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溫子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新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黃秋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鄧珮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生)
葉美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生)
李安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湯志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
林海清(前中臺科技大學副校長)
施俊吉(南投明潭國小校長)
高翠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林香君(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陳琦媛(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陳木金(南華大學教授兼研發長)
范熾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系教授兼花師教育學院院長)
張文權(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林志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教學科技學系教授)
詹嬑儒(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
陳榮政(國立政治大學副教務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吳權威(台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張奕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蘇麗美(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教務主任)
何寶妍(臺北市萬芳國小學務主任)
余徹鵬(新北市中園國小教務處組長)
序
序
後現代(post-modernity)一詞,係由 post與modernity二字組成,有現代之後或是反思現代之意義。後現代主義興起於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軔於1950年,1970年代席捲社會科學,成為20世紀一股新的思想風潮,教育發展與學校建築亦深受此影響。1990年代之後,後現代主義風潮逐漸褪去,但對現代與進步的反思,至今仍持續影響。
臺灣教育改革自1994起迄今,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20年來,臺灣的教育,強調鬆綁、去中心化、多元發展、包容差異、校本管理、增權賦能,具有許多後現代主義的特性和思維。在滾動性政策發展中,不停變革,造成高融合度的模糊政策,形成極具彈性的變動制度,這種不確定、非線性發展,使蝴蝶效應極大化。學校教育發展,走極端反權威性的校園民主,會使教學與行政無端捲入零和賽局(zero-sum game),走包容差異的校園民主,讓學校和教育從創意與和諧中輕易開展特色,在後現代思維中,如何去蕪存菁,以促進教育的多元、創意和特色發展,端視教育領導、專業發展、學習社群等學校團隊和學習型組織的修煉。
正因1990年代值後現代主義兵鋒衰竭之期,而臺灣的教改有許多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和理念,臺灣教育改革推展之後所形成對教育改革的反省、批判或企圖深化、延續與超越教育改革的主張、思想或行為,可稱之為「後教育改革」。從時序上來看,1990年代的後現代和教育改革,可說是一種「後現代教育」,2000年代的後現代教育和改革,可說是「後教育改革」,2010年的現代之後和教育改革,可說是「教育改革之後」,這些後現代、教育改革、後現代教育、後教育改革和教育改革之後等名詞,也可統稱為「後教改」。
時值20年教改之際,政大教育學院與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教育行政研究學會、學校行政研究學會、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臺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科技發展協會、開平基金會,聯合辦理「後教改的教育革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特邀請秦夢群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暨特聘教授)、林新發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李安明院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林明地教授兼教務長(國立中正大學)、夏惠汶創辦人(開平餐飲學校)、林海清前副校長(中臺科技大學)、高翠霞教授(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林香君副教授(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陳琦媛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陳木金主任(南華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范熾文教授兼系主任(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系)、林志成教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教學科技學系)、陳榮政教授兼副教務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張奕華教授兼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吳權威常務理事(台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發展協會)、和湯志民局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共同為文撰寫後教改相關文章,彼此交流,經驗分享。
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開平基金會和開平學校創辦人夏惠汶校長之贊助,使「後教改的教育革新與發展」研討會得以順利辦理。其次,感謝所有後教改的教育革新與發展撰稿人,全力以赴,如期交稿,甚為感激。尤其是,要感謝吳政達理事長(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張慶勳理事長(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林海清理事長(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及張奕華理事長(臺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科技發展協會)運籌帷幄協助籌畫,及工作團隊籌辦大會各項工作,工程浩大,如期如旨完成,令人敬佩。尤其是,要特別感謝學富出版社應允將「後教改的教育革新與發展」編印成專書出版,讓大家的辛苦和經驗,得以轉化為出版文字,讓更多教育人士可以一起分享和參考,更希望對教育的革新與發展有所助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長
湯志民 謹誌
2015年9月8日
目次
第一章 後教改時代之教育趨勢與議題 1
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暨特聘教授)
溫子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第二章 臺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制度的支持意向和改進意見 31
林新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黃秋鑾(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鄧珮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生)
葉美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生)
第三章 台灣教育改革20年後之中小學問題與對策:以桃竹苗為例 81
李安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第四章 後教改臺灣校園建築的革新與發展 125
湯志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第五章 從社會建構的觀點反思後教改的影響 165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
第六章 從九年國教與十二年國教的改革論後現代教育改革 195
林海清(前中臺科技大學副校長)
第七章 認識亞歷山大建築模式語言及其在學校建築的應用 223
施俊吉(南投明潭國小校長)
高翠霞(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第八章 從「為己」移向「為他」:以主體性辯證視角解讀台灣後教改實驗教育朝向公共的發展跡象 239
林香君(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中心主任)
第九章 運用新式學校建築形塑校園潛在課程 271
陳琦媛(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
第十章 從教學領導看課堂評價與教學改進:回顧教改二十年 311
陳木金(南華大學教授兼研發長)
第十一章 臺灣近二十年學校顧客關係管理議題研究之分析與展望:以期刊與學位論文為主 331
范熾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系教授兼花師教育學院院長)
張文權(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花蓮縣立國風國中學生活動組長)
第十二章 補救教學面臨的挑戰問題與發展對策 367
林志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教學科技學系教授)
詹嬑儒(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
第十三章 我國教育權實施之分析與探討 383
陳榮政(國立政治大學副教務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第十四章 智慧學區在江北的實踐與發展 407
吳權威(台灣科技領導與教學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第十五章 創新擴散模式對高級中學教師科技接受模式影響之研究 431
蘇麗美(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教務主任)
張奕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第十六章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智慧教室創新擴散影響之研究 473
何寶妍(臺北市萬芳國小學務主任)
張奕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第十七章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 523
余徹鵬(新北市中園國小教務處組長)
張奕華(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