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從回家作業到晚餐桌上的增能教養革命
商品資訊
系列名:Catch-On!知道的書
ISBN13:9789865695279
替代書名:The Learning Habit:A Groundbreaking Approach to Homework and Parenting that Helps Our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and Life
出版社:大寫
作者: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 瑞貝卡‧傑克森; 羅柏特‧普斯曼
譯者:賴孟怡
出版日:2015/07/28
裝訂/頁數:平裝/351頁
規格:21cm*14.8cm*2.3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全美尖端教育研究最新報告,超過五萬家庭實證案例
精神治療師+兒童心理師+神經心理學家耗時三年合作研究大發現:
“不是教不會而是教不對,增能教養讓孩子更有自信”
每天只要10分鐘,輕鬆養成孩子終身學習習慣
內含21項家庭互動遊戲,透過日常活動改變孩子的生活型態!
你的孩子下課後愛自己學習嗎?
你的孩子每天和3C產品相處超過45分鐘嗎?
你的孩子有情緒化、抗壓性低、自制力差的問題嗎?
結合權威文獻與實證研究,本書提出使用「增能教養」及「家庭作業習慣」解決現代父母常見的教養困擾。
「翻轉教育」家庭版,下課後到晚餐桌上的學習更關鍵!
本書提出「增能教養」的教養模式,也就是讓孩子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力量。孩子可以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前進的方向,並可以建立起受益終生的學習習慣,進而讓孩子在學業、社交與情緒上有良好的表現。
與其希望孩子有好成績,不如讓孩子愛自學!
建立合理的家庭常規是「增能教養」的基礎,家長可以運用特定行為技巧來制定一個讓孩子可以做選擇的規定。而透過本書建議的方式建立良好寫作業常規,你將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及抗壓性,讓孩子面對任何挑戰都無往不利。
讓我們用寫作業跟閱讀的好習慣來改變孩子吧!
專家研究及教師團體都支持每日固定時間寫作業的益處,因此只要每天讓孩子坐下來寫作業或閱讀十分鐘(每年級增加十分鐘),你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終身學習的習慣,教會孩子自我管理、自主性、內在動力與自我勝任感,教出愛自學且不怕未來的孩子!
本書以美國最大家庭習慣調查為基礎,探討數位時代教養的問題與抉擇:
◎ 釐清家庭互動、媒體和教養方式與孩子學習的關聯。
◎ 提出增能教養的優點並改善傳統教養的問題。
◎ 調查研究媒體使用對孩子身心的影響。
◎ 舉出數位時代孩子所需的八大技能。
透過本書你可以學會這樣教:
◎ 增加親子互動活動並減少媒體設備的使用。
◎ 讚美孩子的努力並鼓勵孩子接受新挑戰。
◎ 養成孩子固定寫作業習慣並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 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並學會為結果負責。
◎ 與孩子使用成熟的溝通模式,鼓勵表達自我情緒。
◎ 與孩子練習放鬆技巧,讓他們在面對任何壓力都能從容不迫。
【親子教養權威.專文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本書有清楚又具體的範例與操作方法,每個方法又有許多研究與學理來支持……父母若能正確地陪伴,孩子才有機會滿懷熱情的學習,快樂地迎向未來!」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作者寫出了我腦海中一直想說但說不清楚的概念……足以讓常趕場補習、學才藝而草草果腹的孩子的家長,重新思索屬於孩子的平衡人生。」
陳雅慧/《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這本書是經過科學實證,透過專家身分的父母寫作而成……許多平日中,覺得太小無法啟齒的教養難題,在書裡都可以有科學的解釋和具體的做法。」
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本書提到媒體使用對於孩子身心發展與學習效能的影響,並殷殷告誡家長嚴肅看待、正確處理孩子的媒體使用狀態……為孩子的學習困境與親子的教養難題帶來曙光。」
【教養專家學者.好評推薦】
「本書為家長提出一個當代最重要的教養和習慣養成方式,家長及教育者必看!」
──《美國家庭治療學報》總編輯 理查‧索柏(Richard Sauber)
「越來越依賴數位媒體進行溝通的孩子,語言能力也隨之變差。家有學齡孩子的爸媽,可別錯過這一本重要的育兒書。」
──《精準表達: 既能提案,也會閒聊,即席演講沒障礙,連道歉都能贏得人心》(Pitch Perfect: How to Say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Every Time)作者比爾.麥克高文(Bill McGowan)
