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勝者為王:資治通鑑大講堂,讀古今之變,一解成敗之謎
滿額折

勝者為王:資治通鑑大講堂,讀古今之變,一解成敗之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90351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什麼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會興起和衰落?總有它的原因
重點是能夠熟悉和掌握事件發生的成敗關鍵,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贏得人心,深獲民心,才是勝者為王之道。

2016年度「人文社科類」中國好書得獎之作!
通讀張國剛新作,縱橫東西文化的視野廣度、貫通古今歷史的思維深度
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探究勝者為王之道

《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西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趙匡胤滅後周以前(959年)。原名《通志》,宋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鑑》。內容條貫、敘事清晰,其內容與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相關,其目的是為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而這本書,讓我們看出哪些家國興衰的規律?尤其是如何看待統治者與人類歷史的關係?在歷史中尋找現今的道理,在歷史中,探索當下人生的答案。
張國剛教授潛心研讀《資治通鑑》數十年,在《勝者為王:資治通鑑大講堂,讀古今之變,一解成敗之謎》一書裡,羅列《資治通鑑》裡出現的歷史事件,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人物以及司馬光的寫作思路,書中每個章節末都標註了對應《資治通鑑》篇章的內容。他選取《資治通鑑》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生動講述從春秋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歷史,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本書從《資治通鑑》文本出發,關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點,書中不乏忠於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作者張國剛教授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評論,使到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鉅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經典之作。

例如書中提到:面對氣勢洶洶的智氏聯軍,趙襄子有三個戰略要地可選:邯鄲、長子或晉陽。
長子是今天的山西長治,邯鄲是今天的河北邯鄲,晉陽即山西太原。
長子的優勢是城高池深,邯鄲的優勢是糧草豐足,而趙襄子都不去,他選擇去晉陽。
他認為,城高池深,是因為老百姓的徭役繁重;
糧草豐足,說明老百姓的賦稅沉重!這些有什麼可依恃的?
讓老百姓去築城挖池,大肆徵收老百姓的賦稅糧草,
現在又讓那些人把命拿出來,跟你一塊守城守池,老百姓肯定不幹。
他說:「咱們去晉陽吧,先父在世之日告訴我,尹鐸當初治理晉陽,輕徭薄賦深得民心,這才是最可依賴的。」所以他選擇去了晉陽。

司馬光在給我們講道理:設備——城池固然重要,物資——糧倉也很重要,但是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

張國剛
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關係史論》、《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導論(節錄)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中國的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古希臘則是一個哲學的國度,希臘人重視哲學和科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希臘三傑名震古今。中東、北非(閃族來自北非)、南亞分別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的誕生地。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重視歷史。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資治通鑑》的第一個特點是通。它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通史,可以說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數多、年代長。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九五九)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凡一三六二年,含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的歷史。全書正文有三百多萬字,司馬光參考了三百多部著作,對於史料矛盾或記載不清之處,還進行了比較、考訂,撰寫《考異》三十卷。為了編撰這部書,司馬光和他的團隊(當時著名史學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前後花了十九年時間。元祐元年(一○八六)最終定稿,六年後刊行。現在通用的版本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加入了元代史學家胡三省的「注」及有關附錄,排印出來有六百萬字。
因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廣為流傳,這使得《資治通鑑》的總主編司馬光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編纂這部書,不僅出於自己的喜好和責任感,也和北宋前期提倡文治教化、重視總結歷史經驗得失有關,所以這部書是「奉敕」編撰的。因此,《資治通鑑》這部書的第二個特點是正。不僅符合儒家正統價值觀,而且內容通於大道,取材專取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為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原名《通志》。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鑑」。
正是因為司馬光的經世情懷,鑄就了《資治通鑑》的第三個特點是經世致用。《資治通鑑》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經世致用。全書按時間先後編次史事,但往往用倒敘、插敘或總結的方式,交代史事的前因後果。重要人物逝世,重大事件的得失,作者會有一段蓋棺論定的評價,或者引據史書,或者用「臣光曰」的形式,使紛紜的歷史事實與人物,呈現出系統而明晰的頭緒。它的內容以政治史、軍事史為主,尤其對於戰爭的記述,精采紛呈,充滿了辯證法,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提供給閱史者借鑑。寫「四庫提要」的館臣評述《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曾國藩更向人推薦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為什麼曾國藩認為《資治通鑑》是最好的經世治國之書呢?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所謂「窮物之理、執聖之權」。一本書能講清楚道理已經難得了,除了講道理,還通權變,懂得講操作,這當然是了不得。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閱讀通鑑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史書的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評價: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價值。作為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為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鑑賞價值。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錢的意思是《資治通鑑》的取材多有超出正史之外者。這是因為司馬光的史料選擇確實還參考了正史之外的幾百部著作,並為《資治通鑑》寫了《考異》,對不同的記載進行考訂。錢大昕的評價道出了《資治通鑑》蒐羅史料求博、考訂史實求真的特點。
《資治通鑑》這部書得到了後世學者、帝王的交口稱譽。王夫之寫過一本《讀通鑑論》,專門對《資治通鑑》記載的史實進行評點。王夫之認為閱讀《資治通鑑》,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自淑,就是可以提升自己;誨人,就是可以與人分享;知道而樂,就是知道治國之道、為人之道、處事之道,而感到很愉悅、很快樂。所以自淑、誨人、知道而樂,就是我們學《資治通鑑》的宗旨,也是我們讀《資治通鑑》要力爭達到的三重境界。
其實,歷史就是前人在應對各種挑戰後,給我們留下的一些經驗總結。人生、民族、國家,都會有不同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不同的挑戰,人們相關應對的措施、應對的辦法、應對的智慧,所有的成敗得失的紀錄就構成歷史。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道理往往是抽象的,歷史是具體的。抽象的道理在具體的歷史情境當中,就能使我們明白權變的道理。

