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90 折 31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出生於台南的鋼琴家陳瑞斌,從小便展現驚人的音樂天賦,6歲就奪得鋼琴比賽大獎,13歲便破格錄取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至此之後,陳瑞斌更是各項國際大賽的常勝軍,也經常受邀參與世界各種大型音樂會的演出,是國際樂壇知名的亞裔鋼琴家。
然而,他的音樂之路並非完全是順遂的,16歲那年在比賽中錯失冠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之後他更加努力地練琴,終於成為享譽國際的大師。
熱愛音樂的他,在學成歸國後,將「把台灣音樂帶上國際舞台」視為他的社會使命,積極帶領台灣樂團到世界各地表演,不僅讓世界看到台灣,也讓台灣的年輕藝術家有更多躍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本書特色
大師親自講述故事
揭露台灣鋼琴家陳瑞斌大師台下不為人知的祕密,由大師親自講述他的故事。
一窺大師心路歷程
從神童「小瑞斌」到舉世聞名的「瑞斌大師」,收錄童年刻苦到享譽國際的點點滴滴,帶您一窺大師養成的心路歷程!
陳瑞斌老師網路媒體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030023931.html
http://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12&id=69835
http://www.iw-recycling.org.tw/3841
然而,他的音樂之路並非完全是順遂的,16歲那年在比賽中錯失冠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之後他更加努力地練琴,終於成為享譽國際的大師。
熱愛音樂的他,在學成歸國後,將「把台灣音樂帶上國際舞台」視為他的社會使命,積極帶領台灣樂團到世界各地表演,不僅讓世界看到台灣,也讓台灣的年輕藝術家有更多躍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本書特色
大師親自講述故事
揭露台灣鋼琴家陳瑞斌大師台下不為人知的祕密,由大師親自講述他的故事。
一窺大師心路歷程
從神童「小瑞斌」到舉世聞名的「瑞斌大師」,收錄童年刻苦到享譽國際的點點滴滴,帶您一窺大師養成的心路歷程!
陳瑞斌老師網路媒體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030023931.html
http://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12&id=69835
http://www.iw-recycling.org.tw/3841
作者簡介
作者│陳瑞斌
經歷:
2010年
成為唯一受中國官方邀請於上海世博開幕式演出的台灣鋼琴家,與中樂團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
2011年
在美國舊金山最負盛名的戴維斯交響音樂廳舉辦專場獨奏會
2012年
與多個美國職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曲目包含電影《似曾相識》主題曲
受邀在美國加州唯一的一場紀念作曲家Marvin Hamlisch之音樂會演出
2013年
成為第一位在全亞洲公開演奏拉赫瑪尼諾夫《三首夜曲》的鋼琴家
在美國南加州著名的Segerstrom音樂廳舉辦專場獨奏會,並成為第一位在加州公開演奏拉赫瑪尼諾夫《三首夜曲》的鋼琴家
2014年
與美國著名爵士鋼琴家David Benoit合作演出跨界雙鋼琴音樂會
