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滿額折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你的耳朵有在聽嗎?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
聆聽其實需要刻意練習,100種指引你專注傾聽的習作,
帶你重新建立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識。

 閉上眼睛三十秒,寫下你聽到的十種聲音,試著為這些聲音分類,哪些是人體發出的聲音、哪些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有規律或沒規律?
 你能想出一些好聽的聲音,但聲音來源在視覺上卻不怎麼吸引人的情況嗎?
 試著想出不好聽但來源卻很美觀的聲音。
 在紙上畫一個圓,圓中心寫上自己的名字,依序將十二個方位所能聽到最清楚的聲音,填入圓圈上相對應的位置。
 找一個比你年長和一個比你年幼的人,一起做聽覺練習,看看有沒有相似或是相差甚遠的聲音。

這是一本可以獨自閱讀、與朋友共享,或是團體協作,有著無窮變化的小書。任何年齡層、任何身分背景的人都能夠實際操作,透過這些練習,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和環境獨一無二的連結與收穫,是所有人都適合閱讀的一本書。

***
各界佳評

「你可以把書隨身放在袋子裡,搭捷運或喝咖啡時隨機翻上一個習題,既收平心靜氣之效,更能促成一段冥想哲思。也能三兩成群一起玩賞,把聲音的蒐集、連結、設計與再製,當成是家人好友間的交流新活動。透過一起聆聽、吐納、想像,分享與溝通彼此對這世界的喜怒哀愁、異同感受。」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這二十年,上山下海蒐集台灣獨特聲音的習慣,讓我聽見很不一樣的世界,每個叫賣聲、岸邊的海浪聲、穿越山嶺的音符都有著獨特的故事,不斷地用耳朵尋寶,已經漸漸轉化成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在這個過度依賴視覺的年代,連習慣用耳朵尋找靈感的廣播人,都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回歸到聽覺的懷裡。《聽見聲音的地景》提供了100種探索「聽覺」的方法,當你的眼睛隨著書中的步驟練習,耳朵自然就打開了,它讓我聽見咖啡館的輕聲細語、角落的磨豆機,以及窗外的鳥叫聲。麻木的耳朵甦醒的那一刻,我眼前的世界瞬間變成立體!」

──知名廣播、電視主持人 阮安祖

「聆聽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而當你專注傾聽時,也代表著無數美好的對話將因你而開展,如同流動在森林樹梢的風,或是越過石頭的蜿蜒溪流,當你融入在那浪濤起伏的聲波共振中,你將發現,原來「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自然作家、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范欽慧

作者簡介

作者
R‧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
生於1933年,加拿大著名作曲家、作家、音樂教育者和環境保護者。他從1960年代開始投身「世界音景計畫」(World Soundscape Project),旨在透過對環境中聲音的描繪,讓人們除了最常使用的視覺外,能提升以「聽覺」感知世界的體驗。透過分析出「記憶音」、「意象音」、「文化音」及「社會音」等內涵,人們不僅可強化對環境的認識,更有助於建構特定場域的歷史記憶。他關心聲音生態學,著有《The Tuning of the World》,同時也是加拿大著名的室內樂獎項Jules Léger Prize (1978年)的首位獲獎者。

譯者
趙盛慈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2013年曾獲林語堂文學翻譯獎佳作,現為專職自由譯者,喜歡深思與推敲文字。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范欽慧(自然作家 / 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日出前,我在濃密的熱帶雨林中錄到一對正在雙重唱的鳥,三分鐘後天色漸亮,牠們的曲風開始轉變,接著不同質感與頻率的蟲鳴響起,像是配樂般的四處合奏。在大自然每個瞬間中,似乎可以隨時聽見各種千變萬化的樂章與曲目,難怪有人說,人類的音樂源起於自然,我很慶幸自己可以來到沒有人煙的荒野中,長時間淨化那被蒙塵許久的天線,學習啟動對焦,透過自然的音律,重新連結土地與自我。

野地錄音的工作持續了二十年,讓我逐漸發現環境正在改變,但是大部分的人渾然不察,他們無法聽得見這樣的差別,我才警醒到,原來我們真正需要,是一套透過聆聽來認識環境的聲音教育。

