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歷程
滿額折

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災後生命歷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85298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02秒的百年大震,17年的重建之路,
一位身歷其苦的受災人,
用懷抱人文胸懷的觀察者之心,深入觀察與訪談,
紀錄一群平凡婦女在921後歸零、重生的生命歷程,
也見證了客家婦女突破伙房限制、重新詮釋女性價值的可能。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短短幾分鐘天地的劇烈翻騰,以南投縣集集鎮為中心,順著臺中盆地東邊與中央山脈西側的丘陵沿線區域,撕裂整個空間內自然與人為建構的物質環境,造成人員嚴重的傷亡,讓人們體驗到芮氏規模七點一數據的意義。人透過劇變的921地震,穿越地域、族群與性別,一方面模糊化與拆解了鮮明的族群特性,另一方面卻擴大了族群性格的想像。
一群居住在臺中石岡地區的婦女,她們和你我一樣,都經歷了這場百年大震,地震摧毀了她們的家園,她們流淚、傷心後,卻選擇更堅強的面對這場老天給的考驗。在地方特有的伙房與父系繼嗣群體的限制下,突破了伙房社會的規限,從家屋內傳統客家食物的廚房手藝出發,通過傳統美食工作的展演,轉換生命的舞台,重新詮釋女性角色與主體生命實踐的意義。
本書作者以人類學民族誌為理論與方法的基礎,針對石岡傳統美食小舖婦女於921災後的生活進行深度訪談、觀察、參與體驗。透過婦女口述與實踐的方式,理解婦女災後的生命歷程,進而發現客家婦女體驗災後生命的變化,選擇生存的策略,承轉生命的可能性。

李永得/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蔡詩萍/台北之音台長
簡美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依姓氏筆劃) 感動推薦

拜讀宏釗老師的大作,我們看到了因崩裂而卑微的生命,竟因徹底的歸零而重生、而壯麗,無疑印證了「活著就有希望」的生命韌性與強度。──李永得

本書不僅是當代臺灣客家研究與書寫裡,極為突出的一部作品,也是以人類學民族誌,書寫人類社會面臨災難、無常之人性與處境的重要著述。 ──簡美玲

感謝宏釗,讓我了解女人,了解自己,了解田野。推薦《歸零與重生》給關心女人、糾結傷痛、自省清明、漂蕩田野或戀戀客庄的讀者。 ──羅烈師

作者簡介

作者 劉宏釗
我想若不是自小仰望伙房公廳裡德馨堂下井然有序的巍峨昭穆與龕外鑲嵌玻璃內的博古花卉,乃至於書寫在大大門板上的「文章華國」、「孝友傳家」等箴言,就像基因符碼般的在幼小的眼睛裡流竄,啟蒙了我的感官世界,內化了我的精神靈魂,就不會在這山城東勢農村裡,一路走來自臺中師專美勞組、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美勞組,進而進入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這種種與環境、教育、藝術、生態及人文相關的主題為伍。
而隨著歲月洗滌,更具體地浮現所謂客家人的脈絡,註定要與這基因譜序交織而成的客家有所牽連,尤其是生活在這片以客家人為底的土地、河流、山脈下敬天謝神,卑微認命的人們,進行不斷的思考、反芻與實踐,算是給自己內在聲音的交代。

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國民小學輔導主任,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培訓講師,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

 

序一 斷層線上譜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李永得(客委會主委)
生命起於崩裂,熟於歸零,並在一片寂滅中,悄然重生。

拜讀宏釗老師的大作《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歷程》,一時間921大地震的驚恐與慘狀,猶然在記憶深處浮現。那晚在震央附近的臺中石岡地區,災情嚴峻,許多客家聚落的屋宇房舍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更有不少鄉親蒙塵殞落。

就在那樣的天崩地裂中,石岡客家婦女沒有時間哀嘆,她們要抓緊時程救苦救難救自己,因此在哭過一把眼淚後,馬上捲起袖管,重新站起來,勇敢面對已成廢墟的家園,展開一場漫長的災後復建工作。於是我們看到了因崩裂而卑微的生命,竟因徹底的歸零而重生、而壯麗,無疑印證了「活著就有希望」的生命韌性與強度。

