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滿額折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9346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健康老人為研究對象,以「在地老化」作為貫穿全書的主要概念與目標,認為高齡者應儘可能在自己長期熟悉的居住環境中,維持過去的生活方式,保留既有的隱私、生活與尊嚴。
 本書作者進一步提出在地老化新思維,強調高齡者在地老化生活的獨立條件與環境,並提出資訊通訊技術在高齡化時代中對高齡者之健康照顧與行為的應用,以促進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作者簡介

蔡瑞明 主編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劉珠利、李貴宜、林万登、江文德、關華山、黃章展、黃姿萍、李俐慧、林灼榮、許書銘、朱正忠、楊朝棟、呂芳懌、何季倫(依各章順序)


主編簡介
蔡瑞明
美國康乃爾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曾擔任東海大學研發長、社會學系系主任、臺灣社會學刊主編。最近主持由
東海大學支持的整合型研究計畫「GRREEnS 004 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
與環境之研究」,同時組織東海大學數十名各專長領域師資,推動『「高齡
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課程推動計畫』,成果斐然。

作者簡介 (依章節排列)

蔡瑞明
康乃爾大學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曾擔任東海大學研發長、社會學系系主任、《臺灣社會學刊》主編,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訪問學者與UCLA Fulbright 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含社會階層與流動、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高齡社會與生活品質、勞動市場與生涯流動。最近主持東海大學GREEnS 整合型計畫: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與教育部「高齡化社會與產業」SHS 跨科際課程推動計畫。

巫麗雪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曾任東海大學GREEnS 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興趣為家庭社會學、高齡社會學、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社會統計與研究方法,尤其關注婚配過程與其影響因素。近期研究方向為高齡勞動與退休安排。

黃昱珽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GREEnS 計畫博士後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政治社會學、民主政治、民粹主義。近期研究領域包含社會企業、高齡社會與福利政策、都市發展與規劃等議題。

王維邦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關懷為生命歷程下的健康不平等現象、社會疏離與身心健康、工作經歷與生活福祉。

范綱華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學博士,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宗教信仰與生活福祉、自我概念成長發展歷程、社會階層化與身心健康。

趙星光
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學博士,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師資培育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宗教與社會變遷、教育改革與社會變遷。近期研究重點為宗教對當代社會與個人生活的影響,及華人社會基督教的發展研究。

劉珠利
加拿大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社會工作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tor-Inwentash Faculty of Social Work 訪問學者。研究專長為直接服務、女性主義、婦女議題、創傷議題、與質性研究。

李貴宜
美國Kansas State University 餐旅管理博士,東海大學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銀髮族餐飲、銀髮族營養與照護、餐旅衛生與安全、餐旅教育。銀髮餐飲相關研究包含銀髮族社區定點用餐、銀髮族社區營養教育、銀髮族飲食行為和飲食效能等。

林万登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博士,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農業推廣中心主任。專長於營養分子生化、運動營養科學、細胞、動物模式建立及保健食品功能評估之測定。

江文德
美國州立克嵐姆森大學食品科技所博士,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擔任東海大學副學務長兼課外活動組組長、農學院農業推廣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食品化學、膜分離與濃縮技術、機能性胜肽、植物化學物質。目前致力於建立機能性成份之生產技術與開發相關產品。

關華山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博士,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專長為建築及都市設計、永續社區、環境行為學、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善工環境、原住民居住文化、文化資產保存。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現任文化部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委員。曾出版《臺灣老人的居住環境》專書。

黃章展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休閒研究博士,東海大學景觀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療癒景觀、綠色旅遊棲地營造、觀光資源規劃與經營管理、景觀規劃與管理、遊客行為研究與遊客管理、觀光遊憩統計。曾擔任內政部營建署「保護區生態旅遊輔導團」委員,目前擔任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常務理事、臺灣造園景觀學會常務理事。

黃姿萍
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化學系文學碩士,東海大學GREEnS 計畫專任助理。碩士論文題目為《黃寶桃〈感情〉:主角太郎之心理症狀》。