正因為我如此熱愛傾聽,當我回到城市中,我也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大部分的人不願意打開耳朵。事實上,早在一九七七年,加拿大音樂家莫瑞‧薛佛(R. Murray Schafer)就出了一本影響後世深遠的著作:《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他以音樂家的聆聽天分與美學素養,細緻分析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聲音世界的轉變,各種人造聲響,撲天蓋地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旋律。從汽車的引擎爆炸聲到工廠的轟隆運轉,持續不斷的單一節奏,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聽覺經驗,甚至強迫弱化現代人的聽覺,於是,他提出了「聲音地景」(Soundscape)的概念,讓人深度察覺到自己身處的聲音環境,點燃重尋在地聲景的熱情,甚至超越噪音所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讓人用正向積極的方式進行聲景設計,最後回歸到聆聽聲音的本質。

這本書讓薛佛成了所謂的「聲景」或是「聲景生態學」之父。許多人因為他的著作,開始關注起環境中的聲音議題,更迫切期待薛佛能提供幫助大家「重新聆聽」的方法。於是十四年後,薛佛出了這本有助於鍛鍊聽功的武林秘笈,並提出一百種可以自我練習,或是可以協助老師應用教學的聆聽方案,讓全世界許多人都得以受惠,大大提升「聽見世界」的感知能力。其實早在這本中文書出版之前,我已經開始把書中的一些方法直接應用在台灣聲景協會的活動中,因為在二○一三年我認識了日本聲景協會的理事長鳥越惠子教授,當時我特別去參加了日本聲景協會成立二十周年的特展,並專訪了鳥越教授,我才知道原來學音樂背景的她早在一九七○年代,就特別去加拿大取經,師承薛佛的聲景理念,進而把《世界調音》翻譯成日文,當「聲景」的概念引入日本後,也帶動社會整體觀念的變革,許多人紛紛為「聲景」倡議,甚至影響了環境省在一九八六年選出日本百大「音風景」(也就是聲景),把這些所謂「無形」的聲景,視為一種文化資產加以推廣與保存。而薛佛這本《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其實也是受到鳥越教授的諸多鼓勵,因為她知道當一個觀念成形之後,更需要相關的「操作手冊」,才能真正幫助大家喚醒麻木許久的感官。

二○一五年台灣聲景協會正式成立,正如二十年前的日本一樣,我們正處在一個聲景「大發聲」的階段,隨著聲景環境意識的抬頭,各種「聲音教育」、「聲景散步」的活動已經直接衝擊著我們教案的設計能力,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甚至企業團體,環保團體……無不期待我們分享如何去傾聽環境的聲音,顯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正因為我們長期欠缺「聲音教育」的內容與聆聽的素養,因此這本書的翻譯與出版,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為原本一片荒涸的聲景教育注入甘霖。

我自己也曾經應用過幾種書上的方式,帶領許多人來到繁忙的城市街頭聽聲音,有孩子、大人、甚至有視障朋友。我讓他們先閉上眼睛察覺車聲的方向、細數經過身邊的車子數量……甚至在進行「聲景散步」的時候,引導學員不發一語,去察覺自己身處空間中背後可能播放的音樂,也注意在行進中各種聲響,包括自己的腳步聲,我們把傾聽聲音的感受延伸在藝術的表現、記憶的連結……許多作法都來自於薛佛的啟發,我也相信這本書將觸動你無數的靈感,幫助你去開發更豐富的創意,造就出令人期待的繽紛成果。

台灣的聲景教育還在啟蒙階段,就如同你可能早就感受到,台灣是一個聲音多樣、甚至到有些音量超載的地方,當然您會說,台灣好吵,或是換一種角度認為:這裡的聲音太有趣了,差別就在於你究竟會不會「聽」?如何聽得廣,聽得遠,聽得深,你必須轉化成很好的天線,而台灣正是可以培養傾聽高手的絕佳道場,因為我們的社會既開放又多元,如果你願意花一些努力,我們將可以在這裡繼續研發出更多、更具備在地文化表徵的傾聽絕活。

聆聽必須先打開心,感官才會真正甦醒。而當你專注傾聽時,也代表著無數美好的對話將因你而開展,如同流動在森林樹梢的風,或是越過石頭的蜿蜒溪流,當你融入在那浪濤起伏的聲波共振中,你將發現,原來「傾聽」是一種喚醒,也是一種邀請。