「本書三位為人父母的作者,同時也具有精神治療醫師、兒童心理學家以及神經心理學家的身分,為困惑的父母提供一本實用教養指南。本書以長達三年的全美最大的家庭常規調查為基礎,透過豐富的真實家庭案例,整理出教養的艱難決策和珍貴建議。」
──《出版人週刊》
「經典好書!本書結合個案調查、訪談和嚴謹的研究,是本容易閱讀、助益良多且人性化的親子手冊。」
──美國布朗大學臨床醫學教授 喬艾爾,維爾特曼(Joel Weltman)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Stephanie Donaldson-Pressman)
心理治療師、顧問及親子教育演說家,國際知名家庭治療師。她的研究常刊登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赫芬頓郵報》及美國NBC國家廣播公司等媒體。史黛芬妮提出的「增能教養理論」成功幫助解決無數孩子與大人的學習困擾,而她的「兒童溝通教育技巧」模式也獲得克萊瑞提媒體集團(Clarity Media Group)執行長暨兩次艾美獎得主比爾.麥克高文(Bill McGowan)的背書推薦。
史黛芬妮曾任教師,具有豐厚的教育背景。她的著作《自戀性格家庭:診斷與治療》(The Narcissistic Fami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為精神治療類暢銷書,她也是《輕聲道晚安》(Good Nights Now)和童書《瑪蒂爾達和麥斯威爾的晚安曲》(Matilda & Maxwell Good Night)兩書的共同作者,目前為新英格蘭中心兒科心理學的臨床主任。
瑞貝卡.傑克森(Rebecca Jackson)
神經心理學家、育兒專家與作家。她的文章與研究獲得超過400份期刊論文引述,其中包括《赫芬頓郵報》、WebMD醫療網與《親子》雜誌。瑞貝卡致力倡導認養學校計劃,提升大眾識字率。她也是「好父母」(Good Parent Inc.)機構的召集人,該機構主要為家長、孩子與教育人士提供科學研究、教育與娛樂相關資訊。
羅柏特.普斯曼 醫師(Dr. Robert Pressman)
家庭心理醫生、兒科心理醫生,為「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學會」「美國心理學協會」、「家庭心理學協會」、「媒體心理與技術協會」、「團體心理協會」、「團體心理治療與兒童與青少年臨床心理學協會」的會員並積極參與活動。普斯曼醫生著有數本教育心理相關書籍,其研究常刊登於CNN、《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美國家庭治療雜誌》等媒體。他提出「過動症誤診」(Faux ADHD)的新發現,並指出孩子會出現類似過動的問題,與睡眠時間有主要關聯。
普斯曼醫生與本書另一作者史黛芬妮居住在新英格蘭,育有三子。他是《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作家,目前擔任新英格蘭兒科心理中心的研究總監。
【譯者簡介】
賴孟怡
曾於南非留學工作六年,熱愛文學與寫作。譯著有《當大家都低頭看手機》、《食物不耐聖經》、《瑜伽解剖書》、《人類圖》、《吃出好肌膚的營養學》、《懷孕百科》等二十餘本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
讓每個孩子都能熱情又自動自發地學習―「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這些年來親戚朋友都很納悶,為什麼我常常擱下診所工作,花很多時間又旅途勞頓到偏鄉跟第一線的老師或家長,分享如何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
許多環保團體的戰友也好奇,為什麼我將大部分的時間轉而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發現台灣最迫切的危機是人口結構快速的扭轉,台灣戰後嬰兒潮大量出生的人口即將進入退休階段,而這二十年新生兒又減少,少子化的嚴重程度屢居世界之冠,兩相加乘,單以台灣未來的工作繳稅人口而言,台灣每個孩子都非常重要,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必須把台灣每個孩子都當成我們的孩子,每個孩子都要有競爭力,都要能迎向未來的挑戰,我們老了才能在台灣安享退休生活。
可是令人憂心的是,偏偏這個時代有太方便又太好玩的線上遊戲與行動裝置的誘惑,許多孩子很早就喪失學習的動機,即便那些在家長嚴格監督加上補習班名師的指導下,考上頂尖大學的孩子,當他們脫離被高度強制,被動的學習階段,進入沒人逼迫的大學生涯,絕大部分的學生很快也淪陷在虛擬世界裡。
因此,所有家長與老師,一定要在來得及的時候,想辦法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學習態度。其實這是有方法的,這本「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真是太棒的書了,書裡有清楚又具體的範例與操作方法,每個方法又有許多研究與學理來支持,真希望台灣每個家長與每個老師都能看到這本書,尤其那些願意花大錢送孩子去補習請家教的父母,為了孩子辛苦奔波賺錢的家長,一定要撥出時間看看這本書,因為一個沒有自律,無法自學的孩子,即便考上好學校,有好的學歷,在變遷這麼快速,競爭這麼劇烈的時代,也很容易被淘汰的。
透過這本書所教導我們的,父母若能正確地陪伴,孩子才有機會滿懷熱情的學習,快樂地迎向未來!