在美國最大的戶外演出場地,洛杉磯近兩萬座位的好萊塢碗,與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是該樂團首次演出該曲
在香港大會堂舉辦高雄氣爆感恩音樂會,演奏他親自改編為鋼琴獨奏曲的《愛河》,且是首位在香港演奏拉赫瑪尼諾夫《三首夜曲》的鋼琴家
作者│姜漪萍
工作之餘義務管理一所音樂學院,致力於推動視障人的正統音樂教育,並翻譯了一套點字音樂教學手冊。
現任:音樂與藝術經紀人
經歷:
台大外文系畢業
曾服航空公司空服員
外商投資銀行的法人機構營業員
中資電訊公司財務長
學過:
鋼琴、古典吉他、班多鈕手風琴
作曲、聲樂、合唱指揮
阿根廷探戈
序
序
會寫出這本傳記真的只能說是緣份。見到瑞斌大師之前已經幾次錯過認識他的機會,其中甚至有一次是在一個軟性的演出場合,大師演奏之後就輪到我上場,在後台也沒碰到。終於,知道我熱愛音樂的朋友特地請吃飯介紹我們認識,才聊了半小時我就折服於大師的風度,尤其是他的謙遜,讓人難忘。後來有機會多談音樂,他總是聽得多說得少,有一天竟忽然提議讓我寫他的傳記。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也不是音樂工作者,大師卻讓我寫他,這實在令我受寵若驚。從認識大師到這本書的誕生,一切都不在我的規劃中,只能說是緣吧。
開頭真的沒有信心接下這件差事,大師也不給壓力,就是跟我聊天,漸漸讓我瞭解他的工作與生活。好在我自有記憶開始就沒讓古典音樂離開過我的生命,加上有幾年狂熱地愛讀傳記,冥冥中似乎早已在為這本書做準備了。從大師的起心動念,到這本傳記的誕生,兩年多的時間大師敞開心懷讓我看到他的世界,讓我觀察一個深邃的音樂靈魂,與我做了很多個小時的訪談錄音,介紹我認識他的家人得以瞭解種種過去。在這過程中,寫到他經歷的困苦每每讓我忍不住感動掉淚。
這本書寫作的過程大師不曾干涉,全部完稿他才首度讀那麼多講述他的文字。讀完幾乎沒讓我修改什麼,只是對書中總是稱他「大師」感到靦腆,有點意見。沒辦法,我是真實地描寫我眼中的陳瑞斌:小時候可愛的神童「小瑞斌」,剛去維也納的「少年瑞斌」,初露頭角的青年鋼琴家「陳瑞斌」,到現在我認識的「瑞斌大師」。他的琴音和氣度讓我沒法不尊稱他為「大師」。
我熱愛音樂,但是知道自己天份不夠,考大學時選擇一般科系而不主修鋼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因為想看世界而去航空公司飛行,收起翅膀之後則潛心在金融界工作。只不過,在我各異的人生經歷中,音樂與文學沒有一天缺席。走過人生,回到原點,衷心感謝瑞斌大師給我機會實現音樂與文學的夢想!
姜漪萍
推薦序1
一位音樂癡子的貢獻
姜漪萍活力充沛,有多方面的才華,認識她的人都知道。
你看她在台大外文系四年級的時候,就當華航空姐了,滿世界的跑,又見到她在教室裡上課。後來又從事金融投資業多年,當然可圈可點有傲人的成績。趁著年輕就退休了,退休的日子過得比上班時還忙;忙個啥?
學Tango沒多久;舞技就夠格上台表演。學彈阿根廷的手風琴,那玩意兒叫Bandone΄on,特別複雜,光是記鍵盤位置就夠傷腦筋的,表現好,老師邀請漪萍參加他們的演出。又去學古典音樂作曲,與專業古典樂學生競爭,她的作品在美國某個比賽中獲大獎。摩登時代有甚麼人耐下性子來創作西洋古典樂曲?在比賽中獲得榮譽的就更加罕見了。你說這人是不是有兩把刷子?
這不足為奇,因為漪萍的音樂天份高,從小學過鋼琴,積極參加台大合唱團等,一直忙別的沒機會發揮她的音樂才華。退休後她勤練鋼琴,練到兩手出現了“扳機指”。她幹起事來就這麼鍥而不捨沒晝沒夜的,很嚇人。
多次聽她談鋼琴大師陳瑞斌,對大師的藝術造詣推崇備至,到了入迷的境界。我是古典音樂門外漢,就抱持著謙虛的態度傾聽,免得說錯話出洋相。受到漪萍的指點,認真的聽陳大師的CD “Salute to Chopin” 向蕭邦致敬”,外行人只算聽個熱鬧,但覺他的演奏昂揚起伏,或切切低語,忽而又炫燿奔放,詮釋之道早自成一家,得到大師之名絕非偶然。
