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8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壹、四念處觀與四無量心觀
一、禪修的重要性
「教」和「觀」是理論與實踐;有教而無觀則罔,有觀而無教則殆。有教而無觀則罔,有理論而沒有實踐,如同說食數寶;食物好吃,沒有親自品嚐,永遠得不到利益。反之,有觀而無教則殆,只有片面的做,不知原理,這是非常的危險。只知理論而不知實踐,或者只知實踐而不知理論,均為偏頗。
(一)心的訓練與開發
中國佛教的禪是空性的智慧。我這次介紹的「禪」,不是指中國佛教的禪,而是心的訓練與心的開發。訓練是不斷地操作與練習,心透過訓練,讓心更加的安定、更加的完美、更加的善良。心的開發是開發心的潛能,讓心的能力充分地展現。身體的訓練和開發潛能有其極限,身體的生命終歸結束,然而,心的能量是無窮的,它的能力在不斷地開展,只不過某些因素使得心沒有充分發揮。
釋迦牟尼佛觀察:眾生為什麼會煩惱和痛苦,除了環境的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眾生的身心。環境可依心而改變,譬如提倡環保能令國土更加的好,因而產生動力願意改變環境。更重要的就是身心,身體健康,免除身的煩惱;心健康,可以免除內心的焦慮不安、恐懼、無明;二者又以心最為重要,因為心不像身,有壽盡之時,它有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能力。身體有生老病死的煩惱,這是永遠無法避免的,然而有一些煩惱是可以透過心的訓練而改善,比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包括身心,若五陰熾盛,則讓身心焦慮不安。除了身體的訓練外,心的訓練最重要,讓心不要焦慮不安、浮躁、躁動。這是釋迦牟尼佛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透過心的訓練、心智的開發而免除我們的痛苦。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我們的身心和環境都在不斷地變化。人生無常,因為無常,帶來壓迫性;我們不能夠預測下一秒鐘、明天、明年、十年後的情況,心沒有安全感,就有種種的不安。釋迦牟尼佛更知道快樂是無常的,所以也是苦,甚至不苦不樂也是苦。當你的心沒有訓練好、心智沒有開發,你就沒有智慧,因而執著快樂,這時的快樂就變成了苦。即使禪修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等很深的禪定,但釋迦牟尼佛說:「這還是苦,快樂不是永遠的快樂,它是無常、會改變的。」即使不苦不樂還是苦,因為不苦不樂也是無常,也是會改變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不要苦,也不要追求快樂,同時不要追求不苦不樂;重要的是智慧,了解身、心、世界、萬事萬物的真理。了解真理,就能隨順一切的情境,不受情境的影響,不受自己身心變化的影響。
(二)明察真理
有一個譬喻,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石頭,坑坑洞洞,很多障礙物,你要把全世界都鋪滿地毯,不讓腳受傷,不讓身體受傷,這是辦不到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只要穿上鞋子,跑遍全世界腳都不會受傷。鞋子代表什麼呢?就是我們這一顆心。人生、世界是心所創造、心識所展現的;心開的人一定開心,心障礙的人一定痛苦而煩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開啟智慧的方法,能夠究竟解脫一切,不再受環境、身心影響的方法——禪修。禪修包括兩部分:第一、心的訓練;第二、心智的開發。
心的訓練是讓我們心不浮動、心不散亂,心能夠安住在當下,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心智的開發,是訓練我們能夠得到心智的清明,能夠看懂人生宇宙的真理。活在真理之中、活在自然之中,與真理、現實打成一片,融合在一起,我就是現實,現實就是我,我和現實沒有兩樣。心,百分之百的接受現實,當然就沒有煩惱、沒有壓力了。因此禪修就變得很簡單,第一步,只求心的訓練,讓心能夠不散亂,能夠專注在當下的身心環境。第二步,保持心的清明,能夠洞達現在的現象,是過去無始以來種種因緣相續變化的結果,而現在的現象,也就是現在的心會影響無窮盡的未來。當下的情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過去種種因緣相續演變得到的結果;而當下的心也會相續,產生很多的因緣條件影響到未來。這就是禪修。
