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靈魂的吟遊詩人: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入門
79折

靈魂的吟遊詩人: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入門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79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表達性治療第三學派大師保羅‧尼爾代表性著作!
來自阿爾卑斯山的療癒精華,引你體驗愛與希望!

當生命走進死胡同,格外需要嘗試大膽而開創性的念頭,引領我們看見新希望。但嶄新的嘗試可能令人卻步,亟需一個安全的環境,確保我們在想像力飛揚四射時身心不致受傷。

表達性治療提供的,正是這個確保安全的容器。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透過藝術創作引發想像力,探索內心與世界。相較於某些心理學派視藝術為病理的產物,本書作者保羅‧尼爾更關注希望,留心什麼對案主是最好的學習,他說:「藝術不是病理現象,不是疾病的產物,而是表達、學習、挑戰和成就的實現。」

但藝術的分科化,致使藝術治療也切分為舞蹈、繪畫、音樂等領域,且需要藝術技能門檻。保羅‧尼爾推行的「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則主張回到藝術最初的本質,在他的觀念裡,藝術乃發乎於心,其表達形式也是綜合的,如古代吟遊詩人詩、書、逗、唱樣樣來,散發眾人矚目的魅力。

保羅‧尼爾以推行「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享譽世界,開創了表達性治療的第三學派,多年以後,其治療的理論基礎、經驗與技巧,才在千呼萬喚中凝結成這本書,成為有志者必備的祕笈。它主張「先敏感度、後藝術技巧」的治療方式,認為不論是否受過訓練,人人皆有藝術天分。當治療師有效營造安全涵容的空間,陪伴案主,必能激發出案主的藝術體驗,讓他遠離生命難題,找到新希望!


我在感知互動表達治療與希臘萬神殿之間看到相似之處,世界的多樣性被眾所公認,而且每一分獨特,都有其特定的價值。
──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多元模式表達性治療大師

作者簡介

保羅‧尼爾(Paolo J. Knill)博士是瑞士阿爾卑斯山薩斯費(Saas Fee)歐洲研究所(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EGS)創辦人兼所長,美國萊斯利大學(Lesley University)教授。他創辦了國際表達性藝術治療訓練中心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xpressive Arts Therspy Training Centers),以及歐洲訓練學院(ISIS European training institutes),身兼教師、心理學家、科學家與表演藝術家多重身分,是國際公認表達性治療大師。旅行國際,著作豐富,包括《表達藝術治療》(Ausdrucksttherapie)。

瑪戈‧法契斯‧尼爾(Margo N. Fuchs Knill)博士是瑞士歐洲研究所表達性藝術治療研究生課程院長,美國萊斯利大學前助理教授。她是執業心理諮商師、表達性治療師與戲劇治療督導。在私人機構任職,並在歐美的訓練機構擔任教師。她也是一位詩人,著有《調味人生》(Season-ing Life)。

海莉‧福克斯(Haley Fox)是一位音樂家、表達性治療師,有廣泛的臨床經驗,現為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藝術治療教授。(海莉‧福克斯在本書原文書出版時名為海倫‧巴爾巴﹝Helen Barba﹞)

目次

目錄
【中文版導讀】經驗保羅.尼爾和表達性藝術的感知與學習/文苑
【二版序】透過感知互動經驗另類世界
【引文】我對各種藝術學科都有所偏好/瑪格麗特.史奈德
【序】本書是創作靈魂的凝聚/雄恩.麥克尼夫
【導論】作為多樣性學科的藝術
第一章 藝術在心靈醫治中的整合使用
 我們的故事與根源
 演出與藝術、想像力與靈魂
 多元美學
 結晶理論
 感知互動理論
 整合與分離
第二章 文學、想像以及有效事實
 文學、想像、有效事實以及藝術
 夢的詮釋的有效事實
 夢、想像以及藝術過程的現實
第三章 藝術治療之精髓美
 美
 愛慾
 以釜造房─藝術:節制的攻擊性
第四章 治療實務上的特別考量
 視人際關係為藝術
 已調解、未調解、超調解領域
 架構與框架
 玩耍
 過程與處理
 合作與對抗
 溝通與感知互動技術
第五章 關於研究的一些想法
 物體構成
 研究方法
 質化與量化研究
結語
誌謝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中文版導讀】
經驗保羅.尼爾和表達性藝術的感知與學習
文苑/瑞士歐洲研究所表達性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