漪萍說她要以中英文為陳瑞斌大師寫書,寫出他艱苦奮鬥一路走來,成為世界知名鋼琴大師的歷程;自幼在台南得到雙親在音樂上的啟發、年少赴維也納從名師苦學、獲得十八次國際鋼琴比賽大獎、學成後在世界各地演出,至今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這本書的素材非常豐富,推出來肯定對年輕人有深切的啟發意義。
漪萍錯把我當成先進作家,她問我的意見。我和她略談一二;傳記文學最耗工夫,要花很多時間做訪問,與當事人共處,要很清楚他的背景、成長經歷、藝術上的理念、造詣,更要瞭解他對事務的看法、想法,他的喜好、生活特質等等,得到的材料永遠嫌不夠,切忌寫出來有流水賬的感覺。
漪萍就悶著頭去做寫書的工作去了。她花了很多時間與瑞斌大師相處,多次跟著大師去各地,參與幫忙他的演奏會,也和瑞斌的父母、影響瑞斌至深的音樂家叔叔,做深入詳盡長時間的訪談。又偕同陳大師遠赴維也納參訪求學時的故居等等,為這本書“人文使者---鋼琴演奏家陳瑞斌”,注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
拿到第一稿,就覺得本書的結構有新意。第一部份為舞台光環;以流暢的文字報導瑞斌大師好幾場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演出,瑞斌大師獨自彈奏令人屏息的曲目,一曲終了,台下歡聲雷動,久久不能止歇。諺語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第二部份“那段歲月”;娓娓道來年幼的音樂天才,如何從貧苦的台南鄉下脫穎而出,在維也納得到幾位名師的賞識,從名師苦讀苦練十多年,為了掙生活費,多次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屢獲大獎。箇中的辛酸苦樂、坎坷、榮耀,說來話長。第三部份“大師自述”,是我最喜歡的篇章,漪萍單獨與瑞斌大師談音樂理念、他的恩師、學習聽音樂、他的社會使命等,篇篇見解精闢,讀後令人頓開茅塞。瑞斌自幼就喜愛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後來專心學這位大師的曲子,他曾巡迴演出<傾聽:完全拉赫瑪尼諾夫>,是當今的拉赫瑪尼諾夫高檔權威。為何有此偏愛?因為瑞斌瞭解、認識、認同拉赫瑪尼諾夫的憂鬱!他說,演奏一個作家的作品,必須瞭解創作者的時代背景,他的經歷;文化、精神、時空,都是作曲家的語法,不去管這些就按照曲譜彈去,怎麼行呢?
大師的話與其他藝術體系的追求不謀而合,在文學創作,戲劇表演藝術領域中,將作品呈現在讀者、觀眾面前之先,必須做許多預備性的學習、深入去探討、理解,再下足功夫研磨,作品與演出方能帶出點個性來。
瑞斌大師說:可以聽一輩子不厭的音樂是誰的作品?布拉姆斯,他的作品要關起門來聽。深得吾心,多年前我在紐約聽某俄羅斯教授小型布拉姆斯演奏會,老先生著毛衣,十個指頭尖都以膠布包起,一首首彈下去,頓覺布拉姆斯的作品,如南宋姜白石的詞,最是清瞿雋永。
不同背景的讀者,會從這本書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知識;有人經歷過重重磨難、不懈的努力、挫折與歡欣,步入了莊嚴、博大精深古典音樂的殿堂。
姜漪萍是個無藥可救的古典音樂癡子,廢寢忘食編撰推出這本書來,讓世人更瞭解瑞斌大師,愛上古典音樂,是何等的貢獻。
王正方電機博士、教授,電影導演,作家
推薦序2
願意苦練的神童,能夠超越的大師
陳瑞斌是一個傳奇,事實上,不止「一個」傳奇。
菜販家庭出了一位享譽國際的鋼琴演奏家,傳奇之一。
十三歲稚齡破格進入維也納的大學,因為每一所都想要這塊璞玉,傳奇之二。
他的鋼琴技藝是從一架「高齡130歲的日本琴,白鍵部份的象牙面已經黃黃黑黑的,黑鍵部份是木頭,也斑駁不堪」練出來,傳奇之三。
他的個人傳奇還可以列出更多,但那些留待讀者自己去發掘了。
最令我感動的是「神童的刻苦上進」:常見的神童都生活在眾人的掌聲中,是天之驕子,他們的天賦雖然光芒四射,但總覺少了一分深邃。可是陳瑞斌比其他神童刻苦,「病得嚴重的時候,還得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陳瑞斌選擇享受孤寂,「天氣越好他的心
