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蔬醒
滿額折

蔬醒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活的簡單是一種享受,心的簡單是一種自由,
心若要覺醒,把一切歸零,就從吃蔬食做起。

高志尚(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
鮑伯‧艾薩克森(美國「動物法音協會主席」)
施振榮(宏碁電腦創辦人)
陳武雄(前農委會主任委員)
葉樹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劉君祖(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張良維(氣機導引創建人、沉香鑑定專家)
吳映蓉(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
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經理暨總編輯)
陽光推薦!

農禪精神與故事、清心平和食觀,加上尋常好滋味,
「簡單、健康、環保、有味」,彷彿《金剛經》的開頭般。
日常飲食,就是一種禪修。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或許可藉由回歸到最簡單的飲食方式,來填補心靈的空缺處。本書作者鄧美玲,用深刻動人的散文筆調,融合聖嚴法師教法,從土地、記憶、滋味,以及「食物」與「食觀」出發,在每日三餐的單純蔬食料理中,提醒大眾選用當地、當季、天然食材,「感時應物」,找回陽光、風、土壤及水等大自然力量。光是如此,就足以在一口食物、一步行路之間找到清淨身心的妙法,為守護自己跟家園貢獻心力。

天然、純樸、富足的好滋味,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好好吃飯」
現在大家都怕胖,以為米飯吃多了容易發胖,事實上如果肉類吃太多,五穀類又吃得不夠,反而最容易發胖,因為脂肪和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需要五榖幫忙催化。所以古早人每餐都要吃幾大碗飯,飯多菜少,體型精瘦,這才是健康的體型。

「閒來且喫茶」
中國人的東西裡面,茶、香、花、書法、武術、靜坐……,哪一樣不是教人面對自己、跟寂寞相處的好方法?甚至再高明些,連這些有形的「藝」都不用,行住坐臥、日用行藏都可以入於道,何須勞神費力,大老遠的跑去印度呢?

「陽光的滋味」
客家人最擅長將過剩的食材用醃漬、曝曬保存,我從小就看著村裡的婆婆媽媽隨著不同的季節,醃了一缸一缸的寶貝放在屋簷下隨時取用,也不怕風吹雨打。太陽好的時候,就攤開來曬。倉廩充實,田裡還有四時供應的瓜果菜蔬,所以我們也從來不感覺匱乏。

「食野之苹」
古今以來,所有的修行人都在追求如何打破自身局限,接通大宇宙的能量場,重返伊甸園。我們的宇宙之母,也從來沒有忘記不斷地給我們傳遞消息,指引我們回家的道路。在我眼裡,野菜,就是宇宙之母最殷勤的信使。

「一缽千家飯」
在廚房工作,對時間的掌控、工作次序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家庭主婦照顧三餐、維持家計所要用到的心思精力,絕不下於一國首相。可見下廚做菜絕非小道,所謂「大寮齋堂出祖師」,廚房裡也可以出聖賢,六祖慧能不就是廚下舂米的夥計!

「釀製熬醃」
真有害的不是遵循古法做出的純天然醃漬、高鹽分食物,而是心態及現今依賴人工調味、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過程。萬法為心造,我們的健康,也是經年累月的心念造就而成的……性格開朗、心境平和。我想,這才是健康長壽的祕訣吧!

「有機迴鄉」
年輕人願意從事農耕,糧食生產不會斷絕,人類才能繼續存活下去。可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年輕人留在鄉村呢?……但至少,台灣這幾年陸陸續續冒出來許多有理念、有特色的有機耕作,以及放棄高薪、把高科技產業的知能注入農業的年輕人也愈來愈多了。

「都市農耕」
眼前這個時代,似乎真的已經從很深的內在,開始醞釀一種巨大的變革。如果要指出這個變革的方向,我真想說,那一定是人們將重新認識自然的力量,人們將徹底地從物質的、感官的享樂中「蔬醒」了。

作者簡介

鄧美玲
1958年生於台灣新竹縣。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親子版主編、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現任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近年來投入氣機導引的身體教育工作,著有《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時報出版),《遠離悲傷》(心靈工坊出版)、《作家拿手菜》(耀昇文化出版)、《處處聞啼鳥、魚戲蓮葉間——給孩子的100首唐詩上、下兩冊》(信誼基金會出版)及為兒童改寫的聊齋故事《王六郎》等六冊(信誼基金會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老實、自然、關懷

