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說禪
商品資訊
系列名:清新百語
ISBN13:9789575987213
替代書名:Master Sheng Yen on 100 Chan Phrases
出版社:法鼓文化
作者:聖嚴法師 著; 陳永模 繪
出版日:2016/07/29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規格:21cm*14.8cm*1.7cm (高/寬/厚)
版次: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磨磚怎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紅爐中可能有雪嗎?
如何讓養在瓶中的鵝毫髮無傷離開瓶子?
到底應該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
為何會「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
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如果身心做不了主,便是迷失了自我,
禪宗的禪語故事,即是歷代禪師轉迷成悟的關鍵。
聖嚴法師以簡樸、淺顯的現代語彙,
生動解說禪門祖師的千古智慧,
原來「自家寶藏」就在自心中。
紅爐中可能有雪嗎?
如何讓養在瓶中的鵝毫髮無傷離開瓶子?
到底應該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
為何會「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
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如果身心做不了主,便是迷失了自我,
禪宗的禪語故事,即是歷代禪師轉迷成悟的關鍵。
聖嚴法師以簡樸、淺顯的現代語彙,
生動解說禪門祖師的千古智慧,
原來「自家寶藏」就在自心中。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序
禪非文字,所以是不能光靠嘴巴說的。
禪宗所留的語錄之多,能夠汗牛充棟,要傳遞有關於禪的消息,也不能不說話的。
禪的深度與廣度,要用真切的生活來體驗,禪的觀念與方法,要用簡樸的語文來表達。
到今(一九九六)年七月為止,二十年來,我在東西兩個半球,擔任禪七修行的指導老師,已有一百三十多場,直接跟我打過禪七的,已有來自世界各國七千多個人次,受我親授以及我的弟子們代授禪修課程的,已有三萬多人。
本書沒有教授禪修的方法,是用一百則禪語的解說,讓讀者們體驗禪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頓逆境時,可以當作避風港;遇到煩惱痛苦時,可以當作清涼散;遇到無奈無聊時,可以當作避風港;遇到消沉落魄時,可以當作良師益友的鼓勵;遇到得意忘形時,可以當作緩和衝撞的手剎車。至於看了本書能不能開悟?那就要看各人的善根,也要問是開到什麼程度的悟了!
本書由於王曉寒先生的推薦,在《中央日報》的長河版,自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開始陸續刊載,到一九九六年五月全部登完,偶爾也在《中央日報》的海外版轉載,受到不少讀者的讚歎,也引發了幾篇迴響的文章。
現在加上名畫家陳永模先生的十多幅插繪,合為本書,由法鼓文化及遠流兩家出版公司同步推出,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與讀者們相見,能和更多朋友們廣結禪法因緣,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序於紐約禪中心
前言
禪宗祖師們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智慧,不論正反,都能使你感受到寧靜、和諧、安慰、踏實、積極、安定。處身於現代世界的現代人,就是缺少這種豁達、開朗、自在的禪者心境。所以許多人都在講禪、寫禪,也有許多人愛聽有關於禪的演講,愛讀有關於禪的作品。
我出身於禪宗的寺院,出家五十多年以來,也常以禪修為日課,我在中國及日本,均有臨濟和曹洞兩大禪宗系統的法脈源流,近二十年來,我也以禪的修行觀念和方法,分享給東西方人士,在美國及英國主持了七十多場禪七,出版了九種英文的禪學講錄,在臺灣指導了五十次禪七和七次的社會菁英禪三,也出版了六冊中文的禪書。因此有好多人建議我寫一本《禪語百問》或《禪語今解》的書,以供現代人做為安心、解悶、除煩惱的精神食糧,直到本(一九九四)年七月我從國外回來,得到葉翠蘋女士的協助,為我找出一百則禪語,隨問隨答,在《中央日報》長河版和讀者們見面。經過兩個多月,完成了這冊小書,命名為《聖嚴說禪》。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九日於農禪寺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答──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只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第一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第一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第二種,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只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只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
這句話對一般人也很有用。即使不修行禪法,也應該把當下的這一步站穩了,步步踏實往前走。若能如此,在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功成名就,對自己而言,還是覺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實。
自家寶藏
問──「自家寶藏」的意思是不是說,修行人想追求的那個最寶貴的東西就在自己心裡,何勞向外追求?