目次

導論
第一講 三家分晉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國崛起
三 吳起悲劇

第二講 商鞅變法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變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講 縱橫捭闔
一 南取巴蜀
二 遠交近攻
三 逐客風波
四 破壞人才

第四講 千古一帝
一 奇貨可居
二 趙姬身世
三 茅焦之諫
四 始皇功過

第五講 亡秦必楚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關中
三 鴻門宴

第六講 楚漢之爭
一 漢王拜將
二 陳平獻計
三 韓信將兵
四 垓下之圍

第七講 西漢開國
一 漢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賞功臣
四 諸呂之亂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講 漢武大帝
一 金屋藏嬌
二 漢家故事
三 武帝功過
四 巫蠱之禍

第九講 昭宣中興
一 霍光輔政
二 宣帝繼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禍萌驂乘

第十講 王莽始末
一 純儒起家
二 萬人擁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講 光武中興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對
三 劉秀立國

第十二講 士風矯激
一 宦官專權
二 清議名士
三 黨錮之禍

第十三講 曹操成敗
一 機警權變
二 亂世奸雄
三 成敗關口

第十四講 劉備百折
一 江湖聲譽
二 困境機遇
三 赫然寂滅

第十五講 孫權偏霸
一 父兄好漢
二 任才善謀
三 處世用人

第十六講 曹魏國運
一 曹丕稱帝
二 格局有別
三 曹魏之弊
四 明帝託孤
五 司馬篡權

第十七講 西晉亂局
一 三分歸晉
二 繼位風波
三 八王之亂

第十八講 隋唐霸業
一 北朝政局
二 楊隋代周
三 罷黜高熲
四 廢勇立廣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歸唐

第十九講 治世明君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國用人
三 克己納諫
四 律身「帝範」

