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觀園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畢竟命理有極限,治病之是非成敗,終歸有一天轉頭空,
屆時青山依舊在,又是幾度夕陽紅。
本書以一個外科醫師又曾兼任醫院主管的立場,儘可能地從客觀角度,仿曹雪芹《紅樓夢》,對場景有清晰的描述,讓一般人即使踏入生命攸關又錯綜複雜的醫療大觀園裡,也有足夠的資據,做為參考內容。不至於像劉姥姥進入大觀園那般頻鬧笑話,也可減少出差錯、危及自身安全的機會。
反過來說,若可退一步想,給行醫者多一點從容的空間,抱持掌控之權不完全在醫師及護理師等相關人員手裡的想法,自己也能多方觀察,慎重其事地選擇負責任的醫師,醫療關係或許就不至於那麼讓人觀之怯步、望而生畏!
作者簡介
莊錦豪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加拿大McGill大學實驗外科碩士
專長:小兒外科、醫療品質及寫作
經歷:
1976年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服役於空軍當醫官至1978年。
1978年7月~1982年6月 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及小兒外科總住院醫師。
1982年 台北長庚醫院當小兒外科研究員,一年後晉升主治醫師。
1984年 至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進修,拿到實驗外科碩士。
1985年 高雄長庚醫院的成立,創立小兒外科,一直服務到現在。
1997年~2012年 設立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高雄分班,擔任副所長,為高雄長庚醫院有意讀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同仁,開闢南山捷徑。
2003年7月~2009年6月 擔任外科部主任,致力於外科專業之提升。
2004年~2006年 擔任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第十任理事長。
2009年1月~2015年 9月 擔任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主管醫療相關業務。
2015年9月~2016年6月榮任高雄長庚醫院代理院長。
曾擔任高雄長庚醫院醫療品質審議委員會委員及主席長達十五年,於2012年協助醫院成立品管中心,戮力提升醫療品質,使病人就醫更安全、更有保障。目前為高雄長庚醫院顧問級小兒外科主治醫師。著有186篇期刊論文,以及一本自傳《過河卒子: 一名外科醫師未預期的人生之旅》(時報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行政院政務顧問、前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蜀平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然醫療實務卻又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作者堅持秉持專業良知,真誠對待病人,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想來這就是作者出書的初衷吧!
長庚醫療體系行政中心顧問│楊麗珠
敬佩錦豪兄撰寫本書的精神,我相信這對病患及病患家屬乃至於醫護人員而言,都是很好的讀物,尤其是加強一般民眾的醫學知識及就醫流程,都非常有幫助。
遠東聯合診所所長、前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
我與作者有近三十年的情誼,文質彬彬、文學造詣極佳,在外科界實屬少見,他有細膩的觀察力及富感情的筆觸,對於不對的人與事雖沒有犀利的攻擊,但娓娓道來的每一個道理、每一事都是那麼具說服力、那麼引人入勝,很高興推薦它給大家!
中研院院士、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魏福全
目次
為什麼孔子哀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染的是什麼惡疾?
為什麼他不讓老師進房子去看他?
若在現代,孔子的哀嘆是否有解,
冉伯牛的惡疾是否可以進一步預防?
第二章 「十步之內 必有芳草」好醫生怎麼找?
好醫生怎麼找?
從美國外科學院規劃外科醫師的執業標準
再探良醫問題
我為什麼不敢隨便介紹不是很熟的人給醫師看病?
第三章 「美奇的禮物」、醫病溝通和敘事醫學
「主公,請聽我說!」
敘事醫學:聽出病人故事中的故事
美奇的禮物
第四章 淨手護眾生
淨手護眾生
「洗手」是應付難纏細菌的法寶
醫護人員的洗手習慣好嗎?
第五章 塊肉餘生vs.全人醫療
塊肉餘生
從走動小販買菜走向菜市場的醫療
全人醫療仍是夢
第六章 醫療大觀園
劉姥姥進醫療大觀園
怎麼和醫師說話?