答──「自家寶藏」是馬祖禪師和其弟子慧海禪師之間的對話。慧海去見馬祖時,馬祖問他:「你來這裡做什麼?」慧海說他要參方學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寶藏。馬祖說:「你沒有顧好自己家裡的寶藏,甚至沒有發現自己有寶藏,只是東奔西跑向外亂找。其實到哪兒找都沒有你自己那個寶藏來得寶貴,真正的寶藏在你自己家裡。」
一般人認為求道或求法是向高僧請益、向西天取經,在中國歷史上也的確有好多高僧從中國到印度求法。此外,在觀念上有所謂「傳法」,似乎是說一代一代有東西可傳,好比父母有家產要遺留給子孫。也有人認為皈依三寶、接受佛法、受戒等也有東西可以傳。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從禪的角度看,「法」不是口口相傳的,不是以手傳手的,不是師徒授受的,不是用任何語言文字或物質的象徵做為傳法的內容的。真正的、最高的佛法是不可思不可議,亦即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思考推敲。既然如此,心外不可能還有任何東西。老師和弟子如果都是過來人的話,只需一個會心的表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傳授。所謂「心心相印」,也就是老師的智慧與弟子的智慧彼此相通,可以用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表情,任何一個動作來傳遞消息,繼而證明弟子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寶藏。
這個寶藏就是「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既然不動不變,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加以衡量,那是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宣的。一旦開悟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寶藏。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向外追求資源或幫助,就無法真正滿足自己,真正解決問題。唯有回過頭來反求諸己,即所謂「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先肯定自己,別人才會肯定你,對你有信心。否則若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定不會被別人肯定。不過,所謂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虛矯,而是如實踏實。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問──石頭希遷禪師派弟子送龐蘊居士於三門,龐蘊為答禮,就指著空中的雪花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其中有一人問:「那要飄落到何處呢?」居士一個巴掌打過去,說:「你還稱得上是禪客嗎?閻羅王不會饒你的!」那個人又問:「那居士你呢?」龐蘊再給他一巴掌,並說:「眼見如同盲眼,口語如同啞口。」雪竇禪師評道:「如果是我,我就做雪團『丟落此處』以示不服。」這麼熱鬧有趣的故事,請師父為我們講解。
答──雪竇也是多嘴,故事本身已經很清楚,何必再講什麼?如果我要評他,可以說是:「一鍋好粥,多了一粒老鼠屎。」在禪裡面,只要有話講,就是多餘。
我們平時說「肥水不落外人田」,屬於自己的寶貝,一定會到自己家來。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真有工夫,禪悟就在你那邊,好比好雪不會飄到別處,只會飄到你這裡。可是未開悟的人就不懂了。本來龐居士想用這句話來贈給送行的人,禪客卻問:「不落別處又落到哪兒去呢?」他的妄念太多了,沒看到雪落在當下,卻順著「別處」這兩個字,念頭愈轉愈遠,轉到別處去了。怪不得居士要給他一巴掌。居士說:「你哪算是參禪的人?你放下當下打妄想,把念頭轉跑了。閻羅王不會饒你,你不會得解脫的。」禪客還弄不清楚他錯在哪裡,又問:「那你自己呢?」居士說:「眼見如同盲眼,口語如同啞口。」看了等於沒有看,講了等於沒有講。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怎麼搞的,明明看到雪落在此處,還要問落到哪裡去?睜眼等於瞎眼,你問的那些話都是不該問的,動了嘴巴卻等於啞巴。
這句禪語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我們的忙。有時候在跟別人談重要的事情時,會閃出跟當時的人、當時的事沒有直接關係的念頭,搞得錯綜複雜,使我們的心不能集中。或者在路上看到別人穿了一件衣服,馬上聯想這衣服大概是法國設計的吧!料子是義大利的吧!裁縫是香港的吧!到最後那個人那件衣服的影像已經不在視線之內了,自己卻轉出一大堆念頭來。這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我們一向都是這樣迷迷糊糊過日子的。
禪宗所留的語錄之多,能夠汗牛充棟,要傳遞有關於禪的消息,也不能不說話的。
禪的深度與廣度,要用真切的生活來體驗,禪的觀念與方法,要用簡樸的語文來表達。
到今(一九九六)年七月為止,二十年來,我在東西兩個半球,擔任禪七修行的指導老師,已有一百三十多場,直接跟我打過禪七的,已有來自世界各國七千多個人次,受我親授以及我的弟子們代授禪修課程的,已有三萬多人。
本書沒有教授禪修的方法,是用一百則禪語的解說,讓讀者們體驗禪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頓逆境時,可以當作避風港;遇到煩惱痛苦時,可以當作清涼散;遇到無奈無聊時,可以當作避風港;遇到消沉落魄時,可以當作良師益友的鼓勵;遇到得意忘形時,可以當作緩和衝撞的手剎車。至於看了本書能不能開悟?那就要看各人的善根,也要問是開到什麼程度的悟了!