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宏釗老師既是身歷其苦的受災人,也是懷抱人文的觀察者,身為石岡的客家子弟,宏釗老師除了投入災區重建外,也持續關注客庄再造的前景方向,進而挖掘出一群客家婦女的故事。

她們之中,有的曾因丈夫遭難離世而自憐自傷,有的曾因無法接受現實打擊而自暴自棄,大多曾經走過一段幽暗險途,而看不到蔚藍的明天。幸而很快地,她們藉由彼此的關懷與打氣,相互扶持,從伙房內走出伙房外,為自己也為家人重新打造遮風避雨的地方,展現出客家婦女堅忍不拔的毅力。

透過深入的觀察與訪談,宏釗老師將他所感知到的人物事蹟編纂成書,真誠寫實,深刻而動人。所以這不只是一本經由田野調查而整理出來的人類學民族誌,更是一部活生生且有溫度的石岡婦女生命史,發人省思,確屬佳構。


序二 無常與勇氣的人生故事 簡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2010年往前推四年。那時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仍屬草創期。竹北六家的客家學院館舍,還在努力興建、趕工中。客家學院師生,寓居光復校區科學二館,進行研究與教學。習慣較晚離開研究室的我,還清晰記得那年某個天色已暗的夜晚。我的研究室裡,點著暖暖的黃色燈光。宏釗在我研究室外,徘徊一陣,然後敲門。那是我們師生第一次見面。他很懇切,但也有些緊張的說明來意。說他的碩士論文,想要寫921地震後,重新站起的一群客家婦女。我有些遲疑,如何指導一位從未認識的學生?但作為一個人類學家吧,骨子裡永遠被人的生命故事所深深吸引。

端坐在我眼前的這人,有沉重的故事在心頭。而那故事背後,有著無法輕易言說的心情。那是屬於1999年9月21日之後的臺灣這塊土地上,所有人們心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於是我收了這個從未上過課的老學生。因為我希望他心中的石岡伙房與客家婦女的故事與心情,能被寫出來。

爾後歷經四年的書寫、討論、修改、琢磨。當年宏釗夜間求師的第一次談話,為我帶來的撼動,從未減輕,也從未遺忘。2010年,他的碩士論文,終於完美呈現。而那本論文與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歸零與重生:石岡婦女921 災後生命歷程》,彼此間,正是前世今生的關係。

宏釗在這本書以石岡地區傳統美食小鋪婦女,於921大地震災後的生活與生命經驗的轉變為主題,進行長達三年的深度訪談、觀察、參與體驗。宏釗本身就是石岡伙房長大的客家子弟,他以流利的客語,進行民族誌田野研究。透過婦女口述與實踐,理解客庄婦女災後生命歷程的變遷。通過此,探索石岡地區的客家傳統伙房的婦女,如何以客家傳統廚藝為基礎,並經由小團體的女性結群,展開全新的自我實踐,並得以走出災後的心靈、經濟與社會的困境。

這本書的民族誌資料非常細緻與豐富。宏釗以極為生動的文筆,書寫了臺灣大埔客語社群女性,在經歷921地震災變後的生命史體驗與成長。本書不僅是很難得的一本臺灣客家女性的民族誌,在理論上尤其可貴的是,能與心理學以及社會學對921的災後研究,展開理論的對話。他提出從人類學的民族誌取徑,探討一群中年的客家女性災後的生命歷程。不僅探究這群客家女性新的自我與群體認同,並且也論及災變後的石岡客家家庭與社會的變遷。

宏釗是在土牛國小任教的老師,他在交通大學客家與社會文化在職專班以非常優異的成績,通過他的學位論文口試。本書的民族誌書寫學術水平與理論價值都很高。經投稿、審查與修改後,由交通大學出版社,以學術叢書系列出版。我很高興為本書,為宏釗寫下這篇短序,作為推薦。本書不僅是當代臺灣客家研究與書寫裡,極為突出的一部作品。也是以人類學民族誌,書寫人類社會面臨災難、無常之人性與處境的重要著述。

序三 女人、田野與自我 羅烈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旅途中,再次品嘗那段在毀滅邊緣重生的故事。說毀滅,因為921;邊緣,站著六個石岡女子,重生則是她們的美食小舖,推薦給關心女人、糾結傷痛、自省清明、漂蕩田野或戀戀客庄的讀者。