李俐慧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人間地球環境科學專攻環境設計工學博士,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助理教授。專長為產品開發與設計、生活環境設計、環境心理與行為研究。致力於探究人們的行動特性、心理意識、人文特質,考察人、物件、環境間的交互關係,且主張工業設計專業應積極介入公共場域建構。

林灼榮
中興大學農業(應用)經濟博士,高考經濟分析人員及格,東海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1994 年升等教授,主要應用計量經濟模型,從事國際經貿、觀光休憩與老人照護等跨領域之研究。詳細資訊,請參閱http://web.thu.edu.tw/jrlin/www/

許書銘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主要在策略管理、產業政策、組織理論等。近期投入的研究領域包括高齡化社會與產業、綠色管理與永續發展、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等議題。

朱正忠
美國西北大學資訊工程博士,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軟體工程與技術中心主任。曾擔任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工學院院長、研究發展處研發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物件導向、軟體工程、重整工程、軟體維護、軟體代理人、電子商務、設計樣板等。

楊朝棟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博士,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雲端運算、平行暨分散式處理、以及多核心系統。目前擔任十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以及三十多個國際研討會之議程委員,並組織了GPC 國際會議,是IEEE, ACM, IICM, 及TACC 會員。

呂芳懌
臺灣科技大學計算機博士,東海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兼資訊管理學系主任,也是東海大學資料庫與網路安全實驗室主持人。研究興趣包括無線網路與感測網路、網路安全、網格計算。目前擔任數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以及十數個國際研討會之議程委員,也組織了MCNCS 與CWECS 兩個國際學術研討會。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發表六十多篇期刊論文,亦超過120 篇國際研討會論文。IEEE 會員,也曾受邀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何季倫
東海大學資工研究所碩士,臺灣軟体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程式設計總監。曾獲得東海大學特殊學習成就獎,第17 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民國100 年的專題人物「堅持所愛」之一百位勞工之一,第八屆國際技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國手指導老師(該國手獲金牌一面),以及獲得西元2000 年國際展能節職業技能競賽程式設計職類金牌、2003 年網頁設計職類銀牌、與2007 年資料庫建置職類銀牌。

