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了解生存知識 掌握生存技能 提升生存意志 增強生存本領
現在的父母無微不至地關照、保護孩子,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對孩子真的好嗎?
做家長的常常是在自己狹小的視野中,在自己的羽翼下哺育著下一代。而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
即使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自己也可以開創多姿多彩的未來。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無論面臨多少挫折――公司查封、工廠倒閉、失業、被炒魷魚――都能夠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然而,現在大多數子女是處在不太被約束的自然狀態下成長起來的,甚至有的父母還一味放縱自己的孩子,社會問題就顯現了出來,殺人、搶劫、吸毒……等等。
這些行為的起因在孩子,但引導教育的責任在父母。孩子想怎樣就怎樣、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最終的結果是孩子失去了他人的尊重,也許最後失去的是生存的機會。
此外,在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每個人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亦加劇,這影響著每個人分分秒秒的思維和行為。對於抗壓能力差的孩子,很容易轉為對社會不滿,並走向極端甚至自殺,以毀滅性的方式報復社會。
自殺的孩子,本應是無憂無慮的花樣少年,為什麼會自殺呢?現在的孩子備受父母的寵愛,父母精心照顧,反使其養成懶散、抗壓能力差的性格缺陷,給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困難,這確實值得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要明白,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則,縱有遼闊的天空,孩子也不會飛翔。
孩子不能自立、不懂得自我保護,那就是父母失職。動物會在孩子長大後把牠們從身邊趕走,逼迫孩子學會獨自生存的能力。
這種行為貌似殘忍,實則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做法。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是否做到了呢?父母對孩子發自內心的百般呵護,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所以,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只給予援助,而是培養自立的人。
馬來西亞在初中時會教孩子們一系列課程,叫做生存教育。
它會教給孩子們諸如劈柴,鋸木,做飯,織毛衣等等生存技能;在日本,為了讓自己的後代依然保存父輩創業的秉性,不少學校特設立勞動場所,讓孩子們使用挫刀、榔頭,目的是學會吃苦、懂得生存;瑞士家長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無能之輩,相當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
比如,女孩子初中一畢業,就被安排到別人家裏去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工作,下午上學;在美國的中學生,不管家裏經濟狀況如何,孩子到十二歲以後,就必須得給家裏的庭院剪草坪,給別人送報紙。
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些苦是值得的。
通過生存教育,幫助孩子了解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強生存本領,掌握生存規律,樹立正確的生存觀,是很多父母都忽視了一個問題。
自我保護以及未來生存的課程有很多,這些東西不能等到出現了問題再進行教育,而要防患於未然。
雖然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導致的是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
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主的生存能力。
同時,在加強防止青少年犯罪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也是一項很緊迫的任務。
父母必須教會孩子學會保護好自己、遠離危險,才能有一切。
有人在,一切在。為人父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父母要引導孩子一點點走向獨立和成功,就必須用正確的引導孩子生存的技能。
作者簡介
目次
1.生活自理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基礎 018
2.生活勞動是孩子獨立自主的啟蒙 024
3.別把孩子教養成溫室裏的一朵花 030
4.讓孩子獨立的計畫從現在就開始 038
5.孩子自己動手將來才能豐衣足食 044
PART 2 生存教育,從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教起
1.父母有意義務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052
2.一個觀念: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 058
3.讓孩子徹底遠離毒品和酒精的誘惑 065
4.千萬不可讓孩子與污穢者為伍 071
5.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077
