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滿額折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05: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你怎麼確定,你的理性所認識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
今日的真理,可能就是明日的灰燼
真理只是尚未被推翻的假設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懷疑論的主張,一方面挑戰了既定的權威,給予人們開放的思考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流於相對主義,而宣稱一切都是主觀的、都是個人的,都是相對的,進而轉化為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如果「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人類是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和任何人打交道,任何的溝通也將成為徒勞?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不因「每個人有各自的真理」,就放棄對話,而接納高達美的觀點,「一個能夠理解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據有優越的地位,相反地,他會承認自己所設想的真理可受到挑戰」,嘗試以彼此對真理的詮釋去豐富真理的內涵,用彼此的思考避免個人獨斷的盲點?我們或許還是可以藉由具有批判與自省意義的討論,超越主觀與任意,朝向客觀與公正更跨出一步?

人類終究必須不斷鍛練自己的理性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性去認識真實、掌握真理。本書各章包括「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真理」等內容,正是淬鍊理性能力的最佳磨刀石。

【理性與真實QA】

▎何謂「理性」?何謂「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在認識的範疇中,可用於區分真假;在行動的領域中,可用於分辨善惡。相對於僅限於想像中的事物而言,真實指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以及事實的整體。

▎為什麼要理解「理性與真實」?
當我們用我們的理性去認識真實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必定受限於我們的理性能力?我們所認識的真實是否與別人所認識的相同?這些認識論的問題,正是討論所有哲學問題的基礎。

▎本書討論了哪些主題:

■ 如果真實只能是人類理性所認識的真實,則真實必定來自於理性對它的重構,然而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理性的限制?
■ 理論是對真實的解釋,理論的成立依賴經驗的支持,但僅有經驗支持仍然不夠,科學理論還要符合哪些條件?
■ 詮釋似乎是主觀的,是必須避免的,可是我們真的能夠避免詮釋嗎?還是我們應該用詮釋讓真實更為豐富,並避免任意的詮釋?
■ 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或是由物質與精神共同構成的?物質與生命間確實存在不可跨越的界限嗎?如果心靈的本質是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也會思考的人工智慧?
■ 我正在說謊,這句話是真話,還是謊話?誠實是不是無條件的義務?或是我們只對有權利者有誠實的義務?是否存在「善意的謊言」?誰能定義何時需要「善意的謊言」?

▎思考這些問題「有什麼用」?
「真實」是否存在?唯一的真實確實存在嗎?所謂的真實是否可能是「多個」真實?對於真實的討論,如何不落入相對主義的迷思?這些提問對於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新聞、教育等各個領域可以帶來更深刻的刺激與反思。

【哲學家們怎麼說?】

■ 「一個科學體系必須具備可以被孤立出來、透過經驗測試而加以否定的邏輯形式,亦即:一個經驗科學的體系,必須有可能被經驗反駁。」(波普)

■ 「經驗主義者像螞蟻,只會採集和使用;理性主義者像蜘蛛,只憑自己之力來織成絲網。蜜蜂則採取適中的方法,在庭園和田野的花朵中採集它的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轉化和消化。」(培根)

■ 「並不是因為人類有手,所以他是最聰明的存在,而是因為他是最聰明的,所以有手。」(亞里斯多德)

■ 「人是萬物的尺度。」(普羅塔哥拉)

■ 「真理若是在庇里牛斯山這邊,山以外就是錯誤。」(巴斯卡)

■「我因說謊所犯的錯,比我對他人說的謊來得嚴重。」(蒙田)

作者簡介

侯貝(Blanche Robert)
主編,哲學教師

波瓦攸(Hervé Boillot)
上塞納省安東尼市立笛卡兒高中(Lycée Descartes d’Antony)哲學教師

馬崒威(Charles Mazouer)
布盧瓦省德瑟涅高中(Lycée Dessaignes)哲學教師

季亞莫(Patrice Guillamaud)
杜爾省笛卡兒高中(Lycée Descartes)哲學教師

拉榆荷(Matthieu Lahure)
格勒諾布爾省珊波黎庸高中與歐克雷高中(Lycée Champollion et Lycée des Eaux Claires
)哲學教師。