序言
蔡瑞明
本書緣起於東海大學支持的三年期「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計畫」(GREEnS),收集了GREEnS總計畫四「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以臺灣高齡化社會為研究主題的部分成果。
臺灣已成為一個高齡化的社會,大約再過三年,就要進入高齡人口超過14%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過去半世紀以來,臺灣長期依賴青壯年人口推動經濟發展的策略,恐怕將因人口轉型而難以持續。近年來,熱烈爭論的議題,如退休養老、年金制度、高齡就業、少子化、長期照護等現象,都是人口結構高齡化所衍生的問題。我們相信,高齡社會不是一個單純的議題,其影響及於個人、家庭、社會,以至於整個國家,其効力甚至延伸長達好幾世代。社會永續發展的長遠之計是在現有的人口結構、經濟資源的條件下,開創一個提供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與勞動市場的社會制度環境,提升高齡者以及全體社會的生活福祉。然而,臺灣社會對這個從未經歷、快速降臨的巨大問題,尚未準備好因應之道,預期將帶給臺灣嚴重的挑戰。
為了掌握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東海大學GREEnS高齡研究團隊聚焦於長青政策的社會基礎、優質照護整合系統、營養保健與照顧需求、生活環境與休閒活動等四個面向,以一個寬廣的研究視野,探討高齡社會的整體問題。本計畫以「在地老化」為核心概念,透過「世代合作、技術創新、知識整合」的研究策略,以四個子計畫來進行研究:一、長青生活品質之政策規劃與管理;二、銀髮族優質照護U-Care的ICT整合平臺;三、銀髮族營養保健與照顧需求介入之研究;四、長青族生活環境營造與休閒體驗設計。雖然這些議題沒有涵蓋所有的層面,但已包含主要的高齡社會議題,有助於瞭解高齡社會的問題以及因應的方法。
本書不僅指出高齡化社會議題的重要性,更強調因應準備的燃眉之急。東海大學的高齡研究團隊針對此議題,以跨學院、跨科系的方式來進行跨領域的對話,是臺灣的大學中的前瞻性嘗試,研究者雖然各有專業,卻可以從不同學門或研究角度來看待這個多面性的高齡化社會議題。本書共計十二章,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包含退休、勞動參與、社會關係、宗教參與、自我照顧、飲食健康、生活環境設計、公共設施、照護產業、以及智慧科技、資訊設備等議題。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跨領域研究的特質,研究團隊透過經常性的互動,促進領域之間的知識交流,是相當可貴的學術激盪。另外,東海大學的高齡研究團隊也藉由執行教育部SHS「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課程推動計畫,從研究走入教學,將研究成果延伸及於教學場域,三年來提供東海大學學生六十多門與高齡議題相關的跨科際課程,搭配共時上課與在地實作,為東海大學的教學活動注入一股新鮮且富創意的嘗試。本書系統性將這些高齡化議題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希望成為高齡化社會研究的參考基石,往前邁進,帶動高齡社會的研究動能,因應社會未來的發展。
本書得以付梓,首先要感謝東海大學董事會、校長、副校長對GREEnS計畫的支持與鼓勵,以及總辦公室夥伴們的行政協助,使得高齡研究計畫得以順利執行。我也由衷感謝參與本書撰稿的同仁們,在計畫執行期程結束後,百忙中還願意配合本書論文的撰寫與修改。此外,我更感謝研究計畫團隊成員,在過去三年中投入的時間和心力。還有,我要謝謝在計畫執行過程中曾經參與本計畫各項審查工作,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們給予本團隊寶貴的建議與鼓勵,特別是在這本專書的出版過程中,近二十位匿名審查人提供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最後要感謝巫麗雪、黃昱珽兩位博士,在執行GREEnS計畫的三年時光中,擔任協調整理的工作,盡心盡力於計畫的執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尤其,他們在本書編輯過程中,負責聯絡、溝通、編輯與校對等繁瑣工作,由於他們的用心,激發作者們修改論文的熱情,大幅提升本書每一章內容的可讀性。沒有他們的投入和協助,本書不可能如期完成。
2015年8月,GREEnS計畫歷經研究團隊三年的努力如期結束了,但它可以是另一頁新研究計畫的開端。猶記得2008年的初秋,大約七年前,我與一群夥伴執行歐盟FP6科研計畫,受邀訪問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歐盟官員特別安排了一個上午的歐盟社會福利的簡報,就高齡化社會的議題進行意見交流。這一個跨領域的團隊其實就是後來GREEnS總計畫四成軍的最初契機,沒有過去FP6與後來持續的研究,就不太可能有後來的GREEnS團隊,更不用說本書的出版。為此,我特別在此感謝分佈在歐盟七個國家與臺灣的FP6研究夥伴!

蔡瑞明 謹誌
東海大學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東海大學GREEnS總計畫四總主持人

