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滿額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晚清民國史事與人物:凌霄漢閣筆記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徐彬彬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閣主。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徐家傑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知縣;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鑄都是清朝官吏中的維新派人士。年輕時與袁世凱的二子等人被並稱為「京城四大才子」。徐彬彬長於文史,諳熟典故,靠生動情趣的文筆在報界文壇締造一番成就,與黃遠生、邵飄萍被並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並留下大量劇評、專欄。
他與弟弟徐一士自1926年起合撰《凌霄一士隨筆》在《國聞週報》連載十年,兄弟倆走訪眾多清末民初的政要遺老,紀錄珍貴歷史。被專家列為研究近代史的必讀傑作。
《凌霄漢閣筆記》原刊登於天津的《正風》半月刊,從未單獨出版過。文史作家蔡登山費盡苦心找齊《正風》及其他雜誌的相同專欄文章,重新校閱編輯成冊。其內容介紹中國文物、典章制度、歷史掌故,如數家珍,文筆流暢優美,是了解晚清朝廷逸聞、魅力人物大小事不可多得的經典史籍。

本書特色
「民初三大名記者」之一的徐彬彬,多篇雜誌專欄報導文章首度集結出版,內容珍貴、為研究晚清民初史的必備第一手史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徐彬彬
(1888-1961),民初著名的新聞記者,江蘇宜興人,原名凌霄,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是民國初年的著名記者和劇評專欄作家。生於士大夫家庭,徐凌霄成人後,也多與君主立憲派人物往來。
1916年任上海《申報》、《時報》的駐北京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和隨筆。與黃遠生、邵飄萍一道被稱為「民初三大名記者」。
1930年代後又任《大公報》副刊《戲曲周刊》、《北京》副刊和《小公園》的主編,設立了「凌霄隨筆」、「凌霄漢閣談薈」、「凌霄漢閣筆記」、「凌霄漢閣隨筆」等專欄,以時事、經史和歷史掌故合一為特色。
著作有《凌霄隨筆》、《凌霄漢閣隨筆》、《凌霄一士隨筆》、《古城返照記》等。

主編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次

【導讀】掌故大家徐彬彬和《凌霄漢閣筆記》/蔡登山
德國宮刑與明清太監
中海萬善殿昔爲太監學府
李蓮英的古玩、洪憲瓷
辛亥壬子間舊京見聞雜憶
清隆裕后哀悼會之佳聯和與祭之伶工
二等男爵、一代女宗
袁世凱復出時之背景
唐紹儀與袁世凱
定州王鐵珊、通州王鐵珊
《國風日報》與人道學校
章炳麟於張振武案之微辭
吳祿貞爲民族英雄之首出
張紹曾及張宗昌遇刺時風景不殊
山東四子及張宗昌
明末張至發,清末袁世凱,皆「奉旨患病」
嚴範孫之清風亮節
趙秉鈞有功「模範警」
王治馨片言肇禍
宋漁父案殺機重叠
辛亥三月清諭中之將星,即民國後武劇之各主角
前一乙亥,光緒繼統──清運終於道光
光緒身後,禍猶未已──惡諡!
西后尊諡之奇特──「配天」!
吳可讀之輓章──清代之楊椒山
壽山福海之陳寶琛──養壽得法
孫詒經與子寶琦
諡法中之「慤」、「愍」、「正」
翁同龢不恭而恭,瞿鴻禨不愼而愼
萊海之變,可證縣區非鋪張建設之地
辛亥山東獨立軼聞
張謇之解析「宣慰」、「威信」
梁士詒號爲「財神」之由來
清初清末兩攝政王之異同
李慈銘之房師林紹年
李慈銘菲薄翰林
李慈銘醉心科舉
監生與秀才、舉人、貢生
庶吉士而不得翰林
翰林之難得而可貴
考試制度之酣暢淋漓
錢能訓得廣西主考之由來
科舉也要講求公平
袁世凱狐埋狐搰
張百熙曰「吾湖南今又得一會元矣」──譚延闓
裕德、寶熙
徐世昌云「殘牙」──書法不如其弟世光
陳寶琛「一笑重來」──科場雖廢,科名不絕
舊翰林亡於甲辰,洋翰林興於乙巳
清初之「野翰林」
李慈銘指摘三甲進士,持論失平
今聞「畢業即失業!」,昔不聞「登榜即討飯」,何耶?
