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善謀‧善斷‧善做:李嘉誠商戰決勝密碼
滿額折

善謀‧善斷‧善做:李嘉誠商戰決勝密碼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李嘉誠之所以在他的商圈中能夠獨佔鰲頭,不是因為他為人所不為,而是因為他具有一種挑戰自我、挑戰對手、挑戰市場的魄力與智慧。

做生意要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強強聯合。
也就是說,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手段,除非你不想做大、做出品牌。
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的分成。
因為真正的合作建立於誠信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
李嘉誠的合作之道令人讚賞,充分體現了他的經營理念--「善於合作,壯大自己的實力」。

「商戰」究竟在經商過程中起著多大的作用?只要是商人,都知道商戰對於經商起著決定生死的作用,美國著名市場研究專家鮑羅斯說:「市場中最潛在的力量,就是看不見的商戰,它往往能像一種無形的控制力一樣,左右著無數商人的神經系統。這就是說,商戰是一個無形的棋盤,每個商人都是上面的棋子,不管你怎麼走,都走不出它的控制範圍。」
在經商的過程中,商人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商戰考驗,因此常產生畏懼感。在這個方面,李嘉誠自然是超人者,他能夠長期成為「華人首富」,可以說就是歷經商戰磨煉的成功過程。專門研究李嘉誠的秦克先生認為,「李嘉誠之所以在他的商圈中能夠獨佔鰲頭,不是因為他為人所不為,而是因為他具有一種挑戰自我、挑戰對手、挑戰市場的魄力與智慧。這『三戰』,可以說是構成他商戰的三個支點。」
李嘉誠,一位成功的財富巨人,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吸取和學習什麼呢?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想建立事業的準商人及已經是商人的生意人,在自己事業版圖上的運籌方略和取勝概率。因此,我們需要解析李嘉誠的成功商道,以便最大幅度地補充自己的經商弱項。
事實上,無論是什麼樣的商人都自有其道,如何向成功的經營者學習,則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環節,如李嘉誠觀察市場的精準度、善於投資的策略、「多點開花」的智慧、穩定中求進展的戰術等。商務各有不同,但商道都是一樣的。
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永遠只是做個小生意或經營一場失敗的生意,但是怎樣由小到大、由敗到成,不是光需要一股子狠勁,還需要更多的商戰智慧。
本書就是從這些方面出發,為各位商界朋友全面解析李嘉誠商戰成功之經驗、運作之靈活等方面的關鍵問題。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

目次

第1章 恒心做事:堅持己見,一路走下去
1.大商人必須圍繞自己的目標轉 
2.相信自己,一直做下去 

第2章 解危之術:化險為夷顯絕招
1.任何逆境都是成功的跳板 
2.把大風險化為小風險 

第3章 動手原理:用「滾雪球」法做大生意
1.既四面出擊,又收攏魚網 
2.悄然把計策埋在心頭 
3.要做大,須從「穩」字開始 
4.下決心不動搖自己的步伐 

第4章 策劃商道:輕易不亮出自己的底牌
1.不讓別人發現自己「走為上」 

第5章 前衝方略:在關鍵時刻猛然出擊
1.反應越迅速越好 
2.主動打出拳頭去 
3.想到之後,就要得到 

第6章 攥拳之機:絕不丟掉可能到手的東西
1.順風行事可節省力氣 
2.心存大局,你就會不平凡 
3.對症下藥,把各方面考慮周全 
4.學會借勢作用極大 

第7章 長遠眼光:腳在起跑線上,心在大目標上
1.停半步,就會慢一大步 
2.在自己的跑道上跑下去 

第8章 不甘人後:將自己的潛力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1.想做大事,不能沒有基本功 
2.勤奮可以強化能力 
3.善於推銷自己 

第9章 做人之道:把財富建立於誠信之上
1.信譽是成功的資本 
2.身在自家,心中想著大家 
3.一生不能丟「愛人」的原則 

第10章 搭建平臺:順勢把「接力棒」傳出去
1.做一個變錢能手 
2.自己吃自己的飯 
3.人才最喜歡挑重擔 
4.做生意的經驗抵萬金 
5.自己要時時給自己施壓 