本書由於王曉寒先生的推薦,在《中央日報》的長河版,自一九九四年十一月開始陸續刊載,到一九九六年五月全部登完,偶爾也在《中央日報》的海外版轉載,受到不少讀者的讚歎,也引發了幾篇迴響的文章。
現在加上名畫家陳永模先生的十多幅插繪,合為本書,由法鼓文化及遠流兩家出版公司同步推出,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與讀者們相見,能和更多朋友們廣結禪法因緣,我要在此一併致謝。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序於紐約禪中心
前言
禪宗祖師們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智慧,不論正反,都能使你感受到寧靜、和諧、安慰、踏實、積極、安定。處身於現代世界的現代人,就是缺少這種豁達、開朗、自在的禪者心境。所以許多人都在講禪、寫禪,也有許多人愛聽有關於禪的演講,愛讀有關於禪的作品。
我出身於禪宗的寺院,出家五十多年以來,也常以禪修為日課,我在中國及日本,均有臨濟和曹洞兩大禪宗系統的法脈源流,近二十年來,我也以禪的修行觀念和方法,分享給東西方人士,在美國及英國主持了七十多場禪七,出版了九種英文的禪學講錄,在臺灣指導了五十次禪七和七次的社會菁英禪三,也出版了六冊中文的禪書。因此有好多人建議我寫一本《禪語百問》或《禪語今解》的書,以供現代人做為安心、解悶、除煩惱的精神食糧,直到本(一九九四)年七月我從國外回來,得到葉翠蘋女士的協助,為我找出一百則禪語,隨問隨答,在《中央日報》長河版和讀者們見面。經過兩個多月,完成了這冊小書,命名為《聖嚴說禪》。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九日於農禪寺
腳跟下
問──禪語中常提到「腳跟下」或「看腳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實,注重當下眼前,不要耽於過去或幻想未來?
答──的確是這個意思。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只把目標放在未來,沒有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這其中包括幾種情況:第一種,光看到過去的人修行修得非常好,自己很羨慕,也希望見賢思齊,可是他沒有想到該立刻用功,腳踏實地走出第一步;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可說老是在做夢。第二種,老是要求其他的修行人或周圍的人好好修行,如果別人不修行、做得不好、說錯了,自己會很難過;把別人的懈怠當成自己的過失,總希望他們好好學。也可以說他自有標準和尺寸,如果他人不合他的要求,則加以批評、指責。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是否做到了,也許自己只做到幾分,卻要求別人做到滿分。寬以待己,嚴以待人,這叫「腳跟不踮地」。第三種,經常根據經典、語錄、古人行誼等計畫修行,設想有一天自己修行時當如何如何,可是從未想過什麼時候付諸實踐;年輕時貪玩,中年時事業重要放不下,晚年時體力不好,結果一直到死,計畫仍是空的。第四種是「眼高手低,目空一切」,把標準訂得很高,要嘛不修行,一旦修行就要做得很徹底,而且要有大成就,常常高談闊論自己要怎麼做、會怎麼做,可是都僅止於口頭的工夫。第五種是「得少為足」,工夫並不踏實,只得到一點小經驗就認為自己已大悟徹底,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是修行成功的人,一廂情願想當別人的老師,甚至在明眼人之前還吹牛吹個不停。因此,真正有工夫的人會告訴他:「注意你腳下,你的腳跟尚未著地哦!」也就是說他輕舉妄動,實際的工夫不夠。
這句話對一般人也很有用。即使不修行禪法,也應該把當下的這一步站穩了,步步踏實往前走。若能如此,在人生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功成名就,對自己而言,還是覺得心安理得,非常平實。
自家寶藏
問──「自家寶藏」的意思是不是說,修行人想追求的那個最寶貴的東西就在自己心裡,何勞向外追求?