◎高志尚(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自二○一三年起,推動六年深耕心六倫計畫;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在我的好友,基金會祕書長李伸一律師的引薦下,義美食品公司很榮幸能參與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推廣健康蔬食」的系列活動。
秉著「吃蔬食護地球」的理念,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編撰了《蔬醒》一書,書中分為「好好吃飯」、「閒來且喫茶」、「陽光的滋味」、「食野之苹」、「一缽千家飯」、「釀製熬醃」、「有機迴鄉」、「都市農耕」八段章節;透過生活的體驗,用簡潔溫馨的文字,從每天三餐的單純蔬食料理中,提醒大眾選用當地、當季、天然的食材:感恩陽光、風、土壤及水等大自然力量,為天然純樸的蔬食加入健康營養的好滋味。
食品加工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農產原料的風味,義美食品公司深刻體驗到「實在、自然」才是食品加工的基本理念,八十年來,秉持著「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良心的事業」的經營理念,盡量使用在地、當季的農產品做為原料,減少不必要的添加物,提供天然、實在、健康的好食品,回饋愛護義美食品公司的消費者。另一方面,力行「勤儉是家本、是國本、更是環保的根本」,友善地球環境,珍惜有限資源,也是義美食品公司時時盡力實踐的企業責任。
很高興有這個因緣,參與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二○一四年「推動生活倫理,推廣健康蔬食」活動,更滿懷感恩的心,推薦《蔬醒》這本書,一口氣讀完,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蔬食」的美味力量,在滿滿的喜悅中,更落實對地球、對生命的關懷。
【推薦序】
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李伸一(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祕書長)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過:「愈是混亂的時代,愈需要倫理。」聖嚴法師有感於全世界社會的失序,二○○五年於聯合國哈瑪紹講堂提出了「全球倫理」的呼籲,引發世人的廣大回響,二○○七年聖嚴法師在台灣正式啟動「心六倫」運動,希望社會大眾重視倫理、實踐倫理,並指定由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以下簡稱人基會(負責推動。「心六倫」包涵了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這應該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核心價值,也是拯救混亂時代的一帖良方。
人基會秉持聖嚴法師的理念,並且在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領導下,以及全體同仁的努力下,以說、唱、演、寫等多元形式,積極推動「心六倫」運動至社會各個角落,這幾年也看到一定的成果,但是推動「心六倫」運動的道路還很長,我們要繼續努力。
人基會推動「心六倫」每年皆有主軸,二○一四年即以「生活倫理」為主題年,希望透過出版書籍及其他文宣的方式,把生活環保的觀念傳遞給社會大眾,呼籲每一個人都能過簡樸、節約的生活。以食的方面來說,我們鼓勵大家多吃蔬食,用蔬食來轉動幸福,因為多攝取蔬食不僅有益健康,也能夠減少碳排放,為守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國內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食安問題儼然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最大的威脅,有鑑於此,人會會決定企劃出版一本書,提醒社會大眾省思與改變飲食的觀念,瞭解到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和自然脫節,應當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方式。然而,坊間關於食品安全及料理的書籍已非常多,我們打算出一本稍微不一樣的書,以散文的格式描寫人與食物(蔬食和茶等)乃至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對待及心態,很幸運地我們邀請到曾寫過記錄與聖嚴法師二○○二年五百人大陸朝聖《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的作者鄧美玲女士來執筆,她以流暢細膩的筆觸,結合法鼓山「心靈環保」的核心理念,並且訪談了學者專家和食材相關領域的達人,完成八篇精彩單元,以不著痕跡不說教的方式喚醒人與食物以及食物與自然的省思,在「食」中重新與自然連結。
《蔬醒》一書的出版,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恩,感恩聖嚴法師留給我們珍貴的「心六倫」;感恩法鼓山果賢法師、果耀法師的大力協助;感恩作者鄧美玲女士動人的寫作功力,書寫出蔬食的美好;感恩義美食品公司的贊助;感恩有鹿文化悔之兄和煜幃兄在編排和出版方面的費心;也感恩人基會編輯小組召集人玫玲,編輯委員薰瑩、明秋、瑞娟、俐君、麗君和妘潔等人的參與協助,這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
「輕囊方能致遠,淨心方能行久。」這本書傳達了一種信念,那就是生活的簡單是一種享受,心的簡單是一種自由。讓我們把心回到原點,從吃蔬食做起。

【推薦序】
讓世界變成更美好的所在
◎鮑伯‧艾薩克森(美國「動物法音協會」主席)