目次

序言 蔡瑞明

第1章 在地老化新思維: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
蔡瑞明、巫麗雪、黃昱珽

第2章 有跡可尋?退休安排、勞動參與和高齡生活福祉
巫麗雪

第3章 社會關係、宗教參與和高齡生活福祉
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

第4章 子職之外;臺灣高齡者之自我照顧需求與模式
劉珠利

第5章 「食」在健康:高齡營養教育與評估
李貴宜

第6章 中高齡健康食品調節血脂及血糖功能的研發
林万登、江文德

第7章 初步建構高齡者在地老化之療癒/育性社區
關華山

第8章 銀色景觀,金色生活:營造高齡療癒環境
黃章展、黃姿萍

第9章 年齡友善的公共設計: 以高齡者在鄰里公園之座椅使用需求為例
李俐慧

第10章 人口結構變遷下銀髮產業的挑戰與契機
林灼榮、許書銘

第11章 智慧科技:人性化的健康照護輔助系統
朱正忠、楊朝棟

第12章 一個應用於老人照護之無線生理感測區域網路
呂芳懌、何季倫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五、在地老化的新思維
(一)獨立、健康、自我照顧的高齡者
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維持高齡者健康的重要性,也將健康的高齡者納入高齡照顧政策的核心,但在社會或政策思考上仍未脫離「老人是依賴人口、或即將接受長期照顧的候補者」的印象。一個年齡友善、正向積極的高齡社會,應該均等正視高齡者正面特質與不可逆的需求,不僅要照顧失能高齡者的需求,整體環境與政策也需兼顧健康高齡者的主體需求,謀求晚年階段的健康極大化,這是建立在地老化新思維的首要工作。獨立自主的高齡生活是國際社會推行「在地老化」的新目標,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到許多社會制度與結構的影響,也涉及高齡者達成此一目標的能力與觀念。基於此,本文認為達成一個健康積極的高齡社會,不僅涉及個人也關乎社會整體,個人對於老化的觀念應有所修正,社會結構與制度也應有所調整與創造。
就制度結構面來說,「退休」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制度設計,臺灣的退休過程缺乏彈性的安排,因此勞動者常常在通過「法定退休年齡」後,不論在精神、體力、或社會面都很容易從「獨立的成人」轉化成「依賴的老人」。這裡所謂的缺乏彈性是指勞動與退休之間存在過於明確的切割,以致於勞動者轉換為退休者的過程缺乏適度的角色調適;即使有不少中高齡者有意願、有能力、有需求重新回到勞動市場,他們卻因為勞動市場的制度設計和年齡歧視而難遂其志。若能在退休過程中提供更多橋樑就業機會與良好的職務再設計,不僅可以提升高齡者的勞動參與,也讓高齡者有其經濟來源與維持社會歸屬,將能大幅提升高齡社會的生活品質。在本書第2章,巫麗雪逐步討論臺灣中高齡勞動現況與想望,以及高齡勞動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作為規劃高齡勞動政策之參照。勞動制度的規劃對於高齡勞動至為重要,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高齡政策的目標乃是提升高齡生活的品質、促進高齡者的福祉,但臺灣社會對於高齡生活的瞭解,其實相當有限,直到最近才有少數研究有系統地討論高齡生活的「福祉」,以及影響高齡者健康與生活幸福感的因素(如陳肇男、林惠玲,2015;Lin, 2015)。顯然臺灣社會對高齡生活的理解仍不充分,在這種狀況下的政策很可能導致政府一廂情願的單方善意,卻無法滿足高齡者的日常需求。在本書第3 章,王維邦、范綱華、趙星光從不同層次的社會連繫的豐富程度來說明高齡生活的幸福感受,同時也探討高齡者的宗教信仰與宗教行為對生活福祉的影響效果,提供臺灣學界與政策制定者理解高齡生活的細緻內涵。社會連結或社會網絡是社區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對於高齡者的生活福祉有很大的影響。
高齡者的生活與健康是維持高齡者獨立、自主的重要關鍵,然而臺灣的高齡政策卻習以為常地從「治療」角度來看待高齡健康的議題,鮮少從「預防」的視角去關心一個健康的高齡生活如何形成與維持。這幾年來政府推動「達成一個更健康的晚年」上,大多透過社區以「健康促進活動」方式,教導與督促高齡者維持健康,卻甚少從高齡者「自行照顧」的立場,提出高齡者自我照顧與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方法」。高齡者通常不需要各種頻繁地政策宣導與社區動員,取而代之的需求是有效的自我照顧模式;經由自我照顧來維護健康,將能更有効配置高齡照顧的資源。關於自我照顧的需求與模式,可見劉珠利在本書第4章的詳盡討論。
除了自我照顧模式的建立之外,飲食亦是維持高齡健康的核心課題;高齡者在身體機能老化的過程逐漸面對各種飲食與代謝上的問題,健康常處在微弱的平衡上,需要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與適度補充營養食品來維持健康。李貴宜在本書第5章說明高齡營養教育與評估在維持高齡者健康上的重要性,除了探討造成高齡者飲食困擾的各項問題之外,也介紹高齡者的營養教育與評估的方式。另外第6章林万登、江文德則透過找出緩和高齡者常見的血脂、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的機轉,並將研發的萃取物應用於製成健康食品,促進健康食品在維持高齡健康上的貢獻。
總而言之,本文認為僅僅在思想上提出「以高齡者為主體」的思考模式,並不足以達成在地老化的積極目標。臺灣社會不僅要能理解高齡生活的特質,還必須在制度上建立一個友善的政策環境,鼓勵高齡者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社會生活,並提供一套健康高齡者的自我照顧、健康飲食的可能模式,才能具體地讓高齡者享受獨立、自主的晚年生活。