該說的當然不只是地震,地震震垮的不只是建築與山河,不只是生命,更是父系男嗣社會的傳統體制;重建的慌亂中,人性光明黑暗交戰;女性既要自救還要救人,於是相互扶持,一次次突破自我的限制。這十餘年當然少不了悲慘與辛酸,但何嘗沒有戲謔與喜悅。這一切在宏釗順敘法的故事線上,巧妙地插敘往事,幾乎是鉅細靡遺。

敘事中,生動新鮮的語言信手拈來。工作中的小舖女子突破禁忌,笑罵著:「若姆分厓刻」或者「豬哥搭狗膦」;一心要找工作的女子,開口就是「歪嘴雞還敢擇食」的堅決心情;抗議帳目不清的女子則詈言「愐到都會噴血」。宏釗如果沒有深厚的客語素養,不可能應付。

更有那身歷其境的描述:「家官因為戴在較舊介老伙房,眠床上介探笥壓落來,壓緊走毋出去,吾老公因為天特烏看毋到,就用喊介,毋過無聽到聲,就又衝入去。該時麼介東西都轉落來,又烏烏烏,到尾聽到家官在哀,吾老公慢慢東西搬開耙開,一个人扛無麼起來,搣真久,將同家官拖出來,佢已經受重傷,排骨斷了幾下支。」這921當天女子的丈夫救出父親的過程,必定是耐心的深度訪談,加上不知多少沒日沒夜的逐字稿聽打,才細篩出來。

再踏深一步就是參與觀察與描述了,宏釗化身小舖推銷員:「我自負教書多年,經常處理對外關係,口才和膽識算是不賴,試賣應該有不錯的成績。才一開口:『來哦,好吃的蜂巢蛋糕哦!』就感到一股恐懼和害怕上來,乾扁的聲音硬是邁不開。」正是這種徹底的參與觀察,突破研究者的客觀限制,讓自己處在被研究者相同的主觀狀態,於是真的「發覺對當事者所建構成他們生命中世界的行動及事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也才真正的解悟「是以地震後,婦女體認生命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確定自身主體性才能維持生存,而維持生存的法則必須採取更具突破的方式,才能繼續生活。這種主體性及突破性的方式並非與原有的生活體制抗衡,相反地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藉由主體的動能,回復原有慣性的秩序、慣性的生活。」

我也因此完全理解宏釗「每每到深夜,儘管我寫的是石岡婦女,攪動的卻是心裡的獨白,竄流在自己遠近漂蕩的生命事物」,在這樣的世界與書寫裡,女人與社會、自我與田野,相融無跡。與宏釗最深刻的交談經驗在交大客家專班南庄暑期田野實作課程的午后雨中,此刻身在飛往田野的幾萬尺高空,還伴隨著廿餘位同學,感謝宏釗,讓我了解女人,了解自己,了解田野。

目次

序一 斷層線上譜出動人的生命樂章 李永得
序二 無常與勇氣的人生故事 簡美玲
序三 女人、田野與自我 羅烈師
自序
故事源起
主要訪談人物

卷一 地牛翻身,是崩裂還是重生?
 石岡,我家族的起源
 衛星式的伙房社會網絡
 客家女性的刻苦德懿?
 男主外,女主內?
 災後婦女的七十二變

卷二 不是比有什麼,是問「還剩下什麼」
 有形與無形資源的流失
 活下來的勇氣
 人性是最佳的導演
 對客庄婦女的限制
 失意的災後客家男性
 鬆綁傳統對女性的束縛
 來談談客家美食吧!