我們不只要有希望,希望需要被創造。──保羅.尼爾

經驗保羅.尼爾
遇到保羅.尼爾和瑪戈.法契斯.尼爾,是在瑞士的歐洲研究所(以下簡稱EGS), 一所位在有「阿爾卑斯明珠」美譽的薩斯費(Saas Fee)城鎮裡的研究所。薩斯費是一個冰河的故鄉,海拔約1800 公尺,周圍被氣勢非凡、平均高4000 公尺的冰山所環繞,是世界上稀有的美麗景色之一。
某年夏天和同學一起在戶外用餐,同時聽著一位老師莎莉.阿特金絲(Sally Atkins)分享表達性藝術和夢的工作,保羅.尼爾走向我們,坐下來跟莎莉.阿特金絲談事情,坐在一旁的我們拿起手機拍起他和莎莉的互動,80 歲高齡的保羅年紀雖然不小,但感官出奇的靈敏,他感知到我們用手機在捕捉他們的互動,當下他俏皮地做了許多誇張的表情,讓我們捕捉。 當時的他給了我一個超越保羅.尼爾本人的意象,一個更關於他發展的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一個意象。
保羅.尼爾有著多元學科訓練的背景,是個充滿趣味、創意十足的老頑童,也是個富饒禪意、如父親般的老師。對於這位表達性藝術治療先驅、瑞士歐洲研究所創辦人,這樣一號發展、建構表達性藝術治療理論的人物,世界各地的表達性藝術治療社群很少有人不讚嘆這位極具專業象徵的人物。就像雄恩.麥克尼夫(Shaun McNiff )在序文所提:「任何跟他工作的人都知道他多麼能夠召喚神聖和令人著迷的醫治。」我們師生當中不少人用不同的形式如影片、傳記來記錄、闡述他這個人及他所發展的理論。私底下的互動或課堂裡的學習,我們都直接或間接地感受到他那充沛的活力、敏銳的感官和獨特的專業見解。他在他發展的社群藝術(community art)的體驗活動教學時,那活力的展現、連續的趣味和創意,以及對一個複雜整體的成形、完形歷程的敏感關注,都沒有因他80 來歲單薄年老的身軀而退讓,這很叫人欣佩。
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理論主要有三,保羅.尼爾發展的去中心取向(De-Centering approach)、雄恩.麥克尼夫依據榮格心理學為主所發展的多元模式取向(Multimodal approach ),以及娜塔莉 . 羅傑斯(Natalie Roger ) 個人中心取向(Person-Centered approach)。2012 年,在當時旅居瑞士蘇黎世的台灣心理諮商師呂旭亞支持協助下,邀請了保羅.尼爾到台灣,2013 年首次正式將感知互動表達性藝術(Intermodal Expressive Arts Therapy)介紹。今年心靈工坊出版保羅.尼爾和瑪戈.法契斯‧ 尼爾等人合著的《靈魂的吟遊詩人:感知互動表達性治療入門》中文版一書給國人,並邀請他們協同來台發表新書與辦理工作坊,這歷程好似當初埋下的種子,而現在這顆種子正清晰地透過不同的形式漸漸展露它的力量。