身為「動物法音協會」主席,我全心推薦鄧美玲女士的新作《蔬醒》。這本書討論食品安全、身心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等議題,充滿洞見且發人深省。藉由提倡蔬食,鄧女士事實上就是在為所有的動物請命發聲,讓牠們免於受難。對一切生命心生憐憫,更是法鼓人創辦人聖嚴法師所傳承給我們的教法。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致力於改造這個世界成為更美好的所在,而支持這本新書的出版,如同邁出深具意義的一步,無時無刻都在種下不殺生、心生憐憫的善念種子,提醒大家佛陀曾經教導我們,要心存慈悲,不造就一切眾生之苦。對此,謹代表「動物法音協會」,對我們的姊妹組織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致上最深的感激之意。
【推薦序】
日常飲食是禪修

◎許悔之(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二○一四年春杪,法鼓山人基會張麗君主任、卓俐君女士,依祕書長李伸一先生之付囑,帶了一些新朋友,包括鄭玫玲、許薰瑩、陳瑞娟與林妘潔諸位女士來到有鹿,談論一項寫作出版計劃,此項計劃乃義美食品贊助人基會相關活動之一環。
這項寫作計劃,有鹿欣然協力;因為不論是法鼓山或義美食品,都為社會所信任。
近幾年的各項食安風暴之中,其實浮現的是社會的「信任」危機,當GMP等各項標章形同虛設,不堪聞問的假貨、劣貨橫行,其實是嚴重的國家安全問題。
所以,這個計劃,定調為聖嚴師父教法「心六倫」的延伸,延伸到「食物」與「食觀」的書寫與採訪;其中過程,人基會諸位女士齊心協力,發想而且構思,包括書名以及書的體勢。
爾後,人基會邀約了作家鄧美玲女士來主筆,鄧女士過往親炙於聖嚴師父,她筆下有神,就自己的知見撰寫,人基會諸女士與她多有討論,並協助安排多項訪問,是以此書,實是鄧女士的一本散文書寫,而融合了聖嚴師父教法、人基會諸位參予者的心力關懷。
書之完成,真心、樸實、殷重,是另一種農禪風光吧。
其中有法鼓山的精神與故事,有現代實用的健康態度,有清心平和的食觀,還有尋常食物的好滋味,包括心的滋味。
《金剛經》的開頭,是從日常生活開始的。佛陀肚子餓了,他著衣持鉢,走入舍衞城中乞食,還至本處,吃完了,收衣鉢,將赤足而行的雙腳洗乾淨,然後,安然而坐,開始了一次法會。
不知為何,讀《蔬醒》書稿的時候,我總是想起《金剛經》的開頭,想起自己參加法鼓山禪修營時所學: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動作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僅此一口食物、一步行路,別無他想。
所以這本書,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時代裡,分享「簡單、健康、環保、有味」的飲食態度與方式,像《金剛經》的開頭般,日常飲食,也是禪修。
每一份清淨食,都可以供養三世諸佛、十方眾生吧;心淨,則國土淨。
時已秋分,《蔬醒》即將付梓,讚歎作者鄧美玲女士與人基會、義美食品諸善因緣和合而成此書,載記如上;遂想到,每一個清淨的身心,每一位善男子善女人,都莊嚴了佛土。

 