第11章 處世之本:融做人與經商為一體
1.嚴格要求自己,就會少犯錯誤 
2.形象即是最大的人生財富 
3.積極發揮廣告的潛效應 

第12章 謀事秘訣:以好決策換得大筆財富
1.經商三智:善謀、善斷、善做 
2.用盡一切力量,打開新思路 
3.仔細盤算自己的每一步 

第13章 拿準之道:做心中有數的事情
1.帶著拳擊套上擂臺 
2.站在高處覽天下
3.帶著目的去攻擊 

第14章 攻守之手:講究排兵佈陣之術
1.最大的幸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2.獅子的力量在於威猛
3.周密調查,付出踏實的行動 

第15章 衝刺舉動:巧妙地打開經營通道
1.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上去 
2.「穩健」是一步一步做大的基石 
3.靠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 

第16章 收放結合:比任何人都敢於捨小取大
1.利人之道是一門學問 
2.聰明人辦事之絕:人棄我取 

第17章 合作淘金:善用「溫水洗物」戰略
1.離開合作,無法做大局面 
2.採取多點進攻術去逼近目標 
3.善用他人之手 

第18章 控制計畫:靠智慧蠶食市場
1.把「智」字牢記於心 
2.越弱就越要絕活 

第19章 較量智力:擒住對手靠點穴位
1.摸到對方的弱點就是勝利 
2.用此手扼住另一隻手 
3.怕較量,你就會失敗 

第20章 管理原則:重用新人就能獨當一面
1.眾人拾柴火焰高 
2.知人善任者更強大 
3.只要是人才,想辦法得到他 
4.把「有用」兩字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 

第21章 靈活戰術:隨機應變見眼力
1.靈活應變,把「奇」字藏在眼神中 
2.讓機會跟著你跑 

第22章 做大目標:及時出手釣大魚
1.大戰略贏得大勝局 
2.靠長遠眼光發現大利潤 
3.變錢有法,別人難以企及 
4.大踏步跨到遠處去 
5.不把寶押在同一個地方 

附錄 李嘉誠商戰的二十二條天規

書摘/試閱

1.離開合作,無法做大局面
做生意要學會與人合作,在合作中共同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強強聯合。也就是說,合作是經商必不可少的手段,除非你不想做大、做出品牌。但合作之難又是顯而易見的,這要牽扯到利潤的分成。因此真正的合作建立於誠信的基礎之上,為雙方的共同利益而謀劃。李嘉誠的合作之道令人讚賞,充分體現了他的經營理念--「善於合作,壯大自己的實力」。

