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愛就在這裡!(全)

TOP
1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滿額折

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9049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
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
探尋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騎馬遊牧民是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嗎?
這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在這套「興亡的世界史」中,有三本書的主角是騎馬遊牧民(另外兩本是第六卷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和第十卷的《蒙古帝國及其漫長遺緒》),這種非常罕見的設計,反應了學界重新評價騎馬遊牧民在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騎馬遊牧民看來,「歐洲」或「亞洲」這樣的地域框架是可笑的概念!
 斯基泰和匈奴不只是中央歐亞草原的統治者,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偉大傳播者。

從亞洲東部的蒙古高原,到東歐的黑海北方,這一片廣袤的草原上疾馳著騎馬遊牧民。對它們來說,這個世界既沒有「歐洲」,也沒有「亞洲」。這些騎馬遊牧民,與農耕定居民的文化、社會、道德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經常創建出擁有廣大領域的國家,並帶給鄰近的東亞、西亞及歐洲很大的影響。

騎馬遊牧民如何衝擊世界史呢?眾所周知,匈人的入侵導致了歐洲發生重大變革,雖然匈人是不是匈奴,學界依舊未達成定論,但匈人是從東方遷移到歐洲的騎馬遊牧民族則是確定無疑的。同樣的衝擊更早地發生在東亞。從所謂的「五胡亂華」開始,其中鮮卑系的北魏勢力崛起,最終銜接上隋唐帝國,統治東亞長達五百年;然後就是契丹和女真,最後是蒙元和滿清席捲了整個中國。可以說東亞受到騎馬遊牧民的影響更大。

不受既定地理概念拘束的遊牧民,除了自身發展出的輝煌文化之外,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雙向的傳播。他們將取自西方的構想傳到東方,也將東方的發明傳至西方,並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來自西亞、希臘、中國等不同的美術風格。

■透過文字與考古資料的對照,還原草原上人群的真實樣貌。
 用考古挖掘的成果,具體掌握彷彿傳說般存在的古代遊牧民族。

然而遺憾的是,斯基泰與匈奴都沒有文字,它們沒辦法訴說自己的歷史。但藉由東西方的「歷史之父」──司馬遷與希羅多德的描述,他們的戰鬥實力與習俗被書寫、留存下來。司馬遷描述的匈奴人和希羅多德筆下的斯基泰人驚人地相似。這兩人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定居農耕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

除了利用文獻,本書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採用考古和美術史資料。關於遊牧社會的考古,大約是十八世紀初期才開始的。在彼得大帝兒子的生日會上,一名在中亞經營礦場的富商,獻上了他挖掘到的大量黃金器具當作禮物,大帝注意到了這些物品在美術上的價值,下令展開中亞地區的挖掘。隨著考古挖掘,馬具、兵器及黃金器具,這些斯基泰文化的代表象徵陸續出土。本書就利用了至今為止發現的考古資料,盡量「復原」湮滅的歷史。

以草原的「古墳時代」為主,解釋了西元七世紀的草原上已經誕生了王權,而且分佈在整個中央歐亞。另外,對(1)馬具、(2)兵器及(3)黃金器具的美術史分析,也凸顯出斯基泰美術的獨創性,及其融合波斯、中國、希臘風格上所達到的極致。

本書也將考古發現和文獻彼此印證。比如希羅多德記述的遊牧民「王的葬儀」――製作木乃伊、用割耳或傷害身體部位的方式表示哀悼、在喪禮上吸食大麻達到亢奮狀態,以淨化自己――這些都從考古發掘中加以證實。而在南西伯利亞考古發現的中國風屋舍,其主人是叛逃到匈奴的李陵,還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兒呢?作者也結合文獻加以推論。

■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看見遊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國際性!
 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遊牧民通常被視為野蠻和落後,與文明無緣。在中國史料中,「華夷之辯」是一種貫通整個農耕國家歷史的意識形態,甚至至今如此。真的是這樣嗎?