拉赫(David Larre)
斯坦省育逖婁高中(Lycée Maurice Utrillo)哲學教師

勒篤(Aurélie Ledoux)
維爾農省杜梅奇爾高中(Lycée Georges Dumézil)哲學教師

蒙吉尼(Frédéric Manzini)
卡尚省艾菲爾高中(Lycée Gustave Eiffel)哲學教師

德歐立尉哈(Lisa Rodrigues de Oliveira)
康城省馬烈赫伯高中(Lycée Malherbe)哲學教師

蜜荷撒莉(Tania Mirsalis)
薩赫賽勒省盧梭高中(Lycée Jean-Jacque Rousseau)哲學教師

波嵐(Larissa Paulin)
布里區旭希省哥倫布高中(Lycée Christophe Colombe)哲學教師

竇荷多─虹帛(Karine Tordo-Rombaut)
安錫省貝托葉高中(Lycée Berthollet)哲學教師
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職輔仁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為「哲學星期五」發起人及志工,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發起人之一,曾任輔大歐盟中心執行長、青平台會務總監。

梁家瑜
譯者,作家,哲學星期五志工,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發起人之一,譯有《邊境國》、《論特權》、《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第二冊及第三冊。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及多所高中哲學教師,研究領域為政治與文化哲學中身分認同及語言問題。博士後研究主題是關於德希達猶太身分認同和彌賽亞政治神學。

廖健苡
淡江大學法語系、法語所,比利時達文西高等學院交換學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以及法文文化活動翻譯。哲學星期五台北策畫人之一、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會員。

名人/編輯推薦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之一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靜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


【推薦序】
何謂真實?何謂真理?──尋找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摘錄)

文╱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理論解釋真實,經驗反映真實

本書的內容,第一章所關注的主題是「理性與真實」,這個問題涉及理性與真實之間關係的幾個不同層次:首先,理性與真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理性是認識主體、真實是被認識的對象;其次,理性也是真實的一部分,因此,理性既是認識主體也是被認識的對象;第三,理性不只是真實的一部分,它還能建構真實,或者說,真實可能是它的一部分,因此真實不只是被認識的對象,它其實是認識的主體本身。在這些關係層次下,理性與真實究竟是什麼,就有不同的可能回答。但根本上來看,理性總是扮演著那個要決定它與真實究竟有著什麼樣關係的角色,即便如此,就算理性可以決定它要承認什麼樣的真實,但真實卻不必一定為理性所決定。例如,從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係來比較,人或許可以用某種方式認識自然,但自然似乎仍能保有在人類認識之外的真實性,而社會卻是人類的產物,因此,人類所認識的社會就是人所建構的社會。

第二章的主題是「理論與經驗」,無論是理論或者經驗,都可視為是人類心靈的產物,理論是用以解釋真實的,而經驗是反映真實的。在這樣的理解下,經驗對於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即理論解釋的真實性需要有經驗的支持。但理論的成立除了需要有經驗的支持外,理論所包含的命題,皆要滿足經驗;而且還得要滿足其他條件,例如它得要滿足不能夠自我矛盾的邏輯要求;它所依賴的各項原則,也得能夠以直接的方式或間接的方式加以驗證,而這種驗證可以是一種非經驗的直覺驗證或演繹驗證。科學理論以精確的、嚴格的方式解釋真實,它雖是與真實相關的,但它不能夠僅僅以是否符合真實為標準,來決定它是否是科學的。因為,有些迷信也有著類似的面貌。因此,可否證性就成了是不是科學的一個考量標準。科學理論的對象是什麼呢?人是否是科學理論的對象?還是人類在某個意義上超出了科學理論所能到達的範圍,因為人具有超經驗的部分?或者經驗也有著非科學所能處理的部分?

