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滿額折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大唐風:帝國盛極而衰,詩人隨波浮沉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第五彈!深入領略詩句的精彩細膩,幽微發現唐史的不同角度
「風」是詩歌的代詞,公孫策引述詩人文句,印證大唐盛世衰頹的時局變化;「風」又有「諷」的意思,書中對當時人物與政治的褒貶,也相當投射於現今時局。

* * *
「唐王朝是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久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引自柏楊《中國人史綱》)

分水嶺是唐玄宗的兩個年號:開元與天寶,前者是巔峰,後者轉趨向下,轉捩點是「安史之亂」。加上「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讓元氣大傷的大唐帝國,朝廷形同虛設,終致走向滅亡。
這段歷史,史書有載,唐詩中卻有不同視野。為數甚多的詩人群,相較於人數極少的史家,提供了更客觀的觀點與視角,也留下更真實的唐代史影。那些才華洋溢的文學之士,懷抱盛世理想,卻處在動盪年代,周旋於軍閥、權臣、朋黨、宦官之間,隨時局而浮沉。他們的心境如何?
借詩讀史,以詩論人,順著歷史的進行,帶進文學家的故事,公孫策以五維思考解讀唐詩與唐史,由「深入詩人當時處境與內心」的角度,寫出對諸多唐朝歷史故事的另一種詮釋,讀來或許另有不同的領會。

大唐風,文學家以感性詳細記錄時代,評論家以理性重新話說唐史。

* * *
故事人人會說,巧妙各自不同。本書作者如法國哲士伏爾泰般,以筆名行世,用七俠五義的演義精神,敷演原典與詩詞中的人物,讓古人復活於當下。從用字遣詞、引經據典和註解詳實,可知學問功力;又能淺白入手、娓娓訴來,彷彿唐代傳奇。每則故事以2000字左右的文字篇幅,看似獨立成篇,卻又藕斷絲連,環環相扣。⋯⋯如此文字,最契合大眾,也適合學子。 ──北一女中退休歷史教師 單兆榮

「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這十二字,哪裡僅是形容說書的至高殿堂?一本故事書也能說得如此,那就是《大唐風》。您也捧起一本讀讀看,肯定能感動那其中每首唐詩對您訴說的精魂。 ──惠文高中國文科教師 畢仙蓉

作者簡介

公孫策
知名專欄「去梯言」作家,擅長借用歷史典故,批判政治亂象,針針見血,將「以史鑑今可以知興替」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著有:《黎民恨──王莽篡漢到光武中興的人心離變》、《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英雄劫──春秋時代南方三國的恩怨情仇》、《去梯言──歷史之眼看台灣》、《水滸傳教你職場生存術》、《西遊記教你職場不敗術》、《冰鑑識人學》、《跟康熙學策略》、《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書。
公孫策此番發願,以4年時間在網路上連載1000個歷史故事,目前已經發表超過目標,仍繼續寫作中。繼2011年《英雄劫》、2012年《大對決》、2014年《黎民恨》、2015年《夕陽紅》之後,2016年開春,將以讀者耳熟能詳的唐詩,另類解讀詩人的內心深處與唐朝歷史角落!

〈作者序〉帝國巨變中的詩人心境


大唐,天可汗的朝代,中國人的歷史驕傲,壯盛、繁榮、絢麗,是吧!
但事實卻不盡然。
首先是帝國的版圖。左頁是唐朝的歷史地圖,帝國朝廷直轄治理的領土,跟我們的一般印象很不一樣,原因就在「天可汗」是所有部族的可汗,因此草原部族只是名義上臣服。帝國朝廷基本上只管農業地區,而那道國境線大致就是氣象學的十五吋等雨線。(附圖中粗黑曲線)
天可汗的廓然大度,在國力強盛時不是問題,可是一旦國力衰退,就成為國防上的弱點。而國力衰弱,則是無法避免的必然。
自唐高祖李淵稱帝到朱溫篡唐,將近三百年。簡單分成兩部分,前一半是大唐盛世,天下太平,四夷賓服;後一半則藩鎮跋扈,朝廷幾無威信可言。前後的分水嶺是唐玄宗的兩個年號:開元與天寶,前者是巔峰,後者轉趨向下,而轉捩點是安史之亂。這本書的涵蓋期間,大致就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那一段,前後約一百多年。
隋唐廢除九品中正,開始以科舉取士。那意味著寒門士子可以通過考試求取仕進,因而唐朝的文學活力旺盛,唐詩之盛放毋庸待言,唐人傳奇更開啟了後世小說家的門扉。然而,那些才華洋溢的文學之士,懷抱盛世理想,卻處在動盪年代,周旋於軍閥、權臣、朋黨,乃至宦官之間,隨時局而浮沉。他們的心境如何?
我自二○一四年開始,決定致力於鼓吹「五度空間學習」,也就是說故事一定包括地理(第三度空間)、歷史(第四度空間),並特別強調人物心境(第五度空間)。本書順著歷史的進行,帶進文學家的故事,同時揣摩他們在當下的心境。
「風」是詩歌的代詞,書中引述文學家的詩文,印證當時的時局變化;「風」又有「諷」的意思,書中對當時人物與政治的褒貶,也相當投射於現今時局。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唐朝留給中國人的,除了「天可汗」的驕傲之外,就是文學上的璀璨遺產——唐詩。
最著名的詩人當數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他倆的生平則剛好見證了大唐帝國由極盛而急降:出生於開元盛世,拜盛世之賜,得以遊歷四方,並且交遊廣闊,見聞廣博。但是又經歷一場大亂,造成他倆的顛沛流離,而那些顛沛過程,也豐富了他們的作品,這是王維、高適等人的「幸與不幸」。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對李白、杜甫的詩推崇備至,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少陵無人謫仙死」等名句。(李白被稱為「謫仙」,杜甫自號「少陵野老」)
透過詩仙與詩聖的作品,感受文學家在變局中各個階段的心境,絕對有助於我們感受當時的實際情況。
 