(二)年齡友善的環境
本文也重新思考高齡者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過去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社區安排並不足以承擔在地老化之理想。我們認為對於社區的想像應該跳脫狹義的「地理」或「行政」社區的疆界,而是更靈活地將社區定位為「生活」的社區、「在地」的社區。換言之,一個對高齡者友善的在地社區環境,不僅讓高齡者能在其中獨立生活,更能讓高齡者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然而,怎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合高齡者行動、生活的社區空間?本文認為一個年齡友善的環境,應超越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到「年齡友善」(age-friendly)之便利、無障礙的空間設計的概念(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7),更進一步朝向提供舒適的活動以及人際互動的空間、更強調帶給高齡者的正向氛圍的環境。
就本書安排的脈絡而言,高齡友善的環境應包含適當的療癒/育效果-讓高齡者置身其中足以使其身心愉快的環境,行動也將因此有更為正面積極的效果。本書第7章至第9章分別從不同的空間範疇,探討社區環境對高齡生活的各種影響。關華山在第7 章詳細探討「療癒/育性環境」的理論意義,並試圖從社區的尺度說明高齡環境應該具備之軟硬體條件。黃章展、黃姿萍在第8 章比較醫療院所與非醫療院所之療癒景觀元素,提出不同功能之實質環境中具有療癒效果的景觀條件。第9章是以鄰里社區公園之座椅以小喻大,李俐慧經由多種質性研究方法探究一個對高齡友善的公共座椅的設計條件,並透過社會實驗法來評估座椅設計達成改變公共空間、促進高齡生活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環境的條件。
這三章的內容不僅討論社區環境帶給高齡者生理、心理的正面刺激,也指出不同層次的社區設計對高齡者日常社會連繫的影響。這些討論回應在地老化的理想社區意涵:一個能夠讓高齡者輕鬆互動,自然而然產生各種人際連繫,進而透過豐富的社會生活,達到促進健康、實踐獨立自主的在地生活。
營造高齡友善的生活環境,所改變的不僅僅是高齡生活,同時也意味整個社會結構與產業環境的調整。面對高齡社會產生的新需求,企業組織也必須提供相應的服務。本書第10章從管理學的觀點,林灼榮、許書銘探討高齡社會下銀髮產業可能面對的挑戰及契機。最後,本書也探討資訊科技在高齡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基於各項雲端技術以及感測技術的發展,今日的醫護體系可以在降低干預的同時,掌握高齡者的身心理狀況,高齡生活也因而能在確保獨立性下,達到維護高齡者健康的目的。朱正忠、楊朝棟在本書第11 章介紹結合雲端技術與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建置高齡照護的系統,並說明在高齡生活中此系統的應用性。在第12章,呂芳懌、何季倫介紹無線感測資訊的蒐集與傳輸技術,並結合第11章之高齡照護系統建立一個安全而優質的健康照顧系統。
整體而言,本文認為理想的高齡生活,必須回到「社區」的豐富內涵中,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最終應落實於高齡者在身分上、認同上的「社區」生活,才能真正實踐在地老化的核心價值。更進一步來說,友善的環境將不僅對高齡者產生正面的效應,高齡者不因生理年齡,被迫中斷自己的生活及喜好;且社區內所有年齡層的居民,也得益於這樣年齡友善的環境,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悠然自得的發展自我,建立優質的長青生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46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