詮釋能夠豐富真實

第三章談的是「詮釋」,在此涉及到兩個層面:第一、每一個詮釋者對於真實的詮釋可以不同於其他詮釋者對於同一個真實的詮釋,因此如果這個詮釋者的詮釋是同於真實,那麼其他詮釋者的詮釋就不是真實。但經常出現的狀況是,每一個詮釋者的詮釋都不比另一個詮釋者的詮釋更加真實,卻又堅稱各人詮釋的真實性,若此,真實就成了微不足道的事。第二、詮釋是對於詮釋對象意義的豐富,而非決定它的真實。那麼,在經過不同的詮釋,即使是相互矛盾的詮釋,這也只呈顯了某個真實在不同情境下可能顯現的矛盾性,而非真實是矛盾的。但這種矛盾並非是真實本身的矛盾,而是基於不同觀點下所展現的詮釋的相對性。詮釋並非都是真實,但至少能夠豐富真實的觀點,看起來是具有極大包容性的。不過,這意味著在詮釋之中,真實性的問題可能被忽略而成為微不足道。

「生命」是第四章的主題,生命是單純由物質所構成的?還是由物質與精神所共同構成的?生物與物質(無生命)之間,真的存在一條界限嗎?這個古老的問題,到了現代有了新的面貌。一方面希望透過對於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掌握,希望能夠控制與重現精神的活動狀態,並藉以說明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精神狀態就是物質彼此作用的一種反應方式而已。當然,在身體可以影響精神的觀念下,這永遠可能只是身體對精神刺激的反應而已,而非物質反應。另一方面,若心靈的本質是思考,那麼若能成功地將思考完全再現於物質而非生命,這也表示了心靈可能不同於物質,但它卻不必然得要不同於物質。這些問題的反省,似乎都暗示著人類與其他的生命之間的界限並不那麼明顯,甚至與他們有著極高的相似性。這使得原先僅屬於人類的權利,就不再必然專屬於人。而原先僅僅被應用在其他生物或物質的操作,似乎也逐漸在人類身上得到了合法性,例如透過基因的改造使人更加完美,如同改造水果一般。

真理是對真實的判斷

第五章談到了「真理」的問題,「真理」不同於真實,因為它涉及了判斷,它可以是對真實的判斷,也可以是對事實的判斷,甚至是對於虛假的判斷。就如同亞里斯多德所言,「當是的時候說是,不是的時候說不是,那就是真理。」如果真理是關於真實的判斷,那麼科學理論中的斷言是否就是真理?這一點看似無庸置疑,即使科學理論無法斷言所有真實,也就是說,它並不包含所有真理,但若它有任何符合真實的斷言,那麼它就包含了真理,無論是經驗的或非經驗的。除了科學這樣立基於經驗事實並以嚴格的方式建構的理論外,還有任何的方式來訴說真理嗎?例如,譬喻是否可以引領我們得到真理?即使缺乏嚴格的科學方法?又或者信仰中的啟示是否可以帶給我們真理,即使這些言語可能與事實相違背?

對一個喜歡以系統方式思考、又期待能夠兼顧不同觀點的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必當充滿了挑戰與樂趣,特別是其中的主題與主題內的問題,不僅在古典哲學中有重要意義,也具有回應現代社會的價值。對於一切皆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並尋求以理性理解來關懷自身所在的你,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推薦序】
充滿詰問、反思、論證的高中生哲學課如何可能?(摘錄)

文╱林靜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2012年冬季與2013年的夏天,我帶著當時的導師班學生參加了由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為高中生量身訂做的哲學講座。在經歷臺上教授們精彩的講演、提問,以及全場一百多名青少年同儕的踴躍參與之後,我發現我的學生變了。

他們變得開始敢於發言;他們知道了該如何將自己的意見以具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進而與他人交流論辯。他們開始渴望獲得與其相異的觀點,仔細地聆聽對方,並且盡力提出相異甚至相反的意見。而最令我雀躍的是,我看見這群青少年長出了求知若渴的熱情,打開了知識的大門,他們帶著被引燃的好奇心,上路了便不願再回頭。