【推薦序2】
我們到底是想要孩子有好成績,還是有好人生?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孩子要怎麼寫家庭作業這件事,跟全家人一起吃晚餐同樣重要。事實上,下課後的晚上活動對學校成績跟家庭作業有相同的影響。這些活動(技能)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的嚴格考試,讓他們擁有良好的平衡人生。我們從問卷中發現家長若是能夠平衡所有的活動,孩子的在校成績與情緒管理都能有最佳的表現。」
當我看到書中這一段話,心情激昂了起來,作者寫出了我腦海中一直想說但說不清楚的概念。對孩子來說,成績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喜歡自己的人生,那麼,成績好不好並不是重點。
重點不完全在成績,而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學習,這是一種心態的培養。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把晚餐的重要性直接點出來,足以讓常趕場補習、學才藝而草草果腹的孩子的家長,重新思索屬於孩子的平衡人生。
學習原本是一件快樂的事,對情緒管理也相當重要。懂得學習的人,思考有彈性,比較不會困坐牛角尖。可是,考試常讓孩子緊張、痛苦,因為說不定家長比孩子更在意成績。
「當我們打開心胸,決定放鬆一下,觀察孩子是如何做決定,並且從中獲得教訓,我們也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當個終身學習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
這本書重視學習,但視野擴展到人生全程。很多成人,離開學校之後,就開始不太碰書了,除非是迫於職場的要求。
有一次上課,我跟一群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聊閱讀對於轉換心情的幫助。我請他們分享,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父母愛看什麼書?
其中一位男孩子的回應很經典,他提到,很少看到爸爸媽媽看書。媽媽最常看的就是韓劇,爸爸頂多就是會看大賣場的刊物,裡面有商品的折價優惠資訊,勉強接近閱讀。
大家都笑了,在一旁的媽媽笑得最大聲。我心裡面替他媽媽抱不平,她哪有不看書,我所認識的她,最常看臉書,還常來幫我寫的文章按讚。
因為媽媽常來幫我按讚,我感動於她的支持,所以我會強烈推薦她看這本書。書裡面有一段話,是我也想請她參考的心底話。
「在我的兒子有了智慧型手機之後,我自己在使用時變得更加謹慎,他在身邊時,我會提醒自己不要動不動就拿起手機,因為我希望他也能把時間花在陪伴家人。」
我自己陪孩子的時候,常會有些奇妙的舉動。不得已要看手機的時候,如果可能,會藉著上廁所的機會再看,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有時候,從包包把手機拿出來,就放在孩子看不到的桌底下,略略看個幾秒再收起來,全程在孩子的視角盲點。