1、開元盛世 ──雄心日千里
大唐帝國的兩個盛世:唐太宗貞觀之治與唐玄宗開元之治。這兩個治世中間,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事實上很能幹,甚至稱得上英明,在她治下的大唐帝國持續繁榮強大,完全不是男性儒家筆下的「黑暗時代」。(武則天後來篡位,國號「周」,可是「武周」只有十五年,仍歸在唐史中)
西元七〇五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迫武則天退位,禪位太子也就是唐中宗李顯。那一年,在西域經商致富的李客,全家遷回中國,住在劍南綿州(今四川綿陽市),他有個五歲的兒子,就是後來的詩仙李白。
唐中宗李顯當太子畏懼老媽武則天,當上皇帝畏懼老婆韋皇后。韋皇后一心效法武則天,跟武則天的秘書上官婉兒、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安樂公主的公公武三思(武則天的姪兒)聯手,排除張柬之等大臣,並殺害太子李重俊,接著毒死中宗,在發喪前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隨即繼位。如此安排,想當然將由韋后掌權稱制,大唐眼看又要出現一位女皇帝。
於是爆發了又一次宮廷政變,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跟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聯手,殺了韋后與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李旦成為唐睿宗,李隆基成為太子。
可是太平公主也以武則天為模範,陰謀廢太子。李隆基得到大臣與軍方支持,先逼使老爹傳位給他(成為唐玄宗),隨即下手除去太平公主和她的黨羽,結束了五十多年的女權時代。
那是西元七一二年的事情,那一年,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市)的杜家出生一男,就是後來的詩聖杜甫。
李白、杜甫就在開元盛世下長大。開元盛世有多安定繁榮?正史記載「東都斗米十三錢,海內安富,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物價平穩、經濟繁榮、社會治安良好,老百姓要求的不過如此。
李白的家世始終是個謎,父親李客雖是巨富,卻高臥雲村,不求祿仕。李白的文才那麼高,卻始終沒有參加過考試,於是有人推斷,李客是齊王李元吉的後代。李元吉是唐太宗的弟弟,在玄武門兵變中被殺,李白是罪人之後,因此不敢求仕進。
然而,李白一生的志向卻是當「帝王師」,他十八歲時,跟隨一位異人趙蕤學王霸之道、縱橫之術。
【原典精華】
撫劒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
六合灑霖雨,萬物無凋枯。
──摘錄《唐詩三百首.李白.贈張相鎬》