2014年秋天,我所任教的台北市立南港高中成立了以哲學課程為主要特色的國際人文實驗班。這群人文實驗班的學生分別在高一與高三接受《人文思想導論》與《人文思想導讀》,也就是哲學概論與哲學文本閱讀課程。高一的《人文思想導論》主要透過大量的討論,開啟哲學思辨的方法與素養;高三的《人文思想導讀》則是透過閱讀原典,帶領學生親身爬梳哲學家的思想內容。這兩門課程皆由多位大學哲學系所的教授親自授課,我則以助教的身分在課堂中協助課程進行,並在課後利用導師時間與英文任課時間,將哲學課程的內容作延伸與應用。

哲學讀本的應用

很幸運地,自2016年起,大家出版社開始出版《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我在2017年秋天至2018年夏天的該學年即採用第二冊《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作為讀本。從道德哲學開始著手,是因為多年的高中現場教學與觀察使我相信,在這個確立個人價值體系基本架構的青少年時期,價值取向的判斷依歸正是個體最迫切需要的思辨範疇。

一如本冊《人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探索真實的哲學之路》包含了〈理性與真實〉、〈理論與經驗╱論證〉、〈詮釋〉、〈生命╱物質與心靈〉、〈真理〉各章,第二冊《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也在〈道德哲學導論〉之外有〈自由〉、〈義務責任〉、〈幸福〉三章。礙於高三學生為因應升學考試而實際僅有的教學週數,我規劃三週完成一個章節,內容較為龐大的〈道德哲學導論〉則用了六週的時間。

由於《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每一冊的每一章即為一個主題概念,並有「一般看法與思考之後」、「從定義尋找問題意識」、「問題思考」、「哲人看法」、「進階問題思考」、「長文閱讀」、「延伸思考」、「哲學練習」,以及「綜合整理」等單元。港中的哲學導讀課程設計就依照讀本的編排進行,嘗試觀察這套法國教材對台灣學生的可用性。

挑戰思考的邊界

針對每個主題概念,我們從「一般看法」與「思考之後」來反思未經審視的慣性直覺。接著探討主題概念的定義,例如:「道德是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一整套規範,並描繪出何謂善與惡。這種描繪沒有明確的起源,但道德有助於個人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由於學生已經在高一的哲學課養成了從定義尋找問題意識的習慣,他們很快便能從定義中找出「行為」、「價值觀」、「規範」、「何謂善」、「何謂惡」、「自己與他人」等等關鍵字,進行定義的澄清與確認。

接著我們會持續挑戰學生的思考邊界。如果學生的定義是:「道德是由人的良知所提煉出來」,我們會問:「『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大腦判斷出來的?『良知』是人類獨有的嗎?或是演進而來的呢?」,並再追問:「如果道德是一種規範,它可能成為束縛嗎?也就是說,我們是不是被迫服從道德規範呢?」

學生們可能會給出以下幾個答案:「不是束縛,道德是讓雙方彼此尊重。」、「可能是一種束縛,因為它抑制了內心的本能衝動。」至此,教師才導入哲人的看法,德國哲學家康德便認為:「道德是一種抑欲的能力。」接著請學生打開讀本,閱讀康德對於道德的論述,進一步闡述其思想的脈絡。然後閱讀尼采《道德系譜學》的節選段落,因為,呼應學生所言「會認為道德是一種束縛、抑制了本能衝動,是由於個體認為道德是他人的」,尼采也認為道德是相對的。
在港中進行哲學課程的這些年,我們的心得是:與其從哲學史下手,讓學生流於記憶與背誦,不如以詰問的方式引導思辨,再從學生的回應之中適時導入哲人的思想與理論。如此一來,哲學不會是枯燥乏味、束之高閣的遠方思想,而是生猛活躍、攸關自身的一門經世之學。