6.教導女兒,凡事請先保護好自己 083
PART 3 生存技能,是保障孩子自食其力的本領
1.學校成績對孩子技能發展影響很大嗎? 090
2.學習的目的在找出孩子未來正確的路 096
3.學習技能,才是孩子未來生存的工具 101
4.讓孩子打工,可培養自食其力的能力 108
5.尊重意願,讓夢想成為自食其力的本領 115
PART 4 加強金錢教育,讓孩子能更好的自食其力
1.父母須教育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 124
2.必須讓孩子在金錢上有正確的是非觀 131
3.讓孩子吃點苦頭學賺錢是相當必要 137
4.讓孩子盡早萌生強烈的賺錢意識 144
5.適當的給孩子機會學習做個小當家 151
PART 5 增加挫折教育,能提升孩子生存的韌性
1.孩子想不開,源於挫折抗壓力不足 160
2.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抗挫能力? 167
3.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的面對失敗 172
4.父母須適時的幫孩子解決過大的壓力 179
5.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時的自我激勵 187
PART 6 增強交際能力,拓寬孩子的生存空間
1.孩子交往能力越強未來會越好 194
2.孩子與人相處的心態多來自母親 200
3.交往能力與未來的生存密切相關 205
4.教育孩子如何獲得好人緣的技巧 212
5.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218
6.教育孩子做個有團隊意識的人 224
PART 7 生存要更好,從良好的品格做起
1.屏除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232
2.積極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 239
3.教育孩子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245
4.讓孩子成為自信而不自負的人 252
5.讓孩子做個知足、有愛心的人 260
書摘/試閱
PART 1 孩子有生活能力,未來才能自食其力
很多家長並不能放開保護孩子的雙手,過多的干涉著孩子的生活,其實,這樣做並不是好事。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未來的生存能力。
1.生活自理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基礎
公眾調查組做了一次調查。調查對像是包括市屬縣的年齡在六歲至十四歲的孩子及其家長。調查共發放問卷一千份,回收有效問卷九百八十九份。調查結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五點七的孩子認為學習做家務沒有必要。其中,百分之三十二點三的孩子沒有做家務習慣,百分之三十七點二的孩子不知道怎樣才算做家務。
同樣在大型調查中,調查組還對十歲至十四歲孩子從事家務勞動的狀況作了瞭解,並且發現了兩個令人震驚的結果:
⊙⊙⊙⊙⊙⊙⊙⊙⊙⊙⊙
結果之一:相當多的孩子不做家務或很少做家務。
在調查所列五項勞動種類中,只有百分之十五點五的孩子經常購物;百分之十一點六的孩子經常打掃衛生、整理房間等;百分之八的孩子經常洗碗、洗菜等;百分之六點六的孩子經常洗衣服;百分之三點九的孩子經常做飯。從上述資料來看,比例都是相當低的。
另外,有百分之六十九點七的孩子明確表示從沒做過或很少做飯;百分之六十三點二的孩子表示從沒洗過或很少洗衣服;百分之四十八點一的孩子表示從沒做過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簡單家務勞動;百分之三十八點六的孩子從沒買過或很少買東西;百分之三十一的孩子從沒做過或很少做打掃衛生、整理房間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結果之二: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務時間太少。
○分鐘的佔百分之九點七;一到十分鐘的佔百分之四十七點三;十一到二十分鐘的佔百分之二十七點二;二十一到三十分鐘的佔百分之十一點九;三十一到六十分鐘的佔百分之二點八;一小時以上的只有百分之一點一。從一分鐘開始,勞動時間越長,百分比越低。孩子平均每日勞動時間為十一點三分鐘。這一結果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
有研究表明:以每人每天參加家務勞動的時間計算,美國為一點二小時,泰國一點一小時,韓國○點七小時,英國○點六小時,法國○點五小時,日本○點四小時,也就是說,我國青少年平均每天勞動時間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青少年。
⊙⊙⊙⊙⊙⊙⊙⊙⊙⊙⊙
我們還需要列舉太多嗎?上述數字已經足以讓我們震驚、清醒。我們家長們習慣於溺愛孩子,習慣於讓他們無所負擔地專心於他們的學業,惟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以好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一位母親來信說:我女兒十二歲了,上小學五年級,學習還不錯,可就是生活不會自理。她那個小房間亂七八糟的,我常提醒她,也常幫她一起整理,並要求她自己學會整理。可過不了幾天又依然亂糟糟。對她怎麼辦呢?
孩子長大了,不會整理自己的房間了,家長急了。可是,我們有沒有反省一下,是孩子不會收拾自己房間呢,還是我們從來沒有讓孩子收拾過?孩子從小都沒有做過家務,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態,等我們發覺是孩子做家務的時候了,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不會做,我們還埋怨,這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我們自己的錯呢?