 

前言
我們關心聲音的議題,希望能提供老師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聆聽。身為音樂家,我有理由樂見其成;但無論如何,只要牽涉到口語或聽覺訊息的交換,在所有教育活動中,聆聽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總是持續地在聽。可是,擁有雙耳並不代表能夠有效聆聽。實際上,許多老師曾經告訴我,他們發現學生的聆聽能力在逐漸下降當中。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沒有什麼比感官教育更基本的了,且聆聽又是感官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聆聽的時候,我們顯然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不同的事物,而且有許多證據顯示,不僅僅是個人而已,就連社會都有不同的聆聽方式。舉例來說,我們口中的「專注傾聽」與「被動聽見」,兩者之間就有差異。為什麼我們會專心聆聽某些聲音,卻在無意中聽見別的聲音?有些聲音是否會依文化而有所差異,以至於當地人會充耳不聞?(某個非洲人曾說過一句話:「種族隔離是一種聲音!」)有些聲音是不是會被某些人過濾掉,但其他人會用低調的方式發出這種聲音?此外,聽覺環境改變,會不會影響我們選擇聆聽或忽略的聲音類型?
我將聽覺環境稱為「聲景」(soundscape),是指無論我們身處何地、由聲音所構成的整體範圍。聲景一詞取自「景觀」(landscape,或譯地景),但與景觀不同的是,聲景並不僅限於戶外。在我寫作的同時,四周環境就是聲景。我從敞開的窗戶聽見,風將白楊木的樹葉吹得沙沙作響。時值六月,鳥巢裡的幼雛剛孵出來,空中盡是牠們的鳴唱之聲。屋內,冰箱壓縮機突然啟動,發出刺耳的嗡嗡聲。我深呼吸,開始抽起菸斗,菸斗在我抽的時候發出啪、啪、啪的微弱雜音。我在乾淨的紙張上,流暢地用筆寫字,發出不規則的咻咻聲,並且在我寫到「i」字上的點和句號時,發出喀噠聲響。這就是祥和的午後,我住的鄉野屋舍呈現的聲景。請花點時間,一面閱讀這段文字,一面跟你的聲景對照。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截然不同的聲景,聲景會因時間、季節、地點、文化而有所不同。
今時今日,世界上每個地方的聲景都在不斷改變。隨著人們身邊的機械玩意兒愈來愈多,聲音的數量正快速增長,比人口增加的速度還快。如此一來,環境也變得比過去更加嘈雜。
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現代文明也許會被自己的噪音淹沒。然而,噪音汙染除了會帶來生理危害,這些變化是否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聽力呢?是否有辦法過濾不想聽的聲音,但依然聽得見想接收的訊息?又或者,到最後我們會敗給感官超載,茫然地屈從了,或疲憊得沮喪不已?
讓人心灰意冷很容易。我在一所大學的傳播系開設噪音汙染的課程時(約一九六五年),很快就察覺到,用完全負面的主題教學不會有什麼效果。專家在課堂上給學生看內耳構造圖與噴射引擎的分貝圖,律師說明無法打贏聽力損失官司的理由,城市規劃師讀出執行不彰的防噪細則,聲音工程師主張投入更多時間金錢從事更多研究。顯然在許多專家心中,是希望噪音繼續存在的,因為這樣他們就能繼續工作。我的學生反應很消極。他們說:「所以,這個世界很吵,你覺得我們還能怎麼應對?」其實,現代聲景已經讓人培養出對噪音的偏好了。工作環境與街道上的聲音位準提高,音樂與娛樂活動對聲音位準的需求也因此隨之攀升。居住在現代都市的人們普遍忽略這種現象對健康帶來的危害,甚至還有可能強烈反對減少噪音,覺得這樣會讓生活變得不夠精彩。
我在《世界調音》(The Tuning of the World)一書中,探討生活中的聲音歷史,提出一種方法,可將噪音這個負面主題完全翻轉成對聲景設計的正向追求。對我而言,聲景設計並非依靠形上或外來的世界,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活動,唯有讓愈來愈多人更專心傾聽與自己有關的聲音,才能達成這個目標。哪些是我們想要保留的聲音?要如何使這些聲音發揚光大,保留環境中的主要特色,進而美化這些特色呢?
我相信,改善世界聲景的方式十分簡單,就是學會聆聽。現在,聆聽似乎成了一種被人們遺忘的習慣。我們一定要打開耳朵,對周遭美妙的聲音世界更加敏感。等到我們培養出觀察入微的感官,就能進一步展開有社會意義的大型計畫,以自身的經驗影響他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開始有意識地做出設計決策,以此影響身邊的聲景。
我該怎麼做,才能用有效的方式,將這些議題呈現出來,給老師以及可能對這個計畫有興趣的人看呢?我的決定是,最簡單的形式最好,也就是蒐羅各種練習──我將這些練習稱為「清耳練習」。這些練習我在教學中都運用過,對象有兒童也有成人,絕大多數的練習不需要特別訓練就能進行,而且很多都能獨自完成。只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大部分的練習採分組進行效果會最好。
想當然,我沒有打算讓這些練習以系統化的方式,從頭到尾操作一遍。這些是設計成因時制宜、不需要定期進行的練習。我的蒐集方式很隨性,一開始是聽覺與聲音想像的練習,中段處理噪音的議題,最後才處理社會中的聲音,某些習題中有嘗試過的人或團體提供的報告。這是屬於你的練習,開始進行吧!請按照情況所需著手調整,並在遇到有關的內容時加入其他方式。這個計畫沒有結束的一天,任何擁有一副好耳朵的人能夠想出來的方式,都可以用來繼續努力不懈地美化這個世界。