情就越不好」。
因而,陳瑞斌超越了「神童」,超越了「大師」,他成就的是一種「人格」。
專欄作家、說書人,與本書作者姜漪萍為四十年合唱團團友 公孫策
會寫出這本傳記真的只能說是緣份。見到瑞斌大師之前已經幾次錯過認識他的機會,其中甚至有一次是在一個軟性的演出場合,大師演奏之後就輪到我上場,在後台也沒碰到。終於,知道我熱愛音樂的朋友特地請吃飯介紹我們認識,才聊了半小時我就折服於大師的風度,尤其是他的謙遜,讓人難忘。後來有機會多談音樂,他總是聽得多說得少,有一天竟忽然提議讓我寫他的傳記。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也不是音樂工作者,大師卻讓我寫他,這實在令我受寵若驚。從認識大師到這本書的誕生,一切都不在我的規劃中,只能說是緣吧。
開頭真的沒有信心接下這件差事,大師也不給壓力,就是跟我聊天,漸漸讓我瞭解他的工作與生活。好在我自有記憶開始就沒讓古典音樂離開過我的生命,加上有幾年狂熱地愛讀傳記,冥冥中似乎早已在為這本書做準備了。從大師的起心動念,到這本傳記的誕生,兩年多的時間大師敞開心懷讓我看到他的世界,讓我觀察一個深邃的音樂靈魂,與我做了很多個小時的訪談錄音,介紹我認識他的家人得以瞭解種種過去。在這過程中,寫到他經歷的困苦每每讓我忍不住感動掉淚。
這本書寫作的過程大師不曾干涉,全部完稿他才首度讀那麼多講述他的文字。讀完幾乎沒讓我修改什麼,只是對書中總是稱他「大師」感到靦腆,有點意見。沒辦法,我是真實地描寫我眼中的陳瑞斌:小時候可愛的神童「小瑞斌」,剛去維也納的「少年瑞斌」,初露頭角的青年鋼琴家「陳瑞斌」,到現在我認識的「瑞斌大師」。他的琴音和氣度讓我沒法不尊稱他為「大師」。
我熱愛音樂,但是知道自己天份不夠,考大學時選擇一般科系而不主修鋼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因為想看世界而去航空公司飛行,收起翅膀之後則潛心在金融界工作。只不過,在我各異的人生經歷中,音樂與文學沒有一天缺席。走過人生,回到原點,衷心感謝瑞斌大師給我機會實現音樂與文學的夢想!
姜漪萍
推薦序1
一位音樂癡子的貢獻
姜漪萍活力充沛,有多方面的才華,認識她的人都知道。
你看她在台大外文系四年級的時候,就當華航空姐了,滿世界的跑,又見到她在教室裡上課。後來又從事金融投資業多年,當然可圈可點有傲人的成績。趁著年輕就退休了,退休的日子過得比上班時還忙;忙個啥?
學Tango沒多久;舞技就夠格上台表演。學彈阿根廷的手風琴,那玩意兒叫Bandone΄on,特別複雜,光是記鍵盤位置就夠傷腦筋的,表現好,老師邀請漪萍參加他們的演出。又去學古典音樂作曲,與專業古典樂學生競爭,她的作品在美國某個比賽中獲大獎。摩登時代有甚麼人耐下性子來創作西洋古典樂曲?在比賽中獲得榮譽的就更加罕見了。你說這人是不是有兩把刷子?
這不足為奇,因為漪萍的音樂天份高,從小學過鋼琴,積極參加台大合唱團等,一直忙別的沒機會發揮她的音樂才華。退休後她勤練鋼琴,練到兩手出現了“扳機指”。她幹起事來就這麼鍥而不捨沒晝沒夜的,很嚇人。
多次聽她談鋼琴大師陳瑞斌,對大師的藝術造詣推崇備至,到了入迷的境界。我是古典音樂門外漢,就抱持著謙虛的態度傾聽,免得說錯話出洋相。受到漪萍的指點,認真的聽陳大師的CD “Salute to Chopin” 向蕭邦致敬”,外行人只算聽個熱鬧,但覺他的演奏昂揚起伏,或切切低語,忽而又炫燿奔放,詮釋之道早自成一家,得到大師之名絕非偶然。
漪萍說她要以中英文為陳瑞斌大師寫書,寫出他艱苦奮鬥一路走來,成為世界知名鋼琴大師的歷程;自幼在台南得到雙親在音樂上的啟發、年少赴維也納從名師苦學、獲得十八次國際鋼琴比賽大獎、學成後在世界各地演出,至今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這本書的素材非常豐富,推出來肯定對年輕人有深切的啟發意義。