禪修一點也不神秘,是每一位眾生都要去做的。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信不信佛教都沒有關係,但你一定要禪修,因為禪修是訓練心能夠安定,能夠接受現況,更能夠顯發自己的智慧,了解到人生宇宙的真相。
禪修當然要有理論基礎,也要有實踐。教和觀,好像一隻鳥的兩個翅膀。兩個翅膀平衡了,才能夠飛得快、飛得平穩,能夠翱翔於天際,能夠享受翱翔的樂趣,享受自由自在的美。禪修帶給我們人生真善美。
二、《大念處經》修持法
禪修的方法無量無邊,簡單介紹幾種隨時隨地都可以禪修的方式。首先要介紹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大念處經》(巴利文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梵文Mahā-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一)導言總釋
1. 釋經名
大:Mahā音譯摩訶,是大的意思。
念:即是正念,意思是能夠記住不忘。能夠記住某一件事情不會忘記,稱作「念」。要能夠記住某一件事情不忘記,就必須心在某一件事情之上,心能夠觀察、能夠注意某一件事情,才能夠憶持不忘。
處:《大念處經》的處,當動詞用,訓練我們的心如何在當下。如果當名詞用,念處就是指讓我們心能夠注意的對象。
經:稱為「經」者,表示它是真理,古時候適用,現在也適用;對印度人適用,對華人也適用,對所有一切眾生都適用,這稱之為「經」。
這個身體,眼睛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觸摸得到,我們感覺得到;產生情緒的心就很微細,比較不容易觀察得到。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訓練心之前,可以先從最表面、最容易觀察、最容易訓練的身開始,這就是「身念處」的修行。在心定了以後,如果能夠一步一步觀察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以及產生感受、想法的源頭,我們就能徹知人生的真理。
2. 禪修為基
《大念處經》介紹四種讓我們能夠讓心得到訓練,以及心智開發的方法,稱為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面三個念處是讓心安定,主要是心的訓練,有一小部分談到心智的開發。第四個法念處,重點是在心智的開發,生起智慧;這是生命的智慧、生死的智慧,永遠沒有苦痛、永遠輕安、永遠解脫自在的智慧。
修四念處的好處,可以令眾生身心清淨,身輕安,心也不沈重、不罣礙;超越一切的憂悲,滅除一切的苦惱,成就修行的正道,體證涅槃。涅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涅槃的意思是「不生」,讓我們的心不生焦慮、不生憂愁,甚至於不生快樂、不生不苦不樂。因為只要是「有」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
所謂不生,就是讓心安定、心智開發,不再對任何的事物產生分別執著,不要產生妄想。因為體證到一切的事事物物緣起而性空,了解真理,一切皆是如是如是,所以心就輕盈,能夠知道一切現象雖然有,可是這些現象是眾因緣條件和合而成,沒有本身不變的體性,心因此安定,不生起執著的心、不生起分別的心。不生,自然就不分別它、不執著它,心是解脫自在的。要讓我們的心永遠解脫自在,就必須禪修。
3. 概述身念處
安住於身是禪修的方法之一。正知、正念循著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與憂慮。讓心不要離開這個身,我們的身現在坐在禪堂,我們的心不要跑到自己的家裡,或者跑到其他某一個地方。你的生命是由身和心所構成,身在這裡,你的心就要在這裡。身在切菜、煮飯、掃地,甚至於大小便、吃飯、睡覺,心就不要離開切菜、煮飯、掃地、大小便、吃飯、睡覺。身到哪裡,你的心就要在那裡,怎麼可以離開你的身而打妄想、胡思亂想呢!
