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多觀照自心:嘉樣堪布禪語錄
商品資訊
系列名:心一堂彭措佛緣叢書‧嘉樣堪布仁波切開示
ISBN13:9789888582273
出版社:心一堂
作者:嘉樣堪布仁波切
出版日:2019/06/30
裝訂/頁數:平裝/484頁
規格:21cm*14.8cm*2.7cm (高/寬/厚)
版次:1
定價
:NT$ 650 元優惠價
:90 折 58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為什麼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
●心靈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本書教你如何“關心”自己, 如何「觀心」
●本書作者五明佛學院嘉樣堪布仁波切與您分享“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
●洗滌心靈,踏上從苦惱中解脫的與大家分享幸福快樂之路序
自序 用「心」生活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一個重要原因,
是我們過於重視身體的貪求,而不是適當的需要,我們為了滿足肉體表面感官的樂受,不惜殺盜淫妄酒,甚至不擇手段,看似很照顧自
己,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這個肉體自身所必需的承載力,我們很少慢下來靜下來問問我們的身體,即使它反覆通過一些不適的信號預警,
希望我們簡單一些,減少一些,調理一下,休養一下,可是我們對待自己的身體仿佛是他人一般,仍然我行我素,高速運轉,以至負擔過
重,於是産生了一系列的富貴病、慢性病、疑難病,終至疲憊不堪,病倒在床。這是身體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過於忽視精神的需要。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生命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即使知道,也大多停留在文化與藝術
層面,最多是哲學層面。或者雖然達到了信仰的層面,但真正有正確信仰的人少之又少,不是誤信,就是迷信,或者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信仰。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處於精神饑渴狀態,於是産生了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如失眠、抑鬱症、神經病,嚴重者自殺。有專家甚至預
言,威脅21世紀人類的疾病將是精神病。這是心靈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也是為什麽我們吃飽喝足但仍不幸福快樂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一方面過度放縱身體的貪求,另一方面遠遠沒
有滿足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要解决上述問題,一方面,要減少身體的貪求,也就是不再「縱欲」;另一方面,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也就是要多多「關心」。
如何「關心」自己?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時時「觀心」。也就是說,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仿佛
是旁觀者一樣,用第三只眼睛觀察著自己的所 作所為,一言一行,起心動念。
我們的本心都是清淨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够做到時時觀照事事,做或遇到不好的事情時,我們自然也就能够覺知到,也就相對容
易規避。這也就是常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這也才是真正地 「關心」自己。書籍簡介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一個重要原因, 是我們過於重視身體的貪求,而不是適當的需要,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過於忽視精神的需要。要解决上述問題,一方面,要減少身體的 貪求,也就是不再「縱欲」;另一方面,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也就是要多多「關心」。 如何“關心”自己?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時時「觀心」。 本書作者五明佛學院嘉樣堪布仁波切與您分享“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
●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為什麼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
●心靈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本書教你如何“關心”自己, 如何「觀心」
●本書作者五明佛學院嘉樣堪布仁波切與您分享“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
●洗滌心靈,踏上從苦惱中解脫的與大家分享幸福快樂之路序
自序 用「心」生活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一個重要原因,
是我們過於重視身體的貪求,而不是適當的需要,我們為了滿足肉體表面感官的樂受,不惜殺盜淫妄酒,甚至不擇手段,看似很照顧自
己,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這個肉體自身所必需的承載力,我們很少慢下來靜下來問問我們的身體,即使它反覆通過一些不適的信號預警,
希望我們簡單一些,減少一些,調理一下,休養一下,可是我們對待自己的身體仿佛是他人一般,仍然我行我素,高速運轉,以至負擔過
重,於是産生了一系列的富貴病、慢性病、疑難病,終至疲憊不堪,病倒在床。這是身體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過於忽視精神的需要。大多數人沒有認識到生命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即使知道,也大多停留在文化與藝術
層面,最多是哲學層面。或者雖然達到了信仰的層面,但真正有正確信仰的人少之又少,不是誤信,就是迷信,或者是不究竟不圓滿的
信仰。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處於精神饑渴狀態,於是産生了一系列的精神疾病,如失眠、抑鬱症、神經病,嚴重者自殺。有專家甚至預
言,威脅21世紀人類的疾病將是精神病。這是心靈不健康帶來的苦惱。
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也是為什麽我們吃飽喝足但仍不幸福快樂的根本原因,因為我們一方面過度放縱身體的貪求,另一方面遠遠沒
有滿足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要解决上述問題,一方面,要減少身體的貪求,也就是不再「縱欲」;另一方面,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也就是要多多「關心」。
如何「關心」自己?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時時「觀心」。也就是說,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仿佛
是旁觀者一樣,用第三只眼睛觀察著自己的所 作所為,一言一行,起心動念。
我們的本心都是清淨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够做到時時觀照事事,做或遇到不好的事情時,我們自然也就能够覺知到,也就相對容
易規避。這也就是常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這也才是真正地 「關心」自己。書籍簡介
今天的人們,在享受著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同時却陷入了精神上的極大貧困,人們的幸福感與快樂感遠不如前。一個重要原因, 是我們過於重視身體的貪求,而不是適當的需要,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過於忽視精神的需要。要解决上述問題,一方面,要減少身體的 貪求,也就是不再「縱欲」;另一方面,要滿足心靈的需要,也就是要多多「關心」。 如何“關心”自己?最好的方式,莫過於時時「觀心」。 本書作者五明佛學院嘉樣堪布仁波切與您分享“觀心式”的生活, 也就是真正用「心」生活。
作者簡介
嘉樣堪布仁波切,1962年生,祖籍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人。八歲出家,師承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等諸多活佛法王,曾作爲喇榮五明佛學院前院長晋美彭措如意寶法王侍者跟隨多年,喇榮五明佛學院聲明學大堪布,被認證爲寧瑪大圓滿與噶舉大手印證悟成就者。現爲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慈愛基金創辦人之一,北京慈福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四川康巴愛心利民協會會長,(香港)梵音雜志社總顧問,梵音慈悲中心與梵音讀書會總導師。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