漪萍錯把我當成先進作家,她問我的意見。我和她略談一二;傳記文學最耗工夫,要花很多時間做訪問,與當事人共處,要很清楚他的背景、成長經歷、藝術上的理念、造詣,更要瞭解他對事務的看法、想法,他的喜好、生活特質等等,得到的材料永遠嫌不夠,切忌寫出來有流水賬的感覺。
漪萍就悶著頭去做寫書的工作去了。她花了很多時間與瑞斌大師相處,多次跟著大師去各地,參與幫忙他的演奏會,也和瑞斌的父母、影響瑞斌至深的音樂家叔叔,做深入詳盡長時間的訪談。又偕同陳大師遠赴維也納參訪求學時的故居等等,為這本書“人文使者---鋼琴演奏家陳瑞斌”,注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
拿到第一稿,就覺得本書的結構有新意。第一部份為舞台光環;以流暢的文字報導瑞斌大師好幾場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演出,瑞斌大師獨自彈奏令人屏息的曲目,一曲終了,台下歡聲雷動,久久不能止歇。諺語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第二部份“那段歲月”;娓娓道來年幼的音樂天才,如何從貧苦的台南鄉下脫穎而出,在維也納得到幾位名師的賞識,從名師苦讀苦練十多年,為了掙生活費,多次參加國際鋼琴比賽,屢獲大獎。箇中的辛酸苦樂、坎坷、榮耀,說來話長。第三部份“大師自述”,是我最喜歡的篇章,漪萍單獨與瑞斌大師談音樂理念、他的恩師、學習聽音樂、他的社會使命等,篇篇見解精闢,讀後令人頓開茅塞。瑞斌自幼就喜愛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後來專心學這位大師的曲子,他曾巡迴演出<傾聽:完全拉赫瑪尼諾夫>,是當今的拉赫瑪尼諾夫高檔權威。為何有此偏愛?因為瑞斌瞭解、認識、認同拉赫瑪尼諾夫的憂鬱!他說,演奏一個作家的作品,必須瞭解創作者的時代背景,他的經歷;文化、精神、時空,都是作曲家的語法,不去管這些就按照曲譜彈去,怎麼行呢?
大師的話與其他藝術體系的追求不謀而合,在文學創作,戲劇表演藝術領域中,將作品呈現在讀者、觀眾面前之先,必須做許多預備性的學習、深入去探討、理解,再下足功夫研磨,作品與演出方能帶出點個性來。
瑞斌大師說:可以聽一輩子不厭的音樂是誰的作品?布拉姆斯,他的作品要關起門來聽。深得吾心,多年前我在紐約聽某俄羅斯教授小型布拉姆斯演奏會,老先生著毛衣,十個指頭尖都以膠布包起,一首首彈下去,頓覺布拉姆斯的作品,如南宋姜白石的詞,最是清瞿雋永。
不同背景的讀者,會從這本書中找到意想不到的知識;有人經歷過重重磨難、不懈的努力、挫折與歡欣,步入了莊嚴、博大精深古典音樂的殿堂。
姜漪萍是個無藥可救的古典音樂癡子,廢寢忘食編撰推出這本書來,讓世人更瞭解瑞斌大師,愛上古典音樂,是何等的貢獻。
王正方電機博士、教授,電影導演,作家
推薦序2
願意苦練的神童,能夠超越的大師
陳瑞斌是一個傳奇,事實上,不止「一個」傳奇。
菜販家庭出了一位享譽國際的鋼琴演奏家,傳奇之一。
十三歲稚齡破格進入維也納的大學,因為每一所都想要這塊璞玉,傳奇之二。
他的鋼琴技藝是從一架「高齡130歲的日本琴,白鍵部份的象牙面已經黃黃黑黑的,黑鍵部份是木頭,也斑駁不堪」練出來,傳奇之三。
他的個人傳奇還可以列出更多,但那些留待讀者自己去發掘了。
最令我感動的是「神童的刻苦上進」:常見的神童都生活在眾人的掌聲中,是天之驕子,他們的天賦雖然光芒四射,但總覺少了一分深邃。可是陳瑞斌比其他神童刻苦,「病得嚴重的時候,還得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陳瑞斌選擇享受孤寂,「天氣越好他的心
情就越不好」。
因而,陳瑞斌超越了「神童」,超越了「大師」,他成就的是一種「人格」。
專欄作家、說書人,與本書作者姜漪萍為四十年合唱團團友 公孫策
目次
目 錄
自序 ―― 緣起/姜漪萍 2
一位音樂癡子的貢獻/王正方 4
願意苦練的神童,能夠超越的大師/公孫策 7
飛舞在琴鍵上的音符-鋼琴名家陳瑞斌/李蝶菲 8
1 舞台光環 10