這首先要看文明的定義。「文明」一詞是從英語「Civilization」(原意是市民化)翻譯而來,原本就是城市定居社會所發明的用語。從這個角度看,以往被視為人類偉大的古代文明,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等,都有一些所謂文明的共通要素:城市、王權誕生、具有象徵性的巨大建築、官僚制度的創設、發明文字等等。

然而,對於本來沒有「城市」的遊牧社會而言,他們難道因此就是與文明相反,生活在「野蠻」之地的「胡」人嗎?本書反對這種觀點,認為那不過是農業社會的偏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挖掘出土的草原霸者們的裝飾品來看──華麗的黃金工藝品、色彩鮮豔的氈製品、以及各種馬具和武器――都凸顯出「文明」的獨特性。另外,隨著文化的交流,遊牧民也建立了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法律的城市,更具有多樣性和國際性。

以西元七到十世紀裏海附近的遊牧國家「可薩」為例,他們用貿易支撐其財政,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背景,與當時的大國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並駕齊驅,備受矚目。首都裡有七位法官,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法官各兩人,薩滿教法官一人。處於對立的三宗教竟然受到平等的對待,這個事實讓近代歐洲的歷史學家大感吃驚。這樣的做法雖然並非出自近代宗教自由的觀念,但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國際性由此可知。

因此,如果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就可看見遊牧民族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本書即採用大量考古學和美術史的資料,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如果放棄中國視角,從匈奴的角度看漢匈之爭,會看到什麼樣不同的結論呢?
 其實,司馬遷已經告訴你。

關於匈奴的史料,幾乎主要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是持平之人,他透過一位叫「中行說」的宦官表達了匈奴的立場。中行說本是陪同和親的公主到達匈奴,但他最後發誓向單于效忠,並用他所認同的匈奴的價值觀反駁漢使。比如他認為,匈奴的政治更靈活和務實,不像漢那樣被無意義的禮儀所束縛。

透過司馬遷的記載,我們看到,漢除了以公主和親,取得匈奴支持外,還必須每年提供大量高質量的絲綢。這些絲綢並不是遊牧民自己需要,而主要是轉賣給西方,獲得高利潤。此外,一般中國史書上多強調匈奴不守規則,即便漢已經和親、並每年提供贈品之後依舊反覆侵寇。然而本書指出,漢匈之間本來就存在民間自由貿易,這也是符合雙方利益之事。然而漢的中央政府認為不需要民間貿易、故常常閉關,從而引發糾紛。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內部的叛亂分子常常尋求遊牧國家的援助。西漢時代最大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就與匈奴單于合謀而發動。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記載匈奴掠奪金銀財寶、絲綢和穀物;他們掠奪的是人和家畜。這些人被掠奪去做什麼呢?――答案是從事農耕。本書也從考古學的資料中分析匈奴的遊牧社會中,也存在定居聚落。本書指出,漢帝國中也存在大量自發性的逃亡者,除了層級高的比如燕王,還有大量一般民眾「聞匈奴中樂」而翻越長城。官員郎中候應在反對廢除長城防衛的十大理由之一即是,長城的防守功能也包括防止漢人向北逃亡。

===============================

■《草原王權的誕生》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是海洋島嶼國家,和中央歐亞的騎馬遊牧民國家的地理環境迥然不同。然而本書讓我們懂得,拋棄傳統中華思想中的華夷之辯,不再認為遊牧民族是野蠻和落後的化身,而理解到「文明」擁有不同的形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擅長吸收和融合別的文化,更加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更具有國際性。

本書啟示──────────────────────────────
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海島貿易國家的多樣性,都是以貿易為前提而遵重不同的價值。以本書結語中提出的「可薩」這個遊牧國家為例,近代西方史學家也驚詫於它除了擁有強大的貿易和軍事力量,首都裡竟然有七位裁判官,負責不同信仰之商人的法律仲裁。這就是台灣作為商貿國家可以從騎馬遊牧民社會中學習之處。