卷三 用樸「食」尋生路
 「震」出的美食小舖 
 逐夢之路大不易
 重新出發再崛起
 引領風潮的「蜂巢蛋糕」
 小鋪臺北的一天
 我的展場實戰觀察
 守傳統創新意

卷四 當我們同在一起,力量會變大嗎?
 震前女性的結群經驗
 走入婚姻,進入另一個傳統
 震後生活重建與女性結群
 美食小舖的結群實踐
 小舖的日常

卷五 丙級證照與甲級人生
 跳脫宿命的轉捩點
 丙級證照、甲級人生
 不只是一面奬座
 真實而自在的婦女
 從小我追求大我
 老傳統新滋味

故事未完

附錄一 客家伙房結構
附錄二 本書相關受訪人 
附錄三 石岡地區921傷亡概況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試閱一、人性是最佳的導演(摘錄自本書第一卷)

「我們都習於現代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我們為生活的物質所約制,牽引前進。」-─民國87年,田野筆記

921地震抽離了生活的物質,我們所依循被制約的習性頓失依靠。這依循的物質基礎一旦中斷、停滯或消失,從頭歸零時,整個生活畛域就面臨極大的威脅與恐懼。這是對於維持生存的無力與未來的茫然失措,也就是整個生活空間的失序狀態。因此,災區的居民很容易退守到以捍衛個人生命為核心、以維持生存為競爭,退守人性考量的基底線。

這種人性的表現是單純的,也是複雜的。單純的如惻隱之心、同理心或是一股感動的心,可以是溫暖的,也可以是陰暗的。複雜的是人們規範自己的生活行為或方式。當時任石岡鄉的高文生課長以他的親身經歷為例,他憶及地震發生一大早,他急忙騎著摩托車從豐原出發,一路上看到路樹、房子、電線杆倒塌。來到朴子口當下傻眼,昨天平平的馬路,眼前竟刨起二層樓高的土,爆裂開來,兩邊的房子像炸彈開花倒向兩邊,他只能用手腳攀爬過去,終於來到公所。那時一個阿嬤哭著來求救,她的孫子被壓在倒下的土堆,已經氣絕身亡了。到處紊亂一片,沒地方安放屍體,公所趕忙派出僅有的派遣車前去載運,載回公所前空地放置。公所主管認為屍體放置公所前面影響出入,於是載去九房村的一處空地,但當地的人認為土地公廟前放置屍體是不敬的,又匆匆載到九房村的萬安宮旁空地,當地廟公又認為屍體放在廟前成何體統?又催促載回公所。就這樣一具屍體在車上車下來來回回,陪在身旁的是老淚縱橫手持一炷香的老阿嬤不斷的叫喊:「吾个孫啊喲∼∼吾个孫啊喲。」最後終於顛簸地載到德興村的社服館前安置,因為那邊沒有廟宇。

說著老阿嬤的遭遇,孫子的死,高課長深感哀慟,而當時所有協助的人也都很難過,真心的想要幫助。人們生活的常俗與觀念也認為「死者為大」,但卻覺得屍體擺放的位置有違常俗,有違對神的信念。因此只得波折輾轉,對峙的是阿嬤單純的真情與常人複雜的矯情。小舖林媽聽到這則消息忿忿不平的說:「吼!臺灣土地哪該地方無死過人,敢奇怪?神明有講使毋得放無?斯已經無地方好擺咧,仰脣恁死豬腦?放老阿嬤恁在過。」言下之意,是人在定義這樣的規則,也要因時制宜。

另一種人性的表現,則是在歷久的傳統觀念基礎上,對於資源分配得失的態度。特別是以「家庭」為最小單位所擴展出來的親屬關係,在面對處裡外在環境與內部關係的不安時,容易產生失落的恐懼與捍衛的心態。

以客家人來說,勤儉樸實、刻苦耐勞,再怎麼困惡的環境中,都能日久他鄉是故鄉。從渡海來臺發基石岡拓展鴻圖至今,建立起固守穩定的伙房性格,注重內外、長上、親疏的倫常關係,強調血緣為主的家族凝聚力,從生產分配、經營管理到家族公共事務都遵從家族權威,並習於大家庭共居、共財的生活模式。而對外人際關係又有易於防衛,缺乏變通不易協調的特點,意氣用事互不相讓。原本族長父權下就缺乏溝通、協調、整合討論的機制,一旦涉及各房各戶的利益,更互不退讓,動不動就以「背主」(數典忘祖)相稱,這種個性在921地震後顯露無遺。包括家族財產的劃分、重建經費的分攤、公廳資源的分配、土地產權(過去許多伙房土地是口頭約定,未完成過戶或法定程序)等問題,甚至是全倒、半倒的補助款都可見到叔伯、兄弟、妯娌間「刀刀入骨」的互不相讓。