答──「自家寶藏」是馬祖禪師和其弟子慧海禪師之間的對話。慧海去見馬祖時,馬祖問他:「你來這裡做什麼?」慧海說他要參方學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寶藏。馬祖說:「你沒有顧好自己家裡的寶藏,甚至沒有發現自己有寶藏,只是東奔西跑向外亂找。其實到哪兒找都沒有你自己那個寶藏來得寶貴,真正的寶藏在你自己家裡。」
一般人認為求道或求法是向高僧請益、向西天取經,在中國歷史上也的確有好多高僧從中國到印度求法。此外,在觀念上有所謂「傳法」,似乎是說一代一代有東西可傳,好比父母有家產要遺留給子孫。也有人認為皈依三寶、接受佛法、受戒等也有東西可以傳。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觀念。從禪的角度看,「法」不是口口相傳的,不是以手傳手的,不是師徒授受的,不是用任何語言文字或物質的象徵做為傳法的內容的。真正的、最高的佛法是不可思不可議,亦即不能用語言文字來思考推敲。既然如此,心外不可能還有任何東西。老師和弟子如果都是過來人的話,只需一個會心的表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傳授。所謂「心心相印」,也就是老師的智慧與弟子的智慧彼此相通,可以用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表情,任何一個動作來傳遞消息,繼而證明弟子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寶藏。
這個寶藏就是「明心見性」,從煩惱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叫「明心」;「見性」是見到不動的、不變的佛性。既然不動不變,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加以衡量,那是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宣的。一旦開悟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寶藏。一般人在平常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向外追求資源或幫助,就無法真正滿足自己,真正解決問題。唯有回過頭來反求諸己,即所謂「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先肯定自己,別人才會肯定你,對你有信心。否則若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一定不會被別人肯定。不過,所謂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虛矯,而是如實踏實。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問──石頭希遷禪師派弟子送龐蘊居士於三門,龐蘊為答禮,就指著空中的雪花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其中有一人問:「那要飄落到何處呢?」居士一個巴掌打過去,說:「你還稱得上是禪客嗎?閻羅王不會饒你的!」那個人又問:「那居士你呢?」龐蘊再給他一巴掌,並說:「眼見如同盲眼,口語如同啞口。」雪竇禪師評道:「如果是我,我就做雪團『丟落此處』以示不服。」這麼熱鬧有趣的故事,請師父為我們講解。
答──雪竇也是多嘴,故事本身已經很清楚,何必再講什麼?如果我要評他,可以說是:「一鍋好粥,多了一粒老鼠屎。」在禪裡面,只要有話講,就是多餘。
我們平時說「肥水不落外人田」,屬於自己的寶貝,一定會到自己家來。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真有工夫,禪悟就在你那邊,好比好雪不會飄到別處,只會飄到你這裡。可是未開悟的人就不懂了。本來龐居士想用這句話來贈給送行的人,禪客卻問:「不落別處又落到哪兒去呢?」他的妄念太多了,沒看到雪落在當下,卻順著「別處」這兩個字,念頭愈轉愈遠,轉到別處去了。怪不得居士要給他一巴掌。居士說:「你哪算是參禪的人?你放下當下打妄想,把念頭轉跑了。閻羅王不會饒你,你不會得解脫的。」禪客還弄不清楚他錯在哪裡,又問:「那你自己呢?」居士說:「眼見如同盲眼,口語如同啞口。」看了等於沒有看,講了等於沒有講。也就是說,你這個人怎麼搞的,明明看到雪落在此處,還要問落到哪裡去?睜眼等於瞎眼,你問的那些話都是不該問的,動了嘴巴卻等於啞巴。
這句禪語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我們的忙。有時候在跟別人談重要的事情時,會閃出跟當時的人、當時的事沒有直接關係的念頭,搞得錯綜複雜,使我們的心不能集中。或者在路上看到別人穿了一件衣服,馬上聯想這衣服大概是法國設計的吧!料子是義大利的吧!裁縫是香港的吧!到最後那個人那件衣服的影像已經不在視線之內了,自己卻轉出一大堆念頭來。這都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而我們一向都是這樣迷迷糊糊過日子的。
目次
自序
前言
第一輯 風動.幡動.心動
廓然無聖
腳跟下
自家寶藏
本來無一物
風動.幡動.心動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惡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磚成鏡
第二輯 寸絲不掛
三十棒
藏頭白.海頭黑
紅爐一點雪
事得理融,寂寥非內
乾屎橛
南泉斬貓
寸絲不掛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瓶中養鵝
庭前柏樹子
第三輯 青山原不動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大道透長安
吃茶去
殺人刀.活人箭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尋劍客
啐啄同時
青山原不動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第四輯 野狐禪
東山水上行
佛是塵.法是塵