表達性藝術的感知與學習
對保羅.尼爾發展的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理解和學習,除了來自書本外,更多是來自他的社群藝術的教學活動體驗。他在帶領社群藝術的過程裡,彷彿穿著希臘神話裡赫米斯(Hermes)帶有翅膀的鞋,自信矯健地在藝術的塑造、成形的歷程和混亂之間自由遊走,他敏銳地擷取混亂與秩序間往來互動的發生現象,然後瞬間把擷取的發生現象轉為促進新的第三種顯現(the third)的原始元素,在社群藝術團體活動結尾時,參與的師生總是被那最後嶄新創意的顯現所觸動;那是一個在美麗、氣勢非凡、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群山環繞的環境裡,對自己和世界的新感知和那創意之流相互共振共鳴的、一個難以言喻的美妙體驗。也許正如同雄恩.麥克尼夫所言,這是保羅.尼爾表達藝術治療核心方法的展現,某些事物明確地出現卻又難以解釋地實踐。
保羅.尼爾所發展的表達藝術治療是起源於1970 年一個現象學藝術治療運動的崛起,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藝術治療,他脫離心理學框架,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發展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於保羅.尼爾發展的去中心表達性治療,我們理解和學習是:他看重儀式、藝術、遊戲和想像力對心靈療癒的重要性。
他主張感知互動的想像力(intermodal imagination)需要不同的藝術形式來承載,而「先敏感度─後藝術技巧」(low skill-high sensitivity)的工作原則和「去中心」(de-centering)的工作方法,可以讓我們有效陪伴案主在安全涵容的空間裡,使用藝術經驗來遠離問題的中心,透過遊戲、不同藝術形式和具體的感官經驗來承載想像力,進入一個去中心的歷程, 提供案主一個另類世界的經驗(an alternative experience of worlding)。就現象學的態度,在另一 種世界的經驗裡,我們關切的是實質的、非實質的以及人的元素在一個正在發生的創作行動經驗裡的相會,然後藉由美學的分析解釋(aesthetic analysis)將這相會帶到對話裡,來促進當事人的敏感及覺察, 激勵喚醒當事人帶出新的可能性和學習。

希望的創作
表達性藝術治療關注希望,留心什麼對案主來說是最好的學習。保羅.尼爾說:「藝術不是病理現象,不是疾病的產物,藝術是表達、學習、挑戰和成就的實現。」這本《靈魂的吟遊詩人》中譯本的誕生,就如同一個希望的創作,一個指向未來、為台灣表達性藝術專業帶來新的氣息的創作。


【內文試閱】
演出與藝術、想像力與靈魂
藝術最純粹的形式最初是儀式活動,以細緻的方式表現出來,只有人類能如此展現,並且除了慶祝創造力與人類的潛能之外,沒有其他明顯的「目的」。 所有藝術相互補充、互動,結合演出與想像,藉以頌揚我們的人性。為了深入領略藝術在演出與想像中的角色,讓我們來檢視一些關鍵詞的起源。

演出
在英文中,當講到藝術時,我們習慣用「演出/演奏」(play)這個詞。我們會說「演奏音樂」或「演奏樂器」,或說參加一項「演出」。這個詞的字根可以在古斯拉夫語plesati 與歌德語(Gothic)plinsjan 找到,兩者的意思都是「跳舞」。德文中,spielen 的詞源是spil,丹麥文spille 與瑞典文spel 也可找到同樣語源,其詞源學的意義都是「跳舞」;「向前、向後以及向兩側踏出步伐」,還有「圍成圓圈跳舞」(Kluge, 1975, p.725)。
演出與跳舞以及圓圈的意象有緊密的關連。這個關係有助於區辨演出與遊戲(game),後者在英文中與打獵(hunting)有關。遊戲與打獵都表示一種有方向的、線性的、目標導向的「行走」;朝往獵物的路線。遊戲的目標導向行動,與演出的環形舞蹈,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視為時間結構的差異,時間在遊戲受到導引的活動中是線性的,但在演出中是環形的(Lorenz, 1987, p.395)。
對那些演出的人來講,他們的滿足感來自於演出本身。相較之下,遊戲中的滿足感來自於結果。在宗教傳統與部落的薩滿信仰(shamanism)中,演出和舞蹈也是彼此緊密相連的,正如我們在面具舞會、中世紀教堂劇(例如《但以理》[Play of Daniel])、或是伊斯蘭教托缽僧的舞蹈中所觀察到的。任何除了表現生命喜樂之外沒有其他目的的活動,都具有神聖、崇拜的性質,例如一棵樹隨著風擺動,或是一個孩子玩著他的腳趾。