【自序】
滿懷感恩,一言難盡

◎鄧美玲
我這幾年雖然筆耕不輟,但大抵都是隱姓埋名的「影子」,負責幫我的幾位老師整理、修潤課程講稿。時日久了,也十分享受這種工作的特質──像苦行僧一樣,在一個狹窄深邃的山洞裡,過著安靜、孤獨、簡單的生活。
《蔬醒》文稿初成,老友夏瑞紅答應幫忙幫這本書的部分篇章配照片,她看文稿之後回信說:「讀了大作,真佩服妳旁徵博引斐然成章……。」我回信說:「哈哈!逃不出妳的法眼,所謂『旁徵博引斐然成章』,說得直白,就是『真會扯』!」過去聖嚴師父看到我記錄隨行參訪大陸二十六個禪宗道場的《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師父給我的評語,也包括了「想像力豐富」。我自己的反省則是,我的感受太纖細、念頭太多、想法太多,難怪身體這麼僵硬;因為每一個感受、念頭、想法都會牽動某些肌肉群,形成氣血凝滯。所以,長達十年左右包括《易經》、氣機導引和中醫課程的講稿修潤、整理工作,於我而言,其實是希望像敲木魚一樣,一叩一聲,慢慢地把我的妄念摒退,然後,讓想法和感受明顯減少,甚至能像一座動也不動的山,任他風生水起、雲湧雷動。
十年閉關,剛好,劉君祖老師的《詳解易經密碼》六大冊已經出版;張良維老師的氣機導引十八套功法,也完成了《引體篇》、《內臟篇》兩大系統共十二冊;原本答應JT老師幫忙做的八十萬字中醫課程講錄校正,因為整個計畫往後延,我就暫時有了一點時間空檔,這時候,張良維老師提醒我「要暫時離開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不然人會鈍掉。」於是,一件跟我熟悉的領域全無相關的事突然來到眼前,我必須屏氣凝神、全力以赴,然而,《蔬醒》的出版計畫,卻在此時插隊進來了。
我還清楚記得,法鼓山人文基金會以玫玲師姐為代表的遊說團,為了說服我接下這份工作,連已圓寂多年的聖嚴師父都被請了出來。我雖婉拒、力辭,想把這件工作轉給老友瑞紅,因她的心性、文字、生活,完全都在其中,我衷心認為她比我更適合寫這樣的一本書,就像當年我推薦她接續我擔任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一職,「我的優點她都有,而我的缺點她一樣也無」,可是,沒來由的,連負責出版的許悔之也來幫腔。最後,我只得這麼想:一定是我對師父有愧,加上某些因緣在暗中牽引吧!
然而,隨著採訪、撰稿工作的開展,除了老朋友張弘陸先生,我還結識了許多精采的新朋友如劉麗飛老師、王群光醫師,以及李旭清、萬妙玲、賴秀珍、沈明逸、姚任祥,以及台北書院的兩位小茶人,而我原以為已漸漸要掩閉重門,斬斷諸緣的心,卻被他們對土地、社會、人間的熱情和專注重新點燃;年輕時候「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心,也再次撲騰撲騰地跳動了起來。我到此才明白,我這一生,大概就是「平生肝膽,因人常熱」的氣質稟性了,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忍不住擊節歎賞,甚至投身唱和。如今年歲漸老,壯心仍在,那就讓它在吧!因緣不可思議,苦樂悲歡、盛衰榮枯,都是人生好滋味,就像春天來了,花就開了;秋風乍起時,落葉滿地。
這本小書得到許多支持協助,甚至是「包容」。寫到這兒,忍不住想念聖嚴師父,他對我一直都很寬容,幾次囑咐我寫的書,最後都容許我任情任性、筆隨意走,沒完全遵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在他圓寂前幾個月,他讓祕書打電話給我,要我回山上去說說話。我因照料父親住院,分不開身,沒想一蹉跎,就錯過了。寫書過程中,幾次回到法鼓山,師父的身影無所不在,師父的耳提面命,也透過法鼓山的一草一木遞來了消息。
滿懷感恩,一言難盡,只有深深一拜。

目次

【推薦序】老實、自然、關懷 ◎高志尚
【推薦序】用蔬食來轉動幸福 ◎李伸一
【推薦序】讓世界變成更美好的所在 ◎鮑伯‧艾薩克森
【推薦序】日常飲食是禪修◎ 許悔之
【自序】滿懷感恩,一言難盡
卷一 好好吃飯
卷二 閒來且喫茶
卷三 陽光的滋味
卷四 食野之苹
卷五 一缽千家飯
卷六 釀製熬醃
卷七 有機迴鄉
卷八 都市農耕