精通合作法,乃是智人所為。李嘉誠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任何生意人運用。
一九七九年十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於一九七八年移居香港。一九八六年,榮智健參加香港中信集團的工作,不久,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榮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滿足坐「現成」的交椅,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家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
李嘉誠以扶植其子澤鉅、澤楷的心理,關注榮智健的事業。李嘉誠任中信董事十年,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錯的榮智健有心大展鴻圖,世叔伯豈有不幫之理?李嘉誠、榮智健都看好借殼上市,英雄所見略同。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五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須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會透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相中了泰富發展這只殼。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
一九九○年一月,百富勤宣佈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一.二港元一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面收購。泰富市值七.二五億港元,是當時股市「蚊型股」。中信沒有付現金收購,而是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而完成的。
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曹光彪的主力艦)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一九九一年六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百分之四十九、郭鶴年百分之二十、李嘉誠百分之五、曹光彪百分之五。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
從股權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李嘉誠以自己的商業地位及經商天才,幫助中資,意義深遠。在商言商,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此外,中資在香港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與英資、華資三足鼎立的趨勢。與中資交好,可為今後進一步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全力幫助中信借殼上市,李嘉誠不遺餘力,但最後只占百分之五股權。這是李嘉誠一貫的風格。他不會餓虎撲食般錙銖必較於一筆生意,而更注意日後的長遠合作和利益。
可以再看一個李嘉誠善於合作的例子:李業廣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之一。李業廣持有英聯邦的會計師執照,是個「會計和律師兩棲」的專業人士,在業界聲雀甚隆。人們稱李業廣是李嘉誠的「御用律師」。李嘉誠說:「不好這麼講,李業廣先生可是行內的頂尖人物,我可沒這個本事獨包下他。」
李嘉誠說的是實話,李業廣身兼香港二十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這些公司市值總和相當全港上市公司總額的四分之一強;另外,李業廣還是許多富豪的不支乾薪的高參。李業廣不是那種見錢眼開、有酬(金)必應之士,一般的大亨還請他不到。長江上市,李業廣便是首屆董事會董事;長江擴張之後,李業廣是長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就此一點,足見兩李的關係非同尋常。
李嘉誠是個徹底的務實派,他絕不會拿大旗做虎皮,虛張聲勢。李嘉誠在商界的名氣較李業廣大。在香港商界,拉名人任董事是人們常用之術,李嘉誠並非這樣,他敬重的是李業廣的博識韜略。長實不少擴張計畫,是兩李「合謀」的傑作。
李業廣甘處幕後,保持低調。一九九一年,李業廣一飛沖天--出任香港證券聯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在他之前,任聯所主席的有:金銀會創始人胡漢輝,股壇教父李福兆,恒生銀行卸任主席利國偉等,個個都是香港商界風雲人物。
香港報章在介紹聯交所新任主席李業廣資格履歷時,稱他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長實集團多間上市公司董事……,長江在李業廣及公眾心目中的份量可見一斑。
杜輝廉是英國人,出身倫敦證券經紀行,是一位證券專家。七○年代,惟高達證券公司來港發展,杜輝廉任駐港代表,與李嘉誠結下不解之緣。一九八四年,萬國寶通銀行收購惟高達,杜輝廉便參與萬國寶通國際的證券業務。
杜輝廉被業界稱為「李嘉誠的股票經紀」,他是長江多次股市收購戰的高參,並經理長實及李嘉誠家族的股票買賣。
杜輝廉多次謝絕李嘉誠邀其任董事的好意,是眾「客卿」中惟一不支乾薪者。但他絕不因為未支乾薪而拒絕參與長實系股權結構、股市集資、股票投資的決策,令重情的李嘉誠總覺得欠他一份厚情。
一九八八年底,杜輝廉與他的好友梁伯韜共創百富勤融資公司。杜梁二人占百分之三十五股份,其餘股份,由李嘉誠邀請包括他在內的十八路商界巨頭參股。
有十八路商界巨頭為後盾,百富勤發展神速,先後收購了廣生行與泰盛,百富勤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證券。杜輝廉任其中兩家公司主席。到一九九二年,該集團年盈利已達六‧六八億元。
在百富勤集團成為商界小巨人後,李嘉誠等主動攤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好讓杜梁兩人的持股量達到絕對「安全」線。李嘉誠對百富勤的投資,完全出於非盈利,以報杜輝廉效力之恩。不過,李嘉誠持有的百分之五‧一百富勤股份,仍為他帶來大筆紅利,百富勤發展迅速,是市場倍受寵愛的熱門股。
九○年代,李嘉誠與中資公司的多次合作(借殼上市、售股集資),多是由百富勤為財務顧問。身兼兩間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輝廉,仍忠誠不渝地充當李嘉誠的智囊。
《明報》記者在採訪中問李嘉誠:「您的智囊人物有多少?」
李嘉誠說:「有好多吧!跟我合作過、打過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數都數不清。比如你們集團的廣告公司就是。」
【李嘉誠商戰語錄】
做生意最忌缺乏合作,離開合作,即使你有很大的本事,也難以撐起一片天。

2.採取多點進攻術去逼近目標
做生意要有多點進攻術,這樣才能多方位地逼近自己的目標。有些人經商手法單調,從而自己把自己的生意做到了「死胡同」之中,這是缺乏經商能力的表現。李嘉誠貫於採取多點進攻術,全方面地實現突破,贏得了財富人生。

