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90 折 37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
目次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中國境內直立人創造的文化 055
一、元謀人及其文化遺物 055
二、藍田人及其物質文化 057
三、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059
四、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065
五、其他直立人的文化遺存 066
第二節‧中國境內早期智人創造的文化 068
一、華北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69
二、東北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72
三、南方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75
第三節‧中國境內晚期智人創造的文化 076
一、南方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77
二、北方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81
三、東北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86
第四節‧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多元的發生和發展 088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088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095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112
第五節‧向文明邁進 129
一、權力的出現和壟斷 129
二、英雄時代的兼併戰爭 139
三、大禹治水和國家的建立 144
第二章 華夏文化和三代興亡
第一節‧從野蠻到文明 153
第二節‧三代變遷和華夏文化的形成 163
一、夏商時期的氏族封建和巫術神權文化 163
二、周代的宗法封建和禮樂文化 167
三、春秋戰國地主封建的發展和華夏文化的成熟 170
第三節‧華夏文化對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促進和先導作用 172
一、三代文化對三代政治沿革的促進作用 174
二、三代文化對華夏民族形成的促進作用 176
三、華夏文化對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促進和先導作用 178
第三章 從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節‧夏商巫史文化的宗教特徵 182
第二節‧周初敬德思想對神權政治的修正 185
第三節‧春秋民本思想的發展 188
第四節‧戰國人治思想和集權思想的深入 190
第四章 三代夷夏文化的承襲、交融和影響
第一節‧夏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崗早商文化的承襲、疊壓關係 194
第二節‧商對四方的開闢及與周邊部族的文化交流 196
一、商的「四土」 199
二、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 201
第三節‧西周、春秋疆域的擴大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206
一、西周、春秋疆域的擴大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206
二、西周、春秋時期華夏文化對四邊文化的影響 213
第四節‧戰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及對四周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218
一、「冠帶七國」――華夏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前夜 218
二、戰國時期華夏文化對四邊的影響 220
第五章 文字的創制和發展
第一節‧漢字的起源 227
第二節‧漢字的性質和結構 231
第三節‧先秦漢字形體的演變 235
一、商系文字 235
二、西周春秋系文字 238
三、六國系文字 239
四、秦系文字 242
第六章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學思索
第一節‧三代天道觀的發展和春秋時期的儒墨「顯學」 247
一、孔子的哲學思想 248
二、墨子的哲學思想 250
第二節‧戰國諸子的哲學思想 252
一、儒家 252
二、道家 259
三、法家 267
四、《易傳》 271
五、名家 275
六、陰陽家 278
七、雜家 281
第七章 政治層級和血緣層次同構的倫理、宗法
第一節‧禮制與大小宗 286
一、宗法制度與禮制等級 287
二、爵祿制度與禮制等級 290
三、宗法與禮制等級的破壞 294
第二節‧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 297
一、商代兄終弟及到父子相繼的發展 297
二、周代父子相繼制與立貴原則的實踐 302
第三節‧儒家的倫理觀 309
一、儒家倫理思想的來源 310
二、孔子和戰國儒家的倫理觀 312
第四節‧諸子的倫理和宗教觀 322
一、老莊的倫理思想與宗教觀 322
二、墨子的倫理思想與宗教觀 327
三、陰陽五行家的宗教觀 330
第八章 官學到私學的發展
第一節‧史前的社會教育及學校的萌芽 336
一、史前教育的特點 336