書摘/試閱

【內文節選一】(節選自卷一「好好吃飯」)
清晨五點,鬧鈴響了,我披衣起身,走到廚房,前晚設定預約煮飯的電子鍋也準時嗶嗶叫。掀開鍋蓋,飯香和熱氣一起撲上來,均勻淋上壽司醋,拌一拌,飽滿的飯粒一粒粒晶瑩剔透,木製飯匙攪拌的觸感也不軟不硬剛剛好。放涼片刻,等熱氣稍稍收斂,再拌入一些紫蘇粉,一鍋紫蘇醋飯早餐就大致準備妥當了。
我從去年八月起接下家人委託的重任,負責就近照顧三個分別就讀高中、大學的外甥女,我的生活和飲食,便隨著她們而有了奇妙的改變。就讀醫學院的女孩向來飲食清淡,大一住宿,學校餐廳的飲食她雖然吃得毫無怨言,但家人看她越來越清瘦,不免擔心她的體力無法負荷越來越沉重的功課。兩位唸普通高中的女孩,一個剛剛大病初癒,醫師叮嚀要特別注意飲食調養,一個則經過了幾年的學生外食,幾次跟我抱怨便當菜好像從油裡撈起來,最想念的是乾淨清爽的食物。
我這個大阿姨天生愛小孩,能跟年輕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如何保持情感與做法上不即不離的適當距離,是很值得嚮往的挑戰。加上我這些年的生活已經簡化成只有工作、讀書、練功、打坐;洗衣煮飯打掃,反而是我最主要的休閒活動。種種因緣巧妙安排下,我從半夜捨不得睡的夜貓子,自然而然地搖身一變,成為黎明即起的早鳥兒,每天清晨,家家戶戶還黑燈瞎火,我這裡卻已爐熱灶香,早餐加便當,五、六樣菜,井然有序地端上桌。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實驗,孩子們給我的回饋是,早餐最好吃米飯,不要麵包、饅頭、豆漿、牛奶,因為清爽不油膩,而且很有飽足感,可以持續到中午還不太餓,上午的課也很有精神。中餐只要一點點,而且一定要吃素,下午才不會昏沉。晚餐只要湯和燙青菜就足夠了。
就這樣,我跟白米飯單純而豐富的滋味,算是久別重逢了。
記憶中最好吃的白米飯,是小時候吃到的鹽巴冷飯團。那個年代,山村裡人家,絕少會有什麼零食點心,餓狼似的孩子下午四、五點放學回家,唯一可能搜到的食物,就是鍋子裡的一點冷飯。只要手上沾點鹽巴,再捏上一球飯團,就足夠我們趕在天黑前,精飽力足地殺到山裡呼嘯一圈回來。
想想那時候還真窮,可是窮得天寬地闊,似乎也沒感覺是匱乏的,山裡知名不知名的雜花野果,只要吃不死人,我們都覺得好吃。小山村裡七、八戶近百口人,除了我父親跟一位堂叔是每月薪資三百多元的小學教師,大家就靠山裡的農產品養活。山裡主要的出產就是橘子,那幾年新埔的椪柑很有名,我們滿山幾乎都種了椪柑,年產一次,一整年的生計,似乎也就巴望那一次的豐收。我們家分到的地不多,又遠,我的祖母年輕守寡,無依無靠,得想辦法另外討生活,她就在鳳山溪沖積平原上買了幾塊水田種果樹苗,早出晚歸,做起了苗木買賣的生意。
我記得她總是天全黑了才回家,我們早吃過晚飯,媽媽替她留的晚餐,飯菜裝成一大碗公,收在碗櫥裡。等她回來、洗淨手腳吃飯,我們幾個黃口小兒就纏過來吵著要分一口。大約是夏天吧,自己種的絲瓜每天吃不完,再就是空心菜或茄子。那時候也種了很多番薯葉,但那是給豬吃的,人不吃。每天餐桌上就吃這些,頂多有自己醃的醬瓜,連豆腐、雞蛋都很少見。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從祖母碗裡分到的一口飯,我至今還記得那滋味!
一年秋天,祖母帶我回娘家吃平安戲。那是客家人每年秋天為了感謝神明保佑一年平安的重頭戲,從十月到十一月,新竹縣十幾個鄉鎮輪流辦,各家主婦卯足了力氣買最好的食材辦桌競技,家家戶戶人影鑽動,平日人車寂寞的小鎮,也會一年一度大塞車。那一次,我跟祖母坐上了主桌,旁邊坐著很老很老的舅公太。滿桌子一年只能看到一次的好菜,大家都很矜持,誰也不敢動,因為最年長的舅公太,不管別人怎麼勸,他什麼菜都不吃,面前只有一碗堆得高高的白米飯。
我後來問祖母,祖母說,舅公太曾經窮到連白米飯都吃不起,老了,竟然有一碗乾乾淨淨的白米飯可以吃,他覺得自己命很好,不能貪太多。
那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碗白米飯,以滿桌佳餚、人聲鼎沸為背景,它神態自若、安靜自持。
經過三、四十年生命歲月的追尋與流離,也經過了味覺的各種嘗試與探索,漸漸發現,原來,最美好的滋味,就在最單純的食物裡。

【內文節選二】(節選自卷二「閒來且喫茶」)