我看過家長手機不離手,邊滑著螢幕邊跟孩子對話。那種心不在焉的感覺,有點不尊重人,根據這本書舉證的研究,一心二用的結果,很有可能也沒有把孩子的話好好聽進去。
我很常把孩子帶出去玩,戶外活動多,接觸3C商品的時間自然限縮。孩子一講話我就盡可能專心投入,也許問題能解決,至少情緒能紓解,就不需要藉由感官刺激來轉移或逃避。
容我提醒,台灣學生的網路成癮比例,約在一成到兩成之間,數字驚人。不只造成求學階段的學生,有學業、情緒行為問題,成年人也因為重度3C商品使用,常損害健康,以及產生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
這本書很卓越的地方,就是作者們提出了具體因應的教養方法,區分了幾種不同的媒體使用類別。然後,苦口婆心地,希望家庭裡的大人一起配合,並一再提醒我們擁抱科技的同時,也該持續認識不當使用科技的危害。
「科技溝通的方式是如此迅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面對面的人際關係卻也快速惡化中。不信的話,可以問問高中老師,現在的學生很會對著螢幕和人溝通,但見了面卻不知道如何聊天,在操場上也不會和同學互動,不知道怎麼開口請求幫忙、沒辦法看著人的眼睛說話,不懂得道歉、傾聽、理解別人的話,沒有同理心,不會交朋友,這些大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互動能力都消失了。」
我常感覺,人際互動的訓練,不應該侷限在特殊兒童。它應該是種普遍性的教育,過去「群育」常淪為口號,現在可以試著讓人我關係的知識,變成教育的核心之一。畢竟,人與人之間懂得如何相處融洽,整體社會氣氛才有可能漸趨和諧。很有趣的是,一個班級的氣氛如果傾向友愛互助,這個班級的成就表現,通常較高。
決定命運的,常是個性,而不是成績。「唯有讀書高」的過度偏執,讓我們過於注重表象,而忘了,學習的過程,常常要透過家庭教育,連個性的培養一起努力。
「學習習慣會決定孩子是否能夠在學業、社交與情緒上有良好的表現,要審慎構思改變家庭常規、獎勵方法與期望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成績、提升他們的自尊心與組織能力,讓他們願意接受新挑戰並且有毅力堅持到底,這些技能是人生成功的支柱。」
成績不是不重要,但是沒有其他能力一起提升,把品德當成要先厚實的基底。那麼,再好的學歷,名校的畢業證書,真實價值就很接近一張紙。
成績只是結果,但我們要著眼的常是過程。大人的觀念不改,孩子的路怎麼會寬?
那麼,該營造怎麼樣的家庭環境,來彌補孩子的不足?這本書的建議,經過紮實的研究,又透過案例分析,很方便應用在家庭裡。
不只如此,這本書花了相當多篇幅,對專注力多所論述。書裡面多次提到注意力缺陷過動疾患(ADHD),或者一般性的注意力問題,值得有注意力危機的現代人省思。
注意力是一種基礎的認知能力,影響範圍深廣。動得多,才靜得下來,這觀念書裡面反覆強調。有健康的生活型態,而非不斷把時間投入念書,對學習更有幫助。
此外,這本書也把情緒能力與溝通表達一起納進來討論,更是讓我欣賞。真的要提升成績,那麼,孩子對考試焦慮的處理能力,以及挫折容忍度,怎麼可能沒有一定的水準?