1.以退為進,避免正面交鋒,按兵不動,靜觀形勢,是李嘉誠一貫的擴張戰術。
港燈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百年歷史中,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於一八八九年一月二十四日註冊成立,於一八九○年十二月一日向港島供電。發起人是保羅.遮打爵士,股東是各英資洋行。
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另一家是為英籍猶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華電力集團,供電範圍是九龍新界。二戰之前,港燈坐大;二戰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後來居上,賺得盤滿缽滿,還籌劃向廣東供電。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臺「鼓勵用電的收費制」(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漲,盈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是一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系置地捲土重來--在港大肆擴張,大擲銀彈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眾股份,並以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四十七‧五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一九八二年四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傳開。原以為長實、佳寧會參與競購,港燈、置地、長實、佳寧等四家股票都被炒高。四月二十六日週一開市,代表置地做經紀商的怡富公司,以比上週收市的五‧一三港元高出一港元多的價格(六‧三--六‧三五港元一股的時價),收購了港燈股份二‧二二億股。為避免觸發全面收購,增購的股份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五以下(按收購及合併委員會規定,超過百分之三十五的臨界點,就必須全面收購,持股量要過百分之五十才算收購成功),並到市場以九‧四○港元的價位,買入一千二百萬股港燈認股證,占認股證總發行量的百分之二十。
置地以高出市價百分之三十一的條件,順利完成對港燈的收購。長實與佳寧欲競購的傳聞子虛烏有。佳寧正面臨危機,長實是放其一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擴張,耗盡其現金資源,還向銀行大筆貸款,負債額高達一百六十億港元。
李嘉誠確實精明。首先,他認為面對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購,如果迎其鋒與之碰硬,一來未必能勝,因為置地必是竭全力而戰;二來即使能勝,也會元氣大傷,還很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蝕本生意。李嘉誠說過:「收購不像買古董,不是非買不可。」足見李嘉誠十分冷靜而理智。
其次,李嘉誠認為置地不惜重金四處出擊,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響,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亂。到那時再從置地手中奪過港燈,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變成幫助置地的好事善事。
基於上面的分析,李嘉誠只是密切關注整個事態的發展,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行動。李嘉誠信心百倍,靜待其變。對於置地公司負債購買的瘋狂行為,有文指出:
「本來大舉負債不是問題,只要地產市場尚佳,經濟前景『爭氣』,資本雄厚,坐擁中區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沒錢賺,可惜戴卓爾(柴契爾)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現移民潮,移民連資金一道捲走,匯率大跌,港人紛紛拋港幣套取外幣。雪上加霜,歐美日本經濟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層淒雲寒霧。地產市場滑落,興建的樓宇由俏轉滯,地產大鱉置地如罩進鐵網之中,樓宇奇貨可居變成有價無市,欠銀行的貸款不僅無法償還,光利息一年就等於賠掉一座樓宇。一九八三年地產全面崩潰,置地聯合會陷入空前危機。一九八三年財政年度,置地出現十三億港元的虧損。作為怡和旗艦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財政年度盈利額暴跌百分之八十。
怡和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的紐璧堅黯然下臺--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晚,紐璧堅在董事局宣佈辭去這兩家公司主席職務。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離開他服務三十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顯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的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在七○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抱在懷裡的嬰兒是一隻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這隻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扎,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隻手。」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紐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面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說道。
傳媒對紐璧堅的話進行揣測,認為他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現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現在西門.凱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紐璧堅高明?
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階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覆強調他「熱愛香港」。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系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薪金主政者的紐璧堅,只是秉其旨意執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紐璧堅下臺,輿論的焦點漸聚在西門.凱瑟克身上。
西門.凱瑟克尚未正式上臺,港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就以〈對怡和新大班來說,戰役才開始〉為標題,報導怡和高層變動及未來走向。