二、學校的萌芽 341
第二節‧夏、商、周的官學 343
一、夏代學校的產生 343
二、商代學校的發展 346
三、西周的學校及其教育制度 349
第三節‧春秋戰國私學的興盛 356
一、孔子辦私學 357
二、墨家的私學集團 363
三、儒家思孟學派的教學活動 365
四、荀子的教學活動 373
五、《大學》、《學記》對古代學校教育的論述 379
第四節‧齊國的稷下學宮和法家的教育主張 385
一、稷下學宮的創建與發展 386
二、稷下學宮的特點和學術地位 386
三、早期法家的教育活動 390
四、商鞅、韓非的教育主張 392
第九章 奠基階段的史學
第一節‧史官和史學 397
第二節‧中國最早的王室文誥彙編――《尚書》、《逸周書》 401
第三節‧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及其三傳 405
一、《春秋》 406
二、《左傳》及《公羊傳》、《穀梁傳》 409
第四節‧《國語》、《戰國策》等史學著作 413
一、《國語》 413
二、《竹書紀年》與《世本》 415
三、《戰國策》 418
第十章 衣被百代的多彩文學
第一節‧遠古口頭文學 423
一、原始歌謠 424
二、神話 427
第二節‧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430
一、雅、頌――宗廟史詩和貴族的時事詩、諷諫詩 431
二、國風――諸侯各國的民俗歌謠 441
三、《詩經》的藝術成就 450
第三節‧多種色彩的史傳文學 456
一、成熟凝重的《尚書》、《逸周書》、《春秋》 456
二、長於描寫歷史事件和戰爭場面的《左傳》 459
三、「記言」為主的《國語》 463
四、富於雄辯特色的《戰國策》 466
第四節‧理性文化誕育的諸子散文 470
第五節‧綺麗、浪漫的南楚詩歌――楚辭 486
第十一章 原始、神秘、高超、輝煌的民族藝術
第一節‧造型藝術 499
一、開創中國造型藝術先河的製陶工藝 499
二、雄渾、神秘的青銅器製作工藝 501
三、富麗晶瑩的玉石雕刻工藝 504
第二節‧織繡藝術 508
第三節‧髹漆藝術 511
第四節‧音樂、舞蹈、繪畫 514
一、美輪美奐的姊妹藝術――音樂、舞蹈 514
二、奇幻真實的藝術繪畫 518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學最早的探索
第一節‧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和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 525
第二節‧數學、力學、光學 529
一、數學 529
二、力學 531
三、光學 533
第三節‧冶煉技術和採礦技術 535
一、青銅冶鑄技術 535
二、鐵冶鑄技術 538
第四節‧醫學和養生 540
第十三章 三代風俗
第一節‧住居與服飾 547
一、房屋住居 547
二、服飾 550
第二節‧飲食 553
一、糧食 553
二、肉食 555
三、酒食 556
四、蔬菜 557
第三節‧婚嫁 558
第四節‧儀禮 564
一、吉禮 565
二、嘉禮 568
三、賓禮 570
四、軍禮 572
五、凶禮 574
第五節‧養老尚齒 575
書中引用甲骨著錄簡稱表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中國境內直立人創造的文化 055
一、元謀人及其文化遺物 055
二、藍田人及其物質文化 057
三、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059
四、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065
五、其他直立人的文化遺存 066
第二節‧中國境內早期智人創造的文化 068
一、華北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69
二、東北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72
三、南方地區早期智人的文化 075
第三節‧中國境內晚期智人創造的文化 076
一、南方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77
二、北方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81
三、東北地區晚期智人的文化 086
第四節‧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多元的發生和發展 088
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088
二、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095
三、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112
第五節‧向文明邁進 129
一、權力的出現和壟斷 129
二、英雄時代的兼併戰爭 139
三、大禹治水和國家的建立 144
第二章 華夏文化和三代興亡
第一節‧從野蠻到文明 153
第二節‧三代變遷和華夏文化的形成 163
一、夏商時期的氏族封建和巫術神權文化 163
二、周代的宗法封建和禮樂文化 167
三、春秋戰國地主封建的發展和華夏文化的成熟 170
第三節‧華夏文化對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促進和先導作用 172
一、三代文化對三代政治沿革的促進作用 174
二、三代文化對華夏民族形成的促進作用 176
三、華夏文化對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促進和先導作用 178
第三章 從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節‧夏商巫史文化的宗教特徵 182
第二節‧周初敬德思想對神權政治的修正 185
第三節‧春秋民本思想的發展 188
第四節‧戰國人治思想和集權思想的深入 190