二○一四年年清明,正是梅子採收,大家忙著醃梅子、釀梅酒的時節,事茶人張弘陸在雲南易武茶山傳來的簡訊說,自二○一一年起,眾多財團投入普洱茶產業,茶山深邃的星空不再,多了爭先恐後的繁華;二○一一年以前要跟時間賽跑,後來,乾淨的好茶逐年減少,他在茶山的工作反倒不急了,因為大勢已去,國在山河破,再怎麼急,也不能力挽狂瀾。所以,原本預計要在山上待一個月,結果不到半月,他就收工回家了。問今年收茶多少?他說,只得五十斤。
二○一三年十一月,開創空間醫學的北京泰濟堂中醫院院長張克鎮先生一行,在弘陸先生鬧中尤靜的台北圓山堂書齋裡聽他款款說茶。臨行前,大家要求參觀他的茶倉,在滿室清新沁人的茶香裡,張院長忍不住問:「茶醉是怎麼回事?」弘陸先生的回答簡單乾脆,他說:「那是生態問題。」
張克鎮院長長期關心中草藥的生產、採收、炮製等問題,對於「中醫將亡於藥」的危機,深感憂急。聽弘陸先生這麼一說,他立刻就明白了。事後,我問弘陸先生,是微環境、還是大環境的影響?弘陸先生說,是大環境。當台灣社會為了反對興建蘇花改而民氣沸騰時,中國大陸光是雲南一省,大約就有三百多條像蘇花改那樣的公路建設,日夜趕工地滿山開挖。於是,這塊原本清淨無染、山幽谷靜的世界茶葉原產地,就一寸一寸地陷入塵土飛揚和各種汙染之中。於此同時,普洱茶卻在各種炒作手法之下,價格不斷飆升,而它原本「茶容天地雲露神韻,道通世間凡聖真諦」的品質內涵,卻悄悄地流失了。
弘陸先生對茶的敬意,表現在他收茶、做茶乃至飲茶、奉茶的態度上。他的本業是衡器製造,大半生的思維、做法,都不離如何做到精確的品質控管,加上他從小跟著爺爺喝茶,又是老實修行的佛弟子,他發現陳年普洱茶貴在「香、醇、氣、化。」「細品上品陳年普洱之香醇氣化,猶如深入經行一般。」而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俗稱「七碗茶歌」)提到的茶,以及那七碗茶是如何的益人身心,弘陸先生說:「盧仝非修道人,他喫的茶,是氣、化俱足的上上品!」而這樣的上上品茶,如果茶樹生態環境維持良好,就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為有緣的茶人開啟靈性瞥見的契機。自謂「此生乘幸運船來的」弘陸先生就親自參與、投入這些珍貴茶葉的生產製造過程。所以他說:「如古德所言,一千多年前這樣的茶都如此難得,感恩得以親見親為。」
因為對茶的深刻理解,當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許多老茶倉、茶樓紛紛釋出塵封多年的陳年普洱時,他是第一批進入香港茶倉收茶的先驅者。當他意識到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已不可逆,雲南茶山那些未開發地區的茶樹,就成為瀕臨滅絕的珍貴物資。為了保存最後僅存的實物資料,他放下體質穩健的本業,連續幾年在茶山一待就是好幾個月,除了示範樸實無華、保存茶性本色的製茶工序,又以他獨特的眼光,就地取材,做了幾件讓大家跟風模仿的茶箱竹簍;此外,他還做了旁人無法理解的很多傻事,例如他一一訪查山上的每一個茶農,並將其資料全部建檔保存;他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誘導茶農敬惜物資、護生愛人;山上飲食不便,茶農多半就地行獵,但他堅持茹素,一次在彎弓深山裡,實在沒東西可吃,工人只好隨手摘幾把苦筍用火烤熟了給他吃,無油無鹽,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平日晚餐若有米飯二碗、苦筍四枝、樹番茄二粒,那就是無上的人間美味。
這些作為,雖都是他自然流出的本色,但他也深深知道,茶益人身心,乃善調身心之助道因緣,而如今益人身心的茶難得,非茶之罪,非山河大地之罪,亦非茶人之罪。一旦有形的工商業汙染,跟無形的心靈汙染瀰天蓋地而來,即使茶樹還在,新茶嫩葉依舊年年生發不息,但茶的品質已截然不同。茶是非常敏感、非常愛乾淨的植物。弘陸先生常說,森林變成經濟作物,山氣就散了;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長不出偉大的東西。他就曾指引人試試相鄰兩棵茶樹的生採茶葉滋味;其中一棵樹下是人家圈養的雞窩,臭不可聞、髒亂不堪;另一棵則生長在乾淨的林子裡。那兩棵茶樹在味覺、口感上的差異,環境造成的茶質劣化,任何人都可以明顯覺察,更何況用現代經濟作物規模大量繁殖、栽種、噴藥、施肥的台地茶?只是,現代人身體僵硬、感官遲鈍,靈明能知的心也麻痺了,喝茶追求的是口感、香氣,茶的本質性靈,倒沒人計較了。
陸羽《茶經》說:「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唯精行儉德之人可以知茶、識茶,可以藉茶調身調心,領略天地之德。如果喝茶只喝它的香氣、口感,那麼現代製茶技術越來越迎合大眾口味的做法,也就罷了;但茶之所以為茶,是人在草木之間,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如果不能更深入地體會「其氣,微汗輕發,舒經活氣,鬆身寧神,緩緩騰騰」的調身功效,以及「其化,韻清而沁,化散周遍,心清性明」的調心妙旨,那麼,真就枉費我們這一生與茶相會的因緣了!
不過,螳臂難擋車,時代趨勢如此,也是眾生因緣如此,弘陸先生在能急的時候,盡其所能地將他觸手可及的天地瑰寶留存下來;在急也沒用的時候,他就鬆開手,聽任因緣的流轉變化。他說,該做的事在對的時間完成,無力回天的事,急也無益。只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雖為定則,還是觸動人心,所以常不免起心動念都難照顧周全;心無常造就世事無常,慚愧凡夫,願與有緣人切磋共勉!

