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管治新界:地權、父權和主權
滿額折

管治新界:地權、父權和主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90396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新界一直都在決定著香港的命運。作為一塊租借地,它曾令英國最終要把香港交還給中國;作為面積最大的一片土地,它屬於香港大量發展工程的主要場地。要充分捕捉香港本土的來龍去脈,就要一改過往以市區為焦點的研究方式,嘗試以新界村落作為參照,走出殖民主義的迷陣,超越發展主義的偏執,拆解今日香港的雜亂局勢。

本書是作者對新界一條村落進行多年的深入調查研究,揭開了英國殖民主義所謂「間接管治」的虛實,分析殖民權力如何影響並改造新界居民的生活世界,進而探討殖民權力與父系宗族體制如何合謀來達成共治,但這種共治卻經常因土地利益及金權相爭導致大量內鬨。女性在這種殖民/父系的權力格局宰制下,也經常作出不同反抗。

“在香港社會研究之中,新界是重要的一章。不過,有時候因以為新界獨立成章,而產生了三種頗有問題的解讀:一是視新界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樣本,通過它來了解「中國」,又或者通過「中國」來了解新界;二是簡單地視殖民主義為現代文明的化身,而未有全面及深入了解它的權力支配作用;三是基於上面兩種片面的理解,而未能將權力結構跟地權、父權、性別、家庭等議題扣連起來,以至分析有所偏差。張少強不是唯一提出類近想法的學者,卻肯定是一直在研究新界問題上努力創新的一位。讀這份由他撰寫的田野報告,一定會有所啟發。”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

作者簡介

張少強,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網絡書籍《香港社會文化系列》編輯,學術期刊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編輯,主力從事香港研究,個人學術論文可見期刊《本土論述》、《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台灣社會研究》、《社會學研究》、position、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China Information、The China Quarterly,近期編著的主要書籍有《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201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城市‧想像》(2014,香港:匯智出版)、《香港‧論述‧傳媒》(2013,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China’s Rise to Power(2012, New York: Palgrave)、Gender and Community under British Colonialism(2012, New York: Routledge)、Marginalization in China(2009, New York: Palgrave)。

名人/編輯推薦

在香港社會研究之中,新界是重要的一章。不過,有時候因以為新界獨立成章,而產生了三種頗有問題的解讀:一是視新界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樣本,通過它來了解「中國」,又或者通過「中國」來了解新界;二是簡單地視殖民主義為現代文明的化身,而未有全面及深入了解它的權力支配作用;三是基於上面兩種片面的理解,而未能將權力結構跟地權、父權、性別、家庭等議題扣連起來,以至分析有所偏差。張少強不是唯一提出類近想法的學者,卻肯定是一直在研究新界問題上努力創新的一位。讀這份由他撰寫的田野報告,一定會有所啓發。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

羅永生序

很高興看到張少強博士的著作《管治新界:地權、父權與主權》面世。這本著作來得及時。近年來,人們對「本土」議題的關注日益上升,對城市社區的關懷、對保育歷史古蹟的熱情、對基建和城市規劃的積極參與、對存續鄉郊農村生活的投入,以至對保護自然生態的運動,全都揭示了一大堆官商勾結體制、地產霸權體制在香港如何根深蒂固。追源溯始,不離整個英治時代的殖民遺緒可以在九七前後無縫過渡。換言之,要了解香港當前的政治及經濟困局,不能不對英治時期的殖民歷史加深了解和分析。張少強的這一本書,正好在新界的權力配置問題上,給予一個具有歷史深度的個案考察。

張少強從香港相當獨特的殖民歷史入手,分析殖民權力如何影響並改造新界居民的生活世界,進而深入分析殖民權力與父系宗族體制如何共謀和相互塑造,亦討論到女性在這種殖民/父系的權力格局宰制下,如何掙扎和反抗。書中徵引的歷史材料及民俗誌記錄,非常詳盡可觀,論理精闢,筆下更不時結合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及文化研究對生活世界的移情投入,以及凝練的批判激動,有很高的可讀性。