有這樣一個男孩,今年十六歲,學習成績在班裏中下等,在家裏,除了看書學習以外,整天就坐在自己房間裏發呆。父母很焦急,擔心孩子有問題,請心理諮詢老師到家裏。
諮詢師通過與孩子的交談,並未看出他智力上有什麼異常,卻發現這個孩子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不願意做任何事情包括與家裏人說話。孩子說他不知道做什麼,也不知道跟父母說什麼,小的時候他只管吃和玩,其餘的事情父母都替他做好。上學以後,父母就只讓他學習,給他請了許多家庭教師,還給他買了電腦,家務事一點也不用他操心,連他的自行車沒氣,都是家裏人給他打好了他才騎。但他的學習成績並沒有讓父母滿意。
諮詢師問他想沒想過父母因他的學習成績上不去而產生的心理焦慮,他告訴諮詢師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和他沒關係,學習成績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願意,他就會考好。
⊙⊙⊙⊙⊙⊙⊙⊙⊙⊙⊙
從這個男孩身上可以看出,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責任心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孩子的家長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時,沒有給予適當的教育和訓練,那麼他就會喪失做人的一種能力,無法站在已有的經驗高度上體會對他人的責任心,包括對父母。
這個男孩一定認為父母既然能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麼他們自然可以處理好這種焦慮,自己完全不用理會父母的這種焦慮。事實上,這種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養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強化家長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不要認為幫孩子整理書包,幫孩子打理任何小事是對孩子的幫助,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就能看出。作為家長,從現在開始醒悟還不晚,不要等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問題了再後悔自己的做法就為時已晚了。
2.生活勞動是孩子獨立自主的啟蒙
關於孩子勞動,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威特倫花四十年時間,追蹤了二百五十六名波士頓少年,得到結論是:從小愛勞動、能做事的孩子成年後,與各種人保持良好的關係的比不愛勞動的孩子多兩倍多,收入多五倍,失業少十六倍,健康狀況也好得多,生活過的美滿充實,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
子女人格調查中也有三個重要的發現印證了勞動對於健康人格的作用:
1.子女勞動的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
2.子女勞動的時間越長,越能吃苦,越有利於形成勤勞節儉的品德。
3.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情緒比較穩定,心理問題較少,學習自覺性與責任感較強。
⊙⊙⊙⊙⊙⊙⊙⊙⊙⊙⊙
一位媽媽在家教四歲多的女兒洗碗,街坊阿姨來串門,驚訝地說:「孩子這麼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讓我們家的大寶做這些事情。」媽媽說:「小孩子做些家務事有好處的。」阿姨不屑地說:「會工作有什麼出息,瞧我做了一輩子的事,現在還不是失業了。我可不能讓大寶像我一樣,有工作的時間,不如學認字、算術……」
阿姨的話有相當的代表性,其結果是孩子的勞動每況愈下。這是在愛孩子嗎?不是,這是在害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語重心長地告誡父母們:「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勞動是最關心、最忠誠的保姆,同時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
在德國,人們早已注意到勞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他們甚至把孩子的勞動義務明明白白寫到了法律裏: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
1.六歲∼十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
2.十歲∼十四歲的孩子要在花園裏勞動、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
3.十四歲∼十六歲的孩子要擦汽車和在花園裏翻地。
4.十六歲∼十八歲的孩子要完成每週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家長們不會忘記幾個非常熟悉的觀點: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類;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不勞動者不得食。這些觀點反映了客觀真理,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廣大家長都在親自實踐著這些觀點。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愛勞動,愛勞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勞動對孩子良性的發展與成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主要是:
1.勞動有利於孩子心靈手巧,愛工作、會工作的人多具有這個優勢。
2.勞動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如勤勞,獨立,有責任心,有堅持性等。
3.勞動有利於發展智慧,促使孩子動腦筋,鍛鍊動手能力。
4.勞動還有利於孩子強身健體,有利於豐富生活以及加強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等等。
⊙⊙⊙⊙⊙⊙⊙⊙⊙⊙⊙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熱情,不要把孩子供起來當「皇帝」「公主」一樣養。
1.首先可以與孩子談談需要在家做的工作,問問孩子他們認為自己能做什麼。你會很驚訝地看到他們是那麼地樂於做工作,那麼地渴望做工作,而你原本並不指望他們在那麼小的時候就樂於承擔工作。
2.和孩子確定一個可達到的目標。從簡單容易的做起,逐漸讓他們做比較複雜艱難的工作。比如:可以讓四歲大的孩子每天把報紙拿進屋裏或是擦廚房的桌子。
3.把工作變為遊戲。給自己和孩子規定同一個任務,然後進行比賽,看誰擦桌子擦得快,看誰找報紙找得快。孩子獲勝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會做得越來越好。
4.記住,要向孩子演示怎樣去做某項工作,而不要把他們做過的事重新做一遍。例如:孩子第一次使用吸塵器,那麼就給孩子演示一下怎樣操作,並且告訴孩子吸塵器都吸什麼東西。有一個六歲大的孩子的母親,沒給孩子任何指導就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結果,三十秒後,一條嶄新的嬰兒圍巾就被吸進吸塵器裏了。這對他們母子倆都是個教訓。
5.分工合作養成通過分配任務完成工作的習慣。
很多父母怕孩子有閃失,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這是很不對的。只要沒有殘疾的可能或生命危險,應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即便發生小意外,這也是孩子切身經歷的痛,是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元素。
3.別把孩子教養成溫室裏的一朵花
在溫室裏面成長的花朵,受到主人精心的照料,能夠提供充足的養料。久而久之,花朵長得很快,開放得也鮮豔美麗,可是將它一放到暴風雨下,恐怕就要折腰了。