【內文節選三】(節選自卷三「陽光的滋味」)

端午節還沒到,八十歲的老爸爸單就記得,該買蘿蔔乾了。
客家人包粽子,什麼都可以缺,就不能缺蘿蔔乾。少了蘿蔔乾這一味,不管裡頭包了什麼山珍海味,就不能算是客家粽。早年大家都窮,連香菇都算是極其罕見的珍貴食材,只要單一味蘿蔔乾略炒一炒,再將糯米用少許醬油拌過,加上從山上竹林裡撿來剛剛脫下的新鮮籜葉,就能包出香氣四溢的客家粽子。
客家粽還有個特色,就是有嚼勁。米不能軟,要Q,蘿蔔乾當然也要夠Q才行。這大概跟客家人肯吃苦、能耐勞的調性相符。信誼基金會張杏如女士曾有一次私下聊到從吃飯看個性。她說,根據她的觀察,老一輩吃過苦的人大概都愛吃口感較Q的米飯,嚼起來有滋味;未經世事磨練的年輕人,似乎偏愛「軟飯」。經我印證,大抵也是如此。
我常嘲笑現在市面上賣的蘿蔔乾濕濕軟軟的,沒香味,有其形,無其神,所以無法獨撐大局,讓配料簡單的食物夠香、夠好吃。粽子之外,客家碗粿、客家艾草糕,也是單靠一味蘿蔔乾,就有了「神」!
不過,現在的客家蘿蔔乾,似乎也沒記憶中那麼香了。不知是隔著時光長廊,每個記憶都刷上了美麗的光影,或是現在的土地品質、蘿蔔品種都不如從前。
早年農家珍惜地力,冬天二期稻作結束,田裡空著,很多人家就大把撒下蘿蔔或芥菜種子,任它自由生長。年裡蒸蘿蔔糕、做菜包都需要大量蘿蔔;年初一早上必備的長年菜,自家種的芥菜是主角。吃不完的新鮮蘿蔔和芥菜,就去曬蘿蔔乾、醃酸菜。酸菜吃不完,略曬一曬,還保有部分水分的,裝進回收再利用的玻璃瓶裡壓緊,再倒過來存放;瓶口在下、瓶底在上,好讓瓶內的水分流出,讓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封住瓶子,繼續保持更好的發酵狀態。所以客家話稱之為「覆菜」,後來普遍稱作「福菜」。這福菜跟燒苦瓜是絕配,福菜的鹹香,剛好可以引出苦瓜苦中微甘的滋味。或者拿來跟燙過的桂竹筍一起用慢火熬煮,都是非常下飯的簡易料理。
把半濕半乾的福菜繼續曬乾,那就是梅干菜。客家人不說「酸菜」和「梅干菜」,而說「鹹菜」、「鹹菜乾」。農曆新年走春,不論走到哪個客家村鎮,總會看見人家門前、路邊,一排排的鹹菜乾就晾在竹竿或牆頭上曝曬。那個時節,休耕的田野,各種野草剛抽出細如針尖的嫩芽,放眼看去,一片濛濛新綠,空氣中到處飄散著曬鹹菜乾的味道,把年節假日的氛圍烘托得剛剛好。
我母親做事講究,就連曬鹹菜也一點不馬虎,除了在開始曬之前,要把剛從大水缸裡撈起的酸菜仔細洗乾淨,她還有一道工序,就是把鹹菜頭切開攤平,以免到時乾燥程度不一,容易發黴。所以她曬出來的梅干菜很乾淨,烹煮前泡水,絕不會泡出一堆惱人的細沙子。最重要的是曬得夠乾,存放兩三年,經久不壞,而且越陳越香。
移居紐約的堂姊和姊夫,最愛的就是母親自製的這些菜乾。姊夫是廣東人,他早年從香港來台灣念師大美術系,後來在台灣安家落戶,又移民紐約,離鄉太久了,第一次在餐桌上吃到我帶給他的長豇豆乾時差點掉下淚來。他說那是故鄉陽光的滋味。他後來告訴我,因為太想念豆乾的滋味,有一年春天,他們在自家院子種了一畦豆子,再按我傳授的方法曬製豆乾,也不曉得為什麼,就是無法得出那樣的滋味。