除此之外,這一本書的題旨,對於我們了解英國殖民主義「間接管治」原則的虛實非常有幫助。這種有歷史深度的探索,更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香港的殖民經驗究竟是什麼的一回事。這本書討論「新界問題」的方式,既凸顯了殖民主義「文明使命」理念下的「殖民現代性」一面,但同時緊扣得到拙著中也曾討論過的「殖民傳統主義」。究竟這兩者之間有何張力和曖昧,正是這一本書致力闡述得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近年香港政治與經濟危機,催生出新舊世代對「本土」的熱情,也派生出對香港過去英治殖民歲月的重新估價,甚至出現各式各樣的「戀殖」情緒。這些情緒每每出於對「殖民現代性」的重視和珍惜。然而,英式的殖民統治從來不是單純的「文明開化」事業,只會為我們帶來「進步」,把它浪漫化極不恰當。因為殖民地上無論「現代」還是「傳統」,都離不開因應殖民管治需要而出現的互塑和交纏。一如張少強在此書中正確指出,所謂「間接管治」並非真的出自尊重「華人傳統」的「善意」,剛好相反,香港的「華人傳統」早已成為殖民者與父系權力合謀者協作下的歷史產物,其代價就是在新界破壞了生活世界的人倫關係和秩序,以及由此孕生出各種性別和族群上的排斥機制。這種複雜的殖民權力,也有助解釋何以今天本土思潮澎湃,但香港總是有其尷尬,總是找尋不到一種進步的「原居民政治」。

香港雖然主要是一座城市,但了解新界鄉郊歷變,卻是了解整個香港,包括殖民過去和當下問題的關鍵。毫無疑問,這一本書在相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永生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

目次

【新世紀香港社會研究系列】總序

羅永生序

致謝

 

引言

一、永久與暫借之間

二、何謂新界

 

第一章 殖民主義及其雜亂變遷

一、「文明使命」的真與假

二、「間接管治」的虛與實

三、殖民主義的政策迷宮

四、戰後新界的鉅變

五、殖民主義的終結

 

第二章 新界村落的生活世界

一、揮不去的錯覺

二、背景

三、戰前的大樹村

四、戰後的大樹村

五、近期的大樹村

六、小結

 

第三章 以宗族體制進行殖民統治

一、宗族村落的殖民研究

二、宗族組織的關鍵字分析

三、穆德、日安、震鴻三堂

四、亮光堂在鳳尾鄉

五、村長選舉

六、小結

 

第四章 無法承受的父權宰制

一、父權之本意

二、兩性之間的共同生計

三、父權之下的無能男性

四、父權體制中的母權力量

五、小結

 

第五章 宗族女性的內部反攻

一、從共謀者到施為者

二、從父權慈悲到父權角力

三、日常劇目和女性社區

四、女性施為力:家庭糾紛與祖堂業務

五、女性反省力與官方政策

六、小結

 

第六章 這是我母親的地

一、殖民主義與認同政治

二、個人背景

三、土地糾紛

四、議會行動

五、持續的在地鬥爭

六、事件解讀

七、故事尾聲

 

結語

一、沒有開始

二、沒有結束

三、已在九七前,也在九七後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引言

一、永久與暫借之間

香港曾是一塊特殊的英國屬地。它跟大部分前殖民地不同,也跟大部分前租借地不同。作為一塊殖民地,香港一直僅有香港島和九龍,不及整體面積一成的領土範圍,屬於可供英國長期立足的永久地。作為一塊租借地,香港反而含有新界一帶,超過整體面積九成的領土範圍,屬於只許英國短期佔用的暫借地。儘管英國曾有軍政能力迫使中國割讓香港島,並以先租借後割讓的方式奪取九龍,可是英國最終都是無力改變新界的租借狀態。這使得香港在英治時期,實為一塊近乎租借地的殖民地,或倒過來說屬於一塊帶有殖民地的租借地。因此,任何把前九七香港粗略概括為殖民地,或單純把前九七香港理解為租借地,雖不至於講法有誤,但嚴格來說都有不夠精確之虞,僅能看到實情的部分,並未見到前九七香港,在領土主權上是有這樣一種的複合結構或弔詭狀況,它應有的準確指稱該為「租借的殖民地」或「殖民的租借地」。