2 那段歲月 74
3 大師自述 160
我為什麼喜歡音樂 162
恩師貝爾曼 170
如何學聽音樂 178
藝術家的社會使命 194
大事紀 202
自序 ―― 緣起/姜漪萍 2
一位音樂癡子的貢獻/王正方 4
願意苦練的神童,能夠超越的大師/公孫策 7
飛舞在琴鍵上的音符-鋼琴名家陳瑞斌/李蝶菲 8
1 舞台光環 10
2 那段歲月 74
3 大師自述 160
我為什麼喜歡音樂 162
恩師貝爾曼 170
如何學聽音樂 178
藝術家的社會使命 194
大事紀 202
書摘/試閱
舞台光環
[ 1 ]
2015年初,安能伯格演藝中心慶祝開幕周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募款音樂會,又請了瑞斌大師來演出。這場音樂會以酒會揭開序幕,董事會主席親自在大門迎接賓客,整個音樂廳紅燈高掛,香檳、葡萄酒、美味點心無限供應,還來了段熱鬧的舞獅。瓦莉絲安能伯格女士本人、比佛利山莊市長、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行政總監、南加大校長等名流均著晚禮服出席聆賞,演出後繼之以正式晚宴,是比佛利山莊的年度盛事。洛杉磯時報更以頭版報導這場音樂會。才開幕一年的音樂廳就能登上當地最大報的頭版,真的是拜大師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之賜。
因為瑞斌大師是華人,這場音樂會以慶祝中國年為主題,曲目全是中華傳統國樂和大陸、台灣的民謠。除了演奏國樂改編的鋼琴獨奏曲,瑞斌大師創立了“L’Ensemble du Ciel”「天籟之音」重奏團並擔任藝術總監,以鋼琴搭配國樂器,帶給傳統國樂新的面貌。有趣的是,這套五重奏曲目的編曲者在做改編時,心中的概念是為國樂加入鋼琴,也跟瑞斌大師說明這不是鋼琴協奏曲,而是室內樂重奏,五個樂器的份量是同樣重的。可是現場演出的效果變成了國樂替鋼琴伴奏!仍然是傳統旋律,每個樂器也都演奏得可圈可點,可是瑞斌大師的功力太高了,一出手就讓觀眾感受到鋼琴部份的魅力。他並不搶鋒頭,他彈的是國樂,但他給予了傳統曲子一種新的、現代的美感。大師之名真的不是浪得。這樣的組合在他的帶領下,贏得全場起立鼓掌不歇。
演出之後,瑞斌大師立刻獲得邀約,以藝術總監身份帶領「天籟
之音」,在2016、2017年參加中東和歐洲的藝術節演出。瑞斌大師再
一次成功地推展了文化交流。
衣香鬢影之外,瑞斌大師也參與另一場公益演出,自己出身窮困,瑞斌大師對弱勢的孩子總是特別關懷。他邀請比佛利山莊五所學校從五、六歲到十多歲的弱勢學生,讓這些沒有機會進音樂廳的孩子們,聽到真正的中華國樂,見識中國人的傳統樂器。
台南鄉下的窮孩子,是怎麼拼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發光發熱?沒有家庭背景、沒有財力資源,陳瑞斌是怎麼辦到的?
那段歲月
[ 3 ]
台灣俗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調皮的小瑞斌早早就想出對付陳爸爸的對策。雖然天性愛音樂,但是練琴畢竟枯躁辛苦,哪比得上電視的吸引力。不用人教,小瑞斌就想出個點子:把電視消音。手上彈著琴,眼睛可是盯著電視上的卡通,錄音機錄了練琴的聲音可沒錄下電視畫面,就這麼用「消音對策」抗衡陳爸爸的「四小時政策」!從黑白電視一路看到彩色,小瑞斌的童年可沒留白。
第一次出去比賽,在琴椅上坐好,小瑞斌傻眼了:琴鍵全是黑和
白,沒有黃色的斑痕和刻紋!他在家彈那老琴的象牙鍵,個個有各自
的黃、黑、斑痕,他是用這些痕跡來記音符的。他從沒看過乾乾淨淨
只是黑與白的琴鍵!從那以後他學會了用耳朵去記音樂,閉上眼用心去彈,而不是用眼睛去彈。腦袋特大的容量加上絕對音感,那麼小就
體會用耳多過用眼,訓練出陳瑞斌超凡的記譜功力。他說,幾十年彈
了多少曲子了,只要是彈過的曲目,就永遠不會忘記,連樂曲編號這
些細節都不會忘。即使是沒練過的曲子,只要聽過他就能順手彈出主
弦律,羨煞沒有這種天賦的普羅大眾!