作者簡介

林 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著有《歐亞大陸的石人像》(雄山閣,二○○五)、《獅鷲的飛翔──以聖獸觀察文化交流》(雄山閣,二○○六)、《遊牧國家的誕生》(山川出版,二○○九);共著有《中央歐亞史》(山川社,二○○○)、《中央歐亞的考古學》(同成社,一九九九)。

審定、導讀者簡介
陳健文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中亞史、東西交通史、秦漢史。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中國為何反日?》、《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等。

【前言】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然而,斯基泰和匈奴沒有文字,無法記錄自己的歷史。騎馬遊牧民要到西元六世紀之後,才開始用文字敘說自己的故事。幸好,有兩位在東西方被稱作「歷史之父」的當代史家,分別詳細寫下了斯基泰與匈奴的生活和習俗。這兩位分別是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希羅多德的出生地不是希臘本土,而是愛琴海對岸卡里亞一帶的哈利卡那索斯(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博德魯姆)。據推測他出生於西元前四八○年代中期,逝於前四二○年代中期。在他生活的前五世紀中葉,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已經略走下坡,但在當時的西亞與地中海世界,仍是唯一的壓倒四方的超級大國。

為了調查希臘最大敵手波斯帝國的歷史,希羅多德前往波斯帝國的領域旅行各地。根據在埃及的所見所聞,他說出了「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名言。(見《歷史》卷二之五。不過有一說主張,此名言其實是早希羅多德兩個世代的歷史家赫卡塔埃烏斯所說。)希羅多德又調查帝國鼎盛時期登場的大流士一世(西元前五二二~前四八六年在位)的治績,結果發現有一個連大流士一世都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於是他轉向調查這個部族集團──斯基泰。為此,他繼續前往斯基泰居住的黑海北岸旅行,在當地蒐集資料,其成果便展現於《歷史》一書中。

另一方面,司馬遷的生卒年亦不明確。他的出生年,有西元前一四五年或前一三五年之說,卒年也有西元前九三年或前八七年左右之說。司馬遷旅行的距離並不輸給希羅多德,而關於他旅行的目的也有許多種說法,不過他年輕時的旅行是以蒐集資料和學習禮儀為目的,當官之後則是以使者或隨漢武帝出巡的身分旅行。司馬遷旅行的目的地大多在漢的南方(今日的四川、雲南、湖南)和東方(浙江、山東),北方則去到距離長城很近的地方。儘管從未越過長城進入匈奴領域,但他的身分可以自由使用宮廷內的史料,想必也會從遠赴匈奴的使節和張騫這樣長期住在匈奴領地的人身上,得到有關匈奴的情報。

匈奴不僅對漢影響深遠,也是導致司馬遷遭受永久性身體傷痛的主因——因為他為被匈奴俘虜的李陵辯護而惹怒漢武帝,結果被下令處以宮刑,喪失了男性生殖能力(關於李陵,將在第七章詳細說明)。

◎「歷史之父」眼中的騎馬遊牧民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共通的特徵,就是不受限於自己生活的定居農耕地帶的觀念,而能理解騎馬遊牧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是適合草原地帶的;他們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為此,希羅多德也不免受到「偏袒蠻族」之類的批評和中傷。然而,這兩位史家能以客觀的角度看事情、對人類擁有深刻的洞察力,同時又是少見的敘事大師,可說是具備了身為史家最優秀的資質。正因如此,他們的著作在東西方分別獲得史書的最高地位,至今仍被讀者傳承不倦。

有趣的是,兩人筆下的斯基泰和匈奴,他們的風俗習慣有著驚人的相似。以下試著加以比較:

希羅多德《歷史》卷四 司馬遷《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
不修築城市或城廓 毋城郭
不留下一人,家宅隨人遷移 逐水草遷徙
擅長騎馬射箭 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
既不播種,也不知耕種 無耕田之業
生活……仰賴家畜 寬則隨畜
波斯王若進,則邊逃邊撤退,波斯王若退,則追蹤攻擊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斯基泰與匈奴的共通點如下:
①是不從事農耕的純粹遊牧民。
②與家畜一起遷徙,沒有固定居住的城市或村落。
③尤其擅長弓箭,所有男子皆是騎馬戰士。
④戰術富有機動性,而且很現實:情勢不利時,毫不吝惜撤退。

這些共通的特徵皆與定居農耕地帶的文化、社會和道德基準完全相反。在這當中,沒有「城廓」這一點,對於定居社會的居民來說尤其不可置信。

(本文節錄自「前言」)

目次

【前言】
什麼是騎馬遊牧民?/所謂的「騎馬民族」/以斯基泰和匈奴為主題的理由/希羅多德和司馬遷/「歷史之父」眼中的騎馬遊牧民

【第一章】騎馬遊牧民的誕生
◎在蒙古發掘古墳
在蒙古高原的一角/古墳與王權/赫列克蘇爾與鹿石的關係/從鹿石的年代推測赫列克蘇爾的年代/赫列克蘇爾是墓嗎?/大型赫列克蘇爾代表的意義
◎動物的家畜化
畜牧的起源/家畜的角色/德雷耶夫卡遺跡帶來的衝擊/對德雷耶夫卡的年代和馬的家畜化所提出的質疑/爭論的走向/西元前四千至前三千年沒有騎馬
◎遊牧的產生與發達
遊牧是在何時、什麼情況下產生?/歐亞草原地帶的遊牧化緩慢/先有馬車還是先會騎馬?/騎馬遊牧民的正式誕生

【第二章】斯基泰的起源
◎希羅多德敘述的起源傳說
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明顯不自然的第二種說法/第一和第二種說法的比較/根據比較神話學解釋第一種神話/「農耕斯基泰」和「農民斯基泰」/第二種神話的解釋
◎更貼近現實的第三種說法
希羅多德掛保證的說法/民族遷徙浪潮的方向/土著說和外來說的爭辯/「聖泉」古墳/草原的「王墓」/阿爾贊古墳的出土品/阿爾贊古墳的年代
◎辛梅里安人和斯基泰人入侵西亞
辛梅里安人的「逃亡」和斯基泰人的「追擊」/辛梅里安人和斯基泰人在西亞登場/西亞的斯基泰人/新斯基泰人的出現/「入侵」的理由/考古學上有關騎馬遊牧民的證據

【第三章】動物紋飾和黃金的美術
◎初期斯基泰的美術──西部
斯基泰的三要素/有如尋寶一般的「發掘」/來自西亞的影響/劍和鞘的製作者是誰?/受到希臘的影響/其他地區母題的斯基泰化
◎初期斯基泰的美術
盜墓的歷史/最初的黃金製品收藏家/初期的東部母題/阿爾贊二號古墳的衝擊/初期斯基泰美術的彙整
◎後期斯基泰的美術
希臘化斯基泰美術/塞迦和斯基泰/戴尖帽子的塞迦人/身體蜷曲的動物表現/阿爾泰的奇蹟/巴澤雷克文化的特徵/格里芬的傳播/最早開啟的絲綢之路──草原路線

【第四章】草原的古墳時代
◎初期斯基泰時代的大型墳塚
與斯基泰同期綻放的各種文化/阿爾贊一號古墳和二號古墳/「王」與「王妃」、殉葬者、馬的埋葬/哈薩克的「黃金古墳」/歐亞草原東部最大的古墳/北高加索的王墓
◎後期斯基泰時代的大型古墳
希羅多德記述的「王者葬儀」/喬爾托姆利克──黑海北岸最大的古墳/盜掘坑裡發現的人骨/希羅多德的記述正確嗎?/阿爾泰山中的斯基泰王墓/王者死後的旅程
◎浪潮從東向西移動
鹿石的去向/斯基泰的石人/從古墳所見的斯基泰時代/薩烏洛馬泰和亞馬遜傳說/薩爾馬提亞人的王墓