答謝君廷式「政務」「常務」之問
黃節逝矣,以「倒車」行「革命」者
熊希齡毛彥文因緣前定
鳳凰生平佳話十種
科舉文字之「榜前批」
「舊八股」、「洋八股」同一貽誤青年
「徐老道」徐桐
徐樹銘
徐致祥
徐郙
徐會灃
徐琪
徐世昌
徐繼孺
徐謙
徐樹錚
狀元郎──翰林郎
南書房翰林,華洋合璧翰林
總統

內閣
大學士
省、部、院
財政部、交通部
前清之「總長」及革命時之「巡按」
委員、知縣、七品清要官
候補道──盜亦有道、道亦有盜
吳樾、徐錫麟被稱「妄男子」
親貴內閣重漢輕滿
兒女英雄傳、世續、湯壽潛、鹿傳霖、華世奎、和平門、「門」字不鈎
蒲伯英應試掄元之文字──熟知報紙體例
黃花謠形容科場,不盡可信
翁潘務「博」,徐桐尚「純」;曹鴻勛,李端遇互相菲薄
八股雖腐其「統制思想」則與新主義同一意識
惟「循分」者能「偉大」,「無不可居之官,無不可稱之職」
張一麐爲馮國璋嗜財辨雪
孫雄之闈墨及詩賦
夏曾佑爲歐化新詩首唱
文廷式「宮井句」,王薖叟「宮井詞」
繆荃孫以修史失歡於掌院
陳寶琛曾薦楊鍾羲授讀
父子兄弟叔姪同榜進士
嘉慶、道光、咸豐之尊師,真摯隆重
華嶽三峰、嵩山四友、「大總統」之「太子太傅」
文蓬萊、武蓬萊
東方三大、四大
大新集、春帆樓,甲午搆和之遺念
「重諧花燭」與「重宴鹿鳴」之難易,張伯苓結婚紀念演詞有禆世道
北平桃色慘案餘話
江蘇鄉賢,武功類全省三人,宜興得其二
盧忠肅亦英雄亦兒女
周孝侯後裔之賢愚、周延儒、周家楣
老翰林、前輩、大前輩、老前輩
總統灌園之印 大臣種樹之圖
五四「文學革命」之先,有壬寅之「文變」
王闓運、開運 高壽大名俱足累
尊經書院以脂粉首飾為獎品之用意
詹天佑之敬妻主義
嚴復之自白
顧鼈之今昔
《亞細亞報》編輯法自佳
民國初元之女子服務社會
順鼎艷詞啟釁
樊增祥不願並稱樊易
太史與翰林有別
貢士與進士之分
補殿試多為練習書法儀注
昔之太學,今之大學
王國維主張大學設哲學科最早
「領袖人物」與「領袖慾」
曾國藩
「庨」字韻、皇帝詩、上將軍詩
戊午科場案禍首平齡之「奇字」創作
今日莘莘學子,何「平齡」之多耶?
俞樾──萬立鈞──以題目為兒戲
朱復明、馮思道及清代廟諱御名之缺筆改字
朱佑明、王志洋、陳繼舜
明清於吏禮戶刑四部輕重相反
戊子順天主考兩正兩副
庚午癸酉兩科磨勘之厄
壬寅癸卯「北貝」改「南皿」應試
大成殿中之孟子
大學堂中之朱子
朱學為體 西學為用
夏震武中肯之言──以實心實政行中法,則中法自善。以虛文虛名行西法,則西法必敝
庚子殉國之兩祭酒──國難與國子師;長城死綏之七勇士──無名之英雄
安維峻之俄國尊孔說
全國水災泛濫,應是新舊學說紛雜潰亂之象徵。清康熙治河之盡心竭力
李秉衡手裂「黃河大王」
清宮司及金鑾鎖記
重文輕武之謬
新軍驕縱之禍
夏司龢、翁同龢、夏壽田、裕壽田
學政及提學使
愛國狀元駱成驤
光緒朝邊省多狀元,科場重經策之故
場前中進士、榜前中會魁
溥儀之儀爲「儀字加兩點!」
瞿鴻禨向惲毓鼎索命!?
「詩史」談何容易!