如渾水中的急診室
叢林法則下的外科
如何讓住院治療能順心如意,減少不必要的意外?
第七章 良藥苦口?還是良藥虎口?
美麗新世界及虎口餘生
擁抱青春仍是夢
虎!虎!虎!
小白鼠和精準醫學
第八章 醫療不一定有常規,也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煩惱不過是那層皮而已
鹹死人?
醫療不一定有常規
第九章 健康檢查:益壽延年還是驚恐連連
健康檢查讓我面對殘酷的事實
健康檢查助人益壽延年,也讓人驚恐連連
品質無限 萬壽無疆
第十章 最後一片葉子和克服疾病的力量
最後一片葉子
克服疾病的力量
等待和希望
書摘/試閱
─羅貫中《三國演義》
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河,對全球華人而言,這條河最好像長江一樣長;生命必有窮盡之時,它的的盡頭最好是東海,這就符合傳統的祝願「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不幸的是,每個人雖然號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但是疾病和意外就像長江上偶而掀起的巨浪,可以無情地卷走無法全然掌控的生命,如同浪花淘盡英雄。
醫學泰斗威廉歐斯勒(William Osler)一百多年前講過一句話:「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也是或然率的藝術。」雖然診斷工具,在這一百多年間,有了長足的進展;治療疾病的方法,豐富又多元,人類的壽命也延長了許多,但是醫學的不確定性,一如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哀嘆他弟子冉伯牛染惡疾時所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除了極少數傳染病,什麼人會得什麼病,多半天註定,也就是遺傳基因在決定,凡人難以準確臆測,再厲害的醫師也不易鐵口直斷。好人可能會得惡疾而夭折;相反地,惡人也可能得天獨厚而善終!
醫療事業也像滾滾長江水,不停地推陳出新,猶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沉浮在這事業浪頭上的,有形形色色的醫師,站在醫療第一線、默默耕耘的護理師,以及支撐醫療體系的藥物、檢驗師、復健師、社工師等等醫事以及行政人員。上醫醫國,拯救蒼生,免於沉溺在暴政、劣政洪流裡,是真正的醫界英雄。其次良醫,憑良心治病,默默地造福人群。再其次名醫,雄據一方,各領風騷,成為功成名就的佼佼者。等而下之,或憑一技之長,或藉匠心獨具,立意救人,偶而有好惡參半的驚人之舉。凡人看病但求良醫問診開方,良醫的標準難一言以蔽之,若真要提出簡單的定義,就是「在乎病人」的醫師。
歐斯勒醫師的另外一句名言:「聆聽病人,他會告訴你診斷」,到現在還是金玉良言。對大多數病人,就醫時最在乎的莫過於醫師有沒有好好聽他(她)說話。聆聽病人,不只是單純地聽病人或家屬講病史,抱怨這抱怨那,而是要做到敘事醫學(Narrative based medicine)的精髓,也就是活過(living through)病人或家屬遭遇的故事,能確實感同身受,並進一步從病人或家屬的交談中,獲得治療上的協力合作。若能做到使陷於絕望的病人或家屬重燃生機,則更是上乘。
在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小時候家裡會供奉拜觀世音菩薩,他(她)的畫像,常常一手拿著楊柳枝,一手拿著淨水瓶,用楊柳枝沾瓶中甘露水灑給眾生,據信一切眾生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妙處。其實,無論中外,水和宗教的關係非常密切。「淨手護眾生」,有宗教淨身的含意,進出醫療院所好好洗手,是避免成為病原菌幫凶,散佈傳染疾病的不二法門。
在沒有保險的年代,沒錢治病可能變成沒錢致命。但是開業醫師充分發揮守護神的角色,散佈全台各鄉鎮城市,成為落實全人醫療的尖兵;有了全民健康保險,政府成了莊主,看病有保障,對多數民眾是利多的福音,但不一定是命運可靠的救星。醫療機構大者恆大,專科精益求精,看病器官化,病人恍若「塊肉餘生」,絡繹於各專科間,但求完整的處方。也恍若「劉姥姥進大觀園」,從早先一個簡樸的小診所看病,進入另一個全然不同的、龐大又複雜的大醫院就醫,後者狀況之多,足夠讓現代就醫的「劉姥姥」,比起當年闖入《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劉姥姥」還要嘆為觀止。
