》整理出版。今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中的整理本作為參考。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是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先生來華的見聞實錄,該文是我國最早介紹非洲國家莫三比克的文獻材料,也為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文章重在頌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的精神,旨在成為宣揚天學的教本。明清以來,〈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在國內未見藏本,1930 年代,向達在旅歐時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發現有舊抄本。根據向達、王重民的記載,該抄本高23.5 釐米,廣13.5 釐米,凡九頁,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書況甚
劣,魚魯滿目。向達於1938 年2 月將此本抄寫帶回,商定將此本作為王徵的天主教著作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惜未果。1990 年代,宋伯胤依據向達抄本整理出版,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年林樂昌等在編《王徵全集》時,將巴黎圖書館所藏抄本整理出版。該文以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崇一堂日記隨筆》一卷,是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的,講述此前十一年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歐洲保存有兩個本子:一是抄本,凡二十六頁,今藏牛津大學Bedeian 圖書館,此本在20 世紀初期被向達抄寫帶回,本來打算將此書收入《王徵遺書》中出版,後來《王徵遺書》沒有刊行。一是刻本,共四十一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今藏梵蒂岡圖書館。除此之外,徐宗澤在《明清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提到《崇一堂日記隨筆》有一舊抄本。從徐宗澤所摘錄的「小引」來看,此抄本當時依據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的版本相同的版本抄寫而成。另外,河北獻縣耶穌會也藏有一個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相同的刻本,後移交北平光啟哲學院。1984 年,臺灣學生書局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1990 年代,宋伯胤將向達抄本標點印行,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 年出版的《王徵全集》也收有《崇一堂日記隨筆》,所依據的底本為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的影印本。相比而言,刻本優於抄本,故現以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兩理略》一書記載了王徵做官期間的重大事件,集中體現了任職期間的曲折經歷、政治思想及其對人民的態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兩理略》成書後,崇禎十年(1637),楚武昌孟道宏梓行問世,這是《兩理略》最早的刻本,這個版本是否還存在,現在已無線索。嘉慶二十一年(1816),王徵的七世孫王介、王企將《兩理略》重新刊刻。後來,法國人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遊關中時,購得此版的一個印本,今藏巴黎國家圖書館。西安市文物局也藏有一本與巴黎圖書館藏本相同的本子。1945 年,李宣義先生在陝西高陵縣通遠坊天主教堂內發現王徵遺著書版六種,《兩理略》的殘版有114 頁,據稱書版於民國初年由王氏家裔購得。「後人不知珍惜,遂使書版喪失殆盡」。從殘版內容上看,有自序、有張縉彥,焦之雅二序,不見王介、王企的嘉慶丙子序。但該版是從「王氏家裔」購得,故此本可能是王介刊本。20 世紀初期,柏堃編《涇獻文存》時也輯錄《兩理略》,後又將《兩理略》收入《涇陽文獻叢書》中。1980 年代,李之勤在整理王徵遺著時,將西安市文物局藏本整理印行,收入《王徵遺著》中。宋伯胤所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收錄王徵所作的《兩理略自序》。2011 年《王徵全集》將《兩理略》的明刻清印本迻錄,又用《涇獻文存》中的《兩理略》參校整理印行。現在所整理的《兩理略》選篇是以林樂昌編校的《王徵全集》為底本,以《王徵遺著》參校整理而成。
《西儒耳目資》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第一部中西合璧的語言學專著,也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載體和見證。本書於明天啟六年(1626)春天成書,同年在西安出版。學界對於首刻的地點尚有分歧,主要論點是刊刻地點集中在西安和杭州兩地,因為現存本書上冊末頁印有原始封面上有「武林李衙藏版翻刻必究」,一批學者以「武林」當指杭州認為首刻於杭州;但是,杜松壽有文《羅馬化漢語拼音的歷史淵源——簡介明季在西安出版的〈西儒耳目資〉》,認為王徵、刻費出資者、寫版人和刻字人等都是西安人,而且該書上冊首頁方框內有「景風館藏版」,「景」字指天主教當年活動地區——西安。清初仍有流傳,乾嘉後逐漸絕版。至民國二十二年,北京大學和北平圖書館重新影印,1957 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影印出版。2011 年《王徵全集》本《西儒耳目資》據明刻本迻錄,其中《西儒耳目資敘》以《涇縣文存》卷七、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增訂本)校。本集所收王徵的《西儒耳目資敘》即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文字
改革出版社影印本作為參考。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初刊本是天啟八年(1628)揚州武位中刊本。不久後,徽州府著名書商汪應魁翻刻此書,是為第二個版本。這兩個版本成為後世該書的兩大版本譜系之源。譜系的具體條目,可參看拙作《王徵與晚明西學東漸》第四章相關內容。在諸多版本中最珍貴之版本當屬武位中刻本,而汪應魁刻本、西爽堂刻本也屬難得的版本。清代的來鹿堂等本存世較多。《守山閣叢書》本在校訂方面較好,但缺失了原來的西文記號。《〈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是王徵為《奇器圖說》所作的序。在武位中刻本中位於卷首,其他各本也都收錄。
2011 年《王徵全集》中《〈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據山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王企重印武位中刊本迻錄,以清來鹿堂刻本等校。因此,本集選用明崇禎武位中刻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一書最初未見著錄於王徵遺著目錄。王介第一次整理和著錄的王徵遺著目錄成果《魯橋鎮志•藝文志》中未見著錄;1920 年代中期,柏堃編《涇陽文獻叢書》的《王端節公遺集》中,亦未見著錄。《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為王徵手抄稿本,天水縣圖書館邵力子力學盧贈書目錄著錄為《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小記》。《王徵全集》的編者林樂昌等數次尋訪此書,但並未尋得。該書書名最早出現在1940 年《西北論衡》第九卷第七期所載存窔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一文中。這篇文章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的一些殘存的部份原文刊載。1944 年,真理雜誌出版社編著出版的《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上,有《王端節公現存遺著遺文目》,並將存窔的文章原文轉載。存窔在撰寫此文時,手稿的繪圖部份已經缺失。當時,此書的手稿已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1980 年代,李之勤在整理出版《王徵遺著》時,提及此手稿在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之前為邵力子藏書。1945 年《西北文化》刊登劉耀藜(即存窔)的另一篇文章《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亦錄有此文。1980 年代,李之勤編的《王徵遺著》中收有《〈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或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這三篇文獻是從存窔《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輯出整理而成。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亦將此三篇收入。2011年《王徵全集》以《西北論衡》中的此文為底本,又用《西北文化》中的《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參校,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整理刊行。今選用《西北論衡》中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代疑篇》首先刊行於天啟二年(1621),河東康丕疆校,諾瑟生批閱,其中收王徵所作之序。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均藏此本。民國時期,徐家匯藏書樓又將《代疑篇》重新刊印。徐宗澤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將此序收入。1982 年,臺灣學生書局編《天主教東傳文獻》,將《代疑篇》梵蒂岡教廷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整理出版。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