身就在這個當下的時間。如果想到過去,有用嗎?它已經過去;想到未來,有用嗎?它還未發生;只有現在才最實際。循著這個身來觀察是不是有疼痛、是不是皮膚癢、是不是有不舒服,你都要很清楚。因為身是你的生命,你都要清清楚楚地觀察,這是「身念處」。
4. 概述受念處
更深的是感受、覺受。你清楚你的感受、覺受嗎?你現在憂愁,你知道你在憂愁嗎?你現在快樂,你知道你在快樂嗎?你現在不苦不樂,你知道你在不苦不樂嗎?不要陷在憂愁裡面,還欺騙自己:「我很快樂」,強作歡顏,這是違心之論。這就是「受念處」。
5. 概述心念處
你知道你起了念頭嗎?你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嗎?你知道你現在生起了一個壞的念頭,或一個懈怠的念頭嗎?你知道你有一個貪欲的念頭,有一個瞋恨的念頭,有茫然無知、陷入愚癡的狀態之中嗎?訓練我們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稱作「心念處」。
6. 概述法念處
如果了解自己的身心,就能夠知道身心的一切狀況。你走到庭院裡面,你知道庭院的真實狀況嗎?你駕著車在路上跑,你知道馬路的情形嗎?你與人講話、互動,心有放在與人講話之上嗎?還是你不斷地講,沒有觀察對方的臉色,他的反應呢?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是晴天?有沒有注意到周遭環境的改變?這就稱為「法念處」。
(二)觀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 身隨觀念處)
1. 安般念(ānāpānasati出入息念、觀息法)
身念處有很多訓練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稱之為「安般念」。安般,梵文ānāpāna的直譯,用現在的語言稱之為「呼吸」。呼吸最重要了,而且呼吸與每一位眾生形影不離。
我們在母胎裡面就需要呼吸,一出母胎更需要呼吸。我們一個禮拜不飲食,也許還不會死,但只要五分鐘不呼吸,很快就腦死了,接著身體產生變化而死亡,所以呼吸最重要。從投胎的第一刹那,我們就開始在呼吸,但是很少人去觀察、研究呼吸,釋迦牟尼佛抓到了生命最重要的呼吸,就教導我們注意生命最重要的呼吸。
1-1. 如何觀呼吸
走路的時候、講話的時候、吃飯的時候,不容易觀察到呼吸,因此必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例如可以在樹下、水邊、公園,或在自己的書房、臥室、禪堂,慢慢地把身坐下來,甚至站著也可以。如果眼睛張開會受到干擾,可以閉起眼睛。你可以塞住耳朵,不聽聲音;但也可以不必塞住耳朵,只要眼睛微閉,七分閉、三分開,避免昏睡,也可避免自己受到外面情境的影響。身體坐正,氣才能夠暢通。這個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之上。
禪修開始的時候首先要練習呼氣。觀察呼氣的時候,氣於我們的肺部,或於我們的丹田,或於我們的四肢,慢慢地來到鼻孔,由鼻孔出去;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氣息出去了。在吸氣的時候,也很清楚外面的空氣進來了。一呼一吸都很清楚,氣息到哪裡都很清楚,這樣就可以將心安定,同時可以增長智慧。
當你的心沒有離開呼和吸,練習幾次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況以後,就會漸漸清楚呼吸的相了。我現在的呼吸,比起上一次的呼吸長,我知道它長;比起上一次的呼吸短,我知道它短;不要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認為長呼吸就比較好,短呼吸就比較不好,因為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就是煩惱的開始。不必煩惱我不能像練氣功、練瑜珈的人一樣,一次的呼吸可以達到十五分鐘、一小時,甚至於可以長達到一天、兩天、一個星期。
氣息越長,代表心越定、身體越健康。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不僅求身體的健康,更重要是求心的安定和心智的開發。這個時候,不要給予任何的價值判斷,只要清楚你的呼吸是長,你知道是長。你的呼吸是長,不要認為你的呼吸是短;你的呼吸是短,也不要認為你的呼吸是長。所謂的長、短,它不是真的,長、短是比較來的。你一口氣可以一分鐘,比起一口氣半分鐘的人來說,是長很多了;但是比起一口氣兩分鐘的人來說,你只有他的二分之一而已;比起能夠一口氣五分鐘的人來說,你只有他的十分之一而已。所以,長、短都是比較來的。
接受你的現況,一口氣只能夠一分鐘,就是一分鐘。練習久了,自然它就可以延長,延長到兩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如果能夠進入禪定,一口氣可以支持一天、二天或七天,甚至更久都沒有問題。呼吸長了,綿綿密密了,心就可以安定,心就可以綿綿密密,就可以越來越清明,越發展越有智慧。
1-2. 注意呼吸
智慧的開發不是外來的,外來的是知識;智慧的開發是身心的觀察。讓心安定,讓心觀察身心,才能夠了解生命的真相,所以對於你的呼氣要清清楚楚,對於你的吸氣要清清楚楚。呼氣的時候,知道氣息通過鼻孔是比較熱一點,體溫比外面的空氣來得高一點;吸氣的時候,知道外面的空氣來到鼻孔時,你會感覺比較冷,清清楚楚地了知。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知道呼吸的長、短、冷、熱、通、塞、滑、澀,也就是呼吸的所有一切狀態,你都清清楚楚了。