作為怡和最大的潛在對手李嘉誠,十分關注怡和的變動。那時,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長實系和黃,但兩人接觸頻繁,常坐在一起談論馬世民服務過十四年的怡和。馬世民指出:怡和高層一直患有「恐共症」,這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置地陷入困境之時,馬世民積極主張從置地手中奪得港燈。在這點上,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但李嘉誠奉行「將烽火消弭於杯酒之間」的戰略,主張以談判的溫和方法購得。李嘉誠與紐璧堅商談收購港燈事宜,遭紐璧堅拒絕。紐璧堅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龍倉,又失去港燈。雖然他知道出售港燈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摔包袱,除此,不再有兩全之計。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西門一九四二年出生於英國溫徹斯特市,他與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約翰一樣,少年時進入全英著名的伊頓公學念書,畢業後進入世界名校劍橋三一學院。西門不願念書,他才讀了一年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葬禮。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學抬出校門--從此永別全球學子都嚮往的劍橋大學。西門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親威廉暴跳如雷,認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門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七○年代初,曾任三年怡和大班。西門於一九六二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職。一九八二年初,西門調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務董事。他說服其他董事,頻頻向紐璧堅發難。西門如願以償坐上大班尊位,成為凱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過不惑之年的西門.凱瑟克,不再是年青時的紈袴弟子。但他是否有能力統治香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
對凱瑟克家族史做過深入研究的黃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門.凱瑟克在過去多年,不足以證明他因此而能夠勝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職位。不過事實證明,他雖是貴族出身,卻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發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業務。」
李嘉誠反覆研讀有關怡和及凱瑟克家族的報導。他已經向怡和表示過欲購港燈的意向,現在他不再做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事情的發展。
一九八四年,馬世民加盟長實系,李嘉誠委以他和黃董事行政總裁的重任,和黃的業務獲得長足發展,成為長實系的盈利大戶。
一九八四年,西門.凱瑟克抬出「自救及償還貸款」一系列計畫,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務。
統攬怡和地產業務的置地自然是核心業務,置地的旗艦地位無論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債大戶。匯豐銀行逼債窮追不捨,債臺高築的置地大班西門不得不斷其一指--出售港燈減債。
首先的買家自然是李嘉誠。財大氣粗的李嘉誠出得起理想的售價,他曾向前任大班紐璧堅表示過接手之意。西門當時也在場,他很佩服李嘉誠的君子作風。
令西門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不再有任何表示。難道他真不想要港燈?港燈可是擁有專利權的企業,不可能會有第二家在港島與其競爭,盈利確保穩定。
李嘉誠欲擒故縱,使西門如墜五里霧中。
西門終於按捺不住了,主動向李嘉誠拋去繡球。第九五期《信報月刊》描繪道:
「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一)傍晚七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亦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台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議轉讓港燈股權問題,大約十六小時之後,和黃決定以二十九億港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的百分之三十四‧六的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這其間,李嘉誠把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請來,具體與置地商議收購事宜。消息傳出,全港又一次轟動。
「我們不像買古董,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對新聞界說。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間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二十九億港元的現金交易呢?」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百分之三十一以上的溢價購入港燈;現在和黃以六‧四港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七‧四港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百分之三十四‧六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四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籌。
未過百分之三十五的線,故不必全面收購。因是「和平交易」,不會出現反收購。和黃實際上已完全控制港燈。
收購過程中,有關股票未做全日停牌。只是午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公司和「貨色」港燈公司主動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時間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時間差炒這三隻股票。大部分投資者做壁上觀,三隻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購戰一樣被抬高--都知李嘉誠「買貨」,不會出現競購與反收購的好戲。
整個現金交易額二十九億港元,按協議須在二月二十三日前交清。和黃二月一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還利息。依計算,二月一日至二十三日間,利息達一千二百萬港元,和黃只收了四百萬港元,另八百萬港元送回置地。
這等於和黃蝕本八百萬港元。李嘉誠覺得這筆交易「抵數」。他看好的不僅是港燈的常年盈利,還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展地產的價值。
李嘉誠斥鉅資收購港燈,對恢復港人對香港的信心,起了較好的作用。
九○年代,馬世民談起港燈的收購,仍對李嘉誠稱道不已。
「一共花了十六個小時,而其中八個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面……」
李嘉誠綜合了中式和歐美經商方面的優點。一如歐美商人,李嘉誠全面分析了收購目標。然後握一握手就落實了交易,這是東方式的經商方式,乾脆俐落。
在資產的擴張中,李嘉誠的管理術真是高明之至。他看好港燈的潛質,意欲收購,沒想到老對手置地也看好港燈,跑出來與他作對,置地勢力強大,手腳又快,此時,李嘉誠冷靜分析兩家情況,採取了避開置地,避免兩敗俱傷的策略,保存了實力。然後他以超凡的耐性靜觀其變、等待良機。由於準確預測了形勢,沒有多久機會果然來了,置地不堪重負,只有出售港燈,他們主動找到李嘉誠,這對李嘉誠來說真是個大好機會,於是爽快成交,盈利豐厚。
公司購併不是一種慈善事業,不是透過優勢企業去幫帶虧損企業。相反,它是一種投資行為,要講求經濟效益,只有當併購活動能夠增加公司價值,為公司帶來淨收益時,這種收購才是成功的。李嘉誠收購港燈,以折讓價撿了置地的便宜,為和黃省下四‧五億港元,不能不說是很出色的財務管理。
【李嘉誠商戰語錄】
你要想謀取更多的成功點,必須要有更多的進攻點。這樣才能確保你不會因一路被堵死而無路可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