亦有此序。20 世紀初,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整理出版《明末清初耶穌會士思想文獻彙編》,亦收錄《代疑編》及此序,《代疑編》是依據梵蒂岡圖書館藏本整理而成。2011 年出版的《王徵全集》將《明清間耶穌會士遺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摘出收入。今選用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本為底本,以其他整理本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于右任購得《簡而文自記》抄本。柏在整理王徵遺文的同時,將此文收入《涇獻文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有《簡而文自記》。1933 年,向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文存》中的《簡而文自記》抄出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卷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于右任所藏抄本梓行問世,收入《飲虹簃所刻曲》中。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1980 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王端節詩文》中《簡而文自記》整理收入。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盧前刻本中的《簡而文自記》收入。《王徵全集》又以盧前所刊《飲虹簃所刻曲》為底本,將此文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本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本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于右任購得《山居自詠》抄本。同時,柏在整理王徵遺文時,將此文收入《涇獻詩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錄《山居自詠》。1933 年,向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詩存》中的《山居自詠》抄出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卷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于右任所藏抄本付梓問世。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1980 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以《王端節詩文》抄本為底本,用柏堃《涇獻詩存》本和盧刻本參校整理,收錄於《王徵遺著》。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以盧前刻本中的《山居自詠》為底本,用北圖所藏向達抄本和柏堃《涇獻詩存》本參校,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 年,此文又被王《王徵全集》再次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山居自詠》作為參考。
20 世紀初期,馬相伯前往上海土山灣時,在于右任樂善堂的客廳中看到了于右任手書王徵《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共八幅。民國二十年馬相伯先生也寫過一份此詩,共四條屏,贈給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同年,陸徵祥晉升司鐸,相伯先生亦寫了這首《和辭》作為賀禮。但于右任所寫這首《和辭》是據何本而寫,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再方豪所引《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其中收有這篇文章,題目為《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1950 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和呂天齋也藏有抄本《王端節公詩文》,這兩部書中均有這篇散文。1980年代,李之勤編《王徵遺著》時,《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以抄本《王端節詩文》為底本,用《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參校,印行出版。宋伯胤先生在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將《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於2011 年所編的《王徵全集》據方豪《王端節公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跋》(載《真理雜誌》第一卷第二期)所引的《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先生的整理本和宋伯胤先生的整理本作為參考。《即事》和各個對聯的撰寫年代已不可考,均由李之勤先生從王徵的遺文資料和傳記資料中輯出整理而成,收入他所編訂的《王徵遺著》中。今選用《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王徵遺著》本作為參考。
本集在梳理各篇文獻版本的基礎上,確定底本和參校本;對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添加註釋,以期疏通文義。此外,整理者撰寫了一篇《導論》和十幾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合探研王徵及其天主教思想,而每篇《簡介》則概述作品內容提要及其影響力等,此序則著重交代本集所收內容、各篇之版本源流、以及選擇各底本和校本的依據。
這部作品得以出版,有賴眾多朋友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謝「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的信任和邀請,加入這項有益學界的龐大學術工程,編輯、點校和注釋王徵的天主教文獻。其次,我要感謝橄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出版部的王鐘山編輯,他在前期相關事宜的溝通,中間項目進行過程中提供及時的支援和幫助,以及後續一些事務處理方面貢獻良多。還要非常感謝謝松宏編輯,他為本集的注釋增補工作付出很多辛勞,其所制定的詳細編輯日程以及按照編輯計畫嚴格的執行力都是本集順利出版的重要保證。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此外,我要特別感謝的是謝輝師弟,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查閱、收集底本資料的過程中,他樂成其事,功不可沒。還要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白帆同學,在查閱資料、文字錄入、標點、註釋諸方面做了很多協助工作。銘感於心,特此致謝。不揣譾陋,僅呈學界同行及讀者諸君,敬請不吝賜教。
毛瑞方
癸巳立春日序於北京
目次
總序
編者序
導論
參考文獻
編輯凡例
正異體字對照
畏天愛人極論
仁會約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
崇一堂日記隨筆
兩理略選
序跋選
詩文選
編者序
導論
參考文獻
編輯凡例
正異體字對照
畏天愛人極論
仁會約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
崇一堂日記隨筆
兩理略選
序跋選
詩文選
得獎作品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