只是,一昧要求成績的父母,可能不清楚。有時候,爸爸媽媽自己在處理焦慮與挫折的功夫,透過身教、言教,一直在影響著孩子。像是,父母知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在表達或壓抑自己之間擺盪。
「孩子在表達感受時,家長要當一面明鏡,讓孩子在溝通時不會覺得害怕,知道爸媽會安慰他們。他們不用覺得生氣或是內疚,也不會被提醒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感覺、要怎樣做,以後要怎麼回應這種事,他們不用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同時,還要處理爸媽的感受。」
作者提醒我們,情緒很主觀,沒有對錯。然而,有些父母會誤以為,情緒可以被硬性規定。有些父母,則不見得比孩子成熟,還會想要把孩子當垃圾桶,不斷宣洩自己在婚姻、工作、親職方面的壓力與痛苦,最後讓孩子無法承受。
這本書提醒,父母要先學會如何跟孩子溝通,然後促進孩子練習溝通。其中談到「我訊息」的使用,然而,本書可能限於篇幅,無法深入詳述。我稍作補充,「我訊息」的溝通方式,如果比較完整來看,可以參考下列四點,以及範例。
1. 清楚描述事件,例如:「當妳超過晚上10點回來的時候,」
2. 表達情緒與對事件做解讀,例如:「我很擔心妳是不是出事了!」
3. 用尊重的語氣表達我們的要求,例如:「我希望妳下次確定超過晚上10點才能回來的時候,能打個電話或傳簡訊讓我知道。」
4. 讓對方知道,我們的要求對對方的益處,例如:「這樣下次如果妳又超過10點才回來,而且肚子餓,我才能先幫妳準備一點吃的東西!」
「我訊息」的重點是表達而非責怪,尊重對方而進行對對方也有好處的要求。
看完這本書,我對教養的觀念似乎重新梳理了一遍,連我都感覺被「增能」了。書裡面有許多新的訊息我還來不及消化,我提醒自己,往後有機會,要再多看幾遍。
書裡面的21個遊戲,更是我準備要跟孩子們進行的活動。更自主地學習方式,不能只要求孩子,大人豁免。教養本來就是大家要一起來,效果才會顯著的事。
套一句書裡的話,「讓我們來訓練大腦肌肉吧!」
【推薦序3】
一本「友善父母」的現代教養指南
──陳雅慧(《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如何可以讓孩子自動自發_____________。」
你可以自由填空,答案包括:寫功課、準備考試、做家事、練鋼琴……族繁不及備載。
以上這個問題是我在《親子天下》工作的經驗裡,絕對名列第一名,「父母最想知道答案的教養難題」。自動自發,是個讓父母老師眼睛一亮的關鍵字,一個自動自發的孩子,讓父母可以免去許多焦慮,也免去每日相處的親子衝突。
但是,既然可以名列教養常見問題第一名,也可以想見這是一件多麼困難和充滿挑戰的事。
當我看到這本新書《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就很好奇,作者要怎麼來面對和回答這個難題?
和市面上一般類似的書不同。本書不是某一個部落客個人教養孩子的經驗,也不是某一位專家學者的個人學術專業見解。這本書是經過科學實證,透過專家身分的父母寫作而成。因為有科學實證,所以排除了個人差異性,提供的方法和建議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和嘗試。因為作者是專家也是父母,所以可以同理父母的困難和忙碌,所有的建議都是低門檻,一般父母都應該可以做得到和馬上可以練習的。
但這本書的結論,果然還是告訴我們,自動自發,不可能是一個簡單3步驟就能解決的問題。
這本書三位作者都是父母也分別是精神治療師、兒童心理師和神經心理學家,他們深深了解現代父母自己在生活和職場上面對的挑戰,也困惑於時代進步教養上帶來的種種新難題。因為是專家,清楚不是光憑自己個人的育兒經驗就能回答所有父母的疑惑。因為是專家的身分,投入了札實的用三年時間,做了五萬個家庭的調查。
因為是父母,他們從教養的痛點出發,分析到底,那些成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教養方式?或是他們做了什麼我們沒有做到的事?
蒐集和分析這些資料,加上各種故事,這一本書,讓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找到可以嘗試的角度,並且理解為什麼有些事情,過去自己做不到?
其實,自動自發是一種習慣和常規,習慣本來就不是靠一個口令就會發生。建立起良好的習慣需要觀念的釐清、然後日復一日的實踐。
我很喜歡這本書「友善父母」的細心。譬如,談到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睡眠習慣,這是許多父母每天瑣碎微小的擔心,但是卻又影響著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節奏。書中從調查中找到20組家中有這樣困難的家庭對照哦睡眠習慣良好的家庭,找出這些父母們在設定孩子睡眠規則時的差異,整理出了五個建議。這五個建議分別是
1. 規則要明確,譬如每天晚上七點半要上床。
2. 必須有可行性。要斟酌家庭的時間管理,孩子睡前有哪些活動必須完成,真的有足夠時間嗎?
3. 以時間為導向,設定確切的時間。
4. 共同維護,每一個家庭照顧者都要遵守。
5. 一致性,每晚做法都要一致。
然後再說明,一開始執行時都會遇到哪些狀況題,譬如,當孩子偷溜下床怎麼回應?怎麼行動?