小組報告與辯論

讀本中的「問題思考」單元提供了在概念定義之後的探究方向。以〈道德哲學導論〉為例:「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道德規範能容許例外嗎?」。在港中的哲學課中,我們盡量完整地與學生充分思辨這些基本問題,輔以書中所提供的哲人看法,並保留適量的時間進行「進階問題思考」單元。以〈道德哲學導論〉為例,「進階問題思考」單元的探討主題是:「國家是否應該對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既然是課程的延伸活動,我盡量以多元形式來進行。針對題目特質,可讓學生依照異質或同質性分組,在小組討論之後向全班同學報告,其餘學生則必須接著提問或回饋。某些題目很適合將學生分成兩方,經過一週的準備後,在課堂上進行辯論。我們曾經在〈自由〉這個章節辯論:「人是否有選擇安樂死的自由?」辯論的熱烈交鋒從課堂中蔓延至下課時間,欲罷不能。至於某些申論式的題目,我會要求學生在可參考書籍資料的條件下寫成一篇文章,評分的標準為:是否恰當援引書中資料、哲人觀點佐證或者反證自己的論點,這是很好的練習與訓練。

使用《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一學年後,學生們給了如下的回饋:「確實幫助我的批判思考能力,回答問題也較具體完整,較有邏輯」、「最後的問答可再次讓人反思,是一本會讓人花時間與腦力去閱讀的書」、「豐富的內容加上有趣的知識,有些部分即使沒有老師也能輕鬆走進哲學的世界,引發深思」、「剛開始使用這本書其實蠻吃力的。幾頁的內容,就要花上比看普通書籍還要多的時間,不光是語法的描述要看很久,還有在邏輯上的分析。建議課前預習,以小組討論為單位,應該會比獨自埋頭苦讀要好!」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是教學用書,相較於自修,可能更適合在團體中使用。而書中細緻的章節安排與豐富的內容與輔助資源,相當友善地縮短了教師們的備課時間,教師們可以選擇適當的章節與單元,並將授課重點放在引導討論,相信一定能夠與學生一同領略思考的樂趣。

 


「對一個喜歡以系統方式思考、又期待能夠兼顧不同觀點的讀者而言,閱讀本書必當充滿了挑戰與樂趣,特別是其中的主題與主題內的問題,不僅在古典哲學中有重要意義,也具有回應現代社會的價值。對於一切皆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並尋求以理性理解來關懷自身所在的你,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書中細緻的章節安排與豐富的內容與輔助資源,相當友善地縮短了教師們的備課時間,教師們可以選擇適當的章節與單元,並將授課重點放在引導討論,相信一定能夠與學生一同領略思考的樂趣。」──林靜君╱台北市南港高中英文教師、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目次

【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薦序】何謂真實?何謂真理?──尋找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邱建碩
【推薦序】充滿詰問、反思、論證的高中哲學課如何可能?╱林靜君

▎第一章 理性與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能用於區分真與假、善與惡。真實指的是存在的事物,相對於僅限於我們想像中的事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運用理性需要方法
2. 理性讓支配真實的各種法則變得更清楚
3. 理性應該對所確信的加以懷疑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理性會重構真實,使真實可為人們所理解
2. 理性會自發地服從事實的權威
3. 理性也會構成自己的形象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艾比克泰德:理性本身就是自己的判準
2. 萊布尼茲:人類會推理,而動物只能想像
3. 巴舍拉:在試圖認識真實的過程中,精神與其過去迎面相逢
4. 波普:對真實的認識永遠都不是習得的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笛卡兒:一塊蜂蠟
2. 龐卡赫:科學理性會組織事實將其條理化
3. 貝爾納:理性在服從事實之前應先接受其為事實
4. 尼采:理性出於無理性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理性是否足以掌握真實的全貌?
1. 蒙田:理性在真實中找不到支撐點
2. 胡塞爾:世界的存在本身並非不證自明的
3. 維根斯坦:相信有時比懷疑更合理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虛構的事物是否擁有自身的合理性?
訪談──「相信絕對真實的存在」,這是科學的預設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二章 理論與經驗/論證
科學知識是種抽象的知識。它是由理論所構成,是嚴格的知識,可透過論證與實驗來證實。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必須證實知識符合邏輯
2. 必須接著證實知識所倚賴的各種原則
3. 只有實驗能證明知識的客觀真實性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理智讓我們得以掌握真實
2. 絕對知識是種幻象
3. 但理性會欲求絕對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科學拒絕承認絕對的知識
2. 科學理論應該是內在一致的,並且能經由經驗證實
3. 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具有科學價值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證作為理性論證
2. 笛卡兒:直覺與演繹
3. 貝爾納:經驗讓我們得以認識真正的事實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柏拉圖:辯證法與理智經驗
2. 休謨:觀念與印象
3. 康德:現象與本體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孔德:科學理論不承認絕對性
2. 迪昂:物理學理論與經驗相符
3. 波普:可否證的科學判準