第二十講 開天治亂
一 玄宗其人
二 開元之治
三 盛世危機
四 浪漫天子
五 盛世終結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講 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鑑》給我們講的第一個故事。《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從周天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前四○三年開始的。
《資治通鑑》卷一,第一句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魏斯、趙籍、韓虔原本是晉國的卿大夫,現在周天子下令,他們三人升格成為諸侯了,魏、趙、韓正式建國。司馬光在這句後面配了一個一千多字的評論,說周天子自己壞了規矩,怎麼能任命大夫作為諸侯呢?其實,從大夫升級為諸侯,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以前早就有了。周平王東遷那會兒,秦的先祖西陲大夫,不就是因為幫助周平王東遷有功,由大夫提拔為諸侯的嗎?有此先例,為什麼魏、趙、韓就不能升為諸侯呢?大夫變成諸侯,是西周分封時常見的事。姜太公被分封為諸侯,建齊國;周公的長子伯禽,也被封為諸侯,建魯國。
問題是,現在這件事,壞就壞在周天子是被迫作出的分封決定。三家實際上已經把晉國給瓜分了,周天子屈服於壓力,不得不對既成事實作出認定。禮儀名分沒有了,就壞了規矩。這個規矩就是周朝的秩序。規矩壞了,周朝的權威沒有了,周朝作為一個時代,也就結束了。所以司馬光把它作為故事的起點。
為了交代「三家分晉」事情的原委,司馬光把鏡頭拉回到了五十年前,即西元前四五三年,從趙、魏、韓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氏家族的事情說起。
春秋時期晉文公稱霸後,晉國出現了趙、魏、韓、智、范、中行等世襲卿族,稱為晉國六卿。六卿共主國政,專擅晉權。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被誅滅,掌握晉國大權的就只剩智、趙、魏、韓四卿。其中智家最為顯赫,在當時掌控著晉國的大權。趙、魏、韓三家是怎麼聯合起來把智氏家族消滅的呢?司馬光從智氏家族選拔接班人講起。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就是智氏家族要選嗣卿,尋找將來繼任「卿」職位的人選。智氏家族的老大智宣子,想選一個接班人來培養,他就選嫡長子智瑤為嗣卿,繼承他的卿位。卿也是世襲的,跟國君一樣。他們家族一個叫智果的,出來反對,說:「你家大兒子智瑤雖然身有『五賢』,但是他有個大弱點。」
所謂「五賢」指智瑤的五個優點,第一個,長得帥,「美鬢長大」;第二個,武藝高強,騎射兼通;第三個,多才多藝,才藝超群;第四個,善辯能文;第五個,「強毅果敢」。那麼他最大弱點是什麼呢?就是不仁。智瑤沒有仁德之心,為人刻薄寡恩,損人利己,不懂得籠絡人心。人若不仁,當領導就沒有人擁戴;大家不追隨擁戴,這個領導怎麼當呢?所以智果的這一反對意見,是有道理的。可是,智宣子沒有採納。
另外一家趙家,也在選嗣卿。
趙簡子,本名趙鞅,他是「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也是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與狼》中,那個將中山狼追得鑽進東郭先生口袋裡的英雄趙簡子。在真實歷史中,他是位智勇雙全的政治家、軍事家。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二兒子無恤,究竟該立誰為繼呢?他把兩支寫著訓誡之辭─就是修身自持之類警句格言─的竹簡,給每個兒子一支,讓他們好好記住,好好保管。過了三年,趙簡子突然問兩個兒子,你們還記得竹簡上寫著什麼嗎?大兒子伯魯忘得精光,竹簡也找不到了;二兒子無恤,卻背得滾瓜爛熟,竹簡也好好地保藏著,隨身攜帶。趙簡子覺得老二無恤「賢」,就立他為嗣。趙無恤,謙謹謙卑,處事細心,受到父親的青睞,所以被立為接班人。他就是趙襄子。
後來兩家老人都去世了。智瑤,就是所謂智伯,又稱智襄子,繼位了;趙無恤,趙襄子也繼位了。智伯主持晉國的國政,處事強霸,跟這幾家相處,往往對別人很不客氣。有一次在藍台的酒宴上,智伯輕侮韓康子和他的大臣段規,別人懷恨在心,他卻不以為意。後來智伯假借國君之命去打越國,並以籌措軍費的名義,逼迫其他三家各交出一座城邑。
智伯首先向韓氏開刀,韓康子當然不同意。他的輔臣段規卻建議,不妨滿足智伯的要求,把禍水外引。段規說智伯如果得寸進尺,一定還把矛頭再指向別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靜觀其變。韓康子覺得有道理,就答應送給智伯一萬戶人家的封邑。
智伯果然獅子大開口,又向魏桓子索地。魏桓子覺得毫無道理,本想予以拒絕,輔臣任章卻建議說,不妨採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驕兵之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這段話是已經散佚的《周書》裡面的,現在通行的《老子》裡面也有類似的表達。任章引用此話的意思是說,要打敗對方就要先麻痹對手,同時暗中結交利益攸關的盟友,來共同對付智伯。如果魏家挑頭,單獨成為智氏的打擊目標,沒有什麼好處。畢竟魏家跟智家比,勢不均、力不敵。魏桓子明白了任章的道理─禍水外引,不要單挑!我們這些被欺負的人,利害一致,就能團結起來;智伯屢屢得手,覺得我們都怕他,就會狂妄自大。我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共同對付狂妄驕傲的智伯,「智氏之命必不長矣」。於是,魏桓子痛快地給了智家一座有一萬戶的封邑。
最後,志得意滿的智伯,再次把手伸向趙氏,而且指定要蔡、皋狼之地,遭到了趙襄子堅決拒絕:我先祖的遺產,先祖的封地,怎麼能隨便割讓給他人?一怒之下,智伯不假思索,馬上糾集韓、魏的軍隊,聯合起來攻打趙氏。
面對氣勢洶洶的智氏聯軍,趙襄子有三個戰略要地可選:邯鄲、長子或晉陽。長子是今天的山西長治,邯鄲是今天的河北邯鄲,晉陽即山西太原。長子的優勢是城高池深,邯鄲的優勢是糧草豐足,而趙襄子都不去,他選擇去晉陽。他認為,城高池深,是因為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糧草豐足,說明老百姓的賦稅沉重!這些有什麼可依恃的?讓老百姓去築城挖池,大肆徵收老百姓的賦稅糧草,現在又讓那些人把命拿出來,跟你一塊守城守池,老百姓肯定不幹。他說:「咱們去晉陽吧,先父在世之日告訴我,尹鐸當初治理晉陽,輕徭薄賦深得民心,這才是最可依賴的。」所以他選擇去了晉陽。
司馬光在給我們講道理:設備─城池固然重要,物資─糧倉也很重要,但是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果然,當趙襄子逃回晉陽的時候,智伯率領三家聯軍緊追,把晉陽圍得水泄不通,掘城灌水圍了兩年,晉陽軍民同仇敵愾毫不動搖。「城不浸者三版,沉灶產蛙,民無叛意」,水高到差一點就要漫過城牆了,灶間都是青蛙鑽來游去的,但是老百姓都不動搖,堅定支持抗敵。