另外,我很喜歡的是後面根據五萬個家庭訪結論得來的一些行動建議。作者把行動建議化為21種家庭互動遊戲,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踐的一些行動,可以改變家長和孩子的行為,建立終身受惠的習慣。因為是「遊戲」,所以可以隨時開始,挑選你最喜歡的開始,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這些遊戲的效果和創新也讓人重新思考,其實很多事情要改變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許多平日中,覺得太小無法啟齒的教養難題,在書裡都可以有科學的解釋和具體的做法。還有許多過來人的故事,讓你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孤單。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教養工具書。
【推薦序4】
來自親職教育專家的豐厚贈禮
──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從前從前,有一種事情叫「讀書」……它指的是乖乖聽課、努力背誦、認真寫功課。最後,能把老師輸入的內容原封不動地輸出,並表現在紙筆測驗上的人,就是學習的成功者。傳統時代知識與技能遞變緩慢,這種大量仰賴師徒相授的模式,或許就能滿足學習的需求。
然而,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知識的取得易如反掌,過去的「讀書模式」不等於「有效學習」。孩子能不能善用數位媒體而不被綁架、有沒有穩定的情緒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是對學習充滿熱情和動力,以及能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關鍵因素都深受親子關係的質地和家庭教養的風格所影響。
由三位心理與教育專家共同著作的《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結合大規模調查與學術研究的結果,佐以為數眾多的真實案例,擲地有聲地指出「增能型」教養模式最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本書還針對孩子必修的八大學習習慣,清楚說明背後的相關理論,並提供家長具體可行的教養方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提到媒體使用對於孩子身心發展與學習效能的影響,並殷殷告誡家長嚴肅看待、正確處理孩子的媒體使用狀態。作者們呼籲大眾改善被手機平板所阻隔的親子關係,那份支持家長、幫助孩子的熱忱,十分令人感動。而在最後一章,作者們還為家長準備了21個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輕鬆運用的家庭活動,讓親子一起在愉快的氣氛中,逐漸改變生活型態,為孩子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種貼心又富創意的作法,非常難得。
親職教育書多如過江之鯽,但《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有如一份豐厚的贈禮,為孩子的學習困境與親子的教養難題帶來曙光。只要家長持之以恆地去實踐,必能看到展現在孩子身上的成效!
目次
前言
第一部 終身學習從家開始
第一章 釐清問題:學習習慣研究
第二章 學習習慣如何養成:增能教養
第二部 八大重要技能
第三章 媒體事關重大:掌管孩子使用數位媒體的狀況
第四章 寫作業習慣:學校作業與閱讀的益處
第五章 時光飛逝:掌握時間管理
第六章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設定教育目標
第七章 表達與接收: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八章 選擇與結果:對自己的抉擇負責
第九章 別急著吃棉花糖:專注、專注再專注
第十章 堅毅不拔:培養獨立自主
第三部 從遊戲中學習
第十一章 從現在開始:21個家庭挑戰遊戲
註釋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學習習慣如何養成:增能教養
【增能教養成功的關鍵】