無事是貴人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步步踏著
本來面目
曹源一滴水
野狐禪
北斗裡藏身
證龜成鱉
第五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久坐成勞
前三三.後三三
學者恆沙無一悟
寒殺闍梨.熱殺闍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覓心了不可得
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大機大用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凡聖兩忘
第六輯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放下著
迷己逐物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無功德
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受盡
規矩不可行盡
好語不可說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七輯 主人公
解鈴繫鈴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春有百花秋有月
獨坐大雄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主人公
出門便是草
莫造作
空花水月
身心脫落
第八輯 行亦禪.坐亦禪
如雞抱卵
餓死人.渴死漢
行亦禪.坐亦禪
入時觀自在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離家舍不在途中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日面佛.月面佛
第九輯 須彌山
風來疏竹
始隨芳草去
明珠一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丹霞燒佛
羅漢一句
泣露千般草
須彌山
天是天.地是地
還我生死來
第十輯 一缽千家飯
舉即易,出也大難
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從生至死,只是這個
一缽千家飯
法華轉.轉法華
大道無門
非去來今
兩頭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浮生若夢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前言
第一輯 風動.幡動.心動
廓然無聖
腳跟下
自家寶藏
本來無一物
風動.幡動.心動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思善.不思惡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磨磚成鏡
第二輯 寸絲不掛
三十棒
藏頭白.海頭黑
紅爐一點雪
事得理融,寂寥非內
乾屎橛
南泉斬貓
寸絲不掛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瓶中養鵝
庭前柏樹子
第三輯 青山原不動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大道透長安
吃茶去
殺人刀.活人箭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尋劍客
啐啄同時
青山原不動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第四輯 野狐禪
東山水上行
佛是塵.法是塵
無事是貴人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步步踏著
本來面目
曹源一滴水
野狐禪
北斗裡藏身
證龜成鱉
第五輯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久坐成勞
前三三.後三三
學者恆沙無一悟
寒殺闍梨.熱殺闍梨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覓心了不可得
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大機大用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凡聖兩忘
第六輯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放下著
迷己逐物
我狂欲醒,君狂正發
無功德
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受盡
規矩不可行盡
好語不可說盡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七輯 主人公
解鈴繫鈴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春有百花秋有月
獨坐大雄峰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主人公
出門便是草
莫造作
空花水月
身心脫落
第八輯 行亦禪.坐亦禪
如雞抱卵
餓死人.渴死漢
行亦禪.坐亦禪
入時觀自在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離家舍不在途中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日面佛.月面佛
第九輯 須彌山
風來疏竹
始隨芳草去
明珠一顆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丹霞燒佛
羅漢一句
泣露千般草
須彌山
天是天.地是地
還我生死來
第十輯 一缽千家飯
舉即易,出也大難
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從生至死,只是這個
一缽千家飯
法華轉.轉法華
大道無門
非去來今
兩頭俱坐斷,一劍倚天寒
浮生若夢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