※ ※ ※
1
我們從簡單的練習開始:寫下你聽到的所有聲音。花幾分鐘寫,如果是分組進行,請大聲念出所有人的清單,並將差異之處記下來。

由於聆聽是非常個人的活動,所以每個人寫的清單會不一樣;雖然有些清單可能比別人長,但是所有答案都是對的。

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這項簡單的練習。如果能嘗試好幾次,透過比較不同的環境,養成聆聽的習慣,會是很不錯的點子。

2
現在我們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將清單分類。首先,按照大自然的聲音、人類聲音、科技(機械)聲音,為聲音加上「自然」、「人為」、「科技」的代號。哪一種聲音佔大多數呢?

接著,在你自己製造的聲音前面畫上「X」號。在你的清單上面,大多數是自己的聲音,還是別人的聲音?

有些聲音在你聆聽的過程中持續作響;有些聲音可能一直重複,不只發出一次;有些則聽見一次。在聲音前面寫上「連續」代表連續音、「重複」代表反覆出現的聲音、「單次」代表僅出現一次的聲音。(順帶一提,有沒有什麼聲音是一直到現在問你,你才注意到,但其實一直都在響的聲音呢?)

3
拿出另外一張紙,紙張上方留給響亮的聲音,下方留給輕柔的聲音,將你聽到的聲音,根據聲音聽起來屬於響亮還是輕柔,分別安排在紙張的上下兩邊。

現在,紙張上方留給悅耳的聲音,下方留給難聽的聲音,按照這個分類法列出聲音。

將紙張翻面,在中間畫一個大小適中的圓圈,將所有你發出來的聲音寫在圓圈裡,其它聲音則按照聽起來的距離與方位逐一列在外圍。

聰明的老師會在這些練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討論,目的在於呈現出,聲音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思考,人永遠無法將聲音侷限在單一的類別裡。聲音有各式各樣涵義,會不停改變,總是能夠產生新的意義。

導言
解放耳朵,現在開始熱身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找一個日常熟悉的地方,坐下來把手機關掉,閉上眼睛,放空沉靜。接著打開耳朵,盡可能地全開。專注用心記下你所聽到的周遭一切:遠的近的,清晰或幽隱的聲響樂音。至少過十五分鐘才睜開雙眼,切換成視覺觀察模式。最後,試著比較剛剛兩種不同感官的體驗差異。」

這是今春我在台大開授「音樂社會學」課程時,由於學生過多教室擠不下,不得不用以篩選想要加簽選課者的作業之一。而出此題目的靈感,就來自於各位現在正翻閱的這本「聲音地景」大師莫瑞‧薛佛(Murray Schafer)的經典小作。