情感,有史料,斯可觀已
楊昀谷──「貧賤驕人一卷詩」
陳散原──「道在人羣更不喧」
范肯堂──「公然高咏氣橫秋」
「爾汝歌」──「汝字調」
狄楚青──不以詩人自見
「榆關逆旅」──「松杏山川」
京腔雅韻──海水潮音
袁抱存──「老去詩思爭跌宕」
盧坤詩之名言
張志潭──豐潤張──南皮張
政界人之病
楊皙子之政見
黃克強,官僚與新人物──如京派海派之格不相入
清史稿──清史館、趙次山袁抱存之詞翰
美人魚、江神童
孔子顱骨杯!、「大聖」孔子贊
中國文化 浙江文化
黃季剛
「 二爺」
「先生」之稱乃復古
清之御前侍衛、明之錦衣衛
己丑榜上之怪傑──吳獬
以辦學享大名之兩翰林──張百熙、蔡元培
同治庚午湖南鄉試題文贊頌中興將相
葉恭綽撰陳璧墓誌正誤
丙戍假會元劉培
「狀元命」張孝若
考試懷挾之禁,時有不同
潘文勤之名言「正欲看其鈔胥」
滿人之科場大獄及以文字獲罪者
陳弢菴、寶竹坡
張香濤 康長素 梁節菴
與銅元有關係之兩閩人──陳衍──陳璧
孫傳芳──施從濱──張宗昌
李文忠之文學
孫鏘鳴學士
李太夫人出身竈下婢
彭剛直公
胡文忠之忠藎
「同年無伯叔,伯叔有同年」
前輩、大前輩、「庶子以上」、「大學士」
八股家不識史事,咎不在科舉
柯劭忞,沈家本,榮乃宣之博雅。李慈銘,王闓運各以詩自負
考試出題之趣談種種
「詬詈」、「詼諧」、「巧黠」、「錯誤」
解釋柯老博士之高吟──曾丞相
補充蔡老博士之演述──北大史
談談狀元
珍貴之箋札,于晦若之風趣
徐世昌
甲辰會試入榜名人
清代之官制
洋名中譯
太師、太傅、太保
御史綜橫談
科舉考試內幕
史料一身之陳太傅

書摘/試閱

德國宮刑與明清太監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無往不復,物象如環,有何「倒車」、「奔流」之足論哉。如德意志之現代式文明,可云視中國爲先進矣。其國運自歐戰既息,民主制成,迅應潮流,勇往邁進,自希特勒執政,壁壘日新,舉世刮目,可謂時代的英雄矣,乃恢復宮刑,厲行閹割,用科學方法,需時八分而畢一人,若機器屠場,工速而力省,近頃數月中,柏林一地,絕生殖之機能,致雌雄莫辨者,已百十一人之多,嗚乎!吾中國古有肉刑號爲慘毒,其肉刑之尤慘,絕人道而汚史乘者,非即此「割勢」,又曰「宮」、曰「腐」者乎!
胡適之博士以太監,小脚,鴉片,八股諸禍,胥歸獄於先師孔子。然則今之白面隱君、紅唇浪女、媚力明星、擄人暴客、亦可謂新化卵翼之恩物乎?姑置勿論。於此一述閹人與太監。夫曰寺人、曰宦者、曰中官、曰內使、曰閹、曰璫、曰監、曰豎,若爲一物而實有不同。適之曰:「三千年之太監」,沈君(名巖)──著論駁之,曰太監只始於明,明以前有宦寺,而宦寺又非皆閹割,漢以前寺人皆士人也。引證賅洽,辨析明透,讀之可浮一白。以此衡之,適之一語而致三誤,以爲歷代宦者皆稱太監其誤一,以爲一切寺人皆閹割其誤二,以爲太監有三千年之歷史其誤三,而歸罪先師之穋,猶未計焉。且明代之中官,自有等差。「太監」爲位分較崇之內侍。非謂凈身入宮充役皆名太監也。據倪元璐所記,共爲八級,最低曰火者,其上曰內使,又上曰局丞,又上曰局印,又上曰長隨,又上曰奉御,又上曰左右監丞,又上曰左右少監,最上乃爲太監,至此而階位無以復加,更從職掌滋其權勢,極優者曰司禮監秉筆太監,隱操政柄權侔人主,他若兩廠太監提督東西廠,驅策錦衣衞,自理刑名,朝官側目,又有鎭守太監、監軍太監、留守太監,則淵源於唐代之監軍,儼然督師,閫帥元戎仰其鼻息。至陸監生萬齡請祠魏閹於國子監,比之於孔子,則文化、政樞、兵、刑、大事胥入權閹掌握,故自明代爲「太監政治」,殆非虛語,又案監爲官署之通稱,若國子監、欽天監是外監也。若尚寶監、內官十二監,則內監也。明宣宗乙卯以前,如山壽郭敬雖出鎭,猶只稱中官,至劉瑾、王振掌司禮監始稱太監,以後馮保、魏忠賢皆太監矣,太監者內官監之長,而內官不必皆太監。