婦女在男性繼嗣的家族裡,無論對自我家族以外或對內的意見表達與權益爭取,都面臨實際的困境。難怪小舖林姐說,她們家位在伙房龍邊,幸好地震前就已分割完畢,而且劃分清楚沒有糾紛,她們可以自己蓋自己的。而橫屋虎邊的叔伯兄弟他們堅持不蓋,且爭奪最激烈、計較最厲害的正是妯娌,最後鬧得只願意出錢蓋公廳,因此現在林連伙房看起來很奇怪,單伸手,且護龍和正身是沒有相接的。火申哥帶我去看劉家的一房,伙房倒塌之後,分割不成大打出手或是僅將昔日處於富麗堂皇宗祠中的昭穆牌位簡易安置,甚至棄置於窄小的幾片鐵皮或是蔓草之中,出現了地震「不怨天怒,只怨人怒」的弔詭現象。這和向來強調客家人注重祖在廳、神在廟與重視倫常節綱、崇尚忠義、孝友傳家的美德形象大相逕庭。

當然,人性顯現也可以是光華的。大地震之後,大大小小的角落都有數不完感人的故事。許多國內外的救援團體、宗教團體、自發組織都投入救災。來自日本亞細亞大學的三十幾名學生彼此互不認識,卻馬上揪團來到石岡的學校及社區,不分男女頭綁毛巾,哪裡最髒他們就清那裡。小舖林姐的家裡已經全倒了,她先生在地震第二天,確認家人均安之後,馬上投入搭載傷患、運送屍體的工作,一連幾個星期。當時林姐頗有怨言,但是事後她為先生感到無比的驕傲。小舖林嫂說當時她的女兒剛出生三個月,女兒要喝奶粉,公公爬入倒塌的屋內拿出保溫瓶的水,幫她泡牛奶。她說這是以前從沒有的事,她也笑著說她這位四十歲才生的女兒真有「食祿」,各地捐的奶粉尿布一直到五、六歲都用不完。災區的大人忙著搬運殘存可用的資產或是照顧傷亡的親人,而人本教育基金會小丸子姐姐第一個卻是想到:災區的孩子們怎麼辦,於是組織志工帶領孩子們玩遊戲、說故事,撫平孩子們的不安與恐懼,讓大人可以安心處理災務。

然而隨著災後時間的長短,人性在不同的時間,不免顯露出它的複雜性,也有機會讓人們檢視過去的觀念,包含兒子與女兒角色的觀念。不同村的林媽、林姐不約而同的跟我聊起一個令人感慨的例子。住在和盛村二十七歲的阿萍,父親很早就遊離在外,鮮少照顧家庭,家中由母親持家,家裡還有二個妹妹及一個開怪手做零工的哥哥,並且另闢生活。這個家由母親一手辛苦的維持。

921大地震,家裡三層樓混凝土建築的房子全倒了,全家人睡在二樓,阿萍與小妹睡在第三間,小妹感覺到地震,急忙起床要叫睡在第二間的媽媽、當護士的大妹及小姪兒逃出,結果當場被壓死在二樓走廊,母親受重傷成了植物人,第二間的大妹及小姪兒也被壓死了,睡在第一間的哥哥沒事,但嫂嫂被壓死。家裡領了政府的傷亡補助金、房屋全倒補助金以及石岡鄉為全民保險的死亡補助金,還有母親生前的保險費。心靈受創的哥哥領了一筆錢就搬離到外地住,一蹶不振,飲酒度日。留下阿萍自己一人照顧植物人的母親,除了與哥哥分領的補助金額之外,沒有家人也沒有其他人協助,自己從頭開始,每天除了上班之外都要到醫院照顧母親,並且受限於醫療制度每隔幾個月要出院一次,往來奔波十年,沒有一夜睡過好覺。從當初一心想要救活媽媽的心到考慮讓媽媽安樂死,與是否讓媽媽活下來是個錯的念頭間反覆,好幾年的重擔折磨,一直到了民國92年母親去世為止。期間阿萍棄家在外的父親屢次回來要求分領補助金,鬧得天人交迫,雞犬不寧,連駐區員警都看不下去。而不爭氣的哥哥也覬覦這剩下的金額,屢屢向妹妹伸手要錢。阿萍為了照顧母親緊守所有的錢,最後也都花在醫療看護上。而為了完成母親的心願,在92年讓插著管子的母親坐在輪椅上看她完成婚事,半年後死去。