人也是一樣,如今人們物質生活水準不斷地提高。父母從愛孩子變成溺愛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給什麼,也許就只差天上的月亮星星了。但是人終有老去的一天,難道父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嗎?能給孩子一輩子所需要的東西嗎?實踐證明從溫室出來的花朵是經不起風浪考驗的。
⊙⊙⊙⊙⊙⊙⊙⊙⊙⊙⊙
人一輩子靠父母扶著是永遠學不會自己走路的,跌倒了就不會自己爬起來。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人是長高了,可心理很脆弱,情商也不高,經不起大風大浪,走向社會怎能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呢?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導致的是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父母無微不至地關照、保護孩子,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會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並使得孩子變得無能。
屠格涅夫曾經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成功的人是幸福的,而幾乎每一個幸福的人,都是經由苦難而來,苦難不僅孕育著希望,也孕育著成功,孕育著幸福。只有經歷苦難的考驗,孩子才能迎來人生的絢爛與多彩。
然而,生活中我們不只一次聽到這樣的閒談:怕孩子摔倒受傷,不讓孩子學騎自行車;怕孩子扎到腳不讓孩子在沙灘脫鞋;怕孩子砸壞碗筷不讓孩子給大人拿碗等。其實,塑造什麼樣的孩子,主動權在父母手中。面對如此之多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我們與其想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現在的父母們都怎麼了?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有兩類父母行為肯定導致孩子後來的人格問題,這就是溺愛和忽視。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關注和過度的保護就是溺愛,溺愛剝奪了孩子成長中應該具備的獨立性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自卑感,導致成年後的人格問題。例如,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有些父母要嘛不管,要嘛完全壓制。他們總是想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玩滑梯時別摔著,別被其他的孩子欺負,企圖迴避生活中許多醜陋的現實。結果,孩子長大後,根本就沒有應付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不能自謀生路,不能自己做出決定,不能應付生活中面臨的日常問題和挫折。
受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自己所取得的經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並害怕挑戰。替孩子去做事和事先告訴孩子,這就像是在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一種資訊:「你一個人做不了。」在父母的這種態度下,孩子就會失去信心,並有了輕易放棄的傾向,所以父母的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康。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有哪些不良影響呢?
⊙⊙⊙⊙⊙⊙⊙⊙⊙⊙⊙
一.影響孩子的社會性。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即孩子的心理成熟過程。孩子的社會性是在其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孩子離開父母親進入夥伴世界,親子關係是保護與被保護的關係,而夥伴關係則是要求友情、信賴、協調的關係。孩子為了在夥伴中保持良好的關係,就得學會某些必要的品質,發展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並發展獨立性,在心理上體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進而主動適應社會並承擔自己的義務。
受到過分保護的孩子,人際交往局限於父母和親人,不能從廣泛的交往中體驗他人的情感、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進入學校後,往往不知道與他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從而形成孤僻、依賴、憂鬱的性格,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行為問題。
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會活動中發展的,過度的保護實際上是限制了孩子智力和心理活動的發展。過度保護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探索、去努力發展和表現自己的智力。更糟的是,由於很少有需要自己動腦、動手的情境,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中常表現軟弱、退讓和懶惰,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不願動腦筋想問題。
三.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的作業、考試錯得很多,在班裏很沒有面子,被老師批評,就情不自禁地包辦代替。父母要丟開這個面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任,他上課沒注意聽,寫作業不認真,知識沒掌握,測驗沒有好成績,哪個地方錯了,孩子下次就會警醒,而父母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這種責任心,以後還會錯。學習責任感的喪失使孩子經常不能獨立品嚐成功的果實。如果是孩子獨立完成考了好成績,他會特別開心,也會形成他日後學習的一個推力。
⊙⊙⊙⊙⊙⊙⊙⊙⊙⊙⊙
一般來說,孩子從出生後開始,就會用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去看、去聽、去聞、去嘗試和模仿,只要家長不把他圈起來,孩子學習的衝動我們攔都攔不住。兩個月的孩子就會轉動頭和眼睛跟蹤走動的人,不到半歲的孩子聽到聲音就會找尋聲源,一歲的孩子看電視你若關掉他就鬧,兩歲的孩子最喜歡幫媽媽掃地洗碗……孩子每時每刻都在調動自己的智慧吸收新知識,一般來說具有主動精神的孩子,他的潛能會更容易的表露出來。
當孩子有了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識和行動時,現在的父母卻經常以各式各樣的理由來堵塞孩子前進的步伐,什麼都不讓孩子親自動手,也不給其實踐的機會,難道這就是父母所謂疼愛孩子的方式嗎?那麼父母在付出愛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愛會對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最好的保鏢是自己。孩子能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與他們獨立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密切相關。有的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管得太寬,過度地保護使孩子成為溫室裏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一到社會中就相形見絀。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長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