1.透過常規建立良好習慣
2.透過選擇增進孩子的能力
3.稱讚孩子的努力
在學校發生的情況對孩子是否能建立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影響,不管是對學業的理解能力、能否完成課業、與同學的關係,甚至是閱讀能力都有影響。就像大人總是希望人生在自己掌握之下,孩子也是如此,很可惜的是,現實情況往往給孩子太多限制、不允許他們出差錯。「增能教養」就如同它所賦與的名字,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給孩子決定自己行為的力量,進而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前進的方向。這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受益終生的學習習慣。
鼓勵習慣的改變
在二○一三年冬季,波士頓發生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流感,學校還流行腸病毒與百日咳,疫情的控制變得很複雜。
為了遏止疫情,老師們不斷地叮嚀學生要洗手,也發給家長通知單,說明洗手的重要性。二○一三年一月,梅尼諾市長(Mayor Thomas M. Menino)宣布該市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有兩名在麻省小學附設幼稚園服務的幼教師告訴我們:「情況真是太可怕了,腸胃型流感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感染,就像大海嘯打上岸來一樣,無人得以倖免。」孩子常因生病而請假,老師也會每天提醒學生要記得洗手。問題就在於如果老師沒有提醒,這一班的學生就不會自動自發去洗手。「這群5、6歲的孩子,一點也不重視衛生。」孩子需要老師「提示」他們勤洗手,如果沒有這個提醒(提示)動作,就不會有人去洗手(行為/常規)。
提示→常規
在疫情漫延的同時,麻省另一家幼稚園的學生幾乎保持全勤,沒有人因為生病而請假。這位珍妮特.伊凡斯(Janet Evans)老師接受學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之邀請,四處宣導幫助孩童建立持久習慣的方法。
伊凡斯女士有16年豐富的教學經驗,每天一早,她就會和全班同學宣布當天的行程,有需要的話也會修正教室規則。
牛奶實驗
伊凡斯老師跟我們解釋何謂「牛奶實驗」。幾年前,當學校與小兒科醫生開始倡導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觀念時,伊凡斯老師便將它設為教室規則,她會在學期第一天就跟小朋友解釋。她會請小朋友一起大聲哼唱生日快樂歌,然後請他們在腦袋裡默唱,最後帶他們到水槽用洗手乳洗手,而且在腦海裡自己靜靜的哼唱生日快樂歌,並且要求他們要進教室上課前要自動自發去洗手。伊凡斯老師會說:「洗完手就能喝牛奶了。」所以他們的教室規則就是:「上課前洗手,然後喝牛奶。」
在伊凡斯老師宣布完規定之後,只有兩個小朋友記得進教室之前要洗手。老師遵守諾言把牛奶放在這兩位同學的桌上,而其他急急忙忙衝進來的學生卻沒有牛奶可以喝。
其中一位學生問道:「老師我們可以喝牛奶嗎?」
伊凡斯老師指著水槽,語氣和藹、笑著跟他們說:「還記得我們的牛奶規定嗎?」
小男生們大聲回說:「對吼!」然後全部跑出去認真用力的洗手,回到教室後就發現牛奶正放在桌上等他們。
大家有沒有發現伊凡斯老師並沒有要求小朋友去洗手,也沒有提醒、嘮叨或是罵他們,甚至沒有提到洗手這個字眼,只是說出「提示」而已,也就是為何桌子上沒有牛奶的原因。
提示→常規→獎勵
這個規定執行了兩天後,小朋友再也不需要老師提示了,上課前他們就會自動去洗手,而這麼簡單的一個規定卻大大地照顧到每個孩童的健康。
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是「增能教養」的最佳範例,她教會學生自己做決擇,選擇不洗手的小朋友就要承擔沒有牛奶喝的結果。他們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不洗手,他們想要喝牛奶,所以自己決定要洗手。伊凡斯老師的規定很清楚,明確的指示把自由還給學生,她賦予孩子一個很棒的學習習慣,孩子將老師的指示內化並且和自身的需求連結在一起。因為他們想要喝牛奶(獎勵),於是教會自己要洗手(行為/常規)。這是自我強化的系統──不需要外來的指示,就能遵守規定、得到獎勵!