大師自述
[我為什麼喜歡音樂 ]
才剛開始學琴一、兩年我就喜歡音樂了。我五、六歲左右開始學琴,才六、七歲就喜歡古典音樂了。那時在台南鄉下沒有什麼音樂環境,連黑膠唱片都沒有,但我就已喜歡到離不開音樂,連洗澡時都要聽音樂。那時中廣電台有個播放古典音樂的節目,我就固定那時間洗澡。那節目播放的什麼古典音樂都有,不只獨奏,也有樂團的,只可惜很多時候並不宣佈播放的曲名,更不像今天的電台對每首曲子有樂曲介紹。我的弟弟妹妹就不會這樣,他們洗澡不會聽音樂,只有我是這樣。所以,聽音樂並不一定要有多好的環境。當然,好的環境可以增加鑑賞力與見識,但即使沒有環境我也一樣喜歡聽音樂。年紀小的我就是隨便亂轉收音機,發現有古典音樂台,連家人都不知道這件事。那些音樂很多我都不會彈也沒聽過,但一聽到那樂音就感覺很享受。那時我才學兩、三年琴,沒什麼根基又什麼都不懂,可是聽到管弦樂那種聲音、那種和聲就立刻讓我很震憾,很受感動。
八歲的我就知道自己很喜歡音樂,到今天感覺還是一模一樣,一點都不會因為已經是音樂家而覺得膩了。我對音樂還是同樣的感動。現在跟小時的唯一差別是,對音樂本身和樂理比較懂了,就像律師比較懂法條一樣。因為受那種樂音感動,才九、十歲就有興趣去找相關的資料看,開始讀音樂家傳記。那時我家住在台南縣的鄉下,地方上沒什麼圖書館之類的資源,我沒什麼機會看到音樂書,但興趣始終是在的。到了維也納好像進了大資料庫,忽然接觸到那麼多東西。可是全是德文書不容易看懂,所以我一定是先聽音樂再找書來看。有些人說先讀書再聽音樂,我認為是不對的。如果連那音樂是什麼都不知道,看書怎麼會懂?怎麼會有感覺?我聽到音樂一知半解,就去找資料看,然後再聽的感覺就會不同,就可以理解了。這種方式對我詮釋音樂是有分別的,但最大的分別還是在於年齡。十年前跟十年後演奏同一曲子,心情年齡不同,詮釋就不同。文獻都是一樣不變的,心情就會隨年齡改變。演奏風格如果改變,最大的分別在於年齡而不是文獻。
[ 1 ]
2015年初,安能伯格演藝中心慶祝開幕周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募款音樂會,又請了瑞斌大師來演出。這場音樂會以酒會揭開序幕,董事會主席親自在大門迎接賓客,整個音樂廳紅燈高掛,香檳、葡萄酒、美味點心無限供應,還來了段熱鬧的舞獅。瓦莉絲安能伯格女士本人、比佛利山莊市長、洛杉磯愛樂交響樂團行政總監、南加大校長等名流均著晚禮服出席聆賞,演出後繼之以正式晚宴,是比佛利山莊的年度盛事。洛杉磯時報更以頭版報導這場音樂會。才開幕一年的音樂廳就能登上當地最大報的頭版,真的是拜大師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之賜。
因為瑞斌大師是華人,這場音樂會以慶祝中國年為主題,曲目全是中華傳統國樂和大陸、台灣的民謠。除了演奏國樂改編的鋼琴獨奏曲,瑞斌大師創立了“L’Ensemble du Ciel”「天籟之音」重奏團並擔任藝術總監,以鋼琴搭配國樂器,帶給傳統國樂新的面貌。有趣的是,這套五重奏曲目的編曲者在做改編時,心中的概念是為國樂加入鋼琴,也跟瑞斌大師說明這不是鋼琴協奏曲,而是室內樂重奏,五個樂器的份量是同樣重的。可是現場演出的效果變成了國樂替鋼琴伴奏!仍然是傳統旋律,每個樂器也都演奏得可圈可點,可是瑞斌大師的功力太高了,一出手就讓觀眾感受到鋼琴部份的魅力。他並不搶鋒頭,他彈的是國樂,但他給予了傳統曲子一種新的、現代的美感。大師之名真的不是浪得。這樣的組合在他的帶領下,贏得全場起立鼓掌不歇。
演出之後,瑞斌大師立刻獲得邀約,以藝術總監身份帶領「天籟
之音」,在2016、2017年參加中東和歐洲的藝術節演出。瑞斌大師再
一次成功地推展了文化交流。
衣香鬢影之外,瑞斌大師也參與另一場公益演出,自己出身窮困,瑞斌大師對弱勢的孩子總是特別關懷。他邀請比佛利山莊五所學校從五、六歲到十多歲的弱勢學生,讓這些沒有機會進音樂廳的孩子們,聽到真正的中華國樂,見識中國人的傳統樂器。
台南鄉下的窮孩子,是怎麼拼到今天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發光發熱?沒有家庭背景、沒有財力資源,陳瑞斌是怎麼辦到的?