滿清入主中原,內外官職,多沿明舊。而制宦寺獨嚴,敢預外事,言政治者死,前代司禮、鎭邊、理刑、監軍諸非分,剗除凈盡。而太監之權大殺,太監之稱亦失其尊嚴。蓋清代視若輩僅厮養卒供奔走。大至奏事太監、總管太監,頂戴不得逾四品,則太監與小內使亦不懸殊。遂一律呼爲太監,太監與非太監不可辨矣,有明以前,閹與官近,惟清之閹人,完全奴籍,此其異也。
舊律私自凈身者斬監候,刑禁綦嚴,至乾隆末季,始聽自由,乾隆五十年諭曰:「見有太監王成一名,朕面加詢問,伊係直隸安肅縣民,原報十六歲,實年十三歲,因家中貧苦,父母爲之凈身,問擬斬罪,監禁一年,上年始發至熱河當差,因思私自凈身,人犯律擬斬候,雖爲愼重傷身起見,然一經閹割,便成廢人,苟非實在窮苦,孰肯甘心出此,今因有此例而致吏胥藉端勒索,甚至加增年歲,故入人罪,况此輩供奔走掃除之役,自古已然,是宮闈在所必需,而反治之罪,從前定例本未允洽,所有私自凈身問擬斬罪一條,意應刪除。嗣後凈身者准投內務府派撥當差,照例驗看,如有他故再行文問之地方官,不得竟拘家屬,其見在問斬並在監羈禁並著省釋。」自此以後,閹人產量日增,殘割無忌,亦乾隆仁政之一也。
德國之厲行閹割,初傳有優生作用,優生者懼以劣種流傳,遺害國家社會,故絕其生殖,斬厥根苗,乃畜牧家選種留良之法,歐洲前已有行之者,若今强健如鐵之日耳曼國民,何需出此,本已疑之,近讀西電乃知旨在懲淫,初無深義。據云因犯不正當之性行爲,而照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頒行之律處宮刑,各犯均在第比特監院施手術,受刑後由醫生看護五月,在此期內,將攝影以誌其生理之發展,並將灌音以察其喉音之變化。依中國舊事觀之,明魏進忠與客氏通,而客氏先與魏朝私,是閹人無礙於私通。又民國元年清室太監張進波者已有正妻,復買樂戶之女王月貞,相處有年,忽延曹汝霖律師訴請離婚,一時詑爲奇事。其離不足異,可異在娶也。不知太監娶妻,固前代之常事,至婚娶之後,將遵何道以符名實,斯非吾人綜核之權所能及,即當日堂上官亦只可以滑稽出之,其判詞有曰:「張本蠶室餘身,祇應雌伏,而鵲橋密誓,竟作雄飛,陳寶得雌固已一之爲甚,齊人處室乃欲二者得兼」。對仗工整設詞敏妙,而於此中神祕,亦莫之能詳也。第思防淫如德意志先之以八分鐘之徹底破壞,繼之以五個月之小心防守,隨時攝影,仔細驗音,可謂極科學之技巧,當無死灰復燃之可能矣,真堪一噱也。


中海萬善殿昔爲太監學府