你的心沒有離開呼吸,能夠觀照你的全身。很奇妙!當你的心注意在呼吸的時候,只要用對方法,你的心就像燈光、探照燈,它會整個開放。這個時候,你立刻知道身體的任何反應,可以清楚知道外面環境很微細的聲音,心安住觀察現在是吸氣、現在是呼氣,現在是生、現在是滅,清楚生滅的過程。當你有「生」的念頭的時候,立刻放下,立刻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所謂有生的念頭,指有「這個是我的身體,這個是我的呼吸」的念頭。)
佛教修行者為著證悟涅槃,永遠解脫自在,就要了解身、心是無我的,是空的;只有無我、空性,才是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理論不一樣的地方。因此世尊介紹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了解呼吸;擴而大之,了解身的行、住、坐、臥每一個動作,吃飯、喝水、講話、大小便、睡覺……每一個當下都注意自己的身體,你的心就不會散亂。心沒有離開身,智慧也就可以慢慢生起。
2. 觀威儀(iriyāpatha 觀姿勢)
佛為解脫眾生的痛苦煩惱,因此開示《大念處經》。《大念處經》沒有哲學的成分,沒有玄學的成分,它是非常真實面對每一個人的生命。
《大念處經》中的身念處,總共有六種方法,除了靜中修的觀呼吸之外,還有動中修,如第二種的身念處修行方法,稱作觀威儀。觀威儀是動中修,不論行住坐臥,任何一個動作,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比如,刷牙、吃東西、喝水、大小便、走路、開車、煮飯、種菜、畫畫、唱歌,任何的姿勢都可以應用於禪修。
原則是了了分明當下在做什麼,如實了知。所謂如實了知,指現在是什麼樣子,就很真實的了解它,不要對它起任何的價值判斷,是什麼就是什麼,如此把自己的心,住在任何的身體動作之上,心得到安定了。而且,為著讓自己能夠體會生命的真相,要觀察任何姿勢的生住異滅,任何姿勢的改變,任何姿勢的實相,慢慢就能勝解,原來一切的事物,包括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自己所擁有的世間的東西,都是不斷在改變。
不斷在改變是不能改變的真理,永遠如此。你想要不變都不行、想要不老都不行、想要與愛人永遠在一起都辦不到,因為你所愛的、恨的、喜歡的、不喜歡的一切都會改變。你可從自己的經驗中觀察,一切事物都是不斷在生滅、不斷在改變,周而復始,沒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你就接受一切事情都會改變的真理。住在真理之中,與真理打成一片;住在真理之中,自由自在解脫;不會抗拒任何東西,不會貪求任何東西,因為你知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如此。
3. 正知(sampajāna 明覺)
知道和正知是不一樣的。二者有什麼不同呢?比如,我現在坐下來,誰不知道自己現在坐下來。又如,我在走路,誰不知道自己在走路。自己在說話、自己在吃飯,這個是知道,只是一般人的知而已。這個不是正知。
正知能夠啟發智慧,要用心觀察。
以坐為例來觀察無常。坐下來是「生」,坐一段時間是「住」,坐不住了是「異」,換個坐姿,一直在改變,等到不能夠久坐,必須站起來,當你站起來的時候,坐的姿勢就「滅」了。
站起來,不可能永遠是站著的。站起來的姿勢「生」了,可是不可能永遠姿勢不動(不動是住),也許你要走動,也許又要坐下或躺下,當站起來的動作在改變的時候就是「異」。當你躺下來的時候,躺下來的姿勢「生」起,站起來的動作就「滅」了。住是不動,異是改變。
只要仔細觀察,分分秒秒、每一個瞬間都在改變,沒有一樣事情可以兩秒鐘保持一樣的,甚至於二個剎那是相同的,一切都在變化。觀察到生住異滅才算是正知。
知有兩種,一種名為邪知,一種名為正知。
3-1. 邪知
什麼是邪知?我坐下來很舒服,所以我要一直坐著。我躺著睡覺很舒服,所以我要一直放鬆躺著,執著躺著的姿勢,不肯爬起來。這個就是邪知。
因為沒有體會到生滅,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不變的,當執著現在的青春美貌,現在的財富地位,現在的風光時刻,一有所執著就是邪知。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永恆的,如果執著為什麼自己現在那麼倒楣、生病得很嚴重、命運很背、被人欺負、總是霉運當頭,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就是邪知,邪惡的知,沒有智慧的知。
3-2. 正知
什麼是正知?當你知道現在正在谷底、很糟糕的時候,你知道它會改變,它只是生住異滅,不斷在輪迴。佛法是要我們充滿信心和光明,知道一切都可以改變,只要我當下的心改變了,整個世界就都改變,人生也就改變了。佛法就是空,空就是充滿希望、充滿潛能、充滿可能性。
我可以改變,但是不可以執著改變,一執著改變,痛苦就來了。知道因果關係,相信因果輪迴,只有在當下才能用功,當下提起正念,知道一切都是生滅不已、是無常,一切都是空性、是無我,這就是正知。
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讓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