■ 長文閱讀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我們是否能以科學的方式認識作為人類的自我?
1. 笛卡兒:自我將自身認識為能思考的事物
2. 康德:我是個抽象概念而非實體
3. 涂爾幹:社會學的知識針對的是外在行為
4. 昂西:對自我的認識是種原初感覺

■ 延伸思考
藝術──藝術中理論的定位為何?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三章 詮釋
詮釋指的是確立某項行為、某個事件、某個符號或是某件作品的意義,預設了直接給定的意義背後,還有一種或多種隱含的意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一個事件或是一個論述經常有多種詮釋方式
2. 一個人的詮釋,取決於他的信念與偏好
3. 詮釋是可以討論與挑戰的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詮釋的工作豐富了人類的存在
2. 詮釋一切可能是有用的
3. 詮釋的努力應該避免意識形態偏差

■ 哲人看法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柏拉圖:某個言說之詮釋的邊界
2. 尼采:每個詮釋都有賴於所採納的觀點
3. 高達美:真正的詮釋需要與他人的討論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康德:詮釋當中存在著愉悅
2. 佛洛伊德:失誤的行為,有待詮釋的行為
3. 波普:排除了錯誤的詮釋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如何詮釋一場災難?
1. 伏爾泰:災難是沒有什麼隱匿的意義
2. 杜匹:詮釋災難的新方式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詮釋某個人文科學的事實
精神分析──如何詮釋夢境?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四章 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
生命是個有機體,能夠透過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吸收營養、自我發展,而得以繁殖。物質是未被限定的基質,在不同的形式下組成所有的物體。精神,對立於物質,是非物質的實在,但為了解釋思想之類的現象卻是必要的。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活生生的存在僅是巧妙組織的物質
2. 但是這個構造超越我們理解的能力
3. 「生命的原則」存在嗎?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身體是靈魂的「肉體包覆物」
2. 全都是物質的
3. 靈魂與身體是對立,還是與等同於身體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模組化人類智能的企圖……
2. ……至今從未給出具說服力的結果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笛卡兒: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Ⅰ)
2. 康德: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Ⅱ)
3. 奧福德:活的有機體是極複雜的機器
4. 柏格森:生命是創造性的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盧克萊修:靈魂是由精細的物質所形成
2. 柏拉圖:身體阻礙靈魂思考
3. 梅洛龐蒂:人類身體的特殊性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尚傑:心靈事件僅僅是生理事件
2. 萊布尼茲:思考就是計算
3. 朗格諾拉等:一個承認失敗的聲明?
4. 德雷福斯:人工智能的各種結構性限制

■ 長文閱讀
昂希.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第一章

■延伸思考
漫畫──人類和機器的界線就要消失了嗎?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生命權的觀念是有意義的嗎?
1. 戴斯達:我們有權利去干預生物嗎?
2. 傅柯:活著的權利與死亡的權利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人類對動物有責任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五章 真理
真實指的是一個陳述的特性,同時符合實在以及陳述自身。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真實是符合實在的
2. 真實是能夠被證實的
3. 真實是一致的
問題二:科學是所有真理的典範嗎?
1. 科學的典範與其侷限
2. 非科學的真理是存在的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取消真理普遍性的嘗試
2. 真理視情況而定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史賓諾莎:真理在事物之中或語言之中?
2. 威廉.詹姆斯:概念不是真的,而是被賦予為真
3. 羅素:(純)數學 是真的嗎?
問題二:科學是一切真理的典範嗎?
1. 休謨:各種「事實」
2. 巴斯卡:幾何思維與細膩思維
3. 根特的亨利: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Ⅰ)
4. 伊本.魯世德: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Ⅱ)
5. 齊克果:對存在主義的真理看來,客觀真理並不重要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柏拉圖:人是萬物的尺度
2. 第歐根尼:只能看到表象
3. 奧斯丁:對或錯?一切視情況而定

■ 延伸思考
繪畫──一張圖像是否能說出事實?