長豇豆乾,好像也是客家村獨有的。二○○○年左右,還在鼎盛時期的《中國時報》負責營運台北市徐州路市長官邸,在那裡開了很多名家課程,我的兩位恩師劉君祖先生、張良維先生,都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名師之一。那年歲末,《中國時報》在市長官邸宴請老師們,辦桌的總鋪師是客家人,席中就有一道菜是用客家豆乾燒的。兩位老師都說喜歡,我回家告訴母親,第二年春天,她就特地多種了兩畦豆子,先後採了三十幾斤,最後曬成三斤,要我拿去送給兩位老師。我沒把其中的因由來歷告訴兩位老師,一片心意,在一念生起時就有了它自己的意義,最重要的是,一小片菜園,就像魔法師一樣,讓母親把心意變成事實;而那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包括她汗濕浹背地澆灌、拔草、砍竹子、搭棚架,在炎炎夏日跟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賽跑、搶收攤在院子裡已經曬得半乾的豆子……。這一切,已經讓她得到無上的滿足了,其餘都是多出來的,有也好、無亦好。
曬豆乾是夏天的事,曬蘿蔔乾,則是農曆新年前後的工作。不曉得為什麼,我們村裡曬蘿蔔乾,不在寬敞的晒穀場,偏選在村外田間的祖先墳頭草地上。鋪上幾張破草席,把切片、醃好的蘿蔔均勻晾上,天氣好,連著曬幾天,香氣就會慢慢釋放出來。我記得我跟堂姊妹們最愛在那綠草地上打滾,要不就瞇著眼睛躺在一起做白日夢,再隨手拈一片蘿蔔乾放在嘴裡含著慢慢嚼。蘿蔔乾的香氣和冬天的暖陽,把四下裡的一切薰蒸得迷迷離離;山巒、田野、樹影、微風,彷彿跟身體融成了一體,遠處新埔街鎮的房舍屋頂就是夢之外的天邊。
那真是窮而不苦,美好而單純的歲月!那時候,班上同學有鞋子可穿的,頂多一兩個,便當盒裡面有蛋、有花生,就算是富貴人家,最多的就是蘿蔔乾或醬瓜。有了蘿蔔乾和醬瓜,正在長高抽長的孩子就可以多扒兩碗飯。
至於「老蘿蔔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我是一點印象也沒有。只記得家裡年年都有剩下的一點點蘿蔔乾,嚴嚴實實地塞在玻璃瓶裡,東一瓶、西一瓶地擺在角落,不知不覺過了一、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再想起打開時,早就變成黑色的,但香氣濃郁。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用,直到朋友託我跟鄉間老農零零星星地收購,我才知道它已經成了養生保健的寶貝。略微沖洗,可以跟茶葉一樣泡著喝,或者搭配其他作料,變化成具備各種療效的藥膳。最有意思的是「三代同堂蘿蔔湯」,用新鮮蘿蔔和蘿蔔乾、老蘿蔔乾一起熬湯,不加任何調味料,湯色如濃茶,味則甘美清甜。
蘿蔔性寒,不宜多吃,但經陽光曬過,加上長時間的陳化發酵,它的寒性就轉化掉了,變成溫補的食材。客家人最擅長將過剩的食材用醃漬、曝曬保存,我從小就看著村裡的婆婆媽媽隨著不同的季節,醃了一缸一缸的寶貝放在屋簷下隨時取用,也不怕風吹雨打。太陽好的時候,就攤開來曬。倉廩充實,田裡還有四時供應的瓜果菜蔬,所以我們也從來不感覺匱乏。上一代女作家羅蘭女士描寫抗戰時期她一邊逃難一邊教書,有段時間長住在鄉村裡,也沒薪水,但只要土地還能耕作,就不愁餓肚子。
人要真在土地上生活過,跟土地有一定的連結,人心就比較安定。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在一次華人心理學的研討會上說,農業社會,出外打拚的人混不下去了,留在家裡種地的兄弟多半會說:「那就回來吧!也不過多雙筷子罷!」可現在,自己兄弟在職場上走投無路時,家人頂多塞幾萬塊錢幫他應急,他已經沒有家可以投奔、依靠了!
跟土地切斷連結,我們就徹底切斷了回家的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