想像力
檢視「想像力」(imagination)這個詞能帶來啟發,因為演出在本質上是與想像結合的。檢視這個詞的根源時,我們找到拉丁文imaginatio ,字根是imago。imago 可以翻譯成意象(image),帶有更寬廣的意義。根據梅爾(Meier),這個詞的語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指「在水中」或是「水中的倒影」。這個詞在瑞典文inbilla 以及古德文inbilden 的原本意義,是「投射到靈魂中」。靈魂與水也有很切近的關聯,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指出來的:靈魂製造了用來產生夢的東西,從中升起的意象反映在人的內在,就像樹倒映在搖晃的水中(Meier,1988, p.210)
在我們偏好視覺的社會中,我們習慣把想像化約為視覺圖像。因為我們以視覺的方式理解意象這個詞,我們經常忽略想像的其他感官面向。事實上,人類的想像除了視覺圖像之外,不也有聲音、韻律、動作、扮演、口語訊息以及影片─甚至還有味道與觸感?想像是靈魂造訪之處,顯露出心靈深處。夢就是靈魂透過想像在說話。我們可能感受到游泳的動作、聽到歌唱或說著話語;我們可能經驗到殺戮的行動或看見城市美麗的視覺影像,或是聽到音樂的聲音與旋律。想像是感知互動的(intermodal)。
我們在夢中所感知到的動作、話語、行動、視覺影像、聲音與旋律,可以定義為想像的形式(modalities of imagination)。我們無法控制它們;它們獨立自主於我們之外,按照它們自己的意向到來或是不到來,伴隨或沒有伴隨著話語。有些人確實從未夢過經由話語訴說傳達的訊息,只有影像。其中的形式或是交織在一起,或是隔離開來。「砍倒一棵樹」在夢裡是一個行動,但也傳遞了影像(一棵樹或一把鋸子)與動作(鋸)。在這經驗中,行動是特別突顯的事實。另一方面,當我們聽到聲音並伴隨著視覺影像,我們可能只單單記得言語訊息;這是想像的單一型態的性質。
做白日夢時,我們對於想像的形式比較能控制。我們在一個被引導的想像中依循著視覺影像,不過還是可能遭逢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們可能尋找特定動物的影像,幡然而至的卻是另一種動物,展現突如其來的行為或突然說出一段訊息。換句話說,做白日夢的時候我們感覺到與想像共同演出,而在睡夢中我們被動地接受想像的材料。在藝術體系中,我們以創造者的意志處理那些材料,臣服於想像的領域,積極地形塑它。透過想像而到來的材料與令人驚訝的事件,要求我們遵循藝術的規範。
「創造」這個現象確實把人與其他生物區別開來,其他生物可能會做夢或想像,但不會投入這種以意志和紀律使想像具體顯現的神奇活動。我們的創造力使我們接受到深度的心靈素材,與之奮鬥並轉化它。難怪藝術活動在維持或恢復健康的儀式中總有一席之地。藝術與創造的行動建構了一種初級的過程,這過程事實上長久以來,一直做為治療與痊癒的「連續性」(continuities)的一部分在運作著。
那麼,任何藝術體系由於與想像力連結,便能在其他可以想像的形式中引發並找到進一步的表達。例如,一首詩,可以引發視覺影像,它有韻律,它可以透過描述一種行動,找到更多力量。海德格(1977)這樣說:「只有成形的圖像保存住視像(vision),然而成形的圖像卻仰賴著詩歌。」我們把詩當成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體系,但若細查,我們就能夠清楚地看到,當詩利用想像時,是如何利用了多重的形式,而且將我們帶入其他形式的藝術表現。同樣的,一首音樂、一齣戲,就像繪畫或小說,可能包含很多可以被想像感知到的形式:動作、扮演、圖像、聲音、韻律、語彙─以及留白。總而言之,人類學研究顯示,很多文化都發揮想像力將藝術運用在演出與儀式中。在儀式中,所有運用的藝術全都一起流動著,有共同的目的,形成一個整體感。就是這種統整性,這種藝術的整體感,讓研究以及心理治療中跨領域運用藝術的方式能夠有所聚焦。矛盾的是,區分藝術體系與形式在研究中也很重要。透過結晶理論(crystallization theory)的研究,我們可以對於區分藝術類別及其在治療上的意涵能有更深入的理解。不過,首先讓我們檢視一下多元美學(polyaesthetics),它讓我們更加了解藝術之間的連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