【第五章】蒙古高原的新勢力
◎匈奴的先驅者
匈奴的祖先是中國人嗎?/定居的戎狄/戎狄與戰國七雄的角力關係/匈奴的登場/匈奴興起前夕的草原文化
◎三大勢力的角逐──東胡、匈奴、月氏
冒頓的掌權/冒頓的征服行動/月氏的實際情況/月氏留下的痕跡?
◎匈奴遊牧帝國的出現
冒頓和劉邦──雙雄的正面對決/草草結束/和親條約的內容/冒頓性騷擾呂太后/從冒頓單于到老上、軍臣單于

【第六章】司馬遷所描繪的匈奴形象
◎匈奴的社會
單于與其下的統治階層/根據十進法建立的軍事組織/左為東,右為西/祭祀──神聖的集會和俗世的集會/刑法、風俗習慣
◎遊牧社會和農耕社會
叛變投靠匈奴的宦官中行說/從中行說的發言中所看到的事情/「收繼婚」和實力主義/匈奴侵寇背後所見之事/和親與侵寇的反覆
◎匈奴與漢,邁向全面戰爭
武帝的策略之一──同盟作戰/張騫帶回的成果/張騫與玄奘/武帝的策略之二──誘敵之策/武帝的策略之三──正面交鋒/匈奴明顯處於劣勢

【第七章】匈奴的衰退和分裂
◎河西和西域的攻防
漢與烏孫同盟/派往西域的使節團/西域與匈奴的關係/匈奴的日逐王和僮僕都尉統治西域/樓蘭和車師的煩惱
◎內部鬥爭、投降、飢荒、叛亂
暫時休兵和重啟戰爭/多災多難的使節團/李陵和李廣利投降匈奴/領導階層的內部分裂和人心背離/與烏桓、烏孫、丁零的抗爭
◎該成為漢的屬國還是……
兄弟單于的對立/單于稱「藩臣」/郅支單于的西走/郅支單于的下場/匈奴歸順/王莽的歧視蠻族政策和匈奴的復興/匈奴的南北分裂

【第八章】從考古學看匈奴時代
◎匈奴的王墓
史書記載的單于墓/諾彥烏拉古墳群的調查和日本的貢獻/突出延伸的方墳/諾彥烏拉墓地的出土品/陸續發現大型古墳/留下的謎題
◎遊牧國家中的定居聚落
匈奴有農耕和定居聚落嗎?/從事農耕的是誰?/自發性的逃亡者/定居民在城塞聚落遺址留下的痕跡/中蘇對立的陰影/伊沃爾加城塞聚落的機能
◎中國文化和匈奴文化的廣布
南西伯利亞的中國風房舍遺址/屋舍的主人是李陵嗎?/那麼是王昭君的女兒嗎?/廣布歐亞大陸的遊牧文化/北阿富汗的黃金遺寶

【第九章】匈人是匈奴的後裔嗎?
◎民族大遷徙和騎馬遊牧民
有關匈奴與匈人同族說的論戰/北匈奴的去向/使論戰更混亂的記述/匈人出現/匈人屬於突厥系?/阿德里亞堡之役/匈人遠征西亞
◎匈人的習俗與文化
亞洲系騎馬遊牧民族/「前突厥時代」的美術/硬式鞍和鐙出現的時期/「匈型」鍑的特徵/「匈型」鍑的起源
◎匈人「帝國」的最後
五世紀初的匈人/阿提拉的統治與其結束

【結語】
考古學的辯白/王權的誕生和王墓/遊牧國家的多樣性/騎馬遊牧民對世界史的影響/遊牧國家有文明嗎?/遊牧民的將來

◎學術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主要人物略傳
◎年表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