重要的是,一個政權對於一片永久地,跟對於一片暫借地,可以有極不相同的政治經濟追求,進而產生極不相同的支配方式,以及留下極不相同的歷史軌跡。那麼,英國曾在香港有過什麼管治意圖(governmentality)?這些管治意圖最終帶給香港什麼深遠的餘緒(legacy)?特別是在1898年之後,英國竟在香港島和九龍的原有永久地之外,繼續在中國以九十九年為期租借新界,使新界成為香港主要領土;英國對於這一大片的暫借地進行統治之時,是否真的有別於香港島和九龍的永久地?在這一段英治時期,當地原有的華人村民,都在後來的官方新界政策中被稱為「原居民」(indigenous inhabitant),並逐漸由代表整個新界的大多數變成僅代表當地部分舊式村落的少數人口,也由擁有大部分土地變成大部分土地都已落入政府及發展商之手。他們被迫臣服英國之時,曾有什麼切身的政治經濟遭遇?他們的生活聚落和方式有過什麼重大歷變?他們的自我扣連(self-articulation)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聲音和行動?究竟在永久與暫借之間徘徊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香港有過什麼故事?

由於英國統治者在香港長期都以香港島和九龍充當整塊領土的權力中心、發展中心及城市中心,現有文獻包括學術研究及坊間書籍,往往不約而同,較多以香港島和九龍作為檢視對象、研究焦點和探討範圍,儼如何謂香港就是這兩個都市地帶,討論了這兩個都市地帶就是討論了整個香港。可是,新界既為香港內部最大的一片土地,英國統治者其實早已滲入新界、開拓新界、改變新界,使得新界跟香港島和九龍合成一體,再無可能分割出來。新界的租借性質亦都使到英國最終是要連同香港島和九龍,在1997年租約期滿之時,一併交還中國。新界明顯就是香港整體歷史宿命的主權政治來源,既決定內部的發展過程,也是現時香港所以歸還中國管治的主要成因。要確切省思英國殖民主義在香港特有的始末,就要竭力揭開新界華人村落的受殖歷程,然而,直至今天,常見的新界文獻仍有或多或少受到早年人類學的華人研究誤導,往往繼續預設新界還是保留了大量中國傳統的一片鄉土,或者繼續假定新界屬於香港外圍的邊陲地帶,難以到達的偏遠僻壤。這就令人對於新界的理解,這個分屬佔有香港最多地方並一直決定香港整體命運的重要部分,仍有大量疏漏、空白、脫節,以至錯覺,遑論可以讓人以新界為鑑,跟其他前殖民地和租借地串連一起,增進解殖去帝(decolonizing and de-imperializing)所要的批判思想和實踐。

此書之目的就是嘗試另闢蹊徑,轉而以新界作為檢視對象、研究焦點和探討範圍,糾正一些殖民年代香港研究的錯誤講法,述評一些被大歷史湮沒的重要生活事跡,反省英人和華人的殖民相遇(colonial encounter)在香港的特有實踐狀況。為求深入繪述殖民主義在新界對於生活世界有何猛烈衝擊,此書將以香港、英國及中國的官方檔案,本地、國內及海外學者的專門研究,以至相關的民間記錄及文獻,提供所需的主題闡釋、背景資料、歷史釐清,繼而使用筆者曾於1990年代到2000年代期間,在香港新界大樹村,歷時多年的田野研究,包括兩年入住該村進行參與觀察,以及多次的事前考查及事後跟進,所得的第一手民族誌資料,作為此書闡述新界的主要參照。

此書提出,英國在新界的管治意圖,其實同樣是以殖民者自詡的「文明使命」(civilizing mission)為主軸,對當地進行大規模的墾殖拓荒,訴諸發展主義來爭取地方權勢支持,確立現代政府制度來實行權力支配,並無多大意向要把新界分開治理。英國在新界所以確有一些有別於一般政策的土地法制和行政架構,也跟其租借性質關係不大,反而較多屬於由現實政治導致的意外結果。可是,這些意外結果卻在繼續打亂英國在新界的統治地位,長期造成更多難以擺脫的意外結果。由這些意外結果種下的歷史盤根,且在後九七香港叢生大量的雜亂枝節,長出一個特別糾結交纏的後殖民局面。

與此同時,英國在新界雖然同樣採用共謀式殖民主義(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來駕馭當地華人村民,使得當地華人村民接受它的殖民統治。可是,英國人在新界採用的共謀式殖民主義,是在自稱的「間接管治」之下,以保留華人傳統風俗之名,收編地方既有的父權勢力為實,拉攏當地的父權者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者。這種共謀式殖民主義經常因土地利益及金權相爭導致大量內閧之餘,也在不同層面受到女性的根本挑戰,被受殖的庶民(subaltern group)所打破,以至成功顛覆。要對這些觀察作出清楚講解,先要在此說明何謂新界作為起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