■ 長文閱讀
柏拉圖,《理想國》「洞穴寓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我們永遠都該說真話嗎?
1. 奧古斯丁:何謂說謊?
2. 貢斯當:我們只有對那些值得[說]真話的人才有責任
3. 康德:說出真相是絕對律令
4. 雨果:森普利斯修女的謊言
5. 揚克列維奇:真相可能致命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推薦序】高中哲學教育的視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沈清楷
【推薦序】何謂真實?何謂真理?──尋找一切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邱建碩
【推薦序】充滿詰問、反思、論證的高中哲學課如何可能?╱林靜君

▎第一章 理性與真實
理性是心靈的能力,能用於區分真與假、善與惡。真實指的是存在的事物,相對於僅限於我們想像中的事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運用理性需要方法
2. 理性讓支配真實的各種法則變得更清楚
3. 理性應該對所確信的加以懷疑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理性會重構真實,使真實可為人們所理解
2. 理性會自發地服從事實的權威
3. 理性也會構成自己的形象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理性如何能認識真實?
1. 艾比克泰德:理性本身就是自己的判準
2. 萊布尼茲:人類會推理,而動物只能想像
3. 巴舍拉:在試圖認識真實的過程中,精神與其過去迎面相逢
4. 波普:對真實的認識永遠都不是習得的
問題二:理性是否會重構真實?
1. 笛卡兒:一塊蜂蠟
2. 龐卡赫:科學理性會組織事實將其條理化
3. 貝爾納:理性在服從事實之前應先接受其為事實
4. 尼采:理性出於無理性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理性是否足以掌握真實的全貌?
1. 蒙田:理性在真實中找不到支撐點
2. 胡塞爾:世界的存在本身並非不證自明的
3. 維根斯坦:相信有時比懷疑更合理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虛構的事物是否擁有自身的合理性?
訪談──「相信絕對真實的存在」,這是科學的預設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二章 理論與經驗/論證
科學知識是種抽象的知識。它是由理論所構成,是嚴格的知識,可透過論證與實驗來證實。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必須證實知識符合邏輯
2. 必須接著證實知識所倚賴的各種原則
3. 只有實驗能證明知識的客觀真實性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理智讓我們得以掌握真實
2. 絕對知識是種幻象
3. 但理性會欲求絕對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科學拒絕承認絕對的知識
2. 科學理論應該是內在一致的,並且能經由經驗證實
3. 只有可否證的理論才具有科學價值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證明科學知識的真實性?
1.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證作為理性論證
2. 笛卡兒:直覺與演繹
3. 貝爾納:經驗讓我們得以認識真正的事實
問題二:人類的知識是否受限於感官經驗?
1. 柏拉圖:辯證法與理智經驗
2. 休謨:觀念與印象
3. 康德:現象與本體
問題三:什麼是科學理論?
1. 孔德:科學理論不承認絕對性
2. 迪昂:物理學理論與經驗相符
3. 波普:可否證的科學判準

■ 長文閱讀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我們是否能以科學的方式認識作為人類的自我?
1. 笛卡兒:自我將自身認識為能思考的事物
2. 康德:我是個抽象概念而非實體
3. 涂爾幹:社會學的知識針對的是外在行為
4. 昂西:對自我的認識是種原初感覺

■ 延伸思考
藝術──藝術中理論的定位為何?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三章 詮釋
詮釋指的是確立某項行為、某個事件、某個符號或是某件作品的意義,預設了直接給定的意義背後,還有一種或多種隱含的意義。

■ 問題思考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一個事件或是一個論述經常有多種詮釋方式
2. 一個人的詮釋,取決於他的信念與偏好
3. 詮釋是可以討論與挑戰的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詮釋的工作豐富了人類的存在
2. 詮釋一切可能是有用的
3. 詮釋的努力應該避免意識形態偏差