懷抱帝王師之志,卻不能參加科舉,那能怎辦?辦法之一,是交遊干謁。干謁就是推銷自己,前詩就是李白向宰相張鎬表白心志。要交遊干謁,當然不能窩在蜀地,於是李白出三峽,前往長江中、下游遊歷、交友。
過了幾年,杜甫長大了,也離開河南,前往山西遊歷,之後又轉往江南。可是那時李白已前往邠州、坊州(都在今陝西),兩個後來生死相交的大詩人,那一次卻錯身而過。
杜甫二十四歲那一年,回洛陽參加科舉,沒考上。李白那一年隨一位朋友元溏去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白救了一個青年軍官的命,而這個機緣後來卻救了李白的命,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總之,李白與杜甫(其他同時代的文人也一樣)在開元盛世那些年,在全國四處遊歷,交了很多朋友,詩名也漸漸傳開。
可是,他倆的好日子很快就沒了。因為,唐玄宗改了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2、張九齡 ──今我遊冥冥
改個年號有那麼嚴重嗎?當然不是。關鍵是唐玄宗當皇帝的心態變了,嚴重的則是,他換掉了賢相張九齡,換上了奸相李林甫。
唐玄宗開元之治最倚重二位賢相姚崇與宋璟,之後的繼任者張說也很優秀。張九齡年輕時,因為直言上諫,不為姚崇所喜,一度外放嶺南。等到姚崇去世,張說擔大任,張說對張九齡非常器重,一路拉拔,可是張說去世後,張九齡又被外放。直到第三度入京,終於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詔命他為宰相。以後每有人推薦人才,玄宗常常問一句:「品德、操守、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明君配賢相是中國古代的「盛世指標」。例如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搭配房玄齡、杜如晦,開元之治則是唐玄宗搭配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問題在於,唐玄宗當皇帝當「膩」了,開始追求音樂、戲劇等逸樂生活,於是給了佞臣機會。
這個佞臣,就是一代奸相李林甫,人稱「口有蜜,腹有劍」,用現代語言就是「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他跟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聯手排擠張九齡,致其下台並外放荊州。
古時候的士人處於官場,有一句名言「雷霆雨露,俱是聖恩」,意思是,皇帝怎麼對待臣子都是對的,臣子不但都得接受,還得表示感恩。下面這首詩,就是張九齡被外放,還要表示感謝皇帝知遇之恩,而所有的錯都是「小人」所為。
【原典精華】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摘錄《唐詩三百首.張九齡.感遇》

張九齡這首詩,以「海上孤鴻」比喻自己,謹慎小心。可是那兩隻「翠鳥」(暗示李林甫及其爪牙牛仙客)卻能在「三珠樹」(暗示朝廷)上築巢。最後,張九齡自忖鬥不過李林甫,君子易退難進,決定退隱山林,脫離是非圈。
不久,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大致上這就是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也就是說,大唐人民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當然,包括李白和杜甫。
6、范陽兵變 ──漁陽鼙鼓動地來
朝綱是被李林甫給搞壞的,可是大難發生的近因,卻是李林甫死了。
之前,唐玄宗幹皇帝幹累了,一度想要將朝政交給李林甫,自己只當個虛位元首,跟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把這個意思跟高力士說了,高力士連忙勸阻,才讓他打消此意。
然而,李林甫說是奸臣,總還是權術高手,至少安祿山對他至為忌憚。李林甫一死,接替的是楊國忠,情況於是大變。
楊國忠本名楊釗,他是楊貴妃的堂兄,靠著裙帶關係一路升到宰相。李林甫當然忌諱他,始終予以打壓。李林甫一死,他就發動鬥爭,誣告李林甫「勾結外藩謀反」,藉此清除李林甫黨羽。
「外藩」當然是影射安祿山,因此讓安祿山產生了危機意識。
安祿山原本就瞧不起楊國忠,楊國忠沒有李林甫的御下之術,拿安祿山沒辦法,只好拉攏哥舒翰。
他上奏任命哥舒翰為河西節度使,取代安祿山的族兄安思順,並封哥舒翰為西平郡王——安祿山是東平郡王。楊國忠的以蕃制蕃策略,意圖再明顯不過。
楊國忠在玄宗面前一再下藥「安祿山必反」,說:「陛下召見他,試試看,他一定不來。」
玄宗依言召見安祿山。
安祿山長期以來買通朝中宦官,因此情報靈通,早就準備好了,接旨立即啟程,馬不停蹄地到了長安。
玄宗在華清宮召見安祿山(不在朝會場合,以示私寵),安祿山向皇帝泣訴:「我是一個胡人,陛下對我如此恩寵,所以被楊國忠視為眼中釘,我只怕死期不遠了。」
玄宗被安祿山的淚水打動,比以前更加親信,差點要加他同平章事頭銜(宰相級),楊國忠急忙勸諫,說:「那傢伙他不識字,豈可當宰相。」
安祿山辭別時,唐玄宗脫下身上御衣賞賜他。安祿山既驚又喜,喜的是「黃袍加身」,怕的是楊國忠可能會奏請將他留在長安,急忙快馬馳驅出函谷關。
出關後上船,順黃河之流東下。過了洛陽,就進入他的勢力範圍,船在河中行,岸邊每十五里派一名船夫,帶著繩子和木板,隨時可以登岸。如此晝夜兼行,數百里不下船,一直回到范陽。
經此一來,安祿山乃鐵了心,非造反不可。他上奏「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替漢將」,玄宗指示中書令立刻草擬詔書。
宰相之一的韋見素極力勸諫。
玄宗問他:「你懷疑安祿山嗎?」
韋見素涕泗以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訴說)安祿山種種造反跡象。
玄宗說:「這一次暫且准他,我以後會注意。」
於是唐玄宗派宦官輔璆琳送柑子去范陽,說是勞軍,真正目的是「觀其變」。安祿山當然也明白,對輔璆琳大加賄賂,回奏「安祿山並無造反意圖」。
楊國忠等不死心,繼續不斷進言「安祿山必反」。
楊國忠並對玄宗獻策:「詔封安祿山同平章事,另外任命三位節度使接管他的地盤。他若來京,沒事;若不來,就證明他想造反。」
這是天下第一餿主意,若安祿山不想造反,邊防易將茲事體大,豈可率爾為之;若安祿山確實想要造反,此舉豈不是逼他發動?而一旦安祿山起兵,朝廷有沒有預先擬妥對策?事實證明,楊國忠有小心機,可是不懂權術,更毫無謀略,他逼反了安祿山,卻無能對付叛軍。
唐玄宗當時並沒有採納楊國忠這個餿主意,他又派了一個宦官馮神威去范陽,傳話給安祿山:「我最近為你在華清宮修建了一池溫泉,請你在十月來長安,我將在華清宮招待你。」
馮神威到了范陽,安祿山對這位宣詔特使完全沒有敬意,坐在位子上不起身,只說:「皇帝身體還好嗎?」然後將馮神威送到別館軟禁,好幾天後才放他回京。
馮神威回到長安,向皇帝泣訴:「臣幾乎不得再見到皇上。」
而馮神威才上路,安祿山便召集諸將宣布:「皇上有密旨,命令我帶軍隊入朝,聲討楊國忠。」動員兵馬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大軍,殺向長安。
「聲討楊國忠」是有力的政治號召,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甚至「從此君王不早朝」,楊氏「姊妹兄弟皆列土」(姊妹都封國夫人,兄弟封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人民看在眼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以上引號內詩句,皆出自白居易〈長恨歌〉)
人心厭惡楊國忠兄妹,政治號召發酵,加上「百姓累世不識兵革」,因此安祿山大軍勢如破竹,「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郡太守與縣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玄宗召集所有宰相會商。
這時,楊國忠洋洋得意的說:「我早就說了嘛,安祿山一定造反,看吧!」接著說:「別擔心,只有安祿山一個人想造反,將士都是被裹脅的。不必十天半個月,他的首級就會送到長安。」
大臣們相顧失色,只有唐玄宗認為這番分析有理。
皇帝和宰相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老百姓反而看得很清楚,詩人的反應更是敏銳。
杜甫自落第後,並未離開長安。李白在幽州台痛哭的那一年,杜甫看見徵兵出征的場面,寫了一首詩:
【原典精華】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節錄《唐詩三百首.杜甫.兵車行》

