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繁盛
滿額折

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繁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學習是一種生活型態,與我們息息相關。
如果漠視了終身學習,無異於放棄將成人的思維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韓國前副總理金信一表示:
「韓國的憲法規定了終身學習成就應有國家認證,以符合社會正義」

而台灣呢?官員們說:台灣沒有人才,我們會死得很慘.....
其實台灣的基層從不欠缺人才,只是沒被菁英階層看到。

相對於人才焦慮,本書提供了另類觀點,藉由社區大學在台灣的經驗,指出政府及民間在營造「學習社會」的合理環境上,應努力創造出更多「知識加值」的效益,包括頒發「終身學習學士文憑」,以培育更多稱職的現代公民。

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惟有靠全力發展知識性、公共性的終身學習機制,才有可能讓每個人都發揮學習到的知識,共同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繁盛的理想家園。

本書的論述集中在對於「學習」、「知識」,以及「風險」這幾個議題的分析,而貫穿的主軸則是作者涉入甚深的社區大學運動。社區大學的最早構想,大約是黃武雄教授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即已醞釀,到了一九九四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時大致成形,並且被賦予扮演教育改革「側翼部隊」的任務,也就是透過成人世界的「社會改革」來重建價值觀,避免教育改革受到保守勢力牽制,最後全盤落空。

本書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論文,較能完整反映作者這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本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共十七章。分別是「學習社會與社區大學篇」、「台灣學篇」、和「風險社會篇」,雖然有不同的重點,卻也逐漸聚焦到對於學習和知識的反省,並且在制度上提出若干建言,希望能透過時間來驗證這些觀點的合理與否。而且每一章作者都加上了撰寫論文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當持所抱持的理念,一併娓娓道來,讓讀者的閱讀人身份轉化成與作者同理心的分享者,這也形成本書一項特色。

作者簡介

顧忠華

學歷
德國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1987年)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社會學碩士(1984年)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1987年)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澄社社長

著作
韋伯學說新探(1992年)
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1999年)
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2005年)
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2005年)

自序

知識解放之道-以台灣為學,向台灣學習

針對社區大學的辦學模式,記得我曾經和黃武雄教授有過一次對話,我那時也有點困惑,不知道社區大學倒底是模仿哪個國家的制度,因為看起來和美國的社區學院、德國的民眾大學都大為不同。結果黃老師的回答很乾脆,他認為他自己是一個很務實的人,絕不是空談理想,更不是只想移植外國經驗。他指出:台灣大多數的成年人過去忙於創造「經濟奇蹟」,卻很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也沒有機會發展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使得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較為封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台灣的社會文化體質。

黃老師特別感慨過去所謂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政府只願意以廉價的方式來修修補補,根本不正視結構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家長和社會大眾的心態積習難改,使得朝向減輕考試壓力的教改政策寸步難行。如前所述,黃老師認為,如果成年人先不自我改革,以「社會改革」來作「教育改革」的後盾,那麼官方宣稱的教改可能終將失敗。因此,黃老師在構想社區大學的藍圖時,他考量的是如何在台灣成人的腦袋中,能夠灑進一些「啟蒙」的種籽,讓成人世界多一些「內在的反省」,自行來啟動一點改變,讓社會環境朝著合理的方向演進。假使成人對於問題能有根本性的認識,或許我們的下一代總有一天會嚐到改革的果實。

這一番話,在我心中縈懷許久,黃老師的的確確是以最「本土」的關懷為出發點,希望設計出一個扎根在社區中的「社會改革發動機」,這樣子的社區大學,有可能集合一批理念能夠交流的社區民眾,共同學習廣泛的新知、共同關心由地方到全球的公共議題,逐漸匯集出向上提升的正面力量,同時也形成台灣新的在地文化。這個願景勾勒出的,是台灣社會文化的「升級」,民眾不再只從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來看問題,而能夠藉著知識的灌溉,建立起人文薈萃的新家園。

或許這還是會被譏為「陳義太高」,但我們別忘了,歐美國家的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合理」、如此「先進」,這一切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歐美國家的成年人「學習」到了文明的行為,更切實實踐了他們學習到的現代知識。台灣成年人的「終身學習」,難道不能「取法乎上」地大幅提升其知識內涵嗎?

事實上,社區大學這幾年的表現,已經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開始奠立下新的成人學習模式,而即使「理念型社大」往往經營得比較辛苦,但是仍然有一批批學員投入了「非典型」的成人學習領域,並且在各種場合突顯了社區大學的原始精神。就以我在擔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的期間,以及接任理事長的張捷隆、林朝成兩位任內,全促會所舉辦的各種專案,多是希望能透過資源的挹注,協助社區大學保持一定程度的「公共性」,不至於完全依賴市場機能。到目前為止,各個社大對於全促會的公衛課程、藥學課程、志工列車、社會支持系統、公民會議、全國河川會議、公共論壇等,都展現了參與的熱忱,尤其在成果發表的場合,看到一個個社大學員樂意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穫,便會覺得推動社大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更重要的是:透過個人學習,證明成人的思想行為有改變的可能,那麼透過集體的學習,社會不也可能有所改變!?

當然,成人之所以是成人,就是他的社會化過程多少告一段落,常常會固著於某些習慣性的觀念和想法。譬如台灣的民眾對於「學術」這兩個字,似乎有種「敬畏」的態度,不少沒上過大學的成人,很容易覺得社區大學開的學術性課程「高不可攀」,不太敢去修習。這一方面來自於許多學習的挫折,因為過去的填鴨教育加上考試經驗,令人「望知識而卻步」,也就缺乏「重新來過」的自信。另一方面,如同黃武雄教授在〈套裝知識和經驗知識〉一文中闡述,台灣的學術研究缺少與人民生活的互動,並用不少「黑話」來襯托自己,好像得用高高的圍牆將知識圈在裡面,深怕被外界「污染」。

這樣的割裂狀態,實際上阻撓了知識的流通,長久下來,更會破壞了學術知識的社會正當性。因為各個大學都使用了社會龐大的資源,特別是公立大學及研究機構都是用納稅人的血汗錢加以支持,難道這種由社會弱勢階層來補助菁英的現象是合理、公平的嗎?台灣的成人有很堅強的理由,可以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經費,並且更為用心來照顧成人的學習需求。這幾年來,教育部編列給社區大學的補助與獎勵經費,連同地方政府編列的經費都有遞減的趨勢,這代表成人的受教權在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下,反倒愈益不受重視,這種資源不公平分配的情形應該盡快改善,以免傷害到了認真辦學的社區大學。

目次

自序 :知識解放之道--以台灣為學、向台灣學習
社區大學與學習社會篇

第一章 社區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可能衝擊
第二章 大學轉型與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
第三章 通識教育與終身學習
第四章 如何建構學習社會的完整體系
第五章 再論學習社會中的成人高等教育
第六章 終身學習時代的公民參與
第七章 社區大學培養現代公民的方向
第八章 社區大學的核心價值與發展策略
第九章 社區大學的法律定位與制度創新
第十章 建構終身學習社會的應有步驟
台灣學
第十一章 台灣的現代性: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
第十二章 社區教育的新視野:在地知識的解放與重構
第十三章 全球知識生產下的台灣定位
第十四章 在地知識的解放與活化
風險治理
第十五章 風險、社會與倫理
第十六章 風險、文明化與社會資本
第十七章 風險社會中的知識解放

參考文獻
本書文章出處一覽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