之所以說「小作」,乃因相對於薛佛先前創建概念、設下典範的巨著《世界調音》(The Turning of the World)(一九七七年初版,後來再版更名為《聲音地景》[The Soundscape]),本書顯得輕薄短小、平易近人。乍看洋洋灑灑多達一百條有趣的練習提案,但卻又大量留白,充滿閱讀的餘裕(也是聲音的餘韻)。大師返璞歸真似的,完全不以複雜論述或抽象概念來「教誨」讀者。而是訴諸會心一笑、引人入勝的直接體驗。

其實,莫瑞‧薛佛在這之前也已經寫過多本給音樂教師的新型態教育手冊,但這本精巧之作卻更饒富創意,充滿教育現場的指引功能,卻絲毫沒有傳統教材的刻板框架。透過聽覺的深化與廣化,聯覺開展出的跨感官體驗,既新奇又啟發。每個實驗或遊戲設計,都在召喚任何一位渴望重塑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讀者(也是聽者),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學經歷背景、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或性別。

這也正是當初我推薦本書給大塊文化,並希望能收入我所策劃「SOUND」書系的原因。坦白說,這本書的對象絕不只是相關學術領域中的教育者或研究者,也不單是投身於聲響樂音展演的工作者或愛好者。我在乎的其實更是大眾讀者,如何可能藉由各種異質化的聆聽,進入一趟又一趟將日常生活「轉熟為生」的旅程。

什麼是轉熟為生(defamiliarization)?這是當代人類學的一種方法論,主張在面對習以為常或習焉不察的熟悉事物與日常狀態時,能以一種暫時抽離、去除既定認知與感覺框架的態度,亦即彷彿變得陌生而不熟悉似地,重新去經驗、檢證、理解並詮釋。我認為這個態度不僅為從事研究的學者所需,或許任何人都可以練習進入這樣的反思。目的是:想想為什麼生活樣貌只能如此,有沒有其他可能?

而反思的前提就是聆聽。去年我曾帶領一個團隊編著兩本關於台北聲音地景的專書,我們有幸認識了多位從事採製聲音地景的達人(可稱之為soundscapist),他們不約而同都對各類自然生態或人群文化的聲音充滿好奇。懂得聆聽的人,多半都有一種謙遜、溫柔、自省與共享的特質。他們的耳朵有著比一般人更敏感開放的能量,細膩引領其深入生活的內裡,卻又能適時發現「轉熟為生」的趣味。

因為聆聽必須先讓自己靜下來,此時就會專注感受自身與周遭環境人事物的關係變化。換句話說,當你的耳朵徹底打開、並能明辨各種層次的聲音時,你的身體也就同時朝向自然萬物(也可能反過來,不是對外開放而是反求諸己、面對心靈深處)地打開了。莫瑞‧薛佛說,這就是一種「清耳練習」。

倘若清了耳,穿越了各種雜訊噪音而能專注聆聽,我們就可能重新發現三種重要的聲音:被科技事物與消費主義擠壓破壞的自然生態,被社會腳本與功利關係僵化界定的他人對待,以及被現實生活與角色扮演困住無解的自我存在。由此,清耳聆聽、反身思辨、起身行動,便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新生活實踐。

於是我認為這本小書,終究仍是企圖宏大之作,它透過聽覺的考察與再造,不斷探測著一個社會的文明進程到達何處:是否能更加細緻體貼地善待環境、他人與個我?又是否擁有一種超越西方社會、長久以來「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的多元文化可能(比如薛佛曾大力讚許日本傳統造景對聲音表現的重視)?

而同時,這也是一本自我成長與團體動力之作。你可以把它隨身放在袋子裡,搭捷運或喝咖啡時隨機翻上一個習題,既收平心靜氣之效,更能促成一段冥想哲思。當然,本書也鼓勵三兩成群一起玩賞。把聲音的蒐集、連結、設計與再製,當成是家人好友間的交流新活動。透過一起聆聽、吐納、想像,分享與溝通彼此對這世界的喜怒哀愁、異同感受。

莫瑞‧薛佛如此總結:「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從個人或小團體開始,再逐步擴大,像池塘裡的水波那樣,納入愈來愈多參與者,直到最後影響力擴及所有市民,終於影響各個地方的政府為止。那時──直到那時──我們才能期待全世界的聲景有所改變,變得比現在更優雅、更美妙、更有地方特色。」

這場嘗試要扭轉視覺宰制獨大的想像力運動、與自由的感官解放,現在開始熱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