 原來天可汗的盛世功業是建築在「千村萬落生荊杞」上頭。役男「去時里正與裹頭」,戰事結束「歸來頭白還戍邊」。而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另一個解釋,卻是「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安祿山大軍一路打來,猶如摧枯拉朽,跟老百姓厭惡政府不恤人命,其實大有關係。

目次

目錄

〈總 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推薦序〉詩史互證御唐風/單兆榮
〈推薦序〉「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的文史故事/畢仙蓉
〈作者序〉帝國巨變中的詩人心境

第一篇 安史之亂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1、開元盛世 ──雄心日千里
2、張九齡 ──今我遊冥冥
3、李林甫重用蕃將 ──天子非常賜顏色
4、白手還山 ──天子呼來不上船
5、野無遺賢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6、范陽兵變 ──漁陽鼙鼓動地來
7、雙城忠烈 ──睢陽齒,常山舌
8、潼關失陷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9、馬嵬兵變 ──六軍不發無奈何,婉轉娥眉馬前死
10、太子即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11、李泌與房琯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12、上皇回京 ──百官何日再朝天
13、流放獲赦 ──輕舟已過萬重山
14、生死見真情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15、老驥伏櫪 ──孤鳳向西海,飛鴻辭北溟
16、大亂平定 ──青春作伴好還鄉
17、落花時節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第二篇 藩鎮割據
──「無有一城無甲兵」
18、逼反僕固懷恩 ──殿前兵馬破汝時
19、河北諸鎮 ──紅線盜合
20、涇原兵變 ──聶隱娘
21、李錡與杜秋 ──勸君莫惜金縷衣
22、宰相遇刺 ──還君明珠雙淚垂
23、雪夜入蔡州 ──四夷聞風失匕箸
24、碑文惹風波 ──韓愈雪擁藍關馬不前

第三篇 牛李黨爭
25、臨江之糜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迴腸
26、身不由主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
27、瀟灑不羈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
28、左右不是 ──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濕
29、我行我素 ──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
30、懷才不遇 ──李商隱‧一生襟抱未曾開

尾聲 落花流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