在其他的班級中,不管學生有沒有洗手都能喝牛奶,從來沒有人讓他們選擇,沒有體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機會,當然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研究人員還發現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有附加的優點:學生的洗手時間對健康也有影響。雖然每個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洗手,但是伊凡斯老師的學生,洗手時間硬是比其他幼稚園的小孩多了十秒鐘,這比美國疾病管制局公布殺菌的洗手時間(20秒)再多2秒。
伊凡斯老師有告訴小朋友一定要洗20秒嗎?沒有。其他班的小朋友可能會隨便快速的洗一下手,但是伊凡斯的學生心裡有一股動力促使他們這樣做,而被大人提醒是不會這樣積極的,他們是真心而且開心的享受洗手的過程。伊凡斯老師的學生在洗手時會哼唱歌曲,其他班的孩子只想趕快完成,當然不會認真洗手,其中甚至有兩個學生被發現只是打開水龍頭,假裝洗手而已。
在新英格蘭兒童心理科中心,臨床醫師與研究人員已經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收集兒童習慣養成的資訊,普斯曼醫師解釋道為何牛奶實驗可以如此成功的建立洗手習慣:
伊凡斯老師運用了重要的行為技巧,她訂了一個讓學生可以做選擇的規定,這讓他們產生動力,她的規定很簡單、明確,最重要的是自我強化:「先洗手,就可以喝牛奶」,選擇越明確,規定就會越成功。
教養的抉擇
每個人的心中大都會有想要完成的目標,我們在懂得更多之後會調整目標,讓它變得更加明確,當然也可能是直接放棄,而教養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可能會覺得不知如何是好,「她好小喔,有在呼吸嗎?」我們漸漸地在育兒這條路上越來越上手,我們心中可能會對孩子的未來有一些遠大的夢想,我們想要成為最好的爸媽(就跟自己的父母一樣或完全相反),給孩子機會、為她安排課程、一切都要給她最好的……。孩子進入學校之後,大多數的家長最在意的莫過於成績好壞,我們希望他們在課業上表現優異,和朋友關係良好,情緒穩定、思緒集中,心情愉快。孩子的成就變成是我們人生的目標。
父母經常會嘗試不同的策略,幫助孩子達到更高的成就,像是協助他們寫功課、幫他們挑選適合的衣著等。我們相信這一切的一切都能讓孩子的人生走得更順遂,保護他們遠離痛苦、尷尬或是失敗,但本質上來說這就是在為孩子做決定。
當我們這樣做時,其實有一部份是為自己做的,會替孩子做決定的首要條件一定是我們相信自己是對的,我們覺得這對孩子最好。像是珍與莎拉這對母女,珍知道雨天穿雨衣、雨鞋會是最安全的選擇,對珍來說是這樣,但對莎拉也許並非如此。我們應該把心思從結果上抽離(功課沒完成、一身濕的孩子),我們需要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和焦點,把重點集中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當我們打開心胸,決定放鬆一下,觀察孩子是如何做決定,並且從中獲得教訓,我們也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當個終身學習者才是最有魅力的人。
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家長看清楚,重點是否有放對地方,是希望孩子衣服不要濕,還是幫助她培養懂得抉擇的能力,最終獲得良好的成績與人生。身為父母的我們經常設定錯誤的目標,當我們只在乎成績時,就會覺得自己得要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事情最後會演變到只有我們插手時,孩子才能有所成就。當家長一直下不了手剪斷連結的臍帶,孩子就無法建立起獨立的習慣,只能依賴爸媽才能獲得成功。
建立一個學習的環境,意思是幫助孩子將行為轉成習慣,越早開始,就越容易達成。
個案分享:黛希
黛希(8歲):黛希與迪倫是龍鳳胎,今天是三年級開始的第一天,昨晚媽媽就告訴兩個孩子把今天要穿的衣服先準備好,而且天氣非常炎熱,學校又沒有冷氣,最好是選擇涼爽的衣服。
早餐時,迪倫穿著有領的短袖襯衫與卡其色短褲,但是黛希卻是去媽媽放那些像是萬聖節等節慶用品的衣櫃找衣服穿。她穿著一套藍色長袖、長褲的超人服,然後再套上迪倫的小羊皮牛仔外套,這件外套長度即膝,腰間綁著一條皮帶,是迪倫去年萬聖節穿的戲服。
黛希看著媽媽、大步地走到餐桌旁,迪倫看到後大笑出聲,不過媽媽看了他一眼,然後就幫黛希倒果汁,給她一碗加了牛奶的穀物早餐。
這時黛希問道:「妳喜歡我搭配的衣服嗎,妳覺得有超人的感覺嗎?」
媽媽拿著咖啡坐了下來,想了一分鐘後說:「黛希,這是妳的選擇,如果妳想要在32度的天氣下這樣穿一整天,我也不會反對。」
黛希的哥哥與父親在這個時候走進餐廳,一屁股就坐下來吃早餐,但沒有人評論她的穿著。
當她吃完早餐後,她把衣服脫了下來,跑上樓去換了一件短袖T袖跟短褲。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