《中庸》第二十章記載為學做人之道在「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這樣做了以後,「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醫之道,其實也潛藏在這十個字。但是行醫者根據他(她)的訓練和經驗,所做出來的診斷和治療,可能有相當的歧異,得到的結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別,不一定都能化愚為明,或化柔為強。就醫與行醫者之間,存在或然率的藝術,碰到好醫生,雖然治癒的機率大增,也無人敢擔保能藥到病除或者能一刀救命!良藥不只是苦口,對特定體質的人,還可能成為致命的虎口!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科學領域裡,醫師常常會挖空心思,想用最新、最好的處方或療法治病,這種變更,可大可小,幾乎天天上演,對病人的效益,常常須要時間觀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只要就醫,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引用新處方或新療法的白老鼠!醫師使用的新處方或新療法,都是依法上市的產品,只是組合的方式或比例不同。醫療沒有常規,事實上,很多看似簡單的問題,醫師之間既無共識,也常常無法提供標準答案。
預防重於治療,邏輯上是對的。基於這樣的理念,積極尋求健康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疾病、及時治療,也是正確而且值得鼓勵的。但是再詳盡的健康檢查,也不可能包山包海,更不可能萬無一失。任何檢查只能反映一個器官系統檢查當時的狀態,無法洞悉日後的狀況,更無法管窺身體全貌。一般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概念,一籮筐的問題將有可能發生,不僅造成庸人自擾,甚至於有可能讓受檢者誤入險境。
生病以後,如何克病致勝,人人殊異。行醫一輩子,偶而會碰到不是醫師或病人料想得到的結果,彷彿在印證電影「侏羅記公園」結束前,一句發人深省的台詞:「生命會為自己找出路。」。筆名奧亨利(O.Henry)的美國小說家William Sydney Porter,寫過許多著名的短篇小說,其中有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最後一片葉子』“The Last Leaf”,講述瀕臨死亡的病人,感覺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落葉,在最後一片掉下去時就是她的死期。但是葉子意外地沒有掉光,她當然也活下來。故事裡,造成這意外結局的是一名畫家。在臨床上,也有「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雖然是醫師一手促成,但是成事仍然在天,非事前可以掌控、預測。
李白有一首名詩「蜀道難」,劈頭就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一般人而言,就醫之難,雖不至於難於上青天,但是和李白詩中所描述「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其實相去不遠!涉及性命交關的醫療,或明或暗地充滿各色凶險,若非身體有異,一般人多不希望到醫院和醫護人員打交道。既來之,如何得以安之,至今尚無葵花寶典可以參考。本書以一個外科醫師又曾兼任醫院主管的立場,儘可能地從客觀的角度,仿曹雪芹《紅樓夢》,對場景有清晰的描述,讓一般人一旦踏入生命攸關又錯綜複雜的醫療大觀園,有足資據以參考的內容。不至於像劉姥姥進入大觀園般鬧出笑話,也可以減少出差錯、危及自身安全的機會。
讀者在閱覽本書時,宜抱持客觀參考的態度去解讀,而不是一廂情願地據以為就醫指南。面對極端複雜的醫療,沒有人能打包票,也沒有一本書可以寫盡所有醫療相關人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可以退一步思索,給行醫者從容的空間,抱持掌控之權不完全在醫師及護理師等相關人員手裡的想法,自己也能多方觀察,慎重其事地選擇負責任的醫師,醫療就不至於那麼地讓人望而卻步、望而生畏!畢竟命理有極限,治病之是非成敗,終歸有一天轉頭空,屆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