丈夫的角色、兒子的角色、女兒的角色如同一齣活生生的戲劇,地震給了它舞台,人性是最佳的導演。過去「父慈子孝」、「養兒防老」、「女兒是別人家的神主牌」觀念徹底瓦解。重大災難的發生,可以讓人性變得更真實。個體一方面要面對災後資源的再分配;另一方面要解決個體所遭受的創傷,更要面臨重啟生活的基礎,解決經濟穩定的問題。從自我存有到生活世界之間,同時串流個人、親屬、社群的交互複雜關係,考驗人性的核心價值。

試閱二、「震」出的美食小舖(摘自本書第二卷)

地震後的石岡鄉滿目瘡痍、百業蕭條,整體環境只能用破碎來形容。地震震垮了農村道路橋樑等基礎建設,也損毀了農村土地及農作,地方產業生產工具陷入崩解,連帶使得原本就業機會不多的鄉鎮雪上加霜。鄉內士、農、工、商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停擺,靠著政府與民間團體勉勉強強渡過緊急的災難時期。然而,面對斷垣殘壁的家園與漫天塵土、轟喧吵雜等紛亂的環境,重建的工作千頭萬緒,更重要的是需要大筆資金。即使災區婦女參加了短期就業的以工代賑以及各項短期認養工作補助,還是需要自主的、長期的經濟支援。

婦女一方面要收拾殘局,重啟生活秩序,應付裡裡外外的生活開銷;另一方面要面對緊接而來龐大繁雜的重建經費所需。災區的婦女不僅要勞心、勞力,更要為家庭生計與漫長遙遠的重建經費尋求出路。在初步整理居處之後,有些住在帳篷、組合屋,也有些繼續住在進行補強的危屋中,暫時有個遮風蔽雨的地方,接下來,便是要積極尋找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以獲得穩定的經費支援。可是山城地區原本就業環境不佳,鄉民的職業選擇不多,人口外流嚴重,加上傳統社會對於女性工作上的種種限制,即便地震讓伙房社會的結構崩解,對於婦女外出就業的環境依舊困難。

尤其災區婦女的年紀泰半已經中年以上,處在傳統農業社會的模式,又礙於自己的學經歷、社會經驗乃至於現代化的能力有限,加上既有的勞力市場兩性分配不均,或是謀職資源、工具基礎不足等等因素,一旦被迫外出尋找職業,往往選擇不多與處處碰壁。但在重建龐大經費的需求壓力下,客觀的環境已經超越了昔日主觀的認知,現實的急迫需求使婦女不再緊守「男主內、女主外」的刻板印象,「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也不再是「男女有別」難以跨越,多一份參與多一份挹注,家園重建就能早一點完成,這也是婦女們最大的期望。

我便觀察到,許多災區婦女比男性更能夠放下矜持,即使是年過半百阿嬤級的人物,也咬緊牙根,尋找機會,謀求新職。套句五十幾歲的劉媽說的:「歪嘴(zhoi53)雞還敢擇(tog54)食?」六十幾歲的林媽更直接:「我就是要錢。」

而讓我更好奇的是,透過什麼樣的時機點與背景讓婦女有機會進入這個範疇,有哪些協力給予協助扶起這個架構,怎麼樣的穿透力讓各個力量能夠匯集統整?而最重要的是,婦女在這轉換之間是如何的處理與面對,甚至在傳統飲食文化的議題上如何的融入安排?婦女如何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下選擇呼應環境的方式,經由災後生活重建的參與,積極尋找生存支持的契機,又是如何擷拾昔日的成長經驗,轉換成為破釜沉舟的力量,並且巧妙搭接婦女熟悉的生活經驗,結合客家傳統飲食文化與婦女廚房內的意象,踏出腳步,展開新的歷程呢?「石岡傳統美食小舖」給了我答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98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