一 智伯覆亡
在這個時候,智伯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第一,剛愎自用,霸氣逼人;第二,輕視對手,一意孤行。《資治通鑑》通過兩件事,來表達智伯的狂妄,一個是他做的,一個是他說的。
智伯乘車去巡視攻城情況,他坐在車上,另外兩位也在車上,不過位置不一樣。春秋戰國時期,車可以同時乘坐三人:尊者坐在左邊;保安陪同叫驂乘,坐在右邊─這跟我們現在不一樣,現在坐汽車後排右邊是尊者;中間是禦(駕車的意思,就是車夫)。智伯坐在最尊貴的左邊,魏桓子駕車坐在中間,是他的車夫,韓康子驂乘,拿著武器護衛他。都是卿大夫,但這麼不平等。智伯說了一句話,不無輕佻:我今日才知道,大水可以亡人國的。霸氣十足呀。可是這個霸氣的外露,引起了兩個盟友的擔心。擔心什麼呢?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安邑是魏國國都,平陽是韓國國都。
兩位盟友的心思很快被智伯身邊謀士絺疵注意到了,因為韓、魏的憂慮,可能在臉色上、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了,這個絺疵就觀察到了。他提醒自己的主公:「韓、魏必反。」智伯問:「子何以知之?」你怎麼知道的?絺疵回答:「從人情事理就可推知。晉陽城亡在即,這兩位不但沒有高興的樣子,反而憂心忡忡,不就是擔心脣亡齒寒嘛。如果趙完了,韓、魏擔心它是下一個。」智伯就問韓康子和魏桓子:「有人說你們要謀反了。」兩人矢口否認:「哪有的事,這一定是奸人為趙氏充當說客,想讓您懷疑我們,從而放鬆對趙氏的進攻,我們都期盼著早日分享趙氏的田土,怎麼會這麼做呢?我們完全不可能冒犯您吶!」智伯居然相信了這兩個人的辯解,毫不懷疑。為什麼呢?因為他根本不相信魏、韓有膽量反叛他。所以魏、韓當初的驕兵之策,已經起到作用了。事後,絺疵質問智伯:「主公您怎麼把我的話告訴韓康子、魏桓子呢?」智伯問:「子何以知之?」你怎麼知道的?絺疵說:「剛才我進來的時候,看見這兩位狠盯了我一眼,就趕緊離去了,我猜一定是他們知道我說的話,知道我讀懂了他們的心思。」智伯完全不理會絺疵的分析。絺疵害怕了,找了個機會出使齊國,溜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