舊都西苑門內中海之東北隅有萬善殿者,本年夏始行開放,景物清幽,庭宇壯闊,中塑三大士,韋護、李天王、關壯繆、四海龍王、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諸法身像,金碧交輝,工精色麗,信足游目騁懷,人第知爲液池勝地,不知此即舊時太監之學府也。乾隆三十四年諭:「向來萬善殿有年幼太監十餘人在內讀書,派漢教習一員專司其課,該處復係僧徒典守,與學舍雜居既屬非體,且太監職在供給使令,就使讀書不過教之略識字體,何必派選科目人員與之講授,令其通曉文義乎。在前明閹豎擅政,司禮秉筆,惟所欲爲,因使若輩通文,便其自利之計,甚至選詞臣課讀交結營私,此等粃政,朕每深非而痛斥之。我朝宮府肅清、太監等,從不令干與政事,即不識字何礙。或伊等閒有登記檔册之處,但能粗辨字畫足矣,可就內務府筆帖式之曾讀字書授之句讀,又何必爲之專設漢員教讀。所有萬善殿派用漢教習之例,著永遠停止。」自是內廷諸閹之聰明盡錮,失其譸張之具,是以終清之世,無復有漢唐明宦寺之禍。或謂乾隆此舉,無異精神的宮刑,誠英主之辣腕也。蓋歷代帝王未必有心放縱,而若輩近在肘腋,日伺起居,稍擅逢迎,即成尾大,浸潤膚受,其勢至便,徒嚴禁令,有時而窮。惟有絕其知識之路,如渾沌之七竅盡閉,則所謂干政弄權之弊,無自而生。迄於清季那拉后之世,李蓮英號稱煊赫,然《慈禧外紀》有其致〈王七老爺〉一書,字句支離,無異鄉愚負販。寇連材條陳新政,滿紙荒唐直如囈語。乾隆所云只令粗辨字畫,信爲不虛,寇李皆較爲優越之倫而愚昧如是,即使授以司禮秉筆之權,聽爲劉瑾、王振忠賢之事,亦將何所措手乎。凡觀覽舊都勝蹟,須從此等處著眼,則盛衰之故,得失之林,燦然於心目,庶幾乎不虛此遊矣。
太廟開放後,有白頭老監王姓留守其間,喜對遊客縱談掌故,或以爲宮邸之舊人也,亦視若龜年老去尚有開天遺事,可饜聽聞。彼乃指西廡配享之張廷玉而大放厥辭,謂張以漢人蒙此曠典,由於某次戰役,滿兵悉潰,彼乃一馬當先,轉敗爲勝,老佛爺龍心大悅,特許與滿蒙開國元勳,並分俎豆之榮。口講指畫,形容廷玉揮戈策馬之神,直與劉寶全演關二爺斬蔡陽無異,聆之解頤。又當民國初年三海尚屬清室管轄,予以友人介引一遊,偶與看守太監問答,所語除「主子」、「佛爺」之外,一無所知,其俚俗視常人厮養尤有過之。萬善殿罷教一舉,所關非細,從可知也。
「洪憲皇帝」籌備大典之前,帝號未頒,忽降一令歷述宦豎之害决不沿用,府內給使,改爲女官。讀者大詫,蓋際此時代本無復用刑餘之理也。昔日帝室多妻主義,宮闈深邃,奔走傳宣,又不能悉屏男性專任婦人,於是有「割勢設防」之奇想。然古有宮刑,初非專爲製造中官而設,司馬遷以諫諍下蠶室,是其例也。明燕王攘位,得力於建文宮監暗通虛實,得國後寵任無限,釀爲一代厲階,遂有專產之地,河間尤多,若常人傭媼之出於三河者然。自清之亡,此種非人職業,漸以絕跡,共和幸福其明驗矣。
《光宣小記》,金梁著,金旗籍甲辰進士,其人嗜金石,喜研國故,官京師久,又曾綰清室內務府,所述足資參證。其記李蓮英一節云:世皆指李爲巨奸,而見人却頗盡禮,在內廷遇士大夫必請安問好,行必讓道,坐必側席。又王小航照亦云,李於光緒起居頗多調護,能識大體。又徐花農(琪)日記:宮監逢年節見南齋翰林必請安道賀,祗答以半揖。李蓮英致書於內府司員亦稱「老爺」惟下款稱愚弟耳。然《官場現形記》寫黑大叔氣燄,直似王振、劉瑾,則亦三家村說子路之類也。清代乾隆裁抑宦豎無微不至,《東華錄》載帝偶見內監與阿哥雜坐即付總管重罰,又從殿中望見太監遇官員不讓道,遂降嚴飭,蓋清宮定制太監胥受內務府管轄,雖給頂戴,仍爲奴僕身分,嚴其儀節正以防杜僭越。觀徐琪所記,請安謝賞與尋常茶役正自無別。惟奏事處稍有權,西后之皮小李,隆裕之小德張並以賄聞,屬隸女主,得肆播弄,亦只窺伺逢迎略施小技,不能與古代權閹共論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