那段歲月
[ 3 ]
台灣俗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調皮的小瑞斌早早就想出對付陳爸爸的對策。雖然天性愛音樂,但是練琴畢竟枯躁辛苦,哪比得上電視的吸引力。不用人教,小瑞斌就想出個點子:把電視消音。手上彈著琴,眼睛可是盯著電視上的卡通,錄音機錄了練琴的聲音可沒錄下電視畫面,就這麼用「消音對策」抗衡陳爸爸的「四小時政策」!從黑白電視一路看到彩色,小瑞斌的童年可沒留白。
第一次出去比賽,在琴椅上坐好,小瑞斌傻眼了:琴鍵全是黑和
白,沒有黃色的斑痕和刻紋!他在家彈那老琴的象牙鍵,個個有各自
的黃、黑、斑痕,他是用這些痕跡來記音符的。他從沒看過乾乾淨淨
只是黑與白的琴鍵!從那以後他學會了用耳朵去記音樂,閉上眼用心去彈,而不是用眼睛去彈。腦袋特大的容量加上絕對音感,那麼小就
體會用耳多過用眼,訓練出陳瑞斌超凡的記譜功力。他說,幾十年彈
了多少曲子了,只要是彈過的曲目,就永遠不會忘記,連樂曲編號這
些細節都不會忘。即使是沒練過的曲子,只要聽過他就能順手彈出主
弦律,羨煞沒有這種天賦的普羅大眾!
大師自述
[我為什麼喜歡音樂 ]
才剛開始學琴一、兩年我就喜歡音樂了。我五、六歲左右開始學琴,才六、七歲就喜歡古典音樂了。那時在台南鄉下沒有什麼音樂環境,連黑膠唱片都沒有,但我就已喜歡到離不開音樂,連洗澡時都要聽音樂。那時中廣電台有個播放古典音樂的節目,我就固定那時間洗澡。那節目播放的什麼古典音樂都有,不只獨奏,也有樂團的,只可惜很多時候並不宣佈播放的曲名,更不像今天的電台對每首曲子有樂曲介紹。我的弟弟妹妹就不會這樣,他們洗澡不會聽音樂,只有我是這樣。所以,聽音樂並不一定要有多好的環境。當然,好的環境可以增加鑑賞力與見識,但即使沒有環境我也一樣喜歡聽音樂。年紀小的我就是隨便亂轉收音機,發現有古典音樂台,連家人都不知道這件事。那些音樂很多我都不會彈也沒聽過,但一聽到那樂音就感覺很享受。那時我才學兩、三年琴,沒什麼根基又什麼都不懂,可是聽到管弦樂那種聲音、那種和聲就立刻讓我很震憾,很受感動。
八歲的我就知道自己很喜歡音樂,到今天感覺還是一模一樣,一點都不會因為已經是音樂家而覺得膩了。我對音樂還是同樣的感動。現在跟小時的唯一差別是,對音樂本身和樂理比較懂了,就像律師比較懂法條一樣。因為受那種樂音感動,才九、十歲就有興趣去找相關的資料看,開始讀音樂家傳記。那時我家住在台南縣的鄉下,地方上沒什麼圖書館之類的資源,我沒什麼機會看到音樂書,但興趣始終是在的。到了維也納好像進了大資料庫,忽然接觸到那麼多東西。可是全是德文書不容易看懂,所以我一定是先聽音樂再找書來看。有些人說先讀書再聽音樂,我認為是不對的。如果連那音樂是什麼都不知道,看書怎麼會懂?怎麼會有感覺?我聽到音樂一知半解,就去找資料看,然後再聽的感覺就會不同,就可以理解了。這種方式對我詮釋音樂是有分別的,但最大的分別還是在於年齡。十年前跟十年後演奏同一曲子,心情年齡不同,詮釋就不同。文獻都是一樣不變的,心情就會隨年齡改變。演奏風格如果改變,最大的分別在於年齡而不是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