■ 哲人看法
問題一:詮釋是否都是任意的?
1. 柏拉圖:某個言說之詮釋的邊界
2. 尼采:每個詮釋都有賴於所採納的觀點
3. 高達美:真正的詮釋需要與他人的討論
問題二:所有事物都需經過詮釋嗎?
1. 康德:詮釋當中存在著愉悅
2. 佛洛伊德:失誤的行為,有待詮釋的行為
3. 波普:排除了錯誤的詮釋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三:如何詮釋一場災難?
1. 伏爾泰:災難是沒有什麼隱匿的意義
2. 杜匹:詮釋災難的新方式

■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詮釋某個人文科學的事實
精神分析──如何詮釋夢境?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四章 生命╱物質與心靈(精神)
生命是個有機體,能夠透過自身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吸收營養、自我發展,而得以繁殖。物質是未被限定的基質,在不同的形式下組成所有的物體。精神,對立於物質,是非物質的實在,但為了解釋思想之類的現象卻是必要的。

■ 問題思考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活生生的存在僅是巧妙組織的物質
2. 但是這個構造超越我們理解的能力
3. 「生命的原則」存在嗎?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身體是靈魂的「肉體包覆物」
2. 全都是物質的
3. 靈魂與身體是對立,還是與等同於身體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模組化人類智能的企圖……
2. ……至今從未給出具說服力的結果

■ 哲人看法
問題一:生命從何而來?
1. 笛卡兒: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Ⅰ)
2. 康德:我們能夠把生命化約為機器嗎?(Ⅱ)
3. 奧福德:活的有機體是極複雜的機器
4. 柏格森:生命是創造性的
問題二:靈魂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1. 盧克萊修:靈魂是由精細的物質所形成
2. 柏拉圖:身體阻礙靈魂思考
3. 梅洛龐蒂:人類身體的特殊性
問題三:智能可以是人工的嗎?
1. 尚傑:心靈事件僅僅是生理事件
2. 萊布尼茲:思考就是計算
3. 朗格諾拉等:一個承認失敗的聲明?
4. 德雷福斯:人工智能的各種結構性限制

■ 長文閱讀
昂希.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第一章

■延伸思考
漫畫──人類和機器的界線就要消失了嗎?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生命權的觀念是有意義的嗎?
1. 戴斯達:我們有權利去干預生物嗎?
2. 傅柯:活著的權利與死亡的權利

■延伸思考
哲學時事──人類對動物有責任嗎?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第五章 真理
真實指的是一個陳述的特性,同時符合實在以及陳述自身。

■ 問題思考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真實是符合實在的
2. 真實是能夠被證實的
3. 真實是一致的
問題二:科學是所有真理的典範嗎?
1. 科學的典範與其侷限
2. 非科學的真理是存在的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取消真理普遍性的嘗試
2. 真理視情況而定

■ 哲人看法
問題一:如何區辨真與假?
1. 史賓諾莎:真理在事物之中或語言之中?
2. 威廉.詹姆斯:概念不是真的,而是被賦予為真
3. 羅素:(純)數學 是真的嗎?
問題二:科學是一切真理的典範嗎?
1. 休謨:各種「事實」
2. 巴斯卡:幾何思維與細膩思維
3. 根特的亨利: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Ⅰ)
4. 伊本.魯世德:信仰真理與知識真理(Ⅱ)
5. 齊克果:對存在主義的真理看來,客觀真理並不重要
問題三:真理是相對的嗎?
1. 柏拉圖:人是萬物的尺度
2. 第歐根尼:只能看到表象
3. 奧斯丁:對或錯?一切視情況而定

■ 延伸思考
繪畫──一張圖像是否能說出事實?

■ 長文閱讀
柏拉圖,《理想國》「洞穴寓言」

■ 進階問題思考
問題四:我們永遠都該說真話嗎?
1. 奧古斯丁:何謂說謊?
2. 貢斯當:我們只有對那些值得[說]真話的人才有責任
3. 康德:說出真相是絕對律令
4. 雨果:森普利斯修女的謊言
5. 揚克列維奇:真相可能致命

■ 哲學練習
■ 綜合整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