第四章 三代夷夏文化的承襲、交融和影響
第一節‧夏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崗早商文化的承襲、疊壓關係 194
第二節‧商對四方的開闢及與周邊部族的文化交流 196
一、商的「四土」 199
二、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 201
第三節‧西周、春秋疆域的擴大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206
一、西周、春秋疆域的擴大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206
二、西周、春秋時期華夏文化對四邊文化的影響 213
第四節‧戰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及對四周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 218
一、「冠帶七國」――華夏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前夜 218
二、戰國時期華夏文化對四邊的影響 220
第五章 文字的創制和發展
第一節‧漢字的起源 227
第二節‧漢字的性質和結構 231
第三節‧先秦漢字形體的演變 235
一、商系文字 235
二、西周春秋系文字 238
三、六國系文字 239
四、秦系文字 242
第六章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學思索
第一節‧三代天道觀的發展和春秋時期的儒墨「顯學」 247
一、孔子的哲學思想 248
二、墨子的哲學思想 250
第二節‧戰國諸子的哲學思想 252
一、儒家 252
二、道家 259
三、法家 267
四、《易傳》 271
五、名家 275
六、陰陽家 278
七、雜家 281
第七章 政治層級和血緣層次同構的倫理、宗法
第一節‧禮制與大小宗 286
一、宗法制度與禮制等級 287
二、爵祿制度與禮制等級 290
三、宗法與禮制等級的破壞 294
第二節‧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 297
一、商代兄終弟及到父子相繼的發展 297
二、周代父子相繼制與立貴原則的實踐 302
第三節‧儒家的倫理觀 309
一、儒家倫理思想的來源 310
二、孔子和戰國儒家的倫理觀 312
第四節‧諸子的倫理和宗教觀 322
一、老莊的倫理思想與宗教觀 322
二、墨子的倫理思想與宗教觀 327
三、陰陽五行家的宗教觀 330
第八章 官學到私學的發展
第一節‧史前的社會教育及學校的萌芽 336
一、史前教育的特點 336
二、學校的萌芽 341
第二節‧夏、商、周的官學 343
一、夏代學校的產生 343
二、商代學校的發展 346
三、西周的學校及其教育制度 349
第三節‧春秋戰國私學的興盛 356
一、孔子辦私學 357
二、墨家的私學集團 363
三、儒家思孟學派的教學活動 365
四、荀子的教學活動 373
五、《大學》、《學記》對古代學校教育的論述 379
第四節‧齊國的稷下學宮和法家的教育主張 385
一、稷下學宮的創建與發展 386
二、稷下學宮的特點和學術地位 386
三、早期法家的教育活動 390
四、商鞅、韓非的教育主張 392
第九章 奠基階段的史學
第一節‧史官和史學 397
第二節‧中國最早的王室文誥彙編――《尚書》、《逸周書》 401
第三節‧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及其三傳 405
一、《春秋》 406
二、《左傳》及《公羊傳》、《穀梁傳》 409
第四節‧《國語》、《戰國策》等史學著作 413
一、《國語》 413
二、《竹書紀年》與《世本》 415
三、《戰國策》 418
第十章 衣被百代的多彩文學
第一節‧遠古口頭文學 423
一、原始歌謠 424
二、神話 427
第二節‧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430
一、雅、頌――宗廟史詩和貴族的時事詩、諷諫詩 431
二、國風――諸侯各國的民俗歌謠 441
三、《詩經》的藝術成就 450
第三節‧多種色彩的史傳文學 456
一、成熟凝重的《尚書》、《逸周書》、《春秋》 456
二、長於描寫歷史事件和戰爭場面的《左傳》 459
三、「記言」為主的《國語》 463
四、富於雄辯特色的《戰國策》 466
第四節‧理性文化誕育的諸子散文 470
第五節‧綺麗、浪漫的南楚詩歌――楚辭 486
第十一章 原始、神秘、高超、輝煌的民族藝術
第一節‧造型藝術 499
一、開創中國造型藝術先河的製陶工藝 499
二、雄渾、神秘的青銅器製作工藝 501
三、富麗晶瑩的玉石雕刻工藝 504
第二節‧織繡藝術 508
第三節‧髹漆藝術 511
第四節‧音樂、舞蹈、繪畫 514
一、美輪美奐的姊妹藝術――音樂、舞蹈 514
二、奇幻真實的藝術繪畫 518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學最早的探索
第一節‧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和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 525
第二節‧數學、力學、光學 529
一、數學 529
二、力學 531
三、光學 533
第三節‧冶煉技術和採礦技術 535
一、青銅冶鑄技術 535
二、鐵冶鑄技術 538
第四節‧醫學和養生 540
第十三章 三代風俗
第一節‧住居與服飾 547
一、房屋住居 547
二、服飾 550
第二節‧飲食 553
一、糧食 553
二、肉食 555
三、酒食 556
四、蔬菜 557
第三節‧婚嫁 558
第四節‧儀禮 564
一、吉禮 565
二、嘉禮 568
三、賓禮 570
四、軍禮 572
五、凶禮 574
第五節‧養老尚齒 575
書中引用甲骨著錄簡稱表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